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菌群 是指正常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的微生物,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故称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或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ia)。正常菌群对构成微生态平衡(eubiosis)起重要作用,其生理意义有:抵抗病原菌的生物拮抗作用;产生维生素,起到营养作用;促进宿主免疫系统成熟,有免疫作用;还有抗衰老作用等。
2.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微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出现微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此时,原来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转化成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3.微生态失调 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调(dysbiosis)。从生态学上,可将微生态失调分为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和宿主转换。
①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是指在宿主某一微生境内正常菌群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主要是量的变化。严重的菌群失调可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可分为Ⅰ、Ⅱ、Ⅲ度失调,其中Ⅲ度失调亦称为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产生的一种新感染。原因是长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后,敏感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原来占少数的耐药菌趁机大量繁殖而占绝对优势,并可能转移到非正常寄居部位,引起疾病。引起二重感染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为多见。临床表现为假膜性肠炎、肺炎、鹅口疮、尿路感染或败血症等。
②定位转移(translocation):又称易位,是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生存的位置上的一种现象。正常微生物群在其固有生境内通常是不致病的,只有转移到外籍生境才能致病。
影响微生态失调的因素很多,但对宿主,主要是解剖结构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影响;对正常微生物群,抗生素的干扰作用是巨大的。
4.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主要指人们(重点是住院病人)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护理及其他医疗保健过程中,或在医院逗留期间获得的感染。
根据感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为:①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②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或称自身感染,由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③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即在诊断、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消毒不严而引起的感染。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大多为条件致病菌)、耐药性和适应性等特点。
1.细菌致病性的构成因素 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ce)。病原菌侵入宿主能否致病主要取决于细菌的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部位和机体免疫力的强弱。
细菌毒力由侵袭力(invasiveness)和毒素(toxin)构成。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其物质基础包括菌体表面结构中的菌毛等粘附因子、荚膜和侵袭性酶类等。
2.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不同,可分为内毒素(endotoxin)与外毒素(exotoxin)两种(表6-1)。
表6-1 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 外 毒 素 | 内 毒 素 |
产生菌 存在部位 化学组成 稳定性 毒性作用 抗原性 |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多数由活菌分泌,少数菌体崩解后释出 蛋白质 不耐热(60~80℃30分钟被破坏)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引起特殊的病变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 革兰阴性菌 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 脂多糖 耐热(160℃2~4小时被破坏) 弱,各种细菌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不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
外毒素大都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为毒性活性蛋白,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B亚单位与易感细胞膜上的受体有选择亲和作用,介导A亚单位进入靶细胞内,干扰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毒性作用。因此,毒素结构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备条件。外毒素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各自不同的特殊病变和临床症状。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等,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三大类。
外毒素中有一类具有超抗原(superantigen)作用,主要是葡萄球菌肠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等。超抗原不需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处理,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直接激活T细胞增殖,使其能释放细胞因子(如IL-1,IL-2,TNFα和INFγ等)。超抗原激活的T细胞数量约为普通抗原的数千倍。超抗原除具有毒性作用外,还与免疫抑制和自身免疫疾病有关。
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成分基本相同,都是由脂质A、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O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内毒素的毒性作用由脂质A决定。不同革兰阴性菌的脂质A的化学组成虽有差异,但基本相同,故由内毒素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主要有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Shwartzman现象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总之,所有病原菌进攻人体不外乎利用菌体表面结构(如菌毛、荚膜)和代谢产物(侵袭性酶类、内外毒素)使人致病。由于细菌结构、代谢产物、生长繁殖所需条件,以及侵入和定植部位的不同,各种细菌的致病性有很大的差异。
(一)天然免疫的构成
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主要由组织屏障和某些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组成。
1.屏障结构 皮肤与粘膜、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
2.吞噬细胞 分为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system)两大类。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后果随细菌种类、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异,包括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
3.体液因素 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含有多种杀伤或抑制致病菌的物质,包括补体、防御素、溶菌酶等。
(二)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大类。
1.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首先是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炎症反应,随后产生特异性抗体,共同消灭细菌。体液免疫是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获得性免疫,特异抗体的作用有①IgG抗体调理细菌促进吞噬;②抗体中和细菌外毒素;③分泌型IgA阻挡病原菌定植;④IgM、IgG抗体与抗原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2.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包括两种类型:CD8CTL和CD4Th1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1.感染的来源 ①外源性感染: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②内源性感染:大多为自身的条件致病菌,少数是以潜伏于体内的病原菌。
2.传播方式与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创伤、接触、节肢动物叮咬等。
3.感染的类型 ①不感染:机体免疫力很强,病原菌致病力很弱或侵入数量不足,或侵入部位不适宜;②隐性感染:机体免疫力较强,病原菌致病力较弱,感染对机体损害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③潜伏感染:机体免疫力与病原菌致病力处于平衡状态,病原菌长期潜伏体内。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引起疾病;④显性感染:机体免疫力弱,病原菌致病力强,造成机体明显损伤,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按感染部位不同,显性感染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包括: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
带菌状态:带菌者(carrier)是重要传染源。
【A型题】
1.导致菌群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正常菌群的定位转移
B.细菌从无(弱)毒株突变成为有(强)毒菌株
C.长期使用广谱抗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生素
D.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
E.微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
2.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细菌性腹泻多属于:
A.食物中毒 B.过敏性反应
E.霍乱样腹泻
3.条件致病菌:
A.仅在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时感染
B.均由正常菌群在特殊条件下演变而成
C.感染的条件是细菌毒力增强
D.感染的常见诱因是滥用抗菌药物
E.感染的原因是细菌产生耐药性
4.条件致病菌感染:
A.均为内源性感染 B.均为医院感染
C.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D.近年感染率明显下降
E.仅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5.有关“医院感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指人们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
B.感染对象主要是病人
C.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
D.病原体来源广泛
E.病原体常具有耐药性
6.下列医学全.在线人体部位中,一般无正常菌群寄居的是:
A.皮肤 B.胃肠道
C.腹腔 D.泌尿生殖道
E.外耳道
7.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通常与哪一项无关:
A.细菌的毒力 B.细菌侵入部位
C.细菌侵入数量 D.细菌耐药性
E.机体免疫力强弱
8.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是:
A.侵袭性酶 B.毒素
C.荚膜D.芽胞
E.粘附因子
9.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菌毛B.血浆凝固酶
C.透明质酸酶D.神经氨酸酶
E.鞭毛
10.仅依靠侵袭力致病的细菌是:
A.肺炎链球菌B.肉毒梭菌
C.结核杆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炭疽芽胞杆菌
11.构成细菌侵袭力的菌体表面结构不包括:
A.血浆凝固酶B.M蛋白
C.粘附因子 D.荚膜
E.Vi抗原
12.不具有抗吞噬作用的是:
A.芽胞 B.荚膜
C.血浆凝固酶 D.A族链球菌的M蛋白
E.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
13.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是:
A.脂蛋白 B.脂质A
C.核心多糖 D.特异性多糖
E.磷壁酸
14.有关“细菌内毒素”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主要成分是脂多糖B.抗体有较强的中和作用
C.能激活补体D.有佐剂作用
E.各种细菌内毒素致病作用基本相同
15.有关“细菌毒素”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外毒素可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是脂质A
C.外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D.内毒素对组织器官无选择性毒性效应
E.外毒素均不耐热,60~80℃30分钟被破坏
16.有关“超抗原”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不需经过抗原提呈细胞的处理,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B.不能直接激活T细胞增殖
C.仅需10-12mol就能诱发免疫应答
D.具有毒性作用
E.可引起自身免疫病
17.肉毒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抑制多种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B.阻断上下神经元之间的正常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
C.抑制胆碱能运动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D.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
E.作用于呕吐中枢
18.不完全吞噬的后果不包括:
A.吞噬细胞死亡 B.细菌在吞噬细胞内繁殖
C.细菌在体内扩散D.造成邻近组织损伤
E.杀死被吞噬的病原菌
19.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机制中不包括:
A.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B.补体的调理作用
C.IgG介导的ADCCD.吞噬细胞的不完全吞噬
E.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20.有关“抗感染免疫”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菌感染
B.抗毒素的中和作用主要针对外毒素感染
C.SIgA主要抗局部抗感染
D.抗体与细菌结合直接杀死胞外菌
E.血-脑脊液屏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21.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中和病原体的毒性作用
B.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进入粘膜
C.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D.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E.直接杀死病原体
22.机体对哪种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抗外毒素感染的免疫:
A.葡萄球菌 B.痢疾杆菌
C.白喉杆菌 D.结核杆菌
E.霍乱弧菌
23.胞外菌能通过不同机制来逃避机体的免疫杀伤,其中不包括:
A.肺炎链球菌形成荚膜
B.淋球菌的菌毛抗原发生变异
C.流感嗜血杆菌产生IgA酶
D.福氏志贺菌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
E.鼠伤寒沙门菌产生Vi抗原
24.有关“内源性感染”,哪一项是正确的:
A.病原体均属正常菌群
B.常发生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均为菌群失调
C.可发生于使用激素后,属医院感染
D.是一种自身感染
E.以上都不是
25.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
A.脑膜炎球菌 B.霍乱弧菌
E.结核杆菌
26.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27.破伤风梭菌可引起: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28.带菌者:
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
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
C.携带某病原菌,但无临床症状,不断向体外排菌
D.携带某病原菌,但无临床症状,经常或间隙排出病菌
E.携带某病原菌,临床症状明显,并向体外排菌
29.哪种细菌在感染流行期常有健康带菌者形成:
A.伤寒沙门菌 B.痢疾志贺菌
C.脑膜炎球菌 D.结核杆菌
E.白喉杆菌
30.潜伏感染与带菌状态的区别在于后者:
A.病原菌与宿主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B.间歇而不是持续排出病原体
C.病原菌不大量繁殖亦无临床表现
D.病原菌存在体内的时间较前者长
E.病原菌存在体内的时间较前者短
31.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细菌性腹泻多属于:
A.内源性感染B.外源性感染
C.交叉感染 D.环境感染
E.潜伏感染
32.可侵入血液的细菌是:
A.白喉杆菌 B.破伤风梭菌
C.结核杆菌 D.肉毒梭菌
E.霍乱弧菌
【X型题】
33.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有:
A.抗肿瘤作用B.刺激机体免疫应答
C.营养作用 D.生物拮抗作用
E.抗衰老作用
34.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因素有:
A.条件致病菌从无毒株变为有毒株 B.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C.医源性刺激D.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
E.定位转移
35.与条件致病菌感染有关的疾病是:
A.鹅口疮 B.假膜性肠炎
C.白喉D.肉毒中毒
E.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
36.二重感染:
A.是二种细菌同时感染
B.在用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的同时发生的一种新感染
C.是一种严重的菌群失调症
D.主要由条件致病菌引起
E.多由耐药菌引起
37.为了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主要原则有:
A.选择用药前,除危重病人外,原则上应先做细菌药敏试验
B.尽量使用小剂量
C.疗程尽量缩短
D.尽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彻底杀死病原菌
E.对肠道外感染,尽量非经口用药
38.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是:
A.毒素 B.荚膜
C.芽胞 D.菌毛
E.M蛋白
39.哪些菌能产生具抗吞噬作用的表面结构或代谢产物:
A.伤寒沙门菌 B.产气荚膜梭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A族溶血性链球菌
E.破伤风梭菌
40.细菌外毒素:
A.均不耐热,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
B.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C.对人体组织有选择性毒性作用
D.仅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被释放出来
E.仅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41. 有关“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叙述,哪几项是错误的:
A.内毒素热稳定性比外毒素强
B.内毒素的抗原性比外毒素强
C.内毒素与人体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外毒素则不能
D.内毒素只有当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外毒素大多是活菌产生
E.内毒素仅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外毒素仅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42.能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菌毒素是:
A.脂多糖 B.葡萄球菌肠毒素
C.致热外毒素 D.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1
E.白喉毒素
43.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能的结局有:
A.病原菌被吞噬细胞杀死B.病原菌不被吞噬细胞杀死
C.细菌在体扩散 D.造成邻近组织损伤
E.杀死吞噬细胞
44.胞内菌感染的特点中不包括:
A.细胞毒性强 B.呈慢性过程
C.常有肉芽肿病变D.获得性免疫机制主要是体液免疫
E.主要通过病理性免疫损伤而致病
45.能在吞噬细胞中生存的细菌有:
A.结核杆菌B.布鲁菌
C.嗜肺军团菌 D.伤寒沙门菌
E.绿脓杆菌
46.细菌外原性感染的来源有:
A. 患者
B. 带菌者
C. 病畜和带菌者
D. 隐性感染者
E. 体内条件致病菌
[思考题]
47.试述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48.试述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
49.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50.以破伤风梭菌和伤寒沙门菌为例,试述影响感染过程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51.试述宿主抵抗病原菌感染的主要策略。
52.什么是内源性感染?为什么目前内源性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53.试述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主要特点。
【A型题】
1.C* 2.D 3.D*4.C5.C
6.C 7.D* 8.D 9.C 10.A*
11.A12.A13.B14.B 15.E*
16.B17.C*18.E* 19.D 20.D
21.B22.C23.E24.D* 25.E
26.C27.A28.D29.C 30.C
31.A* 32.C
【X型题】
33.A* B* C* D* E* 34.B C D E 35.A B E
36.B C D E 37.A B C E 38.A C
39.A* B* C* D* 40.BC41.B* C* E*
42.A B C D 43.A* B* C* D* E* 44.A* D*
45.A B C D
【题1】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导致菌群失调的最主要原因,因为长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后,大多数正常菌群被杀死或抑制,拮抗外籍菌或耐药菌的能力减弱,原处于少数劣势的耐药菌趁机大量繁殖而引起菌群失调。
【题3】 条件致病菌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感染,但在特殊条件下可引起感染的所有细菌,包括寄生在体内的正常菌群和存在与环境中的一些腐生菌等致病力较弱的细菌。其感染原因除机体免疫力降低外,还有正常菌群定位转移和滥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等,并非由于细菌毒力增加和发生耐药性变异。
【题7】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在致病微生物方面,与细菌的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及部位有关。如伤寒杆菌要通过消化道入侵,数量达104个以上才能造成感染,破伤风梭菌的芽胞需在厌氧微环境中才能发芽和繁殖。在宿主方面,与机体的防御机能有关,尤其是特异性免疫力的有无和高低。病原微生物是否产生耐药性与治疗效果有关,并不决定传染过程。
【题10】所有病原菌进攻人体不外乎利用侵袭力和毒素。多数病原菌同时具有侵袭力和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的病原菌以产生毒素为主,如肉毒梭菌没有侵袭力,但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食入肉毒毒素后可使人致病;有的以侵袭力为主,如肺炎链球菌不能产生毒素,但能凭借荚膜冲开吞噬细胞的防线,主要引起原发型非典型肺炎。结核杆菌的菌体成分具有侵袭力,并可对组织造成损伤。由于细菌菌体结构、代谢产物、以及生长繁殖所需条件的不同,各种细菌的致病性有很大的差异。
【题15,41】 外毒素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与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并分泌于菌体外的蛋白,少数存在于细胞内,只有在菌体溶解后才释放至胞外。外毒素多数不耐热,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能耐100℃30min。外毒素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后成为类毒素。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选择作用,引起不同的特殊病变和临床症状。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只有当菌体死亡破裂后才释放,耐热,抗原性弱,不能经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内毒素对人体组织无选择性毒性作用,各种细菌内毒素对人体引起基本相同的反应,如发热、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Shwartzman现象。
【题17】 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引起特殊病变。例如白喉毒素主要是抑制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导致外周神经麻痹和心肌炎等。霍乱肠毒素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都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AMP水平增高,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紊乱,导致严重的呕吐与腹泻。破伤风毒素主要是阻断中枢神经系统上、下神经元之间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肉毒毒素抑制胆碱能神经末稍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出现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葡萄球菌肠毒素作用于呕吐中枢,引起以呕吐为主的食物中毒。
【题18,43】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后果随细菌种类、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异。有的病原菌被吞噬后被杀死,是为完全吞噬。而胞内寄生菌在免疫力低下的宿主中,虽被吞噬但不被杀死,此为不完全吞噬。有的病原菌甚至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或随吞噬细菌经淋巴液或血液扩散到其他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多种水解酶,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
【题24】 内源性感染的致病菌大多是体内的正常菌群,少数是以潜伏状态存在于体内的致病菌(如结核杆菌)。正常菌群在特定条件下成为条件性致病菌后再致病。如因滥用抗生素引起,则属于菌群失调症;如因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或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所致,则不属于菌群失调症。在住院期间使用激素而发生的内源性感染,属医院感染;反之,在院外发生的则不属于医院感染。
【题31】 正常情况下机体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细菌在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相互保持相对的平衡,因而不致病。若长期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将破坏这一相对平衡状态,某些敏感菌被抑制,而耐药菌则大量繁殖,引起腹泻和其它疾病,即菌群失调症。交叉感染或环境感染则是医院感染的外源性感染。潜伏感染长发生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因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大量繁殖而引起。
【题33】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各有不同,主要有:①定位转移:例如,大肠杆菌在肠穿孔时进入腹腔可引起化脓性腹膜炎;各种插管、导管和内镜等医疗器械因消毒不严,直接将细菌带入体内无菌部位或非正常寄居部位。②菌群失调:不适当的应用抗菌药物,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发菌群失调,正常菌群大量繁殖后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例如,肠道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艰难梭菌可引起假膜性结肠炎,白色念株菌引起鹅口疮。当宿主免疫力低下,如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放疗、化疗、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而导致机体防御机能降低时,较易发生定位转移或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通常不能从无毒株变为有毒株。
【题39】 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有荚膜、M蛋白、Vi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等,其中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A群链球菌细胞壁的M蛋白是微荚膜,其功能与荚膜相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血浆凝固酶,使病灶周围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阻碍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即使被吞噬也不易被杀灭。芽胞无抗吞噬作用。
【题44】胞内菌感染的特点除细胞内寄生外,尚有低细胞毒性,呈慢性过程,主要通过病理性免疫损伤而致病等。此外,潜伏期较长,持续的刺激形成了胞内菌常有的肉芽肿病变特征。胞内菌感染的获得性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