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要求、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偱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6.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电子教案,辅以课堂讲授,并根据需要选用图表。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 电子教案,辅以课堂讲授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十四经脉的偱行,及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并重点掌握其中15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阿是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⑴手太阴(肺)7穴: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⑵手阳明(大肠)8穴:商阳、合谷、阳溪、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⑶足阳明(胃) 穴: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 ⑷足太阴(脾)7穴:隐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 ⑸手少阴(心)5穴: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 ⑹手太阳(小肠)7穴:少泽、后溪、腕骨、支正、天宗、颧髎、听宫。 ⑺足太阳(膀胱)23穴: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⑻足少阴(肾)5穴:涌泉、太溪、照海、复溜大赫 ⑼手厥阴(心包)6穴: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⑽手少阳(三焦)8穴: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 ⑾足少阳(胆)13穴: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 ⑿足厥阴(肝)5穴: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 ⒀督脉10穴: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水沟 ⒁任脉10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常用经外奇穴 ⑴头颈部7穴:四神聪、印堂、太阳、球后、牵正、翳明、安眠 ⑵躯干部3穴:定喘、夹脊、腰眼 ⑶四肢部9穴:十宣、四缝、八邪、落枕穴、腰痛穴、膝眼 【教学方法】 电子教案,辅以课堂讲授 中篇 刺灸法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刺法、灸法的定义。 2.熟悉刺灸法的作用及意义。 3.了解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4.熟悉九针的形状和用途。 5.了解刺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辅以图表。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目的要求】 1. 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 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 2. 了解得气的意义, 掌握候气、催气、行针等操作方法。 3.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4. 掌握灸法的种类、操作、适应证和www.lindalemus.com/job/注意事项。 5. 掌握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6. 掌握耳穴的定位、主治及耳针的操作方法。 7. 掌握标准头穴线的定位、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8. 熟悉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充分利用图表、电视、电影。 下篇 针灸治疗 第六章 治疗总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2. 掌握针灸治疗原则、治疗作用和配穴处方。 3. 熟悉各类特定穴的临床运用。 4. 了解影响针灸治疗效果的因素。 5. 了解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辅以图表。 第七章 治疗各论 【目的要求】 1. 熟悉重点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 了解一般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 ⑴内科病证:中风、眩晕(附高血压)、头痛(附三叉神经痛)、面瘫、腰痛、胁痛、痹证、痫证、不寐、惊悸怔忡、感冒、哮喘、肺痨、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遗精(附阳萎)。 ⑵妇儿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位不正、小儿惊风、遗尿、疳积。 ⑶皮外科病证: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蛇丹。 ⑷五官科病证: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 ⑸急症:晕厥、虚脱、高热、抽搐、急痛。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辅以多媒体。 2. 分科安排见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