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前的准备和手术后处理
(一)手术前准备
骨伤科手术从时间而言,可分为:①急症手术;②可延迟1~2天甚至几天后施行的手术;③不计时间的选择性手术。
1.诊断和手术指征 手术者必须掌握全面而重要的资料,从而作出正确诊断和掌握手术指征。
(1)病史:必须充分了解骨伤科疾病或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对损伤要详细询问受伤史,并进一步分析暴力的性质、大小和方向等,此外,还应询问其他系统的病史和既往史,做到全面掌握病情。
(2)体检:体征是疾病和损伤的主要观察依据,全身检查需包括体温、脉率、呼吸、血压及各系统检查。对于骨伤科检查,首先要暴露广泛,两侧对比,然后按照望、触、动、量四种诊法,再加特殊检查法进行检查。
(3)X线检查:X线检查是骨骼疾病和损伤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透视、拍片、造影、CT等。临床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X线检查的征象必须与检查紧密结合,否则极易出现错误,被假象所迷惑。因此,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配合X线检查,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4)实验室检查: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是需要的,对某些骨肿瘤和骨病要检验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必要时可考虑特殊检查,如肌电图、同位素扫描、关节镜等。
2.手术前讨论 术前必须常规进行周密讨论,发挥集体智慧。
(1)手术方法的选择和设计:对同一疾病的多种多样手术方式,应事先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局部病理、手术人员的素质、物质条件以及文献上的经验教训等慎重商讨,确定最佳手术方案。
(2)手术途径:选择适当的途径应根据病灶部位和手术方式而定,手术途径是以正常的解剖关系为根据而设计的,而对患者,则必须考虑到局部的正常解剖常因病理变化而被破坏。因此术前必须选择好手术途径,考虑到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
(3)手术体位:为了手术野显露满意,必须周密考虑体位和铺无菌巾方法,这是骨伤科手术的特点之一。
(4)麻醉方法:因手术部位、时间和术后反应等情况而定。
(5)输血计划:估计出血量的多少,作好输血准备。
(6)术后处理:对术后处理应在术前计划好,术后要用的器械和设备都须准备妥善。
3.家属工作 术前应与家属和有关人员联系,并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方能施行手术。
4.患者的准备
(1)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手术前,要与患者讲解治疗原则和治疗过程,鼓励和激发患者对疾病作斗争的意志。
(2)增强机体抵抗力:择期手术时间必须在机体抵抗力能够承担手术创伤的时候。对一般手术,术前加强休息,增进胃纳,纠正贫血及水电解质紊乱,使用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合并症,都很重要。
(3)手术部位的皮肤准备:①病室中的皮肤准备:手术前3天开始局部清洗,手术前1天擦洗全身或进行沐浴,修剪指和趾甲,更换床单和衣服。手术前24小时内剃去手术区域内的毛发。手术当日对局部再作1次清洗,拭干之后,用75%乙醇涂擦皮肤,无菌巾包扎,送入手术室。②手术室中的皮肤准备:病人送入手术室先在手术台上安放好体位,如上下肢手术应绑好止血带,然后进行皮肤灭菌。具体准备范围如下:
手(足)部手术:上界过肘(膝),下界包括全手(足)。
肘(膝)部手术:上界肩(髋),下界包括手(足)。
前臂手术:上界平腋窝,下界包括全手。
肩、臂部手术:上界的前方平甲状软骨,后方平乳突,下界平肋弓最低点,前、后均须超过躯干中线。
小腿部手术:上界过膝关节,下界包括全足。
髋、大腿部手术:上界平肌弓最低点,下界达小腿下1/3处,前、后均须超过躯干中线。
颈椎手术:上界至头顶,下界平腋窝,两侧均至腋中线。
胸椎手术:上界平乳突,下界平髂嵴,两侧均至腋中线。
腰椎手术:上界平腋窝,下界至臂下襞,两侧至腋中线。
(二)手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也有全身和局部之分,短期和长期之别。
1.全身处理 手术后当天和短期内,须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手术创伤和失血反应、麻醉反应、手术并发症,以及观察是否继续失血,原有病情是否加重等。
(1)麻醉后观察:骨科手术的麻醉,成人上肢常用臂丛神经阻滞,下肢常用硬脊膜外麻醉,除儿童外很少应用全身麻醉。麻醉的改进并不意味可以放松术后观察和处理。
(2)补液、给药和营养:骨科手术很少干扰骨肠道,须多从口服途径给液、给药和补充营养。
(3)抗感染:由于骨科手术的创口感染可引起严重后果,术后常规给予抗菌药物,这是不加区别的错误作法。
(4)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医务人员必须深入病房,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工作。
2.局部处理 病人从手术室返回病室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抬高患肢:其高度一般应超过心脏平面,以利于淋巴、静脉回流,减轻肢体水肿。
(2)石膏护理:石膏固定待石膏干硬后才能搬动,注意观察末梢血循环情况,防止并发症,后期还应观察石膏有无松动或折断,防止固定失败。
(3)观察创口出(渗)血:骨与关节手术后常因骨面继续渗血而创口流血。如渗血面积不大,加压包扎,流血自止;如流血不止,则需手术探查,予以止血。
(4)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手术当天与以后几天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是骨科术后处理的重要环节。其次,手术后用引流或负压吸引装置将伤口内的渗血渗液引出,对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和预防感染也极重要。除负压吸引装置外,引流条放置时间不可超过36小时,否则可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
(5)预防褥疮等并发症:病人手术后常需长期卧床休养,容易发生褥疮、肺炎、尿路感染或结石等并发症,故定期翻身,协助四脚活动,鼓励起坐,主动活动,深呼吸,多饮水等,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6)观察创口感染:创口疼痛,体温上升,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细胞百分比的上升,切口部位的肿胀、波动和压痛等,显示有化脓性感染,治疗原则是有脓排脓。
(7)拆线拆石膏:骨伤科手术的拆线一般在手术后10~14天。拆石膏、夹板等外固定物的时间,则决定于病理、所做的手术以及X线摄片征象。
(8)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可促进局部功能恢复和全身健康,手术后应尽早活动,活动强度和幅度要循序渐进。
二、骨伤科手术的基本操作
(一)止血带的使用
在四肢作手术时,若应用止血带,可使出血减至最低限度,从而使手术野清晰,易于辨认各种组织,便于手术操作,并缩短手术时间。成人施行上肢手术时,压力维持在33.3~40kPa,时限为1小时;下肢手术时,压力维持在46.7~53.3kPa,时限不超过1.5小时。在手术完毕时,需将止血带完全松解,彻底止血后,方可缝合切口。
使用止血带时必须注意,对肢体有感染、肿瘤及血管病的病人,应禁用驱血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血栓形成、幼儿或明显消瘦的病人禁用止血带。
(二)无创技术
手术不可能做到没有创伤。所谓无创技术就是将不可避免的创伤减少到最小的的程度。骨伤科手术,预防术后感染,除与无菌技术有关外,还与严格掌握无创技术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要求切口整齐,操作细致精巧,对重要的组织应多作锐性剥离,擦拭伤口要轻柔,最好尽量使用止血带,以减少反复擦拭,这些都可使组织创伤减少至最低限度。手术时间要尽量缩短,反复无目的无效动作会给组织造成很大的创伤和延长手术时间。参加手术人员都重视无创技术,可减少术后反应,使伤口愈合快,感染率低,功能恢复好。
(三)骨膜剥离技术
骨膜的切口,一般都采用顺骨干纵行切开,但在骨端或接近关节处,为了防止进入关节和骨骺板,并减短骨膜切口的长度,且易于达到所需骨膜剥离的宽度,可将骨膜作"I"或"Z"形切开。
(四)骨凿主要用于削切骨面和取骨,有平凿、圆凿之分及大、小之别。骨圆凿常用于骨开窗,或在圆形骨腔内使用,如在髋臼内,圆凿较平凿方便。
骨刀主要用于切骨。
(五)骨锯的使用
骨锯可用于采取骨片和截骨等,常用有手锯与动力锯2种。
1.手锯 手锯有2种,即截肢锯与钢丝锯。截肢锯因其体积大,只能用于截肢手术时断骨用;钢丝锯用来切断深部骨质。
2.动力锯 有电动和气动2种。目前大多数医院使用的是旋转锯片。开始锯骨时,方向由右向左,骨屑带在骨外。
(六)骨钻孔术
骨钻孔术是骨伤科手术中应用较广的技术,除在坚质骨上行螺丝钉内固定钻孔和在截骨术前的切线定标钻孔外,它本身也可用来进行骨减压及骨引流。骨钻孔工具有手摇钻及动力钻两大类,前者构造简单,其优点可用煮沸法灭菌,不易引起钻孔周围组织烧伤。后者结构复杂,只能用高压灭菌。
(七)截骨术
截骨术是截断骨骼,改变其方位、角度、长度等,以重新接合,达到矫正畸形,改变负重力线为目的手术。截骨又分别称为楔形截骨术、旋转截骨术及移位截骨术。
术前须根据X线片准确地测定截骨位置、方向和角度。术时根据骨性标志测出截骨线和角度。要求截骨面平整,使两端紧密接合,并采用有效的内固定,最好能在断端间有一定的压缩力,必要时加用植骨术,以促进愈合。
(八)骨移植块的切取
需要坚质骨作骨移植时,胫骨是最理想的供骨区,骨块可由胫骨内侧只有皮下组织的部位切取。在小腿前内侧面做1弧形切口,将皮瓣连同皮下组织一起翻开,将骨膜纵行"I"形开,用骨膜剥离器剥开骨膜,测出所需骨块的大小,用骨凿及骨刀切取骨片,用湿纱布包好,浸于温生理盐水中备用。
髂骨翼是采取松质骨骨移植块的最佳部位,可以采取骨片,也可以采取包括单侧或双侧骨皮质的骨块。切口常由髂前上棘向后上,沿髂嵴方向做长短合适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及骨膜,在骨膜下进行剥离,将髂骨外面的肌肉剥离下来,并用干纱布填塞于骨膜下,用以压迫止血,充分显露髂骨翼,用骨刀切取所需的各种形状、大小的骨块。
(九)骨移植术
是身体某处骨骼或关节发生病变,经过手术处理后,还须将采自健康骨髂的骨质放于该处,以促进骨质愈合的一种手术。
1.上盖植骨法 切开软组织显露骨折部位,将骨折端及四周之瘢痕组织切除,修整骨折端,然后将植骨块跨越骨折处,放在两骨折端已凿成之平面上,并使两者紧密接触,用螺钉将骨片固定在主骨上。
2.滑动植骨法 用电锯或骨刀将长的一侧骨折段截下一较长的骨片,宽为周径的1/2,作为滑动植骨的骨片,再将另一折段的相应部位截下一较短骨片,然后将长骨片经骨折端移到另一折段上去,再用螺钉进行固定。
3.髓腔植骨法 是将移植骨条通过骨折端插入髓腔中,利用它的内固定作用及其刺激成骨性能,促进骨折愈合。
4.松质骨植骨法 这种植骨的优点是,移植骨比较疏松,容易建立血液循环,成骨作用也较好。
5.带肌蒂骨块植骨术 在肌肉附着的骨骼处,不剥离肌肉附着而切取一骨块,即成为带肌肉蒂、有血液供应的骨块。带肌肉蒂的骨块断面皆有出血现象,说明肌蒂的血液供应可以到达骨块内。常用带股方肌蒂的骨块治疗股骨颈骨折。
(十)肌腱缝合术
肌腱的缝合方法很多,现将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1.端对端缝合法 适用于缝合两断端同等粗细的肌腱。
(1)"8"字缝合法:选择000~1号丝线的两端各引一直圆针,先以止血钳夹住断端,距断端1cm处横行穿过1针,再将两针向断端方向交叉式穿过肌腱并由其两侧缘穿出。于钳夹处将肌www.med126.com腱切断大部分,接着分别将两针由肌腱远侧断面穿入,缝成"8"了,切除钳夹部的肌腱,最后将断端对合,进行打结。
(2)双"十"字缝合法:适用于估计逢合后紧张度不大的肌腱。
2.纺织缝合法 适用于两断端粗细不等肌腱缝合,或要求拉力较大的2条粗细相等的肌腱缝合,常用于腱鞘外肌腱缝合。
3.侧方缝合法 多用于肌腱延长术,以丝线结节缝合。
4.肌腱与骨的固定缝合 在进行肌腱转移术时,常需将肌腱与骨固定缝合。
(十一)神经的缝合
新鲜的神经断裂,在修齐断端后,即可进行缝合,将两神经断端按解剖位置对合,用细的小圆针和000号丝线或6~0尼龙线进行缝合,只缝合神经外膜,不缝合神经纤维,称神经外膜缝合。
(十二)清创术
把污染的创口经过手术处理,使其转变为清洁创口的方法称为清创术。一般创口受伤6~8小时内,经过清创可以达到创口清洁的目的。
清创要按一定的次序进行,大致可分为麻醉、冲洗、清创、固定四大步骤。麻醉后,剃除毛发,用肥皂液刷洗创口周围皮肤,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如此3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创口,清除创口内游离物,用双氧水冲洗创口,再用生理盐水冲洗1次,擦干皮肤,常规消毒皮肤和铺消毒巾,修整创口边缘皮肤,用剪刀彻底剪除污染的皮下组织或脂肪组织,及时止血。对大骨片应尽量保留。先将骨折复位,酌情使用合适的内固定,再缝合肌腱、血管、神经,如清创彻底,最好1次缝合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