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 皮肤性病学 | 年级 | 03本 | 专业、层次 | 临床医学 | |||
授课教师 | 陈德宇 | 职称 | 教授 | 课型(大、小) | 大 | 学时 | 60分 | |
授课题目(章、节) | 第一讲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章皮肤的解剖学与组织学 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 | |||||||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 陈德宇,主编.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 2熟悉皮肤有哪些附属器结构 3.了解皮肤的功能。 | ||||||||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教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 板书提纲:皮肤的结构①概述。②第一讲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③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 第二节 皮肤的功能 教学进程:(40min+40min) 组织教学3分钟, 概述17分钟,皮肤的结构40分钟,皮肤的功能20分钟 方法: 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谱加深印象 |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 难点:皮肤的免疫功能 | ||||||||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 ||||||||
基本内容 | 教学 手段 | 课堂设计和 时间安排 |
皮肤性病学总论 概述 一、 学科名称 皮肤病及性病学→皮肤病学→皮肤科学→皮肤性病学 二、 学科定义 皮肤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正常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 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 三、 学习方法 怎样学习皮肤性病学?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直观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学科。 第一讲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皮肤(skin)是机体的外部保护层,也是身体的最大器官。皮肤具有保护机体和自我修复功能,并含有多种感受器,能感受触、痛、痒觉和温度。 皮肤外表随着情绪波动及健康状况而有所变化。皮肤的弹性、皮纹、皱褶、色泽异常可以反应出体内多种疾病体征。皮肤对免疫系统有重要影响,会出现多种变态反应,如影响迟发性过敏性反应和异体移植排斥;皮肤可发生肿瘤和受血供不良的影响而发生病变。人类生存的环境多变,人体又只能在相对狭窄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保持良好的状态,皮肤的保温和调温作用十分重要。同时皮肤还是维生素D合成的场所。 第一节 皮肤结构 一、皮肤的解剖学 皮肤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是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重要边界器官。皮肤的结构较复杂并高度特化,是人体重要的屏障,可防止外界的刺激损伤体内组织,阻挡异物和微生物侵入,阻止体液外渗和对外界物质的吸收。皮肤占成人体重的16%,面积约1.2~2.2m2,其厚度约为0.5~4.0mm。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份构成。其间含有神经、血管、淋巴管、皮肤附属器(毛发、甲、汗腺、皮脂腺)及肌肉。并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深筋膜、腱膜或骨膜相连。皮肤的毛发、指(趾)甲、皮脂腺和汗腺等结构是胚胎发生时由表皮衍生的附属器官。皮肤的机械张力、角化程度、毛和毛囊的大小及数目、腺体的类型和数量、色素化的程度、血管与神经的分布,在人体各部有相当差别,并随着年龄发生变化。 皮纹 皮肤表面有明显易见的沟、嵴和粗、细纹路,这些标志统称皮纹。 手掌和足跖及指(趾)的屈侧面有许多细嵴和浅沟,呈平行排列构成特殊的图形。隆起的细嵴称乳头嵴(又名摩擦嵴),各条嵴之间有窄细的沟。在嵴的正中线上,汗腺按一定的距离开口于表面。每条嵴的的深面有一个真皮乳头,乳头的形状和分布决定了嵴的样式,嵴和沟增加了手和足的握力。嵴的真皮乳头中有丰富的触觉神经末稍。手(足)皮肤嵴和沟的图样称指(趾)纹,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生中固定不变,且每个人之间都有差别。指纹在法医学、医学和人类学中有相当重要的用途和意义,常作为鉴别个体的一个可靠依据。身体其它各部的皮肤表面也有形态、大小不同的线状皱纹网,称张力线,它与真皮内的结缔组织的纤维束有关,外科切口若平行于张力线,则愈后瘢痕组织较小;若横断于张力线,则瘢痕较大。 皮肤的类型 一般将皮肤分为有毛薄皮肤和无毛厚皮肤两型。有毛薄皮肤被覆身体大部分;无毛厚皮肤位于手掌、足跖和指(趾)的曲侧面。这两型皮肤的表皮和真皮的厚度、毛和皮脂腺的有无,都有显著的不同。厚皮肤具有磨擦嵴,能对受机械性的磨擦,便于运动和手工操作,有较大的结构强度和众多的汗腺以散热,并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未稍。薄皮肤则主要承担皮肤的一般功能。口唇、肛门、阴道和尿道口等粘膜皮肤移行区的皮肤都另有各自的特点,不属上述两型皮肤。 皮肤的更新 表皮的生长保持动态平衡,维持皮肤一定的厚度。表皮更新所需的时间因身体部位、表皮厚度、受磨擦的程度、环境温度、时间、激素变化和年龄等因素有相当差别。厚皮肤更新时间约为45~75天,薄皮肤更新时间约28~56天。在牛皮癣等某些皮肤病时,表皮细胞更新特别快,可短到8天,这使得浅层细胞未能正常角化,使皮肤失去正常的屏障作用。 表皮细胞的角蛋白,称软角蛋白,而毛发和指(趾)甲的表皮细胞产生的角蛋白比其它皮肤的角蛋白更坚硬,称硬角蛋白。表皮角化层的厚度受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磨擦,可使整个表皮和角化层变厚。经常受压和磨擦的部位,常发生角化垫,如脚上的鸡眼、手掌的胼胝、指垫等。长期日晒和其它刺激因素也可致皮肤增厚。 面部皮肤的运动 面部的表情肌的一端止于皮肤,属于皮肌。同时咀嚼肌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表情。面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展,皮肤随之运动。肌肉在衰老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弹性而萎缩,皮肤失去依托而形成皱纹。讲话时经常眉飞色舞,爱皱眉头、常眯眼等都加剧肌肉收缩频繁,加速了面部皱纹的产生。 皮肤的分泌 皮肤内含皮脂腺,分泌皮脂于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对皮肤起到了良好保护作用,防止水和某些寄生虫进入皮肤。皮脂分泌过多致腺导管阻塞,局部损伤和发炎,发生痤疮。皮脂的多少受年龄、发育阶段及性激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生时皮脂腺发育较好,但不久开始退缩,青春期时受性激素影响,再次发育,分泌增多,成年后保持成熟状态。女性绝经后,男性70岁以后皮脂腺减少,分泌量减少。
二、皮肤的组织学 皮肤的表皮来源于外胚层,为上皮组织;真皮来源于中胚层,为结缔组织。 一、表皮 表皮(epidermis) 是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人体各部位的表皮厚薄不一,手掌和足底最厚为0.8~1.5mm,其它部位厚0.7~0.12mm;眼睑处最薄约0.04mm。 表皮细胞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是表皮的主要细胞,约占80%;另一类为非角质形成细胞,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 (一)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厚表皮肤的结构较典型,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五层。 1.基底层(stratum basal) 附着于基底膜上,由一层矮柱状的角质形成细胞组成。细胞胞质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和散在或成束的角蛋白丝(keratin filament),属中间丝,具有很强的张力,又称张力丝。核上方胞质中含有从黑素细胞获得的黑素颗粒。角质形成细胞与基膜之间以半桥粒方式连接,相邻细胞则以桥粒连接。 基底层细胞是表皮的干细胞,通过不断的分裂增殖形成的部分子细胞脱离基膜,向上迁移分化为表皮其它各层的细胞。此层在表皮的不断更新和创伤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棘层(stratum spinosum) 由4~10层多边形的棘细胞组成。棘细胞体积较大,表面有许多短小的棘状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镶嵌,并以大量桥粒相连。细胞胞质中有丰富的细胞器,具有旺盛的合成功能。合成的角蛋白形成较粗的角蛋白丝束,从核周放射状延伸至桥粒内侧,使细胞膜增厚。细胞内还有一种含脂质的分泌颗粒,称板层颗粒(lamellar granule)(图2-5),分布于细胞周边,并以胞吐方式将脂质排放到细胞间隙,形成膜状物。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由3~5层梭形细胞组成。细胞的核与细胞器将在此层溶解。特征是胞质内出现许多形状不规则、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这类颗粒无膜包裹,呈致密均质状,角蛋白丝常伸入其中。颗粒来源尚不清楚,主要成分为富含组氨酸的蛋白质。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界线不清,核和细胞器均已消失,胞质强嗜酸性,折光度高。细胞的超微结构与角质层相似。人体大部分皮肤缺乏透明层。 5.角质层 (stratum corneum) 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细胞完全角化,变得干硬,光镜下呈嗜酸性的均质状。电镜下,细胞内充满密集粗大的角蛋白丝束和均质状物质,后者主要为透明角质颗粒所含的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细胞膜内面有一层外皮蛋白而坚固。细胞间隙充满由脂质构成的膜状物。角质层浅表细胞之间的桥粒已消失,细胞连接松散,细胞成片脱落后成为皮屑。 表皮由基底层到角化层的结构变化,反映了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逐渐分化为角质细胞,然后脱落的过程。这一过程约为45天左右,与此伴随的是角蛋白的合成和量与质的变化过程。细胞之间的桥粒连接在细胞移动过程中可以分离并重新形成。细胞移动时间异常可导致一些皮肤病的发生,如银屑病,此病细胞移动速度大大加快,这使得细胞的角质化不完全。干硬坚固的角质层细胞赋于表皮对多种物理和化学性刺激有一定程度的耐受力。细胞间隙中的脂质膜状物,可阻止外界物质透过表皮和防止组织液外渗。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 是生成黑色素的细胞。细胞胞体分散存在于基底细胞之间,其突起伸入基底层细胞和棘细胞之间。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无桥粒连接,细胞胞质中含特征性黑素小体(melanosome),为含酪氨酸酶的细胞器。黑素小体含有酪氨酸酶,它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当黑素小体充满黑色素后,改称黑素颗粒。黑素颗粒迁移到细胞突起未端,然后转移到角质形成细胞的胞质中,因此黑素细胞中黑素颗粒很少,而角质形成细胞反而较多。一个黑素细胞与其相邻的若干个角质形成细胞密切配合,向其输送黑素颗粒,形成表皮黑素单位或表皮黑素单元(epidermal melanin unit)。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辐射损伤,紫外线可刺激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的合成。黑色素是决定皮肤和毛发颜色的重要因素。人种间的黑素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皮肤色彩的差异决定于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与黑素颗粒的数量、大小和分布。黑种人的黑素颗粒多而大,分布于表皮全层;白种人的黑素颗粒少而小,主要分布于基底层;黄种人介于二者之间。黑色素合成异常可导致白化病。 2.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具有树枝状突起,散在于棘层浅部(图2-10)。电镜下,细胞胞质内有特征性的伯贝克颗粒(Birbeck granule)(图2-11)。颗粒呈杆状,其一端或中间部可有透明的膨大,颗粒参与了抗原的处理。朗格汉斯细胞能捕获皮肤中抗原物质,经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分布于细胞表面,随后细胞游走出表皮,进入毛细淋巴管,随淋巴流迁至淋巴结,将抗原提呈给皮肤和局部淋巴织的T细胞,引发免疫应答。因此,郎格汉斯细胞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微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及排斥移植的异体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3.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略)布于指(趾)尖、口腔、生殖器等皮肤,推测它是一种能接受机械性刺激的感觉细胞。
二、真皮 真皮(dermis) 由结缔组织构成,位于表皮下方,对表皮起支持作用。身体各部真皮厚度不等、一般为1-2mm。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 1.乳头层(papillary layer)是紧靠表皮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层向表皮突出形成真皮乳头,使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扩大,有利于二者的牢固连接和利于表皮从真皮组织液中获得营养。乳头层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在手指等部位的真皮乳头内含较多的触觉小体。 2.网状层(reticular layer)为乳头层下方的致密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交织成网,并有较丰富的弹性纤维,赋予皮肤较大的弹性。弹性蛋白的异常将导致皮肤的皱纹和松弛病的发生。 真皮内含有皮肤的附属器官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真皮的深层还有环层小体等特殊感觉神经末梢。 三、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hypodermis) 其位于真皮下方。它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将皮肤与深部组织相连,并使皮肤具有一定的活动度。皮下组织具有缓冲、保温、能量储存、美容等作用,其中的脂肪组织的数量在不同的个体、性别、年龄,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都有较大的差别。 四、皮肤的附属器 1. 毛(hair)指(趾)甲 (略) 2.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 主要分布于面部、头部、后背中央和会阴处,手掌和足底缺乏。皮脂腺多位于毛囊与竖毛肌之间,为泡状腺。分泌部由一个或多个囊状的腺泡构成,其周边部是一层体积较小的干细胞,它们不断分裂增殖,一部分保留在原位作为干细胞存在,一部分细胞则迁往腺泡中心,同时,胞质中脂滴逐渐增多。腺泡中心的呈多边形,体积较大,胞质中充满脂滴,细胞核固缩。在近导管处,腺细胞解体成为皮脂,经粗而短的导管排入毛囊上部或直接排到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帮助皮肤防水、防止寄生虫穿入皮肤,并形成身体的一种特殊的气味,新生儿识别母亲与此有关。皮脂腺在青春期分泌活跃,雄激素促进皮脂腺分泌,雌激素则抑制其分泌。皮脂含有甘油三脂、蜡脂,其功能是保护和润滑皮肤,抑制皮肤菌群和真菌生长。皮脂腺集中的地方是寻常痤疮、酒糟鼻好发的部位。 3.汗腺(sweat gland) 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两种。 ⑴小汗腺 遍布全身皮肤内,手掌和足底尤多。小汗腺为单管腺,分泌部盘曲成团,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腺细胞为一层锥体形细胞,外方为一层不连续的梭形细胞-肌上皮细胞包绕,其收缩有助于排除分泌物。导管上皮由两层立方细胞围成。导管进入表皮后呈螺旋形走行,开口于皮肤表面的汗孔。腺细胞分泌的汗液,除大量水分外,还有钠 、钾、氯、乳酸盐和尿素。汗腺的分泌受胆碱能神经和激素的控制。汗腺分泌是机体散热、调节体液平衡的主要方式,且有湿润皮肤和排泄废物的作用。 ⑵大汗腺 又称顶泌汗腺,多集中于腋窝、乳晕、乳头、肛门、外阴、眼睑和外耳。其分泌部较粗、管腔大,盘曲成团,导管开口于毛囊上端。大汗腺分泌受性激素影响,在青春期分泌旺盛。分泌物为粘稠的乳状液,含蛋白质、脂类,当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特殊气味,形成狐臭。 二、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略)
第二节 皮肤的功能 皮肤除有防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和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外,还参与各种物质的代谢。目前,还发现皮肤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除积极参与免疫反应外,还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使机体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能更好地适应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一、皮肤的屏障保护作用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完整地覆盖于身体表面,一方面防止体内水份、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的丧失;另一方面可阻抑外界有害的或不需要的物质侵入,可使机体免受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因素的侵袭,达到有效的防护,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机械性损伤的防护 (二)物理性损害的防护 (三)化学性刺激的防护 (四)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五)防止体液过度丢失 二、皮肤的吸收作用 皮肤虽有上述的防护功能,但还是可以通透一些物质。事实上,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如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除局部产生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外还可产生全身性影响。这一吸收功能在皮肤病外用药物治疗作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皮肤的吸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3条途径:A.透过角质层细胞;B.角质层细胞间隙和毛囊;C.皮脂腺或汗管。如果角质层,甚至全表皮丧失,几乎完全可通过真皮,吸收更完全。 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皮肤的结构和部位 (二)皮肤角质层水合程度 (三)物质的理化性质 三、皮肤的感觉作用 皮肤的感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一感觉,皮肤内的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将不同的刺激转换成具有一定时空的神经动作电位,沿相应的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产生不同性质的感觉,如触觉、压觉、痛觉、冷觉和温觉。另一类是复合觉,即皮肤中不同类型感觉神经末梢共同感受的刺激传入中枢后,由大脑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如干、湿、光、糙、硬、软等。另外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等。 痒 为皮肤或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觉。瘙痒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已发现许多因素与瘙痒有关,如机械性刺激、电刺激、酸、碱、植物的细刺、动物的纤毛及毒刺、皮肤的微细裂隙、代谢异常(如糖尿病、黄疸等)、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化学介质(如组胺、蛋白酶、多肽等)均可引起瘙痒。为解除瘙痒感觉,必须避免上述各种刺激。
四、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完成。 (一)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二)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三)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五、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皮肤对体温的调节作用,一是作为外周感受器,向体温调节中枢提供环境温度的信息;二是作为效应器,是物理性体温调节的重要方式,使机体温度保持恒定。 体表热量的扩散主要通过皮肤表面的热辐射、空气对流、传导和汗液的蒸发。在外界温度高于或等于皮温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散热不起作用,出汗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另外,在寒冷环境中,减少出汗和皮下脂肪组织的隔热作用,能减少热量散失,保持恒定的体温。
六、皮肤的代谢作用 (一)糖代谢 皮肤中糖类物质主要为糖原、葡萄糖和粘多糖等。皮肤含葡萄糖的量为60mg%~81mg%,为血糖浓度的2/3,表皮中含量最高。皮肤中的糖主要是提供所需能量 (二)蛋白质代谢 表皮蛋白质一般分两种,即纤维性和非纤维性蛋白质。纤维性蛋白质包括角蛋白、胶原蛋白和弹力蛋白等。结构蛋白的降解等。 (三)脂类代谢 皮肤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质 (四)水和电解质代谢 皮肤是人体内的一个主要贮水库,大部分水分贮存于真皮内。65kg体重的人,皮肤中含水约7.5kg。皮肤也是电解质的重要贮存库之一,大部分贮存在皮下组织内,包括钠、氯、钾、钙、镁、磷、铜、锌等。 (五)黑素代谢 人类皮肤可呈红、黄、棕及黑色,主要与黑素有关。黑素小体的数目、大小、形状,分布和降解方式的不同决定种族及部位的肤色差异。 七、皮肤免疫系统 (一)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 1.角质形成细胞 在表皮中,角质形成细胞数量最多,它能表达MHC-II类抗原,在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辅助效应。角质形成细胞能产生许多细胞因子,如IL-1、IL-6、IL-8、IL-10、TNF-α等参与局部免疫反应。此外,角质形成细胞有吞噬功能,能粗加工抗原物质,有利于朗格汉斯细胞摄取和递呈抗原。 2.淋巴细胞 在皮肤内的淋巴细胞主要为CD4+T淋巴细胞,其次为CD8+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真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后小静脉丛周围。T淋巴细胞在皮肤中,通过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IL-1等作用,分化成熟,并介导免疫反应。 3.朗格汉斯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在表皮内能摄取、处理和递呈抗原,为表皮内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分泌许多T淋巴细胞反应过程中所需要的细胞因子,如IL-1等,并能控制T淋巴细胞迁移。此外,它还参与免疫调节、免疫监视、免疫耐受、皮肤移植物排斥反应和接触性变态反应等。 4.内皮细胞 血管内大分子成分及血细胞与血管壁外物质交换及细胞外渗等均需内皮细胞积极参与。此外,血管内皮细胞还积极参与合成、分泌、炎症、修复和免疫等过程。内皮细胞形成的内皮转移通道在内吞、外排和物质交换中起重要作用。 5.肥大细胞 真皮乳头血管周围,有7000个/mm2肥大细胞,密度较高。肥大细胞表面有IgE Fc受体能与IgE结合,与I型变态反应关系密切。通过免疫和非免疫机制活化肥大细胞,使它产生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6.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主要位于真皮浅层,它参与免疫反应,处理、调节和递呈抗原,产生和分泌IL-1、IFN、各种酶、补体、花生四烯酸及其它产物。巨噬细胞对外来微生物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炎症创伤修复中具有核心作用。 7.真皮成纤维细胞 真皮成纤维细胞在初级细胞因子刺激下可产生大量次级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还是产生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的主要细胞之一,在创伤修复及IL-1存在情况下产生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明显增加。
(陈德宇) |
简图
设问
示意图
在银屑病时讲
图片
图解
示意图
图片
图片
示意图
图片
图片
设问
 中国卫生人才网;
标题
设问
文字
| (★重点) (☆难点)
概念
提纲: 1. 整体 2. 重点 3. 重视
★ 强调: 皮肤的结成
了解医学招聘网内容 (自学)
★重点
细胞形态特点
联结方式:…桥粒
透明层的镜下组织结构
★皮表黑素单位
了解
分成
特点比较
Hypodermis的生理功能
重点:七方面的生理工能
皮肤的吸收与外用药使用中的重要性
临床表现中讲
了解(自学内容)
☆皮肤免疫系统及皮肤的免疫功能
|
小 结 | 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连接。表皮自内向外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树枝状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汗细胞和Merlel细胞。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顶泌汗腺和甲。皮肤除有防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和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外,还参与各种物质的代谢。目前,还发现皮肤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除积极参与免疫反应外,还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使机体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能更好地适应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
复习思考题 、 作 业 题 | 1. 试述皮肤与整个机体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皮肤是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 2. 皮肤各层及皮肤附属器的特点是什么? 3. 皮肤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几个方面,并简述皮肤的吸收作用? |
下 次 课 预 习 要 点 |
|
实 施 情 况 及 分 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