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科测量运用的特点
1.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度,活动方向是不相同的。因此,骨科测量检查工具也是比较多的,有大及小型关节度量器(量角器)、骨盆倾斜度测量计、内外径度量器、足度量器、枕骨垂线、尺、木垫、三角板、叩诊锤、大头针、握力计、皮肤用铅笔药品数据、放大镜、棉签等。
2.角度测量有特定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你用什么方法测量必须记录清楚,不能混淆。周径测量时必须双侧对比,用同一水平。否则会有误差,影响测量结果。
3.测定关节运动,通常采用关节量角器,目测法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一般以中立位为准绳,确定其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的运动度和运动幅度,测量时与对侧对比。以判断是否有病变,以便得出较准确的结论。
4.关节活动正常的指数变异也是很大的,在年龄上的差异,小孩与老人是不同的。在性别上男女是不同的,在职业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另外,与个人平时的锻炼有很大的相关性。如体操运动员与一般人比,运动员髋关节的活动度就明显大于一般人。即使是在病变的情况下,髋关节的直腿抬高试验也可能比一般人抬得高。因此,检查必须双侧对比。
二、骨科测量的常用标志
(一)骨性标志
1.枕外隆凸点:枕外隆凸在正中矢状面上最突出之点。
2.耳下点: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耳垂最低点。
3.颏下点:当头部位于眼、耳面时,下颏部在正中矢状面上最向下之点。
4.颈点:第七颈椎棘突尖端最突出之点。
5.脐点:脐中央之点。
6.肩峰点:肩胛骨肩峰上最向外突出之点;用手指沿着肩胛骨的肩胛冈或沿锁骨骨干向外摸,便可寻得此点。
7.肱骨外上髁点:肱骨外上髁最尖端之点。屈肘时更为明显。
8.茎突点:桡骨茎突最尖端之点。拇指外展时,拇长展肌、拇长伸肌之间形成一三角形深窝,在此窝之底易寻得此点。有时还可用到尺骨茎突点,在尺骨茎突尖端。
9.指尖点:当手臂下垂,掌面朝内靠拢大腿外侧面时,指尖最向下之点。以中指指尖点最为常用。
10.髂前上棘点:髂前上棘最向前突出之点,可用手指沿着髂嵴向前摸得此点,或沿大腿前正中线由下向上推,遇阻力处可摸得此点。
11.胫骨上点:胫骨内髁的内侧缘最高之点。
12.外踝下点:外踝最下之点。
13.内踝下点:内踝最下之点。
(二)表浅静脉标志
如头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等。
(三)肌腱标志
如股二头肌肌腱、肱二头肌肌腱、跟腱等。
(四)皮肤皱纹标志
如臀横纹、大腿皱纹、腘横纹等。
(五)身体标志线
如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中线、腋后线、后正中线等。
(六)体表分区
如腹部可分为九个区。
右季肋区、上腹区、左季肋区、右腰区、脐区、左腰区、右髋区、下腹区、左髋区。
三、测量运用
(一)肢体轴线的测量
正常肢体轴线当站立时,下肢之髂前上棘、髌骨内缘及第一、二趾间三点连成一直线,并拢两下肢时,膝踝部均一同靠拢。上肢则肱住院医师骨头、肱骨小头、桡骨头及尺骨小头四点成一直线,上臂与前臂轴线交叉成100-150的提携角(男性正常100,女性正常150)。如此线改变,即形成肘内或外翻畸形,骨干及干骺端处骨骼且可变弯。
外翻及内翻畸形系根据:1.畸形方向总是根据身体中线,而不是肢体中线;2.畸形方向总是以远端部分的方向为准。如膝外翻即表示小腿及足远离中线而外展,内翻则表示小腿远离中线而内收。测定时,如为膝内翻,可并拢两踝,使内踝靠拢,测量两膝间距离,并根据大腿与小腿轴线的交角以确定其内翻角度。如为膝外翻,则并拢两股骨内髁,测量两胫骨内踝间距离及其外翻角度。
(二)肢体长度的测量
两侧肢体长度多半相等,但正常时,两下肢长度亦有不相等者,如相差在1cm以左右,不可视为病态。
通常欲正确量出肢体长度,须识别骨性标志;注意将两肢体放于相同而且对称的位置上,尤其是测量下肢时更应注意;固定必要部分,如测量下肢长度时,须固定骨盆;作两点间直线距离的测量,以免肢体畸形或肿瘤等影响,否则结果不易准确。
比量肢体亦可以视诊测定,测量下肢宜使患者仰卧,测量上肢则宜取坐位。此法较简易,可迅速获得结果。
用量尺度量下肢长度,可使病人仰卧,放正骨盆,两下肢放置于相同位置,自髂前上棘下缘起,经髌骨内缘,至胫骨内踝下缘,或至足底,但后者往往因足弓高低不一致,不易准确。亦可在下肢短缩足下,置砖或书本,直至双侧髂前上棘等高,所垫厚度即短缩长度。如须分段度量,则大腿长度可自股骨大转子顶端或自髂前上棘量至膝关节间隙或内收肌结节,小腿长度可自膝关节间隙或腓骨头量至足的外踝尖端,如以髌骨上缘为起点,则每因股四头肌收缩而移位,影响结果。
如下肢位置因髋部病变而维持于内收位或外展位时,下肢长度常显示增长或短缩,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可使病人平卧,自脐至内踝间度量,并作比较。
测定骨盆有无移位畸形,则可比较剑突至两侧髂前上棘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