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粘膜病
粘膜病是指发生于眼结膜、鼻腔、口腔、外阴及肛门等处连接皮肤的粘膜上的疾病。本章仅介绍几种与皮肤科关系较密切的粘膜病。
第一节 光线性唇炎
光线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又名光线性剥脱性唇炎(cheilitis esfoliativaactinica)。临床表现为湿疹样变化。本病属于中医“唇风”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湿热内蕴,郁久化火,火邪熏蒸而成。
本病好发于长期野外工作者,与日光的紫外线辐射有关。亦可能与粘膜角质层对光保护作用较差有关。涂擦含有光感性物质的口红、唇膏亦可引起。慢性刺激和吸烟也可能起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
损害多局限于下唇红部,初期为青红色炎性肿胀,数日后起小水疱,继之糜烂、结痂或溃疡,亦可继发感染,自觉灼热不适。慢性者表现为局部干燥、脱屑、粘膜增厚、变硬、皲裂。如出现灰白色角化斑块应因考虑恶变之可能。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前有日光曝晒史,下唇部湿疹样变化及好发人群等可作出诊断。本病需与唇部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相鉴别。
【辨证】
本病常表现为下唇部红肿,糜烂结痂或溃疡,自觉灼热,口干,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辩证属于脾胃湿热。
【治疗】
(一)中医治疗
治宜除湿清热,健脾和胃。方用健脾除湿汤加减:山药、扁豆各15g,茯苓、白术、芡实、枳壳、黄柏、银花、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口服。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口服维生素类、氯奎,严重病症可短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⒉ 局部治疗:外用清凉软膏、避光剂、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有恶变倾向者应冷冻治疗或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一)加强预防,避免日光曝晒,不宜应用口红或唇膏。
(二)对日光敏感患者,夏季外出时注意遮光或涂避光防护剂。
(杨保华)
第二节 剥脱性唇炎
剥脱性唇炎(cheilitis exfoliativa)是一种唇粘膜的慢性、剥脱性、浅表性的炎症。主要表现为口唇干燥、粘膜浸润肥厚、反复剥脱、口唇上有裂纹和痂皮。本病与中医记载的“唇风”、“紧唇”、“潘唇”相类似。
【病因病机】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同光线性唇炎。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不很明了。可能与日光照射、局部化学因素的刺激(如唇膏、口红、牙膏、辛辣刺激食物、戏剧用油彩等)、附近病灶(如齿龈浓漏)或不良习惯(如舔唇)等有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年妇女和小孩,以下唇红部多见。口唇干燥、肿胀、表面有鳞痂及皱裂,鳞痂脱落后显露红色光滑面,局部常有刺痛或烧灼感,反复发生,经久难愈。
【辨证】
参见光线性唇炎。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临床症状可做出诊断。本病需与接触性唇炎、光线性唇炎及腺性唇炎相鉴别。
【治疗】
本病中医治疗同光线性唇炎。西医治疗可口服各类维生素,局部外用和缓消炎软膏或油剂,如皮质内固醇激素软膏、松碘擦剂、清凉软膏等。
【预防与调摄】
(一)注意口腔卫生,改掉咬唇、舔唇等不良习惯。
(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控制情绪变化。
(三)勿过食辛辣食物,积极治疗附近的病灶。
(杨保华)
第三节 腺性唇炎
腺性唇炎(cheilitis glandularis)又称唇粘液腺炎(myxadenitis labialis),是一种主要累及小涎腺的炎症性疾患。本病同中医“茧唇”相类似。
【病因病机】
中医的发病原因参见光线性唇炎。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不很清楚,先天性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后天性者可能与局部刺激(如光、风、烟、酒和感染化学性刺激等)及口腔卫生、吹奏乐器等有关。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下唇,主要表现为下唇肿胀,唇红及唇内侧有多数2~3毫米大,界限清楚的黄色结节,有扩张的唾液腺开口,挤压时有“露珠状”粘液排出。晨起时可见粘液样或粘液浓性分泌物增多,自觉局部紧张、触痛或敏感。单纯性腺性唇炎感染后有脓性分泌物者,称为脓性腺性唇炎(cheilitisglandularis apostenatosa)。本病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腺体肿大与炎症细胞浸润。
【辨证】
参见光线性唇炎。
【治疗】
中药治疗同光线性唇炎。西医治疗应避免刺激,追寻病因,给予适当治疗或口服碘化钾。若有脓肿或漏管时,应切开引流。
【预防与调摄】
注意口腔卫生,提倡不吸烟、不喝酒。
(杨保华)
第四节 阿弗他口腔炎
阿弗他口腔炎(aphthous stomotitis)为反复发作的口腔粘膜的小溃疡,由于其反复发作的特点,又称为复发性阿弗他口腔炎(recurrentaphthous stomatitis),普通人群的发病率约为20%。本病与中医记载的“口疳”、“口疮”相类似。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系肺胃蕴热,脾伏热,加之外感风热之邪,循经上攻,熏灼口舌肌膜而生疮;或因阴虚内热,虚火上炎口舌而成;或因脾虚湿困,湿郁久化热,热气熏蒸于口舌而发病。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尚不十分明确,易感因素包括感染、口腔创伤、应激、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及全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及谷蛋白敏感性肠病)。
【临床表现】
(一)皮损特点:皮损初为高起的丘疹或小疱,不久表面成灰白色,然后形成溃疡,周围绕以红晕,表面凹陷呈碟状,被覆有淡黄色纤维素膜,溃疡孤立和散在分布,7~14日即可愈合,不留瘢痕。
(二)好发部位:溃疡最常见于颊粘膜,也可发生于唇粘膜、龈颊沟、舌、软腭及口咽。除口腔外,生殖器和直肠粘膜也可发生类似病变。
(三)局部自觉有灼痛感,重者有明显的疼痛,说话进食均受影响。
(四)病程7~14日,有自限性,可反复发作。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的诊断不难,但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发生于口腔的单纯疱疹:为小而浅的疱疹性或溃疡性病变,密集成簇分布,常只有一片。
(二)白塞氏病:除口腔损害外,尚可有眼及生殖器粘膜损害。常伴有结节性红斑、毛囊炎、血栓静脉炎等多种症状,针刺试验阳性。
(三)复发坏死性粘液腺周围炎:好发于软腭、咽旁、唇、舌等处,溃疡深大,边缘高起坚韧,愈后留瘢痕。
【辨证】
根据辨证,临床可分为实火型、虚火型、脾虚湿困三种证型。
(一)实火型:口臭、疼痛、满口多处糜烂生疮,进食困难,伴恶寒发热、口干便秘,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洪大或数。
(二)虚火型:此型易复发,口舌生疮,时愈时发,伴低热、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三)脾虚湿困型:满口生疮,兼见面黄,纳差,乏味,胃脘胀痛,身倦乏力,大便时稀时干,舌质淡体胖嫩,苔白腻,脉滑或沉缓。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实火型;治宜清心泻火。方药:竹叶石膏汤合导赤散加减(生石膏20g,竹叶、银花、鲜芦根各15g,桑叶、麦冬各12g,山栀、黄连、生地、木通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口服。
⒉ 虚火型:治宜滋阴降火、养血清热。方药:增液汤合四物汤化裁(生地30g,沙参、石斛、丹皮各15g,麦冬、黄柏各12g,知母、当归、白芍各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口服。
⒊ 脾虚湿困:治宜益气健脾、清热利湿。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山药20g,茯苓、苡仁各12g,银花20g,`白术、扁豆、莲子仁、桔梗、泽泻、炒砂仁各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口服。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可内服或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C等。根据病情适当选用镇静止痛或抗组胺制剂。秋水仙碱、氨苯砜、反应停及非甾体抗炎药对一些严重病例有一定疗效。发作频繁或病情较重者,也可用强的松5~10㎎/次,每日三次,或氟美松0.75㎎,每日三次。
⒉ 局部治疗:可选用2~3%磷酸银溶液或2.5%金霉素甘油,0.5~1%普鲁卡因或的卡因于溃疡面涂布,配合复方硼砂溶液或2~5%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强效的氟化糖皮质激素在发病时或前驱期每1~2小时使用一次,可避免发作或消除早期病损,但当病变成为溃疡时应停止使用。
【预防与调摄】
(一)注意口腔卫生。
(二)发作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紧张。
(三)忌食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
(杨保华)
第五节 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又称为眼、口、生殖器综合征,以口腔损害、生殖器溃疡、眼病及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也可出现系统损害。相当于祖国医学所称的狐惑病。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会计资格于肝热、心火、脾湿和肾阴不足而使热毒内攻、湿热久停、熏蒸气血,脏腑肌肤受损所致。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认识不清,目前认为微生物感染、遗传素质及环境因素是该病的三大致病因素。其发病机理可能为免疫异常和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继发性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或)功能紊乱,造成更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形成以血管炎为基础的病理表现,引起临床发病。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性,男﹕女=2~4﹕1。
(一)口腔损害:复发性单个或多个针头到黄豆大小疼痛性溃疡。好发于唇、舌、颊及齿龈。
(二)眼部损害:较晚发生,常见为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结膜炎和角膜炎,偶有球后病变,可致盲。
(三)生殖器损害:复发性溃疡,较口腔溃疡大、深、持久,疼痛较轻,愈后可有瘢痕。男性多见于阴囊、阴茎或尿道内,女性多见于阴唇、阴道或子宫颈。
(www.lindalemus.com/hushi/四)皮肤损害:以结节性红斑多见,亦可有毛囊炎样损害、脓疱、疖、溃疡性脓皮病、痤疮样皮疹、迁移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多形红斑样皮疹。约40~70%可出现同形反应。
此外本病还可出现关节症状、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血管病变等,全身症状为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病情缓解与恶化周期性交替进行,呈慢性经过。
【实验室检查】
本病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外周白细胞轻度增高。活动期血沉加快,血清粘蛋白增高,白蛋白降低,血清α2球蛋白、γ球蛋白增高。部分患者C-反应蛋白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主。根据1989年9月国际标准:①反复口腔溃疡;②反复生殖器溃疡;③眼病变;④皮肤病变;⑤针刺试验阳性。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2项以上,可诊为本病。其他与本病相关的次要症状及辅助检查有助于协助诊断。本病应与单纯疱疹、瑞特综合征(Reiterssyndrome)、急性女阴溃疡和复发性口腔溃疡相鉴别。
【辨证】
(一)肝脾湿热型:相当于急性活动期,以眼病和脓皮病为主。症见目赤湿烂,刺痛难睁,视物不清。毛囊炎、疖、脓疱疮、蜂窝织炎而红肿热痛;外阴溃疡较大,疼痛难耐,白带黄带,溢脓腥臭;口疮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二)心经郁热型:相当于急性期而口腔溃疡明显者。症见口腔溃疡周性反复发作,溃疡表面黄色脓苔,绕以红晕。伴眼病、生殖器溃疡或皮疹色红;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者表现可类似多发性硬化症或脑膜炎;口干舌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三)气阴两虚型:以久病不愈或体质虚弱者多见。皮疹以阴部溃疡为主,面积较大,反复发作;口腔溃疡,双目干涩发红,视物不清,皮疹色淡,伴体瘦纳呆,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肝脾湿热型:治宜清热利湿。以龙胆泻肝汤合五苓散加减(胡10g,黄芩、栀子、龙胆草、泽泻、猪苓各12g,茯苓、木通各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口服。
⒉ 心经郁热型:治宜清热泻火。方用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黄、黄连、竹叶各10g,黄芩、木通各12g,甘草梢6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口服。
⒊ 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和二至丸加减(人参、女贞子、旱莲草各12g,麦冬、黄芪各15g,五味子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口服。
(二)西医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可缓解症状。近年来试用纤溶和抗凝疗法、反应停、转移因子及秋水仙素等治疗能使症状缓解。
【预防与调摄】
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杨保华)
第六节 皮脂腺异位病
皮脂腺异位病(ectopia of sebaceous gland)又称福代斯病(Fordyce’s disease),指皮脂腺异位、错生在唇颊粘膜上的一种慢性皮脂腺疾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成年人中可达80~90%。本病的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青春发育期的内分泌刺激以及长期吸烟、局部刺激和创伤有关。中医认为多因内蕴湿热,日久蕴阻肌肤,湿热上蒸而成。临床表现以小的黄色丘疹或斑点为特征,常在颊或唇粘膜上沿唇红缘密集成簇排列。组织学检查为正常外观的皮脂腺,单个或成簇分布于开口到口腔粘膜的皮脂腺管周围。本病对健康无妨,成年后有可能自然消退,一般无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