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检验 1.尿蛋白质定性检验 正常尿内蛋白质含量极微,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阴性反应。尿蛋白质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时称蛋白尿。临床用阴性(-)与阳性(+)表示定性结果。同时用+~++++来表示尿蛋白阳性的程度或大致的含量变化,见表12-2。 表12-2 尿蛋白定性结果 表示方法 | 结果 | 尿蛋白含量 | | | 一次尿(g/L) | 24h尿 | (-) | 无混浊 | 0~0.08 | 0.02~0.08g/24h | (±) | 微混浊 | <0.1 | <0.1g/24h | (+) | 混浊 | 0.1~0.5 | <0.5g/24h | (++) | 颗粒状混浊 | 0.5~2.0 | <3.0g/24h | (+++) | 絮状混浊 | 2.0~5.0 | <10.0g/24h | (++++) | 块状混浊 | >0.5 | >10.0g/24h |
【临床意义】 (1)肾小球性蛋白尿:主要因炎症、免疫等因素使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孔径变大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所致,尿中的蛋白以大分子清蛋白为主。 1)生理性: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定量测定不超过0.5g/24h,见于剧烈活动、发热、受寒或精神紧张时,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 2)病理性:见于肾小球器质性病变。蛋白尿的程度与病变部位及性质有关,但蛋白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病变的程度和预后。原发性肾小球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定性试验常呈(+)~(++),定量测定一般不超过3g/24h;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定性试验多为(±)~(+),定量检验常在0.2g/24h;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含量最多,尿蛋白定性试验多为(+++)~(++++),定量测定常为3.5~10g/24h,最高可达20g/24h。 3)继发性蛋白尿:继发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毒物损害、心功能不全的肾损害,尿蛋白定性试验多呈(++)~(+++)。 (2)肾小管性蛋白尿:主要由于肾小管因炎症或中毒损害,不能重吸收自肾小球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所致。 1)肾小管病变:常见于肾盂肾炎,尿蛋白定性试验多呈(+)~(++),伴白细胞和红细胞。2)肾间质损害:见于汞、镉、苯等金属盐类中毒或使用磺胺、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 素,尿蛋白定性试验为(+)~(++),定量测定为1.5g/24h,伴明显管型尿。 (3)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与肾小管两部分,蛋白尿所含成分具有前述两种蛋白尿的特点。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后期、肾脏炎症、中毒等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病变、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引起的肾损害。尿蛋白定性试验呈(+)~(+++)不等,定量测定常在3.5g/24h左右。 (4)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出现大量小分子蛋白质,如异常免疫球蛋白轻琏(本周蛋白)或急性溶血时的游离血红蛋白,经肾小球滤出过多,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急性溶血性疾病。 2.尿糖定性检验 正常尿内含微量葡萄糖,含糖量<5.0mmol/24h尿,尿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当血糖浓度>8.88mmol/L(160mg/dl),尿中糖量会相应增加,尿糖定性试验阳性,称糖尿。临床用阴性(-)与阳性(+)表示定性试验的结果,用(+)~(++++)表示尿糖阳性程度或大致的含量变化。 【操作方法】 可根据需要留取空腹尿或餐后尿。检验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试纸法:用特定的葡萄糖氧化物试纸浸入尿液,根据试纸出现的颜色改变与标准比色板比较,确定尿糖定性及阳性程度,结果判断见表12-3。该法简单方便,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但较班氏试剂法价格略贵。 表12-3 尿糖定性结果 方法 | 结 果 | 尿糖含量(mmol/L) | 方法 | 结 果 | 尿糖含量(mol/L) | 试 | (-)杏黄色 | <2.2 | 班 | (-)透明蓝色 | <5.0 | 纸 | (+)淡灰色 | 5.5 | 氏 | (+)蓝绿色不透明 | <11.2 | 法 | (++)灰色 | 11.1 | 试 | (++)黄绿色有沉淀 | 28~56 | | (+++)灰蓝色 | 22.2 | 剂 | (+++)土黄色大量沉淀 | 56~112 | | (++++)紫蓝色 | 56.0 | 法 | (++++)红棕色或砖红色 | >112 |
(2)班氏(Benedict)试剂法:取班氏试剂1ml(约20滴)注入透明试管中,用夹子固定试管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如溶液颜色不变则再加入被检尿液0.1ml(约2滴)继续煮沸,观察颜色变化,确定尿糖定性及其阳性程度,结果判断见表9-3。注意加热时应让试管均匀受热,再固定在试管底部加热。由于该方法操作步骤较多,目前临床已趋淘汰,但部分地区还有采有者。 【注意事项】 (1)一般情况下应坚持采集清晨空腹尿,以排除饮食对尿糖的影响。 (2)尿标本中的糖易分解,应立即测定。 (3)反应灵敏度受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所以测定时操作应熟练,注意避开炉火、强光等热源以免影响测定结果。此外,试剂与尿液的比例亦应准确,比例过高或过低也会影响反应结果。 (4)试剂和试纸均要妥善密闭保存,干燥阴冷处最好,并且须定期做质量鉴定,如发现过期、反应减弱或外现变色都不能再用。 (5)如果尿液中含有较多氧化物、次氯酸盐、大量蛋白、酮体、维生素C,以及链霉素、青霉素、水杨酸等药物可干扰测定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中药大黄,黄芩,黄柏等也有相同作用。 【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性糖尿:最常见于糖尿病。因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组织对葡萄糖的利 用率降低,从而导致血糖增高,此时排出的尿糖含量常与血糖高低成正比。所以可用来间接判断血糖情况,监测病情变化和观察疗效,是糖尿病诊治和护理观察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指标。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腺垂体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Cushing综合征等内分泌异常所致的继发性高血糖症也会引起血糖增高性糖尿。 (2)血糖正常性糖尿:最常见于肾性糖尿。系因肾小管对糖重吸收的功能减退或肾糖阈值降低所致。见于家族性肾性糖尿、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等。 (3)暂时性糖尿: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或静脉注入大量葡萄糖(>200g/次)引起血糖暂时性升高从而出现尿糖阳性。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癫痫发作及精神刺激等时,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或延脑血糖中枢受刺激,从而导致一过性血糖和尿糖增高。 (4)其他糖尿:肝功能严重破坏所致果糖或半乳糖性糖尿;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产生的乳糖尿;经尿液中排出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水杨酸、异烟肼等以及尿中含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等物质浓度过高时,均可使尿糖定性试验试剂中的成分产生还原反应造成假性糖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