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见课本图8-5)
²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6.0-(3.3+1.3)=1.4kPa
² 由入球端至出球端移行过程中,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导致有效滤过压逐渐下降,直至降为0,滤过高级职称考试网停止,即达到滤过平衡。(见课本图8-6)
² 滤过 平衡靠近入球端,则有效滤过长度短,GFR低;反之,滤过平衡靠近出球端,有效滤过长度长,GFR就高。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二)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囊内压
3.血浆胶体渗透压
iv盐水 胶渗压↓有效滤过压↑ GFR↑ 尿量↑
(三)肾血浆流量
² 肾血浆流量大,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慢,滤过平衡靠近出球端,GFR大;
² 肾血浆流量小,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快,滤过平衡靠近入球端,GFR小。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²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包括:重吸收和分泌
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血液
分泌:上皮细胞或血液中的物质→小管腔内
² 转运方式: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由ATP直接提供
继发性主动转运:能量不是直接来自Na+泵
被动转运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67% Na+、Cl-、K+、H2O
85% HCO3-
100%Glucose、Amino Acide重吸收
H+分泌
(一)Na+ 、Cl- 、 H2O的重吸收(见课本图8-7)
(二)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见课本图8-8)
(三)K+的重吸收
67%近端
主动重吸收:小管液4mmol/L 细胞内150mmol/L
(四)Glucose的重吸收
仅限于近端小管Na+同向转运
肾糖阈:不出现糖尿的最高血糖浓度。160-180mg/100ml
人肾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全部肾小管对Glu的吸收达极限时(血浆葡萄糖浓度300mg/100ml)的Glu滤过量。 男性375mg/min;女性300mg/min
(五) 其它
二、髓袢
20% Na+ Cl-K+ 重吸收
升支粗段转运模式:
Na+:2Cl-:K+同向转运(见课本图8-9)
意义:盐水分离,有利于尿的浓缩和稀释。
利尿剂(速尿、利尿酸)抑制此段转运而实现利尿功能。
三、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
² 重吸收:12% Na+ Cl-
不同量的水
Na+:主动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调节
水:被动重吸收,主要受抗利尿激素调节
²
² 分泌:K+ H+ NH3
(一) 远曲小管初段:Na+-Cl-同向转运(见课本图8-10A)
(二)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见课本图8-10B) 主细胞:重吸收Na+、水,分泌K+
闰细胞:分泌H+
(三) K+的分泌:多食多排,少食少排。
(四) H+的分泌:近端小管:Na+-H+交换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泌H+
第四节 尿液浓缩和稀释
² 尿的渗透浓度高于血浆渗透浓度——高渗尿——尿液浓缩
² 尿的渗透浓度低于血浆渗透浓度——低渗尿——尿液稀释
一、尿液稀释
二、尿液浓缩
² 肾髓质存在渗透压梯度(见课本图8-11)
²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及尿的浓缩(见课本图8-14)
1、外髓部:升支粗段NaCl主动重吸收形成
2、内髓部:内髓部集合管重吸收尿素和升支细段重吸收NaCl形成。
3、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全过程来看,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医学三基的主动重吸收是髓质渗透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而尿素和NaCl是建立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
三、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作用(见课本图8-14)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渗透压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产生的利尿作用。
(二) 球-管平衡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65%~70%,这种现象称为~。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肾交感神经+
(1)入、出球小A收缩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Q 和血压↓ GFR↓
(2)球旁细胞肾素↑ ANGⅡ 、醛固酮↑ 肾小管对 NaCl、H2O重吸收↑
(3)近球小管、髓袢上皮细胞对Na+、Cl-、H2O 重吸收↑
(二)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 )
1.来源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2.作用:
①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水重吸收
②促升支粗段对NaCl重吸收和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3.调节因素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
大量发汗、严重呕吐、腹泻→血浆晶体渗透压↑ →ADH合成释放↑ →尿量↓,晶渗压恢复;反之,血浆晶体渗透压↓ → ADH合成释放↓ →尿量↑。
水利尿:一次性大量饮清水,反射性的使ADH释放减少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见课本图8-17)
②循环血量改变
循环血量↑→ 左心房扩张、刺激容量感受器+→ 迷走N传入中枢→ ADH↓→ 远曲、集合管对H2O重吸收↓→ 循环血量恢复正常
③其他因素
BP升高→颈A窦→ADH↓
ANP→ ADH ↓
ANGII→ ADH ↑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见下图8-17)
血管紧张素原(肝脏产生)
球旁细胞释放肾素
血管紧张素Ⅰ(十肽)
血管紧张素Ⅱ(八肽)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醛固酮
² 肾素释放的刺激因素:
①入球小动脉内的牵张感受器+
②致密斑Na+感受器+
③肾交感神经兴奋
² 血管紧张素Ⅱ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
①刺激醛固酮合成和分泌,促进钠钾转运
②刺激近端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
③促ADH释放,促水重吸收
² 醛固酮对尿生成的调节
作用:促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
作用机制:醛固酮诱导蛋白
血钠↓和血钾↑可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四)心房钠尿肽
第七节 尿排放
排尿反射
1.膀胱内压经常保持在0.98kPa,(膀胱具有较大伸展性)
2.尿量增至400-500ml,内压>0.98kPa,且明显
3.尿量增至700ml,内压随之 至3.43kpa,逼尿肌出现节律性收缩,排尿欲明显 ,意识尚可控制
4.内压达到6.86kPa以上,出现明显痛感,不得不排尿
膀胱尿量达400-500ml→ 膀胱壁牵张感受器+→ 冲动沿盆神经传入骶髓排尿中枢使之+(同时上传至脑干和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环境容许,冲动沿盆神经传出→逼尿肌+ 、内括约肌-→ 尿液进入后尿道,刺激尿道感受器+ → 冲动经阴部神经再次传入脊髓排尿中枢使之++ → 外括约肌- → 排尿(见下图8-19)
(尿液对尿道刺激可进一步反射性加强排尿中枢活动,正反馈)
(司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