[听诊] 是评估心血管病特别是心辨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之一。听诊的目的在于听取心脏正常的、病理的音响。应多部位听诊,除各个瓣膜听诊区外,还应听诊颈部、背部、腋下等部位。听诊时,病人可取坐位或仰卧位。根据需要还可嘱病人变换体位,如左侧卧位、立位、蹲位等。必要时还需采用药物试验辅助听诊或在无心功能不全的情况下,嘱病人进行适量运动后再听诊,或嘱病人于深呼气末屏住呼吸进行听诊。 1.心脏瓣膜听诊区 心脏各瓣膜所产生的声音,常沿血流方向传导到前胸壁的不同部位。听诊时在此处最清楚,称为该瓣膜的听诊区。心脏各瓣膜听诊区与其瓣膜口在胸壁上投影的位置并不完全一致(图4—8—20),常用心脏瓣膜听诊区有: (1)二尖瓣区:正常在心尖部,即位于左锁骨中线内侧第5肋间处。心脏增大时,心尖向左或左下移位,这时可选择心尖搏动最强点为二尖瓣听诊区。 (2)主动脉瓣区:有两个听诊区,即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及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处,后者通常称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又称Erb小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早期舒张期杂音常在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最响亮。 (3)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助间隙。肺动脉高压时,在该区可听到第二心音亢进或伴分裂。 (4)三尖辩区:在胸骨下端近剑突两侧处。 各不同瓣膜所产生的心音或杂音,分别在上述相应瓣膜听诊区听得最清楚。听诊的顺序并无一定的规定,通常按瓣膜病变好发部位的次序进行,即二尖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肺动脉瓣区、三尖瓣区。初学者亦可由二尖瓣区开始,沿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的顺序进行。为了更容易区别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也有主张由心底部,特别是由肺动脉瓣区开始,依次按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二尖瓣区和三尖瓣区的顺序进行听诊。对疑有心脏病者,除在上述各个瓣膜听诊区进行听诊外,还应听诊心前区其他部位,必要时也应听腋下、颈部和背部等。 2.听诊内容 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等。 (1)心率:即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以第一心音为准。正常成人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大多数为每分钟60—80次。女性稍快;3岁以下的小儿每分钟常在100次以上;老年人偏慢。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每分钟超过100次(一般每分钟不超过140—160次)或婴幼儿每分钟超过150次者,称为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每分钟低于60次(一般每分钟在40次以上)者,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2)心律:正常成人心跳的节律是规则的。但在健康老年或儿童可有窦性心律不齐,表现为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期前收缩也称过早搏动、心房颤动、心脏阻滞等。 期前收缩是在原来心律的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的心脏收缩,继之有一较长的间歇,称为代偿间歇,这样,使基本心律发生了改变。按其异位起搏点的不同,分为室性、房性及房室交界性3种类型,而以室性多见。听诊时,期前收缩一般常有第一心音明显增强,第二心音则大多减弱;有时由于心室充盈度过小而收缩时不能使半月瓣开启,第二心音则无法产生,只能听到单一的第一心音,脉搏亦不能触及。如每隔一个正常心脏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为二联律;如每隔两个正常心脏搏动出现一个期前收缩,则称为三联律。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它是由于心房内异位节律点发出极高频率的冲动,或异位冲动产生多个折返所致。临床听诊特点主要为:心室律完全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室率大于脉率(听诊心脏时,同时测定心率和脉率,可发现脉少于心率)。上述特点,亦见于频发多源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心脏阻滞是由于心脏解剖或功能失常而使冲动传导障碍。临床听诊可因阻滞的不同性质而出现各种体征。例如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根据房室传导比率的不等,听诊可发现心律不齐或心搏脱漏等。 (3)心音:临床上由于应用心音图检查可以精确地记录心音,已发现正常心音有4个。 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称为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第三心音〔S3)、第四心音(S4)。正常情况下,第一、第二心音均能闻及,即可听到交替出现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声音,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亦可听到舒张早期第三心音。第四心音一般不易听到。 1)心音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①第一心音: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主要是由于心室收缩开始时,二尖瓣、三尖瓣骤然关闭的振动所产生。此外,心室肌收缩,心房收缩的终末部分、半月瓣开放以及血流冲人大血管等所产生的振动,均参与第一心音形成。它在心前区各部分均可听到,而以心尖部最强且清晰,它的音调较第二心音低,频率是55~58比Hz,持续时间约0.1s,较第二心音长。⑨第二心音: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主要是由于心室舒张开始时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关闭的振动所产生。此外,心室肌的弛张,大血管内血流以及二尖瓣、三尖瓣开放等产生的振动,亦参与第二心音的形成。它在心前区各部位均能听到,但以心底部最强且清晰,音调较第一心音为高,较清脆,频率是62Hz、所占时间较短,约0.08s。正常儿童和青少年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2)较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A2)为强,(P2>A2);老年人则相反(A2>P2);中年人两者大致相等。③第三心音:与心室的充盈有关。在部分正常人中,有时在第二心音开始后0.12~0. 18s听到一个短而弱的声音,称为第三心音。此音是在心室舒张早期,血液自心房急速流人心室,使心室壁(包括乳头肌和腱索)产生振动所致,多见于正常青少年。当有异常大量的舒张期血流流人正常心室或正常的血流流人异常心室时,也可闻及第三心音。前者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三尖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后者见于左室或右室病变,但见于右室病变者较少。第三心音通常在心尖部或其内上方听诊较清楚;左侧卧位、呼气末或运动后心跳加快又逐渐减慢时更为清晰;增加腹压或抬高下肢可使第三心音增强。④第四心音:出现在第一心音开始前0.1s,它是由于心房肌在克服心室舒张末压用力收缩的振动所产生。在正常情况下,此音很弱,听诊时一般听不到,如能听到常为病理性,可见于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以及高血压或肺动脉高压时,心房和心室均面对高阻力作功;或见于心绞痛发作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左室顺应性下降,左房同样也面对高阻力进行收缩。 2)第一、第二心音的区别:正确地区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心脏听诊首要的一环。 因为只有将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严格地区分开来,才能正确地判定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从而确定异常心音或杂音出现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以及与第一心音或第二心音之间的时间关系。两者的区别见表4—8—6。 3)心音异常 A.心音强度改变:由于心脏疾病或心外因素的影响,可使心音增强或减弱。两心音可同时或分别发生政变。 ①第一心音强度改变:取决于心室肌收缩力的强弱、心室的充盈程度及瓣膜的弹性与位置情况。S1增强可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室肥大时,因心室肌收缩力增强所致;见于二尖瓣狭窄时,由于左心室充盈减少,于舒张晚期二尖瓣位置较低或左心室血容量较少,收缩期相应缩短,此时左室内压迅速上升,致低位的二尖瓣突然紧张关闭,因而产生高调而清脆的第一心音,听起来呈拍击声,通常称为“扣击性”第—心音;见于完全性房室分离时,当心房和心室偶合地同时收缩,则第一心音极响亮,通常称其为“大炮音”。S1减弱可见于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及左心功能不全时,心室肌收缩力减弱使第一心音低钝;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时,由于左心室舒张时过度充盈及二尖辨瓣膜损害,因而收缩期不能关闭房室口,使第一心音减弱;在心律失常时,心尖部第一心音可强弱不等。 ②第二心音强度改变主要取决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内压力以及半月瓣的情况。由于主动脉或肺动脉内压增高,听诊可发现: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A2)增强,可带有高调金属撞击声,主要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硬化;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2)增强,主要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衰竭、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空间隔缺损等)。由于主动脉或肺动脉内压降低,听诊可发现:A2减弱,见于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搏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粘连或钙化;P2减弱,见于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③两个心音同时改变:同时增强见于胸壁薄或心脏活动增强时,如劳动、情绪激动、贫血等;同时减弱见于肥胖、胸壁水肿、左胸腔大量积液、肺气肿、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休克等。 第一心音、第二心音改变的评估见表4—8—7、 B 心音性质改变:当心肌有严重病变,第一心音失去其原有的特征而与第二心音相似,同时心博加速,且舒张期与收缩期的时间几乎相等时,听诊极似钟摆的滴答声,称为钟摆律;如同时伴有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超过120次时,酷似胎儿心音,称为胎心律。以上可见于重症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等,是心力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 C 心音分裂:正常情况下,心室收缩时,构成S1两个主要成分的二尖瓣与三尖瓣的关闭并不是同步的,三尖瓣的关闭略迟于二尖瓣。0.02~0.03s;心室舒张时,构成S2两个主要成分的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的关闭亦不是同步的,肺动脉瓣的关闭略迟于主动脉瓣0.026~0.03s。构成SI和S2的两个主要成分虽然都不是同步,但由于两个成分相距很近,听诊时不能分辨,似乎各呈单一的心音。当左、右两侧心室活动的时距明显增大,心音两个成分的时距延长(>0.04~0.05s)时,则听诊可出现一个心音分成两部分的现象,称为心音分裂。 第一心音分裂:是由于二尖瓣和三尖瓣的关闭时间明显不同步(相差0.04s以上)所致,在胸骨左缘较低部位或心尖部听得较清楚。生理情况偶见于青年与儿童。病理情况下,常见于右束支传导阻滞。因右心室激动和开始收缩时间明显晚于左心室,使三尖瓣关闭明显延迟所致,也可见于室性期前收缩、室速等。 第二心音分裂(图4—8—21):是由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关闭时间明显不同步所致。正常情况下,左室排血较右宝快,主动脉瓣关闭早于肺动脉瓣,任何使肺动胜瓣关闭延迟或使主动脉瓣关闭提早的因素,都可使S2分裂。临床常分为生理性分裂和病理性分裂。 生理分裂:常见于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于深吸气时明显。正常成人于卧位吸气时偶及S2分裂,立位呼气时消失。其引起S2分裂的机制是,胸腔负压增加,右心回心血量增多,右心室排空延迟,使肺动脉瓣关闭时间明显落后于主动脉瓣关闭时间。病理性分裂多出现于呼气时期,并提示有心脏病变。分为:①宽分裂:为S2通常分裂的增宽,于任何呼吸时相或体位均存在,吸气时更明显,为病理性。由于某些疾病,使右心室排血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迟于主动脉瓣关闭时间,或主动脉瓣关闭时间提前所致,如前者常见于肺动脉瓣狭窄、右束国家医学考试网支传导足阻滞、二尖瓣狭窄.后者常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引起的二尖瓣返流,房间隔缺损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等。于心底部特别是肺动脉瓣区听诊比较清楚。右束支传导阻滞时,可同时伴有S1分裂。②固定性分裂:亦为固定性宽分裂,吸气时与呼气时S2均呈明显分裂且无变化,分裂的两个成分相对固定,见于巨大房间隔缺损和右心衰竭。③反常分裂:亦称逆分裂,S2分裂于呼气时明显吸气消失,这是由于A2在P2之后出现,致使吸气时分裂变窄,呼气时分裂增宽,常见于左束支传导阻滞、主动脉瓣狭窄等。 4)额外心音:在Sl、S2之外出现额外的附加心音,大多数为三音律。可分为收缩期三音律和舒张期三音律,前者包括收缩早期喷射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等,后者包括奔马律、开瓣拍击音和心包叩击音等。以舒张期额外心音多见。少数在S1,S2之外出现两个附加音,即构成四音律,为收缩期奔马律与舒张期奔马律同时存在所致,又称为重叠奔马律。 临床上,常见的三音心律见图4—8—22。 A.收缩期额外心音:有收缩早期喷射音和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收缩早期喷射音 (图4—8—23):亦称收缩早期喀喇音,出现于S1后o.05—0.07s。在正常情况下,当心脏收缩,两心腔内血液喷射到主动脉和肺动脉,均产生声音。但该音很弱,因而听不到。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主动脉或肺动脉有扩张或内压增高;主、肺动脉瓣狭窄而瓣膜活动尚好,心室收缩射血,主动脉、肺动脉突然扩张振动,或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有力地开放时,则该音增强而可听到。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①肺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因肺动脉明显扩张及肺动脉压明显增高所致。见于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轻度或中度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等。该音出现在S1之后,音调高而尖锐、清脆,时间短促,呈喀喇音或爆裂样音;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隙肺动脉搏区附近最响,不向心尖部传导;呼气时增强,吸气时减弱或消失。②主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因主动脉明显扩张及主动脉压明显增高所致。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主动脉缩窄等。该音亦出现在第一心音之后,性质与肺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相同;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隙主动脉瓣区附近最响.可传到心尖部;不随呼吸时相改变。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出现在S1之后0.08s者,称为收缩中期喀喇音。〉0.08s者,称为收缩晚期喀喇音(团4—8—23)。用膜型听诊器,在心尖部或胸骨左缘下端听得最清楚。听诊特点是:①高调较强、短促,呈“KaLa”声。②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各种体位都可发现这些体征。蹲位时可使“喀喇音”和杂音延迟出现,站立位可使它们提早出现,接近于S1。有人证明这是由于二尖瓣后叶(少数为前叶),在收缩中、晚期脱垂到左心房引起“张帆”声响所致。也可由于腱索、瓣膜过长或乳头肌收缩无力,在收缩朗中骤然被拉紧的振动所产生,见于特发性二尖瓣脱垂、缺血性心脏病(乳头肌功能不全)、肥厚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等。由于二尖瓣瓣叶凸入左心房,使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液返流,部分病人可出现收缩晚期杂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收缩晚期杂音一起,目前多称之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听诊仅有“喀喇音”,有些仅省杂音,有些二者兼有之。 B.舒张期额外心音(图4—8—24):包括奔马律、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包叩击音及肿瘤扑落音。 a.奔马律 出现在S2之后,与原有的S1 、S2共同组成的韵律,犹如马奔驰时的蹄声。按其出现的时间可分为3种奔马律: 舒张早期奔马律:又称为第三心音奔马律或室性奔马律(图4—8—24A),为病理性第三心音。其发生机制、时间、性质与第三心音基本相似,多认为是由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心肌张力降低,心室壁顺应性减退,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在舒张早期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在心肌处于衰竭状态下,张力很差,引起过度充盈的心室壁的振动所产生。舒张早期奔马律的听诊特点:①音调较低;②强度较弱;③额外心音出现在S2之后;④左心室舒张早期奔马律在心尖部或其 内上方听到,呼气末最响,吸气时减弱。其临床意义较大,它标志着左心房压升高、左心室充盈急促和左心室顺应性减退;反映左心室功能低下,心肌功能严重障碍、提示左心室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明显升高;反映心脏指数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大量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侧)、动脉导管末闭(PDA)及心功能不全等。⑤右心室奔马律较少见,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或肋骨下端左侧听到,吸气末最响,呼气时减弱。临床意义:提示了右心房压力升高、右心室充盈急促和右心室壁顺应性减退。常见于右心室扩张与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如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或肺源性心脏病。 舒张晚期奔马律:亦称收缩期前奔马律(图4—8—24B),为病理性第四心音,又称第四心音奔马律或房性奔马律。它是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时左心房收缩增强所致,极少数也可来自右心房。由心房收缩的声音和S1、、S2所组成。舒张晚期奔马律的听诊特点:①音调较低钝;②强度较弱;③该额外心音出现在SⅡ的前面,距S2较远;④听诊最清晰部位,通常在心尖部稍内侧或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⑤呼气末最响,来自右房则深吸气时明显。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或肺动脉瓣狭窄等。 重叠型奔马律:亦称四音律。它是由于舒张期奔马律与收缩期前奔马律在心率相当快时互相重叠所引起。四音律的声音犹如火车奔驰时车轮压轧铁轨所产生的“ke—len—da—la”的声音,故亦有“火车头奔马律”之称。四音律产生的机制与各种奔马律相同。心电图可见P—R间期延长,使增强的第四心音在舒张中期出现,显著的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120—130次)使舒张期缩短,因而心室的快速充盈与心房收缩同时发生,使上述两音重叠,待心率稍减慢时,可发现病人既有舒张期奔马律,又有收缩期前奔马律。可见于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伴有心动过速时,亦可见于风湿热伴有P—R间期延长与心动过速的病人、或高血压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及心肌病失代偿时。 b.开瓣音 亦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图4—8—24c)。它是在二尖瓣狭窄时,于第二心音之后0。06—0.12s出现的一个音调较高而清脆的附加音。开瓣音产生的机制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液自左心房急速流人左心室,冲击狭窄的瓣膜,房室瓣开放突然停止而产生的振动。其原理与船帆因风向转变突然拉紧时所发生的拍击音相似。听诊特点:①音调较高;②响亮清脆、短促,呈拍击样;③一般在左侧第3、4肋间隙心尖与胸骨左缘之间最易听到;④呼气时增强。它的出现表示瓣膜虽粘连、纤维化导致二尖瓣狭窄,但瓣膜尚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度。当瓣膜有严重的钙化或纤维化以及伴有二尖辩关闭不全时.则该音消失。开放拍击音与第二心音间的距离随体位而变化.当病人站立及左心房压力下降时,两者的距离靠近。此外,两者的距离与瓣膜狭窄的程度相关。狭窄轻时,两者距离较长;瓣膜狭窄越严重,两者的距离越靠近。 几种主要三音律及第二心音分裂的特点,见表4—8—8。 c.医源性额外心音:心音异常除上述变化外,在用起搏器及人工瓣膜治疗时,病人可出现一些异常心音、杂音和附加音。临床特点:①人工起搏音:起搏导管位于心房时,产生明显增强的心房音;位于心室腔时.引起第一心音分裂;位于心室乳头肌间时,可产生“起搏器音”等。该音发生于收缩期前,多出现在第一心音前o.08—0。12s,频率高而短促、较响,呈爆裂样。在心尖搏动内侧和胸骨下部左缘听得较清楚。②人工瓣膜音: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的病人于瓣膜置换术后,如置换为人工生物瓣,通常不产生异常心音.如为人工机械瓣,可于开放与关闭时产生喀喇音。 (4)心脏杂音:是在心音以外出现的一种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夹杂音。它可与心音分开或相连续或完全遮盖心音。 1)心脏杂音产生的机制:杂音是由于血流加速或血流紊乱产生湍流,并形成湍流场(旋涡)使心壁和血管壁发生振动所致。通常可归纳成3种情况:①血流加速和血液粘稠度减低;②血流经过结构异常的通道;③血流途径异常或流向改变(图4—8—14)。 A.血流加速和血液粘稠度减低:血液在血管腔中是分层流动的,中央流速最快,越远离中央部越慢,边缘部最慢,这称为层流。血液在一定血管管径,一定粘度系数下,从层流变为湍流的速度是固定的。由此可知,在管径和粘度恒定时,杂音产生取决于血流速度,如血流速度达到或超过层流变为湍流的速度时,即可产生湍流场,使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出现杂音。可见于健康人运动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同样,血液粘稠度对血流游涡形成有一定作用,粘稠度降低,血液稀释,阻力降低也易发生游祸,产生杂音,可见于中、重度贫血。 B.血流经过结构异常的通道:血管壁、心瓣膜、心脏腔室发生病变,可导致血液流经的通道发生结构异常,则使血液流向出现偏差,互相冲击,造成涡流,因而产生杂音。常见的病受有:①瓣膜的狭窄: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心室腔或大血管(主动脉和肺动脉)扩大 所致的瓣膜口相对狭窄(辩膜本身可正常)。②血管腔的突然扩大:如动脉血管瘤,血液从正常的血管腔流人扩大的部分时,也会产生涡流,引起杂音。③异常突起:如瓣膜上的小疣;心内膜炎时的赘生物或断裂的腱索,干扰血流,产生湍流场,也可引起心脏杂音。 c.血流途径异常或流向改变:分流、异常汇流及反流,均会造成血流的激荡或涡流,产生杂音。常见的病变有:血液流经途径异常,如心脏内或大血管间存在异常通道,产生分流.形成湍流场而出现杂音,可见于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动静脉瘘等。血液反流,如瓣膜关闭不全,导致血液反流,产生杂音,可见于器质性关闭不全,如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相对性关闭不全,如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冠心病、主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这些病变的杂音产生是由于血流通过关闭不全的瓣膜而反流产生湍流场的结果。 2)心脏杂音听诊的要点:听到杂音应根据其最响部位、出现时期、性质、传导方向、强度和杂音与体位、呼吸及运动的关系等来判断其临床意义。 A杂音部位:由于杂音产生的部位及血流方向的不同,杂音最响的部位亦不同。一般说来,杂音在某瓣膜听诊区最响,那么就提示病变主要是在该区相应的瓣膜。如杂音在心尖部最响,提示二尖瓣病变;在主动脉瓣区和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最响,提示主动脉瓣病变;在肺动脉瓣区最响,提示肺动脉瓣病变;胸骨下端最响,提示三尖辩病变;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听到响亮而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提示室间隔缺损。 B.杂音出现时期:发生于S1与S2之间者,称为收缩期杂音;发生在S2与下一心动周期的S1之间者,称为舒张朗杂音;连续地出现在收缩期和舒张期者,称为连续性杂音;分别出现杂音时称为双期杂音。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按杂音出现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全期杂音。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占据整个收缩期并遮盖S1,称全收缩期杂音;二尖瓣狭窄杂音主要出现在舒张中、晚期;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杂音则在舒张早期出现;主动脉瓣狭窄的杂音常为收缩中期杂音等。主要心脏杂音出现的时间见图4—8—25。临床上,舒张期及连续性杂音均为病理性,而收缩期杂音则有很多是功能性的。 c.杂合性质:由于病变不同.杂音性质亦不一样。可为吹风样、隆隆样或滚筒样、叹气样或灌水样、机器声样以及乐音样等。临床上,大多数杂音为吹风样,多见于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二尖瓣区粗糙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常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典型的隆隆样杂音提示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区叹气样杂音,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特征性杂音。 机器声样杂音见于动脉导管末闭。乐音样杂音常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特征。海鸥样杂音.是一种特殊的收缩期乐性杂音,调高而尖,可见于乳头肌功能不全或腿索断裂等。一般器质性杂音较粗糙,而功能性杂音则较柔和。杂音性质往往随病变程度的变化而改变。 D.杂音传导:杂音常沿着产生杂音的血流方向传导,亦可经周围组织向四处扩散。根据杂音的最响部位及其传导方向,可判断杂音的来源及其病理性质。临床常见心脏杂音的听诊特点及其杂音传导见表4—8—9。 表4—8—9 主要心脏杂音听诊特点和传导 一般朵音传导越远,声音亦越弱,但性质仍保持不变。如果心前区两部位都听到同性质和同时期的杂音时,为了判断杂音是来自一个瓣膜区,还是两个瓣膜区,可将听诊器从其中的一个瓣膜区逐渐移向另一区来进行听诊。若杂音逐渐减弱,但当移近另—瓣膜区时,杂音又增强,可能为两个辩膜均有病变。 E 杂音强度:杂音的强度取决于:①狭窄程度:一般情况下,狭窄越重,杂音越强,但当极度狭窄致通过的血流极少时,杂音反而减弱或消失;②血流速度:血流速度越快,杂音越强;③压力阶差:狭窄口两侧的压力差越大,杂音越强。如心功能不全心肌收缩力减弱时,狭窄口两侧压力差减小,使血流淤滞,则杂音减弱甚或消失;心力衰竭纠正,心肌收缩力增强,血流加速,压力阶差增大,杂音增强。 杂音的强度变化常分5种形态:①有的开始时较强而逐渐减弱,称为递减型杂音,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②有的则开始时较弱而逐渐增强,称为递增型杂音,如二尖瓣狭窄的隆隆样舒张期杂音;③有的开始时较弱并逐渐增强,然后又逐渐减弱,称为递增、递减型杂音,如主动脉瓣狭窄的收缩期杂音;④杂音由收缩期S1开始,逐渐增强,致S2时达最高峰,在舒张期逐渐减落,至下一心动周期的 S1前消失,称为连续型杂音,如动脉导管末闭时的杂音;⑤杂音强度始终保持大体相同,称为一贯型杂音,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的全收缩期杂音。 收缩期杂音的强度通常采用Levine分级法,分为6级: I级:杂音微弱,所占时间很短,须仔细听诊才能听到。Ⅱ级:较易听到的弱杂音。Ⅲ 级:中等强度的杂音。IV级:较响亮的杂音,常伴有震颤。V级:非常响亮的杂音,震耳,但听诊器离开胸壁即听不到,伴有震颤。Ⅵ级:极响,甚至听诊器距胸壁尚有一定距离时亦可听到,有强烈的震颤。 杂音强度的6级法的具体描述方法如“2/6级收缩期杂音”等。 一般2/6级以下的收缩期杂音多为功能性的,无病理意义。3/6级以上者多为器质性的,具有病理意义。但仍需结合杂音的性质、粗糙程度及传导远近等,来辨别其为功能性抑或器质性(表4—8—10)。另外,应当注意.杂音的强度不一定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病变较重时,杂音可较弱;病变较轻时,也可能听到较强的杂音。舒张期杂音是否分级,目前 尚未统一.也有主张标准与收缩期杂音六级分级法相同,但未被普遍采用。 F 杂音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体位、呼吸、运动可使某些杂音增强或减弱。①体位:改变体位可使某些心音和杂音增强或减弱,有助于病变部位的判断。例如:S1分裂于立位时明显.S2分裂于仰卧位时明显,S3及 S4均于左侧卧位时明显。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杂音在左侧卧位时明显;主动脉辨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坐位上身前顿时更易听到;肺动脉辩关闭不全的好张期杂音则在仰卧位深吸气时较清楚;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则从正位迅速下蹲或仰卧位抬起双腿增加静脉回流,使心博量和心排量增加,杂音增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杂音于下蹲时减弱,立位时增强。②呼吸:呼吸可改变左、右心室的排血量及心脏的位置,从而影响杂音的强度,有助于病变部位的判断。深吸气时,胸腔内压力下降,回心血量增多及肺循环血容量增加,右心排出量较左心相应增加,且心脏沿长轴顺时针方向转位,使三尖瓣更接近胸壁,从而使三尖瓣关闭不全和狭窄以及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及狭窄的右心杂音增强;深呼气时则相反,胸腔内压上升,肺血管床阻力增加,肺循环血容量减少,流人左心的血量增加,且同时心脏沿长抽逆时针方向转位,使二尖瓣更接近胸壁,结果使二尖瓣关闭不全和狭窄以及主动脉辩关闭不全和狭窄的左心杂音增强。当吸气后紧闭声门,用力作呼气动作(瓦尔萨尔瓦动作)时,胸腔内压力增加,回心血量减少,使左、右心发生的杂音均减弱,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杂音则增强。⑤运动:运动增快心率、增加循环血流量和流速,可使器质性杂音增强。例如,轻度二尖瓣区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在活动后增强。 3)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评估: A.二尖瓣区:二尖瓣区有以下两种杂音: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可因器质性或功能性或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所引起。①器质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乳头肌功能不全等,杂音为吹风样,较粗糙,多在3/6级以上,呈递减型,往往占全收缩期.遮盖第一心音,且向左腋下传导,吸气时减弱,呼气时增强,左侧卧位时更清楚。②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由左心室扩张引起,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风湿热、扩张型心肌病、慢性严重贫血等,杂音呈吹风样、性质较柔和,传导不明显;③功能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多见于发热、中等度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一般为2/6及以下柔和的吹风样杂音,较局限,不传导,病因去除后杂音消失。部分健康者也有此种杂音。 心尖部舒张期杂音可因器质性或相对性二尖瓣狭窄所引起。①器质性二尖瓣狭窄: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可在心尖部听到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般为递增型,其音调较低而局限,左侧卧位呼气未时较清楚,常伴有第一心音亢进、二尖瓣开瓣“;拍击“音和舒张期震颤;②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杂音:可发生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此音又称为奥斯汀·弗林特杂音(Austin Flint nurmur),不伴有第一心音亢进或开瓣音,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舒张期时从主动脉返流人左心室的血液,将二尖瓣前叶冲起,形成相对性二尖瓣狭窄所致。两者的鉴别见表4—8—11。 9.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主要为主动脉瓣狭窄引起,可听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为递增—递减型。沿大血管向颈部传导,常伴有收缩期震颤,同时主动脉瓣第二音(A2)减弱;当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引起主动脉扩张,导致相对性主动脉瓣狭窄时,亦可在此区听到柔和的或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此时A2增强。 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可因主动脉辨关闭不全引起,杂音为叹气样、递减型,可传导至胸骨下端左侧或心尖部。但此杂音可在于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听得较清楚,前倾坐位、呼气末屏息时更易听到。 c.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多为功能性,可见于健康儿童与青少年,杂音柔和较弱,于卧位吸气时明显,坐位时减弱或消失;肺动脉高压引起的肺动脉扩张,可致相对性肺动脉瓣口狭窄而出现收缩期杂音,见于二尖瓣狭窄和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时,可在此区听到响亮而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早递增—递减型,常伴有收缩期震颇,同时肺动脉瓣区第二音(P2)减弱。 舒张期杂音多由于相对性肺动脉辨关闭不全所引起,常见于二尖辩狭窄、肺源性心脏病。这种由丁肺动脉高压所致瓣膜相对性关闭不全而引起的舒张朗杂音,称为格雷厄姆’斯蒂尔杂音(Graham Steell murmur)。为一高音调、递减型的舒张早期或早中期杂音,吸气末增强,呼气末减弱。 d.三尖瓣区: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里吹风样,吸气时增强,大多是由右心室扩大所引起的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极少数为器质性。 舒张期杂音多为三尖瓣狭窄时产生,临床上甚少见。 E.其他部位:除上述瓣膜区外,在心脏和其他部位有时也能听到各种杂音,如胸骨左缘第3、4肋问听到响亮而租糙的收缩期杂音,伴有收缩期震颤,常见于室间隔缺损。肋骨左缘第2肋间隙及其附近区域听到连续性杂音,多因动脉导管未闭,使主动脉内的血压无论是在收缩期,还是在舒张期都高于肺动脉。因此,在心脏搏动的整个周期中,血液不断从主动脉经过未闭的动脉导管注入肺动脉,产生湍流场形成杂音。于第一心音后不久开始,音调中等,呈递增型,至收缩晚期达高峰,与第二心音连续,然后杂音在舒张早、中期递减,从而形成一个持续于收缩、舒张期的大菱形杂音,其菱峰在第二心音处,往往掩盖第二心音。连续性杂音亦可见于动静脉瘘。 需注意不要将一瓣膜区同时出现的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朗杂音误认为连续性杂音。前者两期之间有一间隙,而连续性杂音其间无间隙。 (5)心包摩擦音:心包炎时,病理变化处于纤维蛋白渗出阶段或渗液吸收阶段,心包壁层与脏层变得租糙,在心脏舒缩过程中两层发炎的心包互相摩撩,听诊似头发在膜式听诊器上摩擦产生的声音,此音称为心包摩擦音。胸膜发炎累及心包时,可产生心www.lindalemus.com/pharm/包胸膜摩擦音。心包摩擦音一般音质租糙(偶尔较柔和),近在耳边。其发生与心脏活动—致,与呼吸运动无关,屏息呼吸时更加明显;收缩期与舒张期均可听到,但有时只在收缩期听到;通常取坐位,上身略前倾,在胸骨左缘第3、4胁间隙较易听到;将听诊器胸件向胸壁加压时,可使摩擦音增强。 心包摩擦音与胸膜摩擦音的鉴别,主要是屏住呼吸,胸膜摩擦音消失,而心包摩擦音仍可听到;与心包胸膜摩擦音的鉴别,主要是后者在心脏左下界处或心尖部听诊最清楚,屏住呼吸和呼吸时均可听到,且深吸气更明显。心包摩擦音多发生于风湿性、结核性及化脓性心包炎时,也可见于心肌梗死、重症尿毒症和风湿性疾病等并发的心包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