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细胞的作用
许多研究证实,组织缺血早期即可见大量白细胞浸润,再灌注时白细胞聚集进一步增加。若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进行再灌注,可以减少白细胞聚集和组织损伤。因此,白细胞在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白细胞聚集的机制
1.趋化因子生成增多 ①再灌注损伤时,细胞膜磷脂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增多,其中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补体和激肽等具有很强的白细胞趋化作用;②白细胞本身释放具有趋化作用的炎症介质,如白三烯B4。这些趋化因子,吸引大量白细胞进入缺血组织。
2.细胞粘附分子生成增多 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是指由细胞合成的,并可促进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粘附的一类分子的总称,如整合素、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及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等,在维持细胞结构完整和细胞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微血管内皮细胞仅表达少量粘附分子,故血管内皮细胞和血液中流动的中性粒细胞互相排斥,这是保证微循环灌流的重要条件。缺血—再灌注时,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达大量粘附分子,导致局部白细胞增多、聚集(aggregation),促使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adherence)、滚动(rolling)和穿过血管壁游走(transmigration)到细胞间隙。
(二)白细胞聚集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大量的白细胞粘附聚集在再灌注区引起损伤。其机制是:
1.阻塞微循环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互相排斥以保证血流通畅。研究表明,再灌注后数分钟内,P—选择素和ICAM—1表达增加,使白细胞沿内皮细胞表面缓慢滚动,形成不稳定粘附。再灌注4h后,ICAM—1和整合素表达进一步增加,白细胞和内皮细胞出现牢固粘附。粘附的中性粒细胞释放趋化因子,如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加重细胞间粘附,导致机械阻塞,使组织得不到血液供应。恢复血液灌注后,缺血区依然得不到充分血流灌注的现象称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无复流现象将加重组织损伤,是导致再灌注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而白细胞粘附、聚集所致的机械阻塞可能是产生无复流现象的主要原因。
2.释放活性氧 白细胞活化后发生呼吸爆发会产生大量O2-和H2O2。H202在白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作用下,与Cl-作用生成次氯酸:H202十Cl- +H+ -MPO →HOCl+H20,H2O2和次氯酸均可损伤内皮细胞。O2-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导致组织水肿。组织水肿又压迫微血管,使微循环灌注更为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3.释放各种颗粒成分 白细胞活化后将释放许多颗粒成分,包括酶性成分和非酶性成分。
(1)酶性成分 聚集的白细胞能释放20多种酶,其中3种对组织损伤作用较大,一种www.lindalemus.com/sanji/是含丝氨酸的弹性硬蛋白酶,它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所有成分,裂解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并能攻击邻近未受损的细胞;另两种酶是含金属的蛋白酶,即胶原酶和明胶酶,它们能降解各种类型的胶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组织细胞损伤。
(2)非酶性成分 非酶性成分包括次氯酸和氯胺等,它们能与酶性成分联合作用,增强白细胞的破坏作用。如次氯酸能增强弹性蛋白酶、胶原酶和明胶酶活性。
4.产生各种细胞因子 白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其中主要的细胞因子为TNF—α和IL—1β TNF—α作用于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等,产生更多细胞因子,如ICAM—1、IL—1、IL—2、IL—6和PAF,引起瀑布反应。TNF—α和IL—1β还上调粘附分子如p—选择素和β—整合素的表达。在再灌注早期,这些细胞因子有些可发挥炎症介质的作用,如IL—1、IL—2、IL—6等,导致炎症反应失控;有些可使血小板聚集、释放,如PAF;有些可导致细胞间粘附如ICAM—1、VCAM—1、p—选择素和β—整合素;有些则直接损伤组织,如TNF—α、PAF。
总之,白细胞活化后释放的趋化物质可以吸引更多的白细胞聚集,引起微循环障碍;聚集的白细胞释放活性氧及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使炎症反应失控,形成瀑布式炎症级联反应,并导致组织损伤。这种级联反应比单个反应造成的损伤更严重。因此限制白细胞活化的各种治疗措施对减轻再灌注损伤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