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护理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护理学基础电子教案:第十四章
    

护理学基础-电子教案:第十四章

护理学基础:电子教案 第十四章: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年级2006专业护理本科授课教师李雨昕职称助教课型(大、小)大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十四章 体温 第一、二、三节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注明页数)蒋安丽,主编,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5页。目的与要求: 1.解释下列概念:生命体征、发热、稽留热、弛张热的概念。2.掌握:体温的正常值、测量体温的操作方法;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护理措施。 3.熟悉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护理学基础

年级

2006

专业

护理本科

授课教师

李雨昕

职称

助教

课型(大、小)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四章 体温  第一、二、三节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注明页数)

蒋安丽,主编,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5页。

目的与要求:

1.解释下列概念:生命体征、发热、稽留热、弛张热的概念。

2.掌握:体温的正常值、测量体温的操作方法;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护理措施。

3.熟悉患者的体温的异常变化。

4.了解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复习、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5分钟

第一节 体温的生理调节与变化

一、体热的产生与散失   5分钟

二、体温的调节   10分钟

三、影响体温的因素  10分钟

第二节 体温的评估与异常体温的护理

一、正常体温     5分钟

二、体温升高  20分钟

三、体温过低  5分钟

第三节 测量体温的技术

一、体温计的种类  10分钟

二、测量体温的部位   5分钟

三、测量体温的技术   20分钟

录像  20分钟

小结 5分钟

教学方法:精讲+演示、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体温的测量技术和异常体温的护理

难点:异常体温的护理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教学手段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十四章  体温

【新课导入】

   【展示教学内容】

给出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

一、 体温的观察与测量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1.体温的产生

体温:(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较高且稳定,称为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体壳温度(shell temperature)即皮肤温度,它低于体核温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厚薄而变化。

2.体温调节  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及行为性调节两种方式调节。

3.正常体温:临床上所指的体温是指平均深部温度。一般以口腔、直肠和腋窝的体温为代表,其中直肠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

正常体温范围是:

测量部位

正常值

范围

口温

37℃

36.3℃~37.2℃

腋温

36.7℃

36.0℃~36.7℃

肛温

37.5℃

36.5℃~37.5℃

4.影响体温的因素

生理性变化: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

1.时间: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4-8时体温最高,其变动范围约在0.5-1℃之间。

2.年龄: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波动。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3.性别: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排卵期较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

4.饮食:饥饿、禁食体温会下降;进食后体温可升高。

5.运动: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6. 情绪: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及甲状腺素释放增多,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二)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1.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fever)。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发热。

引起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包括生物性病原,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②非感染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中暑、脑外伤);吸收热(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变态反应性发热(风湿热、药物热、输液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甲亢、失水)。

(1)发热的程度(以口腔温度为计)

发热程度

温度范围

常见病

低热

37.5-37.9℃

结核病,风湿热

中等热

38-38.9℃

一般性感染性疾病

高热

39-40.9℃

急性感染疾病

超高热

>41℃

中暑

(2)发热的过程

分期

特点

方式

临床表现

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

骤升

渐升

患者自感畏寒、无汗、皮肤苍白

高热持续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期

产热≌散热

患者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

体温下降期

散热>产热

骤退

渐退

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下降

(3)热型(fever type)  各种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根据患者体温变化的特点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图12-1)。(4)高热患者的护理

1)降温  较好的降温措施是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或作大动脉冷敷(见第十七章)。物理降温半小时后观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及交班。

2)密切观察  高热患者应每隔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脉博、呼吸、血压及出汗等体症。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递减为每日测二次体温。

3)营养和水分的补充  给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少量多餐,多饮水。对不能进食者,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4)增进舒适、预防并发症  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加强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预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5)心理护理  患者高热时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护士应体贴、安慰患者,及时有效地解除躯体痛苦,以消除其不安心理。

6)健康教育

2.体温过低

体温在35.5℃以下称体温过低(hypothermia)。常于早产儿及全身营养衰竭的危重患者。前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温度变化不能自行调节;后者则因末稍循环不良,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中,如保暖措施不当,极易导致体温不升。

(1)体温过低的划分  轻度、中度、重度、致死温度。

(2)体温过低的护理

1)保暖2)加强监测3)病因护理4)积极指导。

(三)体温计

1.体温计的种类及构造

(1) 玻璃汞柱体温计(glass thermometer分口表、肛表、腋表三种。

(2) 电子体温计(electronic thermometer)

(3) 可弃式体温计(disposable thermometer)

2.体温计的清洁与消毒

(1)目的 保持体温计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2)常用消毒液 1%过氧乙酸,3%碘伏,1%消毒灵等。

(3)用物 备3个内有擒攀夹层并带盖的容器(盛体温计和消毒液用)。

(4)方法

3.体温计的检查方法

基本技能  

一、体温测量法

(一)目的

1.判断体温有无异常。

2.动态监测,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3.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和护理提供依据。

(二)方法

1.口温:将口表水银端置于舌下热窝,闭口用鼻呼吸,测3分钟。

2.肛温: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将肛表水银端插入肛门3~4分钟。

3.腋温:将腋表水银端置于腋窝,屈臂过胸测10分钟。

(三)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数目。

2.根据病情选择测量的方法。

3.排除影响因素。

4.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予以复查。

5.当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吞下水银时,及时处理。6.发现患者体温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多媒体课件

讨论与设问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

精讲影响体温的因素

精讲体温过高的概念及护理措施

5分钟 叙述目标

  

小结

1、  正常体温值的范围

2、  异常体温的护理

3、  体温的测量部位、方法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测量体温应注意什么?

2. 患者贾某,药品数据发热一周,体温持续在39.0℃~40.5℃,拟诊“发热待查”,于上午8时入院。测量体温40.3℃,脉搏11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8/12 Kpa,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裂,口角疱疹,体质消瘦,卧床不起,食欲差。上午8:20给予退热剂后,体温降至38.9℃,,大量出汗,口干,下午2:00体温升至39.8℃。请问:

⑴贾某发热呈何种热型;

⑵入院时发热程度;

⑶请根据患者情况提出护理措施。

下次课预习要点

1、  冷热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  常用的热疗和冷辽技术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护理学基础

年级

2006

专业

护理本科

授课教师

李雨昕

职称

助教

课型(大、小)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四章 体温  第四节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注明页数)

蒋安丽,主编,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6页。

目的与要求:

1解释下列概念:冷热疗法、继发效应。

2.掌握冷热疗法的目的、禁忌症、不同之处;热水袋及冰袋的使用、乙醇拭浴方法。

3.熟悉影响冷热疗法的因素;红外线灯、热湿敷、热水坐浴的操作方法。

4.了解冷热疗法的概述、冷热疗法的生理效应、继发效应。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复习、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5分钟

第四节   冷热应用

a)   机体对冷热应用的反应  10分钟

b)  影响冷热应用的因素 10分钟

c)  冷热应用的禁忌  15分钟

d)  用热术 30分钟

5)用冷术  30分钟

录像 25分钟

小结   5分钟

教学方法:精讲+演示、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各种冷热疗法

难点:各种冷热疗法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教学手段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十四章  第二节

【新课导入】

展示教学内容】

给出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

冷热疗法的定义: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与人体的局部或全身,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和扩张,改变集体个系统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活动,达到消炎、止痛、止血、维持正常体温及促进舒适的目的。

传导途径:温度——皮肤——神经末梢——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

一、 冷热疗法的反应

(一)生理效应

(二)继发效应

定义:用冷或用热超过一段时间,产生于生理效应相反的作用,称继发效应。

冷热疗时间:每次20~30分钟为宜,如需反复使用,中间必须间隔1小时。

二、冷热疗的作用

(一)冷疗法的作用

控制炎症扩散——用于炎症早期

减轻局部出血——用于鼻出血、扁体摘除术、牙科术后等

减轻组织的肿胀与疼痛——用于牙痛、烫伤、急性损伤早期

降低体温——用于高热、中暑患者

(二)热疗法的作用

1、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炎症早期——使炎性渗出物吸收消散

2、解除疼痛——使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松弛

3、减轻深部组织充血与肿胀——使深部组织充血量相对减少

4、保暖——促进血液循环,使患者温暖舒适

三、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

1、方法2、部位3、时间4、面积5、温度6、个体差异。

四、冷热疗法的禁忌

(一)冷疗法的禁忌

1、血液循环障碍

2、组织损伤破裂

3、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脓性病灶

4、水肿部位

5、对冷过敏者禁用

6、禁忌部位:枕后、耳廓、阴囊处;心前区;腹部;足心禁用。

(二)热疗的禁忌

1、软组织损伤早期急性炎症反应

2、未明确诊断的急腹症

3、危险三角区感染

4、各种脏器出血

5、治疗部位有恶性肿瘤

6、人体有金属移植物部位

基本技术

一、冷疗法

局部  冰袋或冰囊 目的:降温、预防出血;

用物、操作方法(示教)

注意事项:及时更换,30min后测体温,39℃以下去冰囊

  冰帽与冰槽:目的,头部降温、防止脑水肿

全身  乙醇擦浴   目的:降温

用物、操作方法(示教)

注意事项   测温(接近体温)

方法:拍拭方式进行

禁擦部位:后颈、胸前、腹部等

观察(擦拭过程)

30分钟后测体温,记录

温水擦浴   

二、热疗法

1、干热法   热水袋的使用  目的:保暖、解痉和镇痛,

用物操作(示教)

注意事项  防止烫伤

加强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严格交接班

   烤灯的使用   目的:消炎、解痉、镇痛,结痂等

用物操作(示教)

注意事项  防感冒(照毕休息15-30分钟)

灯距、时间(30-50cm,20-30min )

保护眼睛及皮肤  

2、湿热法  湿热敷  目的:消炎、消肿、解痉和镇痛

用物操作(示教)

注意事项   观察局部皮肤颜色,

防感冒

有伤口的,按换药法处理伤口

热水坐浴   目的:减轻盆腔、外生殖器的凝血、水肿和炎症

用于:会阴肛门炎症及术后

用物操作(示教)

注意事项   加强观察,防止跌倒

掌握好禁忌症,防止感染

多媒体课件

讨论与设问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

精讲影响冷热疗法的因素

5分钟 叙述目标

  

小结

1、  冷热疗法的禁忌症

2、  各种用热术

3、  各种用冷术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热疗和冷疗均可缓解疼痛?为什么?

2. 患者刘某,40岁,女性,神志不清,面色潮红而灼热,T41℃,P120次/min,R24次/min,诊断为中暑,需立即行乙醇擦浴降温。请问:

(1)操作前应怎样进行护理评估?

(2)乙醇溶液的浓度与用量是多少?

(3)擦浴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下次课预习要点

3、  正常呼吸及生理变化

4、  异常呼吸

5、  呼吸的测量技术

6、  痰标本的采集

7、  吸痰术

实施情况及分析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