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儿科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中西医结合儿科电子教材: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中西医结合儿科-电子教材: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中西医结合儿科:电子教材 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为高,病情也较严重。据WHO统计,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占儿科门诊总量的60%以上。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学特点与相关检查 小儿呼吸系统通常于环状软骨下端为界划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毛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

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为高,病情也较严重。据WHO统计,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占儿科门诊总量的60%以上。

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学特点与相关检查

小儿呼吸系统通常于环状软骨下端为界划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毛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其解剖生理特点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解剖特点】

1.上呼吸道 婴幼儿后鼻道狭窄、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嫩,血管组织丰富。感染后易发生充血肿胀,使鼻道更加狭窄而出现鼻塞。新生儿几乎无下鼻道,鼻窦尚未发育www.lindalemus.com/wsj/完全,因此很少引起鼻窦炎;年长儿常可累及鼻窦,以上颌窦及筛窦感染多见。小儿鼻泪管短,开口瓣膜发育不全,咽鼓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部炎症易侵入眼结膜和中耳。鼻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包括咽扁体及腭扁桃体,以腭扁桃体为最大。咽扁桃体在6个月前发育,以后逐渐萎缩。腭扁桃体至l岁末逐渐增大,4~10岁发育达最高峰,14~15岁时又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学龄儿童,婴儿则少见。小儿的喉腔呈漏斗状,软骨柔软,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轻微的炎症即可引起喉头狭窄,出现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  气管呈树枝状分布,右侧支气管短粗,左侧支气管从气管的侧方分出,故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右侧。婴幼儿的气管和支气管腔较成人狭窄,软骨柔软,粘膜血管丰富,粘液腺分泌不足,粘膜纤毛运动差,不能很好地将微生物和粘液清除,故易引起感染,感染后又可因粘膜肿胀和分泌物阻塞而发生呼吸道狭窄及阻塞。

小儿肺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和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宽,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故整个肺脏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故感染时易致粘液阻塞,引起间质性炎症,并易引起肺不张肺气肿及肺的后下方坠积性瘀血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位于肺泡及呼吸道内壁,具有调整肺泡表面张力大小与稳定肺泡内压力的作用,在呼气期(肺泡缩小)能防止肺泡萎陷,在吸气期(肺泡扩张)能防止肺泡过度膨胀。小儿患病毒性肺炎时,可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易出现肺不张。

3.纵隔与胸廓  小儿纵隔相对较大,周围组织松软,故在胸腔积液气胸时易致纵隔移位。婴幼儿胸廓较短,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较高,胸腔小而肺脏相对较大,故在吸气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不能充分进行气体交换,易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青紫。

【生理特点】

1.呼吸频率与节律 小儿肺脏容量按体表面积计算约为成人的1/6,而新陈代谢旺盛,需氧量接近成人,为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只能以增加呼吸频率来进行代偿;加之受小儿胸廓解剖特点的限制,故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同时情绪波动、哭闹、活动、发热、贫血、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等均可导致呼吸增快。婴幼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呼吸调节功能差,容易出现呼吸节律不整,可有间歇、暂停等现象,以早产儿或新生儿更为明显。

2.呼吸类型  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全,呼吸时肺主要向膈肌方向移动,呈腹膈式呼吸。此后随小儿站立行走,膈肌与腹腔器官下移,呼吸肌也随年龄增长而渐发达,开始出现胸腹式呼吸,7岁以后以此种呼吸为主。

3.呼吸功能的特点

(1)肺活量:指一次深吸气后的最大呼气量。它受到呼吸肌强弱、肺组织和胸廓弹性以及气道通畅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和年龄、性别、身材等因素有关。在安静时,年长儿仅用肺活量的12.5%来呼吸,而婴儿则需用30%左右。

(2)潮气量:指安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年龄越小,潮气量越少;小儿肺容量小,安静呼吸时其潮气量仅为成人的1/2。

(3)每分钟通气量:指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婴幼儿由于呼吸频率较快,虽然潮气量小,每分钟通气量如按体表面积计算与成人相接近。

(4)气体弥散量:小儿肺脏小,气体弥散量也小,但以单位肺容积计算则与成人近似。

(5)气道阻力:气道阻力的大小取决于管腔大小与气体流速等。小儿气道阻力大于成人;婴幼儿肺炎时,气道管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痉挛等易使管腔更为狭窄,气道阻力增大。

总之,小儿各项呼吸功能的储备能力均较低,较易发生呼吸衰竭

【呼吸道免疫特点】

呼吸道的防御机制始于鼻。鼻毛能阻挡外来的较大异物。鼻粘膜富有血管,产生的湿化作用也可使吸水性颗粒增大,以利吞噬细胞吞噬,而婴儿不仅缺乏鼻毛,鼻道粘膜下层血管又较丰富,易充血肿胀而阻塞鼻道。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均有纤毛突起,纤毛一致不断地向后摆动,将粘有病原体等异物的粘液痰排出呼吸道,而幼小婴儿此种防御机制发育不够成熟。婴幼儿时期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辅助性T细胞功能暂时低下,使分泌型IgA、IgG含量低微。故易患呼吸道感染。因此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

【常用检查方法】

1. 体格检查

(1)望诊:①呼吸频率改变:呼吸频率增快是呼吸困难的第一征象,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呼吸频率减慢和节律不规则是呼吸系统出现的危险征象。②发绀:肢端发绀为末梢性发绀;舌、粘膜的发绀为中心性发绀。中心性发绀比末梢性发绀出现晚,但更有临床意义。③吸气时胸廓凹陷:婴幼儿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称三凹征。

(2)肺部听诊:①哮鸣音:常于呼气相明显,提示细小支气管梗阻。②喘鸣音:吸气性喘鸣是指吸气时出现喘鸣音同时伴吸气延长,是上呼吸道梗阻的表现;呼气性喘鸣是指呼气时出现喘鸣音同时伴呼气延长,是下呼吸道梗阻的表现。③湿啰音:不固定的中、粗湿啰音常来自小支气管的分泌物;于吸气相,特别在深吸气末听到固定不变的细湿啰音提示肺泡内存有分泌物,常见于肺炎。

2.血气分析 由于婴儿对肺活量、每分钟通气量等常规检查不合作,故目前多采用测定血液气体分析来检测婴幼儿的呼吸功能。小儿血液气体分析正常值见表4-1。

表4-1  小儿动脉血液气体分析正常值

项   目

新 生 儿

~2岁

2岁以上

PH值

7.35~7.45

7.35~7.45

7.35~7.45

PaO2(kPa)

8~12

10.6~13.3

10.6~13.3

PaCO2(kPa)

4.00~4.67

4~4.67

4.67~6.00

SaO2(%)

90~97

95~97

96~98

HCO3-(mmol/L)

20~22

20~22

22~24

BE(mmol/L)

-6~+2

-6~+2

-4~+2

【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中医“肺常不足”的相关性】

肺主气,司呼吸。小儿呼吸功能储备低,主气功能不足;鼻腔短小,鼻道狭窄,鼻粘膜柔嫩脆弱;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软骨缺乏弹力组织,粘液腺分泌不足,粘膜纤毛运动差,不易将微生物和粘液清除;小儿呼吸道分泌型IgA、IgG含量低微,免疫力差。基于以上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小儿易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小儿“肺常不足”,除反映在解剖、生理方面外,还与呼吸道的免疫功能较差相一致。中医将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概括为肺的“稚阴未充,稚阳未长”。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infection, AURI)是指各种病原体侵犯喉部以上呼吸道的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亦常用“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名词诊断,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婴幼儿更为多见。

上感相当于中医的感冒。《幼科释迷》解释感冒为:“感者触也,冒其罩乎”,是指感受外邪,触罩肌表全身,概括了病名及其含义。

【病因病机】

1.西医病因  以病毒为主,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常见有鼻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埃可病毒及腺病毒等。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多为继发,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及葡萄球菌等多见。

婴幼儿期上呼吸道解剖和免疫特点使其易患本病。此外,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症、过敏体质及原发性或后天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也易患本病。

2.中医病因病机

小儿感冒发生的原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寒、热、暑、湿、燥等。小儿肺常不足,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发为感冒。外邪客于肺卫,导致卫阳受遏,肺气失宣,因而出现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喷嚏及咳嗽等症。因此,小儿感冒的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病变部位主要在肺,亦常累及肝、脾等脏。

(1)感受风寒:风寒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寒主收引,致使肌肤闭郁,卫阳不得宣发,导致发热、恶寒、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气道不利,则致鼻塞、流涕、咳嗽;寒邪郁于太阳经脉,经脉拘急收引,气血凝滞不通,则致头痛、身痛、肢节酸痛等症。

(2)感受风热:风热之邪,侵犯肺卫,邪在卫表,卫气不畅,则致发热较重、恶风、微有汗出;风热之邪上扰,则头痛;热邪客于肺卫,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等证候。小儿发病之后易于传变,外感风寒,寒易化热,或表寒未解,已入内化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

(3)感受暑湿:夏令冒暑,长夏多湿,暑为阳邪,暑多夹湿,暑湿之邪束于肌表,而致暑邪感冒。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致发热、无汗;暑湿郁遏,清阳不升,则致头晕或头痛;湿邪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湿邪困于中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致胸闷、泛恶、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泄泻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肺气失宣,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此为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节,致乳食停滞,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为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肝常有余,感邪之后,若风邪入里化热,热扰神明,引动肝风,易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实,惊惕抽搐,此为感冒夹惊。

【临床表现】

病情轻重程度相差较大,与年龄、感染病原体和机体抵抗力有关。轻症病例仅有鼻部症状;重症病例可引起很多并发症,如中耳炎、风湿热心包炎、骨髓炎等疾病。上感分为一般类型和特殊类型。

1.一般类型上感  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咳嗽、食欲差,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年长儿症状较轻,常见鼻塞、流涕、喷嚏、发热、咽痛或不适等;有时在发病早期出现阵发性脐周疼痛,与发热所致肠痉挛或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等;肺部呼吸音正常;肠病毒感染者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病程约3~5天。

2.特殊类型上感 ①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流涎、咽痛等。体检时可见咽部红肿,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可见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约1周左右。②咽-结合膜热:由腺病毒3、7型所致。好发于春夏季,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体检时可见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病程约1~2周。

【实验室检查】  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咽拭或鼻咽分泌物病毒分离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可明确病原;链球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增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病不难诊断。

2. 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急性传染病早期: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麻疹百日咳水痘幼儿急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其演变特点等加以鉴别。

(2)流感:有明显的流行病史,多全身症状突出,如高热、四肢酸楚、头痛等,而上呼吸道的卡他症状较轻。

【治疗】

1.治疗原则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以单纯中医辨证治疗为主,以疏风解表为原则。若有细菌或肺炎支原体感染者,根据病原体不同选择适当抗生素。感冒兼有夹惊者,及时予以对症止惊。

2.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

(2)病毒性结合膜炎可用0.1%阿昔洛韦滴眼,每1~2小时1次。如继发细菌感染则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疗程3~5天。

(3)对症治疗:高热可应用乙酰氨基酚类或布洛芬类退热药口服,亦可采用冷敷、酒精浴的物理降温方法。高热惊厥可予以镇静、止惊处理(详见第十七章第七节)。

3.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本病重在辨外感病邪性质,有风寒、风热、暑湿之不同。冬春二季多为风寒、风热感冒;夏季多为暑邪感冒。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等治疗方法。治疗兼证,应在解表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导、镇惊之法。

① 风寒感冒

证候  发热轻,恶寒,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  辛温解表。

方药  荆防败毒散加减。头痛明显加葛根白芷散寒止痛;恶寒无汗加桂枝麻黄解表散寒;咳声重浊加白前紫苑宣肺止咳;痰多加白前、陈皮燥湿化痰;呕吐加半夏、生竹茹降逆止呕;纳呆、舌苔白腻去甘草,加厚朴和胃消胀;外寒里热证加黄芩石膏板蓝根等清热泻火之品。

② 风热感冒

证候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辛凉解表。

方药  银翘散加减。高热加栀子、黄芩清热;咳嗽重,痰稠色黄加桑叶瓜蒌皮、黛蛤散宣肺止咳祛痰;咽红肿痛加蝉蜕蒲公英玄参清热利咽;大便秘结加枳实、生大黄通腑泄热。

③ 暑邪感冒

证候  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  清暑解表。

方药  新加香薷饮加减。偏热重者加黄连、栀子清热;偏湿重加鸡苏散、佩兰藿香祛暑利湿;呕吐加半夏、竹茹降逆止呕;泄泻加葛根、黄芩、黄连、苍术清肠化湿。

兼证

① 夹痰: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偏于风寒者,治以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偏于风热者,治以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加用桑菊饮加减。

② 夹滞: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治以解表兼消食导滞。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③ 夹惊: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搐,舌质红,脉浮弦。治以解表兼清热镇惊。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也可另服小儿回春丹小儿金丹片。

(2)中药成药

小青龙颗粒(冲剂):用于风寒感冒。开水冲服,1岁以下每次4g,1~6岁5~8g,7~14岁13g,每日3次。

藿香正气水:用于暑湿感冒。口服,1岁以下每次1ml,1~6岁2~3ml,7~14岁5~10ml,每日2~3次。

抗病毒口服液:用于时邪感冒。每次5~20ml,每日2~3次。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用于风热感冒。口服。1岁以内,每次2.5~5ml,1~3岁,每次5~10ml,3~7岁每次10~15ml,7~12岁每次15~20ml,每日3~4次。

(3)针灸疗法:取大椎、曲池、合谷。头痛加太阳,咽喉痛加少商。用泻法,每日1~2次。用于风热感冒。

【预防与调护】

1.经常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加强体格锻炼。

2.避免与上感病人接触,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接触病人后要洗手。

3.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必要时可进行空气消毒。

4.发热期间多饮热水。饮食易消化、清淡,忌食辛辣、冷饮、油腻食物。

第三节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tis)是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常累及气管,故又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或为麻疹、百日咳、伤寒等急性传染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冬春季发病较多,3岁以内小儿多见。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外感咳嗽”、“暴咳”。

【病因、病机及病理】

1.西医病因和病理 病原为各种病毒或细菌,或为混合感染。营养不良、佝偻病、免疫功能失调及特异性体质等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急性感染早期病理表现为粘膜充血、肿胀,继而浅层纤毛上皮损伤、脱落,粘液腺肥大,分泌物增加,粘膜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

2.中医病因病机  以感受外邪为主,病位在肺。风邪犯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咳嗽。肺通调水道,肺失清肃,则肺不布津,凝聚为痰则咯痰。风易兼挟他邪而为病,挟寒则伴见鼻塞声重,流清涕等风寒表证;挟热则伴见鼻咽干燥,流浊涕等风热表证;挟燥则伴见干咳少痰或无痰等风燥犯肺之证。故临床有风寒、风热、风燥之不同。若咳嗽日久不愈,耗伤肺之气阴,则可转为内伤咳嗽。

【临床表现】

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2~3天后咳嗽加重,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由白色清稀渐转为黄色粘稠。多伴有发热,婴幼儿症状较重,可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听诊时肺部呼吸音粗糙,也可听到不固定的散在干湿啰音。

【X线检查】

胸部摄片多正常,或为肺纹理增粗,少数可见肺门阴影增深。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注意与肺炎早期相鉴别。肺炎早期常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双肺听诊吸气末可闻及较深啰音或捻发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斑片状阴影。

【治疗】

1.治疗原则  西医主要控制感染,对症治疗。中医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一般尽量不用镇咳剂或镇静剂,以免抑制咳嗽反射,影响粘痰咳出。

2.西医治疗

(1)控制感染:由于病原体多为病毒,一般不采用抗生素。对婴幼儿有发热、黄痰、白细胞增多者,或考虑有细菌感染时,可适当选用抗生素。

(2)对症治疗:①化痰:痰稠者,应用氨溴索(沐舒坦)每日1.2~1.6mg/kg,分3次口服。②止咳:对刺激性干咳可用复方甘草合剂等。③止喘:用氨茶碱口服或静脉给药;对喘憋严重者可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或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每日1mg/kg,1~3天。

3.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本病采用八纲辨证。根据咳嗽的声音、痰量及颜色辨寒热。一般咳声较急或咳声重浊,有少量白色稀痰者,多属风寒;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伴口渴咽痛者,多属风热。咳嗽痰少,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鼻燥咽干者多属风燥。因外感咳嗽为正盛邪实之证,故治疗时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之品,以免留邪。

① 风寒咳嗽

证候  初起咳嗽频作,咳声较急或重浊,有少量白色稀痰。咽痒声重,鼻塞流涕,恶寒,无汗,或有发热,头痛,身痛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加减。若痰多者,加金沸草苏子以降气化痰;若风寒束表重者,加荆芥防风、麻黄以解表散寒;若风寒化热或寒包热者,加黄芩、石膏兼清里热。

② 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不爽,吐黄色粘稠痰,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加减。热重者,加生石膏、知母;痰多者,加川贝母、瓜蒌;咳重者,加炙杷叶、前胡;若喘促明显者,合用麻杏石甘汤以宣肺平喘。

③ 风燥咳嗽

证候  干咳痰少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有恶寒,发热。舌尖红,苔薄黄欠润,脉细数。

治法  疏散表邪,润肺化痰。

方药  桑杏汤加减。伤津较重者加麦冬玉竹;咽痛可加玄参、马勃鼻衄加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

(2)中药成药

①川贝枇杷糖浆:用于风热咳嗽。口服,3岁以下,每次3ml;3岁以上,每次5ml。均每日3次。

急支糖浆: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口服,每次5~10 ml,每日3次。

(3)针灸疗法:见第十七章第一节。

(4)中药外治法

鱼腥草15g,青黛、海蛤壳各l0g,葱白3根,冰片0.3g。将前三味研末,取葱白、冰片与药末捣烂如糊状,外敷脐部,适用于风热咳嗽。

白芥子、半夏、细辛各3g,麻黄、肉桂各5g,丁香0.5g。共研细末,外敷脐部,适用于风寒咳嗽。

【预防与调护】

1.注意气候变化,尤其在秋冬季节,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

2.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煤气、尘烟等刺激。

3.注意合理喂养,加强户外锻炼,增加小儿抗病能力。

4.经常变换体位及拍背部,以促进痰液排出。

第四节  肺炎

肺炎(pneumonia)系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临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主要表现。发病季节以冬春二季为多发,寒冷地区发病率高。肺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婴幼儿为多发。肺炎是我国婴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加强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目前小儿肺炎常用的分类方法有:

(一)病理分类 按解剖部位分为: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其中以支气管肺炎最为多见。

(二)病因分类 由于微生物学的进展,许多肺炎可以得到病原学的证据。按病因可分为:

1.细菌性肺炎  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还有军团菌及厌氧菌等。

2.病毒性肺炎  最常见的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为腺病毒3、7、11、21型,甲型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1、2、3型,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肠道病毒、鼻病毒等。

3.支原体肺炎  由肺炎支原体所致。

4.衣原体肺炎  以沙眼衣原体为主。

5.真菌性肺炎  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球孢子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毛霉菌等。

6.原虫性肺炎  以卡氏肺囊虫为主。

7.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肺炎  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嗜酸细胞性肺炎等。

(三)病程分类 病程<1月者,称为急性肺炎;1~3个月称为迁延性肺炎;>3月者称为慢性肺炎

中医称肺炎为“肺炎喘嗽”。肺炎喘嗽首见于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其在叙述患麻疹时指出:若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称为“肺炎喘嗽”。然而根据肺炎喘嗽的主证,追溯文献记载,早在《素问·通评虚实论》即有:“乳子中风热,喘鸣息肩”类似肺炎喘嗽的描述。

本节将重点讲述儿科常见的支气管肺炎。

【病因、病机及病理】

1.西医病因、病机及病理

(1)病因:肺炎的病因主要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

① 感染因素: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为细菌和病毒。发达国家中小儿肺炎病原以病毒为主,发展中国家则以细菌为主。其中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重症肺炎的主要病因。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婴儿衣原体感染有增多的趋势。此外,临床上小儿肺炎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者并不少见。

② 非感染因素:常见有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过敏性肺炎等。

(2)发病机制

病原体常由呼吸道入侵,少数经血行入肺。当炎症蔓延到细支气管和肺泡时,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管腔变窄,导致通气功能障碍;肺泡壁充血水肿,炎性分泌物增多使呼吸膜增厚,导致换气功能障碍。通气不足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CO2)潴留,导致PaO2降低和PaCO2增高;换气功能障碍主要引起缺氧,导致PaO2降低。为代偿缺氧状态,患儿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强,呼吸辅助肌参与活动,出现鼻翼煽动和三凹征,同时心率也加快。

缺氧、CO2潴留和毒血症,可导致机体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和代谢的紊乱。

①循环系统:病原体和毒素侵袭心肌,可引起心肌炎;缺氧时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肺循环压力增高,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负担增加。肺动脉高压和中毒性心肌炎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重症患者常出现微循环障碍、休克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②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和CO2潴留使血与脑脊液pH值降低,CO2向细胞内和中枢神经系统弥散;高碳酸血症使脑血管扩张、血流减慢、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颅内压增高。严重缺氧可使脑细胞无氧代谢增加,造成乳酸堆积、ATP生成减少和Na+-K+离子泵运转功能障碍,导致脑细胞内钠、水潴留,形成脑水肿。病原体毒素作用亦可引起脑水肿。

③消化系统:低氧血症或酸中毒使胃肠粘膜出现糜烂、出血、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等应激性反应,而致粘膜屏障功能破坏,使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中毒性肠麻痹或消化道出血

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缺氧时体内需氧代谢障碍、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加上高热、饥饿、吐泻的因素,常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而CO2潴留、H2CO3增加又可导致呼吸性酸中毒。重症肺炎可出现混合性酸中毒。缺氧和CO2潴留可致肾小动脉痉挛而引起水钠潴留,且重症肺炎时常有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加上缺氧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钠泵功能失调,使Na+进入细胞内,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

(3)病理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变化以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浸润为主。肺泡内充满渗出物,形成点片状炎症灶。若病变融合成片,可累及多个肺小叶或更广泛。当小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发生炎症时,可致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引起肺不张或肺气肿。不同病原所致的肺炎病理变化不同:细菌性肺炎以肺实质受累为主;病毒性肺炎以间质受累为主,亦可累及肺泡。临床上支气管肺炎与间质性肺炎常同时并存。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炎,以广泛的出血性坏死、多发性小脓肿为特点。

2.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肺炎喘嗽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

肺为娇脏,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外感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致肺气郁闭,肺失宣降,闭郁不宣,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咳嗽、气喘、痰鸣、鼻煽等肺气闭塞的证候,发为肺炎喘嗽。

(1)风寒闭肺:风寒之邪外侵,寒邪束肺,肺气郁闭,失于宣降,肺气上逆,则致呛咳气急; 卫阳为寒邪所遏,阳气不得敷布全身,则见恶寒发热而无汗;肺气郁闭,水液输化无权,凝而为痰,则见痰涎色白而清晰。

(2)风热闭肺:风热之邪外侵,热邪闭肺,肺气郁阻,失于宣肃,则致发热咳嗽;邪闭肺络,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凝聚为痰,或温热之邪,灼津炼液为痰,痰阻气道,壅盛于肺,则见咳嗽剧烈,喉间痰鸣,气急鼻煽。本证也可由外感风寒之证转化而来。

(3)痰热闭肺:邪热闭阻于肺,导致肺失于宣肃,肺津因之熏灼凝聚,痰阻于肺,则致发热咳嗽,气急鼻煽,喉间痰鸣;痰堵胸宇,胃失和降,则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肺热壅盛,则见面赤口渴;肺气郁闭,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则致口唇紫绀。

(4)毒热闭肺:邪气炽盛,毒热内闭肺气,或痰热炽盛化火,熏灼肺金,则致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喘憋,烦躁口渴,面赤唇红,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毒热耗灼阴津,津不上承,清窍不利则见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煤烟。

(5)阴虚肺热:小儿肺脏娇嫩,邪伤于肺,后期正虚邪恋。久热久咳,耗伤肺阴,则见干咳、无痰,舌红乏津。余邪留恋不去,则致低热盗汗,舌苔黄,脉细数。

(6)肺脾气虚:体质虚弱儿或伴有其他疾病者,感受外邪后易累及脾,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若病程中肺气耗伤太过,正虚未复,余邪留恋,则发热起伏不定;肺虚气无所主,则致咳嗽无力;肺气虚弱,营卫失和,卫表失固,则动辄汗出;脾虚运化不健,痰湿内生,则致喉中痰鸣,食欲不振,大便溏;肺脾气虚,气血生化乏源,则见面色无华,神乏无力,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肺主气而朝百脉。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或素体虚弱,感邪之后,病情进展,由肺而涉及到其他脏腑。如肺为邪闭,气机不利,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心血运行不www.lindalemus.com/kuaiji/畅,可致心失所养,心气不足,心阳不能运行敷布全身,则致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肝为藏血之脏,右肋为肝脏之位,肝血瘀阻,故右肋下出现痞块;脉通于心,心阳不能尽其输运血液,则脉微弱而数,出现心阳虚衰之变证。小儿感受风温之邪,易化热化火,内陷厥阴,邪热内陷手厥阴心包经,则致壮热,烦躁,神志不清;邪热内陷足厥阴肝经,则热盛动风,致两目窜视,口噤项强。小儿肺失肃降,可影响脾胃升降失司,以致浊气停聚,大肠之气不得下行出现腹胀、便秘等证候。肺炎喘嗽的病机关键为肺气郁闭,痰热是其主要病理产物,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心肝。

【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病前多数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要症状。热型不定,多为不规则发热,也可表现为弛张热或稽留热,新生儿及体弱儿可表现为不发热;咳嗽较频,早期为刺激性干咳,以后咳嗽有痰,痰色白或黄,新生儿、早产儿则表现口吐白沫;气促多发生于发热、咳嗽之后,<2个月,呼吸≥60次/分;2~12月,呼吸≥50次/分;1~5岁,呼吸≥40次/分。气促加重,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鼻翼煽动,点头呼吸,三凹征等。肺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粗糙,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若病灶融合,出现肺实变体征,则表现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管状呼吸音。新生儿肺炎肺部听诊仅可闻及呼吸音粗糙或减低,病程中亦可出现细湿啰音或哮鸣音。

重症肺炎的表现主要有:

(1)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和心力衰竭。心肌炎详见第五章。心力衰竭的表现为 ①心率突然加快,超过180次/分。②呼吸突然加快,超过60次/分。③突然发生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皮肤苍白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④心音低钝,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⑤肝脏迅速增大。⑥颜面、眼睑或下肢水肿,尿少或无尿。具有前5项者即可诊断心力衰竭(以上表现不包括新生儿)。重症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还可发生微循环衰竭。

(2)神经系统:常见烦躁不安、嗜睡,或两者交替出现。继而出现昏迷,惊厥,前囟隆起,呼吸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及有脑膜刺激征。

(3)消化系统:常见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胀等。重症肺炎可见中毒性肠麻痹,肠鸣音消失,腹胀严重时致使膈肌上升,压迫胸部,使呼吸困难加重。消化道出血时可见呕吐咖啡样物,大便隐血阳性及柏油便。

【并发症】  早期正确治疗者并发症很少见。若延误诊断或病原体致病力强者可引起并发症。细菌性肺炎最易出现的并发症为脓胸、脓气胸及肺大泡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检查

(1)血白细胞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高,甚至可见核左移,胞浆有中毒颗粒;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增高,有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2)C反应蛋白(CRP):细菌感染时,血清CRP浓度上升;非细菌感染时则上升不明显。

2.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和涂片:采取痰液、肺泡灌洗液、胸腔穿刺液和血液等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同时应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亦可作涂片染色镜检,进行初筛试验。

(2)病毒分离:应予起病7日内取鼻咽或气管分泌物标本作病毒分离,阳性率高,但需时间较长,不能做早期诊断。

(3)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发病早期血清中主要为IgM抗体,但持续时间较短;后期或恢复期抗体产生较多,以IgG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急性期特异性IgM测定有早期诊断价值,用IgM抗体捕获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法,一般于4小时内获得结果;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检测有4倍增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4)细菌或病毒核酸检测:应用杂交或PCR技术,通过检测病原体特异性核酸(RNA或DNA)来发现相关的细菌或病毒,此法灵敏,可进行微量检测。

(5)其他试验:鲎珠溶解物试验有助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诊断。

3.血气分析  对重症肺炎有呼吸困难的患儿,可作PaO2、PaCO2及血pH值测定,以此了解缺氧、酸碱失衡的类型及程度,有助于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

【X线检查】 支气管肺炎可表现为非特异性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下野、心膈角区及中内带较多;也可见小斑片病灶部分融合在一起成为大片状浸润影,甚至可类似节段或大叶肺炎的形态。肺不张可见均匀致密的阴影,占据一侧胸部、一叶或肺段。阴影无结构、肺纹理消失;肺气肿可见病侧肋间距较大,透明度增强;并发脓胸可见肋膈角变钝,积液多可见一片致密阴影,肋间隙增大,纵隔、心脏向健侧移位;并发脓气胸时,胸片可见空气、液平面;肺大泡时则见完整的薄壁、多无液平面的大泡影。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临床有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困难,肺部有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一般不难诊断。胸片有斑片影,可协助诊断。确诊后,应进一步判断病情的轻重,有无并发症,并作病原学诊断,以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2.鉴别诊断

(1)急性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无发热或仅有低热,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或有不固定的干湿啰音。

(2)支气管异物:吸入异物可继发感染引起肺部炎症。根据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及胸部X线检查可予以鉴别,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可确定诊断。

(3)肺结核:婴幼儿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及X线影像改变与支气管肺炎有相似之处,但肺部啰音常不明显。应根据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X线胸片随访观察及抗生素治疗后的反应加以鉴别。

【治疗】

1.治疗原则  应采取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的综合疗法。轻症肺炎,积极控制感染,同时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重症肺炎或有并发症者,则以西医急救治疗为主,也可配合中成药静脉滴注;迁延性、慢性肺炎,以中医治疗为主,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疗原则。

2.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病原选择药物。

细菌感染者,宜采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使用原则:①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药物;②早期治疗;③联合用药;④选用渗入下呼吸道浓度高的药物;⑤足量、足疗程;⑥重症宜经静脉给药。WHO推荐4种第一线抗生素,即复方新诺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其中青霉素为首选药;复方新诺明不能用于新生儿。我国卫生部对轻症肺炎推荐使用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用药时间应持续至体温正常后5~7天,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3天。葡萄球菌肺炎疗程宜长,一般于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2周,总疗程6周。

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柱晶白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支原体肺炎至少用药2~3周,以免复发。

病毒感染目前无理想的抗病毒药,临床常用药物有:①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对合胞病毒、腺病毒有效。②干扰素: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早期使用疗效好。③聚肌胞:为干扰素诱生剂,能增加机体抗病毒能力。

(2)对症治疗:①氧疗:凡有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面色苍灰等低氧血症表现者,应立即给氧。多采取鼻前庭给氧,氧流量为0.5~1L/分钟;氧浓度不超过40%;氧气宜湿化,以免损伤气道纤毛上皮细胞和使痰液变粘稠。缺氧严重者可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4L/分钟,氧浓度为50%~60%。若出现呼吸衰竭,则需用人工呼吸器。②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祛痰剂,常用复方甘草合剂、氨溴索;雾化吸入α糜蛋白酶,可裂解痰液中的粘蛋白;喘憋严重者选用支气管解痉剂;保证液体摄入量,有利于痰液排除。③腹胀的治疗:低钾血症引起者及时补钾。若中毒性肠麻痹,应禁食、胃肠减压、皮下注射新斯的明每次0.04mg/kg;亦可联用酚妥拉明每次0.5mg/kg及阿拉明每次0.25mg/kg,加入10%葡萄糖20~30ml静滴,2小时后可重复应用,一般用2~4次可缓解。④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镇静、给氧、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减轻心脏负荷(详见第五章第三节)。

(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炎性渗出物,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血管通透性,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适应症:①中毒症状明显;②严重喘憋;③伴有脑水肿、中毒性脑病;④伴有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等;⑤胸膜有渗出者。可用琥珀酸氢化考的松每日5~10mg/kg或用地塞米松0.1~0.3mg/kg加入瓶中静脉点滴,疗程3~5天。

(4)并存症和并发症的治疗:对并存佝偻病、营养不良者应给与相应疾病的治疗。对并发脓胸、脓气胸者应及时抽脓、抽气。对年龄小,中毒症状重,或脓液粘稠,经反复穿刺抽脓不畅者,或张力性气胸宜考虑胸腔闭式引流。

3.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病初起多有表证,但很快入里化热。病初辨证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凡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急,痰多清稀,舌质不红,苔白,为风寒闭肺;若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粘稠或色黄,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黄,为风热闭肺;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还是痰重,凡咳嗽喘促,气急鼻煽,喉间痰鸣,泛吐痰涎,为痰热闭肺;若高热炽盛,面红唇赤,气急喘憋,烦躁口渴,为毒热闭肺。凡发病急,病程短多为实证;发病缓,病程长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肺炎喘嗽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气滞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壮热炽盛时宜用通下药以通腑泄热。病久肺脾气虚者,宜健脾补肺为主;若阴虚肺热,治以养阴润肺,兼清解余热。出现变证,心阳虚衰者,宜温补心阳;邪陷厥阴者,宜开窍熄风。

常证

① 风寒闭肺

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呛咳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  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  华盖散加减。恶寒身痛重者加桂枝、白芷温散表寒;痰多苔白腻者加半夏、莱菔子止咳化痰;若寒邪外束,内有郁热,症见发热口渴、面赤心烦、苔白、脉数者,则宜用大青龙汤表里双解。

② 风热闭肺

证候  发热恶风,咳嗽气急,微有汗出,痰多,痰粘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重证则见高热,咳嗽微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面赤,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咳剧痰多者加川贝、瓜蒌皮、天竺黄清化痰热;热重者加黄芩、山栀、板蓝根、鱼腥草清肺泄热;夹有积滞者,加莱菔子、全瓜蒌化痰通腑。

③ 痰热闭肺

证候  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煽,喉间痰鸣,口唇青紫,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治法  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方药  五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痰盛者加浙贝母、天竺黄、鲜竹沥清化痰热;热甚者加栀子、虎杖清泄肺热;热盛便秘,痰壅喘急加生大黄,或用牛黄夺命散涤痰泻火;面唇青紫者加丹参赤芍活血化瘀。

④ 毒热闭肺

证候  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面赤唇红,烦躁口渴,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而干,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药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热重者加虎杖、蒲公英、败草清热解毒;腹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口干鼻燥,涕泪俱无者加生地黄、玄参、麦冬润肺生津;咳嗽重者加前胡、款冬花宣肺止咳;烦躁不宁加白芍钩藤清心宁神。

⑤ 阴虚肺热

证候  病程较长,干咳少痰,低热盗汗,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乏津,舌苔花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余邪留恋,低热起伏者加地骨皮、知母、黄芩、鳖甲青蒿滋阴清热;久咳者加百部枇杷叶百合诃子敛肺止咳;汗多者加龙骨牡蛎枣仁五味子敛阴止汗。

⑥ 肺脾气虚

证候  低热起伏不定,面白少华,动则汗出,咳嗽无力,喉中痰鸣,食欲不振,大便溏,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  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方药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咳嗽痰多者去五味子,加半夏、陈皮、杏仁化痰止咳;咳嗽重者加紫菀、款冬花宣肺止咳;动则汗出重者加黄芪、龙骨、牡蛎固表止汗;汗出不温加桂枝、白芍温卫合营;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健胃助运;久泻不止者加扁豆山药、煨木香、煨诃子健脾止泻。

变证

①心阳虚衰

证候  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呼吸困难,或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或神萎淡漠,右胁下出现痞块并逐渐增大,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治法  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若气阳虚衰者亦可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少量频服以救急,气阴两竭者加麦冬;右肋下痞块等血瘀重者可酌加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

②邪陷厥阴

证候  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窜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  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若昏迷痰多者加菖蒲、胆南星、竹沥等豁痰开窍;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加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和至宝丹等。

(2)中药成药

①养阴清肺口服液:用于阴虚肺热证。口服。1岁以内2.5ml,1~6岁5~7.5ml, 6岁以上10 ml,每日2~3次。

②止咳橘红口服液:用于痰热闭肺证。口服。每次5ml,每日2~3次。

儿童清肺丸:用于痰热闭肺证。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3岁以下每次半丸。

(3)针灸疗法

①针刺:痰热闭肺证取尺泽、孔最、列缺、合谷、肺俞、足三里,配穴取少商、丰隆、曲池;阳气虚脱证取穴气海、关元、百会。

②隔姜灸百会、神阙、气海,有回阳固脱作用。

(4)拔罐疗法:方法:取肩胛双侧下部,拔火罐。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5日为1疗程。适用于肺炎湿啰音久不消退者。

(5)中药外治法:敷贴疗法:用于肺炎后期迁延不愈或痰多,两肺湿啰音经久不消失者。

①白芥子末、面粉各30克,加水调和,用纱布包后,敷贴背部,每日一次,每次约15分钟,出现皮肤发红为止,连敷三日。

②大黄、芒硝大蒜各15~30克,敷胸,纱布包,如皮肤未出现刺激反应,可连用3~5天。

【预防与调护】

1. 积极锻炼身体,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及呼吸道传染病。

2. 加强营养,防止佝偻病及营养不良是预防重症肺炎的关键。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以(18~20)℃为宜,相对湿度60%。

4.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感染。已患肺炎的婴幼儿抵抗力低,在病房中应将不同病原体肺炎患儿分室居住。恢复期及新入院的患儿应尽量分开。医务人员接触不同患儿时,要注意消毒隔离操作。

【附】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临床特点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pneumonia)  多见于2岁以内,尤以2~6个月婴儿多见。男多于女,其比例约为1.5~2∶1。发病季节随地理区域而异。我国北方地区多见于冬春季,南方多见于夏秋季,广东则多见于春夏季。发热、咳嗽、喘憋为主要症状。约2/3的病例有发热,多为高热,最高可达41℃,高热时间大多为1~4天。咳嗽大多为干咳。中、重症病儿有喘憋,呼吸困难,出现呼吸增快、三凹征、鼻翼煽动及口唇发绀。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呼吸性喘鸣、有时伴呼吸音减弱,肺基底部可听到细湿啰音。毛细支气管炎在喘憋发作时,往往听不到湿啰音。严重者还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病原学检测:对鼻咽分泌物脱落细胞抗原及血清中IgM抗体能进行合胞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胸部X线特点:毛细支气管炎常有不同程度梗阻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周围炎,有时可见小点片状阴影或肺不张;间质性肺炎可呈线条状或单条状阴影增深,或互相交叉成网状阴影,多伴有小点状致密阴影。

 (二)腺病毒肺炎(adenoviruspneumonia)  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季节在我国北方多发于冬春两季,广州则多见于秋季。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急骤发热,大多自第1~2日起即发生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至第3~4日多呈稽留热或不规则的高热。咳嗽较剧,频咳或阵咳。呼吸困难多开始于第3~6日。重症者可出现鼻翼煽动、三凹征、喘憋及口唇甲床青紫。肺部体征出现较晚,初期听诊仅有呼吸音粗糙或干啰音,发热4~5日后方可闻及湿啰音。常有肺气肿征象。重症患儿于发病第2周可有胸膜反应或胸腔积液,常出现并发症。在腺病毒肺炎的病程中,可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感染,致使病情加重。胸部X线特点: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肺部X线改变较肺部啰音出现早,但病变吸收较慢,需数周或数月。

(三)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多见于年长儿,婴幼儿感染率也可高达25%~69%。发病无季节性,常年均可发生,流行周期为4~6年。发热、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热型不定,大多在39℃左右,热程1~3周。刺激性剧烈咳嗽为突出表现,有时阵咳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咯痰粘稠,甚至带有血丝。年长儿常伴有咽痛、胸闷及胸痛等症状。婴幼儿则起病急,病情重,常有呼吸困难及喘憋。肺部体征因年龄而异,年长儿大多缺乏显著的肺部体征,婴幼儿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有时可闻及湿啰音。部分婴儿可闻及哮鸣音。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如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脑膜炎、肾炎等肺外表现。病原学检查:血早期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诊断价值。胸部X线特点:多表现为单侧病变,以右肺中下野多见;呈双侧弥漫网状或结节样浸润阴影或间质性肺炎表现;有时表现为肺门阴影增浓和胸腔积液。往往一处阴影已消散而他处又有新的浸润发生,即所谓游走性浸润。体征轻微而胸片阴影显著为本病特征之一。

【附】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以上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及肺炎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小儿肺系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简称“复感儿”。古代医籍的体虚感冒与本病相似。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儿科呼吸道感染占门诊患儿的80%,其中30%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本病多见于6个月~6岁的小儿,1~3岁的幼儿最为常见。

【病因】  感染的部位主要在鼻咽部、扁桃体、喉、气管、支气管及肺泡。发病除与能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直接相关外,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先天免疫缺陷或后天免疫功能低下;呼吸系统先天畸形(会厌吞咽功能不全、原发纤毛功能异常、肺发育不良、肺囊肿等);环境因素(空气污染、被动吸烟、气候骤变等);饮食因素(偏食、厌食所致的微量元素或维生素摄入不足);维生素D代谢异常;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及情绪紊乱可降低呼吸道粘膜抵抗力);慢性疾病的影响(贫血、营养不良、结核病、肾病及胃肠疾病)等。

【诊断标准】

1.0~2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10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以上;3~5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8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次以上;6~12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7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次以上。

2.上呼吸道感染第2次距第1次至少要间隔7天以上。

【治疗】 

1.治疗原则 对该病西医主要是针对引起患儿复感的病因进行治疗,酌情配合免疫调节剂,以消除易感因素;中医以扶正固本为主,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患儿抗病能力。

2.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本病辨证,重在明察邪正消长变化。感染期以邪实为主,迁延期正虚邪恋,恢复期则以正虚为主。因此,感染发作期以祛邪为主;迁延期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恢复期当固本为要。本节所述,以恢复期治疗为主,此时要抓住补益的时机,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达到减轻、减少发作的目的。

①营卫失和,邪毒留恋

证候  反复感冒,恶寒怕热,不耐寒凉,平时汗多,肌肉松弛;或伴有低热,咽红不消退,扁桃体肿大;或肺炎喘嗽后久不康复;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浮数无力,指纹紫滞。

治法  扶正固表,调和营卫。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汗多者加龙骨、牡蛎固表止汗;兼有咳嗽者加百部、杏仁、炙冬花宣肺止咳;身热未清者加青蒿、连翘、银柴胡清宣肺热;咽红、扁桃体肿大未消者加板蓝根、玄参、夏枯草、浙贝母利咽化痰消肿;咽肿便秘者加瓜蒌仁枳壳、生大黄化痰解毒通腑。

②肺脾两虚,气血不足

证候  屡受外邪,咳喘迁延不已,或愈后又作,面黄少华,厌食,或恣食肥甘生冷,肌肉松弛,或大便溏薄,咳嗽多汗,唇红色淡,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指纹淡。

治法  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加减。余邪未清者加大青叶、黄芩、连翘清其余热;汗多者加五味子固表止汗;纳少厌食者加内金、炒谷芽、生山楂开胃消食;便溏者加炒苡仁、茯苓健脾化痰;便秘积滞者加生大黄、枳壳导滞消积。

③肾虚骨弱,精血失充

证候  反复感冒,甚则咳喘,面白无华,肌肉松弛,动则自汗,寐则盗汗,睡不安宁,五心烦热,立、行、齿、发、语迟,或鸡胸背,舌苔薄白,脉数无力。

治法  补肾壮骨,填阴温阳。

方药  补肾地黄丸加味。五迟者加鹿角霜、补骨脂、生牡蛎补肾壮骨;汗多者加黄芪、煅龙骨益气固表;低热者加鳖甲、地骨皮清虚热;阳虚者加鹿茸紫河车苁蓉温阳固本。

(2)中药成药:玉屏风口服液:用于肺脾两虚证。口服,1岁以下每次5ml,2~5岁每次5~10ml,每日2次,5岁以上每次10ml,每日3次。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