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
Medical Chemistry
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
中医学专业
医学检验(医学实验技术)专业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专业
执笔人:游文玮,杨雪梅,周春琼
审定人:唐中坤
学院负责人:吴曙光
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六年十二月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B040032
学 分:3.5学分
学 时:72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中医学专业、医学检验(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专业
本课程分为基础化学、有机化学两部分。医学全.在线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溶液、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原子结构、氧化还原、胶体分散系、滴定分析及比色分析等化学基本理论。有机化学部分按官能团分类,从各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入手,着重阐明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医学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打好必要的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慨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Course Code: B040032
Credit: 3.5
Period: 72
Target Majors: Nursing、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Image Engineering、Medical Experiment Technology、Clinic of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Biologic Informationetc.
The course includes fundamental chemistry and organic chemistry.Fundamental chemistry mainly introduces chemical basic theory of solution,electrolytic solution, buffer solution, atomic structure, oxidation-reduction, Colloidal disperse system, titrationanalysis and colorimetric analysis. Organic chemistry is classified accordingto functional group and mainly recommends 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complexesaccording to molecular structure of different compounds. Basic theory, basic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 trai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didacticalcourse, which will become the essential base for the subsequent curriculum suchas biochemistry,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It has being tri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f self-study,synthetic summary, analyzing and resolving questions.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
第一章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组成量度
一、溶液的组成量度表示法
二、 溶液的配制
第二节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一、 分压定律
二、 亨利定律
三、 气体吸收系数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二、 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三、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要求: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渗透压与浓度和温度的关系。熟悉渗透现象的产生及等渗、低渗、高渗溶液。了解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第二章 电解质溶液
第一节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解
一、 一元弱酸弱减的离解平衡
二、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解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一、 酸碱概念
二、 共轭酸碱的强弱
三、 酸碱反应
第三节 溶液的pH值计算
一、 水的离子积
二、 溶液的pH值计算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
一、 溶度积
二、 溶度积规则
三、 影响微溶电解质溶解度的因素
要求: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离解,酸碱质子理论,溶度积,pH值计算。熟悉多元酸碱的离解,共轭酸碱的强弱,水的离子积,影响微溶电解质溶解度的因素。
第三章 缓冲溶液
第一节缓冲作用
一、 缓冲溶液的组成
二、 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第二节 缓冲溶液的pH值
一、亨德森-哈塞尔巴赫方程式
二、缓冲溶液的pH值的计算
第三节 缓冲容量
一、缓冲容量
二、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三、 缓冲溶液的配制
四、 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要求:掌握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及缓冲溶液的pH计算。熟悉缓冲溶液的配制。
第四章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二、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三、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四、 元素的电负性
第二节 分子结构
一、 化学键的概念
二、 杂化轨道理论
第三节 分子间作用力
一、 范德华力
二、 氢键
要求: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及氢键的本质。熟悉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极其取值,杂化轨道的类型。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五章 配位化合物
第一节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一、 配合物的定义
二、 配合物的组成
三、 配合物的命名
第二节 配合物的配位键理论
一、 配位键理论的基本要求
二、 应用举例
第三节 配位平衡
一、 配离子的离解平衡
二、 配合平衡的移动
第四节 螯合物
一、 螯合物的概念
二、 螯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
要求: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命名,配合物配位键理论的基本要点。熟悉内轨型和外轨型配合物。
第六章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 氧化还原的概念
二、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第二节 电极电位
一、 原电池
二、 电极电位的产生
三、医学招聘网 电极电位的测定
四、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第三节 电极电位的应用
一、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
二、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三、 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
要求:掌握标准电极电位表,能斯特方程式及有关计算。应用电极电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进行程度。熟悉氧化还原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关系,原电池的组成及符号表示法。
第七章 滴定分析法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简介
一、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方法
二、 滴定分析法的操作程序
三、 滴定分析的计算
四、 有效数字和计算规则
第二节 酸碱滴定法
一、 酸碱指示剂
二、 滴定曲线与指示剂选择
三、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实例
要求:掌握滴定分析的计算方法。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氧化还原滴定、配合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有关计算。熟悉误差和准确度,偏差和精密度。
第八章 比色分析法
第一节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 物质的颜色和光的关系
二、 Lambert-Beer定律
第二节 比色分析法的测定方法和应用
一、 目视比色法
二、 分光光度法
要求:掌握朗伯—比耳定律。熟悉熟悉比色分析的测量方法。
第九章 胶体分散系
第一节 分散系
一、 基本概念
二、 分散系的分类
第二节 界面现象
一、 表面积和比表面
二、 表面能、比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三、 吸附
四、 表面活性物质
第三节 溶胶
一、 胶体分散系的分类
二、 胶体分散系的基本特性
三、 溶胶的性质
四、 溶胶的稳定和聚沉
第四节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一、 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二、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性质
第五节 凝胶
一、凝胶的形成
二、弹性凝胶和非弹性凝胶
三、 凝胶的性质
要求:掌握溶胶带电的原因,胶团的结构。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及盐析。熟悉界面张力和界面能,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膜平衡。
下篇
第十章 有机化合物概述
一、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二、 有机化学与医学
三、 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共价键
四、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
五、 共价键参数
六、 共价键的断裂和反应类型
七、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化合键,碳原子的杂化类型,共价键的断裂和反应类型。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及共价键参数。
第十一章 链烃
第一节 链烃的结构、异构现象和命名
一、 链烃的结构
二、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三、 链烃的异构现象
四、 链烃的命名
第二节 链烃的性质
一、 链烃的物理性质
二、 链烃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链烃的反应历程
一、 反应历程
二、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要求:掌握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及化学性质,诱导效应。熟悉烷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第十二章 环烃
第一节 脂环烃
一、 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二、 环烷烃的结构
三、 脂环烃烃的性质
四、 萜类化合物
第二节 芳香烃
一、 苯的结构
二、 苯的同系物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三、 苯及其同系物的性质
四、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
五、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六、 苯及其主要同系物
第三节 多环芳香烃
一、萘
二、蒽和菲
三、致癌烃
要求:掌握脂环烃、苯及其同系物的命名和化学性质,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萘的化学性质。熟悉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萘、蒽、菲的结构。
第十三章 卤代烃
一、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二、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三、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四、 重要的卤代烃
要求: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熟悉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第十四章 醇、酚 、醚
第一节 醇
一、 醇的分类和命名
二、 醇的物理性质
三、 醇的化学性质
四、 重要的醇
第二节 酚
一、酚的分类和命名
三、 酚的物理性质
四、 酚的化学性质
五、 重要的酚
第三节 醚
一、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二、醚的物理性质
三、醚的化学性质
四、冠醚
第四节 硫醇和硫醚
一、硫醇、硫醚的结构和命名
二、硫醇、硫醚的物理性质
三、硫醇的化学性质
四、硫醚的化学性质
要求:掌握醇酚醚的命名及其醇酚的化学性质。熟悉醇的普通命名法和醇的物理性质,酚的分类。
第十五章 醛、酮、醌
第一节 醛和酮
一、醛和酮的构造和分类
二、醛和酮的命名
三、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四、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五、个别醛和酮
第二节 醌
一、醌的构造和命名
二、醌的化学性质
三、重要的醌类化合物
要求:掌握醛、酮的命名及其化学性质。熟悉醛、酮、醌的构造及醌的化学性质。
第十六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一节 羧酸
一、羧酸的构造和分类
二、羧酸的命名
三、羧酸的物理性质
四、羧酸的化学性质
五、重要的羧酸
第二节 羧酸衍生物
一、酰卤、酸酐、羧酸酯的构造和命名
二、酰卤、酸酐、羧酸酯的物理性质
三、酰卤、酸酐、羧酸酯的化学性质
四、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要求:掌握酸酸及其衍生物的命名及其化学性质。熟悉羧酸的分类及其衍生物的结构。
第十七章 取代羧酸和旋光异构
第一节 羟基酸
一、羟基酸的构造、分类和命名
二、羟基酸的物理性质
三、羟基酸的化学性质
四、重要的羟基酸
第二节 氧代酸
一、氧代酸的构造及命名
二、氧代酸的化学性质
三、互变异构现象
四、重要的氧代酸
第三节 旋光异构现象
一、平面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
二、化合物的旋光性与其结构的关系
三、旋光异构体的构型
四、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
五、旋光异构在医学上的意义
要求:掌握羟基酸、氧代酸的命名及其化学性质。旋光异构的基本概念。熟悉羟基酸、氧代酸的构造及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分子手性和手性分子。
第十八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胺类
一、胺的构造、分类和命名
二、胺的性质
三、重要的胺及其衍生物
第二节 酰胺
一、酰胺的构造和命名
二、酰胺的性质
三、重要的酰胺及其衍生物
第三节 氨基酸
一、氨基酸的构造、构型及分类、命名
二、氨基酸的性质
要求:掌握胺、酰胺、氨基酸的命名及其化学性质。熟悉胺、酰胺、氨基酸的构造及构型。
第十九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
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二、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三、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
第二节 生物碱
一、概述
二、生物碱的分类和命名
三、生物碱的一般提取方法
四、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五、重要的生物碱
要求:熟悉杂环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了解杂环化合物的构造及其重要的杂环化合物。生物碱的一般性质和主要的生物碱。
第二十章 脂类化合物
第一节 油脂
一、油脂的组成
二、油脂的物理性质
三、油脂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类脂
一、磷脂
二、糖脂
三、甾族化合物
要求:掌握油脂的组成及其化学性质。熟悉磷脂及甾族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第二十一章 糖类化合物
第一节 单糖
一、单糖的结构
二、单糖的性质
三、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
第二节 二糖
一、二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二、重要的二糖
第三节 多糖
一、多糖的结构
二、重要的多糖
要求:掌握单糖、二糖的结构及其化学性质。熟悉重要的单糖、二糖及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三、实验(见习)教学内容
掌握半自动电光分析天平、酸度计等的使用;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物质的溶解、溶液的蒸发、沉淀的分离等操作;验证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基本实践技能(操作)项目与要求
序号 | 项目名称 | 要求 | 备注 |
1 | 中和滴定 | 掌握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操作方法。熟悉玻璃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 4学时 |
2 | 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 | 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刻度吸管的使用方法。熟悉pH计测定溶液pH的原理,熟悉pH计的操作方法。 | 4学时 |
3 | 乙醇蒸馏及沸点测定 | 掌握蒸馏的原理、装置及操作方法。掌握微量法测液体沸点的操作。了解沸点测定的基本原理。 | 4学时 |
4 | 掌握索氏提取器连续提取植物成分的操作方法;利用升华的方法对某些有机化合物进行精制的操作。熟悉索氏提取器基本原理。 | 4学时 |
四、扩展性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双语教学,投影中标题及关键词后附英文。在具体章节内容后适当地介绍该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
五、教材与教学资源
教材:《医用化学》,游文玮主编,科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基础化学》(第六版),魏祖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现代化学基础》(二版),胡忠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有机化学》(二版),张生勇主编,科学出版社
六、考核
1、考核性质(形式):考试(闭卷)。
2、考试内容与范围:本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
3、成绩构成:理论课成绩84%+实验课成绩16%。
4、考试时间:120分钟。
附表一:理论课考试内容比例
章序号 | 内容 | 分数比例(%) |
第一章 | 溶液(Solution) | 1~4 |
第二章 | 电解质溶液(Electrolytic Solution) | 3~6 |
第三章 | 缓冲溶液(Buffer Solution) | 3~6 |
第四章 |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Atomic Structur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 3~6 |
第五章 | 配位化合物(Coordinated complex) | 1~4 |
第六章 |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 and Electrode Voltage) | 10~14 |
第七章 | 滴定分析法(Titration Analysis) | 1~4 |
第八章 | 比色分析法(Colorimetry Analysis) | 1~4 |
第九章 | 胶体分散系(Colloidal Disperse System) | 1~4 |
第十章 | 有机化合物概述(Summariz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 | 1~4 |
第十一章 | 链烃(Chain Hydrocarbon) | 10~14 |
第十二章 | 环烃(Cyclic Hydrocarbon) | 8~12 |
第十三章 | 卤代烃(Halogenated hydrocarbon) | 4~8 |
第十四章 | 醇、酚 、醚(Alcohol, Phenol and Ether) | 4~8 |
第十五章 | 醛、酮、醌(Aldehyde, Ketone and Quinone) | 8~12 |
第十六章 | 羧酸及其衍生物(Carboxyl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 | 4~8 |
第十七章 | 取代羧酸和旋光异构(Substituted Carboxylic Acid and Optical Isomerism) | 8~12 |
第十八章 | 含氮有机化合物(Nitrogenous organic compound) | 8~12 |
第十九章 |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Heterocyclic Compound and Biological Alkali) | 1~4 |
第二十章 | 脂类化合物(Compound of Esters) | 1~4 |
第二十一章 | 糖类化合物(Compound of Saccharide) | 4~8 |
附表二、理论课考试题型比例
题型 | 题目数 | 分数比例 |
命名、写结构 | 6~10 | 6~10 |
鉴别题 | 2~4 | 6~12 |
选择题 | 30~40 | 30~40 |
完成反应式 | 8~12 | 16~24 |
计算题 | 3~5 | 15~25 |
合成题 | 1~2 | 3~6 |
七、教学时数分配
(一)理论课学时分配
章序号 | 理论课内容 | 学时 |
第一章 | 溶液(Solution) | 2 |
第二章 | 电解质溶液(Electrolytic Solution) | 3 |
第三章 | 缓冲溶液(Buffer Solution) | 2 |
第四章 |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Atomic Structur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 2 |
第五章 | 配位化合物(Coordinated Complex) | 2 |
第六章 |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 and Electrode voltage) | 4 |
第七章 | 滴定分析法(Titration Analysis) | 4 |
第八章 | 比色分析法(Colorimetry Analysis) | 2 |
第九章 | 胶体分散系(Colloidal Disperse System) | 2 |
第十章 | 有机化合物概述(Summariz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 | 2 |
第十一章 | 链烃(Chain Hydrocarbon) | 6 |
第十二章 | 环烃(Cyclic Hydrocarbon) | 4 |
第十三章 | 卤代烃(Halogenated Hydrocarbon) | 2 |
第十四章 | 醇、酚 、醚(Alcohol, Phenol and Ether) | 2 |
第十五章 | 醛、酮、醌(Aldehyde, Ketone and Quinone) | 2 |
第十六章 | 羧酸及其衍生物(Carboxyl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 | 2 |
第十七章 | 取代羧酸和旋光异构(Substituted Carboxylic Acid and Optical Isomerism) | 3 |
第十八章 | 含氮有机化合物(Nitrogenous Organic Compound) | 3 |
第十九章 |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Heterocyclic Compound and Biological Alkali) | 2 |
第二十章 | 脂类化合物(Compound of Esters) | 2 |
第二十一章 | 糖类化合物(Compound of Saccharide) | 3 |
理论课总学时数 | 56 |
(二)实验课学时分配
序号 | 实验课内容 | 实验类型 | 学时 |
1 | 中和滴定(Neutralization Titration) | 验证性实验 | 4 |
2 | 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 (Preparation of Buffer Solution and Study of Its Property) | 验证性实验 | 4 |
3 | 乙醇蒸馏及沸点测定 (Distillation of ethanol and ebulliometry) | 验证性实验 | 4 |
4 |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Extraction of caffeine from tea) | 综合性实验 | 4 |
实验课总学时数 | 16 |
(注:“实验类型”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八、课程实施要求及相关说明
严格把好教学各环节,认真组织、认真备课、强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注意知识的更新和学科发展前沿,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内容的讲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循序渐进;加强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时进行课外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