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中医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中医学电子教材:第四章  经络学说
    

中医学-电子教材基础中医学:

中医学:电子教材基础中医学 第四章 经络学说:第四章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的一种理论知识。它不仅较好地解释了人体客观存在的循经感传现象,而且与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相互辅翼,深刻地阐释了人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对临床各科,尤其是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的一种理论知识。它不仅较好地解释了人体客观存在的循经感传现象,而且与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相互辅翼,深刻地阐释了人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对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即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的通路系统。

经者,径也,有路径、途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联络、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两者相比,经脉较粗大,多纵行于躯体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络脉较细小,常循行于体表浅部,纵横交错,网络遍布于全身。通过经脉与络脉的相互沟通与联系,把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确保了生命活动在相互关联和相互协调中正常进行。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一)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分为正经与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故又称为“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共十二条经脉。十二正经均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与交接顺序,在四肢的分布与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另外,与十二经脉相关的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谓“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各别出的一条较大的分支。它们起自四肢肘膝关节以上,具有加强十二正经中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与筋肉的连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具有联缀肢体、关节和主司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都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均从属于十二经脉,也属经脉系统。

奇经有八条,又称为“奇经八脉”,即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与十二正经不同的是,奇经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联系。

(二)络脉系统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络脉中的较大者,十二正经、督脉、任脉各别出一支,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互为表里的两经在体表的联系作用。浮络,是循行于人体体表浅部,且浮而易见的络脉。孙络,是络脉中较细小的分支,是最细小的络脉。(图4-1)

图4-1 经络系统图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干与核心。

一、命名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条经脉又分别属于某一脏或某一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的命名,都是依据其循行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为阴)或外侧(为阳)、所属脏腑的名称这三方面而命名的,其命名规律如下:

凡循行于上肢的经脉叫手经;循行于下肢的经脉叫足经。

凡循行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叫阴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叫阳经。内侧面有前、中、后之分,分别为太阴、厥阴、少阴;外侧面也有前、中、后之分,分别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凡阴经都归属于某脏,凡阳经都归属于某腑。(表4-2)

表4-2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上肢

前缘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经

中线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后缘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下肢

前缘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中线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后缘

*在内踝八寸以下,肝经循行在前缘,脾经循行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两经交叉之后,脾经循行在前缘,肝经循行在中线。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是有一定规律的。《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即: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于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走向足趾末端,交于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三、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头部:手足阳明经行于额面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和头后部。由于手足三阳经均分布于头面部,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

躯干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出于体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中的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十二经脉,自内向外分别分布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四肢部: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内侧三阴经的分布为太阴经行于前缘,厥阴经行于中线,少阴经行于后缘。外侧三阳经分布为阳明经行于前缘,少阳经行于中线,太阳经行于后缘。其中,需注意的是在下肢内踝上八寸以下,肝经循行在前缘,脾经循行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两经交叉;之后,脾经循行在前缘,肝经循行在中线。

四、表里配合

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如表4-3)

表4-3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表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侧的相对位置,并于四肢末端交接,且各自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或腑,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这样,既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又促进了相为表里的脏与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在治疗时,相为表里的两经的腧穴可交替使用。

五、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按十二经脉的前后衔接的顺序,依次流注而循环往复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图4-4)

图4-4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表

另外,全身气血的运行,除按以上十二经脉的流注规律以外,尚有其他多种形式,如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及冲脉要参与气血的运行与调节,全身经络彼此之间众多的相交、汇合、并融关系,也使得其脉气交通而气血流注。

 

 

 

 

 

 


第三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是奇特、奇异之意,指这八条经脉既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关系,其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各经的命名则主要依据其功能分布而定。如督脉总领一身阳气,为阳脉之督纲,故以“督”名之;任脉总任诸阴,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故以“任”名之;冲脉容纳、调节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的气血,是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故以“冲”名之;带脉回绕横围于腰腹,有如束带,约束全身直行的阴阳诸经,因而称之为“带脉”;跷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故以“跷”名之;阴维、阳维维系、联络全身的阴阳经脉以归于任、督脉,故以“维”名之。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密切与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阳维脉能维系诸阳经;阴维脉能维系诸阴经。带脉能束约纵行诸经,并沟通彼此之间卫生资格考试网的联系。冲脉上下贯通,为全身血气之要冲,渗灌三阴、三阳;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能总任一身之阴经。  

第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奇经八脉错综分布,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从奇经八脉溢于十二经脉,以补充调节之。

第三,奇经与肝、肾、脑、髓、胞宫等脏腑有较密切的生理和病理上的联系。如肝为藏血之脏,而冲脉为“血海”,肝的藏血、调血功能与冲脉有联系。又如督脉与肾、脑、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任脉与胞宫妊娠也有一定关系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www.lindalemus.com/Article/.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肢节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协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种相互联系、有序配合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着脏腑器官,奇经八脉又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还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从而使人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

2.运行气血、抗御外邪  气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络将气血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所以《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指明了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和濡养全身的作用。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3.调节机能平衡  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相互沟通,以维持机体活动的协调平衡。在患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侯,可通过针灸等治疗手段,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灵枢·刺节真邪》),促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4.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作用的表现。

第五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由于经络是联系人体内外的通道,在正虚邪盛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症;由于肺合皮毛,外邪循经内舍于肺,继而可见咳嗽、喘促、胸闷、胸痛等肺的病症。《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指出了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的传变途径。内脏病变又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组织器官,如肝病胁痛,肾病腰痛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疮,大肠、胃腑有热可致牙龈肿痛等。

2.指导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例如,头痛一症,即可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别,其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颈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又如胁肋与少腹是肝经所过,故两胁疼痛或少腹痛,多与肝经有关。

3.指导针灸治疗与预防  针灸治病是通过刺灸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针灸选穴,一般是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除选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脉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体现。此外,头痛还可分经辨证治疗,如前头痛取手阳明经合谷穴、足阳明经内庭穴,侧头痛取手少阳经外关穴、足少阳经足临泣穴,后头痛取手太阳经后溪穴、足太阳经申脉穴。所有这些腧穴均不在头上,但其所在经脉都循行上头,所以可以用来治疗头痛。这就是经络的作用。

临床上还可以用调理经络的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可强壮身体、预防疾病;灸风门穴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