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针灸应用 第六章 治疗总论 (第二讲) 重点和要求 1.针灸的治疗原则 熟悉 2.针灸治疗作用 熟悉 3.针灸配穴处方 掌握 4.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掌握 第三节 针灸处方 Prescription of acu. & mox. •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来完成的。作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配穴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配穴处方是辨证论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治疗方案包括选取适当的腧穴,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两要素。而选穴则依据选穴原则、配穴方法来进行。 一、选穴原则 principle for points selection 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因此,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1.近部取穴 •Selecting points in nearby location •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其应用非常广泛。 •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鼻病取迎香,口喎取颊车、地仓,胃病取中脘、梁门,癃闭取关元、气海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2.远部取穴 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Selecting points in distant loction •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 •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具体取穴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例如,咳嗽、咳血属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必要时还可加取内关(即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腑穴);面部疾患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痛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3.随证取穴 •亦名对证取穴,或称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 虚脱、抽风、昏迷等病证,可以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例如,治高热可选取大椎、陶道,治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大陵,治盗汗可选取阴郄、后溪,治虚脱可选取气海、关元,治昏迷可选取素髎、水沟等,均属随证取穴的范畴。 •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中经常选用,如属气病的胸闷、气促等取膻中,属血病的血虚、慢性出血等取膈俞,属筋病的筋骨酸痛等取阳陵泉,这些也都属随证取穴的范畴。 •上述取穴原则在临床上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常相互配合应用。例如,治疗哮喘实证、可选取膻中、中府、尺泽、列缺。 二、配穴方法 •Method of compability of points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1.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灵枢·厥病》载:“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等,均属于本法的具体运用。 •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在临床上常取相表里经的腧穴配合应用。《灵枢·五邪》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这就是表里经配合应用。特定穴中的原络配穴法,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同名经配穴法 手足同名经“同气相通”。 2.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如治疗胃病取内关、足三里,治疗咽喉痛、牙痛取合谷、内庭,治疗脱肛、子宫下垂取百会、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灵枢官针》所指“偶刺”法和俞募配穴法,均属本法范畴。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 •左右配穴法 本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以加强协同作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病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风中经络出现面瘫、偏瘫、偏头痛、痹痛等,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并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头角痛,取左侧头维、曲鬓,并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3、刺灸法的选择 •疗法的选择 •操作方法的选择 •治疗时机的选择 [附] 针灸处方上常用符号 在针灸处方时,为简便起见,有些内容可不用文字说明,而以下列符号代之: | : 针用平补平泻法 ┬: 针用补法 ┴: 针用泻法 ↓:三棱针点刺出血 * :皮肤针 × :艾条灸 △ :艾炷灸 | N: 电针 | m: 水针 ○:拔罐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 •Specific points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五输穴(five Shu points),原穴(Yuan-primary points),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s),郄穴(Xi-cleft points),下合穴(lower He-sea points),俞穴(back Shu points),募穴(front Mu points),八会穴(eight influential points),八脉交会穴(eight confluent points) 和交会穴(crossing points)。 一、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 •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每经5穴,十二经共有60穴。 •古代医家认为,经脉之气的流注运行犹如自然界水之流动,即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流注于江河,汇聚于海洋,用以说明经气在流注运行中所过部位的浅深不同,其具有的作用也不同。 •五输穴的特性,《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输穴不仅分属于十二经脉,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五输穴五行属性按“阴井木”、“阳井金”的阴阳五行学说归类,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同性见表 l、表 2。 1.按主病特点选用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古代文献对五输穴主治作用的记载不尽相同。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其总的思想是指井穴适用于与脏有关的病证,荥、输及经穴适用于与经脉有关的病证,合穴适用于与腑有关的病证。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其主要是从阴经五输穴五行属性与五 脏属性相关的角度,说明五输穴主治作用的。阴经井穴治疗肝的病变,荥穴治疗心的病变,输穴治疗脾的病变,经穴治疗肺的病变,合穴治疗肾的病变。 2. 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因而,《难经》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五输穴治疗方法。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的实证 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以泻之。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的虚证,刚按“虚者补其 母”的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的阴谷穴,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的子穴阴谷; •若肺 经的虚证,可取脾经的太白穴。肺属“金”,脾属“土”,取脾经是取其母经,再取其母经上属“土”的母穴太白。这即是他经子母补泻取穴。 二、原络穴的内容和应用 •原穴 •络穴 •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本经原穴与其相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 或“主客原络配穴” 。 •相表里脏腑经络同病时,先病者为主,取本经原穴(主穴),后病者为客,取相表里经脉络穴(客穴),故“原络配穴”属表里配穴法的一种。 •如肺经先病,即先取其经的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其经的络穴“偏历”。反之,若大肠先病,即先取其经的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再取其经的络穴“列缺”。 三、俞募穴的内容和应用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之处,均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 •俞为阳,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处所;募为阴,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每一脏腑均有各自的俞穴和募穴,详见下表。 ※《灵枢·卫气》载:“请言气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胁。气在腹者,止之背腑,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脏腑之气可以通过气街与各自俞募穴保持密切关系。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其相应的俞募穴处出现疼痛或过敏等病理性反应。 •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触扪俞募穴处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相应脏腑疾病,又可利用针刺、艾灸作用于俞募穴来治疗相应脏腑疾病。俞穴和募穴常配伍运用。 •《素问·奇病论篇》载:“口苦者……此人者,数谋 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口若。治之以胆募、俞”。即是俞募穴配伍运用举例。 •俞穴和募穴主治作用各有一定特点,一般而言,脏病、虚证多取俞穴,腑病、实证多取募穴。例如,五脏虚损,取相应背俞穴以补之;六腑实满,取相应腹募穴以泻之。此外,俞募穴单穴独用还可治疗与脏腑经络相联属的 组织器官所发生的病证,如取肝俞治疗目疾,取肾俞治疗耳疾等,均为临床所常用。 四、八脉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八脉交会穴www.lindalemus.com •八脉交会穴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临床应用时,可以单独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如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督脉病证,可取通于督脉的后溪穴;胸腹气逆而拘急的冲脉病证,可取通于冲脉的公孙穴。按一定的原则两穴配伍,可以治疗两脉相合部位病证。如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两穴配伍可治疗冲脉阴维脉相合部位(心、胸、胃部)病证;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两穴配合可以治疗督脉阳跷脉相合部位(目锐眦、颈项、身、肩部)病证,这属于上下配穴法范畴。 •附: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洼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五、郄穴的内容和应用 •郄穴是指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郄穴,共计有16个郄穴。 •临床上郄穴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痛症。例如,治疗肺病咳血,可取肺经郄穴孔最;治 疗急性胃脘痛,可取胃经郄穴梁丘等。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有“郄会配穴”之称。如孔最配血会膈俞治疗肺病咳血效果尤佳,梁丘 配腑会中脘治疗急性胃脘痛疗效更显等。 六、八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处的8个腧穴。此8个穴虽分属于不同经脉,但均对各自相应的脏腑、组织等病证具有特殊治疗作用,临床应用时常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主穴。 •如腑病,可取腑之会穴中脘;血病,可取血之会穴膈俞;筋病,可取筋之会穴阳陵泉;脉病,可取脉之 会穴太渊等。《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说明八会穴还可以治疗某些热病。 •脏会 章门; 腑会 中脘; 气会 膻中; 血会 膈俞; 筋会 阳陵泉; 脉会 太渊; 骨会 大杼; 髓会 绝骨。 七.下合穴的内容和应用 •是指六腑合于下肢三阳经的6个腧穴,故又称“六腑下合穴”。胃、胆、膀胱三腑的下合穴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同名同位,大肠、小肠、三焦三腑的下合穴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不同名不同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合治内腑”,概括了下合穴的主治功能:在临床上,对于六腑病证均可选用 各自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治疗大肠病证可取上巨虚,胆合于阳陵泉,治疗胆的病证可取阳陵泉等。 •小肠 下巨虚; 三焦 委阳; 大肠 上巨虚; 膀胱 委中; 胆 阳陵泉; 胃 足三里。 八.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合部位的腧穴,其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病证的作用,临床上常选用交会穴治疗多经病证。 •例如,三阴交既是 足太阴脾经腧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故不仅可以治疗脾经病证,也可治疗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病证;关元、中极既是任脉腧穴,又是任脉、足三阴经 之交会穴,故不仅能治疗任脉病证,也可治疗足三阴经病证。 •历代文献对交会穴的记载略有不同,但绝大部分内容出自《针灸甲乙经》。该书所载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交会穴共有95个。 n | 幻灯 多媒体 举例图片 图片 表 图片 超链接 超链接 | 重要性 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20min 20min,一节课完 三个原则的具体应用 精少的原则 阐述经文 举例: 手足阳明经穴治疗癫狂 20min 担截配穴法 见教材 20min,二节课完 40min. 20min 四节课结束 五节课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