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健康评估 > 南方医科大学 > 正文:健康评估历年试卷:血液检查
    

健康评估-历年试卷:血液检查

健康评估:历年试卷 血液检查:※<血液常规检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运用各种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等学科的实验技术,对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排泄物、分泌物等标本进行检测,以求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及与疾病相关的病理变化或病因等有关资料,对协助诊断、推测预后、制定治疗方案等有其独特的作用。实验室检查与临床护理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大部分实验室检查的标本需护士去采集;另一方面
 ※<血液常规检验>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运用各种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等学科的实验技术,对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排泄物、分泌物等标本进行检测,以求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及与疾病相关的病理变化或病因等有关资料,对协助诊断、推测预后、制定治疗方案等有其独特的作用。实验室检查与临床护理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大部分实验室检查的标本需护士去采集;另一方面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作为客观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可协助和指导护士观察、判断病情,作出护理诊断。护士必须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标本采集要求、方法以及结果的临床意义。

实验室检查在临床工作中虽然甚为重要,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某些检验或者灵敏度有限,或者特异性不强,检验结果也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解释检验结果时必须结合病人的其他临床资料全面考虑。

实验室检查的范围很广,本章重点介绍目前临床上十分常用和基础的内容。学习本章时,要求重点掌握各项检验的标本采集和送检方法、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液检验

一、血液常规检验

血液常规检验是指对病人周围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及质量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测定

(hemoglobin,H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

)及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 DC)。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验项目之一。

 (一)血红蛋白测定

【目的】 测定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的含量。

【标本采集方法】 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12~16g/dl)

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l)

新生儿:170~200g/L(17~20g/dl)

【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增多: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出汗过多等,由于血液浓缩使血红蛋白增多。

(2)绝对增多:多由于组织缺氧致红细胞代偿性生成增多,少数由造血系统疾病所致。1)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高原居民或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生症等。

2.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见于妊娠中、晚期和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等。

 (二)红细胞计数

【目的】 测定每升血液内红细胞的数量。

【标本采集方法】 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男性:(4.0~5.5)×1012/L(400万~550万/mm3)

女性:(3.5~5.0)×1012/L(350万~500万/mm3)

新生儿:(6.0~7.0)×1012/L(600万~700万/mm3)

【临床意义】 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一致。

 (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目的】  测定每升血液内白细胞的数量及五类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比率。

【标本采集方法】 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1.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国家医学考试网~20)×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2岁:(11~12)×109/L(11000~12000/mm3)

2.白细胞分类计数(图12-1)。

图12-1〓各类血细胞形态示意图

A红细胞〓B网织红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F淋巴细胞〓G单核细胞

相对值〖〗  绝对值〖BHDW〗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1%~5%   〖〗(0.04~0.5)×109/L

分叶核〖〗50%~70%  〖〗(2~7)×109/L

哮酸性粒细胞(E):  〖〗0.5%~5%   〖〗(0.02~0.5)×109/L

哮碱性粒细胞(B):  〖〗0%~1% 〖〗(0~0.1)×109/L

淋巴细胞(L):   〖〗20%~40%  〖〗(0.8~4)×109/L

单核细胞(M):   〖〗3%~8% 〖〗(0.12~0.8)×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数高于10×109/L(10000/mm3)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L(4 000/mm3)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数的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因此,白细胞增多或减少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及分娩时、寒冷、饱餐、剧烈运动后等,多为一过性。

2)病理性增多:见于:①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②组织损伤或坏死,如手术、创伤、烧伤、心肌梗死等;③急性大出血;④急性溶血;⑤中毒,包括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物质或化学药物中毒;⑥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①感染性疾病,其中病毒性感染是常见原因,细菌感染如伤寒也是常见原因;②血液系统疾病,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部分急性白血病(非白细胞性白血病)等;③化学药物副作用或放射线损伤,如使用抗肿瘤、抗甲状腺药物、X线和镭照射等;④脾功能亢进、过敏性休克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正常周www.lindalemus.com/wszg/围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的分叶核占多数,可见少量杆状核,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正常比值为1∶13。比值增大,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称核左移。周围血液中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0.03时称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象的变化对疾病及其预后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轻度左移,提示感染轻或处于感染早期;伴核明显左称示感染加重;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核左移及中毒性改变常提示感染极为严重。若伴核右移则是造血功能减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图12-2)。

图12-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示意图

2.哮酸性粒细胞  哮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哮喘、荨麻疹、血清病等变态反应性疾病,血吸虫、蛔虫、钩虫等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粘液性水肿、脾切除术后以及、铋、等重金属中毒。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儿童的淋巴细胞常有生理性增多。成人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病毒、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放射病、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烷化剂。

5.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急性感染恢复期等。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血液的其他检验>

二、血液的其他检验

血液的其他检验主要分为贫血性疾病的血液检验与出血性疾病的血液检验两大类,每一类都包含一系列亚项目。主要介绍如下:

 (一)贫血性疾病的检验

1.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测定又称血细胞比容测定。

【目的】 测定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容积的比值。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静脉血2ml,置于含双草酸盐抗凝剂的带盖试管内,充分混匀。抽血前检验试管中抗凝剂是否足够,抽血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取下,使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试管,混匀时不要用力震荡。

【参考值】 男性:0.40~0.50L/L(40~50Vol%)

女性:0.37~0.48L/L(37~48Vol%)

【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除了受血浆容量影响外,主要与红细胞的大小和数量有关。临床常见的使红细胞比积增高或减低的原因有:

(1)红细胞比积增高:相对性增多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脱水、腹泻、烧伤等,临床常以此作为计算脱水病人输液量的参考依据。红细胞绝对性增多主要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比积减低: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由于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的体积不同,红细胞比积的改变与红细胞数不一定成正比,故应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积三项检验结果结合起来,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意义。

2.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目的】 测定网织红细胞在单位容积血液中所含的数量。网织红细胞是一种未完成成熟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的增减既反映骨髓红细胞增生的情况,也间接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标本采集方法】 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百分数   绝对值

成人:  0.005~0.015(0.5%~1.5%)  (24~84)×109/L

新生儿:0.02~0.06(2%~6%)  (96~288)×109/L

【临床意义】

(1)网织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红细胞增生活跃,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治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可迅速增多。

(2)网织红细胞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经治疗后网织红细胞逐渐降低,示病情已得到控制,如网织红细胞持续不降,甚至更见增高,示病情未得到控制或有所加重。

 (二)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人体内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凝血和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既能通过一系列凝血反应达到伤口止血、修复的目的,又能启动一系列抗凝环节维持血管通透性,防止血栓形成。其中涉及的主要因素有血管壁的构造、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的质与量、抗凝物质的多少等。两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血液循环正常进行。其中任何环节发生障碍,即可出现出血或凝血方面的异常。其中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检验大致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溶解四个方面。

1.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

【目的】 通过给血管加压一定时间后检验血管通透性的改变,主要反映血管壁结构功能是否正常,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对测定结果也有影响。

【操作方法】 在上臂束好血压计袖带,于肘下4cm处用色笔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袖带内充气使血压计的压力指数保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一般不超过100mmHg,维持8min后解除袖带压力,再等5min后计算圆圈内新鲜出血点的数目。

【参考值】  正常人阴性,新鲜出血点不超过10个。>10个出血点为阳性。

【临床意义】  该试验阳性提示:

(1)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血管性紫癜等。

(2)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无力症等。

(3)其他:如严重肝、肾疾病及服用大量抗血小板药物。

2.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

【目的】   测定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主要了解血小板生成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变化。

【标本采集方法】 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低于100×109/L称血小板减少。见于:①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射线损伤、骨髓纤维化等。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脾功能亢进。③血小板消耗亢进,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血小板增多:见于:①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反应性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炎症、急性失血或溶血等。

3.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BT)指皮肤损伤出血到自然停止出血所需的时间。

【目的】  观察从皮肤损伤出血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了解血小板数量、功能及血管壁的结构、功能状况。

【标本采集方法】 用采血针在指端刺出约3mm小伤口,从血液自然流出时开始计量,每隔30s用干燥滤纸或棉球吸去流出的血液直至流血自然停止。注意所刺伤口不要太深,伤口切勿挤压。

【参考值】  Duke法:1~3min,>4min为异常

Ivy法:2~6min,>7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等。也可见于尿毒症、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引起的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以及乙酰水杨酸双嘧达莫(潘生丁)等抗凝药物的影响。4.血块退缩试验测定(clot retraction test,CRT)

【目的】 测定血液凝固后出现血凝块退缩所需要的时间,了解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静脉血1ml,除去针头后将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干燥试管中,申请单上注明血液刚一接触试管壁的准确时间,即刻送检。

【参考值】  30~60min开始退缩,24h内完全收缩。血块退缩度(析出血清量与全血量之比)40%~50%,贫血者的纠正值为58%~97%。

【临床意义】  血块退缩不良见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如特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等。

5.凝血时间测定(clotting time,CT)

【目的】  测定离体的血液发生凝固所需的时间,了解内源性凝血机制有无异常。

【标本采集方法】

(1)试管法:抽取静脉血3ml,除去针头后将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3个试管,每管1ml,记录即刻时间后送检。

(2)玻片法: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试管法:4~12min

玻片法:2~5min〖ZK〗〗

【临床意义】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友病、严重的肝脏损害、阻塞性黄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用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

6.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lasma prothrombin time,PPT)通常称为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

【目的】 在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和钙溶液后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了解外源性凝血机制有无异常。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静脉血1.8ml,注入含3.8%枸橼酸钠溶液0.2ml的试管内充分混匀。

【参考值】 11~13s,应设正常对照。病人检测结果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有意义。为加强检测的准确性,可计算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即病人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人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比值为1±0.1。此值增大提示相关凝血因子减少。

【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先天性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应用华法令、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等。

(2)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脑血栓形成等。

7.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lasma protarnine paracoagulation test, PPPT或3P试验)

【目的】 为检验血液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试验。主要了解有无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现象。

【标本采集方法】 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是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的标志。主要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时,后期因纤织蛋白进一步降解成更小的片段可转变为阴性。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