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5 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充分发挥“科系合一”办学模式的优势,弥补学校实验室缺乏大型现代化检验设备的不足,我们拟在数字化校园基础上,加大投入,构建数字化实验室教学系统,通过部分虚拟模拟实验,及实验室对学生有更多的开放,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临床操作技能。同时设立的专题学习网站,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与数字化。进一步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也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5 实验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之比达到1.1 :1,达到省级示范实验中心的建设标准。优化和整合实验课程,把目前临床少用的一些试验淘汰,增加血细胞形态学、自动化仪器的使用等课程教学课时,整体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在实验课前进行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以外,还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能参阅预习报告进行实验,不准边看实验教材边做实验;实验课前进行提问,提问学生操作过程,为什么这样做,将随机的提问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另外,让学生课前参与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试剂的准备工作甚至设计方案,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做好充足的课前预习准备工作,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3.实验考核5 以实验课程考核为突破口,改革了实验考核方式和内容,以教促考,以考促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中,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综合评定。第一部分是平时成绩30%,包括预习报告 、随堂提问 、实验考勤 、实验态度 、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根据学生记录数据或结果是否规范、每次实验的操作情况、治学态度和工作精神是否严谨、踏实、规范等进行分项评分;第二部分是实验的理论考核占30%,检验学生实验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包括实验原理、试剂组成、方法学比较、临床意义等。第三部分是期中、期末操作考核占40% ,内容包括大纲要求掌握的所有实验。考试过程中,老师不断巡视,掌握每个考生的情况,结束时老师当场打分,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