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瘙痒性皮肤病
在皮肤病中,具有瘙痒症状的病种繁多,病因复杂,病情顽固难愈。诱发瘙痒的原因,有多种内因及外因,内因包括全身性疾病,外因包括气候变化、洗浴不当、衣物刺激等。本章仅述常见的几种瘙痒性皮肤病。
第一节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lichen simplex chronicus),中医中“牛皮癣”、“摄领疮”与本病相类似。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郁闷不舒,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肤,日久耗血伤阴,血虚化燥生风,或因脾蕴湿热,复感风邪,蕴阻于肌肤而发病。
西医一般认为本病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或因痒觉兴奋过度(itch hyperexcitability)有关。患者多伴有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神经官能症状,搔抓、摩擦、日光照射、多汗或机械性刺激可促发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以20~40岁青壮年占多数,老年及儿童少见。根据皮肤受累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神经性皮炎。
(一)局限性神经性皮炎
好发于颈后、颈侧、肘窝、腘窝、股内侧、尾骶部、双上眼睑、会阴、阴囊等部位。开始先感局部阵发性剧痒,经搔抓或摩擦后,出现成群粟粒至米粒大皮肤色,淡竭色或淡红色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质坚实,表面覆少许糠状鳞屑。久之,丘疹渐融合,皮脊增高,皮纹加深、干燥、肥厚,称为苔藓样变,表面可有抓痕,血痂及轻度色素沉着。自觉阵发性瘙痒。
(二)播散性或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好发于成人及老年,皮疹分布广泛,皮损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相似。自觉奇痒难忍,严重影响睡眠,常常不能坚持正常工作。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阵发性剧烈瘙痒,好发部位,病程迁延,易于复发等特点,易于诊断。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慢性湿疹
多由糜烂、渗出等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演变而来,浸润肥厚明显,边界不清楚,无一定好发部位,病程中皮损倾向湿润。
(二)遗传过敏性皮炎
皮损多为苔藓样斑片,好发于肘、腘、颈部等处,有时与神经性皮炎不易区别,但本病在哺乳期有婴儿湿疹史、家族遗传过敏史,皮肤白色划痕征阳性。
(三)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好发于两小腿伸侧及上背部,损害为粟粒至绿豆大,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褐色丘疹,成群或密集分布,有的呈串珠状排列;组织病理切片用结晶紫染色,有高度诊断价值。
(四)扁平苔藓
损害的境界较明显,可见紫红色、暗红色或正常皮色的多角形扁平而有光泽的丘疹,表面可见灰白色Wickham氏纹;组织病理切片有诊断价值。
【辨证】
(一)风湿蕴肤型
多见于局限性患者。皮损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辨证属于风湿蕴阻,肌肤失养。
(二) 肝郁化火型
多见于泛发性患者。皮疹色红,症见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弦数。辨证属于肝郁不舒,郁久化火。
(三)血虚风燥型
多见于老年人及体质虚弱患者。皮损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似牛皮,抓如枯木。常伴有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妇女月经量过多等。舌质淡,脉沉细。辨证属于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风湿蕴肤型 治宜疏风利湿,方用消风散加减。
⒉ 肝郁化火型 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⒊ 血虚风燥型 治宜养血祛风润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燥,方用四物消风饮或当归饮子加减。
(二)西医治疗
1. 全身治疗 主要适用于播散型。酌给镇静、安定剂有抗组胺剂。病情较重者,可采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或钙剂静脉注射。
2. 局部治疗 各类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霜剂、二甲基亚砜制剂、焦油类等均有明显疗效。焦油剂中常用者有5%~10%黑豆馏油、糠馏油、松馏油、煤焦油等,涂药后以塑料薄膜封包则效果更佳。若皮损比较肥厚者,可选择皮炎灵硬膏或慢性皮炎膏敷贴。亦可用去炎松或强的松龙0.5~1.0ml加等量1%普鲁卡因皮损内注射,每周1次。
3. 物理及放射疗法 适用于限局型。可外涂液氮或二氧化碳雪,皮损少且顽固者可选用90锶、32磷敷贴或浅层X线放射治疗。
【预防与调摄】
1. 解除精神过度紧张,调整神经系统机能,避免各种机械性、物理性刺激。
2. 忌食各种辛辣刺激性食物。
(黄忠奎)
第二节 瘙痒症
瘙痒症(pruritus)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感觉神经机能异常性皮肤病。临床上其可分为泛发性或限局性两种。本病与中医“风瘙痒”、“痒风”相类似。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为湿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所致;或血虚肝旺,以致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诸病源候论》记载:“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总之,本病多因风邪所致,即诸痒皆属于风,属于虚。“血虚生风,风盛则痒”。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因素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全身性瘙痒症可有内因和外因等因素。常见的内因有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病、妊娠、神经性及神经精神性瘙痒、药物或食物过敏、自身中毒、酗酒等。外因包括环境因素(季节、气温、湿度、工作场地等)、生活习惯(碱性强的肥皂、穿着毛衣或化纤物)、皮肤情况(皮肤干燥、皮肤萎缩)等有关。
【临床表现】
(一)全身性瘙痒症
瘙痒可开始即为全身性,或最初局限于一处,继而扩展至全身。瘙痒常呈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瘙痒的时间久暂和程度轻重不一,饮用酒类、浓茶、吃海鲜食物、情绪刺激、衣服摩擦,甚至某些暗示均可使瘙痒发作或加重。除瘙痒外,有时还可有烧灼、蚁行等感觉。老年人因皮肤腺体功能减退、皮肤萎缩、干燥、粗糙,易泛发全身性瘙痒,称为老年瘙痒症。与季节关系明显者,如每逢冬季即泛发全身瘙痒,春暖缓解,或逢夏季瘙痒;秋凉自愈,称为季节性瘙痒症。
(二)局限性瘙痒症
好发于肛门、阴囊、女阴和小腿等部位。
⒈ 肛门瘙痒症 较大部分是精神性肛门瘙痒症,情绪紧张或压抑可诱发,其他病因须详细检查,如真菌、蛲虫、猪肉绦虫、牛肉绦虫、阴虱;肛门周围疾患如痔、肛门皮赘、肛裂、肛瘘、肛门湿疹、肛门淋病以及前列腺炎等,残留的粪便颗粒也可成为瘙痒的原发刺激。瘙痒一般局限于肛门及其周围皮肤,也可扩展累及会阴、阴囊或女阴。因长期搔抓,肛部粘膜及皮肤肥厚浸润,可有辐射状皲裂、浸渍等继发性改变。
⒉ 阴囊瘙痒症 如真菌、阴虱、核黄素缺乏、某些洗剂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机械性摩擦、粗糙的毛制或化纤衬裤可引起阴囊瘙痒;经常搔抓可致局部糜烂、渗液、水肿、结痂、肥厚、色素改变或苔藓样变等。
⒊ 女阴瘙痒症 主要发生于大阴唇外侧,亦可累及小阴唇、阴阜及阴蒂周围。瘙痒为阵发性,夜间为甚,因长期搔抓,局部肥厚,浸润及苔藓样变常见。
【诊断及鉴别诊断】
依据病史,初发时仅有瘙痒而无皮疹,即可诊断本病。诊断瘙痒病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寻找可能的病因,做全面系统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对长期顽固性全身性瘙痒或老年性瘙痒,要特别注意有无内脏疾患或恶性肿瘤存在。阴囊瘙痒症需注意与阴囊湿疹或神经性皮炎区别。
【辨证】
本病多因血虚以致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或因风湿蕴于肌肤,不得疏泄引起。
㈠血虚肝旺证
病程缠绵,痒无定处,入夜尤甚,皮肤干燥脱屑。舌质淡或淡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㈡风热血热证
剧烈灼痒,此起彼伏,抓破溢血,随破即收,遇热痒剧,得冷则安,心烦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㈢湿热下注证
会阴,肛周等处瘙痒难忍,阵阵发作,搔抓过度则局部红肿、渗液,日久则苔藓化,烦躁易怒,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㈣风寒外袭证
瘙痒多发于寒冷的冬季,常发于胫前部位,皮肤干燥,覆以细薄鳞屑,遇冷风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宽衣睡卧时尤甚,恶风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疗】
(一) 中医治疗
⒈ 血虚肝旺证 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可用地黄饮子、当归饮子加减。
⒉ 风热血热证 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痒,可用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
⒊ 湿热下注证 治宜清热、利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⒋ 风寒外袭证 治宜疏风、散寒、止痒,方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二)西医治疗
⒈ 一般治疗 寻找病因及原发疾患,并给予相应治疗。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搔抓、烫洗、限制饮用酒类、浓茶、咖啡及辛辣食品。
⒉ 全身治疗
⑴ 可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及镇静催眠剂,如扑尔敏、苯海拉明、非拉根等。
⑵ 瘙痒广泛或剧烈者,可给予普鲁卡因静脉封闭。
⑶ 老年性皮肤瘙痒可采用性激素治疗。男性用丙酸睾酮25mg肌注,每周2次,或口服甲基睾酮5mg,每日2次。女性患者可服己烯雌酚0.5mg,每日2次;月经期瘙痒加重者可在月经前10天肌注黄体酮10mg,月经前5天肌注5mg。
⒊ 局部治疗
⑴ 对瘙痒不著者可外用1%石炭酸炉甘石洗剂、止痒药水、各种类固醇乳剂、5%~10%黑豆馏油乳剂或软膏、1%麝香草酚炉甘石洗剂等。对瘙痒明显者,可选用1%薄荷脑软膏、1%达克罗宁洗剂。
⑵ 局部继发皮肤苔藓化,浸润肥厚者,可参照慢性湿疹及神经性皮炎的局部疗法。对女阴瘙痒症禁用酊剂。
【预防与调摄】
⒈忌饮酒类,少吃鱼虾蟹等动风发物,多吃蔬菜水果。
⒉内衣要柔软宽松,宜棉制品或丝织品,不宜毛制品。
(黄忠奎)
第三节 痒 疹
痒疹(prurigo)是一组伴剧烈瘙痒的小风团样斑丘疹性皮肤病。本病与中医“粟疮”相类似。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或因于感受风、湿、热三邪聚结皮肤;或因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阴虚血燥血瘀,肌肤失养所致。
西医对病因病因的认识尚不清楚,多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病人可伴发荨麻疹、哮喘、枯草热等,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本病与遗传、过敏、精神因素、昆虫叮咬、气候变化、慢性病灶等也有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
目前关于痒疹的分类尚未统一,常见有以下类型。
(一)小儿痒疹(Hebra痒疹)
好发于乳儿及1~2岁婴儿,特别是断乳后婴幼儿。初发为风团样红斑,或淡红色扁平小丘疹,时隐时现,反复再发,逐渐增多,散漫全身。风团消散后,遣留米粒至高梁粒大小淡红,褐黄或类似正常皮色的坚硬小结节(痒疹小结节),自觉剧痒。长期搔抓可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形成苔藓化,亦可继发湿疹样改变或化脓感染。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下肢为著,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炎,但不化脓。本病经过慢性,青春期可缓解或自愈。
(二)成人痒疹(prurigo adultorum)
本病又称寻常性痒疹(prurigo vulgaris)。好发于30岁以上成人,女性多见。发病多与胃肠道功能障碍和神经精神因素有关,可见于妊娠、白血病及患有某种内分泌或代谢障碍病患者。皮损为米粒至绿豆大小风团性丘疹或丘疱疹,少数可形成水疱。好发于四肢伸侧、胸背、腰围,自觉阵发性剧痒。亚急性病程,倾向慢性。常因搔抓继发抓痕,皮肤苔藓化,色素沉着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多发年龄、好发部位、皮肤损害的特征及剧烈瘙痒等临床表现,本病一般不难诊断。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丘疹性荨麻疹
多在春秋季节发病,皮疹以纺锤形淡红色风团样丘疹为主,病程短,不伴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二)疥疮
无一定好发年龄,有接触传染史,皮疹多在指间、腕部、腋下、肘屈侧及腹股沟等处,以丘疹及小疱为主。瘙痒以夜间为主,与季节无关,可查见疥螨。
【辨证】
(一)风湿热型
见于发病早期。以淡红色风团样丘疹为主,剧烈瘙痒,较多抓痕、血痂或伴有水疱、脓疱。伴纳呆,大便稀溏,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
(二)风燥血瘀型
见于发病中后期。皮疹反复发作,皮肤干燥、粗糙、色素沉着、增厚,苔癣样变或伴有硬实小结节,伴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或舌红少苔有瘀点,脉细数。
【治疗】
治疗本病最可靠的方法是寻找并去除病因。
(一)中医治疗
⒈ 风湿热型 治宜祛www.lindalemus.com风利湿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防风、蒺藜、茵陈蒿各15g ,生地黄、土茯苓各20g ,荆芥、白藓皮、连翘、徐长卿各12g ,蝉衣10g ,甘草3g。
⒉ 风燥血瘀型 治宜祛风润燥,化瘀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蒺藜、乌稍蛇、生地黄、麦冬、茯苓各15g ,僵蚕、白藓皮、牡丹皮、赤芍各12g ,珍珠母20g ,甘草3g。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⑴ 酌给予抗组胺类药物、维生素C、钙剂、硫代硫酸钠等,也可试用自血疗法。
⑵ 对症状严重,皮损广泛者,可适量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法。
⒉ 局部治疗 可外用各种止痒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霜剂、含石炭酸及薄荷的洗剂等。每晚睡觉前行糠浴、淀粉浴或以中药百部、徐长卿、苦参、地肤子、茵陈等煎水温洗。
【预防与调摄】
⒈防止虫咬,清除感染病灶。
⒉ 对有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者应予纠正,加强营养,讲究卫生。
(黄忠奎)
第四节 结节性痒疹
结节性痒疹(prurigo rodularis)是一种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伸侧为多。皮疹为疣状结节性损害,伴有剧痒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本病为“顽湿聚结”。
【病因及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与发病有关的因素除遗传素质外,有精神刺激、昆虫和水蛭叮咬、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障碍等,有人将本病视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一种类型。
中医认为本病形成的原因大多为夏秋季节湿热积聚或毒虫叮咬而成;少数可因忧思郁怒,七情所伤,冲任不调,营血不足,脉络瘀阻,肌肤失养所致。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四肢,尤以小腿伸部最为多见,严重时面、额、胸、背、腰、腹等处亦可发生。初发常在虫咬处发生风团样丘疹或血疱疹,逐渐形成半球形结节,豌豆至蚕豆大,顶端明显角化呈疣状外观,表面粗糙,红褐色或灰褐色,触之坚实感。结节数目不定,数个至数10个不等,一般不相融合,孤立散在。病程慢性,常迁延多年。
【组织病理】
表皮明显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不规则地伸入真皮,呈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真皮示非特异性炎性浸润,并可见神经纤维及Schwann细胞明显增生。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为多,孤立的半球形结节,顶端角化明显呈疣状,剧痒,常伴有昆虫叮刺史,本病易于诊断。应注意与丘疹性荨麻疹及肥厚性扁平苔藓鉴别。前者病程较短,好发于儿童,皮损主要为梭形风团,中央有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后者为疣状增殖的肥厚性斑片,常紫红色或紫色,并有细薄鳞屑。
【辨证】
(一)湿热蕴结型
皮疹呈半球形隆起,色红或灰褐,散在孤立,触之坚实。舌质红,苔薄白,脉滑。
(二)风毒血瘀型
皮疹呈结节,色紫红或紫褐,皮肤肥厚,干燥,阵作瘙痒。舌紫暗,苔薄,脉涩。
【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应寻找可能的病因,并尽力去除。
(一)中医治疗
⒈ 湿热蕴结型 治宜化湿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防风、蒺藜各15g,土茯苓、茵陈蒿、生地黄、白花蛇舌草各20g ,僵蝉、赤芍、白藓皮、徐长卿、紫草各12g ,甘草3g。
⒉ 风毒血瘀型 治宜搜风化瘀、散结止痒。方用乌蛇桃红汤:乌稍蛇、赤芍、桃仁、合欢皮各15g ,三棱、莪术各10g,蒺藜、丹参各20g ,蜈蚣2条,红花、甘草各5g。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可给予抗组胺药及镇静安眠药物。可试用反应停25mg,每日两次。因其具有明显的致畸作用,育龄妇女忌用。
⒉ 局部治疗 常用各种剂型的皮质固醇激素和焦油类制剂。角化显著者可外贴皮炎灵硬膏等,可给予醋酸去炎松A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每周1次。
⒊ 物理治疗 可给予液氮、激光烧灼、电灼等治疗。
【预防与调摄】
预防昆虫叮咬,避免搔抓和洗烫。
(黄忠奎)
第五节 妊娠性痒疹
妊娠性痒疹(prurigo gestationis)是孕妇在妊娠期中出现的一种瘙痒性皮肤病,有人认为是孕妇的单纯性痒疹。其多见于多胎孕妇,第一胎孕妇少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不明。约2%的孕妇患有此病,分娩后皮疹可消退,可能与妊娠期间的内分泌变化有关。
【临床表现】
初次妊娠一般不患此病,多见于妊娠两次以上的孕妇。按皮疹出现的时间分两型:
(一)早发妊娠性痒疹
多见于妊娠期的3~4月。皮疹好发于躯干上部、上臂及股部等处,伸侧为多,两侧对称,为绿豆大丘疱疹,瘙痒剧烈。
(二)迟发性妊娠性痒疹
常见于产前2月至2周。皮疹最早见于腹壁妊娠纹处,后延至全身。皮疹形态除同于早发妊娠性痒疹外,尚有风团样皮疹、多形红斑样皮疹。
本病在分娩后3周皮疹、症状即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在以后的各次妊娠中仍可再发。皮疹严重时可有死胎出现。
【治疗】
治疗方法同痒疹,必要时可用少量皮质类固醇制剂。可选用中成药乌蛇止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