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有关DIC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近20年来,人们发现:①在DIC的发病学中外源性凝血途径比内源性凝血途径更重要;②DIC时,纤溶系统激活与凝血系统激活可能同时发生,PLn不但能降解Fbn及Fbg,还能降解多种凝血因子。在DIC发生、发展中,PLn可能与凝血酶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由于对DIC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它的名称也不断变化。曾使用过的名称有,消耗性凝血病、去纤维蛋白综合征、血管内溶血纤溶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自1973年以来,国内外命名趋向统一,弥国家医学考试网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逐渐成为通行的、规范的名称。
DIC是一种获得性的、以血液凝固性先升高而后降低为特征,表现为先发生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而后转为出血的一种病理过程(临床综合征)。
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种并发症。DIC发病可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病变范围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局限于某个器官。大多数DIC发病急、发展快、病情复杂、诊断困难、预后差、死亡率高,备受基础研究及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DIC的病因和诱因
(一)病因
引起DIC的原发病或病理过程称为DIC的病因。DIE的发生发展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更关键
的是与促凝物质进入血液的数量、速度和途径有关。DIC的常见病因见表9—1。
(二)诱因
在DIC发病过程中,病因性疾病是其必备要素。此外www.lindalemus.com/pharm/,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虽然不是DIC发生所必备的,但它们的存在可以促进DIC的发生、发展,这些因素就是DIC的诱因(表9—2)。
临床上,有些因素可以是病因,也可以是诱因。例如,重症病毒性月干炎时,因肝细胞严重损害,释放TF入血,可以作为病因引起DIC的发生;又因肝脏合成抗凝因子减少,可以作为诱因促进DIC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