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人体解剖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人体解剖学授课教案:理论课教案
    

人体解剖学-授课教案:理论课教案

人体解剖学:授课教案 理论课教案: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班) 大班 学时 5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绪论,第一章 第一节 骨学总论,第二章 第一节 关节学总论, 第三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班)

大班

学时

5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绪论,第一章 第一节 骨学总论,第二章 第一节 关节学总论,

第三章 第一节 肌学总论

 

 

教材名称

系统解剖学

主 编

柏树令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5年3月,第6版

 

 

主要参考书

郭文光,王序主编. 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朝佑主编. 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目的与要求:

1.了解解剖学的定义、发展和学习方法,掌握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2.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掌握骨的形态学分类及基本构造(骨质、骨膜、骨髓)和功能;了解骨的理化特性及发生。

3.了解骨连结的概念、分类、直接连结的三种形式;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囊、腔)、辅助装置(韧带、关节盘、关节唇)和关节的运动(屈、伸、收、展、旋转、环转);了解单关节、复关节、联合关节的概念。

4.掌握骨骼肌的形态和构造,了解肌的起止、配布、作用、命名法及辅助装置。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自我介绍、强调课堂纪律、实验室规则及本门课成绩计算方法  10分钟

绪论 40分钟

骨学总论   50分钟

关节学总论 50分钟

肌学总论   30分钟

小结等  20分钟。

2.教学方法:系统讲授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自身动作)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常用解剖学术语

骨的分类和构造

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结合生活事例,利用自体演示,请学生上台演示)。

教学难点:滑膜关节的构造和运动

(利用图片和自己绘制简图,再结合实习课上观察的标本,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 本 内 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绪 论

一、系统解剖学的定义和分科

(一)定义: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是按人体功能系统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分科:按观察手段可为巨视(大体)解剖学(macroanatomy)、

微视(微体)解剖学(microanatomy),从应用的角度可分为外科解剖学(surgical anatomy)、断面解剖学(sectional anatomy)等。

二、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简介)

三、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自学)

四、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

从外形上可分成10个局部: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会阴部和左、右上肢与左、右下肢。

从结构功能上可分为9个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五、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

(二)方位术语

上(颅侧cranial)superior、下(尾侧caudal)inferior

前(腹侧ventral)anterior、后(背侧dorsal)posterior

内侧medial、外侧lateral

(尺侧ulnar、胫侧tibial)(桡侧radial、腓侧fibular)

内internal、外external

浅superficial、深profound or deep

近侧proximal、远侧distal

(三)轴和面

1、轴axis

(1)矢状轴sagittal axis

(2)冠状轴coronal axis

(3)垂直轴vertical axis

2、面plane

(1)矢状面sagittal plane 正中面median plane

(2)冠状面coronal plane

(3)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

六、体型、变异与畸形

体型:可分为矮胖型、瘦长型和适中型。

变异variation:结构与正常形态虽不完全相同,但与正常值比较接近,差异不显著。

异常abnormal:超出一般变异范围,统计学上出现率极低,甚至影响正常生理功能者。又称畸形deformation。

运动系统The locomotor system

骨-运动杠杆

组成:  关节-运动枢纽

     骨骼肌-运动动力

作用:运动、支持、保护等。

第一章 骨学Osteology

第一节 总 论

骨bone:每一块骨都是一个活的器官(形态反映:有血供、神经支配;机能反映:有新陈代谢、生长修复),成人有206块骨。

一、骨的分类

(一)按形态特征分:

1.长骨long bone:骺、骨干、骨髓腔medullary cavity。

2.短骨short bone:立方体。

3.扁骨flat bone:板状。

4.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不规则。

(二)按分布部位分:颅骨(23块),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听小骨(6块)。

(三)其它:籽骨――肌腱内骨,无骨膜,磨擦面有软骨覆盖。

二、骨的表面形态(自学)

三、骨的构造

1.骨质bony substance: 即骨组织。

(1)分部:骨密质compact bone,骨松质spongy bone。

(2)分布:骨密质:骨干,其余骨表面;骨松质:骨的内部。

(3)力学特性:骨密质:致密、抗压、抗扭曲力强;骨松质:按骨承受的压力和张力规律排列

(4)功能:形成骨的主体,贮存钙、磷。

2.骨膜periosteum: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可分为骨内膜和骨外膜。

(1)分布

外骨膜:覆盖骨的表面,并伸入骨质内;内骨膜:髓腔、松质内。

(2)结构特点:含大量血管――供血,营养骨。

     含大量神经――调节骨的代谢等。

     含成骨细胞――使骨能生长发育、修复愈合。

(3)功能:对骨的存活、生长、发育、修复有重要作用。

3.骨髓bone marrow:为疏松结缔组织,可分为有红骨髓和黄骨髓。

(1)构成:红骨髓:主要为生长发育中的各期血细胞。

    黄骨髓:主要为脂肪

(2)分布:红骨髓幼年分布于髓腔和松质间隙内,成年分布于松质间隙内;黄骨髓分布于成年人骨髓腔内。

(3)功能:造血。

4.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动脉:有骨膜动脉、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及骺动脉。

静脉:流入上述动脉的伴行静脉。

淋巴管:骨膜的淋巴管很丰富。

神经:分布于骨膜,伴滋养动脉分布于骨质中。

四、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有机质:骨胶原纤维、粘多糖蛋白等,使骨具有韧性、弹性。

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具有硬度、脆性。有机质与无机质在不同年龄的比例及该年龄段骨的特性:

年龄

有机质:无机质

骨的特性

儿童

1:1.2

弹性、韧性好,可塑性强,硬度不够(青枝骨折)

成人

3:7

既坚硬又富有弹性(暴力性骨折)

老人

2:8

坚硬但脆性大(易骨折)

五、骨的发生、生长、发育

1.发生 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

2.生长 破骨-造骨反复进行,骨质生长

3.发育 遗传基因使骨长成特定形态,各种活动产生的力及其它因素使骨的形态进一步发育。

六、骨的可塑性(简介)

第二章 关节学Arthrology

第一节  总论

骨连结定义:是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joint, articulation)

骨连结的分类:

纤维连结:韧带连结、缝

直接连结   软骨连结:透明软骨连结、纤维软骨连结

骨性结合 

间接连结(关节或滑膜关节)

一、直接连结:

1、特点:无间隙,连结处运动少或无(主要见于颅骨,躯干骨)。

2、类型:纤维连结:fibrous joint

  软骨连结:Cartilaginous joint

  骨性结合:Synostosis

二、间接连结(滑膜关节synovial joint)

特点: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其相对骨面间互相分离,之间充以滑液的腔隙,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结,因而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一)关节的基本构造:

1.关节面(articular surface):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被有关节软骨,多由透明软骨构成,可使粗糙不平的关节面变为光滑,减少关节面的磨擦,缓冲震荡和冲击。

2.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滑膜能产生滑液,可增加润滑,且是关节软骨、半月板等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

3.关节腔(articular cavity):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作用。

(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1.韧带(ligment):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动。

2.关节盘(articular disc)和关节唇(articular labrum):关节盘是指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将关节分为两部,关节盘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应,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和运动的多样性。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3.滑膜襞(synovial fold)和滑膜囊(synovial capsule):某些关节的滑膜层折叠突入关节腔形成滑膜襞,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擦的作用。

(三)关节的运动

1.移动

2.屈和伸(flexion and extension):沿冠状轴上的运动,相关关节的两骨角度变小为屈,反之为伸。

3.收和展(adduction and abduction):沿矢状轴上的运动,内收是向正中面靠拢的运动,反之为外展。

4.旋转(rotation):沿垂直轴上所作的运动,骨的前面转向内侧称旋内,转向外侧称旋外。在前臂手背转向前方的运动称旋前,反之称旋后。

5.环转(circumduction):冠状轴和矢状轴上的复合运动,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

(四)关节的分类

1.单轴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作一组运动。包括屈戌关节和车轴关节。    

2.双轴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做两组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3.多轴关节:有三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可作各种方向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五)关节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自学)

第三章 肌学 Myology

第一节  总论

肌根据构造不同可分为:

1、平滑肌:舒缩缓慢而持久,布于内脏的中空器官及血管壁。

2、心肌:能自动有节律的舒缩。

3、骨骼肌(随意肌voluntary muscle):收缩迅速有力,但易疲劳。

骨骼肌绝大多数附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皮肌)。在人体内分布广泛,约有600多块,占体重的40%。

每块骨骼肌都是一个活体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支配。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1、肌的形态:按外形可分为

(1)长肌long muscle:收缩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多见于四肢。

(2)短肌short muscle:具有明显的节段性,多见于躯干深层。

(3)扁肌flat muscle:宽扁呈薄片状,多见于胸腹壁。

(4)轮匝肌orbicular muscle:位于孔、裂周围,收缩时可关闭孔、裂。

2、肌的构造

(1)肌腹muscle belly: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

(2)肌腱muscle tendon:扁肌的肌腱称腱膜,腹直肌的肌腱称腱划,膈肌的肌腱称中心腱。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1、肌的起止

起点origin和止点insertion 固定不变

定点fixed attachment和动点movable attachment 可转变

2、肌的配布

 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固定肌等。

3、肌的作用

 肌腹收缩,牵拉骨绕关节作运动。如果一个肌跨过几个关节,则该肌主要对距其止点最近的关节起作用。

三、肌的命名法

可按形态、大小、位置、起止点或作用等命名。

四、肌的辅助装置

(一)筋膜fascia

1、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又称皮下筋膜。收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富有脂肪,有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等。男性阴囊的浅筋膜内有平滑肌纤维,女性胸前壁的浅筋膜内有乳腺。

2、深筋膜deep fascia:又称固有筋膜。收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等。可形成肌间隔、血管神经鞘、腺体鞘、支持带等。

(二)滑膜囊synovial bursa:为壁薄的结缔组织囊,内有滑液。多位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可减小两者之间的磨擦。

(三)腱鞘tendinous sheath:为包绕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存在于腕、踝、手指和足趾等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可分为腱纤维鞘和腱滑膜鞘。腱滑膜鞘分为壁、脏两层,两层间有腱鞘腔,腔内有少量滑液,可减小肌腱运动时的磨擦。

(四)籽骨sesamoid bone:在肌腱内发生。可减小磨擦和改变骨骼肌牵引的方向。

☆自我介绍及交代相关事项(10分钟)

☆图:解剖姿势

☆思考:为什么要制定解剖学姿势?

☆图:人体的轴和面

☆学生演示:以自己的五官为例,用解剖学方位术语进行演示。

☆讲解并举例

(40分钟)

☆思考:如何理解骨是一个器官?

☆图:骨的分类和形态

☆图:骨的构造

☆  思考:根据骨的构造,临床上剥离骨膜,穿刺骨髓应注意什么?

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只作简单介绍,如时间不充分可让学生自学。

骨的发生发育只作简单介绍

骨的可塑性作简单介绍或自学。

(50分钟)

图:骨连结的类型。

图:关节的结构。

要求学生自己演示关节的运动

(50分钟)

图:肌的形态

动画演示:肌的作用

图:腱鞘的结构

(30分钟)

 

 

 

1.  解剖学姿势与方位术语。

2.  骨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3.  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4.  肌的形态和构造。

(时间:20分钟)

1.  什么是解剖学姿势?

2.  内、外与内侧、外侧有何区别?

3.  骨按外形可分为哪几类?

4.  关节的辅助结构有哪些?

5.  何为腱鞘?有何作用?

6.解释名词:正中面、骨髓、关节腔。

1.  躯干骨的组成与功能。

2.  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3.  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4.  肋的形态和分类。

5.  躯干骨的体表标志。

6.  椎体间的连结概况,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的位置和功能。

7.  椎弓间的连结概况,关节突关节的构成,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其它韧带的名称和位置。

8.  脊柱的构成、分部、功能、整体观、生理性弯曲及运动。

9.  肋与胸骨和胸椎的连结、胸廓的构成、胸廓上口和胸廓下口的形态及围成、骨性胸廓的整体观和运动及年龄变化和性别差异。

10. 上肢骨的组成、分部及排列。

11. 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结构。

12. 手骨的组成,腕骨的排列顺序。

13. 上肢骨的体表标志。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班)

大班

学时

5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内脏学总论,第五章 消化系统,第六章 呼吸系统

教材名称

系统解剖学

主 编

柏树令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5年3月,第6版

主要参考书

郭文光,王序主编. 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朝佑主编. 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内脏的组成;熟悉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了解内脏器官的一般形态和构造。

2.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牙的种类和排列、牙的形态、牙组织、牙式及牙周组织;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颏舌肌的位置和作用;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部位;咽峡的构成,腭扁体的位置和功能。了解口腔的境界及分部;硬腭的构成,唇、颊和腭的形态,舌肌的一般配布和功能。

3.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关系;食管的位置、分部及狭窄部位;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其形态特点。了解咽、食管、小肠和胃的构造;美克尔憩室的位置、形成及临床意义。

4.掌握大肠的分部及特征性结构;肠的位置和形态;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和手术时寻找阑尾的办法;直肠和肛管的形态特征。了解阑尾的常见位置和结肠的分部。

5.掌握肝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胆囊的形态、位置、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输胆管道的组成及各部的形态结构特征、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的形态结构特征;胰的形态、位置、分部。了解大肠的构造;肝的毗邻、肝的分段概况、肝的血管神经分布和功能;胆汁的排出途径;胰的功能。

6.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鼻腔粘膜的分部;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部位;喉腔的形态结构;气管的位置、分部,左右主支气管的结构特点及意义;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胸膜、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胸膜隐窝;肺尖和胸膜顶、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熟悉喉的位置和主要标志,呼吸道的结构特点及上、下呼吸道概念。了解鼻的功能、分部,外鼻的形态结构;喉的构造;胸膜及肺的前界体表投影,纵隔的概念和内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复习上次课内容                            10分钟

内脏学总论                              10分钟

消化管                                70分钟 

消化腺                                30分钟

呼吸系统                               60分钟

小结                                 20分钟

2.教学方法:系统讲授法。(采用多媒体,注意启发式教学结合临床应用,讲授中对口腔的结构可让学生对着镜子或相邻同学合作利用自体进行观察)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咽峡的组成。

2.舌的形态、分部、结构特点,颏舌肌的位置和功能。

3.口腔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开口。

4.牙的形态结构特点、排列。

5.咽的位置、分部以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

6.食管的狭窄部位(包括距中切牙的距离)和临床意义。

7.胃的形态、位置、分部。

8.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及形态特征。

9.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10.肛管内壁的形态特点。

11.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部位。

12.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

13.肺的形态和分叶。

14.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肋膈隐窝的概念及意义。

15.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利用大量图片结合绘图讲解)

教学难点:咽峡的组成(结合自体观察),咽的位置、分部以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利用图片进行讲解),肋膈隐窝的位置和形态(利用图片进行讲解)。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 本 内 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简要复习上次课内容:

1.解释名词:腹股沟管、斜角肌间隙。

2.与吸气有关的肌有哪些?与呼气有关的肌有哪些?

3.简述腹前外侧壁肌的名称、层次、形成的主要结构。

4.使足内翻和外翻的肌分别有哪些?

 

内脏学splanchnology

第四章 总 论

一、概述

组成: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

位置:大部分在胸、腹、盆腔内。

构造:借孔、裂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功能:进行物质代谢和繁衍后代。

二、内脏的一般结构

(一)中空性器官

其管壁通常可分4层或3层,如消化道由内向外依次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

(二)实质性器官

表面包有结缔组织,并可伸入实质将实质分成若干小叶,每个器官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导管出入之处常为一凹陷,称为门。

三、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一)胸部标志线:前正中线、后正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胸骨线、胸骨旁线、锁骨中线、肩胛线。

(二)腹部分区

1.四分法:以脐为中心作“十”字线。

2.分法:肋下平面:第十肋最低点。结节间平面:髂结节连线。两矢状面:腹股沟韧带中点。如右图所示。

 

(10分钟)

☆  图片:肠壁的一般构造模式图,胸腹部的标志线及分区。

☆  方式: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  思考:为何要确定胸部的标志线与腹部的分区?

(10分钟)

 

基 本 内 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五章 消化系统alimentary system

概述:

组成:消化管(上、下消化道)、消化腺(大、小消化腺)。

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口腔还参与呼吸与语言活动。

第一节 口腔oral cavity

为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其内容有唇、颊、腭、牙、舌、唾液腺。

一、唇oral lips:主要结构有人中,鼻唇沟,牙龈。

二、颊cheek腮腺管乳头: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处。

三、腭palate

分部:硬腭和软腭。

结构:腭帆,腭垂,腭舌弓,腭咽弓。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围成;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线,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

四、牙teeth

(一)牙的种类和排列:乳牙(用罗马数表示)、怛牙(用阿拉伯数表示)。

(二)牙的形态:牙冠,牙颈,牙根,牙髓腔。

(三)牙组织:牙质,牙釉质,牙骨质,牙髓。

(四)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龈。

五、舌tongue

(一)舌的形态:舌尖,舌体,舌根,界沟,舌盲孔(甲状舌管的遗迹)。

(二)舌粘膜:舌乳头:丝、菌、轮、叶状乳头,含味蕾的有:轮、菌和软腭及会咽等处的粘膜。舌扁桃体,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

(三)舌肌

舌固有肌(舌内肌)起止均在舌内

舌外肌:起于舌外,止于舌内(颏舌肌:扇形分布,一侧:偏向对侧,二侧:伸向前下方)。

六、唾液腺salivary gland

 

名称

位置

开口部位

腮腺

外耳门前下方和下颌后窝内

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处

的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

下颌下腺

下颌下三角内

舌下阜

舌下腺

舌下襞的深面

大管开口于舌下阜,小管开口于舌下襞

 

 

 

图片:

消化系统模式图。

图片:

口腔及咽峡

腭肌模式图

下颌切牙矢状切面。

☆口腔结构可让学生对着镜子或相邻同学合作利用自体进行观察。

☆思考:牙关紧闭的病人如何进食?

☆简表总结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

 

 

基 本 内 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二节 咽pharynx

一、咽的位置 1---6颈椎前方,上至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续食管。

二、咽的分部:鼻咽,口咽,喉咽(以软腭和会厌上缘为界)。

(一)鼻咽:咽扁桃体(后壁粘膜下,婴幼较发达)咽鼓管咽口(距下鼻甲后端约1cm处,小特点:宽短平)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咽鼓管扁桃体。

(二)口咽:与口腔相通,结构有:会厌谷,舌会厌正中襞,腭扁桃体:6岁以前发育较快,青春期后开始萎缩。

(三)喉咽:向下与食管相续,向前经喉口与喉腔相通,梨状隐窝。

(四)咽壁肌:咽缩肌,咽提肌

第三节 食管esophagus

一、位置

上端:咽下缘(环状软骨或第六颈椎下缘)。

下端:终于胃的贲门(第11胸椎水平,前方平对第7肋软骨,后为脊椎,前为气管)。

二、分部:颈、胸、腹三部,全长约25cm.。

三、狭窄部

第一狭窄:咽与食管移行处,距中切牙约15cm。

第二狭窄:气管叉水平,左主支气管跨越其前方,胸骨角 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是异物嵌顿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第三狭窄:膈肌食管裂孔处,第十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第四节 胃stomach

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中等充盈时长25~30cm。

一、形态和分部

上下两口(贲门,幽门),大小两弯(胃小弯,胃大弯),前后两壁,分为四部(贲门部,幽门部,胃体部,胃底部)。

二、位置

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介于肝左叶和左肋弓之间的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附近。胃大弯最低可达脐平面――髂嵴水平。

三、胃壁的结构

胃壁分4层,肌层较厚,有三层平滑肌(外纵中环内斜),幽门括约肌、幽门瓣。

 

第五节 小肠small intestine

起止:幽门---盲肠,成人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

分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一、十二指肠duodenum

胃与空肠之间,长约20--25cm,呈"c"形包绕胰头。

上部: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球(溃疡好发部位)。

下部:十二指肠下曲,十二指肠纵襞,十二指肠大乳头。

水平部:又称下部,前的肠系膜上血管跨过。

升部: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悬肌。

二、空肠与回肠jejunum and ileum(系膜小肠)

比较项目

空肠

回肠

位置

左上(近侧)2/5

右下(远侧)3/5

外观

管径粗,管壁厚,血管较多,颜色较红,呈粉红色

管径较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浅呈粉灰色

系膜

较薄,脂肪含量较少

较厚,脂肪含量较多

血管分布

动脉弓级数较少

(1-2级),直血管较长

动脉弓级数较多

(可达4-5级),直血管较短

粘膜皱襞

高而密集

低平而稀疏

淋巴组织

较少,仅有孤立淋巴滤泡

较多,有集合淋巴滤泡

(Peyer斑)

Meckel憩室

约2%可见

第六节 大肠large intestine

概况:

起止:是消化管的下段,长1.5m

特点:除直肠,肛管和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结构: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结肠半月瓣)。

分部: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一、盲肠caecum:位于右髂窝。

二、阑尾vermiform appendix

(一)形态:长6--8cm,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二)根部投影:

McBurney: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

三、结肠colon

呈"M"形,分部 :升结肠(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右曲之间)、降结肠、乙状结肠。

四、直肠rectum

(一)位置:小骨盆腔的后部,骶髂关节的前方。

(二)形态结构特点:矢状面上的两个生理性弯曲:骶曲,会阴曲;直肠壶腹,直肠横襞(中间7cm)。

五、肛管anal canal

医学考研网

(一)位置: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下至肛门,长约4cm。

(二)结构: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内胚层:A,V,淋,N)、肛梳、白线(距肛门1---1.5cm)、肛门直肠环(由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共同构成的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对肛管起着重要的括约作用)。

第七节 肝liver

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是最大的消化腺,呈红褐色,质软而脆。

一、肝的形态

分左、右两端,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其中

(一)上面:(膈面)隆凸与膈相贴,借镰状韧带分为大而厚的右叶和小而薄的肝左叶。膈面后部没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称肝裸区。

(二)下面:(脏面)凹凸不平,与腹腔脏器邻接,有一近似“H”沟。

1.左纵沟:

前部——肝圆韧带裂,内有肝圆韧带(胎儿脐静脉遗迹)

后部——静脉韧带裂,内有静脉韧带(静脉导管遗迹)     

2.右纵沟:

前部——胆囊窝(容纳胆囊)

后部——腔静脉沟(有下腔静脉通过)

横沟:称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门静脉左、右支、神经、淋巴管等通过。这些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共同构成肝缔。肝脏面借H形沟分四叶:

二、肝的位置和毗邻

(一)肝的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可达左季肋区。

(二)毗邻:上面邻膈,下面邻腹腔器官,右叶下面从前向后分别邻接结肠右曲、十二指肠、右肾、右肾上腺;左叶下面大部分与胃前壁胸膜相接触。

(三)体表投影: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在右侧锁骨中线上平第5肋间或第5肋,向左经剑胸结合至左锁骨中线稍内侧平第5肋间隙;下界与右肋弓大体一致,在右腋中线平第10肋,剑突下约3cm。幼儿的肝下缘可低于右肋弓下1~2cm。

三、肝的分叶与分段(自学)

四、肝外胆道系统

肝外胆道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

(一)胆囊gall bladder

1. 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

2. 形态:呈梨形,分为底、体、颈、管四部。

胆囊底:体表投影在腹直肌外侧缘与右肋弓相交处或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相交处。胆囊病变时,此处常出现明显压痛。

胆囊体:胆囊的中间部。

胆囊颈:胆囊后端狭细的部分。

胆囊管:移行于胆囊颈,长约3~4cm,颈和管的粘膜形成螺旋襞,可控制胆汁的进出,胆囊结石易嵌顿于此。

(二)输胆管道

1.肝左、右管:由肝内的胆小管逐步汇合而成,两管在肝门附近合成肝总管。

2.肝总管:由肝左右管在肝门处合成,长约3cm,下行与胆囊管呈锐角或并行一段距离后汇合成胆总管。

3.胆总管:长约4~8cm,直径约0.6~0.8cm,它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降,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至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与胰管汇合,共同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汇合处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十二指肠。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在胆总管和胰管周围有胆总管和胰管括约肌。

4.胆囊三角:或称肝胆三角或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临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第八节 胰pancreas

是人体内仅次于肝的大腺体,也是在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消化腺,兼有内、外分泌部。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以调节血糖浓度;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在消化过程起重要作用。

一、形态:呈长条形,灰红色,质地柔软,重约80.84-~116.58g。

二、位置:较深,在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

三、分部:分四部。

胰头——右端膨大部,被十二指肠环抱,其下有钩突。

胰体——中间大部分,前隔网膜囊与胃相邻。

胰尾——左端,较细,向左上方抵达脾门。

胰颈——头、体之门的狭窄部分,长2--2.5cm胃幽门位于其前上方,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其后方汇合成肝门静脉。

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第六章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

【概述】

组成:呼吸道、肺。呼吸道又分为上呼吸道(鼻、咽、喉)和下呼吸道(气管、主支气管、肺内的各级支气管);肺又可分为肺实质和肺间质。

功能:从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在人类由于劳动、语言和思维的影响,呼吸器官高度发达,除呼吸功能外,鼻还是嗅觉器官,喉还有发音功能。

第一节 鼻nose

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并辅助发音。可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

一、外鼻external nose

(一)组成:鼻骨和软骨作支架,被覆皮肤和少量皮下组织。

(二)特点:骨部皮肤薄而松驰,软骨部的皮肤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

二、鼻腔nasal cavity

(一)组成:以骨性鼻腔为基础,内面覆以粘膜,被鼻中隔(由犁骨、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等覆以粘膜而成)将其分为左右二腔。

(二)结构:鼻孔、鼻后孔、鼻阈(皮肤和粘膜分界处)、鼻甲、鼻道、蝶筛隐窝。

(三)分部 :鼻前庭、固有鼻腔(易出血区、嗅区、呼吸区)。

(四)鼻旁窦:

名称

位置

开口部位

上颌窦

上颌骨体骨

中鼻道

额窦

额骨内眉弓深面

中鼻道前部

筛窦

筛骨迷路内

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蝶骨体内

蝶筛隐窝

1.位置:位于同名骨内。

2.开口:上颌窦、额窦、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3.结构特点:鼻旁窦与鼻腔粘膜相续,故鼻腔炎症易引起鼻旁窦发炎。上颌窦是鼻旁窦中最大的一对,开口位于其内侧壁最高处,远高于窦底,故引流不畅,同时窦腔大,窦底邻接上颌磨牙牙根,此处骨质菲薄,牙根感染常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由于这些解剖关系,鼻旁窦的炎症中以上颌窦炎最为多见。

第二节 喉larynx

位置:颈前部中份,舌骨下方,位置表浅,成人向后平对第3~6颈椎,上界是会厌上缘,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由于喉与舌骨和咽紧密相连,故吞咽时,喉可上下移动。

毗邻:前方――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舌骨下肌群覆盖。

后方――与喉咽相邻。

两侧――颈部大血管,神经,甲状腺。

向下――与气管相连。

构成:喉是复杂的管状器官,由喉软骨、软骨间的连结、喉肌和粘膜构成。

一、喉软骨:喉的支架

(一)甲状软骨(前角,喉结,上角,下角)

(二)环状软骨(环状软骨弓、环状软骨板)

(三)会厌软骨(柄、体)。

(四)杓状软骨(声带突、肌突),

二、喉的连结

(一)甲状舌骨膜

(二)环甲关节

(三)环杓关节

(四)方形膜

(五)弹性圆锥

(六)环状软骨气管韧带

三、喉肌

(一)紧张或松驰声带的肌:环甲肌、甲杓肌

(二)缩小或开大声门裂的肌:环杓后肌、环杓侧肌

(三)缩小或关闭喉口的肌:杓横肌、杓斜肌、杓会厌肌

四、喉腔laryngeal cavity

(一)喉口:朝向后上,由会厌上缘、杓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

(二)喉腔的粘膜及形成结构:与气管的粘膜相续。形成的结构有前庭襞、前庭裂、声襞、声门裂(位置、构成、分部、特点及意义)、喉室。

(三)分部:喉前庭、喉中间腔、声门下腔(意义)。

第三节 气管与主支气管

一、气管trachea

(一)构成:由气管软骨、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

气管软骨由14~17个缺口向后,呈C形的透明软骨构成。气管软骨后壁缺口由气管膜壁封闭,该膜壁由弹性纤维以及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所构成。各气管软骨间以环状韧带相连结。

(二)位置:于C6下缘起于环状软骨,向下至T4-5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气管杈,内面——气管隆嵴(稍偏左侧)。

(三)分部:分为颈段和胸段。

二、支气管bronchi

是气管分出的各级分支,其一级分支为左、右主支气管。

主支气管的特点:左主支气管细长,较水平(嵴下角较大),右主支气管粗、短、较垂直(嵴下角较小)。临床上气管内异物易掉入右主支气管。

第四节 肺lungs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左右各一,表面覆有胸膜,光滑湿润,透过脏胸膜可见多边形的肺小叶轮廓。婴幼儿新鲜肺呈淡红色,随年龄增长,吸入的尘埃和炭粒沉积于肺内,使肺变为暗红色或深灰色,生活在烟尘污染重的环境中的人和吸烟者的肺呈棕黑色。肺质软而轻,呈海绵状富有弹性,内含空气,比重小于1,故可浮于水面,而未经呼吸的肺,肺内不含空气,质实而重,比重大于1,入水则沉。法医常用此点来判断新生儿是否宫内死亡。

一、位置:胸腔内,膈的上方、纵隔的两侧,肺尖超出胸廓上口2-3cm。

二、形态结构:近似圆锥形,具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肺尖:钝圆形,经胸廓上口突至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

肺底:向上凹陷,膈面,右膈下有肝,故右肺较左肺宽而短。

肋面:广阔圆凸,贴肋和肋间肌。

内侧面:中间凹陷——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出入,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肺根。

前缘:锐薄,右侧较垂直,左肺前缘下半有一明显缺口——心切迹,切迹下方有一向前内方伸出的舌状突起——左肺小舌。

后缘:圆钝,贴于脊柱两旁。

下缘:较薄锐,伸向膈与胸壁之间。

三、分叶:

左肺:上叶、下叶(借斜裂分叶)。

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借斜裂和水平裂分叶)。

四、支气管树和支气管肺段

支气管树:左右主支气管分为叶支气管进入肺叶,肺叶支气管在各肺叶内再分为肺段支气管,并在肺内反复分支,呈倒置的树枝状称支气管树。

支气管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各肺段呈圆锥形,其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按照肺段支气管的分支分布,左、右肺各分为10个肺段。

右肺:上叶(尖、后、前段)、中叶(外侧、内侧段)、下叶(上段、内、前、外、后底段)。

左肺:上叶(尖、后、前、上舌、下舌段)、下叶(上段、内、前、外、后底段)。

第五节 胸膜pleura

一、概念

胸膜:是覆于两侧肺表面和胸壁内面、膈上面、纵隔外侧面的一层浆膜,分脏、壁两层,脏胸膜(又称肺胸膜)覆于肺表面,与肺结合紧密,并伸入叶间裂内。壁胸膜附于胸壁内面、膈上面、纵隔表面。

胸膜腔:①由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转折移行而在左、右两肺周围所围成的一个完全密闭的潜在的腔隙——pleura cavity,②左、右各一,互不相通,③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扩张。④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磨擦。

二、胸膜的分部

(一)脏胸膜viscerl pleura源于内脏间充质,由于肺的生长,包绕开贴附于肺表面演变为肺表面的浆膜层。

(二)壁胸膜parietal pleura

1.肋胸膜:衬贴于肋骨和肋间肌内面,隔有胸内筋膜存在,故易剥离。

2.膈胸膜:覆于膈的上面,与膈粘连紧密,不易剥离。

3.纵隔胸膜:衬贴于纵隔的两侧面,其中部包绕肺根移行于脏胸膜。

4.胸膜顶:肋胸膜与纵隔胸膜上延至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段上方2--3cm。

三、胸膜隐窝

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充满此空间,胸膜腔的这些部分称——胸膜隐窝pleural recesses.

1.肋纵膈隐窝——纵隔胸膜与肋胸膜转折处形成的隐窝。

2.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形成的隐窝。是胸膜腔最低处。

四、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

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

前界——有两个胸膜裸区(胸腺区、心包区)。

下界——在右侧起自第六胸肋关节后方,在左侧起自第六肋软骨后方,两侧均行向下外方,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最后在椎体外侧终于第12肋的肋颈下方。

肺的体表投影

肺下界投影比胸膜下返折线高出约两个肋的距离。

第六节 纵隔mediastinum

一、概念和境界

(一)概念:是左右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结缔组织的总称,是分隔左右胸膜腔的隔障,略偏左。

(二)境界:

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两侧界——纵隔胸膜

向上——达胸廓上口

向下——至膈

二、分部

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分为:

(一)上纵隔

内容:胸腺,左右头静脉,上腔静脉,左右隔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及其三大分支,食管,气管,胸导管及淋巴结。

(二)下纵隔

前纵隔——内有胸腺的下部,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中纵隔——内含心包,心和大血管,奇静脉弓,隔神经,心包膈血管,淋巴结。

后纵隔——内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和淋巴结。

 

 

 

 

 

 

 

 

 

 

☆  图片:

头颈部正中矢状切面,咽腔(切开咽后壁),咽肌(后面),咽肌(侧面)。

☆  图片:

食管位置及3个狭窄

 

 

 

 

 

 

 

 

 

 

☆  图片

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的X线像,

胃的粘膜,

胃壁的肌层

 

 

 

 

 

 

 

 

 

 

 

图片+板书

 

 

 

 

 

 

列表比较

图片:

结肠的特征性结构

盲肠和阑尾

让学生在自己身体上体会

直肠和肛管腔面的形态

(70分钟)

☆  图片:

☆  肝(膈面)

☆  肝(脏面)、Glisson系统及肝静脉系统、肝叶与肝段

☆  胆囊与输胆管道

☆  利用电子幻灯片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并适当结合临床应用

(30分钟)

图片:呼吸系统模式图

 

鼻腔外侧壁

 

列表归纳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

图片:

甲状软骨内、外面观

环状软骨

杓状软骨(前、后面)

会厌软骨(后面)

方形膜和弹性圆锥

图片+板书

支气管树整体观

思考:为什么气管内异物易掉入右主支气管?

☆  图片:

肺的形态

☆思考:胸腔与胸膜腔有何区别?

板书+简图

☆图片:呼吸系统的模式图,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简图+板书

(60分钟)

1、  内脏和消化系统的组成。

2、  舌的形态与舌乳头。

3、  牙的形态、构造与排列。

4、  口腔三对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

5、  咽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

6、  食管的分部及生理狭窄。

7、  胃的形态与分部、位置。

8、  十二指肠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

9、  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特征性结构,阑尾根的体表投影。

10、直肠和肛管内壁的结构特征。

11、肝和胰的形态、位置,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汁排放的途径。

12、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

13、鼻腔的构造及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

14、喉软骨的名称、形态及喉腔的分部和结构特征。

15、左、右主支气管的比较。

16、肺的位置、形态及重要结构(肺门、肺根、支气管树、支气管肺段)

17、胸膜、胸膜腔、肋膈隐窝的概念。

18、肺尖和胸膜顶、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20分钟)

1、  解释名词:咽峡、齿状线、肝门、肺根、胸膜腔、肋膈隐窝。

2、  舌乳状有哪几类?各有何功能?

3、  简述口腔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

4、  食管的的狭窄部位于何处?有何临床意义?

5、  试述胃的形态、分部与位置。

6、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和胆囊底的体投影表分别位于何处?

7、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是如何流入十二指肠的?

1、  泌尿系统的组成。

2、  肾的形态、位置和构造。

3、  输尿管的三个狭窄及其临床意义。

4、  膀胱的形态特点与位置。

5、  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器官的形态特征。

6、  卵巢的位置、形态和固定装置。

7、  输卵管的形态、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

8、  子宫的形态、分部和固定装置。

9、  阴道穹的概念及意义。

10、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

11、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系膜、韧带。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班)

大班

学时

5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七章 泌尿系统,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附乳房、会阴),第十章 腹膜

教材名称

系统解剖学

主 编

柏树令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5.3,第6版

主要参考书

郭文光,王序主编. 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朝佑主编. 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肾的形态、剖面结构,肾后面的毗邻;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和三个生理性狭窄的部位;膀胱的形态结构、分部及位置。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肾的被膜名称、层次关系、配布特点和肾的固定、肾的毗邻关系(后面除外)、肾的血管和肾段的概念;女性尿道的特点。

2、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组成;睾丸、附睾的位置、形态;输精管的形态、分部、各部的行程;精索的位置和组成;前列腺的形态、位置、毗邻;男性尿道的起止、分部、三个狭窄、三个扩大、两个弯曲。了解男性生殖系统的功能;睾丸、附睾的构造、功能;射精管的合成、位置、开口,前列腺的分叶、年龄变化;尿道球腺的位置、开口;阴囊的形态结构,睾丸的下降概况,精索的被膜;阴茎的分部、构成,阴茎皮肤的特点。

3、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特点;子宫的形态、位置、及子宫的固定装置;阴道的位置、形态。了解卵巢的年龄变化;输卵管结扎的部位;了解阴道后穹与直肠子宫陷凹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女性外生殖器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4、掌握乳房的位置和形态、构造;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小网膜的位置与分部;大网膜的位置与构成;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位置;腹膜陷凹的名称和位置。了解乳房的淋巴引流;会阴的概念和境界,分区;会阴的肌和筋膜;腹膜的功能;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肝、脾和胃的韧带名称和位置;腹膜皱襞和隐窝。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复习上次课的主要内容                     10分钟

泌尿系统                           40分钟

男性生殖系统                         30分钟

女性生殖系统                         50分钟

乳房与会阴                          20分钟

腹膜                             30分钟

归纳小结                           20分钟

2.教学方法:系统讲授法。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1、肾的形态、构造和后面的毗邻。

2、输尿管的生理狭窄。

3、膀胱的形态和构造。

4、输精管的形态和分部。

5、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扩大、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

6、输卵管的形态、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

7、子宫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

8、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

9、小网膜的形成、分部和各部内通过的结构。

(利用CAI课件展示图片,传统教学方法的简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布置部分课堂自学内容。)

教学难点:

1、肾的毗邻,肾蒂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2、输尿管的主要毗邻。

3、精索的位置及组成。

4、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及毗邻。

5、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6、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固定装置。

7、肛提肌及尾骨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课堂重点讲授,结合实习课上的标本和模型的观察,让学生具有较为直观的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 本 内 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通过提问简要复习上次课内容:

1、解释名词:声门裂、肺门、肺根、胸膜腔、肋膈隐窝。

2、简述肺尖和胸膜顶、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3、气管内异物为什么易坠入右主支气管?

4、胸腔和胸膜腔有何区别?

第四章 泌尿系统urnary system

【概述】

1、 组成:左右肾、左右输尿管、膀胱、尿道。

2、主要功能:排出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对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肾kidney

一、 形态:分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内外侧缘。

上端:宽而薄。

下端:窄而厚。

前面:较凸,朝向前外侧。

后面:较平,贴靠腹后壁。

外侧缘:隆凸。

内侧缘:中部凹陷为肾门,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管、神经出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肾蒂。

二、 肾的剖面结构:冠状面上

(一)皮质:主要由肾小体和弯曲的肾小管构成,伸入肾锥体间的肾柱。

(二)肾髓质:肾锥体,肾乳头,乳头孔。

(三)肾窦:由肾门向肾实质内凹陷而形成。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三、 肾的位置和毗邻

(一)位置:位于腹膜后间隙内,脊柱的两侧,贴靠腹后壁的上部。

1、左肾:上端平T11下缘,下端平L2下缘。

2、右肾:上端平T12上缘,下端平L3上缘。

3、肾门约平第一腰椎平面,距正中线约5cm。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肾区(脊肋角),当肾病变时,可有触痛或叩痛。

(二)毗邻

上方:肾上腺。

下方:输尿管上端。

前方:左肾(胃后壁、结肠左曲、胰),右肾(肝右叶、结肠右曲、十二指肠降部)。

后方:上1/3贴附于膈肌腰部,与肋膈隐窝相邻。下1/3由内→外依次为腰大肌、腰方肌、腹横肌。

四、肾的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

(一)纤维囊:紧贴肾实质表面,薄而韧,正常时易剥离,肾手术时要缝合此膜,病变时粘连而不易剥离。

(二)脂肪囊:包于纤维囊外面的囊状脂肪层,也叫肾床,起弹性垫的作用,肾囊封闭时即将药物注入此囊。

(三)肾筋膜:分前后两层包裹肾、肾上腺及周围脂肪囊。向上、向外侧两层愈着,分别续膈下筋膜、腹横筋膜,向下两层分离,有输尿管通过,向内后层与腰大肌、腰方肌筋膜相续;前层跨过脊柱与大血管与对侧前层相续。

肾的固定主要靠肾的被膜,其次取决于腹压、肾血管、腹膜及邻近器官的承托,固定装置不全时,肾可向下移位造成肾下垂或游走肾。

第二节 输尿管ureter

是一对细长的前后略扁的肌性管状器官,富于弹性,起于肾盂,先行于腹部,后进入盆腔,最后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

一、分部:可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

二、狭窄:全长粗细不等,有三个生理性狭窄,常是结石易嵌顿的部位。

第三节 膀胱urinary bladder

是贮存尿液的囊状肌性器官,膀胱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壁的厚度及其与周围的关系都随尿液的充盈程度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一、形态

空虚时为三棱锥体形,可分为尖、底、体、颈四部:

膀胱尖:顶端尖细,朝向前上方。

膀胱底:呈三角形,朝向后下方。

膀胱体:尖与底之间的大部分。

膀胱颈:膀胱下部缩细的部分,有尿道口,接触前列腺。

二、粘膜结构

有许多皱襞,当膀胱充盈时皱襞消失,但在膀胱底的内面有一三角形区域,由于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直接相连,无论膀胱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不形成皱襞,此区域——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是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的重要部位。输尿管间襞是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膀胱垂,意义。

三、位置

成人的膀胱位于小骨盆前部,耻骨联合后。空虚时膀胱尖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

第四节 尿道urethra

一、男性尿道(在男性生殖系统中叙述)。

二、女性尿道:宽、短、直,长约5cm,仅有排尿功能,起止、两口、括约肌,意义。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male genital system

【概述】组成及功能

1、内生殖器

(1)生殖腺――睾丸:产生精子,分泌男性激素。

(2)输送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贮存和输送精子。

(3)附属腺体: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其分泌物参与精液的组成,供给精子营养并有利于精子的活动。

2、外生殖器:阴囊,阴茎。

第一节 男性内生殖器

一、睾丸testis

(一)位置、形态: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一般左侧低于右侧约1cm,呈扁卵圆形,表面光滑,可分两面、两缘、两端。

外侧面:较隆凸,与阴囊壁相贴。

内侧面:较平坦,与阴囊隔相依。

前缘:游离而隆凸。

后缘:平直,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与附睾、输精管始部相邻。

上端:被附睾所覆盖。

下端:游离。

(二)结构:白膜、睾丸纵隔、睾丸小隔、睾丸小叶、精曲小管、睾丸

间质、精直小管、睾丸网、睾丸输出小管。

(三)功能:产生精子,小叶内的间质细胞产生雄性激素,调节男性的第二性征。

二、附睾epididymis

(一)位置: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而略偏外侧。

(二)形态:呈新月形,分头、体、尾三部。附睾头由睾丸输出小管蟠曲而成,附睾体和附睾尾由附睾管形成。

(三)功能:暂时贮精,分泌液供给精子营养,并促进精子进一步成熟。

(四) 意义:是结核的好发部位。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一) 输精管:是附睾管的直接延续,长30-50cm,管壁较厚,肌层较发达,管腔细小,活体触摸时,为坚实的细圆索状,输精管全程较长,可分四部。

1、睾丸部:睾丸尾部至睾丸上端。

2、精索部:腹股沟管浅环与睾丸上端之间,是结扎的良好部位。

3、腹股沟管部:位于腹股沟管内的精索内,疝修补时注意勿伤及。

4、盆部:由腹股沟管深环至膀胱底的后面,末端扩大形成输精管壶腹。

(二)射精管:输精管末端变细,与精囊腺的排泄管汇合而成,长约2cm,向前下方斜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三)精索:是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深环,经腹股沟管延至睾丸的上端,主要内容: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神经丛、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自皮下环以下,精索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内→外依次为精索内筋膜、提睾肌、精索外筋膜。

四、精囊腺seminal vesicle

为一对长卵圆形的囊状器官,表面凹凸不平,附于膀胱底后面,输精管壶腹外侧,左右各一,由迂曲管道组成,分泌液参与精液的组成。

五、前列腺prostate

是不成对实质性器官,由腺组织和肌组织构成,大小约4×3×2cm,表面包有筋膜鞘——前列腺囊,囊与前列腺间有前列腺静脉丛,前列腺的分泌液是精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参与内分泌——前列腺素。

(一)形态:分底、体、尖三部,分五叶。

(二)位置和主要毗邻:位于膀胱与属于尿生殖膈之间。

(三)年龄变化:小儿前列腺甚小,腺组织不发育,性成熟期,腺组织迅速增长,24岁左右达高峰,老年期,腺组织渐萎缩,常见老年人前列腺内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前列腺肥大,导致排尿困难。

六、尿道球腺:是一对豌豆大小的球形小腺,位于会阴深横肌内,以细长的排泄管开口于尿道球部。

第二节 男性外生殖器

一、阴囊:为一皮肤囊袋,位于阴茎的后下方。

(一)阴囊皮肤:阴囊的皮肤薄而柔软,颜色深暗,在人长有少量阴毛正中有一纵行的——阴囊缝。

(二)肉膜:含有平滑肌纤维,可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呈反射性的舒缩,以使阴囊 内的温度约低于体温2℃,以利于精子的发育。

二、阴茎:为男性的交合器官,可分为根、体、头三部。由两个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绵体构成,外包筋膜(阴茎海绵体白膜,尿道海绵体白膜,浅阴茎筋膜,深阴茎筋膜)和皮肤(薄而柔软,富于伸展性,皮下无脂肪组织,在头和颈处结合较紧密,余部疏松而易游离,形成的结构有阴茎包皮、包皮口、包皮系带)。包皮的年龄变化,包皮过长,包茎。

第三节 男性尿道

兼有排尿、排精功能,起自膀胱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成人约长16-22cm,管径平均5-7cm,个长可分三部,临床上把前列腺部和膜部称为后尿道,海绵体部称前尿道。

一、前列腺部

管径最宽,中部扩大,后壁上有一纵行隆起——尿道嵴,嵴中部隆起的部分——精阜,其中央的小凹陷——前列腺小囊,其两侧有射精管口,精阜两侧的粘膜上有前列腺的排泄管。

二、膜部

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长约1-2cm,短而窄,周围有尿道括约肌环绕,此段位置较固定。

三、海绵体部

长约15cm,后端膨大,位于尿道球内——尿道球部,管径最宽,有尿道球腺开口于此,前端至阴茎头处扩大为——舟状窝,尿道的粘膜下层有许多粘液腺——尿道腺,其排泄管开口于尿道粘膜。

男性尿道全长有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三个扩大(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两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female genital system

组成与功能:

1、内生殖器

(1)生殖腺――卵巢:产生卵子,分泌女性激素。

(2)输送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输送卵子,孕育胎儿,排出月经。

2、外生殖器: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阴蒂、前庭球。

第一节 女性内生殖器

一、卵巢:位于骨盆腔侧壁的卵巢窝内,能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1、形态:卵巢呈扁卵圆形。 

两面:内侧面稍凸朝向盆腔,外侧面平坦贴盆壁。

    两缘:前缘称系膜缘,中部有血管、神经等出入。

后缘游离,称独立缘。

  两端:上端与输卵管末端接触,又称输卵管端;下端称子宫端,借卵巢固有韧带连于子宫。

2、固定装置:卵巢悬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卵巢系膜。 

3、年龄变化:幼女时期卵巢小,表面光滑,性成熟期最大。由于排卵表面出现瘢痕,凹凸不平 30~40岁开始缩小,50岁左右随月经停止逐渐萎缩。

二、输卵管uterine tube位于子宫阔韧带上缘内,长约10~12cm。

子宫部:穿子宫壁的一段,有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腔。

分部    输卵管峡:短而狭窄,壁较厚,输卵管结扎术常在此处进行。

    输卵管壶腹:较粗而长,壁薄,占输卵管全长的2/3,受精部位。

   输卵管漏斗:有输卵管腹腔口和输卵管伞。

  子宫附件:临床上将卵巢和输卵管合称为子宫附件。

三、子宫  uterus:子宫是壁厚、腔小的肌性器官,是胎儿发育成长的部位。

(一)子宫的形态:成年人子宫似前后稍扁的倒置梨形。可分为底、体、颈,体与颈之间为子宫峡,在妊娠末期延为子宫下段。子宫内腔包括子宫腔和子宫颈管。

(二)子宫的位置:位于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成年女性的子宫是前倾前屈位。

(三)子宫的固定装置:除盆膈、尿生殖膈及阴道的承托,周围结缔组织牵拉等因素外,有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和骶子宫韧带。

(四)子宫壁的结构:分外层(浆膜层)、中层(平滑肌层,较厚 )和  内层(粘膜层)。

四、阴道vagina:是前后扁的肌性管道,富有伸展性,是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通道。下端以阴道口开口于阴道前庭。阴道前邻膀胱和尿道,后邻直肠,下部穿尿生殖膈。

阴道穹vagina fornix:阴道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在两者之间的环行凹陷称阴道穹。分前部、后部、和两个侧部,以后部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之间仅隔阴道后壁。

五、前庭大腺greater vestibular gland:位于前庭球后端深面,其导管开口于阴道前庭内,阴道口的两侧。若因炎症导致导管阻塞,可形成前庭大腺囊肿

 

第二节 女性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女阴,包括:

1、阴阜:富有脂肪,着生阴毛。

2、大阴唇:一对纵行的皮肤皱襞。

3、小阴唇:较薄,位于大阴唇内侧。

4、阴道前庭: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

5、阴蒂:相当于男性的阴茎海绵体。分脚、体、头三部分。

6、前庭球:相当于男性的尿道海绵体。

附:乳房  Mamma

1、位置:位于胸前部浅筋膜内。上界平2~3肋,下界平6~7肋,内侧界至胸骨旁线,外侧界达腋中线 乳头平第4肋间隙或第5肋。

2、形态:成年女性未产妇呈半球形,中央有乳头,其顶端有输乳管的开口,乳头周围有乳晕。

3、结构:乳房由皮肤、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和乳腺构成 每个乳房有10~20个乳腺叶,每个腺叶有一条输乳管开口于乳头,输乳管在近乳头处膨大,称输乳管窦,乳腺叶和输乳管是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乳房皮肤与乳腺深面胸筋膜之间,连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对乳房起支持作用。乳腺癌时悬韧带受侵犯而缩短,牵拉表面皮肤产生凹陷,呈“桔皮样变”。

 

附:会阴  perineum

1、概念:广义: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的总称。

狭义: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的狭小区域的软组织。

2、广义会阴的境界:即小骨盆下口。耻骨联合下缘→耻骨弓→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尾骨尖。

3、分区:尿生殖三角urogenital triangle、肛三角anal triangle。

4、重要结构:

(1)盆膈pelvic diaphragm:由盆膈上、下筋膜和其间的盆膈肌(包括肛提肌和尾骨肌)构成。封闭小骨盆下口的绝大部分,中央有直肠通过,对承托盆腔脏器有重要作用。

(2)尿生殖膈urogenital diaphragm: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和其间的尿生殖膈肌构成。封闭盆膈裂孔,男性有尿道穿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穿过。

(3)会阴中心腱perineal central tendon:又称会阴体perineal body。是狭义会阴深面的一个腱性结构,有多条肌腱附着于此,有加固盆底的作用。在女性,此腱较大且有韧性和弹性,在分娩时有重要作用。

(4)坐骨肛门窝ischioanal fossa:位于坐骨结节与肛门之间,为底朝下的锥形间隙,窝内有大量脂肪组织和会阴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是脓肿的好发部位。

第十章       Peritoneum

一、概述

(一)腹膜peritoneum:由间皮及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衬于腹、盆腔壁内面的腹膜称为壁腹膜或腹膜壁层;覆盖于腹、盆脏器表面的部分称为脏腹膜或腹膜脏层 。

(二)腹膜腔peritoneal cavity:为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男性腹膜腔为一封闭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则藉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三)腹膜的功能:分泌、吸收、防御、修复再生、固定和支持等。

二、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1.腹膜内位器官:是指全部突向腹膜腔,各面均被腹膜所覆盖的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2.腹膜间位器官:是指大部分被腹膜覆盖,仅有少部分未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子宫、膀胱等。

3.腹膜外位器官:是指仅一面被腹膜覆盖,其余面均不覆盖腹膜的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胰、十二指肠降部和下部、直肠中下部等。

三、腹膜形成的网膜、系膜和韧带

(一)网膜 omentum:由双层腹膜构成,薄而透明,两层腹膜间夹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及结缔组织等。

1.小网膜 lesser 是自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分为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血管和神经、淋巴管等)和 肝十二指肠韧带(右前方有胆总管,左前方有肝固有动脉,两者有门静脉)。

2.大网膜greater omentum 是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形似围裙,覆盖于空、回肠和横结肠前方。

3.网膜囊omental bursa 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

(二)系膜

1.肠系膜mesentery 是将空、回肠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为肠系膜根。 

2.阑尾系膜Mesoappendix 呈三角形,将阑尾连于肠系膜下方。

3.横结肠系膜transverse  mesocolon 将横结肠系连于腹后壁。

4.乙状结肠系膜sigmoid  mesocolon 将乙状结肠固定于左下腹部。

(三)韧带

1.肝的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等。

2.脾的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等。

3.胃的韧带: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和胃膈韧带等。

四、腹膜皱襞、隐窝和陷凹

(一)腹前壁和腹后壁的皱襞和隐窝

(二)腹膜陷凹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Douglas)。

 

☆时间:10分钟

 

 

 

 

 

☆  图片:

泌尿系统模式图

☆  图片+简图

将输尿管的狭窄与食管的狭窄进行比较

☆  图片+板书

 

 

 

☆时间:40分钟

 

 

☆  图片:

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模式图

☆  图片+板书

 

 

 

 

 

 

 

 

 

 

 

 

 

 

 

 

 

☆  图片+简图

 

 

 

 

 

 

 

 

 

 

 

 

 

 

 

 

 

 

 

 

 

☆  图片

 

 

 

 

 

 

 

 

 

 

 

 

总结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扩大、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

 

 

 

 

 

 

(30分钟)

☆  图片:

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模式图

☆  图片+板书

列表归纳子宫的固定装置。

(50分钟)

☆  图片+板书

☆  图片+板书

(20分钟)

☆  图片+板书

☆  图片+板书

☆  图片+板书

(30分钟)

 

 

 

 

 

 

 

 

 

 

 

 

 

 

 

 

 

 

 

 

1、肾的形态、构造与位置。

2、输尿管的分部和三个生理狭窄。

3、膀胱的形态、内壁结构。

4、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5、输精管的形态和分部。

6、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扩大、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

7、输卵管的形态、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

8、子宫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

9、腹膜与腹膜腔。

10、小网膜。                    (时间:20分钟)

1、名词解释:肾门、膀胱三角、精索、腹膜腔。

2、试述输尿管的三个狭窄的位置和意义。

3、输精管可分为哪几部分,结扎输精管常在何部进行?

4、试述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扩大、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

5、简述输卵管的形态、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

6、试述子宫的位置、分部、子宫的内腔分部及固定装置?

7、简述小网膜的形成、分部和各部内通过的结构?

8、具有系膜的器官有哪些?

9、试述乳房的位置与形态特点。

1、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心的位置和外形。

3、心的内腔。

4、心的构造。

5、心的传导系统。

6、心的血管。

7、心包。

8、肺循环的动脉。

9、体循环的动脉。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班)

大班

学时

5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第一节 总论,第二节 心,第三节 动脉

教材名称

系统解剖学

主 编

柏树令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5.3,第6版

主要参考书

郭文光,王序主编. 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朝佑主编. 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了解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了解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的结构特点及配布特点。

2、掌握心的位置与外形;心各腔的形态结构;房间隔与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及分布;冠状窦的位置及其主要属支;心包的构成,心包横窦和心包斜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了解心的纤维性支架和心壁的构造,房间隔和室间隔常见缺损部位,了解心的静脉回流途径,了解心的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了解心的体表投影。

3、掌握动脉韧带的位置;主动脉的起止、分部和各部的主要分支。了解动脉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和器官内血管的配布规律,了解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的行径。

4、掌握颈总动脉的起止;颈外动脉主要分支的名称和分布;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位置与功能;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起止,掌握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了解锁骨下动脉、腋动脉的主要分支的名称。

5、掌握胸主动脉的起止,腹主动脉的起止、分支名称及其分布范围;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的起止;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了解胸主动脉的分支、分布概况;下肢各动脉的分布概况及了解足底动脉弓的组成。

6、了解头、颈、四肢的动脉(颞浅、面、颈总、锁骨下、肱、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点及常用压迫止血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复习上次课的主要内容                   10分钟

心血管系统总论                      10分钟

心                            80分钟

动脉概述及肺循环的动脉                   10分钟

体循环的动脉 70分钟

小结                           20分钟

2.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提问,结合临床分析。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1、心的位置和外形、心包。

2、心腔的结构,心的传导系,心的血管。

3、肺循环的动脉主干起止、分支,动脉韧带的位置。

4、主动脉的起止,分部和各部主要分支。

5、头颈部和上肢动脉的续连关系及主要分支分布。

6、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

7、颞浅动脉、面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的压迫止血点。

8、胸主动脉的起止。

9、腹主动脉的起止,不成对脏支的分支分布。

10、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的起止,髂内动脉分支分布。

11、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和续连关系。

12、股动脉、足背动脉的压迫止血点。

(利用CAI课件上图片清晰的优势,让学生对重点内容部分建立一种直观印象,在讲授一部分内容后,提出相关问题来检测学生对重点内容掌握的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补充讲解学生没能掌握的内容。)

教学难点

1、心的传导系

2、Koch三角,Todaro腱,主动脉隆凸。

3、心的纤维性支架。

腹腔干的分支分布,盆部的动脉。

(利用图片,结合实验标本观察,要求重要分支的名称和分布范围。让学生在自己身体上触摸所要求的动脉的压迫止血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 本 内 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通过提问简要复习上次课内容:

1、名词解释:肾门、膀胱三角、精索、腹膜腔。

2、试述输尿管的三个狭窄的位置和意义。

3、试述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扩大、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

4、简述输卵管的形态、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

5、简述小网膜的形成、分部和各部内通过的结构?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Cardiovascular  system

第一节  总论

一、组成:

心: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

动脉:运送血出心的管道,管壁厚,弹性好,逐渐分支。

静脉:引导血回心的管道,管壁薄,弹性差,容量大,逐渐接受属支。

毛细血管:动、静脉之间,吻合成网,数量多,管壁簿,血流缓慢。

二、血液循环:包括大循环和小循环。

三、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1、动脉间吻合:交通支(如:脑底动脉Willis环)、动脉网(如:肩关节网、肘、膝关节网)、动脉弓(如:掌浅、深弓),缩短循环时间调节血流量。

2、静脉间吻合:除与动脉相似的吻合形式外还有静脉丛(如:食管丛、直肠丛、子宫阴道丛),保证在脏器扩大或腔壁受压时血流通畅。

3、动静脉吻合:小动、静脉间借血管支直接通连,缩短循环途径,调节局部血流量和体温。

4、侧支吻合:发自主干不同高度的侧副管,彼此吻合,称侧支吻合,当主干阻塞时通过侧支建立的循环叫侧支循环。保证器官病理状态下的血供。

5、终动脉:动脉与相邻动脉间无吻合,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阑尾动脉较典型。

第二节  heart

一、心的位置、毗邻和外形:

1、位置: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面右侧。

2、毗邻:前:胸骨体和2~6肋软骨;

后:平第5~8胸椎;

上:连入心大血管;

下:邻膈。

心内注射位置: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可避免损伤胸膜)。

3、心外形: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四沟。

(1)心尖: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其搏动点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

(2)心底: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构成,向右后上方。

(3)两面:

①胸肋面(前面):3/4由右心房及右心室,1/4由左心室构成。

②膈面(下面):膈上面,2/3由左心室,1/3由右心室构成。

(4)三缘

①左缘:斜向左下,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左心耳构成 。

②右缘:较垂直,由右心房构成。

③下缘:近水平,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5)四沟

①冠状沟(房室沟):额状位分右上心房和左下心室。

②前室间沟:左、右心室前部表面分界。

③后室间沟:左、右心室下部表面分界。

④房间沟:于心底部,左右心房表面分界。

此外:房室交点和心尖切迹。

二、心的各腔:

1、右心房right atrium:

(1)固有心房:右心耳:前上方锥体形盲囊突出部。

梳状肌:其壁腔面内,由界嵴发出平行排列的肌隆起。

(2)腔静脉窦:

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一个出口:右房室口。

(3)卵圆窝: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2.右心室Right Ventricle 

(1)窦部(流入道):入口为右房室口,有三尖瓣附着。

         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

(2)漏斗部(流出道):又称动脉圆锥,位于窦部左上方。出口为肺动脉口,有三个肺动脉瓣。

3.左心房Left atrium:

前部:即左心耳,突向左前方,为心外科最常见手术入路之一。

后部:入口  两对肺静脉口,通左、右肺上、下静脉,此处无瓣膜;

出口: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

4.左心室Left Ventricle

(1)窦部(流入道):入口为左房室口,有二尖瓣。

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

(2)主动脉前庭(流出道):壁光滑无肉柱,出口为主动脉             口,有三个主动脉瓣附着。  

     主动脉窦:有冠状动脉开口。

、心的构造:

1、心纤维骨骼fibrous skeleton:

(1)定义:心肌和瓣膜附着处的纤维性支架。

(2)组成:

①右纤维三角(中央纤维体):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主动脉后瓣环之间,其前方与室隔膜部移行。

②左纤维三角:主动脉左瓣环外侧与二尖瓣环连接处。

③四个瓣膜纤维环:为心室出、入口的瓣膜附着部;

④圆锥韧带:连接肺动脉瓣环与主动脉瓣环;

⑤瓣膜间隔:主动脉左瓣环与后瓣环相对缘之间(主动脉下隔)与二尖瓣前尖相移行。

2、心壁

心内膜:位于心房与心室内面并与大血管内膜相延续,可形成心瓣膜。

心肌(心室肌):外层斜行、中层环行、内层纵行。

心外膜:即浆 膜性心包。

3、房间隔:两层心内膜间夹结缔组织和少量心肌组成,卵圆窝处最薄。

4、室间隔:上方中部为膜部,施放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下方为肌部。

四、心传导系: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

窦房结: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心外膜深面。

房室结:位于右心房koch三角心内膜深面。

房室束(His束):穿右纤维三角,沿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前行。

右、右束支:房室束至室间隔肌部上缘分出,入左、右侧心内膜深面。

蒲肯野氏(Purkinje)纤维:在心内膜下交织成网进入心肌。

五、心的血管:

(一)动脉:

1.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

(1)行径:起自主动脉右窦,经右心耳与肺动脉根部间入冠状沟右行,至房室交点形成倒“U”形弯曲分为两支。

(2)分支:后室间支,左室后支,动脉圆锥支,右缘支,窦房结支等。

(3)分布范围:右半心、室间膈后1/3、部分左室后壁、窦房结等。

2.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1)行径:自主动脉左窦,左心耳与肺动脉根部之间入冠状沟左行分支。

(2)分支:前室间支,旋支,窦房结支,圆锥支,左缘支,房室结支等。

(3)分布范围:左半心、室间隔前2/3、部分右室前壁等。

(二)静脉

以冠状窦(膈面,冠状沟内,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为主。其属支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此外还有心前静脉和心最小静脉。

六、心包Pericardium

1、概念:包裹在心和出入心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外层为纤维性、内层为浆膜性心包。

2、分部:  纤维心包:为坚韧的结缔组织囊,与大血管外膜相移行。

浆膜心包: 壁层:在纤维心包内面;

脏层:被覆心表面即心外膜(两层间为心包腔)。

3、心包窦:在心包腔内,浆膜性心包脏、壁两层转折处形成的间隙。

①心包横窦:升主动脉、肺动脉和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

②心包斜窦:左心房后壁与心包后壁之间。

③心包前下窦:心包腔前下部(心包胸肋部)与膈部转折处。

第三节  动脉 artery

一、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发自右心室,经主动脉前方行向左后上方,至主动脉弓下缘分为左、右肺动脉。

动脉韧带: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索(由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索的遗迹)。

二、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根据其行程可分为四段:

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向右上至右第2胸肋关节处移行主动脉弓。

主动脉弓:呈弓形弯向左后至第4胸椎下缘左侧移行为降主动脉。

胸主动脉: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12胸椎高度,移行为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4腰椎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一)头颈部的动脉

1.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1)行程:左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起自头臂干,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外侧上行,平甲状软骨上缘分颈内、外动脉。

(2)特殊结构:

1)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颈总动脉末端与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窦壁外膜内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为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的调节血压。

2)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在颈总动脉分杈的后方的扁圆形小体,是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CO2浓度变化的刺激,反射性的调节呼吸。

(3)分支:

1)颈内动脉:平甲状软骨上缘自颈总动脉分出,垂直上行穿颈动脉管入颅,在颈部无分支。

2)颈外动脉external corotid artery:初位于颈内动脉前内侧,经其前方转至外侧,上行穿腮腺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其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等。

2.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左侧者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经胸锁关节后方,斜向外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缘续腋动脉。

主要分支:

①椎动脉:穿第6 -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

②胸廓内动脉:经胸廓上口入胸腔,沿第1~6肋软骨后面下降,分为腹壁上动脉和肌膈动脉。

③甲状颈干:分出甲状腺下动脉,至甲状腺侧叶下端。

(二)上肢的动脉

1.腋动脉:至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其分支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胸背动脉,旋肩胛动脉,旋肱后动脉等。

2.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至肘窝,平桡骨颈平面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3.桡动脉:经肱桡肌和旋前圆肌之间,继而在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

4.尺动脉: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下行,经豌豆骨桡侧至手掌。

5.掌浅弓和掌深弓

(1)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掌浅支构成。由弓发出3条指掌侧总动脉和1条小指尺掌侧动脉。

(2)掌深弓:由尺动脉掌深支和桡动脉末端构成。由弓发出掌心动脉,与掌浅弓的指掌侧总动脉相交通。

(三)胸主动脉  

1.壁支:有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膈上动脉。

2.脏支:有支气管支;食管支;心包支。

(四)腹主动脉:

1、壁支:有膈下动脉,腰动脉,正中动脉等。

2.脏支:

(1)成对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卵巢动脉)。

(2)不成对脏支: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1)腹腔干:为一短干,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其分支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脾动脉。

2)肠系膜上动脉:发自第1腰椎水平。其分支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等。

3)肠系膜下动脉:发自第3腰椎水平。其分支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等。

(五)髂总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出后,沿腰大肌内侧下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分壁支和脏支)和髂外动脉。

(六)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部移行为股动脉。髂外动脉的分支有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

(七)下肢的动脉

1.股动脉:在股三角内下行,经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股动脉的主要分支是股深动脉。

2.腘动脉:在腘窝深部下行,至腘肌下缘分为胫前和胫后动脉。

3.胫后动脉:沿小腿后群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和外侧动脉。

4.胫前动脉:由腘动脉发出后,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群肌内下行,至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

5.足背动脉:经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前行,至第1跖骨间隙分为第1跖背动脉和足底深支两终支。

☆时间:10分钟

 

 

 

 

 

 

 

 

☆  图片:

脉管系统模式图

☆  图片+板书

 

 

 

 

 

 

 

 

 

 

 

 

 

 

(10分钟)

☆  图片+板书

 

 

 

 

 

 

 

 

 

 

 

 

 

 

 

 

☆  图片+板书

 

 

 

 

 

 

 

 

 

 

 

 

 

 

 

 

 

 

 

☆  图片+板书

 

 

 

 

 

 

 

 

 

 

 

 

 

 

 

☆  图片

 

 

 

 

 

 

 

 

 

 

 

 

 

 

☆  图片+板书

 

 

 

 

 

 

 

 

 

 

 

 

 

 

 

 

 

 

 

 

☆  图片+板书

 

 

 

 

 

 

 

 

 

 

 

 

 

 

 

 

 

 

 

 

 

(80分钟)

(10分钟)

☆  图片+板书

☆  图片+板书

☆  图片+板书

☆  图片+板书

☆  图片+板书

(70分钟)

1、脉管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大循环的小循环的途径及特点。

3、心的位置和外形。

4、心各腔的结构特点。

5、房间隔和室间隔的结构特点。

6、心的传导系。

7、心的血管。

8、心包及心包腔。

9、头颈部的动脉的续连关系和主要分支。

10、上肢的动脉的续连关系的主要分支。

11、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行程和主要分支分布。

12、下肢的动脉的续连关系和主要分支。

13、归纳可触及其搏动的动脉。             (时间:20分钟)

 

1、名词解释:颈动脉窦、冠状窦、心包腔。

2、试述大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3、简述心的外形特点?

4、什么是三尖瓣复合体?有何功能?

5、简述左、右心室的入、出口名称及其附着的结构。

6、心的传导系包括哪些部分?各有何功能?

7、简述主动脉的起止、分部和各部的主要分支。

8、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和分支。

9、试述供应胃的动脉的名称及其来源。

10、试列举在体表可摸到搏动的动脉。

 

1、肺循环的静脉。

2、上腔静脉的起止、行程及上腔静脉系的主要属支。

3、下腔静脉的起止、行程及下腔静脉系的主要属支。

4、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及收纳范围,门腔静脉吻合的部位和名称。

5、淋巴系统的组成。

6、淋巴管道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7、全身各部主要淋巴结的分布。

8、脾的位置和形态。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班)

大班

学时

5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第四节 静脉,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

教材名称

系统解剖学

主 编

柏树令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5.3,第6版

主要参考书

郭文光,王序主编. 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朝佑主编. 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上腔静脉的组成、起止、收纳范围;头臂静脉的组成,颈内静脉的起止、主要属支(面静脉、下颌后静脉),静脉角的概念;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和注入部位。了解静脉的结构和特点、静脉血回流的因素、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和导静脉等)的特点;左、右肺静脉的行径,颈外静脉的形成和位置,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的起止、收纳范围;椎静脉丛的位置和交通。

2、掌握下腔静脉系的组成、主要属支及收纳范围;肾上腺静脉和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的行径;下肢浅静脉的起始、行径及注入部位;肝门静脉的组成和属支,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交通部位。了解盆部的静脉,下肢的深静脉。 

3、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局部淋巴结的概念;全身九条淋巴干的名称、来源、收纳范围 及注流关系。了解淋巴系的结构、配布特点及淋巴回流的因素,了解淋巴管道和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

4、掌握右淋巴导管与胸导管的合成、注入部位及引流范围 ;下颌下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和颈外侧深淋巴结的位置及引流范围;腋淋巴结的分群、各群的位置及引流范围;腰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的位置及引流范围 ;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及收纳范围 。了解头颈部淋巴结的配布;上肢淋巴结的配布;胸、腹、盆部淋巴结的配布;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和髂总淋巴结的位置及收纳范围 ;下肢淋巴结的配布。

5、掌握胸腺和脾的形态和位置。了解其功能。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静脉概述及肺循环的静脉                  10分钟

上腔静脉系                        50分钟

 下腔静脉系                        60分钟

淋巴系统                         60分钟

 小结                            20分钟

2.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提问,结合临床分析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1、各部的浅静脉的起始、走行、穿刺部位及注入处。

2、肝门静脉的起始、组成、属支、收纳范围、注入处。

3、淋巴管道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特别是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的起始、走行和收纳范围。

4、下颌下淋巴结、腋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

5、脾的位置和形态。

(利用CAI课件,配合清晰的图片和课堂板书,绘制线条图,采用比较记忆的方法,将重点内容讲深、讲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

1、肝门静脉的侧支吻合及侧支循环途径。

2、全身各部淋巴结的配布,淋巴引流。

(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理论讲授,实验课上加强标本和模型的观察,结合自己身体上的具体部位,帮助学生理解。)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 本 内 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通过提问简要复习上次课内容:

1、名词解释:颈动脉窦、冠状窦、心包腔。

2、试述大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3、什么是三尖瓣复合体?有何功能?

4、心的传导系包括哪些部分?各有何功能?

5、试述供应胃的动脉的名称及其来源。

6、试列举在体表可摸到搏动的动脉。

第四节   

一、静脉概述

1.导血回心,起于毛细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压力低、流速慢、属支多、吻合多,总容积较动脉多一倍。

2.有静脉瓣,有利于静脉血向心回流。

3.分浅、深两类,浅静脉位于浅筋膜内(又称皮下静脉),深静脉与动脉同名并与其伴行。

4.特殊结构的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

二、肺循环静脉系:肺静脉。有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共4条, 起于肺门,注入左心房。 

(一)心静脉系

三、体循环静脉系 (二)上腔静脉系

(三)下腔静脉系(包括肝门静脉系)

(一)上腔静脉系:包括上腔静脉及其属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部的静脉血。

  1、上腔静脉 superior vena cava

(1)组成: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后方由左、右头臂静脉合成,沿升主动脉右侧下行,至右侧第3胸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房。

(2)属支:包括左、右头臂静脉和奇静脉。

(3)收集范围:头颈部、上肢和胸部(心和肺除外)等上半身静脉血。

2、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向外的夹角称静脉角,有淋巴导管注入。头臂静脉的其他属支有:椎静脉,胸廓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等。

3、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于颈静脉孔处续于乙状窦,在颈动脉鞘内下行至胸锁关节的后方于锁骨下静脉汇合。

(1)颅内属支:硬脑膜窦收集脑膜、脑、颅骨、视器等部分静脉血。

(2)颅外属支:包括面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腺上、中静脉等,收集同名器官的静脉血。

 1)面静脉facial vein:起自内此静脉,在面动脉的后方下行,在下颌角下方跨过颈内、外动脉表面注入颈内静脉。

2)下颌后静脉 retromandibular vein: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下行至腮腺下端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汇入面静脉,后支续为颈外静脉。

4、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于第1肋的外缘续于腋静脉,向内行至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其主要属支是颈外静脉。

5、上肢的静脉

(1)浅静脉:

1)头静脉 cephalic vein  

 2)贵要静脉basilic vein

 3)肘正中静脉

4)前臂正中静脉

(2)深静脉:腋静脉axillary vein在大圆肌下缘由两条肱静脉汇合而成,在第1肋的外缘续为锁骨下静脉,收集上肢的所有浅、深静脉血。

6、胸部的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二)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下半身的静脉血。

1.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1)组成及行程:由左、右髂总静脉第5腰椎右前方合成,沿腹主动脉右侧、脊柱右前方上行,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膈腔静脉孔入胸腔,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

(2)属支:

1)壁支:膈下静脉,腰静脉。

2)脏支:有肾上腺静脉,肾静脉,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肝静脉等。

2.髂总静脉common iliac vein:在骶髂关节前方由髂内静脉internal iliac vein和髂外静脉external iliac vein汇合而成。

3.髂内静脉

(1)壁支:臀上静脉,臀下静脉,闭孔静脉和骶外侧静脉等。

(2)脏支:直肠静脉丛,膀胱静脉丛,子宫静脉子宫阴道丛。

4、髂外静脉:其属支有腹壁下静脉、旋髂深静脉。  

5、股静脉:其属支主要有股深静脉。

6、腘静脉:其属支主要有胫前静脉和胫后静脉。

7、下肢的浅静脉

(1)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

(2)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

8. 肝门静脉系

(1)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

1)组成:由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在胰颈后方合成,经胰颈和下腔静脉之间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方上行至肝门,分为左、右两支入肝。

2)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3)收集范围:食管腹段至直肠的腹盆部消化管道及脾胰和胆囊的静脉血。

(2)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

1)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吻合部位:

①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吻合。

②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吻合。

③脐周静脉网:与上、下腔静脉系吻合。

2)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途径(略)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lymphatic system

一、概述

淋巴系统是脉管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散在的淋巴组织构成。

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配布特点

(一)淋巴管道:分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共4级。

1.毛细淋巴管:起始部为盲端,吻合成网,壁薄,通透性大。

2.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集而成,分为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

3.淋巴干:全身共9条。左、右颈,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肠干。

4.淋巴导管: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胸导管thoracic duct始于第1腰椎前方,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的乳糜池,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沿脊柱前方上行,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然后弯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在注入静脉角前,胸导管接收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的淋巴。

右淋巴导管right lymphatic duct: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

(二)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局部淋巴结regional lymph nodes:指引流某个器官或某个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了解局部淋巴结的位置、引流范围和引流去向,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三、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一)头颈部的淋巴管与淋巴结

1.头部的淋巴结位于头颈交界处,有后向前依次有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其输出管汇入颈外侧淋巴结。

2.颈部的淋巴结:分为颈前和颈外侧淋巴结。颈外侧深淋巴结的输出管形成颈干,左侧者注入胸导管,右侧者注入右淋巴导管。

(二)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上肢的浅、深淋巴管都直接或间接注入腋淋巴结。腋淋巴结位于腋窝内,分为胸肌淋巴结,外侧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和腋尖淋巴结共5群,尖淋巴结的输出管组成锁骨下干,左侧锁骨下干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

(三) 胸部的淋巴结:可分为胸壁和胸腔脏器的淋巴结。左、右气管旁淋巴结和纵隔前淋巴结的输出管汇合成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四)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下肢的浅、深淋巴管都直接或间接的注入腹股沟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的输出管注入髂外淋巴结。

(五)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包括髂外淋巴结、髂内淋巴結、骶淋巴结和髂总淋巴结。髂总淋巴结的输出管注入腰淋巴结。

(六)腹部的淋巴结:包括腰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和肠系膜上、下淋巴结。腰淋巴结的输出管汇成左、右腰干,参与合成乳糜池;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和肠系膜下淋巴结的输出管共同组成肠干。

四、人体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略)

五、胸腺thymus:是中枢淋巴器官又兼有内分泌功能。

(一)位置:胸骨柄后方,上纵隔前部,心包前上方。

(二)形态:一般分为不对称的左、右两叶。

(三)功能:胸腺主要功能是培育、选择和向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和扁桃体)和淋巴组织输送T淋巴细胞。

六、脾spleen:是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1.脾的位置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第 9~ 11肋深面,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前端可达腋中线。正常在肋弓下不应触及。其位置可随呼吸及体位的不同而有变化。

2.脾的形态:脾有膈、脏两面,前、后两端,上、下两缘。其中膈面中央有脾门;脾上缘近脾前端处有2~3个深陷的脾切迹,是触诊辩认脾的特征性标志。

 

☆时间:10分钟

 

 

 

 

 

 

 

 

☆  图片:

静脉的结构特征

☆  图片+板书

 

 

 

 

 

 

 

 

 

 

 

 

 

 

(50分钟)

 

 

 

 

 

☆  图片+板书

 

 

 

 

 

 

 

 

 

 

 

☆  线条图

 

 

 

 

 

 

 

 

 

 

 

 

 

 

 

 

 

 

 

☆  图片+板书

 

 

 

 

 

 

 

 

 

(60分钟)

 

 

☆  图片:

淋巴系统模式图

 

 

 

 

 

 

 

 

 

 

 

☆  图片+板书

 

 

 

 

 

 

 

☆  举例说明

 

 

 

 

 

 

 

 

 

 

 

 

 

 

☆  图片+板书

 

 

 

 

 

 

 

 

 

 

 

 

 

 

 

 

 

 

☆  图片+板书

 

 

 

 

 

 

 

 

 

(60分钟)

1、肺循环的静脉。

2、上腔静脉及头臂静脉的形成,走行。

3、头面部的静脉。

4、名词解释:面部“危险三角”、静脉角。

5、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始、行程和注入部位。

6、下腔静脉的合成,走行及主要属支。

7、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注入部位和属支。

8、淋巴系统的组成。

9、淋巴管道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10、胸导管的起始、走行和注入部位。

11、颈外侧淋巴结、腋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的分群。

12、脾的位置和形态。                  (时间:15分钟)

1、名词解释:面部“危险三角”、静脉角、局部淋巴结。

2、试述头静脉的起止、行程和注入部位。

3、试述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和注入部位。

4、简述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和门腔静脉吻合名称。

5、什么是局部淋巴结,有何功能?

6、简述九条淋巴干的名称及其收纳范围。

7、简述胸导管的合成、行程和注入部位。

8、颈外侧深淋巴结的位置和收纳范围。

9、腹股沟浅淋巴结位www.lindalemus.com于何处,收纳何处淋巴?

10、简述腋淋巴结各群的位置和收纳范围。

11、简述脾的位置和形态。

1、感受器的概念、分类。

2、眼球壁的分部和各部的结构特点。

3、眼球内容物及其特点。

4、结膜的特征及分部。

5、泪器的组成和功能。

6、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7、耳的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特征。

8、头部位置觉感受器的名称和位置。

9、听觉感受器的名称和位置。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13~14章:感觉器概述、视器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287-300

郭文光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第16版):193-198

目的与要求:

目的

1、学习感觉器的概念、分类。

2、认识特殊感受器:视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要求

1、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眼球的外形,掌握视器的组成与功能。掌握眼球壁各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和功能,掌握房水产生部位与循环途径。

3、了解眼副器的组成与功能、眼睑的形态构造,掌握结膜的形态、分部,了解泪器的组成,掌握泪腺的位置、泪道的组成及开口部位,掌握眼球外肌的名称、作用。了解眶脂体与眶筋膜。了解眼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和分布。了解眼静脉的回流。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1、感觉器概述。

 2、视器概述。

 3、眼球:眼球壁、眼球的内容物。

4、眼副器: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眶脂体与眶筋膜。

5、眼的血管和神经:眼的动脉、眼的静脉、眼的神经。

方法

 1、理论讲授:主要通过CAI课件、大量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本章节各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并通过简表对、适当的问与答等互动试讨论以增强对解剖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复习思考题。

2、实验:实验采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并适当的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效果。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

1、眼球壁的结构、眼底的结构特点、眼球内容物。

2、泪道的组成、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作用。

难点

1、视网膜

2、眼球外肌的作用。

3、视觉通路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十三章  感觉器总论Sensory Organs

一、概念:

1、感觉器: 感受器+附属结构

2、感受器: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

二、分类:

1、外感受器 exteroceptor:分布于皮肤、粘膜、视器和听器等处

2、内感受器 interoceptor: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

3、本体感受器 proprioceptor:分布于肌、肌腱、关节和内耳等处

第十四章  视 器 Visual Organ

概述

视器的构成:眼球+眼副器

第一节  眼  球 Eyeball

一、外形:前极、后极、赤道、眼轴、视轴

二、构成:眼球壁+内容物

(一)眼球壁

1.纤维膜(外膜)

1)角膜cornea: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曲度较大,屈光

2)巩膜sclera:后5/6,厚而坚韧,乳白色,不透明,巩膜静脉窦

 2.血管膜(中膜)

1)虹膜iris: 圆盘形,瞳孔,虹膜角膜角,小梁网,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

2)睫状体ciliary body: 睫状突,睫状环,睫状肌

3)脉络膜choriod: 后2/3,含血管和色素,营养、吸收分散光线

 3.视网膜retina(内膜)

1)外层:色素上皮层

2)内层:神经层。分视网膜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脉络膜部。其中前两者合称视网膜盲部,后者称视网膜视部。

重要结构: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生理盲点)、黄斑

(二) 内容物

1. 眼房和房水

1)眼房chamber of eyeball: 位于角膜、晶状体和睫状体之间

2)房水aqueous humor

睫状体产生 → 眼后房 → 瞳孔 → 眼前房 →虹膜角膜角隙 → 巩膜静脉窦 → 睫前静脉 → 眼静脉

   功能: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维持眼内压;折光

2.晶状体lens:

1)位置:虹膜与玻璃体之间

    2)形态:双凸镜状,无色透明

3.玻璃体vitreous body: 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填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

折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光线 → 角膜 →眼前房房水 → 瞳孔 → 眼后房房水 → 晶状体 → 玻璃体 → 视网膜

第二节  眼 副 器 Accessory Organs of Eye

一、眼睑eyelids: 内眦、外眦、泪湖、泪阜

皮肤:薄

皮下组织:疏松

层次  肌层:眼轮匝肌、上睑提肌

睑板:睑板腺(霰粒肿)

睑结膜

二、结膜conjunctiva:包括睑结膜、球结膜和穹窿结膜。

三、泪器 lacrimal apparatus:包括泪腺和泪道(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四、眼球外肌 extraocular muscles

五、眶脂体与眶筋膜

(一)   眶脂体

(二)眶筋膜 :包括眶骨膜、眼球筋膜鞘、眼肌筋膜鞘、眶隔。

第三节  眼的血管和神经

一、动脉---眼动脉。其主要分支是视网膜中央动脉。

二、静脉:包括视网膜中央静脉、涡静脉和睫前静脉等。最后汇入 眼上、下静脉。

☆提问与回顾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5分钟)

☆讲解并举例

(20分钟)

第一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30分钟)

第二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25分钟)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1、概述:感受器及分类

2、视器:眼球及内容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3、房水循环途经

(10分钟)

第三节课完

1、什么是感受器,可分为哪几类?

2、试述眼球壁各层的结构特点。

3、简述眼房水产生的部位和房水循环的途径。

4、泪道包括哪些部分?

5、简述眼球外肌的名称与作用。

6、简述眼的动脉供应。

1、前庭蜗器的形态、分部及各部的结构特点。

2、位置觉和听觉感受器的位置和功能。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15-16章:前庭蜗器、神经系统总论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301-312、313-320

郭文光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第16版):199-206、138-140

目的与要求:

目的

学习前庭蜗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认识神经系统的区分、组成和基本活动方式。

要求

1、了解前庭蜗器的分部和各部的机能,了解外耳的组成。

2、掌握外耳道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婴儿外耳道的特点,掌握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3、掌握中耳的组成,掌握咽鼓管的位置、分部、开口部位和作用、幼儿咽鼓管的特点,掌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的位置。了解鼓室的位置、六个壁的主要形态结构及毗邻、意义、听小骨的名称顺序。

4、掌握内耳的位置和分部、骨迷路的分部、各部的形态以及骨迷路与膜迷路的位置关系。掌握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位置与机能。了解膜迷路各部的形态与功能,了解声波的传导途径。

6、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掌握反射弧的组成,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了解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1、耳廓、外耳道、鼓膜         6、神经系统的区分

2、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7、神经系统的组成

3、骨迷路、膜迷路、          8、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4、内耳和血管、淋巴和神经       9、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5、内耳道               10、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方法

 1、理论讲授:主要通过CAI课件、大量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本章节各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并通过简表对、适当的问与答等互动试讨论以增强对解剖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复习思考题。

2、实验:实验采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并适当的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效果。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

1、耳的分部、外耳道的特点、鼓膜的分部

2、鼓室的6个壁的名称、咽鼓管的特点、乳突位听器的感觉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3、神经系统的区分、组成和常用术语。

难点

1、鼓室6个壁的名称、咽鼓管的特点;骨迷路、膜迷路。

2、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 Vestibulocochlear Organ

第一节 外耳external ear

一、耳廓 auricle

二、外耳道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外耳门 → 鼓膜, “S”, 前内 → 后内上 → 前内下

   婴儿外耳道 — 短而直,鼓膜近于水平位

三、鼓膜 tympanic membrane 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椭圆形,向前、下、外倾斜。可分为松弛部(上1/4)和紧张部(下3/4)。

第二节  中  耳 middle ear

  

一、鼓室tympanic cavity

(一)位置:颞骨岩部内含气的小腔

(二)六个壁

1.上壁:鼓室盖壁 → 颅中窝

2.下壁:颈静脉壁

3.前壁:颈动脉壁

4.后壁:乳突壁  

5.外侧壁:鼓膜壁。鼓膜+鼓室上隐窝的外侧壁

6.内侧壁:迷路壁 。岬、前庭窗、蜗窗、第二鼓膜、面神经管凸

(三)内容

1.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听骨链

2.  运动听小骨的肌:鼓膜张肌、镫骨肌

二、咽鼓管auditory tube: 小儿咽鼓管的特点:粗、短、直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mastoid antrum and mastoid cells

(一) 乳突窦:位于鼓室上隐窝的后方

(二) 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

第三节  内  耳internal ear

一、位置:颞骨岩部内,鼓室内侧壁与内耳道底之间,由前至后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膜迷路内含内淋巴。 

(一)   骨迷路bony labyrinth

1.  前庭

1)  前壁:一孔→耳蜗前庭阶

2)  后壁:五孔→骨半规管

3)  外侧壁:前庭窗、蜗窗、第二鼓膜

4)  内侧壁:前庭嵴、椭圆囊隐窝、球囊隐窝、前庭水管内口

2.  骨半规管:前、后、外骨半规管;单骨脚、总骨脚、壶腹骨脚

3.耳蜗:蜗轴、骨螺旋板、螺旋板钩、蜗孔。

(二)   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

1.  椭圆囊和球囊:椭圆囊斑、球囊斑 — 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

2.  膜半规管:壶腹嵴 — 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

   上壁:蜗管前庭壁(前庭膜)

3.  蜗管 外侧壁:骨膜(血管纹)

  下壁:蜗管鼓壁(基底膜)— 螺旋器(听觉感受器)  

二、内耳道:内耳门→内耳道→内耳道底

通过结构: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总论

一、功能

(一)   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维持机体与内、外环境统一 

(三)   人类大脑皮质出现了分析语言的中枢,构成思维、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不仅被动地适应环境变化,而且能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一)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又包括端脑间脑小脑、中脑、延髓和脑桥)和脊髓

(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及内脏神经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调节神经系统活动等作用。

二、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弧:感受器→ 感觉神经元→中枢→运动神经元→效应器

五、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1.灰质gray matter: 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 在新鲜标本上色灰暗

2.皮质cortex: 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3.白质white matter: 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色泽白亮

4.髓质medulla: 位于大、小脑深部的白质

5.神经核nucleus: 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的团块

6.纤维束fasciculus: 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

7.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核

(二)在周围神经系统内:

1.神经节ganglion: 神经元的胞体集聚处

2.神经nerve: 神经纤维集聚在一起,外包结缔组织膜

☆提问与回顾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25分钟)

第一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3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第二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2分钟)

☆讲解并举例

(13分钟)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5分钟)

第二节课完

1、前庭蜗器的组成及各部的特点

2、神经系统的区分、及常用术语。

(5分钟)

第三节课完

1、外耳包括哪几部分?

2、简述鼓膜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3、简述鼓室的位置和六个壁的名称。

4、骨迷路和膜迷路各包括哪几个部分?

5、内淋巴和外淋巴分别位于何处?

6、试述听觉感觉器和位置觉感受器的名称和位置。

7、什么是神经核和神经节?

8、什么是灰质和白质?

1、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2、脑干的外形。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

学时

4

授课题目(章、节)

第17章:脊髓、脑干(一)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321-330、331-335(358)

郭文光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第16版):140-143、144-151

目的与要求:

目的

通过学习讲解,掌握脊髓和脑干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要求

1、  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2、  掌握脊髓横切面上灰、白质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称。

3、  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的位置和功能。了解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了解其它上、下行纤维束和固有束的位置及功能,了解脊髓的功能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4、  掌握脑干的组成和外形特征,掌握第四脑室的位置及交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1、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2、  脊髓的内部结构

3、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4、脑干

方法

 1、理论讲授:主要通过CAI课件 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本章节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并通过简表及问与答等互动试讨论以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复习思考题。

2、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并适当的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效果。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

1、脊髓的外形、脊髓节段、脊髓横切面上灰、白质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称。

2、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的位置和功能。

3、脑干的组成和外形特征,第四脑室的位置及交通。

难点

1、脊髓的板层结构。

2、脊髓的上下行纤维走行。

3、脑干的菱形窝。

4、第四脑室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Spinal Cord

一、位置和外形

(一)位置: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成人平L1下缘,新生儿平L3

(二)外形: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2个膨大:颈膨大(C4 ~ T1) 腰骶膨大(L2 ~ S3)

前正中裂

6条纵沟: 后正中沟(1条)、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各1对

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

终丝: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

马尾: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

(三)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与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节(颈8、胸12、腰5、骶5、尾1)

二、内部结构:

(一)   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

(二)   灰质:呈“H”形或蝶形,可分为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三部分

  缘层: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后  角   胶状质:分析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后角固有核: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其轴突至对侧白质组成脊

  髓丘脑束,此外还接受大脑皮质下行纤维 

  胸核(C8 ~ L3):发出纤维经同侧白质上行,止于小脑

  中间带   中间内侧核:接受后根内脏感觉传入纤维

  中间外侧核(T1~L3):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S2~4):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肌

  前  角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

  Renshaw细胞:抑制α-运动神经元

 灰质前、后连合

(三)   白质

  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三个索 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后索::后中间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白质前连合:由横行的越边纤维组成

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区

1、  上行纤维束:

  2、脊髓下行纤维束:

3、固有束:位于灰质周围,负责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联络

(四)脊髓的功能:传导,反射

第二节    Brain Stem

组成:延髓 (medulla oblongata)、脑桥 (pons)、中脑 (midbrain)

一、脑干的外形

(一)   脑干的腹侧面

   锥体:锥体束

   锥体交叉: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

延髓 橄榄:下橄榄核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

   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基底沟:基底动脉

脑桥基底部 

脑桥   小脑中脚

延髓脑桥沟: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

大脑脚底:下行纤维束

中脑 脚间窝: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后穿质

(二)   脑干背侧面

   上部:菱形窝的下半

延髓 薄束结节:薄束核

   下部   楔束结节:楔束核

小脑下脚

   构成菱形窝的上半

  脑桥   小脑上脚

上髓帆:其上方有滑车神经出脑

    上丘(视觉反射中树)→ 上丘臂

中脑

下丘(听觉反射种树)→ 下丘臂

(三)  第四脑室

1.  位置: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

2.  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下外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境界   上外界:小脑上脚

外侧角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

前庭区:前庭神经核

    听结节:蜗神经核

内侧隆起、髓纹

  结构 面神经丘:展神经核、面神经膝

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

分隔索、最后区、闩

蓝斑:蓝斑核

3.  第四脑室顶

前部:上髓帆

后部: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

三个孔: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2)

4.  连通关系 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提问与回顾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25分钟)

第一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3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第二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20分钟)

 小

1、脊髓的组成及各部的特点

2、脑干的组成及各部的特点。

(10分钟)

第三节课完

1、  什么是灰质和白质?简述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2、  试述薄、楔束的来源、性质和功能。

3、  试述脊髓丘脑束的来源、性质和功能。

4、  试述皮质脊髓束的来源、性质和功能。

5、  脑由哪些部分组成?

6、  脑干由哪三部组成;外部形态如何;有哪些重要结构?

7、  什么是脑桥小脑三角?什么是菱形窝?请说出脑干上十对脑神经的名称和位置?

1、脑干的内部结构。

2、小脑、间脑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17章:脑干(二)、小脑、间脑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335-358、358-366、366-371

郭文光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第16版):144-151、153-156

目的与要求:

目的

通过学习讲解,掌握脑干的内部结构;小脑、尖脑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要求

5、  掌握脑干内脑神经核的机能分类、各类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及其与脑神经的关系和功能,掌握薄束核、楔束核。

6、  掌握脑干内锥体束、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的位置与功能。

7、  了解脑干内其它非脑神经核的位置,了解延髓锥体交叉、内侧丘系交叉、橄榄中部、脑桥下份、脑桥中份、中脑下丘、中脑上丘水平切面的主要结构。

8、  了解脑干网状结构的位置及功能,了解脑干各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9、  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分叶和机能分区。掌握间脑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组成和位置,掌握第三脑室的位置与交通,掌握下丘脑的主要核团及其与垂体的关系,

10、  了解小脑核的名称、位置,了解小脑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11、  了解背侧丘脑核团的划分,了解特异性中继核团的名称、纤维联系和功能,了解下丘脑的功能。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3、  脑干

4、  小脑

3、间脑

方法

 1、理论讲授:主要通过CAI课件 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本章节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并通过简表及问与答等互动试讨论以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复习思考题。

2、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并适当的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效果。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

1、  脑干内核团的分类、脑干内锥体束、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的位置与功能。

2、  小脑的形态分部 与功能。

3、  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主要核团及功能。

难点:1、脑干的核团。

2、间脑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二节    Brain Stem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一)   脑神经核

1. 一般躯体运动核

2.  特殊内脏运动核

3.一般内脏运动核

4.内脏感觉核

5、一般躯体感觉核

6、特殊躯体感觉核

(二)   非脑神经核(传导中继核)

(三)   上行纤维束

1.  内侧丘系

2. 脊髓丘系

3.  三叉丘系

4.  外侧丘系

 

(四)   下行纤维束——锥体束

(五)   脑干网状结构 

1.  位置: 位于脑干内神经核与上、下行纤维束之间

2.  功能

1)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传导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水平、清醒状态

2)  躯体运动调节系统:通过网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

3)  生命运动中枢:延髓网状结构内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调节心、血管运动和呼吸运动

第三节   The Cerebellum

一、位置和外形

1.  位置: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背侧,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小脑蚓 vermis:小脑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 

2.  形态  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两侧的膨大部

  小脑脚 cerebellar peduncle:上、中、下三对

小脑扁桃体:靠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引起小脑扁桃体疝

二、 小脑的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三层——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髓体:小脑内部的白质

齿状核

3.小脑核 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

顶核

(三)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

  前叶:小脑上面原裂以前 

1.形态学分叶   后叶:小脑原裂与外侧裂之间

  绒球小结叶:小脑下面借后外侧裂与后叶分界 

2.机能分区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脊髓小脑—— 旧小脑

大脑小脑—— 新小脑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1.前庭小脑 vesteibulocerebellum

   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小脑下脚→前庭小脑→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躯干肌及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脊髓小脑 spinocerebellum

   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上、下脚→脊髓小脑

3.大脑小脑 cerebrocerebellum

   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中脚→大脑小脑→齿状核→小脑上脚→丘脑、红核→大脑皮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

   功能: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四)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原小脑综合症: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新小脑综合征: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意向性震颤等

 

第四节    The Diencephalon

一、位置、分部

1.  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掩盖,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

2.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

二、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1.外形;卵圆形灰质团块;前端为丘脑前结节,后端为丘脑枕,两侧丘脑借丘脑间粘合相连 

2.分部:以“Y”字形内髓板分为前、内、外侧核群

3.功能:皮质下感觉中枢,可能感知粗略痛觉 

(三)后丘脑 metathalamus

1.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听觉中枢

2.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束的视觉纤维,发出视辐射→视觉中枢

(四)上丘脑 epithalamus

  松果体:缰三角:   缰连合:丘脑髓纹;起于下丘脑,止于缰核(属边缘系统)  后连合:

(五)底丘脑 subthalamus

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内含底丘脑核及部分红核、黑质,与纹状体联系密切,属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 

(六)下丘脑 hypothalamus

  1.位置:背侧丘脑的下方

   上界:为下丘脑沟 

  境界   下界: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下连垂体)、乳头体

   前界:终板

后:续中脑被盖

  2.内部结构: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乳头体核

   3.功能

  

(七)第三脑室 third ventricle

1.位置: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

  两侧:经室间孔→侧脑室

2.连通

  后方: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提问与回顾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2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第一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1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5分钟)

第二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1、脊髓的组成及各部的特点

2、脑干的组成及各部的特点。

(10分钟)

第三节课完

8、  简述脑干内的脑神经核的分类、位置和功能。

9、  试述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的来源、性质和功能。

10、  简述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

11、  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分别位于何处?

12、  简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和各部内通过的结构及损伤表现。

13、  脑干的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有何特点?

14、  试述脑神经核的排列规律、位置、功能以及与脑神经的联系?

10、脑干内的传导中继核团有哪些?它们的位置和功能如何?

11、你能说出脑干各代表性横断面上的典型结构有哪些吗?

12、小脑的位置、外形、分叶、分部和功能如何?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和临床意义是什么?小脑髓质内有哪四个核团?你了解小脑上、中、下脚分别有哪些纤维联系吗?

13、间脑分为哪五部?试述背侧丘脑的形态、分部以及背侧丘脑腹后内、外侧核的纤维联系和功能如何?

14、后丘脑包括哪两部分?它们的功能是什么?上丘脑包括哪些结构?

15、下丘脑表面看到的结构有哪些?下丘脑部有哪些重要核团?试述下丘脑及其主要核团的功能是什么?

1、端脑。

2、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17章:端脑、第19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注明页数)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371-385、451-479

郭文光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第16版):157-164、179-186

目的与要求:

目的

学习端脑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懂得神经系统是如何通过传导通路完成功能的。

要求

1.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分叶和各叶的主要沟回,掌握第I躯体运动区、第I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的位置及功能定位。掌握语言中枢的位置。掌握基底核的组成和位置,掌握侧脑室的形态分部和各部的位置,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主要纤维束。

2.了解大脑半球白质纤维的分类,内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嗅脑和边缘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束在中枢各部的位置及向大脑皮质投射的部位。了解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4.掌握躯干、四肢及头面部痛温觉和粗触压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纤维束在中枢各部的位置及向大脑皮质投射的部位。

5.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在内囊的位置和向大脑皮质投射的部位。了解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掌握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了解该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瞳孔对光反射的变化。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6.锥体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5、  端脑

2、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方法

 1、理论讲授:主要通过CAI课件 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本章节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并通过简表及问与答等互动试讨论以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复习思考题。

2、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并适当的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效果。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端脑的两裂、三沟、五叶、十二回。端脑的功能定位、基底核团、白质分类、内囊。躯干、四肢及头面部痛温觉和粗触压觉传导通路的组成、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锥体系。

难点:1、端脑的沟回及功能区定位。2、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五节    The Telencephalon

 一、端脑的外形与分叶

  端脑由两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大脑纵裂:两侧大脑半球之间

大脑横裂:大脑与小脑之间

  3条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二)各叶主要沟回

1.上外侧面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叶 额上回: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中央后沟、顶内沟

中央后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

顶叶 顶上小叶:顶内沟与大脑上缘之间,

   顶下小叶:主要脑回有缘上回和角回

   颞上沟、颞下沟

颞叶   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延续部分 

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叶后端

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

  (三)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1.1躯体运动区

(1)位置: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

(2)特点   交叉管理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2.1躯体感觉区

(1)位置: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

(2)特点 交叉管理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

 3.视区: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区),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

 4.听区:颞横回(41、42区) ,每侧听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纤维

 5.平衡区:中央后回下端

 6.嗅觉区:钩附近皮质(34区)

7.味觉区,中央后回下端岛盖部

 8.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受损产生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

(四)端脑内部结构 

原皮质:海马、齿状回 

1.大脑皮质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6层结构

  2.基底核:位于白质内,靠近脑底

(1)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

(2)屏状核:位于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间的薄层灰质

(3)杏仁体:位于海马旁回的深面,与尾状核尾部相连

  3.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1)位置: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内含脑脊液

  中央部:位于顶叶内

(2)分部 前角:伸入额叶的部分

  后角:伸入枕叶的部分

下角:伸入颞叶的部分

(3)连通: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4.大脑半球的髓质

(1)联络纤维:

(2)连合纤维:

(3)投射纤维:由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通过内囊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1.位置: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

   2.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

(1)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有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通

(2)内囊膝:  前、后肢会合部,有皮质核束通过

(3)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 

  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

(五)边缘系统

1.组成:边缘叶及相关皮质、皮质下结构(杏仁体、隔核、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中脑被盖等)

2.纤维联系:前脑内侧束、穹隆、乳头丘脑束、终纹(杏仁体一隔区)、脑髓纹(隔区一缰核)等

2.  功能:

1)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

2)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

3)与精神、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略)

☆提问与回顾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第一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1、端脑。

2、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10分钟)

第三节课完

1、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分别位于何处?

2、简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和各部内通过的结构及损伤表现。

3、简述躯干、四肢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4、简述浅感觉传导通路。

5、视交叉的交叉部纤维损伤有何表现?

6、视束损伤有何表现?

7、试述皮质脊髓束的起止、行程和功能。

8、试述皮质核束的起止、行程和功能。

1、脑和脊髓的被膜与血管

2、脑脊液及循环。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十章:脑和脊髓的被膜与血管、脑脊液及循环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466-479

郭文光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第16版):165-171

目的与要求:

目的

学习脑和脊髓的被膜与血管、脑脊液及循环。

要求

1、掌握硬脊膜的形态特征、硬膜外隙的位置与内容。了解脊髓蛛网膜、软脊膜的形态特点。掌握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内容;终池的位置。

2、掌握硬脑膜的形态特点,海绵窦的位置、结构及交通。掌握小脑延髓池的位置。了解其它蛛网膜下池的位置。了解颅内、外静脉的交通。了解脑蛛网膜和软脊膜的结构特点。

3、了解脊髓的动脉和静脉。掌握脑的动脉来源、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发起和分布。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和位置。了解大脑浅、深静脉的回流。

4、掌握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和循环途径。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6、  脊髓的被膜、脑的被膜

7、  脑的血管、脊髓的血管。

8、  脑脊液及其循环

9、  脑屏障

方法

 1、理论讲授:主要通过CAI课件 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本章节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并通过简表及问与答等互动试讨论以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复习思考题。

2、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并适当的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效果。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

1、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终池。海绵窦、小脑延髓池。脑的动脉来源及主要分支;大脑动脉环。

2、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和循环途径。

难点

1、硬膜外隙、硬脑膜窦、海绵窦端。

2、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和循环途径。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脊髓的被膜

(一)   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下部在S2变细,包裹马尾,末端附于尾骨

(二)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为半透明薄膜,于脑蛛网膜相延续

(三)软脊膜 spin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其尖端附于硬脊膜上,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定位标志

(四)被膜间的间隙

 1.硬膜外隙 epidural space

位置: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

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意义:硬膜外麻醉

   2.硬膜下隙:硬脊髓和脊髓蛛网膜之间

   3.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

   终池: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S2水平扩大,内有马尾

临床意义:成人腰椎穿刺术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

二、脑的被膜

(一)   硬脑膜 cerebral dura mater:

 1.特点:由两层合成、与颅盖骨连接疏松、在颅底部与颅骨结合紧密

2.硬脑膜形成的隔

   (1)大脑镰: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

   (2)小脑幕: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

   (3)小脑镰:伸入两侧小脑半球之间

(4)鞍隔: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其正中有一小孔有漏斗通过

3.硬脑膜窦 sinus of dura mater:

(1)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

(2)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

(3)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向后通窦汇

(4)横窦:枕骨内面横窦沟内

(5)乙状窦:位于乙状沟内

(6)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借卵圆孔静脉与翼丛相交通

(7)岩上窦与岩下窦:分别位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 

(二)   脑蛛网膜 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1.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内充满脑脊液

蛛网膜下池:蛛网膜下隙扩大处

  (1)小脑延髓池:小脑与延髓之间 

  (2)脚间池:中脑的两大脑脚之间

  (3)交叉池:视交叉前方

(4)桥池:脑桥腹侧

  (5)上池:胼胝体压部与小脑上面之间

   2.蛛网膜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菜花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 

(三)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内

   1.脉络组织:在脑室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2.脉络丛: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及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间脑后部、小脑和脑干

1.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

  (1)行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①颈部)→ 颈动脉管(②岩部)→海绵窦(③海绵窦部)→ 前床突(④前床突上部) [③④合称虹吸部]   

  (2) 分支

   ①大脑前动脉

②大脑中动脉

③脉络丛前动脉

    ④后交通动脉

2.椎动脉 vertebral a.

(1) 行程: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枕骨大孔入颅腔→脑桥下缘两椎动脉合成一条基底动脉 

(2)椎动脉的分支

脊髓前动脉 →脊髓

 脊髓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

(3)基底动脉的分支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1)构成: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共同构成 

  (2)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二)脑的静脉

1.特点:①不与动脉伴行;②壁薄无瓣膜;③分浅、深两组,吻合丰富

大脑上静脉 →上矢状窦

2.浅静脉   大脑中浅静脉 → 海绵窦

   大脑下静脉 → 横窦

3.深静脉:大脑内静脉 → 大脑大静脉 → 直窦

二、脊髓的血管

(一)脊髓的动脉

1.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

2.节段性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的脊髓支

(二)脊髓的静脉:脊髓内的小静脉最后汇合成脊髓前、后静脉 →前、后根静脉→硬膜外隙椎内静脉丛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一)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

(二)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上矢状窦→回流入血

→室管膜上皮→毛细血管→硬脑膜与脊神经周围的淋巴管→血循环

(三)功能:

   1.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2.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3.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

(四)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系统

触液神经元:接受脑脊液的化学和物理刺激、释放神经活性物质至脑脊液执行感受、分泌和调节的功能

☆提问与回顾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第一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第二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1、脑和脊髓的被膜与血管。

2、脑脊液及循环途经。

(10分钟)

第三节课完

1、简述硬膜外隙的位置、内容和意义。

2、试述海绵窦的位置、穿经结构和交通。

3、脑和脊髓的动脉来源如何?

4、请解释大脑动脉环。

5、简述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脊神经。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概述、第一节 脊神经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386-410

郭文光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第16版):211-264

目的与要求:

目的

学习周围神经系统概述、脊神经。

要求

1、  了解周围神经系统概述。

2、  掌握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份、分支及分布概况。

3、  掌握颈丛的组成、位置,颈丛皮支的名称、浅出部位及分布,膈神经的走行和功能;掌握臂丛的组成、位置,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的分支和分布;掌握胸神经前支的分布概况及其皮支的分布特点;掌握腰丛的组成、位置,股神经、闭孔神经的行径、分支和分布;掌握骶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名称,掌握坐骨神经的行径、分支及分布,掌握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和胫神经的分布。

4、  了解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分布,了解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和胫神经的行径。

5、  了解各主要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周围神经系统概述

脊神经

方法

 1、理论讲授:主要通过CAI课件 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本章节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并通过简表及问与答等互动试讨论以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复习思考题。

2、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并适当的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效果。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

1、周围神经的再生。

2、掌握颈丛、臂丛、胸神经、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名称

难点

1、硬膜外隙、硬脑膜窦、海绵窦端。

2、颈丛、臂丛、胸神经、腰丛、骶丛各丛神经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的走行与支配对对象。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十八章周围神经系统

概述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

二、神经节

三、神经

四、周围神经再生

 

第一节 脊神经

一、概述

 1、脊神经的组成   

前根(运动性)、后根(感觉性),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

2、脊神经节:为后根在椎间孔附近的椭圆形膨大,由假单级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 。

      颈神经: 8对

3、脊神经

分为C8、T12、L5、S5、CO1

4、脊神经的纤维成分  

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

  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5、脊神经的分支

前支:粗大,为混合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由四丛(颈丛、臂丛、腰丛、骶丛)、一部(胸神经)组成。

 后支:较细,为混合性,分布于项、背、腰骶部

 脊膜支: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等处

 交通支: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二、颈丛cervical plexus

(一)组成和位置:

1.组成: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

2.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

(二)主要分支

1、皮支: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分为:

枕小神经:分布于枕及耳后部皮肤

耳大神经:分布于耳廓及附近皮肤

颈横神经:分布于颈部皮肤

锁骨上神经:分布于颈侧区、胸上部和肩部的皮肤

2、膈神经 phrenic n.

(1)组成:由第3~5颈神经前支组成

(2)行程:由颈丛发出后→前斜角肌前面→于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肺根前方→纵隔胸膜和心包之间→膈

(3)分布: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尚分布于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

三、臂丛brachial plexus

(一)   组成: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

(二)   位置:穿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腋窝,包绕腋动脉形成三束

(三)   主要分支

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

锁骨上部  肩胛背神经: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下肌和肩关节

      肌皮神经 → 前臂外侧皮神经

             

锁骨下部       

正中神经尺神经

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桡神经 → 浅支、深支

腋神经

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

四、胸神经前支:12对

肋间神经:T1~T11    

肋下神经:T12  

节段性分布:  

  

五、腰丛lumbar plexus

(一)   组成和位置:

1、组成: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

2、位置: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

(二)   分支及分布范围

1、  髂腹下神经:分布于腹壁肌、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

2、  髂腹股沟神经:分布于腹壁肌、腹股沟部、阴囊或大阴唇皮肤

3、  股外侧皮神经:分布于股外侧部皮肤

4、  生殖股神经

生殖支: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或大阴唇)

股支:股三角皮肤

5、  闭孔神经:分布于大腿肌内侧群、大腿内侧面皮肤

6、  股神经femoral nerve

肌支: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皮支:大腿及膝关节前面皮肤,隐神经伴大隐静脉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皮肤

六、骶丛sacral plexus

(一)组成:腰骶干(L4、L5前支)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

(二)位置:位于盆腔内,骶骨及梨状肌前面,髂血管后方

(三)主要分支

1、  臀上神经;分布于臀中、小肌及阔筋膜张肌 

2、  臀下神经:分布于臀大肌

3、  股后皮神经:分布于臀区、股后区和腘窝的皮肤

4、  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

(1)行程:经梨状肌下孔→于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股后区,股二头肌深面→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腓总神经

(2)分布:大腿肌后群及髋关节

(3)胫神经tibial nerve 

1)行程:行于小腿后群浅、深肌层之间,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

2)分布:小腿肌后群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

3)损伤:“钩状足”

(4)腓总神经common peroneal nerve

 1)腓浅神经:分布于腓骨长、短肌,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肤

   2)腓深神经:小腿肌前群、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皮肤

   3)损伤:“马蹄”内翻足

☆提问与回顾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第一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第二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1、周围神经系统概述。

2、脊神经。

(10分钟)

第三节课完

1、脊神经有哪几种纤维成分?

2、颈丛有哪些皮支,在何部位浅出?

3、正中神经的走行和分布如何?

4、简述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皮肤上的节段性分布。

5、试述腰丛的位置和股神经的走行和分布。

6、试述坐骨神经的走行和分支分布。

脑神经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系统解剖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

学时

6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八章 第二节 脑神经、第三节 内脏神经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410-429

郭文光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第16版):173-185

目的与要求:

目的

学习脑神经。

要求

1、掌握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进出颅的部位。

2、了解嗅神经的功能性质和分布。掌握视神经的功能性质、行程及被膜。

3、掌握动眼神经的纤维成份、行程及分布。了解睫状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4、掌握滑车神经、展神经的分布。掌握前庭蜗神经的功能性质

5、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成份、主要分支和分布概况;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6、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份、主要分支的分布概况。了解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7、掌握舌咽神经的纤维成份、主要分支的分布概况。了解耳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8、掌握迷走神经的纤维成份、主干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掌握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

9、掌握内脏神经的区分和分布,掌握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10、掌握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部位,掌握交感干的位置与组成、主要椎前节的位置。

11、掌握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部位。了解牵涉痛的概念。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10、  脑神经

方法

 1、理论讲授:主要通过CAI课件 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本章节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并通过简表及问与答等互动试讨论以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复习思考题。

2、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并适当的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效果。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1、各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进出颅的部位。

2、分布于舌及眼球外肌的神经。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

难点:1、三叉神经的纤维成份、主要分支和分布概况;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2、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纤维成份、主干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概况。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十八章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节   cranial  nerves

一、概述

1、脑神经的名称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经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Ⅵ展神经

面神经  Ⅷ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2、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含7种纤维成分)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GSA):分布于皮肤、肌、肌腱和口、鼻腔大部分粘膜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SSA):分布于视器和前庭蜗器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GVA):分布于头、颈、胸、腹的脏器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SVA):分布于味蕾和嗅器

躯体运动纤维(GSE):分布于眼球外肌、舌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GVE):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分泌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SVE):分布于咀嚼肌、面肌、咽喉肌等

3、、脑神经的分类

感觉性脑神经:含躯体或内脏感觉纤维(Ⅰ、Ⅱ、Ⅷ)

运动性脑神经:含躯体或内脏运动纤维(Ⅲ、Ⅳ、Ⅵ、Ⅺ、Ⅻ)

混合性脑神经:含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Ⅴ、Ⅶ、Ⅸ、Ⅹ) 

二、感觉性脑神经

三、运动性脑神经

四、混合性脑神经

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头面部一般感受器→三叉神经节

1、纤维成分           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三叉神经运动核→咀嚼肌

2、分支:

(1)眼神经(感觉性):穿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

额神经  

分支 泪腺神经   分布于视器、眼裂以上和鼻背皮肤

鼻睫神经

(2)上颌神经(感觉性):穿海绵窦外侧壁,经圆孔出颅

眶下神经

分支   颧神经    分布于上颌牙、口、鼻腔粘膜、硬脑膜及睑裂

上牙槽神经    与口之间皮肤

    翼腭神经

  (3)下颌神经(混合性):经卵圆孔出颅

  耳颞神经

  颊神经  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及牙龈、舌前

分支   舌神经  2/3及口腔底粘膜、耳颞区和口裂以下

下牙槽神经 皮肤、咀嚼肌

  咀嚼肌神经

   三叉神经损伤表现:

同侧的面部皮肤及眼、口和鼻粘膜一般感觉丧失;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二)面神经 facial nerve

1、纤维成分 

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表情肌

②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上泌涎核→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换元→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腔、腭的粘膜腺

③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舌前2/3味蕾→面神经膝神经节→孤束核 

④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耳部皮肤一般感觉和表情肌本体觉

2、行程: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内耳门→内耳道底→面神经管→茎乳孔出颅→穿腮腺到面部

3、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味蕾

(1)鼓索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下颌下神经节换元→下颌下腺及舌下腺分泌

(2)岩大神经: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翼腭神经界换元→泪腺、腭及鼻粘膜的腺体

(3)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

  颞支:额肌、眼轮匝肌等

颧支:眼轮匝肌及颧肌

4、颅外分支  颊支:颊肌、口轮匝肌及口周围肌

下颌缘支:下唇诸肌

颈支:颈阔肌

5、神经节

(1)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上部,上颌神经下方

(2)下颌下神经节:位于下颌下腺与舌神经之间

(三)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erve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疑核→茎突咽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下泌涎核→耳神经节换元→腮腺

1、纤维成分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咽、舌后1/3、咽鼓管、鼓室等处粘膜、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下神经节→孤束核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舌后1/3味蕾→孤束核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耳后皮肤→上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

2、行程:橄榄后沟上部连于延髓→经颈静脉孔出颅

舌支:舌后1/3黏膜的一般感觉和味觉

咽支:分布于咽肌和咽粘膜

3、主要分支   鼓室神经→鼓室丛→岩小神经→耳神经节换元→腮腺

  颈动脉窦支: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反射性地调节血压和呼吸

4、耳神经节:位于卵圆孔下方,下颌神经内侧

(四)迷走神经 vagus nerve

1、纤维成分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迷走神经背核→副交感神经节换元→颈、胸、腹腔脏器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疑核→咽喉部肌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颈、胸、腹腔脏器→下神经节→孤束核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硬脑膜、耳郭、外耳道→上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

2、行程:橄榄后沟中部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或经总动脉之间后方→颈根部

 左迷走神经: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主动脉弓前方→肺根后方→食管前丛一迷走神经前干一食管裂孔→腹腔

       右迷走神经:经锁骨下动脉前方→气管右侧→右肺根后方→食管后丛→迷走神经后干→食管裂孔→腹腔

3、主要分支

  (1)颈部分支:喉上神经

(2)胸部分支:喉返神经

(3)腹部分支

第三节 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ous system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运动和腺体分泌的神经,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又称为称为自主神经系或植物性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比较

(一)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

1、交感神经概观

(1)低级中枢:脊髓Tl~L3灰质侧角

(2)交感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和主动脉肾节)

(3)交感干:由椎旁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位于脊柱两侧,上起自颅底,下至尾骨前方汇合于奇神经节

(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走行规律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在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换元

③穿过椎旁神经节至椎前神经节换元

白交通支: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构成,呈白色,连于T1~L3脊神经与胸交感干之间,共15对

(5)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走行规律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②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之间,由无髓鞘的节后纤维组成,色灰暗,共31对

2、交感神经的分布:

(1)颈部

    颈上神经节:最大,位于C1~3颈椎横突前方

1)颈神经节  颈中神经节:最小,位于C6颈椎横突处

  颈下神经节:位于C7颈椎横突处

2)分布

  ①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连于8对颈神经,随颈神经分布到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

  ② 攀附动脉形成交感神经丛(颈内、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椎动脉丛),随动脉分布到头颈部的腺体、竖毛肌、血管、瞳孔开大肌

③ 咽支: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咽支共同组成咽丛

  ④ 颈上、中、下节发出心上、中、下神经加入心丛

(2)胸部

1)胸神经节:10 ~ 12个,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2)分布

   ①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12对胸脊神经,随其分布到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

   ② 胸1~5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加入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及心丛等

  ③内脏大、小神经

(3)腰部

1)腰神经节:4对,位于腰椎体前外侧与腰大肌内侧缘之间

2)分布

   ①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连于5对腰神经,随腰神经分布 

② 腰内脏神经

(4)盆部

1)骶神经节:2~3对,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奇神经节位于尾骨前方

2)分布

   ①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连于骶、尾神经,随其分布于下肢及会阴部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② 加入盆丛,分布于盆腔器官

交感神经分布概况

(二)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erve

1.低级中枢部;脑干的4对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S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2.副交感神经节: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3.颅部副交感神经

4.骶部副交感神经

 5.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三)内脏神经丛

1、心丛

2、肺丛

3、腹腔丛

4、腹主动脉丛

5、腹下丛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一)内脏感觉神经的特点

1. 内脏感觉纤维数目较少,细纤维占多数,痛阈较高,对于正常的内脏活动一般不引起主观感觉,但较强烈的内脏活动时可引起一定的感觉,如胃饥饿时的收缩可引起饥饿感觉;直肠、膀胱的充盈可引起膨胀感觉等 

2. 内脏对切割等刺激不敏感,但对牵拉、膨胀、冷热、缺血等刺激则十分敏感3. 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内脏痛往往是弥散的,而且定位亦不准确

(二)牵涉性痛

1.定义:内脏器官的病变,在体表一定的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的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3.  机理:认为与同一节段脊髓支配有关,内脏病变器官与体表部位感觉神经元在脊髓同一节段,内脏病变的神经冲动可扩散或影响到邻近的感觉神经元,感觉中枢定位不准而产生牵涉性疼痛

 

☆提问与回顾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第一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第二节课完

☆讲解并举例

(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5分钟)

☆讲解并举例

(10分钟)

1、  脑神经。

2、  内脏神经 

(10分钟)

1、  感觉性、运动性和混合性的脑神经各有哪些?

2、  经海绵窦的脑神经有哪些?

3、  经颈静脉孔的脑神经有哪些?

4、  支配眼球外肌的脑神经有哪些,各有何功能?

5、  分布于舌的脑神经有哪些,各有何功能?

6、  交感干的位置、组成和分部如何?

7、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8、  试述四对含副交感纤维的脑神经内副交感节后纤维的分布?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