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皮肤性病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皮肤与性病学电子教材:第十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
    

皮肤与性病学-电子教材:第十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

皮肤与性病学:电子教材 第十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第十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第一节 疣(Warts)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良性传染性上皮肿瘤。它包括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详见第三篇第三十三章)等。本病由肝失濡养,失其藏血之功,导致血枯生燥,经气外发于肌肤,复遭风毒之邪相乘,而致血瘀,肌肤不润而生枯筋箭。西医认为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等4种疣皆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所致。外伤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是感

第十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一节 

疣(Warts)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良性传染性上皮肿瘤。它包括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详见第三篇第三十三章)等。
本病由肝失濡养,失其藏血之功,导致血枯生燥,经气外发于肌肤,复遭风毒之邪相乘,而致血瘀,肌肤不润而生枯筋箭
西医认为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等4种疣皆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所致。外伤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是感染的重要原因。
一、寻常疣(Verrusa vulgaris)
寻常疣在祖国医学中名称较多,如疣目、千日疮或枯筋箭等,俗称刺瘊。
【临床表现】
1.本病皮损特点是最初为一个针头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色灰黄或枯黄或灰褐色,体积逐渐增大呈乳状增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瘊。此后因身体接种数目逐渐增多。
2.本病好发于手背、手指,也可见于头面部。
3.病程慢性,有自然消退者。常无自觉症状。位于甲缘者常有压痛,疣的表面易于发生皲裂、出血以及继发感染。以青少年发病多见。
特殊类型的寻常疣有好发于眼睑、颈项、颏部、头皮等处的单个细胞丝状突起、常无自觉症状的丝状疣(Filiform warts)以及好发于头皮的单个或多个在同一柔软基础上发生一族集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尖端为角质样物质、常无自觉症状的指状疣(Digitatewarts)。
【组织病理】
光镜下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颗粒层有空泡样细胞,并含有核内嗜碱性包含体,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增生上部有层叠角化不全细胞,核呈深嗜碱性,电镜下可见核内病毒颗粒。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发生于手背手指或头面部的半球形成多角形粗糙坚硬的污黄色或灰白色赘生物,单个或数个群集皮损,常无自觉症状等特点可以确诊。应与疣状痣、疣状皮肤结核鉴别。
(一)疣状痣 
多为自幼发生,线状排列常与神经走向一致,灰黄或灰褐色,表面呈刺状。
(二)疣状皮肤结核 
为不规则疣状斑块,四周有红晕,细菌学与组织病理特征可鉴别两者。
【辨证】
(一)风热血燥 
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
(二)湿热血瘀 
结节疏松,色灰或褐。舌黯红,苔薄白,脉细。
【治疗】
(一) 中医治疗
⒈ 风热血燥证型 
治宜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方用治瘊方加减:熟地12g,首乌、杜仲各6g,赤芍仁、红花丹皮赤小豆白术牛膝各9g,穿山甲3~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饮酒者每煎加白酒30ml冲服,连服至脱落为止。月经期及孕妇忌服。
⒉ 湿热血瘀证型 治宜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方用马齿苋合剂加减:马齿苋30g,大青叶15g,紫草、败草、桃仁、红花、赤芍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月经期及孕妇忌服。
(二)西医治疗
本病以局部治疗为主,①用刮匙刮除疣体,②5-氟尿嘧啶或肽丁胺软膏外涂,2次/日。③鸦胆子去壳捣碎外敷,以护创膏固定,隔日1次,④CO2激光烧灼或液氮冷冻治疗。
【预防与调摄】
应避免摩擦和撞击,以防出血。

二、跖疣(Verruca plantaris)
本病通常所指为发生于足跖部的寻常疣。
【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初起为一针头大小角质性丘疹,由于压迫在逐渐增大时形成淡黄色或褐黄色斑块,表面粗糙,中央微凹,边缘为稍高的角质环。以小刀刮去且面角质层,可见角质与疣的环状交界线,中心可见点状出血,或因陈旧性出血出现紫黑色出血点。周围可有数个小的卫星疣,若融合形成角质斑块,刮去表面角质层见数个角质软芯,即为镶嵌疣(mosaicvart)
2.好发部位:足跖外伤、磨擦、受压部位多见,亦可见于手掌(掌疣)或指(趾)间。
3.发生于受压与磨擦部位时可有疼痛感和压痛,足部多汗者易生本病。
【组织病理】
皮角化过度,棘细胞呈乳头状增生,棘细胞上层见空泡化细胞,核小,胞浆淡染,真皮浅层单核细胞浸润。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发生于(掌)跖部位的淡黄色角质斑块、表面粗糙、中央稍凹、刮除表面角质层可见出血点和角质软芯以及触压痛等特点可以确诊。应与胼胝鉴别。
胼胝:足跖受压磨擦部位蜡黄色角质斑片,中央略增厚,皮纹清楚,边缘不鲜明,无明显压痛,可结合病理改变予以鉴别。
【辨证】
(一)气滞血瘀 
皮疹为角化性丘疹,中央凹陷,外周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有明显的压痛,挤之痛甚,有外伤史。
(二)肝郁痰凝 
足部多汗,无明显的外伤史,足生赘疣色黄,数目多时可融合成片,有挤压痛,或伴胸闷心烦,脉弦。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气滞血瘀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散结。以祛疣活血汤加减:当归郁金、赤芍、牛膝、鸡血藤各9g,磁石、山甲各10g,红花6g,陈皮12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月经期或孕妇忌服。
⒉ 肝郁痰凝 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以治疣汤加减:柴胡、桃仁、红花、熟地、山甲、川芎、山甲、牛膝各10g,当归、夏枯草各15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月经期或孕妇忌服。
(二)西医治疗
以局部治疗为主,除参照寻常疣局部治疗的②③④项用药外,还可选用以下方法:①10%福尔马林液外搽,2次/日。②10%冰醋酸浸泡,1次/日,用于镶嵌疣或数目较多时。③0.1%争光霉素生理盐水或2.5%5-氟尿嘧啶加2%普鲁卡因(两者为5:1)混合液0.5ml注入损害中心,每周1次,共2~3次。注射前先去除过厚角质。
【预防与调摄】
本病应尽量避免皮损处的摩擦、挤压、碰撞与外伤。

三、扁平疣(verruca plana)
本病又称青年扁平疣,中医称之为“扁瘊”。
【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为米粒到黄豆大小扁平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硬,淡褐色或正常皮色,数目较多,常密集,偶可沿抓痕呈条状排列。
2.好发部位:颜面、手背、前臂等处。
3.病程慢性,可在数周或数月后突然消失,也可持续多年不愈。皮疹色泽发红或明显发红或出现发痒,常预示为不久可迅速痊愈不留疤痕。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好发于青少年,又称青年扁平疣。
【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过度,角质层呈网栏状,颗粒层和棘层轻度肥厚,棘细胞上层及颗粒层内可见多数空泡化细胞,其胞体大,核位于中央,基层内含大量黑素。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发生于颜面、手背、前壁等处的圆形或椭圆形扁平丘疹,质硬,淡褐色或正常皮色,密集或呈条状排列等特点,可以确诊。应与汗管瘤鉴别。
汗管瘤:好发于眼睑及颊上部近眼周处,为皮色或淡黄色,表面有蜡样光泽的半球形丘疹,质地更硬,数个或数十个密集分布但不融合,病理改变不同于扁平疣。
【辨证】
(一)热毒蕴结
 皮疹淡红,数目多,口干不欲饮,身热,大便不畅,尿黄。舌红,苔白或腻,脉滑数。
(二)热蕴络瘀
 病程较长,皮疹黄褐或暗红,可有烦热。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缓。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热毒蕴结证型 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马齿苋合剂加减:马齿苋30g,大青叶15g,紫草10g,败酱草10g,赤芍10g,板蓝根15g。
⒉ 热蕴络瘀证型 治宜清热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生黄芪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紫草10g,马齿苋30g,生薏苡仁20g,熟地黄15g,当归12g,芍药10g,川芎8g,桃仁6g,红花4g。
(二)西医治疗
⒈ 抗病毒药物 ①病毒唑:0.2~0.4g/次,每日3次。②聚肌胞:2mg肌注,隔日1次。③干扰素:人脐血干扰素2ml肌注,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每毫升含干扰素生物剂量为8.0×103~1.5×104u。④板蓝根注射液2~4ml肌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⑤柴胡注射液2ml肌注,每日1次。
⒉ 免疫疗法 ①左旋米唑:50mg~150mg/d,分次口服,服3天停11天,连用3个月。②转移因子:皮下注射,每次1支,每周2次,3周为1疗程。
⒊ 局部用药 可选用肽丁胺或5-氟尿嘧啶软膏外涂,2次/日。后者面部慎用,因用后易遗留色素沉着。0.1%维A酸脂(软膏)外涂亦有效。散在皮疹可用中药鸦胆子仁油外涂患处,每天1次。
【预防与调摄】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注意避免皮肤外伤破损,不宜搔抓以免自身接种。

第二节 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祖国医学名为“鼠乳”,俗称“水瘊子”。它是由于感染痘病毒中的传染性软疣病毒所引起的良性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蜡样光泽的珍珠状小丘疹,顶端凹陷,能挤除乳样软疣小体。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外感风热毒邪与肝胆湿热相搏于肌肤腠理,发为本病。
西医归因于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由米粒大小逐渐增大至绿豆、豌豆大小的丘疹,中心微凹,表面有腊样光泽,呈灰白色,珍珠色,黄色或淡粉色,可挤出白色乳酪样固块物,即软疣小体。
2.好发部位:躯干、四肢、面部、颈部、肩胛、阴囊、肛门等,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可累及唇、舌、颊粘膜及结膜
3.皮损偶有自然消失,愈后不留疤痕,常无自觉症状或仅有微痒。
【组织病理】
棘细胞增生,表皮突肥大向下延伸,形成梨状兜囊。表皮细胞胞浆内有均质性圆形嗜酸性包涵体,即软疣小体,胞核被挤自一侧。此小体自颗粒层以上呈嗜碱性染色。大量嗜碱性小体嵌入角质网眼中,病变中心角质层破裂,排出软疣小体形成凹窝。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皮肤上出现绿豆、豌豆大小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灰白色或珍珠色,中心微凹,可挤出白色乳酪样软疣小体可以确诊。单个软大皮疹应与角扫棘皮瘤及基底细胞上皮瘤鉴别,后两者无软疣小体,且各具特征性病理改变。
【辨证】
(一)风热毒蕴 
皮疹新起,不断有新皮疹出现,以上半身为甚,皮色较红,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数。
(二)肝郁痰凝 
病程较长,皮色较淡,发病以下半身为多,伴烦躁、纳食不香,舌淡苔白,脉弦。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风热毒蕴 治宜清热疏风,解毒化痰。方以马齿苋合剂加减:马齿苋60g,败酱草、紫草、大青叶、夏枯草各15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桑叶10g,生苡仁30g。水煎服,日3次,每日1剂。
⒉ 肝郁痰凝 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以治疣汤加减:柴胡、桃仁、红花、丹参、穿山甲、内金各10g,陈皮12g,夏枯草、当归各15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水煎服,日3次,每日1剂。
局部治疗可以消毒针挑破挤出乳酪样物质,然后用桃花散掺入挑破处,并以消毒纱布盖贴。
(二)西医治疗
本病常不需全身用药,着重进行局部处理。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出小体,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损害较多时应分批治疗,并注意保护周围皮肤。继发感染者先涂0.5%新霉素软膏,炎症消退后用上述方法治疗。数目少、体积大时可冷冻治疗。
【预防与调摄】
避免搔抓以防扩散。集体生活中发生时应注意隔离及衣物消毒,勿共用浴巾。

第三节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热疮”。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因外感风热之毒,阻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而生;或因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
本病的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HSV)可分为HSV-I 型和HSV-II 型。I 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如口腔、角膜)和器官(如脑)的感染;II 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的皮肤粘膜及新生儿的感染。两者间存在交叉免疫。病毒经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机体,可潜伏于局部感觉神经节,少数(约10%)原发感染者可出现临床症状。其诱因多为机体抵抗力减弱,如发热性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月经、过度疲劳,由于HSV在体内不产生永久免疫力,故此时体内潜伏的HSV可活跃发病。复发性患者可能存在细胞免疫缺陷。
【临床表现】
单纯疱疹可分为原发型和复发型两种临床类型。
(一)原发型单纯疱疹
⒈ 疱疹性龈口炎 多见于幼儿,特征是口腔、牙龈上出现成群疱疹,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剧痛。唇红及口周亦常出现疱疹。可伴发热、咽痛、局部淋巴结肿痛。病程约2周,可累及结膜及角膜,少数伴发疱疹性脑炎。
⒉ 阴部疱疹 由HSV-II 型引起,症状类似上述表现。
⒊ 接种性单纯疱疹 系由皮肤损伤后接触单纯疱疹患者引起,潜伏5~6天后,于接触部位发生群集小水疱,发生于手指者呈较深疱疹,疼痛,称疱疹性瘭疽。
⒋ 新生儿单纯疱疹 较少见,II 型较多。孕妇患阴部疱疹者其新生儿被感染机会较多。出生后1~4周发病,皮肤(头皮为主)、口腔、眼等部位出现疱疹,可伴发热、呼吸困难、黄疸和惊厥等,本病凶险,预后差。
(二)复发型单纯疱疹
其又称唇疱疹、颜面疱疹、热疱疹、冷疮,临床上最为常见。皮损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颜面与生殖器多见,如口角、唇缘、鼻孔、眼睑附近、面颊部、包皮、头、尿道、外阴部位等。局部先出现灼热、紧张、瘙痒,继之潮红,并出现密集水疱,针头粟粒大小,破后形成糜烂,数日后干燥结痂。可伴倦怠不适、轻度发热等全身症状。病程7~10天,易反复发生。
【组织病理】
两型变化相同,以细胞变性为主,有网状变性和气球变性。表皮内水疱形成,由多层性逐渐形成单层性,疱内含纤维蛋白、炎细胞、气球状细胞。真皮乳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群集性小水疱,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及易于复发等特点,易于诊断。本病应与带状疱疹脓疱疮、固定性药疹等疾病鉴别。
(一)带www.med126.com状疱疹 
皮疹发生于皮肤上,多为群集性水疱性斑片,沿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神经痛多见,病程2周左右,愈后可获终身免疫,一般不易复发。
(二)脓疱疮 
为散在性脓疱,周围红晕明显,表面有脓痂,自身接种传染性强,儿童、夏秋季多见,涂片或培养可见细菌。
(三)固定型药疹 
口周、口唇、外阴部等处多见,为紫红色斑,浮肿明显,表面可出现大疱,复发常在固定部位,逐渐扩大,愈后有色素沉着,有明确用药史。
【辨证】
(一)肺胃热
 群集小疱,灼热刺痒。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脉弦数。
(二)阴虚内热
 间歇发作,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舌苔薄,脉细数。
【治疗】
(一)中药治疗
⒈ 肺胃热盛证型 治宜疏风清热,主用辛荑清肺饮竹叶石膏汤加减。辛荑清肺饮:辛荑10g,黄芩10g,山栀10g,麦冬10g,百合20g,石膏30g,知母10g,甘草6g,枇杷叶10g,升麻10g。竹叶石膏汤:竹叶15g,石膏30g,半夏9g,麦门冬15g,人参5g,,甘草3g,粳米15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
⒉ 阴虚内热证型 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增液汤加板蓝根15g,紫草12g,生薏苡仁20g。增液汤:玄参30g,麦冬24g,生地黄24g。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西药治疗
⒈ 全身治疗 ①左旋咪唑50mg,3次/日,每周连用3日。或合用消炎痛25mg/日。②阿昔洛韦200mg/次,4~5次/日。③阿糖腺苷按10~20mg/kg计算,配成0.5mg/ml浓度每日静滴1次,连用5天。④聚肌胞,2mg肌注,隔日1次。⑤转移因子3u肌注,每周2次。⑥丙种球蛋白3~6ml肌注,每周2次。⑦卡介苗或脊灰疫苗可试用。继发感染时应加用抗生素,脑膜脑炎伴颅内高压时应降低颅压处理。
⒉ 局部治疗 ①1%~2%龙胆紫溶液或炉甘石洗剂。②继发感染时可用0.5%新霉素软膏。③疱疹净溶液或软膏、5%无环乌苷露、3%酞丁胺霜外涂。④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可用0.1%疱疹净,或病毒唑、无环鸟苷及干扰素等滴眼液滴眼。
【预防与调摄】
1.对反复发生者,应去除诱因。
2.保持局部清洁,促使局部干燥结痂,防止继发感染。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炙煿、肥甘厚味。
4.阴部疱疹孕妇可行剖腹产,以防新生儿被感染。
5.医务人员诊治患者时应注意自身防护。

第四节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缠腰火丹”、“蛇串疮”或“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系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皮肤而发;或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本病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亲神经和皮肤特性。对本病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儿童多见)被感染后,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而成为带病毒者。当宿主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时,如患感染性疾病、肿瘤、放疗、外伤、月经期或过度疲劳,潜伏于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活化,使受累神经节、相应感觉神经及其支配区皮肤出现神经痛及节段性疱疹。
【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并发展成水疱呈簇状,内容清亮,疱壁紧张,厚不易破裂,数日后干燥结痂,于2~4周后脱落留下色素沉着。常为单侧发病,少有超过体表正中线者。有时可为大疱或疱内容物为血性。
2.好发部位:三叉神经第一支皮肤分布区、胸、腰、部神经分布区,其他如颈部、四肢等部位均可累及。
3.好发于春秋季,潜伏期为7~14d。先可出现低热不适乏力等,皮肤刺痛或感觉过敏。自觉症状以神经痛为主,老年患者常剧痛难忍,儿童患者较轻或偶有瘙痒等。病程约2~3周。愈后可获终生免疫,很少复发。
膝状神经节受累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即Ramsey-Hunt综合征。仅有神经痛、丘疹性损害而无水疱,称不全型或顿挫型带状疱疹。亦可引起全眼炎导致失明或脑膜脑炎。
会计资格【组织病理】
与单纯疱疹的病变相似,但炎症、反应较重。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带簇集性水疱、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等特点,不难诊断。本病应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急性阑尾炎胸膜炎相鉴别。
(一)单纯疱疹 
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分布无一定规律,水疱较小,壁薄易破,疼痛较轻,反复发病。
(二)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史,局限于该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自觉灼热、瘙痒,无神经痛。
(三)急性阑尾炎 
右下腹痛及反跳痛,无带状疱疹的前后半侧带状疼痛,腰肌强直,发热、白细胞增高。
(四)胸膜炎 
其疼痛系呼吸时痛,不是皮肤痛,无触痛,根据全身症状、听诊、X线综合考虑予以鉴别。
此外,带状疱疹早期或无疹型带状疱疹的神经痛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
【辨证】
(一)肝经郁热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厚,脉弦滑数。
(二)脾虚湿蕴 
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或腻,脉沉缓或滑。
(三)气滞血瘀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肝经郁热型 
治宜清肝火,解热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紫草10g,板蓝根15g等。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g,栀子9g,黄芩9g,柴胡6g,生地黄9g,泽泻12g,当归3g,车前子9g,木通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
⒉ 脾虚湿蕴型 
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除湿胃苓汤: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猪苓9g,泽泻15g,赤茯苓9g,白术9g,滑石15g,防风9g,山栀子9g,木通10g,肉桂5g,甘草5g,灯心2g。水煎液,每日一剂。
⒊ 气滞血瘀型 
治宜理气活血,重镇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10g,延胡索19g,莪术10g,珍珠母20g,生牡蛎20g,磁石20g等。桃红四物汤:熟地黄15g,当归12g,芍药10g,川芎8g,桃仁6g,红花4g。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①抗病毒可选用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干扰素、聚肌胞等,用法参考单纯疱疹一节。②皮质激素:早期短疗程应用以减轻神经痛,如强的松15~30mg/d,连用1周。③止痛剂:如消炎痛25mg/次,每日3次;卡马西平0.1g/次,每日2次;阿米替林25mg/次,每日2~4次,有助于改善疼痛所致烦躁失眠等症状。甲氰咪呱亦有一定疗效,0.2g/次,每日3次。④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B10.1g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12 0.5mg肌注,每日1次。⑤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2ml于上臂内侧皮下注射,每周2次;丙种球蛋白3ml肌注,每周1次。⑥继发感染或严重病例应先用抗菌素。
⒉ 局部治疗 可选用无环鸟苷霜、3%酞丁胺霜或搽剂、硫炉洗剂、新霉素软膏以及疱疹净、病毒唑、无环鸟苷滴眼液等药物,可的松滴眼液有助于减轻眼部炎症病变。
【预防与调摄】
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注意休息。
2.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第五节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uth disease)是以手、足、口腔出现小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内由脾胃湿热及心经有热,上冲于口舌,复外邪病毒,两邪相搏,发于手足皮肤而成疱疹。
本病病原体通常为柯萨奇病毒A16型,也可为A5、A7、A9、A19、B1、B2、B3或B5以及肠道病毒71型。上述病毒存在于人直肠、鼻咽部、手足破裂的水疱疮液中,可经鼻咽腔或呼吸道分泌物由人传播到人引起小流行。
【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口腔粘膜出现小疱并绕以红晕,破裂后形成溃疡或糜烂,掌趾、指趾出现红色丘疹并很快变为水疱,内容澄清,绕以红晕,卵圆形、线形或新月形,常与指趾皮纹平行。
2.好发部位:手、足、口腔粘膜,偶可散发于臀部,躯干一般不受累。
3.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婴幼儿居多,成人偶可染上本病。多在夏秋季时托儿所、幼儿园发生小流行,潜伏3~7d,前驱症状可出现低热不适、乏力纳差、咽痛咳嗽、鼻炎和腹痛等。7~10d左右痊愈,预后好,极少复发,偶有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重症。
【组织病理】
水疱早期在表皮内,陈旧性水疱在表皮下。表皮网状变形和多层性水疱形成,深层可见气球样变性。疱内含嗜酸性细胞及退化的棘细胞,无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真皮为非特异性炎症浸润。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手、足、口水疱皮损特点,有小流行病史等不难诊断。本病应与疱疹性咽峡炎、单纯疱疹、多形红斑相鉴别。
(一)疱疹性咽峡炎 
为发生于前腭、软腭、扁桃体、咽及颊部的灰白色丘疹或水疱,有红晕,破裂后形成浅溃疡,有明显发热前驱症状。
(二)单纯疱疹 
主要为发生于粘膜交界处的小水疱及糜烂,反复发病,无明显手、足、口水疱及其小流行病史。
(三)多形性红斑 
发生于手足背部位,为深在性红斑,可见虹膜状损害。
【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多为脾胃湿热及心经热盛,故治宜清热为主,病轻者可给予鲜芦根15~30g煎水,分数次服用。口腔症状严重者给予导赤散治疗;方药:生地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可加入佩兰六一散以利湿邪。荆防汤也可应用。
(二)西药治疗
⒈ 全身治疗 ①抗病毒药物可选用病毒唑、干扰素等。②继发感染可选用抗菌剂如磺胺、红霉素等。
⒉ 局部治疗 ①口腔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外涂四环素甘油,口腔粘膜损害严重影响进食者,饭前用1%地卡因、利多卡因苯海拉明醑剂、盐酸达克罗宁等混合外用。②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
【预防与调摄】
1.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7~10d,至皮损消退为止,以控制流行。
2.对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品、玩具、便器等,应消毒处理。
3.密切接触患者的婴幼儿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5~3ml,以增强预防能力。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