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皮肤性病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皮肤与性病学电子教材:第二十七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皮肤与性病学-电子教材:第二十七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皮肤与性病学:电子教材 第二十七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第二十七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第一节 寻常性痤疮 寻常性痤疮(acne vulgaris)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因皮脂腺管与毛孔的阻塞,致使皮脂外流不畅所致。其好发于颜面部,有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多种损害,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过后,大多可自愈或减轻。中医称本病为“粉疵”、“面疱”或“酒刺”。【病因病机】尚不完全明了,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医认为痤疮是青年人

第二十七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第一节 寻常性痤疮

寻常性痤疮(acne vulgaris)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因皮脂腺管与毛孔的阻塞,致使皮脂外流不畅所致。其好发于颜面部,有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多种损害,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过后,大多可自愈或减轻。中医称本病为“粉疵”、“面疱”或“酒刺”。
【病因病机】
尚不完全明了,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医认为痤疮是青年人气血旺盛,加之阳热偏盛,脉络充盈,内热外壅,怫郁体表,外受风邪所致,又有内热、肺热、血热、肝热、阴虚内热之分。脓疱等皮损属于风热、热毒所致。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等炎性症状不明显,慢性过程,为寒疮寒疡之证。
西医认为:①青春期开始后,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增多,使皮脂腺活性增强。②痤疮患者的毛囊漏斗部角化过程增强,其细胞膜致密增厚不易脱落。③痤疮丙酸杆菌增多,增多的原因可能与毛囊漏斗部导管角化,皮脂排出受阻,并与相对缺氧的环境有关。④痤疮丙酸杆菌将三磷酸甘油脂水解为甘油脂和游离脂肪酸,含有C8~14的脂肪酸分子可穿透毛囊进入真皮而引起更明显的炎症。⑤痤疮丙酸杆菌尚能产生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及一些趋化因子激活补体,均可引起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 此外,遗传也可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
⒈皮损特点:本病多见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有皮脂过多现象,毛孔多较明显。初起为粉刺,可分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两种,含脱落角质及皮脂。黑头粉刺为明显扩大毛孔中的小黑点,略高于皮面,较易挤出黄白色脂栓。白头粉刺为皮肤色或暗红色小丘疹,无黑头,不易挤出脂栓,较易引起毛囊周围炎症。粉刺在发生过程中可演变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及囊肿,最后形成瘢痕等。往往数种同时存在,并以其中一二种较为显著。临床上常根据皮损的主要表现分为丘疹性痤疮、脓疱性痤疮、囊肿性痤疮或结节性痤疮等。
⒉.好发部位:痤疮常对称分布,损害主要发生于面部,尤其是前额、双颊部、颏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
⒊病程慢性,时轻时重,常持续数年或到中年时期逐渐缓解而痊愈,留下萎缩性疤痕或疙瘩性损害。
临床上根据Pillsbury分类法,按皮损形态、数目多少、发生部位等分为I~Ⅳ度。
Ⅰ度(轻度):黑头粉刺散发至多数及/或有散发的炎性丘疹。
Ⅱ度(中度):炎性丘疹数目加多,可密集,但限于面部,或在I度的基础上发生一些浅在性脓疱。
Ⅲ度(重度):在Ⅱ度基础上出现结节性损害,除颜面外,可累及颈部、胸背部。
Ⅳ度(重度-集簇性):在Ⅲ度基础上出现囊肿、疤痕,可累及上半身。
【组织病理】
粉刺含有角化细胞、皮脂和某些微生物,阻塞在毛囊口内。丘疹是毛囊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同时可见一小部分毛囊壁开始碎裂。脓疱是毛囊壁破裂后在毛囊内形成的,内含较多的中性白细胞。结节发生于毛囊破裂部位,是由皮脂、游离脂肪酸、细菌和角化细胞自毛囊进入真皮而成。毛囊周围的浸润可发展成囊肿,其中有很多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少数异物巨细胞浸润。在痊愈过程中,炎症浸润被纤维化所取代而形成疤痕。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多为青年男女,常伴有皮胭溢出,损害为多数散在丘疹或脓疱,好发于颜面、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对称分布等,本病不难诊断。
本病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一)酒渣鼻
多于中年时期发病,好发于颜面中部,损害为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
(二)职业性痤疮
常发于与焦油、机油、石油、石蜡等经常接触的工作人员,可引起痤疮样疹,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尚可见于手背、前臂、肘部等接触矿油部位。
(三)颜面扩散性粟粒狼疮
损害为棕黄色或暗红色半球状或略扁平的丘疹,对称分布于眼睑、鼻唇沟及额部,在下眼睑往往融合成堤状,病程慢性。
【辩证】
根据病患的皮疹表现,舌苔及脉象,各家分型多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
(一)肺经风热
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湿热蕴结
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痰湿凝结
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肺经风热 治法:宣肺清热。方药:枇杷清肺饮黄芩清肺饮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⒉ 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方药:三黄丸茵陈蒿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⒊ 痰湿凝结 治法:和营化痰消结。方药:仁二陈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可外用鲜马齿苋30g(干品减半),苍术、蜂房、白及各9g,细辛6g,蛇床子10g,苦参陈皮各15g,加水煎沸取汁,趁热洗患处,每日3~ 5次,连洗数日可愈。其它治法还有针刺疗法、针罐交用、刺血疗法、耳穴埋针等。
(二)西医治疗
原则是:①纠正毛囊内的异常角化。②降低皮脂腺活性。③减少毛囊内的菌群,特别是痤疮丙酸菌。④抗炎及预防继发感染等。
局部治疗最常用的是复方硫黄洗剂和白色洗剂,其它如1%氯霉素酊、l%磷酸氢洁霉素溶液、0.05%~ 0.l%维 A酸霜等。5%过氧化苯甲酰洗剂或霜剂等可酌情选用,过氧化苯甲酰为一强烈消毒剂,有溶解黑头粉刺及控制感染作用,但应避免引起接触性皮炎
较重的病例除局部治疗外,可酌用以下方法:
⒈ 口服抗生素,以抑制痤疮丙酸菌和使皮脂中游离脂肪酸减少,连服6~8周为1疗程。
⒉ 血清含量偏低或碱性磷酸酶偏低者,可服硫酸锌0.2g,每日2次,4周为1疗程;或甘草锌胶丸1~2丸,每日2次。
维A酸制剂如13-顺维A酸口服,每日0.5~1mg/kg,疗程4个月,大部分病人可治愈。用于囊肿及聚合性痤疮的较重者,本药能直接作用于皮脂腺,对皮脂的产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痤疮丙酸菌也有抑制作用。
⒋ 性激素类药物适用女性严重患者。
⒌ 去炎松混悬液0.05~0.1ml/(10mg/ml),利多卡因等量,供结节性、囊肿性损害内注射。
⒍ 紫外线(红斑量)或液氮冷冻(喷雾法),适用于结节性或囊肿性痤疮。
⒎ 久不愈合的脓肿和窦道可考虑整形手术。
【预防与调摄】
⒈应少吃富含脂肪、糖类食物和刺激性饮食,常用温热水洗涤患处,可用器械压出黑头粉刺。
⒉避免长期服用碘化物、溴化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 。
⒊大部分患者到30岁以后自痊愈。严重患者痊愈后遗留瘢痕。妇女使用化妆品过多或使用劣质化妆品可加重或延缓其自然回归过程。
(李福民)
                            
第二节 酒渣鼻

酒渣鼻(rosacea)是一种发生于面中央部分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性疾病,伴发丘疹、脓疱、皮脂腺过度增生肥大及毛细血管扩张损害等,多于中年时期发病,病程长,不易治愈。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好发于鼻尖部,由于口周是肺、胃脏腑孔窍开口部位,故其脏腑定位在肺与胃。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因为青壮年气血方刚,血热熏肺或因嗜酒,或喜食肥甘厚味,助升胃火,肺胃积热,熏蒸颜面,而生红斑、丘疹、脓疱。故本病血热胃火为其因,气血瘀滞为其理。
西医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尚不明了,往往有素质因素。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各种内外刺激因素包括进食酒类、辣椒、浓茶、咖啡、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冷热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病灶感染等均可引起患者面部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逐渐导致毛细血管长期扩张。部分学者认为某些酒渣鼻患者可能与寄生在毛囊皮脂腺内的蠕形螨(即毛囊虫)的刺激及其代谢产物和排泄物引起的炎症有关。
【临床表现】
病情进展一般分为三期。
(一)红斑期
面中部特别是鼻、两颊、眉间及颏部发生红斑,对称分布;亦有鼻部正常,只发于两颊及前额者。红斑初为暂时性,在进食辛辣食物或热饮、冷风刺激、精神紧张、感情冲动以及月经期间更明显,以后逐渐形成持久性红斑。鼻翼、鼻尖及面颊等处可出现浅表毛细血管扩张,如蛛网状分布。面部常有皮脂溢出,毛孔扩大或为皮脂所阻塞,少数患者可在短期内加重。
(二)丘疹脓疱期
损害继续发展,在红斑基础上成批出现自针头至绿豆大小痤疮样丘疹脓疱甚至结节,常此伏彼起,病程慢性,可经历数年或更长,有时阵发性加重。少数病例可并发结膜炎、睑缘炎、角膜炎、角膜血管形成,称为眼酒渣鼻。
(三)鼻赘期
仅见于少数患者,40岁以后的男性居多。由于病程延续数年至数十年后,鼻端部皮脂腺和结缔组织增殖,形成多个紫红色分叶状大小不等结节或肿瘤状突起,导致畸形鼻赘。鼻赘表面凹凸不平,毛细血管扩张显著,毛囊口明显扩大,皮脂腺分泌旺盛。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痤疮
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除发生于面部外,胸背部也常受侵犯。有典型的黑头粉刺,无充血性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鼻部常不受侵犯。
(二)油性脂溢
青春期男女有的皮脂分泌旺盛,眼部尤为明显,毛囊口常扩大,易挤出白色线状皮脂。在进食热饮或冷风刺激后,鼻端部常出现充血性红斑,但为暂时性。无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等。
(三)口周皮炎
多发于青年或中年妇女。于口的周围皮肤包括鼻唇沟、颊、额等处反复发生淡红色小丘疹、丘疱疹、脓疱等,但口唇周围有一狭窄皮肤带不受侵犯。有人认为本病是不典型的酒渣鼻。
(四)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毛细血管扩张
见于面部长期使用高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膏如皮炎平软膏等患者,面部有毛细血管扩张、表皮萎缩、弥漫性红斑及多毛等。
【辨证】
中医认为酒渣鼻与热、瘀、毒邪有关,脏腑多与肺、胃、肝、肾有关。
(一)热毒蕴肤
鼻部、双颊、前额广泛红斑,或在红斑的基础的起丘疹脓疱,局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二) 肺胃热
口鼻周围皮肤起轻度红斑且有淡红色丘疹或伴有少数脓疱,自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三)气滞血瘀:
鼻尖部结缔组织和皮脂腺增殖,毛囊口扩大或见囊肿、丘疹、脓疱,皮损暗红。舌质暗红,脉弦。
【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肺肠积热上蒸或嗜酒之人,湿热素盛,加之风寒外袭,瘀血凝滞而成。治则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主。
⒈ 内治
⑴ 热毒蕴肤 治宜凉血清热。方药:凉血四物汤黄连解毒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⑵ 肺胃盛热 治宜清肺胃之蕴热。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⑶ 气滞血瘀 治宜活血通窍,行瘀通经。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⒉ 外治
以硫磺为主的方剂如颠倒散(硫磺、大黄等量共研极细粉末),用箩卜汁调涂患处,每有良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酒渣鼻很有前途,中医重视整体治疗,因而更具优越性。目前临床应用枇杷清肺饮、凉血五花汤、通窍活医学三基血汤等均具一定疗效。外治法中,以水银、硫黄、大枫子等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酒渣鼻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二)西医治疗
⒈ 药物治疗
应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常用含硫磺的制剂如白色洗剂、复方硫磺洗剂、复方硫磺等。重者可选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①四环素,加0.25g或美满霉素50mg,每日2次,好转后改为每日1次,需用3~6月。②灭滴灵0.2g,每日2次,共4~6周,加外用3%灭滴灵霜,用于丘疹、脓疱较明显者及查到较多蠕形螨的患者。
⒉ 外科治疗
适用于鼻赘期,常用以下方法:
⑴ 划切术 以特制的平行并列双刃或单刃五锋或三锋刀,在局麻下,按纵横方向,浅划局部为无数的小方格切口,以切断毛细血管网并破坏增生的结缔组织。若一次手术治疗效果不够满意,创面愈合后间歇3个月,可行第二次手术。一般需要两次手术。
⑵ 磨削术 以牙科电钻装上略大的硬质合金钻头进行皮肤皮赘磨削,边磨边用生理盐水冲洗,出血过多时用l%双氧水浸湿纱布压迫止血。一般磨至片状出血为宜,皮赘肥厚重者可深磨,但不可伤及软骨。
【预防与调摄】
应禁酒及禁食刺激性饮食,纠正胃肠障碍,防止便秘,去除病灶,避免局部过热过冷刺激。
(李福民) 
第三节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 seborrheic dermatitis)是皮脂溢出部位的红斑、丘疹、干性或油性鳞屑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炎。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白屑风”、“面游风”。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①肠胃湿热:多因过食肥肉油腻、辛辣酒燥之品,以致肠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湿热蕴结肌肤而成,表现以油性皮损为主。②风热血燥:因风热之邪外袭,郁久则血燥,血虚则生风,风燥热邪蕴阻肌肤,肌肤失去濡养,以致皮肤粗糙、干燥,表现以干性皮损为主。
西医对本病的发生机理尚未搞清,可能与性激素平衡失调,雌激素增高,致使皮脂腺分泌增多,在此基础上发生皮肤炎症改变。也有认为本病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棒状杆菌等分解皮脂产生较多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产生炎症有关。此外,精神紧张可促使皮脂增加和出汗增多,使病情加重。
【临床表现】
⒈皮损特点:损害为程度轻重不同的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头皮损害可分为鳞屑型和结痂型。鳞屑型常呈小片糠秕状脱屑,较干燥,头皮可有轻度红斑,或有散在针头大小红色毛囊丘疹。结痂型多见于肥胖者,头皮厚积片状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结痂,痂下炎症明显,间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渗出。
⒉好发部位:头皮、颜面、胸前、背、腋部、会阴等部位,也可泛发全身。
⒊病程慢性,时轻时重,易反复发生。严重者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脱屑显著,称为脂溢性红皮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发生于头皮等多脂区的干性或带油腻性鳞屑或结痂,基底微红或呈黄红色斑片,对 称分布,经过亚急性或慢性等,可确诊。本病应与头癣、头皮银屑病玫瑰糠疹等鉴别。
(一)头癣 
白癣很少见于成年人,黑点癣颇似鳞屑型脂溢性皮炎,但有断发点。黄癣颇似结痂型脂溢性皮炎,但有特征性黄癣和鼠臭味,且有疤痕形成。病发真菌检查有助诊断。
(二)头皮银屑病 
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边界清楚,刮之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损害上的头发呈束状。
(三)玫瑰糠疹 
主要为发生于躯干、四肢近端椭圆形、淡红色麻疹,表面附有细薄的糠秕状鳞屑,不带油腻,一般不累及头面部。
【辨证】
(一)血热风燥(干性) 
证见皮损色红,皮肤干燥,糠秕状鳞屑,自觉瘙痒,抓破出血。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滑。
(二)肠胃湿热(油性) 
证见红斑,头面流油,点状糜烂渗液,油腻性鳞屑,结痂。舌红、苔黄腻,大便干,尿黄,脉滑数。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血热风燥证 治宜凉血、清热、祛风。方药:凉血清风散加减:生地、生石膏白茅根各30g,元参知母白芍牛蒡子荆芥防风各9g,银花15g,升麻3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肠胃湿热证 治宜清热、利湿、通腑。方药:清热除湿饮加减:茯苓20g,茵陈、白术、苍术、山、黄芩、泽泻竹叶、灯芯草各12g,生大黄(后下)、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①口服维生素B族制剂,如维生素B6、核黄素、复合维生素B等。②抗生素、维胺酯胶囊及皮质类固醇,适用于严重病例,如脂溢性红皮病
⒉ 局部治疗 旨在减少脂溢、溶解皮脂、抗菌、抗真菌及止痒。①2%酮康唑洗液或二硫化硒洗液,洗头每周2次。②外搽10%磺胺醋酸钠溶液、水氯酊;面部尚可外用硫磺粉刺洗剂;重者可在外用制剂中加入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
【预防与调摄】
⒈宜食用清淡之品,如多吃水果蔬菜,避免多脂多糖饮食,忌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⒉充足的睡眠,良好的排便习惯,纠正便秘。
⒊避免各种化学性、机械性刺激。忌用刺激强的肥皂洗涤,洗头不宜太勤;不宜搔抓和用力篦头。
(李福民)

第四节 多 汗 症

多汗症(hyperhidrosis)是指皮肤出汗过多,超出一般生理常态而言。在高温环境下或劳动时的出汗乃属正常生理现象,不称为多汗症。多汗症可分为全身性多汗症、半侧多汗症及局部多汗症三类。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湿热郁蒸,或阴虚火旺等所致。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如下:
⒈ 全身性多汗症
可由以下原因引起:①发热性疾病:如结核、大叶肺炎疟疾等。②代谢及内分泌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尿毒症等。③药物:如退热药物、胆碱能及肾上腺能药物等。④循环功能不全、如休克、急性心功能衰竭等。⑤营养性疾病。
⒉ 半侧多汗症
多见神经系病变,包括脑瘤、脑损伤、脑血管病变等。癔病有时也有半侧出汗现象。
⒊ 局部多汗症
大多无明显原因。其可能与先天性素质有关。面部多汗症可见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如颈动脉瘤和肺尖病变。
【临床表现】
⒈全身性多汗症发生的部位广泛,尤以汗腺分布丰富的部位,如手掌、足趾、头、面、会阴等处更为显著,汗液可呈点滴状不停地滴流,常浸湿衣被。由于某些疾病而引起的多汗,则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热性疾病引起的多汗大多在退热时出现,结核病的出汗则多在睡眠中大量出汗,称盗汗或夜汗。
⒉半侧多汗症往往出现在颅内病灶的对侧。脊髓病变如横断性脊髓炎或损伤、脊髓灰质炎等可使下半身出汗或一个肢体多汗。
⒊局部多汗症常见有:
⑴手部多汗症 患者两手经常潮湿,严重时汗珠滴流不止。不少患者同时有末稍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温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有的患者发生水疱,继以角层点状脱屑,并扩大而成环形脱皮。有的患者则伴有手掌角化过度。
⑵足部多汗症 较手部多汗常见,可单独发生。若与手多汗伴发,称为掌趾多汗症。足多汗轻者仅足底微潮,重则浸湿鞋袜,往往有足臭。由于长期浸渍,足底趾缝皮肤发白,周围可有发红及角化过度。
⑶腋窝及阴部多汗症 由于该处汗液不易蒸发并经常摩擦,所以常有摩擦红斑毛囊炎甚至脂溢性皮炎等。汗液及浸渍的角层分解、腐败后常释放出酸臭味。若同时有臭味,则有特殊臭味。
【诊断】
局部皮肤出汗明显过多是本病的唯一诊断标准。
【辨证】
(一)表虚不固 
畏寒、肢冷、食少、自汗不止,多属全身性多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缓。证属先天禀赋不足,表虚不固所致。
(二)湿热熏蒸 
渴而不欲饮,口淡乏味而粘,心烦易怒,四肢沉重或见关节疼痛,小便短少,女子带下,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沉缓。证属湿热蕴阻,熏蒸肌肤,迫津外泄。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内治
⑴ 表虚不固 治宜固表止汗。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 9g,小麦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⑵ 湿热熏蒸 治宜滋阴敛汗。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5g,山药、白芍、浮小麦、牡蛎、茯苓各12g,丹皮、泽泻、山茱萸各6g,糯稻根须9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⒉ 外治
黄芪、葛根各30g,荆芥9g。先热熏后温洗半小时,每天 1~2次。
(二)西医治疗
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原因未明的多汗症可试用镇静剂,如溴剂、颠茄、安定、苯巴比妥等;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溴本丰也等可酌情选用,但其引起的副作用如口干不适等,常使患者不能忍受,且效果亦不满意。局部治疗可用收敛性药物。掌跖多汗症可用3%~5%福尔马林、10%鞣酸、15%~25%氯化铝溶液或乌洛托品等;应勤洗足和换袜,不穿胶鞋。
(李福民)

第五节 斑 秃

斑秃也称圆形脱发,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状脱发。其特点是脱发处毫无炎症,亦无任何自觉症状。中医称之为“鬼剃头”、“油风”。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肝藏血,发为血余,肾主骨,其荣在发;血虚不能随气营养肌肤,故毛发成片脱落,说明脱发与肾、血相关。脾胃虚弱,肝肾不足,阴血亏损,或因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而入,郁久化燥,致发失所荣而发;或因情志不遂,心神失守所致。
西医对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由于某些因素的干扰和破坏,使毛囊发生炎症,毛根发生变性退变而丧失功能所致。目前推测有以下几种可能:①精神因素:有些患者是受到精神创伤时发生。②内分泌因素:斑秃患者合并甲状腺疾病较多,其中与甲状腺亢进的关系更为密切。妇女在妊娠时斑秃自愈,但在分娩后复发。③遗传因素:有10%~20%患者家属有同样的患者,可能与某种遗传特性有关。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斑秃处的毛囊下部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使脱发再生,但未证实有抗毛囊抗体。
【临床表现】
⒈皮损特点:头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斑状脱发,边界清楚。逐渐扩大或脱发区增多,无自觉症状,常为无意中或为他人发现。秃发区皮肤正常,秃发区边缘处的头发下段逐渐变细,如惊叹号(!),毛球显著萎缩,易被拔出。轻者可仅有一片或数小片脱发区,重者继续发展或相互融合,于短期内大片或全头毛发脱落,称全秃。更重时眉毛、胡须、腋毛、阴毛、毳毛等均可脱落,称为普秃。
⒉病情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①进展期:一般为3~4月;秃发范围不断扩大或增多,边缘的头发较松很易拔出。②稳定期一般为数月至数年,秃发斑不再扩大或增多,边缘头发较紧,不易拔出。③恢复期:秃发斑内有新发长出,起初细软,虽黄色毫毛状,以后逐渐增多,并变粗变黑,终于恢复正常,即由异常的休止期(末期)恢复到生长期。有的头发恢复后变灰白色。整个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最长者可10多年始恢复正常。青壮年大多能自愈,但常反复发作或边长边脱。
【组织病理】
早期毛乳头血管袢可有栓塞,毛囊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特别是毛囊的下1/3,最为明显,毛母质和真皮之间的基底板破裂,毛囊细胞蜕变,进而毛母质被破坏。长期不愈的病人,秃毛区毛囊的面积大大缩小并上移至真皮的顶上部。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头部突然发生的圆形或椭圆形脱发斑,局部头皮光滑,无炎症,无自觉症状,本病诊断不难。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假性斑秃 
患者头皮萎缩、光滑,呈白色或淡红色,看不清毛囊口,秃发区边缘头发不松动。进展缓慢,形成永久性秃发。
(二)头皮局限性硬皮病 
多在头皮前分,呈条带状,秃发似刀砍状,局部变硬,常有色泽改变。
(三)黄癣 
自幼开始发病至成人,可引起萎缩性疤痕及脱发,常见于头顶部,而在头皮边缘有正常头发及黄癣痂,真菌检查阳性。
【辨证】
(一)心脾气虚 
此型主要指因情志不和所致的斑秃和全秃,常伴有头晕目眩、夜寐多梦、失眠、舌淡。苔少,脉细。
(二)肝肾不足 
包括部分斑秃、全秃、男性型脱发和病后脱发等,常伴有腰背痛、头眩耳鸣遗精滑泄、阳萎、口干。舌红苔薄、脉弦细。
(三)肝郁血瘀 
包括部分斑秃和全秃,常伴有气滞胸闷、肝脾肿大、胸胁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
(四)湿热内蕴 
包括男性型脱发,常伴有神疲纳呆、脘腹疼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内治
⑴ 心脾气虚 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养血归脾汤加减:熟地、丹参、白术9g,茯苓10g,黄芪、龙眼肉10g,枣仁10g,人参12g,木香5g,当归10g,远志10g,甘草3g。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⑵ 肝肾不足 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祛风。方药:七宝髯丹加减:首乌、当归、菟丝子、枸杞子各5g,怀牛膝补骨脂黑芝麻各12g,女贞子旱莲草各10g。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⑶ 肝郁血瘀 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四物汤合逍遥散加减:当归10g,丹参15g,川芎6g,白芍15g,郁金15g,桑椹子15g,柴胡10g,云苓10g,生地15g,甘草6g。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⑷ 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生发。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炒白芍、云苓、炙甘草、川芎各10g,女贞子、何首乌黑大豆各15g,枸杞子12g。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梅花针弹刺治疗 间日1次,连续7次,休息1~2周后,可再连续治疗7次。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可服胱胺酸、泛酸钙、维生素族等。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可服镇静剂如溴剂、安定等。全秃、普秃或久治不愈的斑秃可试服强的松3~4周,有效即有新发生长者,可继续服3~6月。以后逐渐减量,维持3~6月(无效者应即停用)。病情发展迅速,病变范围广泛,可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主张采用小剂量法,维持10个月或更长时间停药。
⒉ 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的原则为刺激局部充血,改善局部血行,促进毛发生长。常用的可改进毛发生长的药物如10%辣椒酊和鲜等,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二甲基亚砜溶液外搽,以减少炎症反应。
(李福民)

第六节 男型秃发

男型秃发(male pattern alopcia)又名早秃,为成年男子头前部的一种慢性脱发。中医称此为“蛀发癣”或“虫蛀脱发”。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由湿热侵袭肌肤使营卫失调,腠理不固,脉络瘀阻,精血生化不利,从而影响毛发生长,发根不固造成头发稀疏脱落。
西医认为男性脱发是头皮毛囊从长毛变为毳毛的渐进过程,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和雄激素的影响有关,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遗传基因在有雄激素作用的条件下才表现出来。
【临床表现】
青春期后发病,经过徐缓发展,头发逐渐细软、稀疏、脱落。本病多先从两前额角部开始,渐延伸至头顶。数年至十多年后额上部和顶部的头发可完全脱光。皮肤光滑毛孔缩小或遗留少量毳毛而枕部及两侧颞部仍保留正常的头发。也有从头顶部开始脱发者。部分患者可伴有皮脂溢出或脂溢性皮炎。
按男型秃发的进展程度可分为7型12类。
Ⅰ型:正常或基本正常发型。II型:两颞角稍退缩,但未超过两耳道连接的冠状线前2cm。IIv型:顶部稍稀疏。Ⅲ型:两颞角退缩超过冠状线前2cm,顶部显稀疏。Ⅲv型:顶部明显稀疏,两颞角退缩轻微。Ⅳ型:两颞角及发际明显退缩,顶裸露,但其间有密度中等的毛发有相隔。V型:额颞和顶部裸露区扩大,其间毛发带狭窄而稀疏。Ⅵ型:额颞与顶部脱发区融合扩大,中间毛发带消失。型:额、颞、顶全秃,仅耳后及枕后区有发,形成马蹄形外观。
A型变异:只是发际前线进行性向后退缩,顶部不同时出现脱发。共有四种类型:IIA:前额发际向后退缩,不超过冠状线前2cm 。IA:前额发际线退缩,接近或达到正中冠状线,继续发展,则划入Ⅵ型或Ⅶ型。ⅣA:秃发区超过正中冠状线,其邻近头发变薄。VA:秃发区超越头项部。
【组织病理】
随着病情的发展,秃发区终毛毛囊转变为毳毛毛囊的数量增多,毳毛囊的下部可见一结缔组织索,其中有结缔组织鞘、血管、神经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毳毛毛囊的血管变细,最后许多毳毛毛囊萎缩消失,留下束硬化的结缔组织。表皮突变平,表皮下毛细血管丛几乎消失。
【辨证】
(一)脾胃湿热 
平素喜食肥甘,头发油湿,鳞屑油腻,毛发脱落头皮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血虚风燥 
脱发干枯,稀疏脱落,鳞屑迭起,头皮瘙痒。舌淡红,脉细数。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脾胃湿热 治法:健脾除湿,和营生发。方药:化湿生发饮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皮猪苓、泽泻各10g,旱莲草、桑椹子侧柏叶各12g,龙胆草、白芷各6g。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⒉ 血虚风燥 治法:养血祛风,生发润燥。方药:养血祛风汤加减:生熟地各15g,女贞子、枸杞、何首乌各12g,当归、川芎、白芍、荆芥、防风、黄柏各9g,甘草6g。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二)西医治疗
使患者了解此型脱发属生理性,以解除其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一般可按斑秃处理,但用药的刺激性不易过强过大。局部外用2%~4%黄体酮酊或2%敏乐丁溶液,有促进男型秃发部分好转的作用,疗程需3周。从美容角度考虑.可行毛发移植。
【预后与调摄】
本病难以治愈,但长期局部用药可延缓其发展,免除早年明显秃顶。
(李福民)
第七节 白发

白发指头发全部或部分变白,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其原因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临床表现及诊断】
先天性白发往往有家族史,多见于前发际部,也常常见于发生白化病的病人;后天性白发中,老年性白发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国老人白发常www.med126.com先起于两鬓由少而多,逐渐往上发展,经数年或十数年后,可达到满头灰发或完全变白。老年白发虽属衰老,但人各不同,有的老人满头银发而精神矍铄;有的老人虽无白发,但老态龙钟,步履艰难,显得年迈体弱。
发生与青少时期的白发,常常是黑发中夹杂一些灰色或白色头发,数量一般不多;有的仅为局部头发变白,满头白发者少见。其原因可以是先天性的,患者常有家族史,除白发外,不影响身体健康。
后天性白发往往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
【辨证】
(一)血热 
常伴有鼻衄,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二)气血亏损 
常表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肝肾亏虚 
常感腰膝酸软,头眩耳鸣,口干,舌质红,脉弦弱。
(四)劳伤心脾 
失眠健忘,四肢无力。舌质淡,苔少,脉细弱。
【治疗】
生理性白发一激不需治疗,而且目前也无确切疗法。因疾病引起的白发,应治疗相关疾病。为了美观可以染发,注意防止发生按触性皮炎。
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如下:
⒈ 血热 治法:清热凉血。方药:乌发丸加减:生地、熟地、丹皮、侧柏叶、黑芝麻各15g,旱莲草、桑叶、女贞子各10g,何首乌、当归各12g。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⒉ 气血亏损. 治法:益气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和越鞠汤加减:炒栀子、川芎、香附、炙甘草、当归、生姜各9g,黄芪、党参、白术、龙眼肉各12g,远志、茯神各6g,熟地、何首乌各15g。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⒊ 肝肾亏虚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方药:首乌延寿丹加减:何首乌、黑大豆、忍冬藤、桑椹子、黑芝麻杜仲、女贞子各15g,生地、桑叶、金樱子、旱莲草、牛膝各12g。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⒋ 劳伤心脾 治法:补气养血,安神乌发。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12g, 白术9g,当归10g,远志10g,首乌12g,黑芝麻15g,云苓10g,龙眼肉10g,酸枣仁9g,旱莲草10g,桑叶1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预防与调摄】
青少年白发应加强营养,生活规律,锻炼身体,消除精神负担。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