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产物性病因 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新的病的原因。 痰 饮 一、痰饮的基本概念 (一)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二)痰与饮的区别 饮:积水成饮,质地上比痰清稀,大量清稀的水停留于机体的各种空腔内,沥沥有振水声者。 痰:饮凝成痰,质地稠浊者为痰。水湿饮凝聚而成团块状可成为痰。 (三)痰的分类 1、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有柔软的包块),闻之有声。符合其中任一点,都称为有形之痰。 2、无形之痰:只见类似痰浊作祟之证,但却不见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 二、痰饮的形成 六yin、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使脾肺肾功能失调→水液内停、痰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神明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瘀 血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 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瘀血。 注意与血瘀的区别。 血瘀是一病理过程,而瘀血是病理产物 二、瘀血的形成 气滞:血行不畅 血寒:血液凝滞 血行不畅,停于脉内 血热:血液粘滞不畅 气虚:运血无力 瘀血 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血液外溢,停于体内 外伤:损伤血络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和病症特点。 1、疼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病程较久。 2、肿块:见固定不移,外伤兼青紫肿胀。 3、出血:血色紫暗,拌有瘀块。 4、紫绀:面唇爪甲青紫,皮肤紫绀,或面色黎黑,肌肤甲错。 5、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经脉曲张。 6、脉象:脉多细涩,沉弦,或结代。 第二节 病 机 一、发病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1、正气的基本概念: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2、正气的防御作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维持脏腑功能协调。 3、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证候性质。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的基本概念。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2、邪气的侵害作用: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改变体质类型。 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可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可影响病情与病位。 (三)正邪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强调正邪相搏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1、复发的基本特点; 2、复发的主要类型; 3、复发的诱因。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 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侵袭或影响所产生 的最简单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其他病机的基础。 一、邪正盛衰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1)实: ①含义: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邪气盛则实” ②形成原因,病机主要表现:六yin邪气,内伤七情,痰,食,虫,瘀侵袭或影响机体正气,但机体的正气未衰(相对虚而言),导致正邪俱盛,斗争剧烈,常表现出亢盛,有余之象:壮热、狂燥、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腹痛拒按、脉实有力。 五实:皮热、前后不通、脉实、闷瞀。 ③特点:邪气盛,抗病力强,病理反应剧烈,实证常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和中期,以及痰、食、虫、瘀引起的内伤病证。 (2)虚: ①含义: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②形成原因,病机主要表现:种种原因导致机体正气不足。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慢性病,汗、吐、下伤正,导致物质不足,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虚弱不足,衰退。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 ③特点:正气不足,抗病力低下,病理反映不剧烈。常见于疾病的后期,多种慢性病证,素体虚弱。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①含义: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②形成原因:失治,误治致邪留伤正;正气不足:无 力驱邪,病理产物留滞机体内。 ③病机表现: 实中夹虚,以实为主兼有虚证。如热盛伤阴 虚中夹实,以虚为主兼有实证。如脾虚湿盛 (2)虚实转化: 在疾病过程中,实邪久留伤正或正气不足而病理产物积聚导致邪盛,从而产生了虚实的转化状态 (3)虚实真假: ①含义:在特殊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在临床上往往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现假象。(这些假象是不能反映病机的虚或实的) ②体现: A、真虚假实:亦称“至虚有盛候” B、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区别真假虚实的关键:舌象、脉象、声、吸、疼痛、体质强弱、病程, n 舌:舌嫩为虚,舌老为实 n 脉:有力为实,虚弱无力为虚 n 病程:长虚、短实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转归 2、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死亡方面的转归。 3、邪正相持:病势处于迁延状态,或反复www.med126.com发作、缠绵难愈。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失调的概念 是指人的阴阳双方消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指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说明为什么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变化。 (二)阴阳失调的主要病机: 1、阴阳偏胜:阴或阳邪偏胜,正末虚,邪正交争剧烈,表现为实证的病理状态。 (1)阳偏盛(阳胜): ①含义:阳邪偏胜,而正未虚,邪正交争剧烈,表现为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实热的病理状态。 ②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阴虚不甚)的实热证。 ③原因:感受火、暑、风邪,或寒、湿邪郁久而化火,五志化火,过食肥甘辛辣,过用温补壮阳药。 ④表现:一派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实热证,(热、动、赤、燥)。 壮热,燥动不安、面红、目赤、小便黄赤、口渴喜冷饮。 (2)阴偏盛(阴胜): ①含义:阴邪偏胜,而人体正气未虚,邪正交争剧烈,表现为阴气偏盛、机能障碍、热量不足的实寒的病理状态。 ②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来虚(或阳虚不甚)的实寒证。 ③原因:外感寒、湿邪,过食生冷使体内阴寒之邪盛。 ④表现:寒、静、白、湿。 畏寒怕冷,气息平稳,喜静,面色白,舌苔淡白,小便清长,机能障碍导致水湿内停,口不渴,大便溏泄。 2、阴阳偏衰: 是指阴或阳不足,表现虚弱的病理状态,实际上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各种精微物质的不足和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1)阳偏衰: ①含义:指机体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 ②病机特点:机体阳气不足,阴不能制阳,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③形成原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大病耗伤阳气。 ④表现:一派阳虚证,温煦作用减弱,脏腑功能低下,畏寒怕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水肿,舌胖嫩而润 脾肾阳气虚为主+寒象。 (2)阴偏衰: ①含义:即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②病机特点: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③形成原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大病耗伤阴液。 ④表现:一派阴虚有热的表现,阴虚证、虚热证 肝肾阴亏证: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还可见肺、胃阴虚。 3、阴阳互损:阴或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4、阴阳格拒:由于阴阳相互排斥形成的寒热真假的病机变化。 (1)阳盛格阴(格阴或格阴证)——实证 ①含义:是指阳热盛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阻遏,郁闭于内,不得外达于肌表,以致肢体失去温煦,出现真热假寒的病理状态。 ②形成原因:素体阳偏盛,又感受了阳邪,阳邪与阳气相搏,伏于内,格阴于外 ③表现:一派真热假寒证。(热休克) n 真热(实热):面赤,壮热,气粗,二便(大便干、小便赤),胸腹灼热、心烦,脉速有力 n 假虚:四肢厥冷,脉沉浮。 (2)阴盛格阳(格阳)——虚证 ①含义:是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衰竭之阳气浮于外,阴阳不相维系,表现出真寒假热象。 ②形成原因:阳气虚,又感受阴邪,阴寒之邪盛极,盘居于内,逼迫虚阳外浮。 ③表现:真寒假热症(冷休克) n 真寒(虚寒):四肢厥冷,口淡不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薄。 n 假热:面红如妆,身热而喜暖,口渴而喜热饮,不多饮,脉大无力。 5、阴阳亡失:机体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 (1)亡阴:是指机体阴液突然大量消耗、丢失、全身功能突然衰竭(阳气暴脱)的一种病理状态。 ①形成原因:火热之邪盛极,中暑而大汗淋漓,低热日久,突然又受汗、吐、下骤伤其阴。 ②表现:汗出如油,身热不退,烦燥不安,神昏谵语,身体干瘦,目眶凹陷,脉虚无力。 (2)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①形成原因:感邪太盛,阳气损失太过;素体阳虚,汗,吐,下太过或大失血,致气随血脱,气随津亡。 ②表现:一派虚阴证+衰竭证 大汗淋漓,肢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