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中医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中医学授课教案:中医诊断
    

中医学-授课教案基础中医学:中医诊断

中医学:授课教案基础中医学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第七章诊法>中医诊断教研室《基础中医学》教案第 8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程名称基础中医学年级临 床医 学专业、层次本科授课教师尹思源职称教授课型(大、小)大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 诊法第一节 望诊第二节 闻诊第三节 问诊第四节 切诊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吕志平,赵春妮主编,《基础中医学》,科学出版社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 “望神”的概念及“得神”、“失神”、“假神”
 
中医诊断
 ※<第七章 诊法>

中医诊断教研室《基础中医学》教案

第 8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基础中医学

年级

临 床

医 学

专业、层次

本科

授课教师

尹思源

职称

教授

课型(大、小)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七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第四节  切诊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吕志平,赵春妮主编,《基础中医学》,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 “望神”的概念及“得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2、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舌诊的含义、方法及注意事项、正常舌象的表现、常见异常舌象(质、苔)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并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质

4、掌握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心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脉诊的概念、寸口诊脉的方法,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病理脉象(浮、洪、濡、沉、弱)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1、“望神”的概念及“得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15分钟)

2、望色的概念、常色、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0分钟)

3、望舌的含义、方法及注意事项、正常舌象的表现、常见异常舌象(质、苔)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25分钟)

4、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心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5分钟)

5、脉诊的概念、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病理脉象(浮、洪、濡、沉、弱)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5分钟)

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常见异常舌象(质、苔)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

②病理脉象(浮、洪、濡、沉、弱)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教学手段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七章   诊法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第一节  望诊

概念: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等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诊的内容包括:

全身望诊——神、色、形、态。

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舌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

一、 全身望诊

概念: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神色形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观察,以了解整体情况的诊病方法。

(一)望神

是指观察病人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包括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与思维意识状态)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又称“神气”、“精神”。

狭义——人的思维意识状态。又称“神志”、“神识”。

1、望神的原理和意

  2、对神气判断

(1)得神

概念——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动作自如,反应灵敏,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气未伤,为无病或病轻。

(2)少神

概念——又称“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的表现,

常见于虚证患者。

临床表现:

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气轻度损伤,疾病恢复期或体弱者。

(3)失神

概念——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

临床表现:言语错杂、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动作艰难,呼吸气微,喘促形体羸瘦,壮热烦渴,四肢抽搐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意义——提示无论虚实,皆为病重。虚者系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实者,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4)假神

概念——是重做出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是临终前的预兆。

临床表现:

意义——提示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5)神乱

概念——又称“精神错乱”或“神志失常”。是指由

于正气不足或病邪内扰,殃及神明,导致意识障碍的异常表现。多见于癫、狂、痫、脏躁病人。

临床表现——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卒

然昏倒等,且大多反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神志失常。

(二)望色

又称“色诊”,是指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为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色   颜色——色调变化(赤青黄白黑)

光泽——明度变化(光明润泽或晦暗枯槁)

1、望色诊病的原理

(1)面部血管丰富,为脏腑气血之外荣,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

(2)面部不同部位,为内在脏腑之外应,观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可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2、常色与病色

(1)常色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所谓“明润”即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所谓“含蓄”,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

(2)病色——特点是晦暗暴露

因病而发生的异常面色即为病色,病有轻重、色有善恶,但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晦暗暴露之象。所谓“晦暗”是指面部皮肤枯槁而无光泽,是精气衰竭的表现,所谓“暴露”是指某种颜色异常明显,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

3、五色主病

(1)白色

白色属金,主秋令,其气为燥,是手太阴肺经的本色。常人宜“白欲如鹅羽”,忌“白如盐”,病则“白如豕膏者”为善色,“白如枯骨者”为恶色。

肺病面白暴露枯槁无华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2)黄色

黄色属土,主长夏,其气为湿,是足太阴脾以的本色。常人宜黄“如罗裹雄黄”,忌“如黄土”,病则“黄如腹”者为善色,“黄如枳实”者为恶色。淡黄憔悴(萎黄)——脾虚化源不足(脾胃气虚)

黄而虚浮(黄胖)——脾虚湿蕴水泛肌肤。

目、面、爪甲俱黄(黄疸)——湿热或寒湿

脾病面黄暴露、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3)赤色

赤色属火,主夏令,其气为暑,是手少阴心经本色,常人宜“赤欲如白裹朱”,忌“赤如赭”;病则“赤如鸡冠”为善色,“赤如   血”者为恶色。(  :凝聚的死血)面通红——实热证(邪热亢盛)

两颧潮红——阴虚证(虚火上炎)。

泛红如妆,游走不定——戴阳证(虚阳外越)

心病面赤暴露、枯槁无华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

(4)青色

青色属木,主春令,其气为风,是足厥阴肝经之本色,常人宜“青欲如苍壁之泽”,忌“青如蓝”;病则“青如翠羽”者为善色,青如草兹“为恶色。淡黑或青黑——寒盛痛剧见于阴寒腹痛等病人。

突发青紫、肢厥——心阳暴脱,如真心痛

肝病面青暴露、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为难治”。

(5)黑色

黑色属水,主冬令,其气为寒,是足少阴肾经的本色。常人宜“黑如重漆色”,忌“黑如地苍”。病则“黑如乌羽”为善色,“黑如烟”为恶色。淡黑而暗——肾阳虚

焦黑而干——肾阴虚

黎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眶周发黑——水饮或寒湿带下

肾病面黑暴露、枯槁(无华)晦暗为真脏色见,“心

病面黑无华为难治”。第二节   局部望诊

二、局部望诊(结合图片讲解)

三、舌诊

概念

——舌诊,又称“望舌”,是观察病人舌象变化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一)舌诊的原理

(二)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望诊的体位与伸舌姿势

体位——坐位、卧位均可。

姿势——自然、舒展、暴露。

2、诊舌的方法

一般规律是:先察舌质,以了解其颜色、形态之变化;继观舌苔,以了解其苔质、苔色的改变。根据需要,可行刮舌与揩舌之法,可借以鉴别舌苔有根、无根,及其是否染苔。

3、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充足、柔和的自然光最佳。

(2)食物或药品的影响:硬食致薄苔,食蛋黄苔亦黄。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张口呼吸苔必干,镶牙等。

(三)舌诊的内容

1、正常舌象

2、病理舌象

舌质

(1)舌色

病理性舌体的颜色有淡白、红、绛、青、紫五种。

1)淡白舌[1]

特征——较淡红舌浅淡,即红白兼色,以白为主。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

成因——血虚舌失充养或阳虚气衰,血不上荣。

辨证——舌体瘦薄(气血两虚);胖嫩有齿痕(阳虚)

2)红、绛舌[2]

值得提及的是,舌边尖红者,多提示“外感表热证初期”,舌面上有出血点,在外感热病多为邪热迫血妄行,行将吐衄、发斑;在内伤杂病往往是“内脏出血”的征兆。同时亦应熟悉:“红绛舌主热证而不主寒证”的临床规律。

3)青、紫舌

特征——全舌呈现均匀青色或紫色,局部舌面见青紫色斑点者,称为“瘀斑舌”或“瘀点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运行不畅。

成因——(1)阴寒内盛,血脉瘀滞;(2)热伤营阴,

血流不畅;(3)气滞或气虚,血行无力。

辨证——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阳虚或气虚;气滞);紫绛少苔干(营血热甚);青紫肿大(中毒);纯青若水牛之舌

须熟悉,紫舌随其深、浅、润、燥不同,而主病有异。青舌之色,状若水牛之舌或皮肤上有“青筋”。因此,有称青舌为“水牛舌{1}”、“青舌不主热证”。

青舌和紫舌有一定的关系,青舌和紫舌常以不同的比例参差并见,然而在主病上并无矛盾,“一般是绛紫属热,青紫属寒或血瘀,纯青为寒邪直中与血瘀”。

(2)舌形

1)荣枯

特征——红活荣润曰“荣”,晦暗枯槁为“枯”。

临床意义——荣舌为有神,主病吉;枯舌为无神,主病凶。即判正之盛衰,病情之轻重预后。

2)老、嫩

特征——纹理粗糙,坚敛苍老胃之老舌;纹理细腻,

浮胖娇嫩谓之嫩舌。

临床意义——判断虚实之即老舌主实证,嫩舌主虚证辨舌之老嫩,应注意从其质、色两方面进行观察。

3)胖、瘦

特征——舌体胖大,伸舌满口谓之胖大舌;舌体瘦

小而薄,谓之瘦薄舌。

临床意义——胖大舌主水湿停滞;瘦汇票舌主气血津液亏虚。

辨证——舌胖色淡(气虚、阳虚);舌胖色红绛(心脾热盛,,外感湿热);舌胖以紫暗(中毒);舌瘦色淡(气血两虚);舌瘦红绛而干(阴虚火旺)。

胖大舌之主病有虚、实、寒、热与中毒之分,临床上判断时应注意与舌色、舌苔相结合,即综合判断便是。

4)点、刺

特征——蕈状乳头肿胀或高突,状若尖锋,形如芒

刺谓之“刺”;乳头增大,数目增多者谓之“点”。

临床意义——脏腑阳热亢盛,或为血分热盛

5 )裂纹

特征——舌面上有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

临床意义——精血亏虚或阴津耗损。

辨证——舌淡而裂(精亏血少);舌红而裂(阴津不足,虚火内生)。

(3)舌的动态

病理性的舌态有: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和短缩。

1)痿软

特征——舌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临床意义——阴伤或气血俱虚。

辨证——兼红绛舌而少苔(邪热伤阴或阴虚火旺);兼枯白无华之象(久病气血虚衰)。

2)强硬

特征——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甚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

临床意义:(1)热入心包;(2)高热伤津;(3)风医学检验网

痰阻络。

辨证——兼见舌色红绛而少津者(主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兼舌苔厚腻者(风痰阻络)。

3)歪斜

特征——伸舌时舌体歪向一侧。

临床意义——肝风夹痰或瘀阻经络。

辨证——舌绛紫而势急(肝风发痉);舌暗苔腻而势缓(中风偏枯,亦即痰瘀阻络)。

望舌苔—苔色

舌苔承病邪性质的不同,而有白、黄、灰黑等不同变化。临床可单独出现,亦可相兼出现,因此辨证时应和舌质的颜色与形质变化结合起来,作具体分析。

(1)白苔

舌苔白薄而润——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之轻证;阳虚内寒。

舌苔白薄而干——风热表证

舌苔白薄而滑——外感寒湿,或水湿内停。

舌苔厚腻而干——痰湿食积化热;湿阻津不上承。

积粉苔舌质干红——温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

苔白而燥裂——燥热伤津。

辨白苔的临床意义时,应结合苔质、舌质等情况综合分析。因白苔也可主热证,如“积粉苔”即是感受温疫、热毒内盛,秽浊困阻,阳热不能外达所致。

(2)黄苔

薄黄苔——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

黄糙苔——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黄白相兼苔——表证化热入里,表里相兼。

黄滑苔——阳虚寒湿,痰饮化热,阳虚外感湿热之邪。

黄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临床意义多主热症,但亦可见于寒证。须认真综合分析。

应熟悉,黄苔多与红绛舌同见。黄苔还有厚薄、润燥、腻等苔质变化

(3)灰黑苔[1]

灰黑苔,舌面湿润——阳虚寒湿,痰饮内停。

黄腻灰黑苔——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焦黑苔,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

苔(苔黄赤兼黑)——宿食湿浊久积化热上熏,血瘀气滞,湿热挟痰等。

当熟悉:苔色深浅与寒热之程度相应,同时应注意苔质的润燥,是判断灰黑苔寒热属性的关键。

第二节   问诊

概念:

问诊是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问诊不是医患之间的简单交谈,更不是医生的自问自答,而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询问,以期充分获得有关患者的病情资料,如:

(一)选择安静适宜的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宜直接询问病人,非常之时可向陪诊者询问,但务使资料准确、可靠。

(二)肃认真,待人以诚,谦恭和蔼

如遇疑难病证,切忌有悲观、惊讶之言情,以免使病人产生不良精神刺激,而使病情加重。

(三)语言要通俗易懂,忌用医学术语

(四)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收集病情资料。

(五)必要时可适当提法,但切忌暗示套问。

(六)对危重病人应抓住扼要询问,不必面面俱到。

二 、问诊的内容

(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其意义一是使于与病人联系、随访;二是获得疾病有关的资料,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尤其是对地方病、职业病、传染病等诊断意义之大。

(二)主诉

是指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对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此,询问时应抓住主诉。如病人途有眩晕、汗出、心悸胸痛、神疲、乏力等,其中主要症状是心悸、胸痛这两个主症,可初步考虑为心病。这就抓住了病变的所在部位,然后围绕主症再进一步询问有关兼症和病史,并结合其它三诊,方能作出正确诊断。

(三)现病史

是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治疗经过(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治疗经过等)。

1、发病情况

主要包括问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过何种处理等。其意义:是辨别病因、病位、病性的重要依据。

2、病变过程

问病变过程的方法,一般按疾病时间先后顺序询问出现的症状、性质、程度、变化情况,有否规律等。其意义:是了解疾病邪正斗争情况及病情发展趋势等。

3、治疗经过

问治疗经过如作过何种检查和检查的结果;作过何种诊断和有关诊断依据;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药物或疗法名称;治疗效果及反应。其意义:可作为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四)既往史

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主要包括病人平素身体健康状态以及曾患疾病情况,尤其是与现在疾病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更应认真询问,为当前判断病证提供必要的病情资料。

1、既往健康情况

问既往健康情况对诊断当前病情的意义之大,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衰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受寒湿之邪,多为寒证

2、既往患病情况

主要是询问过去曾患何病疾病,如过去曾有眩晕,今天突然偏瘫,二才有关系等。

(五)个人生活史

应熟悉个人史的询问,如询问其生活经历、精神情志、生活起居、饮食嗜好、婚姻生育等。了解这些情况,对诊断当前疾病很重要。

1、生活经历

其意义是排除某些地方病或传染病。

2、精神情志

其意义是医生可对受情志影响的疾病辅以思想开导工作。

3、饮食起居

其意义是对分析判断病性有参考价值。如素嗜肥甘多病痰湿,偏食辛温易患热病等。

4、婚姻生育

其意义是对诊断男性疾病和妇科病证有重要意义。如爱人健康情况,有无传染病、遗传病等。

(六)家族史

其意义是对诊断传染病、遗传病有较大价值。

三、问现在症

所谓现在症,是指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一)问寒热

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其意义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

1、概念及特征

恶寒——身寒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

畏寒——身寒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缓解。

发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

机理:寒热的机理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2、寒热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1)恶寒发热——是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

现的症状,多见于外感病的表证阶段。

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本节重点

(2)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感怕冷不觉发热的症状,属里寒证。

久病畏寒——虚寒证。

但寒不热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体阳不足,失于温煦所致,故多见于久病或素体虚弱的患者;后者多是外感寒邪,或寒邪直中于里所致的,寒邪盛实有余的证候,如突发性四肢不温或腹冷痛等,此点当熟悉。

(3)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恶热的症状。属里热证。

日晡潮热——见于阳明腑实证。以热势高,日晡(即

申时,下午3~5时)热甚为特点。因其为胃肠燥热内结所致,故又称“阳明潮热”。

午后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兼舌苔黄腻等

症,常见于湿温病。

午后及夜间潮热——热势较低,常位骨蒸发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症,多见于阴虚证

(4)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是半表半

里的主要特征。

(二)问汗

(一)有汗无汗

(二)特殊汗出

所谓特殊汗出是指具有某此特殊表现的汗出

(三)疼痛(自学)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为有利于问辨结合,正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应首先熟悉导致疼痛的病因病机。

不荣则痛(虚)——气血不足,阴精亏损所致。

疼痛

不通则痛(实)——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食滞、虫积所致

1、问疼痛的部位

2、问疼痛的性质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自学)

头身胸腹部除疼痛之外,尚有“头晕”、“胸闷”等常见症状,而且各有其重要的诊断价值,询问时亦当熟悉之。如:

1、头晕

2、胸闷

3、心悸

4、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的含义、临床意义、程度及兼症等应熟悉之

(五)问耳目(自学)

耳与目均为身体的感觉器官,耳能闻声辨音,目能视物察色。耳目又分别与脏腑经络相联系。所以耳目出现异常表现,不仅反映耳目局部的病变,而且可帮助推判全身的情况,尤其是肝、胆、肾与三焦的病变。

(六)问睡眠(自学)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其正常的维持与人体卫气循行、阴阳盛衰、气血盈亏,心肾的功能有关。六、问睡眠(20分钟)

问睡眠还应注意询问睡眠时间的长短、入睡难易、有无多梦等。

1、失眠

2、嗜睡

CAI课件

及图片识别

(★-重点,☆-难点,)

重点:

1、  望神

2、  色诊

难点:舌诊

一、全身望诊

(一)   望神(15分钟)

(二)望色(15分钟)

二、局部望诊(10分钟)

(第一节课完……)

三、舌诊

(一、二)舌诊原理及注意事项(5分钟)

(三)舌诊的内容(35分钟)

(第二节课完……)

第二节 问诊

一、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分钟)

二、问诊的内容(15分钟)

三、问现在症状(20分钟)

(第三节课完……)

1、掌握望神的临床意义

2、掌握五色主病

3、掌握舌诊的基本内容

4、掌握问诊的基本内容

5、掌握寒热的基本类型及临床意义

  复

  习

  思

  考

  题

  ,

  作

  业

  题

 

1. 望神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

3、舌诊的内容

4、问诊的基本内容

5、寒热的类型及临床意义如何

脉诊的基本内容

八纲辨证的证型特点

中医诊断教研室《基础中医学》教案首页

第9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基础中医学

年级

临 床

医 学

专业、层次

本科

授课教师

尹思源

职称

教授

课型(大、小)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七章 诊法  闻诊、切诊

第八章 辨证  八纲辨证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吕志平,赵春妮主编,《基础中医学》,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常见病脉的主病。

2、  掌握八纲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脉诊(40分钟)

2、八钢辩证(80分钟)

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诊断的内容与发展简史等可展示实物资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见病脉的主病

   难点:八钢辩证的证侯特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教学手段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七章 诊法

第三节 闻诊(自学)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一)脉诊的部位

寸口诊法

[含义]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1.寸口部位:通常是腕后高骨内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

寸(浮、中、沉)  此三部九候与遍

  关(浮、中、沉)  诊法的三部九候

  尺(浮、中、沉)  同名实异 

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①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

②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

③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④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

3.寸口分候脏腑

   寸——心  寸——肺

   左手  关——肝   右手 关——脾

   尺——肾&nbswww.lindalemus.com/rencai/p; 尺——肾

(二)、诊脉方法

1、时间

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最佳。

2、体位

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平,直腕仰掌。

3、指法

三指平齐、中指定关、指目按压、疏密适度,举案寻循。

4、平息

一指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息计数;一指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评辨脉象。

5、五十动

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三)脉象要素:(位、数、形、势)

1、脉位——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浅,如浮/沉。

2、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数。

3、脉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短,如长/短。

4、脉宽——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小(粗细),如洪/细。

5、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程度,如滑/涩。

6、紧张度——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如弦、紧/缓。

7、脉力——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量,如虚/实。

8、均匀度——①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②指脉力是否均匀。

(四)正常脉象

1、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

(1)有胃:指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具体表现为: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位)

2)脉率调匀,不快不慢……(数)

3)脉道适中,不大不小……(形)

4)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势)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有神

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

(3)有根

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

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

2、 脉象的生理变异

(1)季节——春弦、夏洪(钩)、秋浮(毛)、冬沉

(2)情绪——激动时其脉必快(数),抑郁时其脉沉缓或迟……。

(3)年龄—— 儿童脉小数;青年脉平滑;老人多弦硬……。

(4)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5)反关脉—— 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

(五)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1、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理解:脉位浅表)

浮脉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外越)

脉理分析:邪袭肌表,卫阳抗之,脉气鼓搏于外,应指而浮。久病内伤,虚阳外越,则浮而无力。

脉象特征:脉形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

   衰,状若波涛汹涌。

洪脉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亦

  可见于孤阳外越,浮取洪大

   而沉取无根)。

 脉理分析: 内热充斥,买到扩张,气盛

  血涌,故见洪脉。

脉象特征:浮细无力而软。(理解:位浮、形细、张力低、脉力弱)

濡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脉理分析:精血不充则细弱无力,阴虚,阳气不潜则脉浮但软;湿遏阳气,亦可见濡脉。

2、沉脉类(沉脉、弱脉、伏脉、牢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使得,举止不足,按之有余。(理解:脉位较深) 

沉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

  无力为里虚。亦可见于正常脉。

脉理分析:邪实气血内困或阳虚气乏升

   举无力

脉象特征:沉细无力而软。理解:位沉、形细、 脉力十分软弱)

弱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3、迟脉类(迟、缓、涩、结)

脉象特征: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理解:60次/分以下)。

迟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

   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

热结聚之实热证。

脉理分析:寒盛而阳失宣通或阳虚而失于温运,则脉来怠慢。然而热结而气机不通,脉亦见迟。 

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理解:形细,流畅度低,脉

   形、脉律、脉力不匀)

涩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

内停和精伤、血少。

脉理分析:  精血衰少,脉失濡润,故脉气往来不利,见脉涩无力;气滞血瘀,痰食胶固,脉道不畅,血行受阻,见涩而无力。

脉象特征: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

无定数。

结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阴寒气结、寒痰

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脉理分析:气血痰食,滞而不散,或

寒邪过盛,心阳受阻,均可

致脉气不通,故见迟缓止。

4、数脉类(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

而不满七至(理解:90~

130次/分)。

数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

  无力为虚热),亦可见于里

  虚证。

脉理分析:邪热亢盛,或阴虚内热,均

  可使血流加速而见数脉。

二、触诊(自学)

第八章  辩 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概念

八纲辨证——即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类证候),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从而辨别病变的位置的深浅(表里),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虚实)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的辨证方法。

二、八纲基本证候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通过对立又相互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各自都不是一个完整具体的证。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中表与里是用以概括、辨别病变位置和病势趋向的一对纲领,适应于外感病,尤其是伤寒与温病之初期。

表与里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应理解其内涵,即:1)表与里是病位的总称,其实质当包括人体的各个部位。(2)病位的多元性,也就是说人体内可同时存在着若干个病位(如原发与继发,主病位与次病位等);(3)定病位的必要性:没有准确的定位,就没有正确的诊断。4)定病位的根据和方法。

1、表证

病因——六yin、疫毒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主)。

证候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轻。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有感受外邪之因可查。

2、里证

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病因—表证传里、外邪直中、情志内伤、饮食劳倦。

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极难概括)。

证候特点—常以或寒或热之症出现。病情重,病程长。

辨证要点—寒热单见,脏腑症状为主。

3、半表半里证

概念——指表邪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邪犯少阳。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证候特点——起病急,病程长,既非表证,亦非里证。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和判断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寒热主要反映疾病中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性质的属阴属阳。《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须明确的是:恶寒、发热虽是辨别寒证、热证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故两者不能等同。

1、 寒证

概念——指感受阴寒邪气或阳虚阴盛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1)外感寒邪(2)过食生冷(3)久病阳虚。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不渴、尿清长、面白、苔白、脉迟或紧等。

辨证要点——怕冷喜暖是其特征。

2、热证

概念——指感受阳热邪气或阴虚阳亢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1)外感暑热(2)过食辛辣(3)久病阴伤(4)五志化火。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凉、口渴、面赤、舌红、苔黄、便干、脉数等。

辨证要点——恶热喜凉是其特征。

(三)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亦是辨别病证性质的两个纲领。邪正斗争是疾病中的根本矛盾,任何疾病都有虚实之分,辨虚实可为扶正、祛邪治则提供依据。

邪气盛则实”,即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攻邪为主。

精气夺则虚”,即正气亏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补虚为主。

总之,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1、实证

概念——指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蓄积所产生的证候。

病因——(1)六yin、疫疠、虫毒,(2)痰饮、水、湿、血瘀、脓毒,(3)气滞、食积。

临床表现——克难以某几个症状代表所有实证,但具有邪气充实,停积为主,正气未虚,邪气斗争剧烈,即表现为有余、强烈、停积等特点。

辨证要点——(1)新病、暴病、病情激烈、体质壮实(2)有明确的病因可查。

   2、虚证

CAI

(★-重点,☆-难点,)

重点:

常见病脉的临床意义

难点:

八纲辩证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一)脉诊的部位(5分钟)

(二)、诊脉方法(5分钟)

(三)脉象要素:(位、数、形、势)(5分钟)

(四)正常脉象(10分钟)

(五)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1、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

(15分钟)

第一节课完……

2、沉脉类(沉脉、弱脉、伏脉、牢脉)(10分钟)

3、迟脉类(迟、缓、涩、结)(10分钟)

4、数脉类(数脉、疾脉、促脉、动脉)(5分钟)

第八章  辩 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概念(5分钟)

二、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15分钟)

第二节课完……

(二)寒热辨证(20分钟)

(三)虚实辨证

(20分钟)

第三节课完……

  小

  结

掌握常见病脉的特征及临床主病

掌握八纲辨证的证型特点

  复

  习

  思

  考

  题

  ,

  作

  业

  题

1、  切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正常脉象的特征

3、  浮脉、洪脉、濡脉、沉脉、迟脉、结脉、数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4、  表证与里证的成因及临床表现

5、  寒证与热证的成因及临床表现

6、  虚证与实证的成因及临床表现

  下

  次

  课

  预

  习

  要

  点

预习脏腑辨证

  实

  施

  情

  况

  及

  分

  析

  ※<第八章 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基础中医学》教案

  第 10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基础中医学

年级

临 床

医 学

专业、层次

本科

授课教师

尹思源

职称

教授

课型(大、小)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八章  辩证  (脏腑辩证)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吕志平,赵春妮主编,《基础中医学》,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脏腑辩证各证型的临床特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内容与时间安排:

1、脏腑辩证的概念、方法及心病辩证(40分钟)

2、肺脾辩证(40分钟)

3、肝肾辩证(40分钟)

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证型的临床特点

难点:各证型的临床特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教 学

手 段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二节  脏腑辩证

一、概念:

脏腑辨证——是指以脏腑的生理、病理为依据,综合分析四诊所得的病情资料,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归类方法。

二、用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脏腑辨证的理论根据(据此可确定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

脏腑的生理特点,规定了脏腑病变的特殊性,因此,只要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联系规律,熟悉各脏腑的病理特点,是能够准确区分疾病的脏腑,把握病情全局的。例如:咳嗽、气喘等症,根据肺主宣发,有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和肺性肃降的生理特性,因而可以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肺,基础病理是肺失宣降。

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证所在脏腑的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病因和病性,它实际上是各种辨证内容的综合运用。如有脏腑实证中,有寒、热、痰、瘀、水、湿等不同;在脏腑虚证中,又有阴、阳、气、血亏虚之别,只有明确病因(风、火、痰、湿)病性(寒、热、虚、实)病机,才能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确切依据,因而可以说,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又是脏腑辨证的具体落实。例如:主症心悸,可谓病位在心无疑,但心有气虚、血虚,或是痰、瘀扰于心,究为何候呢?只有依全身症状,辨析其病因病性,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所以三者间有着相互交织的“纵”、“横”关系。

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应从整体角度全面分析脏腑所属证候。

其主要表现在脏腑之间,脏腑与经络、脏腑与各系统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此无疑是人体统一性、完整性的体现。

脏腑辨证的临床意义

中医临床运用的辨证方法之多,且各具特点,各有侧重,但无一不与脏腑密切相关,而且脏腑辨证的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生理、病理概念均较确切,纲目清楚,内容具体,有利于对辨证思维的指导,也有利于对其它辨证方法所述证候实质的理解。因此,脏腑辨证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

主要运用于内伤杂病。具体使用时还应与所属学科特点相结合,与辨病相结合,方谓全面。

三、脏腑辩证

(一)心病辨证

心病的病变范围:

虚证——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所引起,如心阴、心阳、心气、心血虚证及心阳暴脱。

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所致,如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心神及痰火扰心

心病的常见症状: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或促等。

1、血虚证

概念——指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脑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心悸(血虚心动失常)、头晕(血不上荣)、多梦(血不濡养脑髓)、面、唇、舌淡白、脉细皆血虚之征。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与血虚证共见。

2心阴虚

概念——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心悸(阴虚心动失常);心烦、失眠、多梦、(虚热扰心);潮热、颧红(阴不制阳);盗汗(热蒸营泄);舌红脉数(内热之象)。

辨证要点——悸烦、失眠与阴虚证共见。

3、心阳虚

概念——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怔忡(心阳虚衰)、胸闷、气短(胸阳不展);心痛(心脉痹阻);形寒肢冷(阳虚不温);面唇青紫、脉结代(阳虚血瘀)。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与阳虚证共见。

4、心阳虚脱证

概念——指心阳衰败,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急证候。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冷汗淋漓(阳衰不固);四肢厥冷(阳衰不温);呼吸微弱(心阳衰,宗气泄);面色苍白(阳衰而血失温运);心痛剧烈、口唇紫(心脉瘀阻);脉微欲绝(阳气外亡)。

辨证要点——心阳虚与亡阳证共见。

5、心火亢盛

概念——指由于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轻则心烦失眠,重则狂躁谵语(火邪

扰心);口舌生疮、赤烂疼痛、面赤(心火上炎);小便赤涩疼痛(心火下移小肠);吐衄血(火盛络破)。

辨证要点——以神志症状及舌脉出现火热炽盛之象

为主要特征。

6、心脉痹阻证

概念——指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出现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心悸怔忡(正气先虚、阳气不温);心胸疼痛、憋闷、痛引肩背内臂(心脉不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痰浊内盛);……。

辨证要点——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时发时止为要点。

心脉痹阻证因实邪阻滞心脉所致,但在辨证时必须分清瘀、痰、寒、气的不同,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见表)。

心脉痹阴证瘀、痰、寒、气比较表

证候

常见症状

病因

症状特点

心脉痹阻证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瘀血内阻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瘀斑瘀点,脉细涩结代。

痰浊停聚

闷痛特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紧

阴寒凝滞

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苔白脉沉迟或紧

气机郁滞

胀痛,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关,胁胀,太息,脉弦

七、痰蒙心神证

概念——指由于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

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44)

证候分析——意识模糊、昏不知人(痰蒙神明);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独语(气痰阻于神明);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肝风夹痰);面色晦暗(痰阻清阳);胸闷呕恶(胃气上逆);苔白腻,脉滑(痰浊内盛)。

辨证要点——神志异常和痰浊内盛共见。

(二)肺病辨证

首先掌握的是:肺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肺系,主气司呼吸功能活动减退、水液代谢输布失常,以及卫外机能失职等方面。

肺病的常见症状是:咳嗽、喘种、咯痰、胸痛、喉痛、(声音变异)、音哑、失音、鼻塞、水肿

虚证——久病咳喘;它脏累及等致肺气虚……

 实证——六yin外袭;痰饮停聚等致痰热壅肺……

1、肺气虚证

含义——由肺机能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具有肺气虚、宣降功能失职见症(2)。有卫外不固见证,如自汗、畏风易感冒等。

审证要点——以咳喘无力,吐痰清稀及气虚见证为要点

2、肺阴虚

含义——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具有肺阴亏虚、清肃失职见症;(2)具有阴虚见热见症。

审证要点——干咳或痰少而粘及阴虚内热见症。

3、风寒犯肺

含义——是指风寒袭表,肺卫失宣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具有风寒袭表、肺气失宣见证;(2)兼有风寒表证见症。

审证要点——以咳嗽、咳痰清稀及风寒表证表现为要点。

4、风热犯肺

含义——是指风热侵袭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具有风热袭肺,肺失清肃见症;(2)兼有风热表证见症。

审证要点——咳嗽及风热表证表现。

5、燥邪犯肺

含义——是指外界燥邪侵犯肺卫、肺系津液耗伤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具有燥邪犯肺、肺失清肃见症;(2)具有燥邪伤津、失于滋润见症;(3)兼有卫表失和见症如温燥似风热表证,凉燥类风寒表证。

审证要点——肺系症状及干燥少津表现

(三)脾病辨证

应首先掌握脾之病变范围主要是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过,化源不中,血液失统的病理改变,因此,其常见症状应为: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出血及内脏下垂等。

亦应熟悉脾之病变的常见证候。即:

虚证——饮食、劳倦、思虑、久病,致脾气虚证等。

实证——饮食不节,外感湿热或寒湿,致湿热蕴脾等。

1、脾气虚证

含义——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有脾气不足,运化失职见症,如纳少……(2)有气虚、机能活动减退见症;(3)有水湿泛滥见症,如浮肿……。

审证要点——腹胀便溏、食少及气虚证。

2、脾虚气陷证

含义——是指脾气因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具有脾气下陷,内脏下垂的主症(2)有脾气虚的表现。

审证要点——体虚气坠,内脏下垂。

3、脾阳虚

含义——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具有脾失健运见症(2)有水湿不化,阴寒内盛见症。

审证要点——脾失健运与虚寒之象共见。

4、脾不统血

含义——是指脾气不足,无力统血,而致血溢脉外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有脾气虚弱,统血失职见症,如便血……(2)有脾气虚的一般表现。

审证要点——脾气虚证与出血共见。

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均属脾虚证候,皆以脾虚气弱的临床表现为基本见症。由于各证的病机同中有异,故临床表现亦各有不同。即:

脾气虚证以脾气虚弱,健运失职为主要病理变化。脾阳虚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具有阳虚生寒、水湿内停见症。

脾气下陷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具有升举无力,内脏下垂见症。

脾不统血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具有统血失权的出血见症。

5、寒湿困脾

含义——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叫“寒湿中阻证”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有寒湿中阻,纳运、升降失职见症(2)有有寒湿内盛见症。

审证要点——脾失健运与寒湿内盛共见。

6、湿热蕴脾证

含义——是指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又叫“脾胃湿热证”、“中焦湿热证”等。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有湿热蕴脾、纳运、升降失职见症,(2)有湿热中阻见症。

审证要点——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及湿热内蕴并见

当首先掌握肝、胆的病变范围,即肝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其调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疏泄胆汁等功能的失常,因此其常见的症状为

——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少腹胀痛,眩晕,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目疾,月经不调,睾丸疼痛等症状。

胆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贮排胆汁,助脾胃消化等方面的失常,因此,其常见症状为:

——口苦、黄疸、惊悸、胆怯及消化异常等。

同时应熟悉肝病证候以实证为多见,而胆的病变多表现为胆郁痰扰证及肝胆并见的肝胆湿热证。

实证——多由情志所伤或寒邪、火邪、湿热之邪肝病的常见证候  内犯所致。

虚证——多由久病、失血或它脏所累及。

1、肝郁气滞证

含义——是指肝的疏泄功能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要点:(1)有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见症(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妇女乳房胀痛或痛经、闭经等)。(2)可见肝气挟痰见症(咽部异部感,瘿瘤、瘰疬)。(3)可见气滞血瘀见症(胁下征块)。

审证要点——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窜 痛为审证要点。

2、肝火炽盛证

(亦称“肝火上炎证”,简称“肝火证”。)

含义——是指因肝经火盛,气火上逆,表现以火热炽盛于上为特征的证候。又叫“肝火上炎证”。

临床表现:(参教材P156)。

辨证分析要点:(1)有肝(胆)经火热炽盛见症(头晕胀痛,痛势若劈,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鸣如潮或突发耳聋,不寐,胁肋灼痛、口苦)。(2)有实热征象(尿黄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数)。

审证要点——肝经循行部位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

此证,临床上亦称为“肝胆火盛证”、“肝经实火证”

3、肝血虚

含义——是指肝血不足,组织器官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55)。

辨证分析要点:(1)有肝血不足,筋脉、两目、爪甲失养见症(视物模糊或夜,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闰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2)有血虚见症(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等)。

审证要点——筋脉、爪甲、两目失于濡养的见症与血虚证共见。

4、肝阴虚

含义——是指肝的之阴液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55)。

辨证分析要点:(1)有肝阴不足,两目、筋 脉失养见症(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胁肋灼痛隐隐,手足蠕动,脉弦)。(2)有阴虚内热征象(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累数等)。

审证要点——头目、筋 脉、肝络失于濡*(养)润见症及阴虚证共见。

5、肝阳上亢

含义——是指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57)。

辨证分析要点:(1)有肝阳升发太过见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2)有肝肾阴虚见症(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审证要点——以肝阳亢于上(头目眩晕、胀痛),肾阴亏于下(头重脚轻,腰膝酸软)为审证要点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应首先掌握肾与膀胱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如:肾病主要反映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功能减退和脑、髓、骨、发、耳及二便异常等方面,所以其常见症状为:腰膝酸软或痛、耳鸣耳聋、齿摇发脱、阳萎遗精、精少、女子经少、闭经、不孕、水肿、呼多吸少、二便异常等。膀胱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排尿异常,故膀胱的临床常见症是:尿频、尿急、尿痛、尿闭等。

肾病多虚证,其证多因禀赋不足,或幼年精气未充,或老年精气亏损,或房事不节所导致肾的阴、阳、精、气亏损为常见。而膀胱的证候则主要是因湿热而致。

1、肾精不足

含义——是指肾精亏虚,表现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早衰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61)。

辨证分析要点:(1)有有生长发育机能减退见症(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五迟五软;成人早衰、耳鸣耳聋,发脱齿摇,健忘恍惚、精神呆钝)。(2)有生殖机能减退见症(男子精少不育,妇子经少不孕,性机能低下)。

审证要点——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及早衰为审证要点。

肾精不足是肾病病理变化的基础,发展中若见偏寒偏热时,便可以阴阳之属性概括之而称作肾阴虚或肾阳虚证。

2、肾阳虚证

含义——是指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60)。

辨证分析要点:(1)有肾阳不足、生殖机能减退见症(腰膝酸冷,男子阳萎、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2)有阳虚阴盛见症(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气化失权(小便频数,夜尿多)。?(3)有火不失土,脾失健运见症(便溏、五更泄泻)。

审证要点——以性机能减退伴见形寒肢冷、腰膝冷痛等寒象。

3、肾虚水泛证

含义——是指肾阳亏损(虚),气化失权,水湿泛溢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60)。

辨证分析要点:(1)有气化无权,水湿泛溢见症(身浮肿以腰以下为甚,小便短少)。(2)有肾阳虚,温煦失职见症(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3)可有水气凌心犯肺见症(心悸气短、咳喘痰鸣)。

4、肾阴虚证

含义——是指肾亏损,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60)。

辨证分析要点:(1)有肾阴亏虚,失于濡养见症(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等)。(2)有阴虚火旺见症(骨蒸潮热、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崩漏,月经量多等)。

审证要点——以肾的主要症状(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阴虚内热证共见。

5、肾气不固

含义——是指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61)。

辨证分析要点:(1)有肾失封藏固摄见症(遗尿尿失禁、夜尿多、男子滑精、早泄 ,女子月经淋漓不习、带下清稀,胎动易滑)。(2)有肾气亏虚见症(腰膝酸软、耳鸣失职等)。

审证要点——以肾与膀胱不能固摄 的临床表现为辨证依据。

6、膀胱湿热

含义——是指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表现的以小便异常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63)。

辨证分析要点:(1)有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失职)见症(尿频尿急,小腹胀痛、尿道灼热,小便黄赤短少,或浑浊,或尿有砂石,腰部胀痛)。(2)具有湿热征象(苔黄腻,脉滑数)。

审证要点——以尿频、尿急、尿痛及湿热之象为辨证依据。

CAI

(★-重点,☆-难点,)

一、概念(5分钟)

二、用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5分钟)

三、脏腑辩证

(一)心病辨证

( 30分钟)

第一节课完……

(二)肺病辨证

(20分钟)

(三)脾病辨证(20分钟)

第二节课完……

(四)肝胆辨证(20分钟)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0分钟)

第三节课完……

重点掌握各脏腑辨证的特点

  复

  习

  思

  考

  题

  ,

  作

  业

  题

1、  心病辨证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

2、  肺病辨证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

3、  脾病辨证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

4、  肝病辨证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

5、  肾病辨证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

预习中药学总论及解表药和祛风湿药

  



 





 

5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