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题库
第七版Ⅱ教材
绪 言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最早的针具称为:
A.砭石 B.竹针 C.骨针 D.铁针E.金针
( ) 2.“针经”一般是指:
A.《针灸大成》 B.《素问》 C.《针灸甲乙经》
D.《灵枢》 E.《阴阳十一脉灸经》
( ) 3.针灸学的指导理论是:
A.中医理论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脏象学说 E.经络学说
( ) 4.灸法的发明是由于人类使用了:
A.火 B.铁器 C.铜器D.石器 E.冶炼术
( ) 5.华佗创立了著名的:
A.夹脊穴 B.化脓灸 C.阿是穴 D.隔物灸 E.经外奇穴
( ) 6.联合国向世界推荐针灸治疗的疾病有:
A.20种 B.23种 C.34种 D.40种 E.43种
( ) 7.标志针灸理论形成的著作是:
A.《针灸大成》 B.《内经》C.《针灸聚英》
D.《难经》E.《针灸甲乙经》
( )8.最早传到国外的针灸著作是:
A.《灵枢》B.《千金要方》 C.《素问》
D.《针灸甲乙经》 E.《难经》
( ) 9.《外台秘要》中专门论述了:
A.灸法 B.针刺补泻手法 C.火针法
D.子午流注针法 E.火罐疗法
( ) 10.针灸成为一门独立专科的朝代是:
A.宋代 B.晋代 C.隋代 D.唐代E.春秋时期
( ) 11.针灸学术发展的昌盛时期是:
A.晋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E.明代
( ) 12.《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王惟一 B.杨继洲 C.滑伯仁 D.皇甫谧 E.徐凤
( ) 13.表现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资料是:
A.《黄帝内经》B.《脉经》 C.《针灸甲乙经》
D.《经脉》E.《足臂十一脉灸经》
( ) 14.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
A.《难经) B.《针灸大成》 C.《十四经发挥》
D.《黄帝内经》 E.《针灸甲乙经》
( ) 15.我国第一位女针灸家鲍姑,治病擅长:
A.圆针按摩B.艾灸 C.锋针刺血
D.长针透刺E.铍针割治脓疡
( ) 16.我国第—个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王执中 C.王惟一 D.孙思邈 E.王焘
( ) 17.我国病历的创始者足:
A.华佗 B.涪翁 C.扁鹊 D.医缓 E.淳于意
( ) 18.首先提出“十四经”名称的医家是:
A.杨上善 B.王冰 C.孙思邀 D.汪机 E.滑伯仁
( ) 19.王执中的著作是:
A.《针灸问对》 B.《针灸资生经》 C.《十四经发挥》
D.《针灸甲乙经》 E.《备急于金要方》
( ) 20.明代针灸医学的总结性书籍是: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C.《针灸聚英》
D.《针灸问对》 E.《奇经八脉考》
( ) 21.《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葛洪 B.皇甫谧 C.徐凤D.王惟一 E.高武
( )22.《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A.杨继洲 B.吴谦 C.滑伯仁 D.徐凤 E.王惟一
( ) 23.《针灸聚英》的作者是:
A.李时珍 B.陈会 C.皇甫谧 D.高武 E.杨继洲
( ) 24.针灸传入欧洲的时间是:
A.公元562年B.公元552年 C.公元6世纪
D.公元702年E.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二、多项选择题
( ) 1.非元代的著作有:
A.《针灸大成》 B.《针灸聚英》 C.《针灸大全》
D.《针灸问对》 E.《十四经发挥)
( ) 2.有关砭石治病的记载见于:
A.《山海经》B.《左传》 C.《针灸甲乙经》
D.《难经》 E.《灵枢·九经十二原》
( ) 3.唐太医署设立的针灸职称为:
A.针师 B.针博士 C.针工D.针硕士 E.针生
( ) 4.非清代的著作有:
A.《神应经》B.《针灸问对》 C.《十四经发挥》
D.《针灸大全》 E.《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 ) 5.《千金要方》所载的内容有:
A.明堂三人图B.阿是穴C.灸法防治疾病
D.指寸法 E.针、药、灸结合治病
( ) 6.针灸发展史上三次总结性的代表著作有:
A.《黄帝内经》 B.《针灸大成》C.《针灸大全》
D.《针灸聚英》 E.《针灸甲乙经》
( ) 7.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善用针灸的医家有:
A.医和 B.葛洪 C.医缓 D.扁鹊 E.汪机
三、判断改错题
( ) 1.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 ) 2.王执中重视实践,善于采用针法治病,重视压痛点的诊断治疗作用。
( ) 3.1968年在河北满城挖掘出的西汉刘胜墓内有铜制、银制医针九根。
( ) 4.古人在用火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逐渐形成灸法。
( ) 5.公元552年我国将《内经》赠于日本欣明天皇。
( ) 6.宋代时设针科、灸科,《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为学员必修课。
( ) 7.《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灸法学专著。
四、填空题
1.针灸学是以研究________、腧穴、________、治则与________和作用机理
来防治疾病的—门学科。
2.砭石的起源,可追溯到___________时代。
3.随着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精制的石针逐渐发展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晋代________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_______
条为灸方,使灸法有了进一步发展。
5.早在公元六世纪,针灸就传到________、________等国。
6.________在1817年撰成《针灸逢源》。
7.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全称为《________》。
8.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医学帛书,其中两种经脉学文献是《________》与《________》。
9.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________》和《________》东渡扶桑。
10.《黄帝内经》的________部分,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
疗,故称之为________。
五、简答题
1.简述针灸疗法的特点。
2.试述《难经》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
3.简述明代主要针灸著作及作者。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黄帝内经》对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试述《针灸甲乙经》的特点及意义。
3.王惟一对针灸学的贡献有哪些?
4.《针灸大成》的主要贡献与影响是什么?
5.建国50年来针灸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绪 言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A 5.A 6.E 7.B 8.D 9.A 10.D
11.E 12.B 13.E 14.E 15.B 16.C 17.E 18.E 19.B 20.A
21.B 22.D 23.D 24.E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E 3.ABCE 4.ABCD 5.ABCDE 6.ABE 7.ACD
三、判断改错题
1.√
2.× 针→灸
3.× 铜→金
4.√
5.× 内→针
6.√
7.× 灸法→经脉
四、填空题
1.经络;刺灸法;治法
2.新石器
3.骨针;竹针;金属针
4.葛洪;99
5.朝鲜;日本
6.李学川
7.黄帝八十一难经
8.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9.明堂图;针灸甲乙经
10.灵枢;《针经》
五、简答题
1.针灸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
2.《难经》在阐明《内经》的基础上,对①奇经八脉和原气进行了论述,补充了《内经》的不足。②提出了八会穴。③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3.明代的主要针灸著作有:①杨继洲著的《针灸大成》。②徐凤著的《针灸大全》。③汪机著的《针灸问对》。④陈会著的《神应经》。⑤高武著的《针灸聚英》。⑥李时珍著的《奇经八脉考》等。
六、论述题
1.《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叙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的原则。特别是《灵枢》,系统地描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和临床治疗等,并对针灸宜忌、病证都作了详细的阐述,尤其对九针的形态及用途论述较详,扩大了针灸治疗范畴,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著名针灸学家皇甫谧对《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深入研读后,去其重复,择其精要,撰成《针灸甲乙经》一书。①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②确立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方法。③论述了针灸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④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⑤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⑥本书于公元六世纪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3.①重新考订明堂经穴,于1026年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叙述了经络、腧穴等内容,并考证354个腧穴。②主要内容刻于石碑上,树立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内,供学习针灸者拓印和阅读。③设计铸造了两座铜人,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直观教学和针灸医生考试之用,是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创造者,促进了针灸教学的发展。
4.该书汇集明以前历代诸家的针灸学说与实践经验总结而成,内容丰富,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大总结,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仍为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
5.建国后,政府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使针灸医学得到空前未有的普及和提高。①50年代初成立了卫生部直属的针灸疗法实验所(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前身)。②全国相继成立了针灸研究、医疗、教学机构,针灸学列入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③继承发展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④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⑤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⑥对针灸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观察与机理研究。⑦并对经络的实质、针刺镇痛机理、穴位特异性、针灸调整作用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实验研究。⑧临床证实针灸对内、妇、儿、外、骨伤、五官等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和科学依据。
第一章 经络总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有关奇经八脉叙述错误的是:
A.不直属脏腑
B.无所属腧穴
C.无表里配合关系
D.奇经八脉除带脉外均为纵向循行
E.不参与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
( ) 2.足太阳经的根结关系是:
A.根于大敦,结于玉英
B.根于厉兑,结于命门
C.根于窍阴,结于窗笼
D.根于隐白,结于太仓(胃)
E.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目)
( ) 3.下列除何项外均为气街的所在部位:
A.头 B.颈 C.胸 D.腹E.胫
( ) 4.十二经筋中足三阴经筋:
A.起于足趾,结于头
B.起于足趾,结于角
C.起于足趾,结于顺
D.起于足趾,结于贲
E.起于足趾,结于阴器
( ) 5.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后散布于:
A.头部 B.项部 C.背部 D.腰部 E.胸胁部
( ) 6.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根据:
A.阴阳、五行、脏腑
B.阴阳、手足、脏腑
C.五行、手足、脏腑
D.手足、五行、阴阳
E.内外、脏腑、五行
( ) 7.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阴肾经E.足少阳胆经
( ) 8.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胸部 C.颈项部 D.腹部 E.手足末端
( ) 9.下列经脉循行流注错误的是:
A.胆经、肝经、肺经
B.脾经、心经、小肠经
C.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E.肺经、大肠经、小肠经
( ) 10.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经过:
A.中焦 B.耳后 C.上齿 D.下齿 E.喉咙
( ) 11.足少阴肾经循行经过:
A.胃 B.脾 C.肺 D.耳 E.日系
( ) 12.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
A.鼻 B.目内眦 C.口周 D.目外眦 E下颌
( ) 13.胃经与脾经相衔接的部位是:
A.足小趾端 B.足大趾外端 C.足二趾端
D.足大趾内端 E.足四趾端
( ) 14.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衔接的部位: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 ) 15.小肠经与膀胱经的衔接部位足:
A.鼻旁 B.目内眦 C.耳前 D.目外眦 E.耳中
( ) 16.膀胱经与肾经相衔接的部位是:
A.足二趾端 B.足大趾内端 C.足小趾端
D.足大趾外端 E.足中趾端
( ) 17.胆经与肝经相衔接的部位是:
A.足小趾端 B.足大趾外端 C.足中趾端
D.足大趾内端 E.足二趾端
( ) 18.肝经与肺经相衔接的部位是:
A.心中 B.肺中 C.膻中 D.腹中 E.中焦
( ) 19.十二经别从正经分出的部位多在:
A.肘膝关节以下 B.头面 C.肘膝关节以上
D.四肢末端E.肘膝关节上下
( ) 20.冲脉与何脉相并上行:
A.任脉 B.肾经 C.胃经 D.脾经 E.督脉
( ) 21.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人、出、合特点的是:
A.十五络脉 B.十二经别 C.十二皮部
D.十二经筋 E.奇经八脉
( ) 22.在经络系统中,使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的是:
A.奇经八脉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 ) 23.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灌渗作用的是
A.经别 B.经络 C.皮部 D.奇经 E.经筋
二、多项选择题
( ) 1.十二经脉系统不包括:
A.奇经八脉 B.浮络 C.十五络脉
D.孙络 E.十二经筋
( ) 2.手少阳经联络的器官有:
A.目系 B.目内眦 C.耳中 D.目外眦 E.耳后
( ) 3.循行到鼻的经脉包括:
A.足太阳经 B.足少阴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E.手太阳经
( ) 4.循行到喉咙的经脉包括:
A.足少阴经 B.手刚明经 C.手太阴经
D.足阳明经 E.于少阳经
( ) 5.循行到舌的经脉包括:
A.足阳明经 B.足太阴经 C.足少阴经
D.手少阴经 E.足厥阴经
( ) 6.循行到目内眦的经脉包括:
A.手少阴经 B.足厥阴经 C.手人刚纤
D.足太阳经 E.足少刚经
( ) 7.循行到耳的经脉包括:
A.手太阳经 B.足少阴经 C.手少阳经
D.足少刚经 E.手太阴经
( ) 8.循行到巅顶的经脉包括:
A.足太阳经 B.任脉 C.足太阴经
D.督脉 E.足厥阴经
( ) 9.循行经过肺的经脉包括:
A.足少阴经 B.手少阴经 C.足太阴经
D.足厥阴经 E.手阳明经
( ) 10.循行经过心的经脉包括:
A.足少阳经 B.足太阴经 C.手阳明经
D.足少阴经 E.手太阳经
( ) 11.循行经过胃的经脉包括:
A.足太阴经 B.手太阴经 C.足太阳经
D.手太阳经 E.足厥阴经
( ) 12.循行经过肝的经脉包括:
A.足厥阴经 B.手厥阴经 C.足少阳经
D.手少阳经 E.足少阴经
( ) 13.“四海”是指:
A.髓海 B.血海 C.水谷之海 D.气海 E.十二经脉之海
( ) 14.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错误的有:
A.阴经属脏主表
B.阴经属脏主里
C.阳经属腑主里
D.阳经属腑主表
E.阳经属脏主表
( ) 15.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的经脉有:
A.阳维脉 B.带脉 C.阴维脉 D.冲脉 E.阴跷脉
( ) 16.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的经脉有:
A.督脉 B.阳跷脉 C.阳维脉 D.阴跷脉 E.十二经筋
( ) 17.在十五络脉的名称中,不包括:
A.大包 B.虚里 C.长强 D.鸠尾 E.会阴
( ) 18.具有加强表里脏腑之间联系的经络有
A.十二正经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 ) 19.刚筋分布于:
A.项背 B.四肢内侧 C.胸腹
D.四肢外侧 E.头面
( ) 20.结于阴器的经筋有:
A.足太阳经筋 B.足太阴经筋 C足少阴经筋
D.足少阳经筋 E.足厥阴经筋
( ) 21.根据根结理论,结在:
A.腹部 B.躯干 C.头部 D.胸部 E.四肢末端井穴
( ) 22.十二皮部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约束骨骼 B.保护机体 C.反映病候
D.调理气血 E.抗御外邪
( ) 23.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B.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D.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E.协调阴阳、扶正祛邪
三、判断改错题
( ) 1.“十四经”的名称是由李时珍率先提出的。
( ) 2.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 3.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顺序是手阴经传人相表里的手阳经,手阳经传入同名的足阳经。
( ) 4.任脉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阴脉之海”。
( ) 5.冲脉的外行部分与足太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 ) 6.十二经别是正经别行浅出体表的支脉。
( ) 7.十四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 ) 8.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管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 ) 9.互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四、填空题
1.经络是_____和_____的总称。
2.经络担负着联系____、沟通____、运行____、营养___、
抗御____和保卫____的重要功能。
3.《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____,外络于____。”
4.针灸临床治疗中的____、____等无不以经络为依据。
5.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_____、_____、_____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是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临床尤其是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_____。
6.冲脉具有涵蓄_____的功能,故称“十二经之海”或“_____”。
7.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是始于_____,依次逐经传注直到_____。
8._____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故又称为“_____”。
9.督脉的别络从____分出后散布于____。
10.任脉的别络从____分出后散布于____。
11.十二经筋具有_____,_____,维持人体正常_____的作用。
12.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____的部位,也是____之气散布的所在,其分部区域,是以经脉在____为依据的。
13.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_____于_____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_____系统。
14.“髓海”位于 ___,“气海”位于___,“水谷之海”位于___。
15.从络脉分出浮行于浅表的____和浮现于皮肤表层能看到的____,它们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五、名词术语解释
1.经络
2.经络学说
3.一源三歧
4.四根三结
5.标本
6.气街
7.四海
8.六合
9.十五络脉
10.奇经八脉
11.十四经
12.十二经别
13.经脉
14.络脉
15.根结
六、简答题
1.请写出经络系统的组成。
2.简述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3.简述十二皮部的生理功能。
4.请写出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5.请写出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
6.简述十五络脉的功能。
七、论述题
1.举例说明十二经脉是如何命名的。
2.奇经八脉有何生理特点与功用?
3.试述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
4.试述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特点。
5.试述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6.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7.试述经络学说临床方面的应用。
第一章 经络总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E 3.B 4.E 5.E 6.B 7.D 8.A 9.E 10.D
11.C 12.D 13.D 14.E 15.B 16.C 17.B 18.B 19.A 20.B
21.B 22.C 23.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CDE 3.CDE 4.ACD 5.BC 6.CD 7.ACD 8.ADE 9.ABDE
10.BDE 11.ABDE 12.ACE 13.ABCD 14.ACE 15.DE 16.BD 17.BE 18.AC 19.ADE 20.BCE 21.ACD 22.BCE 23.ABC
三、判断改错题
1.× 李时珍→滑伯仁
2.√
3.√
4.√
5.× 太→少
6.× 浅出体表→深入体腔
7.× 四→二
8.× 血管→经络
9.× 四肢→手足末端的井穴
四、填空题
1.经脉;络脉
2.脏腑;内外;气血;全身;病邪;机体
3.府藏;肢节
4.辨证分经;循经取穴
5.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中医理论;指导作用
6.十二经气血;血海
7.肺经;肝经
8.督脉;阳脉之海
9.长强;头部
10.鸠尾;腹部
11.约束骨骼;屈伸关节;运动功能
12.体表;络脉;体表的循行分布范围
13.输布;筋肉骨节;筋肉
14.头部;胸部;上腹部
15.孙络;浮络
五、名词术语解释
1.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
2.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临床尤其是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4.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谓之“四根三结”。
5.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意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是树根,意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6.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7.“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8.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在头项部合于六阳经脉,称之“六合”。
9.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总称十五络脉。
10.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总称奇经八脉。
11.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12.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
13.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
14.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15.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六、简答题
1.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2.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如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的循行是分不开的。此外,由于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故而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3.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体机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4.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气血流注顺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综上所述,十二经气血流注始于肺经,依次逐经传注到肝经,肝经从足走胸中,传注肺经,再由肺经逐经相传。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6.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七、论述题
1.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及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六腑及循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阳明、太阳、少阳。按照上述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3.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在头项部合于六阳经脉,故有“六合”之称。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部,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4.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页(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5.①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②六阳经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外侧,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足三阳经在下肢外侧,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③六阴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手三阴经在上肢内侧,其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其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6.①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②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营养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③抗御病邪、保卫机体: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7.①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状况。②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这是根据头部经脉分布特点辨证归经。临床上还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③指导针灸治疗: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是针灸治疗的两大关键,均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针灸临床通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如《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具体体现。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疗,如胃脘痛可用皮肤针叩刺中脘、胃俞穴,也可在该穴皮内埋针;经络瘀滞、气血痹阻,可以刺其络脉出血进行治疗,如目赤肿痛刺太阳穴出血,软组织挫伤在其损伤局部刺络拔罐等;经筋疾患,多因疾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弛缓,可以“以痛为输”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第二章 腧穴总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为:
A.归经阶段
B.定名,定位阶段
C.“以痛为输”阶段
D.定名、定位、归经阶段
E.定名、定位、系统分类阶段
( ) 2.《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经穴数目为:
A.361个 B.354个 C.349个 D.359个 E.302个
( ) 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的经穴数目为:
A.361个 B.354个 C.349个 D.359个 E.302个
( ) 4.《针灸逢源》记载的经穴数日为:
A.354个 B.359个 C.361个 D.349个 E.360个
( ) 5.“阿是”之称始见于:
A.《针灸大成》 B.《针灸甲乙经》 C.《黄帝内经》
D.《肘后备急方》 E.《备急千金要方》
( ) 6.“经外奇穴”是指:
A.经脉以外的腧穴
B.经穴以外的腧穴
C.十二经穴以外的腧穴
D.经穴以外有定名、定位的腧穴
E.十二经脉以外有定名,定位的腧穴
( ) 7.颊车穴的命名依据是:
A.根据所在部位
B.利用天体地貌
C.根据治疗作用
D.借助建筑物命名
E.参照动植物命名
( ) 8.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
A.《难经》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千金要方》 E.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
( ) 9.大椎穴退热属于腧穴的:
A.远治作用 B.近治作用 C.双向调节作用
D.本经腧穴作用 E.相对特异性作用
( ) 10.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病证中错误的是:
A.前头 B.鼻 C.齿病D.口 E.胸胁
( ) 11.足少阳胆经主治病证中错误的是:
A.耳病 B.侧头病 C.胁肋病 D.筋脉病 E.神志病
( ) 12.手太阳小肠经主治病证中错误的是:
A.目疾 B.后头病 C.耳病D.咽喉病 E.鼻疾
( ) 13.五输穴中所溜为:
A.井穴 B.荥穴 C.输穴 D.经穴E.合穴
( ) 14.五输穴中所入为:
A.井穴 B.荥穴 C.输穴 D.经穴E.合穴
( ) 15.下列特定穴不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是:
A.募穴 B.络穴 C.五输穴 D.原穴E.八脉交会穴
( ) 16.郄穴的数目是:
A.12个 B.15个 C.14个 D.16个 E.18个
( ) 17.募穴的数目是:
A.12个 B.60个 C.80个 D.16个 E.14个
( ) 18.五输穴的数目是:
A.12个 B.60个 C.肋个D.16个 E.14个
( ) 19.络穴的数目是:
A.12个 B.15个 C.18个 D.16个 E.14个
( ) 20.有关募穴概念错误的是:
A.均位于胸腹部
B.与脏腑部位相接近
C.是脏腑经气汇聚的地方
D.脏病取之,有“阳病引阴”之意
E.在各脏腑所属的经脉循行线上
( ) 21.八脉交会穴分布于:
A.腕踝关节附近 B.头面部C.肘膝关节附近
D.胸腹部 E.奇经八脉循行线上
( ) 22.下列以固定标志取穴的是:
A.颊车 B.养老 C.听宫 D.攒竹E.劳宫
( ) 23.下列以活动标志取穴的是:
A.关冲 B.素髎 C.隐白 D.承山E.迎香
( ) 24.根据骨度分寸,间距不为9寸的是:
A.耳后两乳突之间
B.胸骨上窝至歧骨
C.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D.胸剑联合至阴交穴
E.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
( ) 25.根据骨度分寸法,百会穴至大椎穴为:
A.12寸 B.7寸 C.18寸 D.10寸 E.19寸
( ) 26.关元穴至剑突下(鸠尾)的骨度分寸为:
A.6寸 B.7寸 C.8寸 D.9寸E.10寸
( ) 27.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A.9寸 B.16寸 C.8寸 D.13寸 E.5寸
( ) 28.下列骨度分寸错误的是:
A.两头维之间为9寸
B.印堂至百会之间为9寸
C.中脘至关元穴之间为7寸
D.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
E.歧骨至耻骨联合上缘为13寸
( ) 29.作为量取背部俞穴的标志,与肩胛骨下角相平的胸椎是:
A.5椎 B.6椎 C.7椎 D.8椎E.9椎
( ) 30.作为定取腰部腧穴标志的髂嵴间水平联线,相当于:
A.12椎 B.13椎 C.14椎D.15椎 E.16椎
( ) 31.臀横纹至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8寸 B.12寸 C.14寸D.16寸 E.19寸
( ) 32.督脉腧穴量取定位多根据:
A.拇指同身寸B.脊椎间隙 C.中指同身寸
D.简便取穴法E.横指同身寸
( ) 33.“一夫法”又称为:
A.拇指同身寸B.食指同身寸 C.中指同身寸
D.小指同身寸E.横指同身寸
( ) 34.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19寸 B.16寸 C.13寸D.18寸 E.12寸
( ) 35.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9寸 B.16寸 C.17寸D.18寸 E.15寸
二、多项选择题
( ) 1.腧穴在古代文献中的称谓有:
A.骨空 B.会 C.气穴D.节 E.孔穴
( ) 2.《针灸甲乙经》对腧穴学理论发展做出的贡献,主要归纳为:
A.论及了经穴349个
B.论述了腧穴的定位
C.论述了腧穴的操作
D.论述了腧穴的主治配伍
E.论述了腧穴的排列顺序
( ) 3.十四经穴的特点有:
A.有固定的名称
B.有固定的位置
C.有固定的归经
D.有相对固定的主治功能
E.具有主治本经病候的共同作用
( ) 4.阿是穴的别称有:
A.不定穴 B.奇穴 C.天应穴
D.以痛为输 E.压痛点
( ) 5.腧穴命名的主要依据有:
A.借助建筑物B.根据所在部位 C.利用天体地貌
D.参照动植物形象 E.结合中医学理论
( ) 6.根据治疗作用命名的腧穴有:
A.大椎 B.四白 C.牵正 D.太白 E.鱼际
( ) 7.根据骨度分寸,其中间距3寸的有:
A.前发际至印堂穴
B.后发际至大椎穴
C.外踝高点至悬钟穴
D.内踝高点至三阴交穴
E.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 ) 8.可运用简便取穴法的腧穴有:
A.列缺 B.风市 C.百会 D.劳宫E.上巨虚
( ) 9.指寸定位法包括:
A.中指同身寸B.拇指同身寸 C.食指同身寸
D.小指同身寸E.横指同身寸
( ) 10.下列属于腧穴远治作用的有:
A.至阴穴矫正胎位
B.合谷穴治下牙痛
C.睛明治疗目疾
D.足三里穴治疗乳痈
E.列缺穴治疗头项病
( ) 11.足厥阴肝经主治的病证有:
A.耳病 B.前阴病 C.肝病D.妇科病 E.肾病
( ) 12.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的病证有:
A.后头病 B.眼病 C.背腰病 D.热病E.神志病
( ) 13.足三阳经共同主治的病证有:
A.妇科病 B.眼病 C.背腰病 D.热病E.神志病
( ) 14.可治疗神志病的经脉有:
A.心经 B.心包经 C.胃经D.小肠经 E.任脉
( ) 15.大多分布于躯干部的特定穴有:
A.络穴 B.募穴 C.俞穴 D.郄穴 E.八会穴
( ) 16.交会穴大多分布在:
A.头面部 B.腕踝部 C.肘膝部 D.躯干部 E.颈项部
( ) 17.下列关于下合穴论述错误的有:
A.下合穴的数目为12个
B.大肠经的下合穴在胃经上
C.是治疗五脏病的重要腧穴
D.均位于膝关节附近或以下
E.三焦经的下合穴于胆经上
( ) 18.属固定标志的有:
A.发际 B.乳头 C.五官轮廓
D.骨骼和肌肉形成的凹陷 E.骨骼和肌肉形成的突起
( ) 19.属固定标志取穴的有:
A.膻中 B.阳陵泉 C.曲池D.三阴交 E.天枢
( ) 20.下列间距8寸的骨度有:
A.两乳头之间
B.前发际至风府穴
C.臀横纹至腘横纹
D.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E.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 ) 21.下列间距12寸的骨度有:
A.大椎穴至百会穴
B.肘横纹至腕横纹
C.中极穴至中脘穴
D.前发际至后发际
E.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
( ) 22.下列间距18寸的骨度有:
A.印堂穴至大椎穴
B.臀横纹至飞扬穴
C.胸骨上窝至阴交穴
D.股骨大转子至风市穴
E.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三、判断改错题
( ) 1.腧穴分为十二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 2.特别是十二经脉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 ) 3.手足三阳经均可治疗热病。
( ) 4.主治肩胛病的经脉是膀胱经。
( ) 5.足三阴经及任督二脉均可治疗妇科病。
( ) 6.手三阴经穴均可治疗神志病。
( ) 7.足三阴经穴均可治疗二阴病。
( ) 8.《内经》奠定了腧穴命名的理论基础。
( ) 9.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末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 ) 10.《针灸逢源》所定经穴数目为361穴。
( ) 11.十二经中各有一个郄穴。
( ) 12.郄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以下。
( ) 13.特定穴是十二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被给以特定名称的腧穴。
( ) 14.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四、填空题
1.腧穴的归经,在《_____》一书已经奠定了基础。
2.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3.腧穴总括起来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类。
4.腧穴的主治规律主要有_____和_____两大类。
5.腧穴的_____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___,___”规律的体现。
6.《十四经发挥》中所载经穴为_____,并将各经经穴按_____排列,称“_____”。
7.手三阳经穴共同主治的病证有_____、_____。
8.手足阳明经穴主治_____头病;手足少阳经穴主治_____头病;手足太阳经穴主 治_____头病。
9.明代《针灸大成》所载经穴为_____个,并列_____之范例,充实了针灸_____的内容。
10.由_____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最早记载“以痛为腧”的针灸治疗方法称为“_____”。
11.交会穴是指_____或_____相交会部位的腧穴。
12.奇穴的特点是:有固定_____和_____,但无_____。主治范围比较_____,多数对某些病证有_____疗效。
13.腧与“输”通,有___和___的含义。“穴”即___,言___所居之处。
14.腧穴的命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5.根据腧穴的的主治规律,一般认为四肢经穴以_____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_____主治为主。
五、名词术语解释
1.腧穴
2.奇穴
3.阿是穴
4.十四经穴
5.特定穴
6.五输穴
7.俞穴
8.募穴
9.歧骨
10.曲骨
11.郄穴
12.固定体表解剖标志
13.活动体表解剖标志
14.指寸定位法
15.腧穴的近治作用
16.八脉交会穴
17.原穴
18.腧穴的远治作用
19.腧穴的特殊作用
20.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
21.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
22.骨度分寸定位法
23.腧穴的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24.络穴
25.下合穴
六、简答题
1.简述十四经穴主治特点。
2.简述原穴的含义、数目、分布。
3.试述手三阴经腧穴的主治异同。
4.简述郄穴的含义、数目、分布。
5.简述八会穴的含义、数目、分布。
6.何谓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其分类如何?
7.何谓骨度分寸定位法?其定位依据是什么?
8.简述横指同身寸的操作方法。
9.腧穴定位方法包括哪些?
10.简述十四经穴主治规律。
11.简述八脉交会穴的含义、数目、分布。
12.简述五输穴的含义、数目、分布。
13.简述络穴的含义、数目、分布。
14.简述下合穴的含义、数目、分布。
15.简述俞穴的含义、数目、分布。
16.简述募穴的含义、数目、分布。
17.试述手三阳经腧穴的主治异同。
18.试述足三阴经腧穴的主治异同。
19.试述足三阳经腧穴的主治异同。
20.试述任督二脉腧穴的主治异同。
七、论述题
1.如何理解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试举例说明。
2.试述腧穴的发展过程。
3.如何理解腧穴的远治作用?试举例说明。
4.试述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名称意义。
5.试述背俞穴与腹募穴的异同。
第二章 腧穴总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C 5.E 6.D 7.A 8.B 9.E 10.E
11.D 12.E 13.B 14.E 15.A 16.D 17.A 18.B 19.B 20.E
21.A 22.D 23.D 24.E 25.D 26.E 27.C 28.B 29.C 30.E
31.C 32.B 33.E 34.B 3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ABCDE 4.ACE 5.ABCDE 6.BC 7.ABCDE 8.ABCD 9.ABE 10.BDE 11.BCD 12.ABCDE 13.BDE 14.ABCDE 15.BCE 16.AD 17.ACE 18.ABCDE 19.ABDE 20.ADE 21.BD 22.ACE
三、判断改错题
1.× 二→四
2.√
3.√
4.× 膀胱→小肠
5.√
6.× 神志→胸部
7.× 二→前
8.× 命名→归经
9.× 末→中
10.√
11.√
12.× 腕踝→肘膝
13.× 二→四
14.√
四、填空题
1.黄帝内经
2.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3.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4.分经主治;分部主治
5.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6.354;循行顺序;十四经穴
7.咽喉病;热病
8.前;侧;后
9.359;辨证取穴;辨证施治
10.孙思邈;阿是之法
11.两经;数经
12.名称;定位;归经;单一;特殊
13.转输;输注;孔隙;经气
14.根据所在部位命名;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利用天体地貌命名;参照动植物命名;借助建筑物命名;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15.分经;分部
五、名词术语解释
1.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是指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有固定名称和定位的腧穴。
3.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
4.简称“经穴”,是指归属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系统的腧穴。
5.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
6.是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
7.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
8.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9.泛指两骨连接成角之处,现多指胸骨下端与左右肋软骨结合处。
10.是指耻骨联合。
11.“郄”即孔隙,郄穴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12.是指体表各部位由骨节、肌肉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
13.是指人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等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
14.又称“指寸法”,是以患者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测量定穴的方法。
15.是指所有的腧穴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的作用。
16.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特定穴。
17.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18.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周期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19.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20.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症。
21.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症,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22.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的腧穴位置的方法。
23.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地治疗作用。
24.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25.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六、简答题
1.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2.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共有十二个。均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3.手三阴经均能治疗胸部病,手厥阴经与手少阴经共同主治神志病。手太阴肺经穴主治肺、喉病;手厥阴心包经穴主治心、胃病;手少阴心经穴,主治心痛。
4.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四脉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个,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5.是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所聚会的八个特定穴。共有八个。均分布于躯干和四肢部。
6.是利用人体体表的各种解剖学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也叫自然标志定位法。又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7.又称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的腧穴位置的方法。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分寸为基础,又经历代医家补充修改而成。
8.以患者食、中、无名、小指四指伸直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横量四指宽度作为3寸,又称“一夫法”。
9.包括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
10.主要包括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四肢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11.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共有八个。主要分布在四肢的腕踝部上下。
12.是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共有六十个。主要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13.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又称“十五络穴”。共十五个。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位于胸胁部。
14.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六个。均位于下肢,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15.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共有十二个。均位于膀胱经在背腰部循行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上下排列。
16.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共有十二个。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的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17.三经腧穴共同主治咽喉病、热病;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腧穴共同主治目病、耳病;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前头、鼻、口、齿病,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侧头、胁肋病,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主治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18.三经腧穴共同主治前阴病、妇科病;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脾胃病,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肝病,足少阴肾经腧穴主治肾病、肺病、咽喉病。
19.三经腧穴共同主治眼病、神志病、热病;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后头、腰背病,背俞穴并治脏腑病。
20.任督二经腧穴共同主治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任脉腧穴有回阳固脱、强壮作用,督脉腧穴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七、论述题
1.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主要有两个特点:①相对特异性:即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神门安神等。这是临床上对症取穴的作用基础。②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地治疗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则可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内关则又可使心率恢复正常等。
2.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并逐步积累起来的。其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腧穴的最初阶段即腧穴的无定名、无定位阶段,表现为在病痛局部砭刺、火灸,即“以痛为输”;腧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腧穴的定位、定名阶段,随着对施术部位及作用的逐步深入了解,对一些腧穴开始确立位置、冠以名称并明确主治病证;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和系统分类阶段,此期重要标志是认为腧穴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脏腑经络相通。
3.腧穴的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十四经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规律的反映。如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的病证。
4.《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古人形象地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人深。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来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个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井”穴,分布于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如水流的源头;“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如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穴,分布于腕踝关节以上的前臂或胫部,为经气盛大流行;“合”穴,分布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之处,如百川汇入湖海。
5.相同点:均位邻脏腑,气相通应,不一定分布在本经上,均主治脏腑病证。不同点:背俞穴以主治脏病、慢性病为主,有规律地集中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第1侧线上,均为双穴;腹募穴以主治腑病、急性病为主,依脏腑位置散在分布于肺、肝、胆、胃、任脉上,位于任脉的为单穴,其余均为双穴。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肺经的终止穴是:
A.少商 B.商阳 C.承泣 D.听宫 E.迎香
( ) 2.下列均属于肾经腧穴的是:
A.四白、阳白 B.气海、命门 C.复溜、然谷
D.中脘、照海 E.地仓、太溪
( ) 3.下列腧穴,应闭口取穴的是:
A.听会 B.耳门 C.下关 D.听宫 E.翳风
( ) 4.膻中穴位于:
A.胸部正中线上平第五肋间
B.胸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C.胸部正中线上平第三肋间
D.胸部正中线上平第二肋间
E.胸部正中线上平第一肋间
( ) 5.主治肺、胸、喉、头面病的经脉是: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肺经E.三焦经
( ) 6.不属于膻中穴主治病证的是:
A.咳喘 B.呃逆 C.心痛 D.虚脱 E.产后乳少
( ) 7.以下腧穴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偏历 B.丰隆 C.支正 D.列缺 E.大钟
( ) 8.禁灸穴是:
A.乳根 B.承泣 C.合谷D.太渊 E.曲池
( ) 9.不符合《内经》三焦经循行路线的是:
A.循手表腕 B.上贯肘 C.历络三焦
D.循臑外 E.出臂外两骨之间
( ) 10.关元穴定位于:
A.前正中线,脐上1寸
B.前正中线,脐下1寸
C.前正中线,脐下2寸
D.前正中线,脐下3寸
E.前正中线,脐下4寸
( ) 11.手太阴肺经在前臂的支脉分出于:
A.孔最 B.经渠 C.太渊 D.列缺 E.发际
( ) 12.胃经的终止穴是:
A.厉兑 B.云门 C.少商D.内庭 E.中府
( ) 13.不属于神阙穴主治病证的是:
( ) 14.以下不属于手足同名经的腧穴是:
A.三间 B.迎香 C.头维 D.地仓E.中府
( ) 15.足少阳络脉联络的部位是:
A.目系 B.足大趾 C.足背
D.足小趾 E.耳部
( ) 16.阴陵泉至地机穴的趴离是:
A.2寸 B.3寸C.5寸 D.7寸 E.8寸
( ) 17.不符合肝经循行路线的是:
A.绕毛际 B.抵少腹 C.布胁肋
D.上注肺 E.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 ) 18.下列腧穴归经错误的是:
A.归来一胃经 B.下关一胆经 C.伏兔一胃经
D.合谷一大肠经 E.阳溪一大肠经
( ) 19.心经的络穴是:
A.少冲 B.少海 C.神门 D.阴郄 E.通里
( ) 20.足太阳经的络穴是:
A.承山 B.委中 C.飞扬 D.委阳 E.会阳
( ) 21.不属于肺经主治概要的是:
D.咽喉肿痛 E.少气不足以息
( ) 22.属于肺经的腧穴是:
A.太白 B.太阳 C.太渊 D.太溪 E.太冲
( ) 23.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的腧穴是:
A.偏历 B.温溜 C.下廉 D.上廉 E.手三里
( ) 24.不属于心包经主治概要的是:
A.心痛 B.目赤肿痛 C.心悸
D.肘臂挛急 E.癫狂
( ) 25.中脘穴位于:
A.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B.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C.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D.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E.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 ) 26.足跗部,胃经有一支脉分向脾经,其分出处的腧穴是:
A.解溪 B.冲阳 C.陷谷 D.内庭 E.厉兑
( ) 27.小肠经的郄穴是:
A.支正 B.养老 C.阳谷 D.腕骨E.少泽
( ) 28.阳池、外关、三阳络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依次是:
A.1寸 B.0.5寸 C.2寸 D.1.5寸 E.3寸
( ) 29.胃经在胫部的支脉,下廉3寸而别,下入:
A.中指内间 B.中指外间 C.次指内间
D.次指外间 E.大指间,出其端
( ) 30.属于膀胱经的腧穴是:
A.天柱 B.天枢 C.天宗 D.天池 E.天突
( ) 31.手太阴络脉散布于:
A.大鱼际 B.腕部 C.小鱼际 D.肘部 E.大指端
( ) 32.气的会穴是:
A.上脘 B.中脘 C.下脘 D.巨阙E.膻中
( ) 33.以喉结为水平线,由前向后颈部经脉排列顺序依次是:
A.任脉、大肠经、胃经、小肠经
B.任脉、胃经、大肠经、小肠经
C.任脉、大肠经、小肠经、胃经
D.任脉、小肠经、大肠经、胃经
E.任脉、胃经、小肠经、大肠经
( ) 34.胃经的特点是:
A.起自本脏 B.绕行肩胛 C.阳经走阴位
D.腧穴最多 E.联络脏器最多
( ) 35.上星穴位于:
A.额前部发际正中直上1寸
B.额前部发际正中直上2寸
C.额前部发际正中直上0.5寸
D.额前部发际正中直上1.5寸
E.额前部发际正中直上2.5寸
( ) 36.不属于承浆穴主治病证的是:
A.暴瘖 B.癫狂 C.咳喘 D.流涎 E.齿龈肿痛
( ) 37.下列经脉中分支最多的是:
A.胃经 B.三焦经 C.肝经 D.膀胱经 E.胆经
( ) 38.神阙、气海、关元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依次是:
A.0.5寸 B.1寸 C.1.5寸 D.2寸 E.2.5寸
( ) 39.至阳穴位于:
A.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B.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C.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D.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E.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 40.位于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腧穴是:
A.大陵 B.腕骨 C.阳溪 D.劳宫E.合谷
( ) 41.位于胸骨上窝中央的腧穴是:
A.膻中 B.气舍 C.俞府 D.天突E.华盖
( ) 42.心包经的起始穴是:
A.天泉 B.天池 C.涌泉 D.中府E.青灵
( ) 43.均为脾经的腧穴是:
A.血海、粱门 B.太白、内庭 C.隐白、曲泉
D.大包,地机 E.公孙、丰隆
( ) 44.合谷与风池穴配伍的治疗作用是:
A.清热解毒 B.祛风解表 C.和解少阳
D.止咳平喘 E.平肝熄风
( ) 45.平第四肋间隙,距任脉5寸的腧穴是:
A.天泉 B.天池 C.天溪D.天窗 E.天容
( ) 46.位于足大趾内侧爪甲旁0.1寸的腧穴是:
A.隐白 B.大敦 C.厉兑 D.至阴 E.足窍阴
( ) 47.不属于关元穴主治病证的是:
( ) 48.关于足三里穴论述不正确的是:
A.合穴之一 B.下合穴之一 C.十三鬼穴之一
D.四总穴之一 E.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 ) 49.腰阳关穴位于:
A.后正中线上,13椎棘突下凹陷中
B.后正中线上,14椎棘突下凹陷中
C.后正中线上,15椎棘突下凹陷中
D.后正中线上,16椎棘突下凹陷中
E.后正中线上,17椎棘突下凹陷中
( ) 50.不属于膀胱经的腧穴是:
A.攒竹 B.膈俞 C.委阳 D.风府E.志室
( ) 51.不属于中极穴主治病证的是:
A.遗尿 B.小便不利 C.泄泻
D.月经不调 E.阳痿
( ) 52.攒竹穴最常用的施术方法是:
A.直刺 B.拔罐 C.平刺 D.放血 E.灸法
( ) 53.解溪穴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当:
A.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拇长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B.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拇长与趾总伸肌腱之间
C.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趾长与趾总伸肌腱之间
D.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趾长与趾短伸肌腱之间
E.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拇长与趾短伸肌腱之间
( ) 54.三焦经共有腧穴:
A.23个 B.21个 C.28个D.14个 E.11个
( ) 55.小肠经的终止穴是:
A.耳门 B.听宫 C.听会 D.翳风 E.丝竹空
( ) 56.不属于水沟穴主治病证的是:
D.癫狂痫 E.咽喉肿痛
( ) 57.常用于清泄胃热的腧穴是:
A.冲阳 B.内庭 C.丰隆 D.胃俞E.粱丘
( ) 58.心包经共有腧穴:
A.11个 B.9个 C.13个 D.19个 E.20个
( ) 59.善于治疗崩漏的井穴是:
A.厉兑 B.隐白 C.至阴 D.少商 E.大敦
( ) 60.均属于小肠经的腧穴是:
A.前谷、孔最、阳溪、鱼际
B.肩井、小海、后溪、偏历
C.支正、阳谷、颧髎、肩贞
D.阳池、归来、俞府、手三里
E.肩髎、解溪、腕骨、腰阳关
( ) 61.不考虑避开动脉针刺的腧穴是:
A.人迎 B.少海 C.极泉 D.冲阳 E.太渊
( ) 62.心包经的终止穴是:
A.关冲 B.足窍阴 C.中冲 D.瞳子髎 E.极泉
( ) 63.不属于百会穴主治病证的是:
( ) 64.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的腧穴是:
A.天宗 B.肩贞 C.大杼 D.肩髃E.肩并
( ) 65.位于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的腧穴是:
A.攒竹 B.瞳子髂 C.承泣D.丝竹空 E.睛明
( ) 66.不属于大椎穴主治病证的是:
A.骨蒸潮热 B.癫狂痫 C.中风失语 D.疟疾 E.项强脊痛
( ) 67.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腧穴是:
A.天宗 B.肩中俞 C.风门D.肩外俞 E.大杼
( ) 68.下列归属“输”的经穴是:
A.鱼际 B.三间 C.二间 D.阳溪E.解溪
( ) 69.位于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腧穴是:
A.大陵 B.内关 C.间使 D.阳溪E.支沟
( ) 70.不属于长强穴主治病证的是:
A.癫狂痫 B.脱肛 C.下肢痿痹 D.便秘 E.脊强反折
( ) 71.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腧穴是:
A.小海 B.天池 C.曲泽 D.少海E.间使
( ) 72.不符合小肠经循行路线的是:
A.却入耳中
B.绕行肩胛
C.行心主少阴之间
D.起于小指之端
E.至目内眦
( ) 73.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的腧穴是:
A.少商 B.中冲 C.商阳 D.少冲E.少泽
( ) 74.不属于督脉的腧穴是:
A.素髎 B.至阳 C.水沟 D.上星 E.廉泉
( ) 75.属于小肠经的腧穴是:
A.少冲 B.少府 C.少商 D.少泽E.少海
( ) 76.治疗心脏及神志疾患宜首选:
A.少冲 B.神门 C.阴郄 D.少海 E.足三里
( ) 77.下列腧穴相距2寸的是:
A.内关一郄门 B.郄门一曲泽 C.间使一郄门
D.内关一间使 E.内关一曲泽
( ) 78.耳屏前耳门、听宫、听会穴的归经由上至下分别是:
A.三焦经、小肠经、胆经
B.小肠经、胆经、三焦经
C.胆经、三焦经、小肠经
D.三焦经、胆经、小肠经
E.胆经、小肠经、三焦经
( ) 79.治疗肝、脾两经病宜首选:
A.命门 B.章门 C.梁门 D.神门E.哑门
( ) 80.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的经脉是:
A.大肠经 B.胃经 C.膀胱经 D.胆经 E.小肠经
( ) 81.不宜取三阴交穴治疗的病证是:
A.腹胀、腹泻 B.失眠 C.遗尿、遗精
D.阴挺 E.妊娠腹痛下坠
( ) 82.肝经特定穴中,论述正确的是:
A膝关一合穴 B.中都一络穴 C.中封一郄穴
D.蠡沟一经穴 E.行间一荥穴
( ) 83.不属于三焦经的腧穴是:
A.中渚 B.会宗 C.率谷 D.外关E.翳风
( ) 84.清泻肝火宜首选:
A.太冲 B.行间 C.大敦 D.曲泉E.中封
( ) 85.位于中脘穴旁开2寸的腧穴是:
A.水道 B.梁门 C.天枢 D.日月 E.归来
( ) 86.经脉循行不在同一直线的腧穴是:
A.地仓一阳白 B.承山一飞扬 C.孔最一太渊
D.伏兔一粱丘 E.地机一三阴交
( ) 87.属于肝经的腧穴是:
A.大钟 B.大迎 C.大横 D.大敦E.大杼
( ) 88.率谷穴位于耳尖直上:
A.入发际0.5寸 B.入发际1寸 C.入发际1.5寸
D.入发际2寸E.与发际交界处
( ) 89.期门穴位于:
A.乳头直下,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D.乳头直下,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C.乳头直下,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D.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E.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 90.循行“挟鼻孔”的经脉是:
A.手少阴经 B.足厥阴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E.足少阴经
( ) 91.位于髌骨内上缘上2寸的腧穴是:
A.委阳 B.梁丘 C.血海 D.伏兔E.曲泉
( ) 92.不宜选用昆仑穴治疗的病证是:
A.足踝肿痛 B.癫痫 C.后头痛、项强
D.妊娠腹痛 E.滞产
( ) 93.孕妇禁针的腧穴是:
A.曲池 B.肩井 C.肩贞D.大椎 E.足三里
( ) 94.十二经脉循行的终末穴是:
A.中府 B.龈交 C.会阴 D.章门E.期门
( ) 95.位于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的腧穴是:
A.三间 B.阳溪 C.偏历 D.列缺E.支沟
( ) 96.不属于脾经的腧穴是:
A.隐白 B.地机 C.太白 D.丘墟 E.血海
( ) 97.治疗失眠、癫狂痫宜选:
A.昆仑 B.申脉 C.至阴 D.太溪E.太阳
( ) 98.通阴维脉的腧穴是:
A.内关 B.大陵 C.劳宫 D.中冲E.郄门
( ) 99.阳白穴位于瞳孔直上,眉上:
A.0.5寸 B.1寸 C.1.5寸 D.2寸 E.人发际处
( ) 100.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巅顶痛最宜选用:
A.太冲 B.列缺 C.后溪 D.内庭E.足临泣
( ) 101.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的腧穴是:
A.水沟 B.牵正 C.颧髎 D.迎香 E.口禾髂
( ) 102.在肘部与曲池相对的腧穴是:
A.小海 B.少海 C.尺泽 D.曲泽E.天井
( ) 103.下列组合中两穴位置不相对的是:
A.申脉一照海 B.太溪一昆仑 C.内关一外关
D.阳池一神门 E.三阴交一悬钟
( ) 104.通阴跷脉的腧穴是:
A.太溪 B.大钟 C.照海 D.然谷E.申脉
( ) 105.胆经位于小腿部的腧穴,在腓骨前缘的是:
A.阳交、光明、阳辅
B.外丘、光明、阳辅
C.外丘、光明、阳交
D.阳交、阳辅、悬钟
E.阳交、光明、悬钟
( ) 106.简便取穴法中,直立垂手,于腿外侧中指尖处的腧穴是:
A.阴市 B.中渎 C.风市 D.伏兔 E.膝阳关
( ) 107.不符合脾经循行路线的是:
A.过核骨后
B.其支者注心包中
C.上踹
D.交出足厥阴经之前
E.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 ) 108.“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的经脉是:
A.手太阳经 B.足少阴经 C.手太阴经
D.足厥阴经 E.手少阳经
( ) 109.悬钟穴的位置是:
A.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
B.外踝尖直上2寸,腓骨前缘
C.内踝尖直上3寸,腓骨后缘
D.内踝尖直上2寸,腓骨后缘
E.商丘穴直上3寸,腓骨后缘
( ) 110.治疗语言障碍疾患宜首选:
A.少冲 B.神门 C.阴郄 D.通里E.牵正
( ) 111.丘墟穴深刺时可以透向:
A.然谷 B.照海 C.公孙 D.解溪 E太溪
( ) 112.取环跳穴最佳体位是:
A.侧卧,双下肢平伸
B.侧卧,双下肢弯屈
C.俯卧,双下肢伸直
D.侧卧,屈上腿伸下腿
E.侧卧,屈下腿伸上腿
( ) 113.足内侧缘,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的腧穴是:
A.公孙 B.太溪 C.丘墟 D.然谷 E.冲阳
( ) 114.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的腧穴是:
A.曲垣 B.天髎 C.肩井 D.秉风 E.巨骨
( ) 115.心包经的原穴是:
A.内关 B.间使 C.劳宫 D.郄门 E.大陵
( ) 116.环跳穴位于股骨大转子与:
A.尾骨连线的中点
B.骶角连线的外2乃与内1/3交界处
C.骶角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D.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E.骶管裂孔连线的外2/3与内1/3交界处
二、多项选择题
( ) 1.下列各经腧穴数目正确的有:
A.肺经11穴 B.胃经45穴 C.肾经23穴
D.心经19穴 E.大肠经20穴
( ) 2.下列位于瞳孔直下的腧穴有:
A.承泣 B.四白 C.地仓 D.巨髎 E.口禾髎
( ) 3.肩髎穴的刺灸方法正确的有:
A.埋针
B.可用各种灸法
C.向肩髂方向横刺
D.向臂脯方向透刺
E.直刺0.8~1.5寸
( ) 4.位于足跖趾关节后方凹陷中的腧穴有:
A.太白 B.行间 C.申脉 D.然谷E.足临泣
( ) 5.常用三棱针刺血治疗胃肠病证的腧穴有:
A.内关 B.尺泽 C.间使 D.大陵 E.曲泽
( ) 6.孕妇禁针的腧穴有:
A.合谷 B.至阴 C.日月 D.然谷 E.三阴交
( ) 7.与阳跷脉交会的经脉有:
A.足太阳经 B.足少阳经 C.手太阳经
D.手少阳经 E.足阳明经
( ) 8.禁灸的腧穴有:
A.乳根 B.迎香 C.头维 D.四白 E口禾髎
( ) 9.治水湿疾患可选:
A.复溜 B.三阴交 C.丘墟 D.阴陵泉 E.合谷
( ) 10.位于腕横纹上3寸的腧穴有:
A.支沟 B.间使 C.会宗 D.偏历 E.内关
( ) 11.与阴BG脉交会的经脉有:
A.足少阳经 B.任脉 C.足少阴经 D.督脉 E.足太阳经
( ) 12.心经特定穴中,论述正确的有:
A.经穴通里 B.原穴神门 C.郄穴灵道
D.荥穴少府 E.合穴少海
( ) 13.对公孙穴论述正确的有:
A.脾经络穴
B.主治脾胃等消化病
C.配内关治胃痛、呕吐
D.属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E.位于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
( ) 14.心经的循行特点为:
A.上夹咽 B.至舌本 C.起自本脏 D.系目系 E.阴经达于头面
( ) 15.属于三焦经的腧穴有:
A.阳池 B.支沟 C.天井 D.通里 E.曲池
( ) 16.下列各经腧穴数目正确的有:
A.任脉14穴 B.胆经45穴 C.肝经24穴
D.督脉28穴 E.膀胱经67穴
( ) 17.位于趾外侧爪甲根旁的腧穴有:
A.隐白 B.大敦 C.至阴 D.厉兑 E.足窍阴
( ) 18.治汗证宜选:
A.阴郄 B.通里 C.水分 D.复溜 E.合谷
( ) 19.外关穴为:
A.八脉交会穴B.络穴 C.五输穴之输穴
D.原穴 E.五输穴之经穴
( ) 20.同棘突水平的腧穴有:
A.神堂—心俞B.魂门—肺俞 C.意舍—脾俞
D.魄户—肝俞 E.风门—附分
( ) 21.各经荥穴正确的有:
A.肺经鱼际 B.胃经内庭 C.脾经太白
D.心经神门 E.大肠经温溜
( ) 22.治暴瘖宜选:
A.通里 B.廉泉 C.阴郄 D.劳宫E.哑门
( ) 23.属于胆经的腧穴有:
A.肩井 B.风池 C.带脉 D.日月 E.足临泣
( ) 24.委中穴正确的刺灸方法有:
A.艾条灸
B.瘢痕灸
C.间接灸
D.三棱针点刺出血
E.直刺1.0~1.5寸
( ) 25.治疗咽喉肿痛的腧穴有:
A.少商 B.鱼际 C.孔最 D.商阳E.合谷
( ) 26.位于手指尺侧爪甲根旁的腧穴有:
A.少商 B.少泽 C.少冲 D.关冲 E.商阳
( ) 27.位于内外踝尖上7寸的腧穴有:
A.阳交 B.中都 C.外丘 D.飞扬 E.下巨虚
( ) 28.风池穴正确的刺灸方法有:
A.0.8—1.2寸 B.针尖微下 C.向鼻尖斜刺
D.可用灸法 E.平刺透风府
( ) 29.列缺穴宜治疗的经脉病有:
A.任脉 B.肾经 C.肺经 D.督脉 E.大肠经
( ) 30.治乳疾宜选:
A.少泽 B.少冲 C.膻中 D.天宗 E.肩井
( ) 31.属于肝经的腧穴有:
A.风市 B.曲泉 C.行间 D.太冲 E.章门
( ) 32.四神聪与印堂穴共同主治的病证有:
A.头痛 B.眩晕 C.失眠 D.鼻渊 E.癫痫
( ) 33.下列腧穴间距7寸的有:
A.梁门一归来 B.曲池一臂膈 C.太渊一孔最
D.昆仑一飞扬 E.足三里一丰隆
( ) 34.距腕踝的关节5寸的腧穴有:
A.飞扬 B.光明 C.支正 D.孔最 E.偏历
( ) 35.行间穴主治的病证有:
A.目赤肿痛 B.癫痫 C.小便不利 D.胁痛 E.月经不调
( ) 36.牵正穴主治的病证有:
A.口歪 B.口疮 C.口臭 D.痄腮 E.下牙痛
( ) 37.下列腧穴间距3寸的有:
A.阳溪—偏历 B.关门一天枢 C.伏兔一粱丘
D.犊鼻一足三里 E.地机一阴陵泉
( ) 38.于第四胸椎下相平的腧穴有:
A.身柱 B.心俞 C.肺俞 D.膏盲E.厥阴俞
( ) 39.太冲穴的治疗作用有:
A.平肝潜阳 B.清头明日 C.疏肝理气
D.健脾和胃 E.培补元气
( ) 40.符合心包经循行路线的有:
A.人肘中 B.历络三焦 C.循中指,出其端
D.上抵腋下 E.下臂,行两筋之间
( ) 41.太渊穴属于特定穴中:
A.八会穴 B.输穴 C.交会穴 D.原穴 E.八脉交会穴
( ) 42.既治肩背痛又治乳疾的腧穴有:
A.肩贞 B.肩髎 C.肩井 D.天宗E.膻中
( ) 43.与阳维脉交会的经脉有:
A.足太阳经 B.手太阳经 C.足少阳经
D.手少阳经 E.督脉
( ) 44.符合胆经循行路线的有:
A.下耳后 B.上抵头角 C.循胁里,出气街
D.出走耳前 E.人小指次指之间
( ) 45.厉兑、内庭、陷谷、丰隆、足三里五穴均:
A.具有远治作用 B.位于下肢 C.属本经五输穴
D.是特定穴 E.属足阳明经穴
( ) 46.复溜穴的治疗作用有:
A.补之可以止汗 B.泻之可以发汗 C.调之可以利水
D.灸之可以安神 E.放血可以泻邪
( ) 47.治耳疾宜选:
A.耳门 B.翳风 C.中渚 D.外关 E.听宫
( ) 48.属于心经的腧穴有:
A.少冲 B.少泽 C.少商 D.少府 E.极泉
( ) 49.膀胱经的循行特点为:
A.通于脑
B.腧穴最多
C.阳经走阳位
D.背部有两条侧线并行
E.从头行至足经脉最长
( ) 50.与阴维脉交会的经脉有:
A.足阳明经 B.任脉 C.足太阴经 D.督脉 E.足少阴经
( ) 51.任、督脉主要的病候有:
A.脊柱强痛 B.疝气 C.角弓反张 D.带下 E.腹下结块
( ) 52.在腹部与脾经平行的经脉有:
A.肝经 B.任脉 C.胃经 D.肾经 E.胆经
( ) 53.属于膀胱经的腧穴有:
A.风门 B.承山 C.昆仑 D.膏盲 E.申脉
( ) 54.与冲脉交会的经脉有:
A.足阳明经 B.任脉 C.足少阴经 D.督脉E.足太阴经
( ) 55.脾经的主治概要有:
A.黄疸 B.腹胀便溏 C.胃脘痛
D.身重无力 E.舌根强痛
( ) 56.与胭横纹相平的腧穴有:
A.委阳 B.委中 C.膝关 D.阴谷E.膝阳关
( ) 57.命门穴主治的病证有:
A.腰脊强痛 B.遗精 C.手足逆冷 D.尿频 E.月经不调
( ) 58.肝经的主治概要有:
A.胸满呃逆 B.腰痛 C.小便不利 D.疝气E.纳呆便溏
( ) 59.善治生殖系统病证的腧穴有:
A.次髎 B.三阴交 C.带脉 D.足临泣 E.归来
( ) 60.至阳穴主治的病证有:
A.癫狂痫证 B.咳喘 C.手足逆冷 D.黄疸E.胸胁胀满
( ) 61.天突穴主治的病证有:
A.咽痛 B.暴瘖 C.噎膈 D.咳喘 E.瘿气
( ) 62.与19椎下相平的腧穴有:
A.秩边 B.大肠俞 C.次髎 D.膀胱俞 E.腰俞
( ) 63.上星穴主治的病证有:
A.癫狂 B.不寐 C.失音D.鼻衄 E.疟疾
( ) 64.中脘穴主治的病证有:
A.水肿 B.呕吐 C.黄疽 D.吞酸 E.癫狂
( ) 65.与14椎下相平的腧穴有:
A.命门 B.小肠俞 C.志室 D.大肠俞 E.肾俞
( ) 66.气海穴主治的病证有:
A.遗尿 B.虚脱 C.泄泻 D.便秘 E.经闭
三、判断改错题
( ) 1.三焦经、大肠经之荥穴均位于掌指关节前。
( ) 2.京门穴为肾的募穴,位于本经。
( ) 3.手三阳经的井穴都位于爪甲旁角0.1寸。
( ) 4.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为小肠经的主治概要。
( ) 5.阑尾穴位于犊鼻下约4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
( ) 6.足三阴经的井穴都是本经起始穴。
( ) 7.四缝穴位于第2至第5手指掌侧远端指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 穴。
( ) 8.胆经起于丝竹空穴,止于足窍阴穴。
( ) 9.肩臑、肩髎、肩贞穴均町主治肩部疾患,分别归属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 ) 10.印堂穴的针刺方法是:舒展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 ) 11.合谷穴位于手背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 ) 12.小肠经起自少泽穴,终止于听会穴。
( ) 13.在双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是十宜穴。
( ) 14.中府穴位于云门穴上1、扩,平第—肋间隙处。
( ) 15.廉泉穴位于结喉上方,舌骨下缘凹陷中。
( ) 16.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 ) 17.章门穴在侧腹部,当12肋游离端的下方。
( ) 18.手阳明大肠经起自商阳穴,止于听宫穴。
( ) 19.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哑门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
( ) 20.头维穴位于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处。
( ) 21.阳交穴为阴维脉郄穴。
( ) 22.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为丝竹空穴。
( ) 23.交信穴为阴跷脉郄穴。
( ) 24.距腕横纹上1寸的心经穴是阴郄。
( ) 25.三焦经起于关冲穴,止于瞳子髎穴。
( ) 26.小肠经位于腕横纹上的腧穴是腕骨。
( ) 27.小肠经位于肘关节上的腧穴是小海。
( ) 28.内庭穴位于足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 ) 29.太白、三阴交、阴陵泉均是脾经腧穴。
( ) 30.筑宾穴为阳维脉郄穴。
( ) 31.印堂穴位于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 ) 32.中渚穴位于第3、4掌骨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 ) 33.颊车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约—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 ) 34.耳门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前缘,张口凹陷处。
( ) 35.四神聪穴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寸,共计5穴。
( ) 36.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 ) 37.足少阴络脉至于心包下,向外贯穿腰脊。
( ) 38.内庭穴主治下牙痛。
( ) 39.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颁角之间的凹陷处。
( ) 40.手少阴络脉人于心中,系于舌根,会属于目系。
( ) 41.瞳子髎穴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内侧缘处。
( ) 42.太渊穴位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端。
( ) 43.太冲穴既是肝经五输穴之输穴,又是肝之原穴。
( ) 44.廉泉穴的针刺方法是:向舌根斜刺0.5~0.8寸。
( ) 45.章门穴既是肝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脏会。
( ) 46.大腿内侧无穴是脾经的特点。
( ) 47.督脉腧穴共计28个,始于长强穴,终于水沟穴。
( ) 48.八风与八邪穴均可治疗毒蛇咬伤及局部病证。
( ) 49.太冲穴位于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
( ) 50.任脉终止于廉泉穴。
( ) 51.膀胱经起自睛明穴,止于足窍阴穴。
( ) 52.风府穴的针刺方法是: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不可深刺。
( ) 53.胆囊穴位于阳陵泉下1—2寸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
( ) 54.位于足背第1至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的腧穴,左右共8个,名为八邪穴。
四、填空题
1.大肠经原穴为_____穴,络穴为_____穴,郄穴为_____穴。
2.胃经与肺经的起始穴分别为_____穴、_____穴。
3.肺手太阴之脉,起于_____,下络_____。
4.肾经的起止穴分别为_____穴、_____穴。
5.太阳穴位于_____与__________之间,向_____约1寸的凹陷处。
6.胃经络穴是_____穴;大肠募穴为_____穴;_____经郄穴为梁丘穴。
7.平第七颈椎棘突下的腧穴有____、____穴、____穴、____穴。
8.脾之大络的名称是_____穴,位于_____。
9.脾经起于_____穴,止于_____穴;心经起于_____穴,止于_____穴。
10.督脉的络穴是_____穴,位于_____的中点处。
11.任脉的络穴是____穴,位于_____,当____下____寸。
12.脾经有_____个腧穴,小肠经有_____个腧穴。
13.天突穴的针刺方法是先直刺_____寸,然后将针尖转向_____,紧靠_____刺入__________寸。
14.孕妇不宜针刺的膀胱经腧穴有_____穴和_____穴。
15.与脐相平的腧穴有___穴、____穴、____穴、___穴。
16.任脉起于_____穴,肝经起于_____穴。
17.心经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由远及近依次是___穴、___穴、___穴、___穴。
18.阳跷脉起于___沿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___与_____会合,再沿足太阳经_____,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19.阳维脉起____,沿____上行髋关节,经胁肋后侧,从____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____。
20.在腕横纹上除太渊穴外,还有___穴、___穴、___穴、___穴、____穴。
21.心经腧穴主治_____、_____、_____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2.背部有_____条并行的经脉,其循行共有_____条直线。
23.阴维脉起于_____,上行到腹部,与_____相合,经过胸部,与_____会于_____部。
24.冲脉起于_____内,下出_____,向上循行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_____穴与_____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25.膀胱经有_____个_____穴,故可治疗各脏腑疾病;本经两条侧线在下肢的延续部分相交于_____横纹的_____穴。
26.哑门穴的针刺方法是:直刺或___刺___寸,不可___刺或___刺。
27.督脉起于____,并于____,上至____上巅,循____,至_____。
28.任脉起于_____,以上_____,循_____上_____,至咽喉,上颐循面人_____。
29.与至阳穴相平的有____和____穴,与命门穴相平的有____与____穴。
30.胆经腧穴中,_____穴为八会穴之髓会,_____穴为筋会。
31.膀胱经的终止穴是____穴,善治____;承山穴善治____与 ____。
32.肝经五输穴中经穴为___穴,合穴为___穴,肝之募穴为___穴,络穴为___穴。
33.心经主治概要有____,咽干,口渴,____,胁痛,上臂____,手心发热等。
34.肾经五腧穴中井穴为_____穴,输穴为_____穴;心包经五输穴中经穴为_____穴,合穴为_____穴。
35.内关穴既是_____穴又是_____穴;大陵穴既是_____穴又是_____穴。
36.三焦经五输穴中荥穴为_____穴,输穴为_____穴。
37.心包的背俞穴是_____穴,归属_____经;募穴为_____穴,归属_____。
38._____穴为三焦经郄穴,_____穴为三焦经原穴。
五、名词术语解释
1.肺系
2.客主人
3.心系
4.目系
5.八髎
六、简答题
1.简述足阳明胃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简述中府、云门穴刺灸方法及注意事项。
3.简述足阳明胃经胸部腧穴的刺灸方法。
4.简述上巨虚、下巨虚穴的归经、类别、定位和主治病证。
5.足三里穴的主治病证有哪些?
6.简述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的主治概要。
7.简述尺泽穴的归经、类别及主治病证。
8.简述四缝穴的主治病证及刺灸方法。
9.简述曲池穴的归经、类别及主治病证。
10.简述梁丘穴的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11.简述足少阴肾经的主治概要。
12.试写出带有“门”字的8个腧穴。
13.简述足少阳胆经的主治概要。
14.试述公孙穴的主治范围及特点。
15.试述肾俞穴的主治作用。
16.试述八髎穴的功用及定位。
17.试述委中穴的定位及主治病证。
18.试述风门、风府、风池穴的归经及治疗上的异同。
19.简述照海穴的主治病证。
20.简述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1.简述足太阳膀胱经的主治概要。
22.试述晴明穴的刺灸方法。
23.简述足少阴肾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4.简述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5.简述手少阳三焦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6.试述曲泉穴的归经及定位。
27.简述足少阳经五输穴的名称及定位。
28.简述足少阳胆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9.简述足厥阴肝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30.简述夹脊穴的定位及主治范围。
31.简述督脉腧穴的主治概要。
32.简述任脉腧穴的主治概要。
33.试述风府、百会、哑门穴的归经及定位。
34.试述中极、承浆、神阙穴的归经及定位。
35.试述足太阴脾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36.试述外关穴的主治病证。
七、论述题
1.列缺穴治疗头项强痛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尺泽、太渊、丰隆三穴所治咳喘有何不同?
3.试述三阴交穴的定位及主治病候。
4.试述太溪穴的主治病证。
5.涌泉穴为什么能治疗头痛?
6.心包经自肘关节以下有哪些腧穴?试述其主治要点。
7.内关穴为什么能治胸胁诸疾?
8.试述风池穴治风之机理。
9.根据阳陵泉穴的特定穴属性,分析其主要治疗作用。
10.光明穴为什么可以治疗眼病?
11.悬钟穴的别名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治疗落枕?
12.试述关元穴补气、强身、延年益寿之机理。
13.大椎为什么为全身退热要穴?
14.孔最穴为什么既能治咳血,又能治痔疮出血?
15.地机穴主治哪些疼痛?为什么?
16.试述后溪穴治疗头项痛的机理及其定位。
17.申脉、照海穴治疗痫证有何不同?为什么?
18.用针灸治疗皮肤瘙痒宜取哪些腧穴?机理如何?
19.天枢穴为何善治胃肠病?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B 5.D 6.D 7.D 8.B 9.C 10.D
11.D 12.A 13.C 14.E 15.C 16.B 17.A 18.B 19.E 20.C
21.A 22.C 23.E 24.B 25.D 26.B 27.B 28.C 29.B 30.A
31.A 32.E 33.B 34.C 35.A 36.C 37.A 38.C 39.B 40.C
41.D 42.B 43.D 44.B 45.B 46.A 47.A 48.C 49.D 50.D
51.C 52.C 53.A 54.A 55.B 56.E 57.B 58.B 59.B 60.C
61.B 62.C 63.D 64.D 65.C 66.C 67.C 68.B 69.A 70.C
71.C 72.C 73.B 74.E 75.D 76.B 77.C 78.A 79.B 80.A
81.E 82.E 83.C 84.B 85.B 86.B 87.D 88.C 89.D 90.C 91.C 92.D 93.B 94.E 95.D 96.D 97.B 98.A 99.B 100.A 101.D 102.B 103.D 104.C 105.B 106.C 107.B 108.B 109.A 110.D 111.B 112.D 113.D 114.C 115.E 116.D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ABCD 3.CCE4.AE 5.BE 6.ABE7.ABCDE8.BCDE 9.ABD 10.ABCD
11.CE 12.BDE 13.ABCE14.ACDE 15.ABC 16.DE17.BCDE 18.ADE
19.AB 20.ACE 21.AB 22.ABCE 23.ABCDE 24.ACDE 25.ABCDE
26.BD 27.ABCDE 28.ABCDE 29.ACE 30.ACDE 31.BCDE 32.ABC
33.BCD 34.BC 35.ABCDE 36.ABCDE 37.ABDE 38.DE 39.ABC 40.ABCDE
41.ABD 42.CD43.ABCDE 44.ABCDE 45.ABDE 46.ABC 47.ABCDE
48.ADE 49.ABCDE 50.BCE 51.ABCDE 52.BCD 53.ABCDEE
54.ABCD 55.ABCDE 56.ABD 57.ABCDE 58.ABCD 59.ABCDE
60.BDEE 61.ABCDE 62.CD 63.ADE 64.BCDE 65.ACE 66.ABCDE
三、判断改错题
1.√
2.× 本→胆
3.√
4.√
5.× 4→5
6.√
7.× 远一近
8.× 丝竹空一瞳子髎
9.√
10.× 舒展一提捏
11.√
12.× 会→宫
13.√
14.× 上→下
15.× 下→上
16.√
17.× 12→11
18.× 听宫→迎香
19.× 哑门→风府
20.√
21.× 阴→阳
22.√
23.√
24.× 阴郄→通里
25.× 瞳子髎→丝竹空
26.× 腕骨→阳谷
27.√
28.× 1、2→2、3
29.√
30.× 阳→阴
31.√
32.× 3、4→4、5
33.√
34.× 前(缘)→后
35.× 5→4
36.× 尺→桡
37.√
38.× 下→上
39.√
40.√
41.× 内→外
42.× 桡侧端→搏动处
43.√
44.√
45.× 肝→脾
46.× 脾→肾
47.× 水沟→龈交
48.√
49.× 2、3→1、2
50.× 廉泉→承浆
51.× 足窍→至
52.× 上→下
53.√
54.× 邪→风
四、填空题
1.合谷;偏历;温溜
2.承泣;中府
3.中焦;大肠
4.涌泉;俞府
5.眉梢;目外眦;后
6.丰隆;天枢;胃
7.大椎;定喘;肩中俞
8.大包;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9.隐白;大包;极泉;少冲
10.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
11.鸠尾;前正中线;胸剑结合部;1
12.21;19
13.0.2;下方;胸骨后方;1~1.5
14.昆仑;至阴
15.肓俞;天枢;大横;带脉
16.会阴;大敦.
17.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18.足跟外侧;目内眦;阴跷脉;上额
19.足跟外侧;足少阳经;腋后;督脉
20.阳溪;阳谷;阳池;神门;大陵
21.心;胸;神志病
22.2;5
23.小腿内侧;足太阴经;任脉;颈部
24.小腹;会阴;气冲;足少阴经
25.12;背俞;膝关节胭;委中
26.向下斜;0.5→1;向上斜;深
27.下极之输;脊里;风府;额;鼻柱
28.中极之下;毛际;腹里;关元;目
29.膈俞;膈关;肾俞;志室
30.悬钟;阳陵泉
31.至阴;胎位不正;痔疮;小腿转筋
32.中封;曲泉;期门;蠡沟
33.心痛;目黄;内侧痛
34.涌泉;太溪;间使;曲泽
35.络;八脉交会;原;输
36.液门;中渚
37.厥阴俞;膀胱;膻中;任脉
38.会宗;阳池
五、名词术语解释
1.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
2.指上关穴。
3.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
4.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5.指上、次、中、下髎四个腧穴,左右共8个,故又称八髎。
六、简答题
1.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2.中府穴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3.胃经胸部共计7穴,其中缺盆应直刺或斜刺0.3~0.5寸;乳中为禁针、禁灸穴;乳根向外斜刺0.5~0.8寸或直刺0.4寸;其余4穴均向外斜刺或乎刺0.5~0.8寸,可灸。
4.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主治: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等肠胃疾患;②下肢痿痹。下巨虚:小肠下合穴;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主治:①腹泻,痢疾,小腹痛;②下肢痿痹;③乳痈。
5.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诸疾;②下肢痿痹;③心悸,高血压,癫狂;④乳痈;⑤虚劳诸症,为强壮保健要穴。
6.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概要为: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足阳明胃经的主治概要为: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7.尺泽为手太阴肺经腧穴,为本经合穴。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8.四缝穴①小儿疳积;②百日咳。刺灸方法为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淡黄色透明粘液。
9.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
10.梁丘为胃经郄穴。主治①膝肿痛,下肢不遂;②急性胃痛,乳痈,乳痛。直刺1.0~1.5寸,可灸。
11.足少阴肾经主治概要有: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2.命门、期门、章门、耳门、郄门、神门、梁门、哑门穴等(共22个其它亦可)。
13.足少阳胆经的主治概要有: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4.公孙为脾经络穴通达于胃,故可治胃失和降之呕吐,胃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之泄泻;湿热阻滞传导失司之痢疾;且与冲脉相交通达胸腹而兼治胃、胸、腹各种疾患。
15.①腰痛;②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带下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耳鸣,耳聋。
16.调理下焦,强壮腰膝。定位方法:上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中;次髎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中点处,适对第2骶后孔处;中髎穴当次髎穴内下方,正当第3骶后孔处;下髎穴当中髎穴内下方,正当第4骶后孔处。
17.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
18.风门穴归膀胱经;风府穴归督脉;风池穴归胆经。三穴均有疏散外风作用,但风门兼有清热作用;风府还可醒神开窍;风池可熄内风,兼清肝胆而明目。
19.①失眠,癫痫;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20.本经腧穴主治头、目、项、背、腰、下肢部病证,神志病,以及背部各背俞穴和第二侧线腧穴相关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病证。
21.足太阳膀胱经的主治概要有: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22.患者闭目,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0寸(轻捻缓进得气即止),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23.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24.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25.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26.归属肝经。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
27.井穴足窍阴,在第4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荥穴侠溪,在足背第4、5趾间缝纹端处;输穴足临泣,在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经穴阳辅,在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合穴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28.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29.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30.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的各椎棘突下旁开后正中线0.5寸处,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其中上胸部夹脊穴主治上肢和心肺疾病;下胸部夹脊穴主治胃肠疾病;腰部夹脊穴主治腰、腹和下肢疾病等。
31.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
32.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33.均为督脉穴。风府穴在后发际正中直上l寸处;百会穴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中点,头顶正中是穴;哑门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34.均为任脉穴。中极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处;承浆穴在面部,当须唇沟的正中凹陷处;神阙穴在肚脐中央。
35.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以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6.①热病;②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③瘰疬;④胁肋痛,上肢痹痛。
七、论述
1.其理论有:①列缺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任督二脉于头部相合,督脉循行过头项;②头项强痛是伤寒太阳病主证,病邪在表,列缺属肺经穴,肺合皮毛而主表;③阳明经循行头部,列缺为络穴,联络大肠互为表里;④肺经经别,上出缺盆以后,循喉咙,合于大肠经,连于头项。
2.尺泽为肺经合穴,五行属水,为肺经子穴,实则泻其子,故尺泽所治多为实证咳喘。太渊为肺经输穴,五行属土,为肺经母穴,虚则补其母,故太渊所治咳喘多系肺虚或肺脾两虚证。丰隆为胃经络穴,联络脾经,脾胃为生痰之源,此穴可调理脾胃,杜绝生痰之源,为治痰要穴,故所治咳喘以痰多者为主。
3.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①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带下、阴挺、产后血晕、滞产、不孕;③阳痿、遗精;④遗尿、小便不利;⑤疝气;⑥失眠;⑦下肢痿痹、脚气。
4.①头痛目眩、咽痛、齿痛、耳聋、耳鸣;②气喘、胸痛咯血;③消渴;④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⑤失眠、健忘;⑥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5.涌泉位于足心,为全身最低位,滋阴降逆是肾经井穴,其上接于至阴,与膀胱经相通,且其经别上会于膀胱经,达于头部,依据:病下取之,故可治头痛。
6.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七穴。其主治要点是:①神志病:如癫狂痫、昏厥等;②心、胸、胃疾病:如心痛、胸痛、胃痛、呕吐等;③热病、疮疡、口疮等。
7.内关穴为心包经之络,别走手少阳,又是阴维脉的交会穴,两脉直接与胸胁部相连。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故为治胸胁诸疾之要穴。
8.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表,故风池穴具有疏风解表之功,可治疗恶寒,发热,鼻塞等外感表证,刺灸风池可预防感冒;肝胆相表里,故风池又可熄内风,治疗肝风内动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证。
9.本穴为胆经合穴,胆腑下合穴,“合治内腑”,胆与肝互为表里,故阳陵泉穴可疏肝利胆,为调治肝胆疾患的要穴;本穴又为八会穴之筋会,故其具有强筋壮骨之效,以治疗筋骨方面疾患为长。
10.光明穴为胆经络穴,“一络通两经”,肝开窍于目,胆经又起于目外眦,“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光明善治眼病。
11.悬钟又名绝骨穴。落枕多由风寒侵袭少阳,悬钟为足少阳胆经穴,胆经循颈,至项上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悬钟穴,可通经活络,疏散风寒,使经脉通畅,气血调和,病痛白除。
12.关元穴为任脉腧穴,任脉为阴脉之海,为阴经脉气所聚;又为小肠募穴,与足三阴经相交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肝为血海,主藏血,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先后天互为依存,互为补充;小肠泌别清浊,吸取精微;且关元穴深处为元气会聚之处,故无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均可刺灸关元,以收补气强身,延年益寿之功。
13.大椎穴是督脉腧穴,督脉行于人体背部,背为阳,阳为表,针刺泻之具有解表清热之功;大椎为诸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诸阳经均有退热作用,尤以大椎效果最佳,故为全身退热要穴之一。
14.孔最为肺经郄穴,阴经郄穴主治血证,故孔最善治肺系(肺脏及气道)疾患之咯血;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联系密切,肺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肛门为大肠下端,故孔最穴还可以治疗痔疮出血。
15.腹痛、痛经。郄穴主治急性病,疏通经气且其经脉循行过腹,故主治腹痛、痛经。
16.本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督脉循行过项部、头部,刺灸本穴可疏通督脉,活络止痛。该穴位于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微握拳取之。
17.申脉穴为膀胱经穴通阳跷;照海穴为肾经穴通阴跷,均可治痫证。一般昼发为阳多用申脉;夜发属阴多用照海。
18.宜取血海、曲池、风池、膈俞等穴;风池、曲池可散风止痒;血海、膈俞可活血润燥,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19.天枢为胃经腧穴,其位置接近胃部,故能主治胃部病证。又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输注汇集之处,其位置又当大肠之所处,故善治肠道疾患。针刺或艾灸天枢穴,可收调理肠胃,理气消滞之效,主治胃肠病证,对肠道疾患疗效尤佳。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对“烧山火”、“透天凉”作出系统论述的针灸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金针赋》 C.《针灸聚英》
D.《神应经》 E.《针灸大成》
( ) 2.古代最早的针具是:
A.砭石 B.锋针 C.毫针 D.大针E.长针
( ) 3.灯草蘸油点火在患者皮肤上直接烧灼的方法是:
A.灯火灸 B.太乙神针 C.直接灸
D.雷火神针 E间接灸
二、多项选择题
( ) 1.明代著名的针灸著作有:
A.《针灸聚英》 B.《针灸大全》 C.《千金要方》
D.《针灸大成》 E.《针灸甲乙经》
( ) 2.针刺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治疗器具有:
A.电针 B.耳针 C.磁针 D.头针E.光针
( ) 3.下列属灸法专著的有:
A.《神灸经纶》 B.《曹氏灸方》 C.《骨蒸病灸方》
D.《人乙神针》 E.《黄帝明堂灸经》
三、判断改错题
( ) 1.雷火神针属于针刺用具的—种。
( ) 2.总结了明代以前针刺手法之精华,提出了十二字分次第手法的书籍是
《针灸聚英》。
( ) 3.《内经》记载的“九针”萌芽于夏、商、周代,发展完成于铁器时代。
( ) 4.强调针刺时双手协同重要性的著作是《内经》。
( ) 5.“针刺十四法“是窦汉卿于《针经指南》中最早提出的。
四、填空题
1.刺灸法主要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2.____和____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____、____的目的。
3.砭石起源于_____时代。古又称为“_____”或“_____”。发明于我国东部的_____一带。
4.陶针发现于_____时期;青铜针出现于_____时代。
五、名词术语解释
1.刺法
2.砭石
3.灸法
六、简答题
1.《内经》论及的针刺方法及补泻手法有哪些?
2.简述刺法灸法的作用及异同点。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CE 3.ABCDE
三、判断改错题
1.× 针刺用具一灸法
2.× 聚英→大成
3.√
4.内→难
5.√
四、填空题
1.刺法;灸法
2.刺法;灸法;扶正祛邪;治疗疾病
3.新石器;针石;砭石;山东
4.仰韶文化;夏、商、周(青铜器)
五、www.lindalemus.com/job/名词术语解释
1.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达到激发经络气血、调节整体功能的方法。
2.“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灸治疗的工具。
3.古称“灸嫡”,又称“艾灸”。是指采用艾绒等药物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还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法。
六、简答题
1.《黄帝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其论述颇为精辟和全面。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阖补泻等,为后世针刺方法奠定了基础。
2.刺法和灸法两者虽然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不同,但同属外治法,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选择毫针时,针尖应:
A.尖锐B.带钩 C.圆钝
D.弯曲E.锋锐
( ) 2.针刺头顶和项背部腧穴最宜选择:
A.仰卧位 B.俯伏坐位 C.伏卧位 D.侧伏坐位 E.侧卧位
( ) 3.针刺委中穴最宜选择:
A.仰卧位 B.仰靠坐位 C.侧卧位 D.俯伏坐位 E.俯卧位
( ) 4.针刺中极穴最宜选择:
A.仰卧位 B.仰靠坐位 C.侧卧位 D.俯伏坐位 E.俯卧位
( ) 5.针刺一侧环跳、阳陵泉、悬钟穴最宜选择:
A.仰卧位 B.仰靠坐位 C.侧卧位
D.俯伏坐位 E.俯卧位
( ) 6.不宜深刺的是:
A.阴证 B.胸背部 C.久病 D.臀腹部 E.身强体胖者
( ) 7.不宜浅刺的是:
A.小儿 B.年老体弱 C.里证D.形体消瘦 E.阳证
( ) 8.不属针刺辅助手法的是:
A.弹柄法 B.刮柄法 C.震颤法 D.捻转法 E.摇法
( ) 9.行针的基本手法是:
A.平补平泻 B.捻转法 C.捻转补泻 D.弹柄法 E.提插补泻
( ) 10.非得气感觉的是:
A.酸 B.麻 C.胀 D.重 E.剧痛
( ) 11.“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中,后半句描述了:
A.候气 B.催气 C.行气 D.得气E.不得
( ) 12.一般而言,得气迅速则:
A.无效B.疗效好C.与疗效无关系
D.疗效差 E.与疗效关系不密切
( ) 13.宜用提捏进针法进针的腧穴是:
A.环跳 B.中极 C.天枢 D.印堂E.介谷
( ) 14.宜用舒张进针法进针的腧穴是:
A.关元 B.阳陵泉 C.印堂D.足三里 E.阳白
( ) 15.捻转补泻的补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时间短 B.用力轻 C.捻转角度小
D.频率慢 E.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 ) 16.捻转补泻的泻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时间长 B.用力重C.捻转角度大
D.频率快 E.大指向前,食指向后
( ) 17.提插补泻的补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频率慢 B.先浅后深 C.幅度小 D.重提轻插 E.时间短
( ) 18.提插补泻的泻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频率快 B.先浅后深 C.幅度大 D.重提轻插 E.时间长
( ) 19.徐疾补泻的补法是:
A.缓慢进针,疾速出针
B.缓慢进针,缓慢出针
C.疾速进针,疾医学全.在线速出针
D.疾速进针,缓慢出针
E.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
( ) 20.徐疾补泻的泻法是:
A.疾速进针,疾速出针
B.缓慢进针,疾速出针
C.缓慢进针,缓慢出针
D.疾速进针,缓慢出针
E.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
( ) 21.呼吸补泻的补法是:
A.患者呼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B.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C.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D.患者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E.医生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 ) 22.呼吸补泻的泻法是:
A.患者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B.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C.患者呼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D.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E.医生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 ) 23.非针刺补法的是:
A.由深至浅,重提轻插
B.缓慢进针,疾速出针
C.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D.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E.针尖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人
( ) 24.非针刺泻法的是:
A.透天凉
B.平补平泻
C.疾速进针,缓慢出针
D.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
E.捻转角度大,用力重,右转为主
( ) 25.属针刺补法的是:
A.捻转法 B.刮柄法 C.烧山火 D.透天凉 E.循法
( ) 26.属针刺泻法的是:
A.提插法 B.震颤法 C.烧山火 D.透天凉 E.弹柄法
( ) 27.关于烧山火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反复操作3次
B.分天、人、地三部
C.每层依次行捻转补法
D.将针紧提至天部留针
E.每层须在得气的基础上作补法
( ) 28.关于透天凉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反复操作3次
B.治疗实热性疾病
C.分天、人、地三部
D.每层依次行捻转泻法
E.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
( ) 29.一般不宜留针的是:
A.痉挛性疾病 B.小儿患者 C.顽固性疾病
D.慢性疾病 E.疼痛性疾病
( ) 30.可进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操作的腧穴是:
A.风府 B.哑门 C.睛明 D.承泣E.足三里
二、多项选择题
( ) 1.不锈钢毫针的优点有:
A.防锈B.防腐蚀C.耐高热
D.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E.针体挺直滑利
( ) 2.选择毫针应做到:
A.光滑挺直 B.针根牢固 C.针尖如松针
D.针柄松动 E.坚韧有弹性
( ) 3.选择针具除注意质量外,还应考虑患者:
A.性别年龄 B.形体肥瘦 C.体质强弱
D.病情虚实 E.病变部位和腧穴所在部位
( ) 4.下列何种情况选针宜短宜细:
A.女性、形瘦 B.皮薄肉少 C.体壮、形肥
D.皮厚肉多 E.病变部位浅
( ) 5.选择体位的原则有:
A.便于正确取穴 B.便于施术 C.患者舒适自然
D.可久留针 E.考虑体质与病情
( ) 6.针刺应考虑采用卧位的有:
A.体质虚弱 B.年老患者 C.急性腰扭伤
D.初次治疗 E.精神过度紧张
( ) 7.针具器械的消毒,可选择:
A.沸水烫 B.高压消毒 C.煮沸消毒
D.95%乙醇棉球擦 E.75%乙醇浸泡30分钟
( ) 8.宜用斜刺的有:
A.血管部位 B.胸部 C.头面部位
D.背部E.骨骼边缘部位
( ) 9.针刺得气时,医者针下的感觉有:
A.空松 B.徐和 C.沉紧 D.酸胀E.虚滑
( ) 10.促使得气的方法有:
A.催气 B.候气 C.守气 D.刺络E.深刺
( ) 11.患者病久体虚而不得气时,促使其得气的方法有:
A.行针催气 B.温针灸 C.留针候气
D.加艾灸 E.三棱针点刺
( ) 12.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
A.虚寒性疾病 B.冷痹顽麻 C.实热性疾病
D.急性痈肿 E.热痹
( ) 13.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
A.急性痈肿 B.寒痹 C.实热性疾病
D.热痹 E.虚寒性疾病
( ) 14.导致晕针的原因有:
A.精神紧张 B.体质虚弱 C.体位不适
D.劳累过度 E.饥饿空腹
( ) 15.预防晕针的方法有:
A.消除顾虑 B.采用卧位 C.选穴宜少
D.手法宜轻 E.避免劳累
( ) 16.易致滞针的因素有:
A.精神紧张 B.体质虚弱 C.肌肉痉挛
D.单向捻转 E.过度劳累
( ) 17.易致血肿的因素有:
A.刺伤血管 B.针身锈斑 C.针根剥蚀
D.刺伤神经 E.针尖弯曲带钩
( ) 18.针刺过深易致气胸的部位有:
A.项部 D.胸部 C.腹部 D.背部 E.锁骨附近
( ) 19.不宜立即进行针刺的有:
A.饥饿 B.头痛 C.疲劳 D.发热 E.过度紧张
( ) 20.妇女怀孕3个月以上者,不宜针刺:
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背部E.腰骶部
( ) 21.不宜针刺的有:
A.皮肤溃疡处 B.痛经 C.自发性出血者
D.身体瘦弱 E.小儿囟门未闭处
三、判断改错题
( ) 1.针刺时应将针身全部刺人腧穴。
( ) 2.医生针刺前用肥皂水洗刷手指即可。
( ) 3.直刺是针身与皮肤呈90’角垂直刺入。
( ) 4.平刺是针身与皮肤呈45’角倾斜刺人。
( ) 5.斜刺是针身与皮肤呈15’角左右倾斜刺人。
( ) 6.直立针身而摇,随摇随提,可使针感单向传导。
( ) 7.卧针斜刺或平刺使用摇法,一左一右,随摇随提,可使针感单向传导。
( ) 8.弹柄法用力过猛或频率过快会引起弯针。
( ) 9.手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为飞法。
( ) 10.乎补平泻法是指得气后,施用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手法。
( ) 11.留针时间过长,也可出现滞针。
( ) 12.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可导致血肿。
( ) 13.出针后,局部肿痛剧烈,应即刻热敷。
( ) 14.发生晕针时,使患者平卧,垫高头部,松开衣带。
四、填空题
1.毫针的结构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
2.毫针的规格,主要指针身的_____和_____。
3.针具保养的目的主要是防止_____,避免_____和_____。
4.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治疗室用具等。
5.临床易发生的针刺异常情况有晕针、___、___、___和___。
6.舒张进针法适用于_____部位腧穴的进针;提捏进针法适用于_____部位的进针。
7.指切进针法适用于____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适用于____针的进针。
8.斜刺适用于_____处或_____或_____的腧穴。
9.针刺的方向,一般依_____方向、_____和_____而定。
10.弹柄法有_____,_____的作用。
11.震颤法是以_____、_____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震颤,以促使得气。
12.在不得气时用刮柄法可以_____,如已得气者可以_____。
13.在不得气时用循法可以通气活血,有_____、_____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以_____,使针下徐和。
14.行针手法可分为_____和_____。
15.常用的复式补泻手法有__________和两种。
16.行针完毕后,当_____、_____的时候,才能拔针。
17.
五、名词术语解释
1.单手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3.弹柄法
4.刮柄法
5.循法
6.捻转法
7.提插法
8.行针
9.得气
10.候气
11.催气
12.守气
13.晕针
14.滞针
15.断针
16.迎随补泻
17.开阖补泻
18.平补平泻
19.留针
20.静留针
21.动留针
六、简答题
1.针刺练习的内容是什么?练针目的何在?
2.腧穴部位如何消毒?
3.何谓刺手?有何作用?
4.何谓押手?有何作用?
5.夹持进针法如何操作?
6.舒张进针法如何操作?
7.刮柄法如何操作?
8.何谓提插法?
9.影响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0.如何出针?
11.晕针的临床现象有哪些?
12.简述弯针的原因和临床现象?
13.试述影响得气的因素及处理方法。
七、论述题
1.发生晕针时,应如何处理?
2.导致断针的原因是什么?
3.何谓血肿?发生原因是什么?
4.创伤性气胸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有哪些?
毫针刺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E 2.B 3.E 4.A 5.C 6.B 7.C 8.D 9.B 10.E
11.D 12.B 33.D 14.A 15.E 16.E 17.D 18.B 19.A 20.D
21.C 22.B 23.A 24.B 25.C 26.D 27.D 28.E 29.B 30.E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E 3.ABCDE 4.ABE 5.ABCDE 6.ABDE 7.BCE 8.ABCDE 9.BC 10.AB 11.ABCD 12.AB 13.ACD 14.ABCDE 15.ABCDE 16.ACD 17.AE 18.BDE 19.ACE 20.CE 21.ACE
三、判断改错题
1.× 全部刺人腧穴→刺人腧穴应至深度而针身还露在皮肤上稍许
2.× 即可→再用75%的乙醇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涂擦,方可持针施术
3.√
4.× 45→15
5.× 15→45
6.× 使针感单向传导→出针泻邪
7.× 随摇随提→不进不退
8.√
9.× 飞→捻转
10.× 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手法→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11.√
12.√
13.× 热→冷
14.× 垫高→放低
四、填空题
1.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2.粗细;长短
3.生锈;针尖受损;针体弯曲
4.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
5.滞针;弯针;断针;血肿
6.皮肤松弛;皮肉浅薄
7.短;长
8.肌肉较浅薄;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深刺
9.经脉的循行;腧穴部位特点;治疗需要
10.激发经气;催气速行
11.小幅度;快频率
12.激发经气;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
13.行气;催气;宜散气血
14.基本手法;辅助手法
15.烧山火;透天凉
16.穴下轻松;没有沉紧感觉
五、名词术语解释
1.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求的深度。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即左、右手配合将针刺人穴位皮肤的方法。
3.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4.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
5.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其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的循按。
6.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7.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8.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
9.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10.当针下不得气时,需取留针候气的方法等待气至。亦可采用间歇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手法,以待气至。
11.是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
12.是指在使用候气、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医者需采取守气方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针感持久。
13.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14.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15.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16.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17.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18.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19.将针刺入腧穴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
20.当针下不得气时,需取留针候气的方法等待气至。
21.当针下不得气时,可采用间歇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手法,以待气至。
六、简答题
1.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指力是指医者持针之手进针操作的力度。良好的指力是掌握针刺手法的基础,熟练的手法是运用针刺治病的条件。指力和手法必须常练,达到熟练程度后,则在施术时,进针快、透皮不痛;行针时,补泻手法运用自如。反之,指力与手法不熟练,则在施术时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痛感明显;行针时动作不协调,影响针刺治疗效果。因此,初学者必须努力练好指力和手法的基本功。
2.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3.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
4.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5.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6.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注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7.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8.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9.①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②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腧穴的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③针具及手法轻重因素:影响针刺补泻因素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入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幅度、频率等有直接关系。
10.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是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操作程序,预示针刺结束。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当针退出后,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11.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12.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13.影响得气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患者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变化,且与取穴准确与否和施术手法也有关系。①如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手法运用不当,或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针刺手法,这样再次行针,一般即可得气。②如果患者病久体虚,正气虚惫,以致经气不足,或因其他病理因素致感觉迟钝、丧失而不得气时,可采用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灸,以助经气的来复,而促进得气,或因治疗而随着疾病的向愈,经气可逐步得到恢复,针刺时则可迅速得气。
七、论述题
1.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3.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4.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叩诊呈过清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胸透视,可见气体多少,肺组织压迫情况等而可确诊,对此症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第二节灸法、第三节拔罐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关于艾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味苦B.火力猛烈 C.辛温
D.气味芳香而辛 E.容易燃烧
( ) 2.不以艾作灸用材料的是:
A.实按灸 B.悬灸 C.直接灸 D.天灸E.间接灸
( ) 3.不宜做保健灸的腧穴是:
A.命门 B.长强 C.关元 D.膏盲E.气海
( ) 4.可使用瘢痕灸的是:
A.消渴病 B.头面部 C.乳头处 D.哮喘病 E.大血管处
( ) 5.不属间接灸的是:
A.隔姜灸 B.隔蒜灸 C.瘢痕灸 D.隔盐灸 E.隔附子饼灸
( ) 6.隔姜灸常用于治疗:
A.风寒痹痛 B.瘰疬 C.中风脱证 D.阳痿E.肿疡初起
( ) 7.隔附子饼灸,饼的厚度约是:
A.0.3厘米 B.0.4厘米 C.0.6厘米 D.0.8厘米 E.1.0厘米
( ) 8.隔附子饼灸具有的功效是:
A.温中散寒 B.回阳救逆 C.温肾补阳 D.消肿散结 E.活血化瘀
( ) 9.治疗肺痨宜用:
A.隔蒜灸 B.雀啄灸 C.隔姜灸 D.瘢痕灸 E.隔附子饼灸
( ) 10.治疗中风脱证宜首选: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雀啄灸 E.隔附子饼灸
( ) 11.不属火罐操作方法的是:
A.闪火法 B.投火法 C.贴棉法 D.煮罐法 E.架火法
( ) 12.雷火神针是:
A.火针 B.特制毫针 C.温针D.药物艾卷 E.锋针
( ) 13.灸疮自行痊愈的时间在灸后:
A.1—7天 B.7—10天 C.10—15天 D.15—30天 E.30—40天
( ) 14.不属天灸的是:
A.蒜泥灸 B.白芥子灸 C.细辛灸 D.天南星灸 E.隔姜灸
( ) 15.灸法操作错误的是:
A.顺序先阳后阴
B.部位先上后下
C.壮数先少后多
D.艾炷先小后大
E.孕妇多灸腹部
( ) 16.须慎用灸法的是:
A.寒湿中阻 B.阳虚暴脱 C.瘀血阻滞 D.阴虚发热 E.疮疡痈疽初起
( ) 17.不宜灸治的疾病是:
A.遗尿 B.脱肛 C.乳痈 D.丹毒E.崩漏
( ) 18.竹罐的优点不包括:
A.制作简单 B.轻巧价廉 C.不易损坏
D.适于药煮 E.便于观察治疗情况
( ) 19.不属拔罐治疗作用的是:
A.通经活络 B.益气养血 C.行气活血
D.消肿止痛 E.祛风散寒
二、多项选择题
( ) 1.艾炷直接灸又称:
A.明灸 B.着肤灸 C.回旋灸 D.雀啄灸 E.温和灸
( ) 2.瘢痕灸多用于治疗:
A.哮喘 B.阴虚发热 C.体质虚弱
D.发育障碍 E.慢性胃肠病
( ) 3.隔蒜灸多用于治疗:
A.阳痿 B.肺痨 C.瘰疬
D.肿疡初起 E.疮疡久溃不敛
( ) 4.隔盐灸的功效包括:
A.固脱 B.消肿散结 C.回阳
D.温肾壮阳 E.救逆
( ) 5.艾卷实按灸适用于:
A.痿证B.实热证 C.瘰疬
D.虚寒证 E.风寒湿痹
( ) 6.悬灸包括:
A.温针灸 B.温和灸 C.雀啄灸 D.回旋灸 E.无斑痕灸
( ) 7.灯火灸又称:
A.神灯照 B.灯草粹 C.灯草灸
D.油捻灸 E.天灸
( ) 8.拔罐时宜选择:
A.适当体位
B.毛发较多部位
C.肌肉丰满部位
D.皮肤溃疡部位
E.骨骼凸凹不平部位
( ) 9.走罐一般用于:
A.面积小的部位
B.面积大的部位
C.皮薄肉少的部位
D.肌肉丰厚的部位
E.骨骼凸凹不平部位
( ) 10.不宜拔罐的有:
A.高热抽搐
B.皮肤过敏者
C.大血管分布部位
D.皮肤溃疡、水肿者
E.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三、判断改错题
( ) 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
( ) 2.灸法可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 ) 3.每燃烧尽一个艾条,称为一壮。
( ) 4.化脓灸是使局部组织烫伤后产生感染性化脓现象。
( ) 5.灸疮得发,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 ) 6.瘢痕灸灸前不必征求患者同意。
( ) 7.无瘢痕灸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 ) 8.刺血拔罐又称留针拔罐。
( ) 9.体弱者灸治时,艾炷过大、刺激量过强,易致晕灸。
( ) 10.闪罐法以皮肤充血、瘀血为度。
四、填空题
1.灸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艾炷灸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3.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又分为_____、_____两种。
4.瘢痕灸又称_____,无瘢痕灸又称_____。
5.天灸又称_____、_____。
6.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_____,防止_____。
7.施灸时,对体弱患者,艾炷不宜___,刺激量不可___,以防___。孕妇的腹部和_____也不宜施灸。
8.拔罐法古称_____,又称_____。
9.罐的种类很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有____罐、____罐、____罐和____罐等。
10.拔罐的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等。
11.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_____,右手拇指或食指_____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
12.起罐时,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____或____,以____为宜。
13.拔罐出现大水泡时,可用____将水泡____,涂以____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____。
五、名词术语解释
1.明灸
2.瘢痕灸
3.雀啄灸
4.回旋灸
5.天灸
6.拔罐法
六、简答题
1.隔姜灸如何操作?
2.隔蒜灸如何操作?
3.隔盐灸如何操作?
4.隔附子饼灸如何操作?
5.艾卷温和灸如何操作?
6.简述艾卷实按灸的操作方法。
7.简述温针灸的操作方法。
8.简述灯火灸的操作方法。
9.蒜泥灸如何操作?
10.白芥子灸如何操作?
11.闪火法拔罐如何操作?
12.投火法拔罐如何操作?
13.贴棉法拔罐如何操作?
14.架火法拔罐如何操作?
15.滴酒法拔罐如何操作?
16.走罐如何操作?
17.闪罐如何操作?
18.留针拔罐如何操作?
19.刺血拔罐如何操作?
20.药罐如何操作?
21.竹罐水吸法如何操作?
七、论述题
1.试述灸法的治疗机理及特点。
2.试述无瘢痕灸的操作方法。
3.试述瘢痕灸的操作方法。
第二节灸法、第三节拔罐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D 5.C 6.A 7.D 8.C 9.A 10.C
11.D 12.D 13.E 14.E 15.E 16.D 17.D 18.E 19.B 20.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CDE 3.BCD 4.ACE 5.ADE 6.BCD 7.ABCD 8.AC 9.BD 10.ABCDE
三、判断改错题
1.√
2.√
3.× 条→炷
4.× 感染→无菌
5.√
6.× 不必→应
7.√
8.× 留针→刺络
9.√
10.× 充血、瘀血→潮红
四、填空题
1.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2.直接灸;间接灸
3.悬灸;实按灸
4.化脓灸;非化脓灸
5.药物灸;发泡灸
6.清洁;感染
7.过大;过强;晕灸;腰骶部
8.角法;吸筒法
9.竹;陶;玻璃;抽气
10.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11.夹住火罐;在罐口旁边
12.强行上提;旋转提拔;轻缓
13.消毒针;刺破放出水液;龙胆紫;感染
五、名词术语解释
1.古代常以阳燧映日所点燃的火来点燃艾炷,此火称为明火,以此火点艾施灸称为明灸。
2.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3.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4.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5.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
6.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所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六、简答题
1.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3.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5.施灸时将灸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肢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6.施灸时,先在施灸牖穴部位或忠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
7.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8.又名灯草灸、油捻灸、十三元宵火,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方法是用灯芯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1次。
9.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
10.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敷贴后促使发泡,借以达到治疗目的。
11.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
12.用易燃纸片或棉花,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质容易落下烫伤皮肤,故适宜于侧面横拔。
13.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花一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花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
14.用不易燃烧、传热的物体,如瓶盖、小酒蛊等(其直径要小于罐口),置于应拔部位,然后将95%酒精数滴或酒精棉球置于瓶盖或酒蛊内,用火将酒精点燃后,将罐迅速扣下。
15.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16.亦称推罐,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17.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18.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19.又称刺络拔罐,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
20.即选用5~10枚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锅内,可根据病情需要在锅放入适量的祛风活血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黄、艾叶、川椒、木瓜、川乌、草乌等,加水煮沸,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的挟出,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即称药罐法。
21.即选用5~10枚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的挟出,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
七、论述题
1.①机理: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②特点: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证,或针灸合用更能提高疗效,故《医学入门》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3.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其他针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古代九针中发展为三棱针的是:
A.锯针 B.铍针 C.锋针 D.铭针 E.圆利针
( ) 2.三棱针点刺时,针刺的深度是:
A.3毫米左右 B.1毫米左右 C.15毫米左右
D.6毫米左右 E.10毫米左右
( ) 3.三棱针疗法又称:
A.刺络法 B.巨刺法 C.缪刺法 D.深刺法 E.齐刺法
( ) 4.三棱针刺法中适用于四肢末端放血的是:
A.点刺 B.散刺 C.刺络 D.挑刺E.傍针刺
( ) 5.用三棱针进行散刺适用于:
A.局部瘀血 B.急性吐泻、中暑 C.支气管哮喘
D.曲泽、委中放血 E.四肢末端放血
( ) 6.用三棱针刺曲泽、委中最宜采用:
A.点刺法 B.散刺法 C.刺络法 D.挑刺法 E.毛刺法
( ) 7.皮肤针叩刺应为:
A.压刺 B.拖刺 C.斜刺 D.弹刺E.缓刺
( ) 8.《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的刺法是指:
A.三棱针法 B.耳针 C.打刺针法 D.头针 E.皮内针法
( ) 9.皮内针可根据病情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一般是:
A.1—2天 B.2—4天 C.3—5天
D.5—7天 E.7—10天
( ) 10.电针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
A.5毫安 B.2毫安 C.3毫安 D.4毫安 E.1毫安以内
( ) 11.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最宜强度是:
A.>感觉闹 B.>痛阈 C.<感觉阈
D.<痛阈 E.在痛阈与感觉阈之间
( ) 12.用电针进行针刺麻醉宜选用:
A.锯齿波 B.连续密波 C.疏密波
D.连续疏波 E.断续波
( ) 13.耳穴诊断时不正确的探查方法是:
A.观察颜色改变 B.按压法C.观察血管改变
D.针刺法 E.电阻测定法
( ) 14.穴位注射头面部的剂量宜为:
A.0.5—1毫升B.0.1毫升 C.0.5—2毫升
D.2—5毫升 E.0.3—0.5毫升
( ) 15.穴位注射耳部的剂量宜为:
A.0.5—1毫升 B.0.1毫升 C.0.5—2毫升
D.2—5毫升 E.0.3—0.5毫升
( ) 16.穴位注射后可出现的正常反应是:
A.发高烧
B.局部红肿
C.局部瘀血
D.局部轻度不适
E.局部疼痛、水肿
( ) 17.额旁2线从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是:
A.1寸 B.5厘米 C.1.5寸 D.8厘米 E.2.5寸
( ) 18.标准头穴线共计:
A.12条 B.15条 C.17条 D.20条 E.25条
( ) 19.顶旁2线在头顶部,督脉旁开:
A.0.5寸 B.1寸 C.1.5寸 D.2寸 E.2.25寸
( ) 20.经过神庭穴的额区标准线是:
A.额旁l线 B.额中线 C.额旁2线
D.顶中线 E.额旁3线
( ) 21.头针进针时,针身与头皮呈:
A.15’角 B.30’角 C.45’角 D.60’角 E.90’角
( ) 22.头针治疗冠心病宜选:
A.额旁1线 B.额中线 C.额旁2线
D.顶中线 E.额旁3线
( ) 23.头针治疗小脑性平衡障碍宜选:
A.额中线 B.枕下旁线 C.顶中线
D.枕上旁线 E.颞后线
( ) 24.头针治疗精神失常宜选:
A.额旁1线 B.额中线 C.额旁2线
D.顶中线 E.额旁3线
( ) 25.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宜选:
A.顶中线 B.顶旁1线 C颞前线
D.顶顾前斜线 E.颞后线
( ) 26.头针治疗中枢性面瘫宜选:
A.顶中线 B.顶旁1线 C.颞前线
D.顶颓前斜线 E.颞后线
( ) 27.治疗耳疾、眩晕宜选:
A.顶中线 B.顶旁1线 C.颞前线
D.顶颞前斜线 E.颞后线
( ) 28.治疗皮层性视力障碍宜选:
A.颞前线 B.枕上旁线 C.顾后线
D.枕下旁线 E.额中线
( ) 29.顶区标准头穴线左右并计有:
A.3条 B.5条C.7条 D.9条 E.11条
( ) 30.头针捻转速度要求达到每分钟:
A.100次左右B.50次左右 C.300次左右
D.10次左右 E.200次左右
( ) 31.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耳屏 B.耳舟 C.耳甲 D.耳垂E.耳轮周围
( ) 32.我国最早记载“耳脉”的医籍是: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备急千金要方》
D.《足臂十一脉灸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 ) 33.胸部脏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耳甲腔 B.耳垂 C.耳甲艇 D.耳轮E.对耳轮
( ) 34.耳舟位于:
A.耳屏与对耳屏之间凹陷处
B.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C.对耳屏与对耳轮的凹陷处
D.与耳轮相对呈“Y”宇型的隆起部分
E.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 ) 35.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耳垂 B.耳屏 C.耳舟 D.耳轮E.对耳屏
( ) 36.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是:
A.屏上切迹 B.屏下切迹 C.屏轮切迹
D.屏间切迹 E.三角窝
( ) 37.对耳轮上下脚部耳穴与人体的相应部位是:
A.内脏 B.生殖器 C.上肢 D.头面部 E.下肢
( ) 38.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的耳穴与人体的对应部位是:
A.下肢 B.胸腹腔 C.上肢 D.消化道 E.头面
( ) 39.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
A.耳甲腔 B.耳舟 C.耳甲艇 D.耳轮E.对耳轮
( ) 40.在对耳轮下脚前2/3处的耳穴是:
A.神门 B.皮质下 C.交感 D.肾上腺 E.坐骨神经
( ) 41.位于对耳屏外侧面后方的耳穴是:
A.额 B.内分泌 C.颞 D.皮质下 E.枕
( ) 42.位于轮屏切迹处的耳穴是:
A.缘中 B.皮质下 C.脑干 D.对屏尖 E.枕
( ) 43.位于耳轮脚消失处的耳穴是:
A.十二指肠 B.小肠 C.胃 D.贲门E.口
( ) 44.治疗消化道疾患宜选:
A.耳甲腔内的穴
B.耳甲艇周围穴
C.耳轮脚周围穴
D.三角窝内的穴
E.对耳轮下脚周围穴
( ) 45.耳甲腔正中凹陷处的耳穴是:
A.心 B.支气管C.胃 D.同侧肺 E.咽
( ) 46.位于耳甲腔后上方的耳穴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胃
( ) 47.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的耳穴是:
A.肺 B.支气管 C.缘中 D.皮质下 E.三焦
( ) 48.位于耳轮脚上方中1/3处,耳甲艇内的耳穴是:
A.大肠 B.胃 C.小肠 D.十二指肠 E.阑尾
( ) 49.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7区:
A.大肠 B.胃 C.小肠 D.十二指肠 E.阑尾
( ) 50.位于对耳轮下脚下方的后部,即小肠穴直上方的耳穴是:
A。胆 B.肾 C.胰 D.臀 E.膀胱
( ) 51.位于耳垂6区的耳穴是:
A.内耳 B.眼 C.垂前 D.舌 E.扁桃体
( ) 52.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缘相交处的耳穴是:
A.交感 B.臀 C.盆腔 D.髋 E.坐骨神经
( ) 53.耳迷根位于:
A.对耳轮沟
B.耳轮脚后方
C.对耳轮内侧
D.对耳轮上下脚沟处
E.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
二、多项选择题
( ) 1.可以应用三棱针进行针刺的部位有:
A.深部经脉 B.曲泽穴 C.浅表血络 D.委中穴 E.大血管
( ) 2.属于三棱针刺法的有:
A.扬刺 B.赞刺 C.缪刺 D.络刺E.豹纹刺
( ) 3.三棱针适宜治疗:
A.热证 B.疼痛 C.瘀血 D.实证 E.阴虚证
( ) 4.以下适宜三棱针治疗的病证有:
A.昏厥 B.疳积 C.丹毒 D.久痹 E.足趾麻木
( ) 5.三棱针操作时宜:
A.准 B.快 C.稳 D.慢 E.轻
( ) 6.不宜采用耳针治疗的有:
A.高度贫血 B.月经期间 C.耳部疖肿
D.输液反应 E.严重高血压
( ) 7.三棱针挑刺法刺人的深度宜:
A.8毫米 B.1—2毫米C.5毫米 D.6—7毫米 E.0.3毫米
( ) 8.皮肤针的针数可以有:
A.3枚 B.5枚 C.7枚 D.9枚 E.18枚
( ) 9.皮肤针又叫作:
A.圆针 B.梅花针 C.锋针 D.七星针 E.斑针
( ) 10.属于皮肤针刺法的有:
A.半刺 B.缪刺 C.扬刺 D.毛刺E.巨刺
( ) 11.属于皮肤针操作的有:
A.循经叩刺 B.刺络放血 C.局部叩刺
D.穴位叩刺 E.豹纹刺
( ) 12.扭伤后局部瘀肿疼痛可采用的方法有:
A.隔盐灸 B.天灸 C.三棱针散刺 D.耳针 E.皮肤针叩刺
( ) 13.皮肤针轻度刺激适用于:
A.虚证 B.虚实夹杂证 C.腰、骶部
D.肌肉浅薄处 E.头面、五官部
( ) 14.不宜做埋针的部位有:
A.胸部 B.小肠俞 C.解溪 D.足三里 E.太渊
( ) 15.皮内针的适用范围有:
A.急性疾病
B.神经衰弱
C.发热性疾病
D.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
E.需久留针的疼痛性疾病
( ) 16.电针选穴的方法有:
A.辨证选穴 B.局部选穴 C.循经选穴
D.经验选穴 E.按神经分布选穴
( ) 17.用电针治疗痿证、肌无力、瘫痪等宜选取的波形有:
A.疏密波 B.连续密波 C.断续波
D.连续疏波 E.矩形波
( ) 18.用电针治疗疼痛时宜选用的波形有:
A.疏密波 B.连续密波 C.断续波
D.连续疏波 E.锯齿波
( ) 19.以下适宜电针治疗的病证有:
A.痛证 B.膀胱功能失调 C.痹证
D.胃肠功能失调 E.癫狂
( ) 20.穴位注射时,药液不宜注入的部位有:
A.皮下 B.脊髓腔 C.肌肉 D.关节腔 E.血管
( ) 21.穴位注射常用的针头有:
A.封闭用的长针头
B.5号普通注射针头
C.6号普通注射针头
D.7号普通注射针头
E.牙科用5号长针头
( ) 22.穴位注射常用的注射器规格有:
A.1毫升 B.20毫升 C.5毫升 D.10毫升 E.2毫升
( ) 23.穴位注射常用药物可选:
A.山莨菪碱
B.生脉注射液
C.柴胡注射液
D.0.9%生理盐水
E.10%葡萄糖注射液
( ) 24.穴位注射选穴应符合:
A.选取阳性反应点
B.选用肌肉浅薄部位
C.选最明显的压痛点
D.据处方原则辨证选穴
E.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
( ) 25.头针疗法中额旁3线宜治:
A.痛证 B.胆绞痛 C.失眠 D.子宫脱垂 E.尿频
( ) 26.经过督脉的标准头穴线有:
A.枕上正中线 B.额中线 C.顶颞前斜线
D.顶中线 E.顶颞后斜线
( ) 27.经过胆经的标准头穴线包括:
A.额旁1线 B.顶颓前斜线 C.额旁2线
D.顶颓后斜线 E.颞前线
( ) 28.经过百会穴的头穴线有:
A.枕上正中线 B.额中线 C.顶颞后斜线
D.顶中线 E.顶颞前斜线
( ) 29.以下头穴标准线长1.5寸的有:
A.额旁1线 B.枕上旁线 C.顶旁1线
D.枕下旁线 E.顶旁2线
( ) 30.属于顶区范围的有:
A.生殖区 B.平衡区 C.运动区 D.感觉区 E.肝胆区
( ) 31.直接入耳的经脉有:
A.手少阳 B.足少阳 C.手阳明 D.足阳明 E.手太阳
( ) 32.耳尖穴主治的疾病有:
A.高血压 B.牙痛 C.麦粒肿 D.耳聋 E.急性结膜炎
( ) 33.风溪穴位于:
A.腕区上部
B.指区下部
C.对耳轮外侧面
D.耳舟Ⅰ区、Ⅱ区交界处
E.耳轮结节前方、指区、腕区之间
( ) 34.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多集中在:
A.对耳轮 B.耳甲艇 C.对耳屏 D.耳甲腔 E.耳舟
( ) 35.耳廓表面两个主要隆起有:
A.耳甲 B.对耳轮 C.耳舟 D.对耳屏 E.屏间切迹
( ) 36.耳廓表面凹陷的沟窝有:
A.耳甲腔 B.耳舟 C.耳甲艇 D.三角窝 E.屏间切迹
( ) 37.耳穴神门主治的病证有:
A.痛症 B.高血压 C.失眠D.神经衰弱 E.痫证
( ) 38.治疗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宜选的耳穴有:
A.内分泌 B.脾 C.肾上腺 D.肝 E.皮质下
( ) 39.治疗皮肤瘙痒宜选:
A.肺 B.肾上腺 C.风溪D.耳背沟 E.交感
( ) 40.耳穴交感治疗的疾病有:
D.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E.胃痉挛
( ) 41.肾上腺穴主治:
A.休克 B.腮腺炎 C.哮喘 D.低血压 E.眩晕
( ) 42.耳穴治疗痛经宜选:
A.缘中 B.内分泌 C.神门 D.肾上腺 E.肝
三、判断改错题
( ) 1.豹纹刺是在病变周围进行点刺的方法,应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
( ) 2.三棱针刺络放血时,先用带子或橡胶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下端,然后迅速消毒,进行操作。
( ) 3.皮肤针重刺激适用于肩、背、腰骶等肌肉丰厚处。
( ) 4.皮肤针操作时运用手指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 ) 5.皮肤针应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是否平齐;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 ) 6.电针的种类很多,只要是能控制输入电压、电流到所需强度的器械均可用作电针器。
( ) 7.电针选穴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两侧肢体1—3对穴位为宜。
( ) 8.电针的断续波能抑制肌肉组织的兴奋性。
( ) 9.电针的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
( ) 10.穴位注射时,针刺入皮下探得“得气”感应后,回抽若无回血,即可注入药物。
( ) 11.孕妇的三阴交、合谷等穴可以进行穴位注射。
( ) 12.顶颞前斜线主治运动区疾病。
( ) 13.枕下旁线主治视区疾病。
( ) 14.枕区包括平衡区、视区。感觉区属于顶区头穴线治疗范围之内。
( ) 15.心脏在耳廓表面的相对位置是耳甲艇正中。
( ) 16.耳穴分布规律总体来说像一个倒置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
( ) 17.耳甲由耳轮脚分为两部分,其上为耳甲腔,其下为耳甲艇。
( ) 18.耳穴埋针适宜慢性病和疼痛性疾病。
( ) 19.耳穴压丸临床均用王不留行籽。
( ) 20.治癫狂选耳穴神门属于中医理论选穴。
四、填空题
1.三棱针常用的刺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棱针具有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3.皮肤针常用的刺激强度分为_____、_____、_____。
4.皮肤针穴位叩刺临床多用阿是穴、_____、_____等进行。
5.常用的皮内针针具有_____皮内针,_____皮内针。
6.皮内针针刺部位一般多采用___、___和耳穴为主。
7.电针法是在针刺腧穴“___”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____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8.电针治疗中,离子浓度和分布的改变,是___治疗作用最基本的____基础。
9.电针常用的波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0.凡是可供____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但能引起____须做皮试。
11.穴位注射药液较多时,可由_____,边推药液_____,或将针头向几个方向刺入注射药液。
12.头针又称_____ 、是_____ 疾病的常用针刺方法。
13.中国针灸学会按____、____,结合传统____方法的原则,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经____年世界:卫生组织____会议通过。
14.头针疗法中,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_____、_____、_____、_____4个区;_____条标准线。
15.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是_____。对耳轮由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耳廓无软骨的部分为_____。
16.耳穴处方选穴原则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7.耳穴治疗常用毫针外,尚有____、____、____、____等。
18.标准头穴线(只计算中央与单侧)在额区有__条,顶区有__条,颞区有__条,枕区有__条,共有__条。
五、名词术语解释
1.皮内针法
2.脉冲电流的感觉阈
3.脉冲电流的痛阈
4.密波
5.疏波
6.穴位注射法
7.豹纹刺
8.刺络法
六、简答题
1.三棱针操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三棱针刺络法如何操作?
3.三棱针挑刺法如何操作?
4.试述皮肤针治病的机理。
5.使用皮内针有哪些注意事项?
6.电针疗法的优点是什么?
7.耳针适宜治疗何类疾病?
8.使用电针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9.穴位注射时应如何选择剂量?
10.头针治疗应注意哪些问题?
11.耳穴压丸法如何操作?
七、论述题
1.如何正确操作电针仪?
2.试运用中医理论论述头针治病的依据。
3.试述头针的操作方法。
4.试述耳穴治病的理论依据。
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其他针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A 5.A 6.C 7.D 8.E 9.C 10.E
11.E 12.B 13.D 14.E 15.B 16.D 17.A 18.E 19.E 20.B
21.B 22.A 23.B 24.B 25.C 26.D 27.E 28.B 29.D 30.E
31.D 32.E 33.A 34.B 35.C 36.D 37.E 38.D 39.C 40.E
41.E 42.C 43.C 44.C 45.A 46.C 47.E 48.C 49.A 50.B
51.A 52.A 53.E 54.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BDE 3.ABCD 4.ABCDE 5.ABCE 6.ACE 7.BC 8.BCE 9.BDE
10.ACD 11.ACD 12.CDE 13.ADE 14.ACE 15.BDE 16.BCDE 17.ACD 18.AB19.ABCDE 20.BDE 21.ABCDE 22.ABCDE 23.ABCDE 24.ACDE 25.DE 26.ABCDE 27.BCDE 28.CD 29.BCE 30.CD 31.ABE 32.ABCE 33.DE
34.BD 35.BD 36.ABCDE 37.ABCDE 38.AD 39.ACD 40.BCDE 41.ABCDE 42.BC
三、判断改错题
1.√
2.× 下→上
3.√
4.× 指→腕
5.√
6.× 入→出
7.× 两→同
8.× 抑制→提高
9.√
10.√
11.× 可以→不宜
12.√
13.× 视→平衡
14.√
15.× 艇→腔
16.√
17.× 腔→艇,艇→腔
18.√
19.× 均→多
20.× 中医理论→临床经验
四、填空题
1.点刺;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2.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
3.轻刺激;中等刺激;重刺激
4.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
5.颗粒型;揿钉型
6.背俞穴;四肢穴
7.得气;微量电流
8.脉冲电流;电生理
9.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
10.肌肉;过敏反应的药物
11.深至浅;边退针
12.头皮针;脑源性
13.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穴位透刺;1984;西太区
14.额区;顶区;顾区;枕区;14
15.耳轮脚;对耳轮主体;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耳垂
16.按疾病相应部位;按中医理论;按现代医学知识;按临床经验
17.埋针;电针;压丸;穴位注射法
18.4;5;2;3;14
五、名词术语解释
1.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作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
2.当脉冲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会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阈”。
3.达到“感觉阈”的电流强度再稍增加,患者则会产生刺痛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阈”。
4.是指电针频率快的波型(或称高频),-般为50~100次/秒。
5.是指电针频率慢的波型(或称低频),一般为2~5次/秒。
6.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可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7.是用三棱针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图5-40),以促使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8.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
六、简答题
1.①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②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③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过多,切勿伤及动脉。④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谨防晕针。⑤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毫升为宜。
2.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毫米),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3.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入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复盖敷料。此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综合征、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4.十二皮部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5.①关节附近不可埋针,因活动时会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②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③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避免感染。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勿过长,以防感染。
6.其优点是能代替人作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节省人力,且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7.①疼痛性疾病 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②炎性疾病及传染病 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③功能紊乱性疾病 如胃肠神经官能征、心脏神经官能征、心律不齐、高血压、眩晕症、多汗症、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病等。④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等。⑤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⑥其他有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血、输液反应,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8.①电针刺激量较大,需要防止晕针,体质虚弱、精神过敏者,尤以注意电流不宜过大。②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以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或折针。③电针器最大输出血压在40V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mA以内,防止触电。④毫针的针柄如经过温针火烧之后,表面氧化不导电,不宜使用。若使用,输出导线应挟持针体。⑤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尤其是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应禁止应用电针。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切勿通电太强,以免发生意外。孕妇亦当慎用电针。⑥应用电针要注意“针刺耐受”现象的发生,所谓“针刺耐受”就是长期多次反复应用电针,使机体对电针刺激产生耐受,而使其疗效降低的现象。⑦电针器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查修理后再用。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如输出电流微弱,须更换新电池。
9.应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不能过量。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穴可注射0.1毫升,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四肢部可注射1~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液10~20毫升。
10.①因为头部有毛发,故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②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医者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③婴儿由于颅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针治疗。④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溢血引起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偏瘫者,宜及早采用头针治疗。凡有高热、急性炎症和心力衰竭等症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⑤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2 分钟。⑥头针刺激线上除用毫针刺激外,尚可配合电针、艾灸、按压等法进行施治。
11.应用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厘米×0.6厘米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挟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以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证宜用强刺激法。
七、论述题
1.针刺入穴位有得气感应后,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个针柄上,然后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一般在5~20分钟,如感觉弱时,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通电。当达到预定时间后,先将输出电位器退出“0”位,然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导线,最后按一般起针方法将针取出。
2.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3.①体位: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头穴线。取得患者合作后,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②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3寸。③针刺手法:快速捻转手法:一般以拇指掌面和食指桡侧面挟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按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作被动活动),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会出现热、麻、胀、抽动等感应;抽添手法:根据汪机《针灸问对》抽添法演化而成,分为抽气法和进气法两种,以向外抽提、“一抽数抽”或向内进插、“一按数按”的手法动作为主要特点,实际上应属于小幅度提插手法的范畴。④起针:刺手挟持针柄轻轻捻转松动针身,押手固定穴区周围头皮,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慢出针。出针后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4.①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就记述了“耳脉”,《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蹻、阳蹻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②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据《内经》、《难经》等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如《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后世医家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述》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进一步将耳郭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关的。③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参考这些现象来诊断疾病,并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防治疾病。可见,耳不仅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而且与其病理变化也是不可分割的。
第六章 治疗总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治疗热病宜首选:
A.郄穴 B.荥穴 C.络穴 D.原穴E.输穴
( ) 2.属郄会配穴的是:
A.太渊、偏历B.外关、曲池 C.后溪、申脉
D.孔最、膈俞E.公孙、章门
( ) 3.井穴的五行属性是:
A.阳经属金、阴经属木
B.阳经属火、阴经属金
C.阳经属水、阴经属火
D.阳经属木、阴经属土
E.阳经属土、阴经属水
( ) 4.合穴的五行属性是:
A.阳经属金、阴经属木
B.阳经属土、阴经属水
C.阳经属木、阴经属金
D.阳经属水、阴经属土
E.阳经属火、阴经属金
( ) 5.用五输穴治疗“喘咳寒热”之证宜选:
A.井穴 B.荥穴 C.输穴 D.经穴 E.合穴
( ) 6.用五输穴治疗“心下满”之证宜选:
A.经穴 B.输穴 C.井穴 D.荥穴 E.合穴
( ) 7.用五输穴治疗“逆气而泄”之证宜选:
A.合穴 B.输穴 C.经穴 D.井穴E.荣穴
( ) 8.五行属火,经脉属木的荥穴是:
A.鱼际 B.少府 C.劳宫 D.行间E.侠溪
( ) 9.五行属水,经脉属木的荥穴是:
A.行间 B.液门 C.侠溪 D.内庭E.然谷
( ) 10.五行属水,经脉属金的合穴是:
A.经渠 B.二间 C.尺泽 D.曲池E.太渊
( ) 11.五行属土,经脉属木的合穴是:
A.足三里 B.曲泉 C.阳陵泉 D.委中E.阴陵泉
( ) 12.五行属木,经脉属水的井穴是:
A.至阴 B.隐白 C.厉兑 D.涌泉E.大敦
( ) 13.下列各组不全属于五输穴的是:
A.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B.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C.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D.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E.至阴、足通谷、束骨、京骨、委中
( ) 14.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取穴法的著作是:
A.《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子午流注针经》 E.《脉经》
( ) 15.用子母补泻法,治疗心经实证宜取:
A.少海 B.少府 C.少冲 D.灵道 E.神门
( ) 16.用子母补泻法,治疗心经虚证宜取:
A.少府 B.少海 C.神门D.少冲 E.灵道
( ) 17.用子母补泻法,治疗肺经实证宜取:
A.经渠 B.太渊 C.尺泽D.鱼际 E.少商
( ) 18.用子母补泻法,治疗肺经虚证宜取:
A.少商 B.尺泽 C.经渠 D.太渊 E.鱼际
( ) 19.用子母补泻法,治疗肾经实证宜取:
A.涌泉 B.太溪 C.然谷 D.阴谷 E.复溜
( ) 20.用子母补泻法,治疗肾经虚证宜取:
A.阴谷 B.太溪 C.复溜 D.涌泉 E.然谷
( ) 21.用子母补泻法,治疗肝经实证宜取:
A.太冲 B.中封 C.大敦 D.行间E.曲泉
( ) 22.用子母补泻法,治疗肝经虚证宜取:
A.大敦 B.行间 C.中封 D.曲泉E.太冲
( ) 23.下列五输穴,不属本经母穴的是:
A.胃经的解溪 B.胆经的足临泣 C.大肠经的曲池
D.膀胱经的至阴 E.小肠经的后溪
( ) 24.下列五输穴,不属本经子穴的是:
A.脾经的商丘 B.大肠经的二间 C.三焦经的中渚
D.膀胱经的束骨 E.小肠经的小海
( ) 25.既是胃募,又是腑会的腧穴是:
A.章门 B.期门 C.中脘 D.巨阙E.天枢
( ) 26.下列不属俞募配穴的是:
A.肺俞,中府 B.心俞、膻中 C.肝俞、期门
D.脾俞、章门 E.肾俞、京门
( ) 27.下列不属俞募配穴的是:
A.大肠俞、天枢 B.胆俞、日月 C.膀胱俞、中极
D.胃俞、中脘E.三焦俞、关元
( ) 28.下列不属原穴的是:
A.丘墟 B.冲阳 C.阳谷 D.太溪 E.阳池
( ) 29.下列不属原络配穴的是:
A.大陵、外关 B.冲阳、公孙 C.腕骨、通里
D.丘墟、光明 E.合谷、列缺
( ) 30.下列不属络穴的是:
A.丰隆 B.光明 C.通里 D.水泉 E.公孙
( ) 31.下列不属原络配穴的是:
A.太渊、偏历 B.合谷、列缺 C.通里、支正
D.太白、丰隆 E.太冲、光明
( ) 32.在八脉交会穴中后溪穴通:
A.督脉 B.冲脉 C.任脉 D.带脉E.阳蹈脉
( ) 33.八脉交会穴中主治咽喉、胸膈、肺部疾患的是:
A.通督脉、任脉的腧穴
B.通带脉、冲脉的腧穴
C.通任脉、阴蹻脉的腧穴
D.通阳维、带脉的腧穴
E.通阴蹻脉、阳维的腧穴
( ) 34.下列不屈于八脉交会穴配穴的是:
A.临泣、外关 B.申脉、后溪 C.阳溪、昆仑
D.列缺、照海 E.内关、公孙
( ) 35.八脉交会穴中外关穴通于:
A.任脉 B.阴维脉 C督脉 D.阳维脉 E.冲脉
( ) 36.下列属于八脉交会穴中,主治心、胸、胃病证的穴组是:
A.神门、丰隆 B.内关、足三里 C.内关、公孙
D.神门、阴陵泉 E.通里、太白
( ) 37.用八会穴治疗血病宜取:
A.章门 B.中脘 C.膈俞 D.太渊E.膻中
( ) 38.用八会穴治疗气病宜取:
A.气海 B.气户 C.气穴 D.气冲E.膻中
( ) 39.下列八会穴中错误的是:
A.腑会中脘 B.骨会大椎 C.髓会悬钟
D.脏会章门 E.筋会阳陵泉
( ) 40.用八会穴治疗脏病宜取:
A.章门 B.期门 C.中脘 D.脾俞E.阴陵泉
( ) 41.用八会穴治疗腑病宜取:
A.胃俞 B.中脘 C.章门 D.天枢E.足三里
( ) 42.下列既是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A.公孙 B.太渊 C.内关 D.神门E.列缺
( ) 43.下列属于郄穴的是:
A.阳池 B.支正 C.外丘 D.大钟E.冲阳
( ) 44.下列不属郄穴的是:
A.温溜 B.水泉 C.照海 D.金门E.中都
( ) 45.特定穴中主治急性病证的是:
A.合穴 B.俞穴 C.络穴 D.郄穴E.原穴
( ) 46.“合治内腑”一语出自:
A.《素问》 B.《针灸大成》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E.《难经》
( ) 47.原络配穴法属于:
A.本经配穴法 B.上下配穴法 C.前后配穴法
D.左右配穴法 E.表里经配穴法
( ) 48.八脉交会穴配穴属于:
A.本经配穴法 B.上下配穴法 C.前后配穴法
D.左右配穴法 E.表里经配穴法
二、多项选择题
( ) 1.八纲证治中,治疗寒证正确的有:
A.多针刺,少艾灸
B.宜留针,并灸法
C.用泻法,少留针
D.取督脉和手足三阳经穴为主
E.取任脉和手足三阴经穴为主
( ) 2.根据八脉交会穴的特点及调和阴阳的作用,治疗不寐选:
A.补阳泻阴 B.补阴泻阳 C.补申脉泻照海
D.阴阳俱泻 E.补照海泻申脉
( ) 3.根据八脉交会穴的特点及调和阴阳的作用,治疗嗜睡选:
A.补阴泻阳 B.补阳泻阴 C.补申脉泻照海
D.阴阳俱补 E.补照海泻申脉
( ) 4.下列属于左右配穴法的有:
A.巨刺 B.原络配穴法 C.偶刺
D.郄会配穴法 E.缪刺
( ) 5.下列属于前后配穴法的有:
A.缪刺 B.俞募配穴法 C.巨刺
D.原络配穴法 E.偶刺
( ) 6.治疗下列病证,属近部取穴的有:
A.大椎用于发热
B.至阴矫正胎位
C.百会用于头痛
D.素髎救治昏迷
E.阳陵泉用于膝痛
( ) 7.下列五输穴五行性属错误的有:
A.经渠属金 B.厉兑属金 C.侠溪属火
D.三间属土 E.大都属火
( ) 8.原穴主治的疾病有:
A.六腑病 B.表里经病 C.本经病
D.同名经病 E.五脏病
( ) 9.针灸的取穴原则有:
A.近部取穴 B.本经取穴 C.远部取穴
D.随证取穴 E.经验取穴
( ) 10.下列属八脉交会穴配穴的有:
A.支沟配侠溪 B.内关配公孙 C.外关配申脉
D.列缺配照海 E.后溪配足临泣
( ) 11.八脉交会穴中,外关与足临泣同用,主治病证有:
A.目内眦疾患
B.胸膈部疾患
C.目锐眦疾患
D.颈项、耳、肩部疾患
E.耳后、颊、颈、肩部疾患
( ) 12.奇经八脉中,合于胸的经脉有:
A.带脉、阴助脉 B.冲脉、阴维脉C.督脉、阳维脉
D.任脉、阴蹻脉 E.督脉、阴维脉
( ) 3.既是合穴,又是下合穴的有:
A.上巨虚 B.委中 C.阳陵泉 D.委阳E.足三里
( ) 14.多用于治疗腑病的特定穴有:
A.络穴 B.八会穴 C.募穴 D.下合穴 E.俞穴
( ) 15.背俞穴的特点包括:
A.阳病行阴的处所
B.阴病行阳的处所
C.多用治脏病、虚证
D.多用治腑病、实证
E.均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 ) 16.腹募穴的特点是:
A.均位于任脉
B.阴病行阳的处所
C.阳病行阴的处所
D.多用于治疗腑病、实证
E.多用于治疗脏病、虚证
( ) 17.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有:
A.外关 B.公孙 C.后溪 D.列缺E.内关
( ) 18.下列八会穴错误的是:
A.气会气海 B.脏会期门 C.腑会中脘
D.骨会大椎 E.筋会阳陵泉
( ) 19.下列属于原络配穴法的有:
A.太溪、大钟 B.神门、支正 C.太冲、光明
D.太白、丰隆 E.合谷、偏历
( ) 20.后溪配申脉属于:
A.上下配穴法
B.本经配穴法
C.原络配穴法
D.表里经配穴法
E.八脉交会穴配穴法
三、判断改错题
( ) 1.太溪与飞扬配伍属于原络配穴法。
( ) 2.背俞为阳,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
( ) 3.针刺治疗时,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
( ) 4.按他经子母补泻取穴方法,治疗肺经实证,可泻肾经的阴谷穴。
( ) 5.五行属水,经脉属金的荥穴是鱼际穴。
( ) 6.治疗胃经实证,取解溪穴属“实则泻其子”之法。
( ) 7.三焦的下合穴是委中。
( ) 8.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五脏病证。
( ) 9.腹募为阴,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
( ) 10.后溪配申脉穴治疗目锐眦、颈项、耳、肩部疾患。
( ) 11.腹部气逆而拘急的冲脉病证,可取通于冲脉的内关穴。
( ) 12.按他经子母补泻的取穴方法,治疗肺经虚证可取脾经的太白穴。
( ) 13.心包经的母穴是中冲,子穴是大陵。
( ) 14.尺泽与偏历穴配伍属于本经配穴法。
( ) 15.针灸的治疗作用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 ) 16.原络配穴法属于本经配穴法的应用。
( ) 17.治疗大肠热证宜取手足阳明经穴和大肠俞穴、大肠下合穴为主,针用泻法。
( ) 18.外邪痹阻心经治宜取本经和手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针灸并施。
( ) 19.针灸处方的腧穴选取,以近部取穴为 主。
( ) 20.肝的募穴是章门;脾的募穴期门。
( ) 21.八脉交会穴就是左右配穴法的应用。
( ) 22.肺经实证,针取尺泽穴,属“实则泻其子”之法。
四、填空题
1.针灸的治疗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内经》中“合治内腑”的原则,主要是指特定穴中_____的治疗作用。梁丘配中脘穴属于_____配穴方法。
3.针灸的治疗原则有_____、_____、_____.
4.《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____之,满则____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5.《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_____之,寒则_____之,陷下则_____之,不盛不虚_____”。
6.经络证治中外邪阻痹肺之经脉,治宜取_____腧穴及其_____穴为主,针用_____法或_____。
7.脏腑证治中胃实证,治宜取____经穴和____穴为主,针用____法。
8.八纲证治中虚证,治宜取____脉____经穴为主,针用____法、____法。
9.治疗表里两经有关病证,是特定穴中_____穴的主治特点。治疗急性病证,是特定穴中_____穴的主治特点。
10.《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_____取之,病在下者,_____取之,病在头者,取之_____,病在腰者,取之_____。
11.“藏寒生满病,其治宜_____”_____语出自于《_____》。
l2.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_____和_____完成的。
13.八脉交会穴具有主治_____病证的作用,并按一定原则两穴配合,治疗_____的病证。
14.交会穴具有治疗_____和_____病证的作用。
15.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疾患的八脉交会穴是_____和_____穴。
五、名词术语解释
l.原络配穴法
2.三因制宜
3.近部选穴
4.远部选穴
5.上下配穴法
6.配穴方法
7.本经配穴法
8.表里经配穴法
9.左右配穴法
六、简答题
1.针灸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2.《灵枢·经脉》、《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提出哪些针灸治疗原则?
3.主客原络配穴法在临床上如何应用?
4.简述下合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5.八会穴在临床上有哪些治疗作用?
6.交会穴在临床上如何应用?
七、论述题
1.试述针灸补虚泻实原则的临床应用。
2.试述俞募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3.试述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4.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5.针灸处方的配穴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6.何谓辨证、对症选穴?
第六章 治疗总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B 5.D 6.C 7.A 8.D 9.C 10.C
11.C 12.D 13.E 14.C 15.E 16.D 17.C 18.D 19.A 20.C 21.D 22.D 23.B 24.C 25.C 26.B 27.E 28.C 29.D 30.D 31.C 32.A 33.C 34.C 35.D 36.C 37.C 38.E 39.B 40.A 41.B 42.B 43.C 44.C 45.D 46.C 47.E 48.B
二、多项选择题
1.BE 2.BE 3.BC 4.AE 5.BE 6.CE 7.CD 8.ACE 9.ACD 10.BD 11.CE 12.BD 13.BCE 14.CD 15.BCE 16.CD 17.ABDE 18.ABD 19.BCD 20.AE
三、判断改错题
1.√
2.× 阳(病)→阴;阴→阳
3.√
4.√
5.× 鱼际→二间
6.× 解溪→厉兑
7.× 中→阳
8.× 五脏→表里两经有关
9.√
10.× 锐→内
11.× 内关→公孙
12.√
13.√
14.× 本经→表里
15.× 气血→阴阳
16.× 本→表里
17.× 俞→募
18.√
19.× 近部→循经
20.× 章→期;期→章
21.× 左右→上下
22.√
四、填空题
1.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2.下合穴;郄穴
3.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4.实;泄
5.疾;留;灸;以经取之
6.本经;络;泻;针灸并用
7.足阳明;本腑募;泻
8.任;手足三阴;补;灸
9.络穴;郄穴
10.下;高;足;腘
11.灸焫;素问·异法方宜论
12.经穴配伍;针刺手法
13.奇经;两经相合部位
14.本经;交会经脉
15.列缺;照海
五、名词术语解释
1.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2.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所处的季节(包括时辰)、地理环境和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4.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5.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6.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或对于治疗疾病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
7.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
8.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
9.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六、简答题
1.就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具体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从总体上把握针灸的治疗原则具有化繁就简的重要意义。针灸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
2.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虚则补,实则泻,是属于正治法则。《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在针灸临床上补虚泻实原则有其特殊的含义.
3.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实例。如肺经先病,先取其经的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反之,大肠先病,先取本经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4.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合治内腑”,概括了下合穴的主治特点。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临床上六腑相关的疾病常选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肠痈取上巨虚,泻痢选下巨虚。另外,下合穴也可协助诊断。
5.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这八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主要穴位。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之会穴中脘;血证可选血之会穴膈俞等。《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提示八会穴还可治疗相关的热病。
6.交会穴具有治疗交会经脉疾病的特点。如三阴交本属足太阴脾经腧穴,它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因此,它不仅治疗脾经病证,也可治疗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证。
七、论述题
1.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①“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要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如在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可达到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等的不足;另外,应用偏补性能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穴,也可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②“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如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等。③“实则泻之”就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如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可以起到祛除人体病邪的作用;应用偏泻性能的腧穴如十宣穴、水沟、素髎、丰隆、血海等,也可起到祛邪的目的。④“宛陈则除之”,“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伸为时间长久。“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如由于闪挫扭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以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如病情较重者,可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恶血,促进病愈;又如腱鞘囊肿、小儿疳证的点刺放液治疗也属此类。⑤“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在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2.背俞穴位于背腰部的膀胱经线上,募穴则位于胸腹部,故又称为“腹募穴”;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如肺热咳嗽,可泻肺之背俞穴肺俞;寒邪犯胃出现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脘。另外,背俞穴和募穴还可用于治疗与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如肝开窍于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选肝俞;肾开窍于耳,耳疾可选肾俞。脏病(阴病)多与背俞穴(阳部)相关,腑病(阳病)多与募穴(阴部)联系。临床上腑病多以其募穴,脏病多选其背俞穴。当然,这仅是从阴阳理论角度来运用俞、募穴的一种方法,并不是绝对的。脏腑之气可通过气街与其俞、募穴相联系。由于俞、募穴均与脏腑之气的密切联系,因此,临床上常常把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就是俞募配穴法,是前后配穴法典型的实例。
3.八脉交会穴是古人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可治疗奇经八脉病证的八个腧穴,认为这八个腧穴分别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在临床上当奇经八脉出现相关的疾病时,可以对应的八脉交会穴来治疗。如督脉出现的脊柱强痛,可选后溪;冲脉出现的胸腹气逆,可选公孙。另外,临床上也可把公孙和内关,后溪和申脉,足临泣和外关,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疗有关部位的疾病。古人还以八脉交会穴为基础,创立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
4.选穴原则:就是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穴位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如巅顶痛取百会;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如牙痛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5.配穴方法: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或对于治疗疾病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临床上穴位配伍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总体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经脉配穴法、部位配穴法。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等。
6.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另外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牙痛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落枕穴;崩漏选断红穴等;这是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
第七章 治疗各论试题
第一节头面躯体痛证、第二节内科病证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遗精肾精亏损者,可在主穴基础上配用:
A.关元、中极B.气海、命门 C.肾俞、太溪
D.内关、太溪E.心俞、神门
( ) 2.治疗阳痿的处方是:
A.关元、气海、三焦俞
B.中极、命门、阳陵泉
C.命门、肾俞、腰阳关
D.肾俞、关元、三阴交
E.脾俞、胃俞、足三里
( ) 3.耳针治疗癃闭除选膀胱、肾、尿道穴外,可配:
A.神门 B.交感 C.脑干 D.三焦E.缘中
( ) 4.耳针治疗眩晕可选:
A.肝、胆、脾、胃
B.肺、脾、肾、膀胱
C.肾、神门、腰骶椎
D.额、肾上腺、皮质下
E.肝、脑点、三焦、耳背沟
( ) 5.治疗癃闭肺热壅盛可配:
A.曲池 B.列缺 C.合谷 D.太渊E.尺泽
( ) 6.治疗癃闭瘀血阻络可配:
A.合谷 B.血海 C.膈俞 D.太冲E.复溜
( ) 7.治疗痰浊头痛宜选:
A.百会、肾俞、太溪、三阴交
B.百会、风池、太冲、阳陵泉
C.太冲、合谷、血海,三阴交
D.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
E.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
( ) 8.外感头痛治应祛风,穴选:
A.风池 B.神门 C.丰隆 D.内关E.风市
( ) 9.治疗外感头痛,前头痛可配:
A.外关 B.四神聪 C.印堂 D.头窍阴 E.天柱
( ) 10.治疗外感头痛,后头痛可配:
A.百会 B.外关 C.天柱 D.印堂E.曲池
( ) 11.治疗外感头痛,偏头痛可配:
A.天柱 B.外关 C.印堂D.内关 E.合谷
( ) 12.治疗外感头痛,头顶痛可配:
A.外关 B.丝竹空 C.印堂 D.四神聪 E.天柱
( ) 13.三叉神经痛的治法是:
A.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B.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C.理气活血,化痰止痛
D.益气养血,活血止痛
E.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 ) 14.治疗三叉神经痛宜选:
A.百会、太阳,上星、攒竹、合谷
B.风池、合谷、地仓、颊车、耳门
C.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D.听宫、风池、翳风、百会、睛明
E.印堂、内庭、合谷、水沟、太阳
( ) 15.面瘫的治法是:
A.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B.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C.祛风化湿,通经活络
D.补益气血,通经活络
E.补益肝肾,通经活络
( ) 16.治疗面瘫论述不正确的是:
A.初起针刺宜用强刺激
B.早期不宜使用电针法
C.治疗期避免吹风受寒
D.地仓透颊车疏调经气
E.面部可做按摩和热敷
( ) 17.治疗癃闭实证选穴、方义错误的是:
A.中极疏通膀胱
B.关元温补下元
C.膀胱俞促进气化
D.阴陵泉清热利湿
E.三阴交消除瘀滞
( ) 18.治疗热痹除局部取穴外可配:
A.大椎、曲池 B.膈俞、血海 C.肾俞、关元
D.尺泽,肺俞 E.商丘、阴陵泉
( ) 19.治疗行痹除局部取穴外可配:
A.大椎、曲池 B.肾俞、关元 C.膈俞、血海
D.尺泽、肺俞 E.阴陵泉
( ) 20.治疗痛痹除局部取穴外可配:
A.肾俞、关元 B.尺泽、肺俞 C.瞩俞、血海
D.大椎、曲池 E.阴陵泉
( ) 21.治疗着痹除局部取穴外可配:
A.尺泽、肺俞 B.大椎、曲池 C.尺泽
D.太冲 E.阴陵泉、足三里
( ) 30.治疗哮喘虚证选穴,方义错误的足:
A.肺俞补益肺气
B.太渊补肺益阴
C.尺泽宜肺化痰
D.膏肓理肺补虚
E.肾俞补益肾气
( ) 31.治疗肺痨使用膏盲穴的机理是:
A.益气固表 B.健脾补肺 C.理肺补虚
D.止咳止血 E.止咳化痰
( ) 32.治疗肺痨的处方是:
A.尺泽、肺俞、膏肓、太溪、然谷、足三里
B.肺俞、天突、定喘、膻中、合谷、外关
C.肺俞、合谷、外关、大椎、曲池、膏肓
D.大椎、定喘、肺俞、列缺、合谷、外关
E.曲池、合谷、外关、肺俞、膏肓、肾俞
( ) 33.最早记载针灸治疟的书籍是:
A.《黄帝内经》 B.《千金要方》 C.《景岳全书》
D.《金匮要略》 E.《难经》
( ) 34.截疟要穴是:
A.后溪 B.大椎 C.内关 D.外关E.间使
( ) 35.针灸截疟,应在疟疾发作前:
A.3~4/小时进行
B.5~6/小时进行
C.1~2/小时进行
D.7~8/小时进行
E.2~3/日才进行
( ) 36.治疗呕吐除使用主穴外,有热者可配用:
A.梁门、天枢 B.金津、玉液 C.天枢、太冲
D.合谷、丰隆 E.脾俞、胃俞
( ) 37.治疗呕吐除使用主穴外,兼食滞者可配用:
A.天枢、太冲 B.粱门,天枢 C.金津、玉液
D.脾俞、胃俞 E.合谷、丰隆
( ) 38.耳针治疗呕吐除用胃、贲门、食道等穴外,还可选:
A.交感 B.小肠 C.神门 D.脑干E.胰、胆
( ) 39.治疗胃痛虚证选穴、方义错误的是:
A.中脘健运中州
B.胃俞和胃健脾
C.脾俞温运中焦
D.内关宽胸解郁
E.足三里调理脾胃
( ) 40.治疗阳黄的处方中不包括:
A.胆俞 B,内庭 C.脾俞 D.太冲E.阴陵泉
( ) 41.治疗阴黄的处方中不包括:
A.胆俞 B.三阴交 C.脾俞D.阴陵泉 E.内关
( ) 42.治疗慢性泄泻选穴、方义错误的是:
A.脾俞健脾益气
B.天枢调理胃肠
C.中脘消食化滞
D.三阴交温养脾肾
E.足三里健运脾胃
( ) 43.治疗湿热痢除用主穴外可配:
A.合谷、大椎 B.曲池、内庭 C.内关、中脘
D.脾俞、关元 E.中脘、气海
( ) 44.治疗寒湿痢除用主穴外可配:
A.曲池、内庭 B.内关、中脘 C.中脘、气海
D.脾俞、肾俞 E.合谷、大椎
( ) 45.治疗疫毒痢除用主穴外可配:
A.曲池、内庭 B.合谷、太冲 C.中脘、气海
D.脾俞、肾俞 E.大椎、太冲、十宣放血
( ) 46.治疗噤口痢除用主穴外可配用:
A.中脘、气海 B.合谷、太冲 C.曲池、内庭
D.关元、百会 E.内关、中脘
( ) 47.治疗休息痢除用主穴外可配:
A.百会、气海 B.关元、气海 C.合谷、太冲
D.中脘、气海 E.脾俞、肾俞、关元
( ) 48.治疗便秘实证选穴、方义错误的是:
A.天枢疏通大肠腑气
B.支沟宜泄三焦气机
C.曲池清泄大肠热邪
D.百会通泄六腑之气
E.内庭宜散胃肠积热
( ) 49.治疗便秘虚证选穴、方义错误的是:
A.天枢调理气血
B.支沟宣导三焦
C.百会升举清阳
D.上巨虚合治内腑
E.大肠俞疏通腑气
( ) 50.脱肛的治法是:
A.通泻大肠 B.消食导滞 C.升提固脱
D.理气通便 E.清利湿热
二、多项选择题
( ) 1.治疗遗精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志室固精收涩
B.关元振奋肾气
C.合谷补益气血
D.曲池益肾补脾
E.三阴交以固精关
( ) 2.中风形成的主要病因病机有:
A.正气不足,外邪人中
B.劳伤过度,肝肾阴亏
C.五志过极,暴怒伤肝
D.饮食不节,痰热内生
E.风火痰浊,流窜经络
( ) 3.治疗眩晕肝阳上亢型选用行间、侠溪、太溪穴的理由:
A.疏风清热 B.补益气血 C.化痰降浊
D.滋补肝肾 E.清泄肝阳
( ) 4.治疗眩晕虚型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
B.足三里补益气血
C.风池疏调头部气血
D.百会升提气血
E.阴陵泉利湿降浊
( ) 5.治疗眩晕实型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太冲清泄肝胆
B.风池平抑肝阳
C.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
D.百会清利脑窍
E.太溪佐以补肾
( ) 6.耳针治疗水肿的处方中包括:
A.肺 B.膀胱 C.肾 D.交感E.脾
( ) 7.治疗气血虚弱型头痛的处方包括:
A.百会 B.足三里 C.心俞D.三阴交 E.血海
( ) 8.治疗瘀血头痛的处方包括:
A.合谷 B.阿是穴 C.血海D.三阴交 E.内关
( ) 9.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的处方包括:
A.百会 B.血海 C.太阳 D.太冲E.太溪
( ) 10.治疗肾虚头痛的处方包括:
A.合谷 B.百会 C.肾俞 D.太溪E.悬钟
( ) 11.三叉神经痛的发作特点有:
A.呈阵发性 B.呈闪电样 C.呈刀割样
D.呈撕裂样 E.呈烧灼样
( ) 12.三叉神经痛治疗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太阳疏调经气
B.四白疏调局部
C.下关和络止痛
D.合谷调理气血
E.太冲活血止痛
( ) 13.面瘫的病因病机包括:
A.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B.卫外不固,风邪人中
C.正气不足,脉络空虚
D.气血痹阻,肌肉纵缓
E.脉络经筋,失于濡养
( ) 14.面瘫的主要症状有:
A.一侧面肌,纵缓不收
B.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C.眼裂变大,露睛流泪
D.剧烈疼痛,呈闪电样
E.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 ) 15.治疗腰痛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肾俞补益肾气
B.志室补肾涩精
C.肝俞补益肝血
D.腰眼疏调经气
E.委中通络活血
( ) 16.耳针治疗腰痛可选:
A.神门 B.肾 C.膀胱 D.肝 E.腰骶椎
( ) 17.治疗胁痛实证正确的包括:
A.主穴期门、肝俞、阳陵泉
B.肝气郁结,配太冲以理气
C.痰浊中阻,配丰隆以化痰
D.肝胆湿热,配支沟以泄热
E.气滞血瘀,配三阴交以活血
( ) 18.治疗胁痛实证选穴、方义正确的是:
A.期门为肝之募穴,疏肝解郁
B.胆俞为胆之俞穴,活血化瘀
C.肝俞为肝之俞穴,疏肝理气
D.太冲为肝之络穴,理气止痛
E.阳陵泉为胆之合穴,疏理肝胆
( ) 19.痿证的治法包括:
A.疏风通络 B.活血化瘀 C.利湿除热
D.滋养肝肾 E.培补脾胃
( ) 20.关于痿证的治疗,正确的有:
A.以大椎清热散风
B.取后溪行气消肿
C.选手足阳明经穴
D.配筋之会阳陵泉
E.肝肾不足取背俞
( ) 21.“治痿独取阳明”的意义在于:
A.养血益阴,滋养肝肾
B.阳明之经,多气多血
C.促进生化,补益气血
D.主润宗筋,约束骨骼
E.气血生化,濡养筋肉
( ) 22.治疗脱肛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水分泌别清浊
B.中极通利下焦
C.长强约束肛门
D.百会升提收摄
E.大肠俞充实腑气
( ) 23.痫证发作时治疗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百会宁神定志
B.水沟醒脑开窍
C.后溪疏通督脉
D.大椎疏风泄热
E.风池疏肝健脾
( ) 24.治疗不寐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神门宁心安神
D.内关宽胸止呕
C.四神聪镇静安神
D.三阴交健脾柔肝
E.阴陵泉健脾除湿
( ) 25.治疗风寒感冒选穴、方义、操作正确的有:
A.大椎疏散风寒
B.风门解表宜肺
C.列缺宜肺通气
D.少商点刺放血
E.针用泻法加拔罐
( ) 26.治疗外感咳嗽的处方中有:
A.肺俞 B.太渊 C.合谷 D.列缺E.曲泽
( ) 27.治疗哮喘实证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膻中宽胸理气
B.天突降逆平喘
C.肺俞宣发经气
D.尺泽肃肺化痰
E.太渊补益肺阴
( ) 28.治疗痰湿侵肺型咳嗽的处方中有:
A.太渊 B.肺俞 C.太白 D.丰隆E.章门
( ) 29.治疗疟疾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大椎宜通阳气,祛邪外出
B.丰隆调中理气,降气化痰
C.合谷疏利阳明,宜肺利窍
D.后溪宜发太阳,通督祛邪
E.间使和解表里,引邪外出
( ) 30.治疗呕吐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中脘和胃行气
B.膻中开胸利肺
C.内关降逆止呕
D.水分分清泌浊
E.足三里通降胃气
( ) 31.呕吐脾胃虚寒者除用主穴外可配:
A.金津 B.玉液 C.丰隆 D.脾俞E.胃俞
( ) 32.治疗急性泄泻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天枢调理胃肠
B.脾俞健脾温中
C.阴陵泉健脾利湿
D.上巨虚运化湿滞
E.三阴交补益脾阴
( ) 33.治疗痢疾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支沟宜通三焦
B.天枢调理气机
C.上巨虚运化湿滞
D.三阴交健脾化湿
E.足三里补益气血
( ) 34.痢疾的致病因素有:
A.忧思恼怒 B.感受暑湿 C.饮食不洁
D.感受疫毒 E.饮食生冷
( ) 35.与痢疾病机相关的有:
A.外邪食滞,交阻肠腑
B.气机不利,传导失常
C.湿热相搏,气血阻滞
D.热毒内盛,引动内风
E.迁延日久,正虚邪恋
三、判断改错题
( ) 1.中风口角歪斜,除局部用穴外,可循经远取合谷、内庭、太冲穴。
( ) 2.中风半身不遂病程较长者可先刺患侧,后刺健侧。
( ) 3.遗精的治疗选用志室,又名精宫穴,可清热利湿。
( ) 4.中风发病前常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等先兆。
( ) 5.外感头痛,取百会、太阳、风池穴可平肝潜阳。
( ) 6.眩晕与头痛的发病均可由肝阳上亢所致。
( ) 7.面瘫多由面部少阳脉络、太阳经别失于濡养所致。
( ) 8.委中穴治疗腰痛,可通调少阳经气,通络活血止痛。
( ) 9.耳针治疗急性腰痛,针刺同时嘱患者活动腰部。
( ) 10.穴位注射治疗痹证,药液应注入疼痛之关节腔内。
( ) 11.痫证发作时可选水沟穴向下刺,雀啄捻转,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
( ) 12.电针法适用于痫证的发作期。
( ) 13.狂证的针刺取上星透百会穴,可清心安神,理气解郁。
( ) 14.针灸治疗不寐效果良好,治疗时间以下午为宜。
( ) 15.不寐心肾不交者除用主穴外可配心俞、肾俞、昆仑。
( ) 16.风热感冒挟暑,可配委中穴放血。
( ) 17.风热感冒咽喉疼痛可配中冲穴点刺放血。
( ) 18.咳嗽可用丹参注射液作穴位注射。
( ) 19.胃痛寒气凝滞者,可用温针灸。
( ) 20.腹痛寒证,可在神阙穴作温针灸。
( ) 21.治疗便秘取支沟穴,意在宜畅三焦气机。
( ) 22.癃闭实证选中极、膀胱俞,俞募相配,疏通膀胱,活血化瘀。
( ) 23.癃闭虚证选用关元穴,可清利膀胱。
( ) 24.水分为治水要穴,可宜肺利水。
四、填空题
1.治疗中风中经络口角歪斜,可取_____、_____穴透刺,疏调局部经气。
2.治疗外感头痛,除用风池、百会、太阳、合谷穴祛风止痛外,还可根据兼挟邪气的不同选择配穴,如风热配_____穴;风寒配 _____穴;风湿配_____、_____穴。
3.治疗腰痛除用主穴外,寒湿重者可配_____穴;血瘀者可配_____穴;肾虚者可配_____、_____穴。
4.腰痛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风寒湿痹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可根据发病部位进行 _____取穴。
6.热痹的治法是_____,_____;可根据发病部位_____取穴,以_____。
7.胁痛实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虚证的治法是_____。
8.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除主要选取手足阳明经穴外,腕下垂配_____穴;足下垂配_____穴;足外翻配_____穴。
9.郁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
10.治疗郁证,选用水沟穴意在_____;选用内关、神门穴以_____、_____;选用太冲穴以_____。
11.哮证实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治疗除用主穴外,痰盛者配_____穴;喘甚者配_____穴。
12.哮证虚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
13.疟疾的治法是_____,_____。
14.治疗疟母可选用_____、_____穴。
15.治疗阳黄、阴黄均可选择使用_____、_____穴。
16.耳针治疗黄疽可选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耳穴。
17.急性泄泻的治法是_____、_____;治疗除用主穴外,食滞可配_____穴。
18.慢性泄泻的治法是_____,_____;治疗除用主穴外,肝郁可配_____穴;腹胀可配_____穴。
19.痢疾的治法是_____,_____;久痢则_____一。
20.痢疾的治疗使用天枢、上巨虚、三阴交三穴相合,可_____,_____,_____。
21.遗精的治法是_____,_____。
五、简答题
1.如何运用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
2.简述挑治法治疗脱肛。
3.简述急性泄泻的病因病机。
4.刺络拔罐法适用于哪种类型的感冒?如何选穴、操作?
5.简述治疗外感咳嗽处方的方义。
6.简述治疗外感咳嗽处方之方义。
7.简述治疗内伤咳嗽处方之方义。
8.如何运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
9.简述呕吐的主要病机及治法。
10.简述治疗阳黄处方之方义。
11.简述治疗阴黄处方之方义
六、论述题
1.试述中风中脏腑闭证的治法、处方、方义。
2.试述眩晕的辨证。
3.试述三叉神经痛辨证。
4.试述治疗面瘫的处方及方义。
5.试述痹证发生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6.癫证与狂证的治法及选穴处方有何不同?
7.试述泄泻的辨证。
8.试述黄疸的致病因素及临床分型。
七、病案分析
1.张某,女,65岁。素有高血压病史,常感头痛,头晕。今日午饭后外出活动时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当即急诊人院。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口角流涎,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2.李某,男,60岁。三年来常感头晕目眩,经体检发现血压升高,给降压药治疗后,血压时高时低,近日症状加重,遂来就诊。症见头晕,双目视物不清,胸闷恶心,泛泛欲吐,心烦口苦。
检查:血压21.5/13KPa,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变细,动静脉交叉压迫,心电图提示左室心肌肥厚。舌胖,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中、西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3.王某,女,38岁。近十年来头痛经常发作,时轻时重。五天前因过于劳累再次发作,疼痛并不剧烈,但持续不解,伴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食少纳呆,失眠多梦,心悸气短,舌质淡,脉细无力。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4.顾某,女,20岁。气喘反复发作七、八年,近二年来加重,以冬季发作较多。:二天前因气温骤降,穿着较少而感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嗽,气喘,痰多色白呈泡沫状,胸闷不畅,口唇
紫绀,不得平卧,喉间有痰鸣。
检查:两肺呼吸音粗糙,背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偶闻哮鸣音,心率92次/分,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纹理增重,血象白细胞12×10’/L,中性粒细胞75%,嗜酸性6%。苔白滑,脉浮滑。
要求:中、西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5.李某,女,41岁。近日因情志不舒而致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后胀闷稍减,但疼痛不减,善太息,口苦泛酸,纳呆,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6.杨某,男,45岁。两年前因劳累引起腰部疼痛,每遇冬天或雨天加重,近日因外出工作,居处湿冷,腰部感沉重,局部发凉,疼痛不止。
检查:腰部活动不便,转侧、俯仰不利,腰骶部压痛,但痛点难以明确,腰部X线拍片未见异常,血沉10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舌苔白腻,脉沉缓。
要求:中、西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7.田某,女,25岁。二天前产一8斤婴儿,产程较长,产后出血较多。昨日自觉小腹坠胀不适,排尿困难,需用力按压小腹才有少量尿液排出,今日小便量少,伴气短,自汗乏力,语声低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8.周某,男,40岁。平时常感脐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时发时止。今日疼痛突然加重,痛势急暴,得温则减,腹胀肠鸣,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苔白润,脉沉紧。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9.陈某,男,36岁。昨日淋雨受寒,加之食饮不易消化食物,今展出现腹痛肠鸣,大便稀溏如水样,便次增多,伴身体困重无力,恶寒喜暖,纳呆口淡,头痛。
检查:急性病容,体温38.2℃,脐周及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增多,便常规提示有大量脓细胞及未消化食物。舌淡,苔白腻,脉迟缓。
要求:中、西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10.赵某,男,58岁。曾有胃下垂,大便秘结病史。自述大便时肛门有重坠感三年余,近日因便秘导致便后有物从肛门脱出,长约5厘米,外观如环状粘膜,便后以手可助回纳,劳累、咳嗽时亦可致脱出,伴神疲肢软,面色萎黄,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11.吴某,男,51岁。五年前因外伤出血过多曾住院治疗,出院后常感心中悸动不安,活动后加重,时有头晕眼花,气短乏力,失眠健忘,面色咣白,语声低微无力,舌质、口唇、眼睑、爪甲淡白无泽,脉细而无力。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12.孙某,男,22岁。二天前因进食变质食物,夜间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呈粘液状,混有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今日大便脓血十余次,身热,口渴心烦。
检查:急性病容,体温39℃,全腹压痛,尤以左下腹明显,血象白细胞总数15×1髎/L,中性粒细胞85%,便常规提示外观有脓血、粘液,镜下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中、西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13.刘某,女,30岁。三年前因突受惊恐刺激后,常感胸闷气逆,咽中如有异物,肢体麻木,慌恐不安。二月前又因惊吓而突然晕厥,经掐按“水沟”穴后苏醒。昨日感胸闷,咽中堵塞不适,时时悲伤欲哭,太息不止,心悸失眠,两胁胀闷,食少纳呆,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14.杨某,男,30岁。二年前曾患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热痛,并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经服中药治疗后,症状消失。一月前因在水中浸泡,双膝关节又发生疼痛重着,关节肿胀,活动
不便,肌肤麻木,舌苔白腻,脉濡缓。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15.
第一节头面躯体痛证、第二节内科病证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D 5.E 6.B 7.E 8.A 9.C 10.C
11.B 12.D 13.B 14.C 15.B 16.A17.B 18.A 19.C 20.A
21.E 22.B 23.E 24.A 25.D 26.C27.D 28.E 29.B 30.C
31.C 32.A 33.A 34.E 35.C 36.B37.B 38.A 39.D 40.C
41.E 42.C 43.B 44.C 45.E 46.E47.E 48.D 49.C 5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ABCDE 3.DE 4.ABCD 5.ABCD 6.ABCE 7.ABCDE 8.ABCD 9.ACDE 10.BCDE 11.ABCDE 12.ABCDE 13.BCDE 14.ABCE 15.ADE 16.ABE 17.ABDE 18.ACE 19.CDE 20.CDE 21.BCDE 22.CDE 23.ABC 24.ACD 25.ABCE 26.ACD 27.ABCD 28.ABCDE 29.ADE 30.ACE 31.DE 32.ACD 33.BCD 34.BCDE 35.ABCDE
三、判断改错题
1.√
2.× 患→健;健→患
3.× 清热利湿→固精收涩
4.√
5.× 平肝潜阳→祛风通经止痛
6.√
7.× 太阳经别→阳明筋别
8.× 少→足太
9.√
10.× 应→不可
11.× 下→上
12.× 发作→间歇
13.× 清心安神,理气解郁→醒脑定志,镇静安神
14.√
15.× 昆仑→太溪
16.√
17.× 中冲→少商
18.× 丹参→鱼腥草
19.√
20.× 温针→隔盐
21.√
22.× 活血化瘀→促进气化
23.× 清利膀胱→温补下元
24.× 宣肺利水→分清别浊
25.
四、填空题
1.地仓;颊车
2.曲池;风门;头维;阴陵泉
3.腰阳关;水沟;命门;三阴交
4.除湿散寒;补益肾气;痛经止痛
5.温经散寒;祛风通络;除湿止痛;循经
6.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局部;疏通气血
7.疏理肝气;活血止痛;祛湿通络;补益肝肾
8.外关;解溪;三阴交
9.调神理气,疏肝解郁
10. 醒脑调神;调理心神;安神定志;疏肝解郁
11.驱邪肃肺;止哮平喘;丰隆;定喘
12.补益肺肾;止哮平喘
13.和解少阳;驱邪截疟
14.痞根;章门
15.胆俞;阴陵泉
16.肝;胆;脾;肾
17.除湿导滞;疏调肠胃;中脘
18.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太冲;公孙
19.清热利湿;通肠导滞;兼补脾肾
20.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行行痢除
21.滋肾固涩;交通心肾
五、简答题
1.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在第三腰椎至第二骶椎之间,脊柱旁开1.5寸处的纵线上任选一处皮肤反应点,用三棱针或圆利针,挑破出血后,外敷消毒纱布。
3.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湿暑热之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
4.适用于风热感冒。选大椎、风门、身柱、肺俞,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颜色转淡后,加火罐于穴位上,留罐10分钟后起罐,清洁局部并再次消毒针眼。
5.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选合谷与列缺,原络相配,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取肺之背俞穴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
6.处方:列缺、合谷、肺俞;配穴: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方义: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选合谷与列缺,原络相配,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取肺之背俞穴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
7.处方:太渊、三阴交、肺俞;配穴: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方义:内伤咳嗽,肺阴损耗,肺失清肃,取肺俞调理肺气,清肃之令自行。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取之肃理肺气。三阴交疏肝健脾,化痰止咳。
8.选肺俞、膏肓、膻中、定喘。用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共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制成药饼如蚕豆大,上放少许丁桂散,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30至60分钟后取掉,局部可有红晕微痛为度。若起泡,消毒后挑破,涂龙胆紫。
9.由于胃气上逆所致。治疗以和胃降逆,行气止呕为法。
10.黄疸的发生,主要以湿邪为患,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能化湿健脾。胆之背俞穴胆俞,清热利湿除黄。阳陵泉配太冲,疏泄肝胆。足阳明荥穴内庭,清泻脾胃湿热之邪。诸穴相配,热退湿除,肝疏胆利,胆汁循于常道,黄疸可退。
11.黄治以健脾湿运为主,胆俞乃胆之背俞穴,通利胆腑。脾俞为脾之背俞穴,配合脾经合穴阴陵泉以温化脾湿。中脘为六腑之会,配合胃经合穴足三里,健脾胃而化湿邪。三阴交导湿下行,以促运化。
六、论述题
1.治法:醒脑开窍。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十二井穴、太冲、合谷。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
2.主症: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兼见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中阻;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淡,脉沉细,为肾精亏损;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脉细,为气血两虚。
3.主症: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针刺、电灼样剧烈疼痛,持续数秒到2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
眼部痛,主要属足太阳经病证;上颌、下颌部痛,主要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证;兼见面部有感受风寒史,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涕,苔白,脉浮者,为风寒证;痛处有灼热感,流涎,目赤流泪,苔薄黄,脉数者,为风热证;有外伤史,或病变日久,情志变化可诱发,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者,为气血瘀滞。
4.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配穴 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昆仑为循经远端选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太阳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在恢复期,加足三里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5.病因病机: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痹阻不同,不通则痛,辨证分型: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6.癫证:治法为豁痰开窍,理气解郁;处方为心俞、肝俞、脾俞、丰隆、神门。狂证:治法为清心泻火,醒脑定志;处方为上星透百会、水沟、内关、曲池、丰隆。
7.①急性泄泻主症: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便稀有粘液,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感受湿热之邪;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②慢性泄泻主症: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便泻次数较少。兼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脾虚;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伴有胸胁胀闷,舌淡红,脉弦者,为肝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虚。
8.黄疸的发病原因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致病因素主要是湿邪为患,而病变的脏腑多在肝胆脾胃,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临床有阳黄、阴黄之别,阳黄则为阳盛热重,湿从热化,湿郁热蒸,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所致。阴黄则由于阴盛寒重,湿从寒化,或素有脾阳不足,或阳黄日久,损伤脾阳,湿从寒化,亦可转为阴黄。
七、病案分析
1.中医诊断:中风
中医分型:中脏腑,闭证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操作:内关、水沟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
2.中医诊断:眩晕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Ⅱ期。
中医分型:痰浊中阻,郁而化热。
治法:健脾化痰,清化郁热
处方:头维、内关、丰隆、中脘、内庭、阴陵泉。
方义:头维为止晕要穴;内关、内庭清热除烦,和胃止呕;丰隆、中脘和中降逆化痰,阴陵泉利湿降浊。
操作方法:毫针刺,内关、中脘穴用平补平泻,余穴均用泻法,每日一次。
3.中医诊断:头痛
中医分型:气血亏虚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百会、风池、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脾俞
方义: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操作方法:百会、足三里用补法;风池用平补平泻法。
4.中医诊断:哮喘
西医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中医分型:内有痰饮,风寒外袭。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背俞穴为主。
处方: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风门
方义:手太阴经列缺以宣通肺气,祛邪外出。选其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膻中乃气之会穴,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机。取肺之背俞穴,以宣肺祛痰。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泻法,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
5.中医诊断:胃痛
中医分型:肝气郁结,肝火犯胃
治法: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
处方:足三里、内关、中脘、太冲
方义: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操作方法: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内关、中脘均用泻法。
6.中医诊断:腰痛
西医诊断:腰肌劳损。
中医分型:寒湿阻络。
治法:活血通经。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处方:腰眼 阿是穴 大肠俞 委中腰阳关
方义: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委中为足太阳经穴,“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膀胱经脉之气血。
操作方法:毫针刺,平补平泻法,可加灸或拔罐。
7.中医诊断:癃闭
中医分型:脾虚中气不足。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任脉及背俞穴为主。
处方:秩边 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气海、足三里
方义:秩边为膀胱经穴,可调理膀胱功能。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温补下元,鼓舞膀胱气化。脾俞、肾俞补益脾肾。三焦俞通调三焦,促进膀胱气化功能。
操作方法:秩边用泻法,操作同上。其余主穴用毫针补法。亦可用温针灸,每日1~2次。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泻法,每日一次。
8.中医诊断:腹痛
中医分型:脾阳不振,寒邪侵袭
治法:温补脾阳,祛寒止痛。
处方: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脾俞、胃俞、章门
方义: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中脘乃腑会、胃之募穴;天枢位于腹部;三穴可通调腑气。三阴交调理足三阴经之气血。肝经原穴太冲,疏肝而通调气机,通则不痛。
操作方法:太冲用泻法,其余主穴用平补平泻法。
9.中医诊断:泄泻
西医诊断:急性肠炎。
中医分型:急性泄泻(感受寒湿)。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天枢、水分、上巨虚、阴陵泉、神阙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泻法,可配艾灸,每日一次。
10.中医诊断:脱肛
中医分型:中气不足,气虚下陷
治法:升提固脱。以督脉、足太阳经穴为主。
处方:百会、长强、大肠俞、承山、脾俞、气海、足三里。
方义:百会是督脉与三阳经的交会穴,气为阳,统于督脉,故灸百会可使阳气旺盛,有升提收摄之功。长强为督脉之别络,位近肛门,可增强肛门的约束功能。大肠俞为大肠经气转输之处,可充实大肠腑气。承山为膀胱经穴,足太阳经别入肛中,故可疏调肛部气血。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补法,艾灸百会穴。
11.中医诊断:心悸
中医分型:气血两虚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处方:内关 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脾俞、足三里
方义:心包经内关及郄穴郄门可调理心气,疏导气血。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定悸。心包之背俞厥阴俞配心之募穴巨阙,可益心气、宁心神,调理气机。诸穴配合以收镇惊宁神之效。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补法,每日一次。
12.中医诊断:痢疾
西医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
中医分型:湿热痢。
治法:清热化湿,通肠导滞。以足阳明、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天枢、下脘、关元、上巨虚、合谷、曲池、内庭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合谷为大肠原穴,二穴可通调大肠的气血,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合治内腑,可清化肠道湿热。下脘为任脉与足太阴经交会穴,关元为小肠之募穴,二穴可疏调肠腑之气机,理气化滞。
操作方法: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泻法;急性痢疾者,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
13.中医诊断:郁证(脏躁)
中医分型:肝郁气滞,心脾两虚。
治法: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手厥阴、手少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处方:水沟、内关、神门、太冲、曲泉、膻中、期门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可醒脑调神;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二穴可调理心神而安神定志;内关又可宽胸理气。太冲疏肝解郁。
操作方法:水沟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佳;神门用平补平泻法;内关、太冲用泻法。
14.中医诊断:痹证
中医分型:着痹
治法: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处方:阿是穴、阴陵泉、足三里
方义: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活血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可配艾灸,每日一次。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与月经不调发病相关的主要经脉是:
A.任、带脉 B.任、督脉 C.冲、带脉
D.冲、任脉 E.督、带脉
( ) 2.治疗月经先期的主穴是:
A.关元、肾俞 B.关元、脾俞 C.关元、肝俞
D.关元、血海 E.关元、次髎
( ) 3.治疗月经后期的主穴是:
A.关元、脾俞 B.血海、三阴交 C.关元、次髎
D.气海、三阴交 E.肝俞、脾俞
( ) 4.治疗月经不调配用太冲穴适用于:
A.血瘀 B.气虚 C.肾虚 D.寒凝E.肝郁
( ) 5.治疗崩漏虚证伴盗汗者宜配:
A.太冲 B.阴郄 C.血海D.神门 E.地机
( ) 6.治疗崩漏湿热者除用主穴外应配:
A.太冲 B.地机 C.血海 D.阴郄E.阴陵泉
( ) 7.导致带下病发生的主要经脉是:
A.冲、任、带脉 B.冲、任、督脉 C.任、督、带脉
D.冲、督、带脉 E.冲、任、督、带脉
( ) 8.矫正胎位的最佳井穴是:
A.隐白 B.至阴 C.大敦 D.厉兑E.足窍阴
( ) 9.至阴穴矫正胎位的最佳操作方法是:
A.毫针刺 B.三棱针刺 C.艾条灸
D.穴位注射 E.电针法
( ) 10.针灸治疗滞产适宜于:
A.骨盆狭窄 B.巨大胎儿 C.头盆不称
D.子宫畸形 E.子宫收缩异常
( ) 11.产后乳少,乳房无胀感者宜选:
A.膻中、乳根、肾俞、肝俞、足三里
B.膻中、乳根、少泽,脾俞、足三里
C.膻中、乳根、少泽、太冲、三阴交
D.脾俞;期门、内关、合谷、足三里
E.乳根、内关、涌泉、期门、阴陵泉
( ) 12.产后乳少属肝郁气滞者除用主穴外宜配用:
A.太冲 B.足三里 C.太溪 D.三阴交 E.太白
( ) 13.百会穴治疗阴挺的最佳操作方法是:
A.艾条灸 B.皮肤针刺 C.电针法
D.三棱针刺 E.毫针刺
( ) 14.百会穴治疗阴挺的作用是:
A.补肾 B.健脾 C.升阳 D.益气E.温阳
( ) 15.穴位注射法治疗妇科病证最常用的药物是:
( ) 16.小儿急惊风出现喉中痰鸣可配:
A.神门 B.十宜 C.大椎 D.太溪E.丰隆
( ) 17.皮肤针治疗疳积应叩刺夹脊穴:
A.胸1~3 B.胸3~6 C.腰l~3 D.腰3~5 E.胸7—12
( ) 18.皮肤针治疗食积应叩刺夹脊穴:
A.胸1~5 B.胸3~7 C.胸7~12 D.腰1~5 E.胸7~腰5
( ) 19.治疗小儿脑瘫最宜用:
A.血会-膈俞 B.脉会-太渊 C.骨会-大杼
D.髓会-悬钟 E.筋会-阳陵泉
( ) 20.四神聪穴治疗小儿脑瘫的机理是:
A.强壮筋骨 B.醒脑益智 C.调理气血
D.通阳活络 E.益髓通脑
( ) 21.治疗小儿脑瘫智力迟钝可配:
A.天柱 B.廉泉 C.百会 D.悬钟E.通里
二、多项选择题
( ) 1.治疗月经先期证属虚热者除主穴外应配:
A.脾俞 B.太溪 C.气海 D.太冲E.三阴交
( ) 2.治疗痛经虚证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关元温暖下焦
B.气海温养冲任
C.足三里补益气血
D.三阴交调理气血
E.白环俞补益脾胃
( ) 3.治疗痛经属肾气虚者可配:
A.肾俞 B.气海 C.太溪 D.次髎E.地机
( ) 4.治疗痛经的耳穴可用:
A.交感 B.内分泌 C.神门 D.内生殖器 E.尿道
( ) 5.痛经的治疗中灸法适用于:
A.肾气不足 B.寒凝 C.脾胃虚弱 D.气滞E.气血不足
( ) 6.治疗血枯经闭的处方包括:
A.脾俞 B.中极 C.肾俞 D.关元E.足三里
( ) 7.治疗崩漏实证的处方包括:
A.隐白 B.合谷 C.关元 D.肾俞E.三阴交
( ) 8.治疗带下病的耳穴宜用:
A.神门 B.内分泌 C.膀胱 D.内生殖器 E.三焦
( ) 9.治疗滞产的处方包括:
A.地机 B.血海 C.合谷 D.至阴 E.三阴交
( ) 10.治疗乳少的耳穴宜用:
A.胸 B.内分泌 C.交感 D.内生殖器 E.神门
( ) 11.治疗小儿遗尿应用俞募配穴可选:
A.中脘 B.肾俞 C.中极 D.脾俞E.膀胱俞
( ) 12.治疗遗尿的耳穴宜用:
A.肾 B.内分泌 C.膀胱D.皮质下 E.尿道
( ) 13.治疗慢惊风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百会醒神定惊
B.气海益气培元
C.太冲平肝熄风
D.印堂止痉验穴
E.足三里补脾健胃
( ) 14.治疗小儿疳积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中脘和胃理肠
B.合谷理气调血
C.天枢理气通便
D.四缝治疳验穴
E.足三里扶土补中
三、判断改错题
( ) 1.治疗月经不调一般多在经前1—3天开始。
( ) 2.关元、三阴交、隐白穴组成处方主要适用于痛经的治疗。
( ) 3.治疗痛经选用地机穴,是因其属足太阴脾经的合穴。
( ) 4.年逾18岁女子月经未潮者为原发性经闭。
( ) 5.治疗血枯经闭的处方是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
( ) 6.崩漏的发生主因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
( ) 7.带下病的发生多由冲任不固,督脉失约,以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
( ) 8.疳积的治疗宜点刺四缝穴,并挤出血液。
( ) 9.治疗小儿食积的主穴是足三里,天枢。
四、填空题
1.月经先期的治法是_____;以关元、血海组成的处方重在_____、_____。
2.月经后期的治法是_____、_____。
3.根据病机,经闭分为_____、_____两型。
4.治疗崩漏,血热者配_____穴;气郁者配_____穴。
5.治疗带下病,属寒湿者配_____穴;属湿热者配_____穴。
6.滞产的诊断要点是:第_____产程其间子宫收缩乏力,致产程超过_____小时。
7.穴位注射治疗滞产的主穴是_____、_____。
8.阴挺的诊断要点是:子宫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达_____水平以下,甚至全部脱出_____外。
9.治疗小儿疳积,潮热者可配_____穴;虫积者可配_____穴。
五、简答题
1.试述阴挺的治法,并简析方义。
2.遗尿的治法、处方是什么?如何操作?
3.简述血滞经闭的治法、处方及方义。
4.艾灸法治疗胎位不正如何操作?
5.乳少分几型?其治法和处方是什么?
六、论述题
1.试述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治疗。
2.试述痛经实证的治疗。
3.试述崩漏虚证的治疗。
4.试述带下病的治疗。
5.试述小儿遗尿的病因病机。
6.试述急惊风的治疗。
7.疳证的的病因病机。
8.治疗滞产用合谷、三阴交穴时如何操作?
七、病案分析
1.张某,女,35岁。月经不调3年余,现每月行经错后7—10天,量少色淡,质清稀,伴腰酸乏力,肢冷畏寒,小腹喜暖,白带量多,时有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2.孙某,女,23岁。半年来每逢月经来潮前腹部疼痛,痛剧呕吐,经期或先或后,经行不畅,有少量血块,色暗,伴少腹及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嗳气频作,食欲不振,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紧。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3.刘某,女,28岁。婚后月经不凋3年余,近1年经常2—3周一行,曾服中西药未效。此诊月经周期超前8天,量多,色紫红,伴两乳作胀,少腹及胁肋胀痛,急躁易怒,食欲不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4.王某,女,41岁。平素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近半年带下量多,色白粘稠,绵绵不绝,无明显气味,时有阴痒,伴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5.李某,女,43岁。因工作紧张,1年前出现经期延长,以后渐至经血淋漓,时作时止。现经血又持续20余日,血量不多,色淡红,无血块,伴神疲乏力,面色萎黄,上楼时感气短心悸,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 沉细弱。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6.赵某,男,4岁。家长代诉,患儿1年来形体渐瘦,平素易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时溏,夹有未消化食物残渣,睡眠露睛。
检查:形体消瘦,毛发稀疏无华,面色萎黄,目睛乏神,腹部膨胀,唇舌色淡,苔腻,脉沉细。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7.刘某,男,8岁。主因遗尿2年就诊。患儿每夜遗尿必发,次数多少不定,平素小便次数频多,畏寒肢冷,反应迟钝,记忆力差,面色胱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尺弱。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D 4.E 5.B 6.E 7.A 8.B 9.C 10.E
11.B 12.A 13.A 14.C 15.C 16.E 17.E 18.E 19.D 20.B 21.E
二、多项选择题
1.BE 2.ABCD 3.AC 4.ABCD 5.ABCE 6.ACDE 7.ACE 8.BCDE 9.CDE 10.ABC 11.CE 12.ACDE 13.ABCDE 14.ADE
三、判断改错题
1.× 1-3→5-7
2.× 痛经→崩漏
3.× 合→郄
4.√
5.√
6.√
7.× 督→带
8.× 血→粘
9.√
四、填空题
1.清热调经;清热活血;通调冲任
2.温经散寒;和血调经
3.血枯;血滞
4.血海;太冲
5.关元;阴陵泉
6.一;24
7.合谷;三阴交
8.坐骨棘;阴道
9.三阴交;百虫窝
五、简答题
1.治法:补脾益肾,固摄胞宫。以督脉、任脉、足少阳经穴为主。主穴:百会、气海、维道、子宫。方义: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穴位,可振奋阳气,升阳举陷。气海为任脉穴,能益气固胞。维道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可维系带脉,固摄胞宫。子宫乃经外奇穴,是治疗阴挺之有效穴。
2.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固摄。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操作 毫针补法,配合用灸法。方义:关元培补元气,益肾固本。中极、膀胱俞促进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可健脾益气。
3.治法:活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中极、三阴交、归来; 气滞血瘀者,加合谷、血海、太冲;痰湿阻滞者,加阴陵泉、丰隆;寒凝者,加命门、腰阳关;胸胁胀满者,加内关。方义:中极为任脉穴,能通调冲任,疏通下焦。三阴交、归来,通胞脉而调和气血。气调血行,冲任调达,经闭可通。
4.至阴用艾条灸。操作时解松腰带,每次灸15~20分钟,每天1~2次,3天后复查,至胎位转正为止。也可用艾炷灸。用黄豆大艾炷放置于双侧至阴穴,燃至局部有灼热感,即除去艾灰,每次灸7~9壮,每天1次,3天后复查,至胎位转正为止。
5.分为气血虚弱和肝郁气滞两型。治法:调理气血,疏通乳络。以足阳明经及任脉穴为主。主穴:乳根、膻中、少泽;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气郁结者,加太冲、内关;食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失血过多者,加肝俞、膈俞;胸胁胀满者,加期门;胃脘胀满者,加中脘、足三里。
六、简答题
1.治法:调补肝肾。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关元、三阴交、归来、肝俞;配穴: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支沟、阳陵泉。操作:肝俞用毫针泻法,归来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补法。方义: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作用。
2.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穴及任脉穴为主。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配穴:寒凝者,加归来;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3.治法:调补冲任,益气固经。以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配穴:脾气虚者,加百会、脾俞、胃俞;肾阳虚者,加肾俞、命门;肾阴虚者,加然谷、太溪;盗汗者,加阴郄;失眠者,加神门。操作:毫针补法,可施用灸法。方义:气海益气固本,调补冲任。三阴交健脾益气,促进脾之统血作用。足三里补益气血,使经血化生有源。
4.治法: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配穴:湿热下注者,加水道、次髎;脾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虚者,加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者,加蠡沟、中都、太冲;带下色红者,加间使;腰部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操作:带脉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毫针泻法。方义:带脉穴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可清理下焦,利湿化浊。白环俞助膀胱之气化,利下焦之湿邪。阴陵泉健脾利湿止带。
5.多由禀赋不足、病后体弱,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约束无力;或病后脾肺气虚,水道制约无权,因而发生遗尿。病变部位主要在肾,病变性质以虚证为主。
6.治法:清热袪邪,豁痰开窍。以督脉、足厥阴经穴为主。主穴:水沟、印堂、合谷、太冲。配穴:热盛者,加大椎、十宣(放血);痰多者,加丰隆;惊恐者,加神门;口噤者,加颊车。操作:毫针泻法。方义:水沟、印堂能醒脑镇惊。合谷、太冲相配,谓开四关,擅长治疗惊厥。
7.本病多由乳食无度,饮食不节,壅滞中焦,损伤脾胃,不能消磨水谷而形成积滞,导致乳食精微无从运化,脏腑肢体失养,身体日渐羸瘦,气阴耗损而成疳证。饮食不洁,感染虫疾而耗夺乳食精微,气血受戢,不能濡养脏腑筋肉,日久成疳。本病病理变化主要在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本证形成后,日久不愈,又可变生他症。本病的病位在脾胃,病性有虚有实。
8.先针合谷、三阴交,合谷行补法,三阴交行泻法。至阴穴斜刺,行泻法。得气后持续行针5分钟,并间歇行针。
七、病案分析
1.中医诊断:月经不调
中医分型:月经后期(肾阳不足)。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气海、三阴交、归来、命门、腰阳关
方义:气海是任脉穴,可调冲任之气。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补三阴而和血调经。归来为足阳明经穴,可调理气血而调经。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补法,配合灸法。
2.中医诊断:痛经
中医分型:肝郁气滞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穴及任脉穴为主。
处方:三阴交、中极、次髎、阳陵泉、光明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3.中医诊断:月经不调。
中医分型:月经先期(肝经郁热)。
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关元、三阴交、血海、太冲或行间;
方义:本方主要作用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泻法。
4.中医诊断:带下病
中医分型:脾气虚弱
治法: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带脉 中极 白环俞 阴陵泉、中脘、天枢
方义:带脉穴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可清理下焦,利湿化浊。白环俞助膀胱之气化,利下焦之湿邪。阴陵泉健脾利湿止带。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补法,配合灸法。
5.中医诊断:崩漏
中医分型:脾虚不摄
治法:调补冲任,益气固经。以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百会、脾俞、胃俞
方义:气海益气固本,调补冲任。三阴交健脾益气,促进脾之统血作用。足三里补益气血,使经血化生有源。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补法,配合灸法。
6.中医诊断:疳证
中医分型:脾虚夹积。
治则:健脾益胃,化滞消疳。以足阳明经、胃之募穴及奇穴为主。
主穴:中脘、足三里、四缝、下脘、璇玑、腹结
方义:脾胃乃后天之本,若脾胃功能旺盛,则生化之源可复。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中脘,可和胃理肠。足三里扶土而补中气。四缝为奇穴,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穴。
操作:中脘用毫针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四缝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针后轻轻挤出液体,并用消毒干棉球擦干。对婴幼儿可采取速刺不留针。
7.中医诊断:遗尿
中医分型:肾气不足
治法:温肾固摄
处方: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气海、肺俞、足三里。
方义:关元培补元气,益肾固本。中极、膀胱俞促进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可健脾益气。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补法,配合灸法。
第四节 皮外骨伤科病证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治疗风疹除取合谷,曲池外宜选:
A.风池、外关、列缺
B.肺俞、列缺、外关
C.风门、外关、膈俞
D.风市、列缺、血海
E.血海、膈俞、三阴交
( ) 2.治疗颜面疔疮,不正确的是:
A.取督脉经穴
B.在患部针刺
C.毫针刺用泻法
D.三棱针点刺出血
E.取手阳明及足太阳经穴
( ) 3.身柱、灵台、合谷、委中组成处方,宜治的病证是:
A.痤疮 B.疗疮 C.丹毒 D.风疹E.蛇丹
( ) 4.痄腮主因风温邪毒挟痰化火遏阻于:
A.太阳、少阳经脉
B.阳明、厥阴经脉
C.少阳、阳明经脉
D.阳明、太阳经脉
E.少阳、厥阴经脉
( ) 5.治疗痄腮宜选:
A.曲池、合谷、外关、风池
B.外关、颊车、下关、听会
C.合谷、外关、曲池、下关、侠溪
D.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E.曲池、下关、听会、翳风、合谷
( ) 6.痄腮兼睾丸肿痛,除主穴外可配:
A.中极、归来 B.中极、三阴交
C.气冲、太冲 D.曲泉、三阴交
E.太冲、曲泉
( ) 7.治疗痄腮,宜清泻郁热,主要选取的经脉是:
A.阳明经 B.督脉 C.太阳经 D.少阳经 E.厥阴经
( ) 8.治疗乳痈的经验穴是:
A.太冲 B.期门 C.肩井 D.合谷E.膻中
( ) 9.治疗肠痈的处方是:
A.大肠俞、阑尾穴、合谷
B.足三里、三阴交、曲池
C.阑尾穴、上巨虚、天枢
D.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
E.足三里、阑尾穴、下巨虚
( ) 10.治疗痔疮宜首选:
A.长强、百会、会阳、会阴、承山
B.长强、秩边、会阳、承山、天枢
C.长强、次髎、会阳、二白、承山
D.长强、天枢、会阳、合谷、大肠俞
E.长强、天枢、二白、合谷、大肠俞
( ) 11.治疗痔疮的经验穴是:
A.侠白 B.隐白 C.四白 D.二白E.浮白
( ) 12.痔疮兼肛门肿痛,除主方外可配:
A.支沟、天枢 B.足三里,下巨虚 C.秩边、飞扬
D.大肠俞、上巨虚 E.昆仑、丰隆
( ) 13.治疗寒疝,宜首选:
A.中极、气冲、归来、太冲
B.关元、大敦、气海、三阴交
C.关元、归来、大敦、三角灸
D.归来、太冲、阴陵泉、三阴交
E.中极、太冲、足三里、三阴交
( ) 14.治疗扭伤的取穴原则是:
A.循经取穴为主
B.远部取穴为主
C.取阴经穴为主
D.取阳经穴为主
E.近部取穴为主
( ) 15.治疗丹毒,除取大椎、委中、阿是穴点刺出血外宜选:
A.外关、风池、血海
B.后溪、曲池、风门
C.合谷、外关、膈俞
D.合谷、曲池、阴陵泉
E.外关、曲池、三阴交
( ) 16.治疗肝胆火盛型蛇丹,除用主方外宜取:
A.内关、行间 B.太冲、支沟 C.外关、侠溪
D.外关、丘墟 E.悬钟、三阴交
( ) 17.治疗神经性皮炎,除取阿是穴外宜首选:
A.合谷、曲池、风池、外关
B.合谷、曲池、膈俞、外关
C.合谷、曲池、委中、膈俞
D.合谷、曲池、血海、风市
E.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
( ) 18.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除取阳白、四白穴外,宜首选:
A.肺俞、合谷、内庭、曲池、少商
B.尺泽、曲池、合谷、后溪、内庭
C.内庭、合谷、曲池、列缺、支正
D.外关、合谷、内庭、风池、曲池
E.列缺、后溪、曲池、内庭、合谷
二、多项选择题
( ) 1.治疗痄腮正确的有:
A.灯火灸
B.毫针刺用泻法
C.清泄太阳经郁热
D.三棱针点刺出血
E.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 2.与疝气发病相关的主要经脉有: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阳明胃经 E.任脉
( ) 3.治疗丹毒正确的有:
A.毫针刺用泻法
B.局部用艾灸法
C.局部散刺后拔罐
D.皮肤针局部叩刺
E.三棱针点刺出血
( ) 4.治疗乳癣的处方包括:
A.合谷、太冲、天池
B.膻中、行间、丰隆
C.屋翳、乳根、膻中
D.少泽、内关、太冲
E.天宗、肩井、期门
( ) 5.治疗腱鞘囊肿正确的有:
A.局部艾条灸 B.局部围刺 C.局部拔火罐
D.局部挑治 E.局部用三棱针法
( ) 6.治疗神经性皮炎正确的有:
A.局部艾灸 B.毫针刺用泻法 C.局部围刺
D.局部皮肤针叩刺 E.局部挑治
( ) 7.治疗乳痈正确的有:
A.亳针刺用泻法
B.酿脓期隔蒜灸
C.用刺络拔罐法
D.初起用热敷法
E.局部皮肤针叩刺
( ) 8.治疗风疹、扁平疣、神经性皮炎的处方中相同的腧穴有:
A.合谷 B.风池 C.血海 D.曲池 E.足三里
( ) 9.治疗丹毒、蛇丹、痤疮的处方中相同的腧穴有:
A.合谷 B.大椎 C.内庭 D.曲池 E.委中
( ) 10.足太阳经腧穴治疗痔疮的机理包括:
A.络脉络于肛
B.经别人于肛
C.经脉循行于肛
D.清泻肛肠湿热
E.疏导经气以消瘀滞
( ) 11.治疗肘劳的主方除有压痛点外,还有:
A.天井、小海B.曲池、肘髎 C.少海、手五里
D.合谷、上廉 E.合谷、手三里
( ) 12.治疗肘劳正确的有:
A.局部艾灸
B.毫针刺用泻法
C.疏风活血止痛
D.压痛点多向透刺
E.压痛点多针齐刺
( ) 13.治疗落枕的主方中除有落枕穴,压痛点外,还有:
A.后溪 B.外关 C.养老 D.悬钟E.昆仑
三、判断改错题
( ) 1.风疹的针刺一般选用泻法。
( ) 2.红丝疔的点刺方法一般从红丝起点沿红丝向止点点刺。
( ) 3.治疗温毒在表型痄腮,除用主方外,可配风池、少商穴。
( ) 4.疔疮、乳痈不宜用灸法。
( ) 5.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穴。
( ) 6.治疗乳癖,毫针刺用泻法。
( ) 7.治疗痔疮的经验穴是承山。
( ) 8.扭伤属于新伤者,可用粗针点刺放血。
( ) 9.针刺治疗落枕,一般先刺近部腧穴,后刺远部腧穴。
( ) 10.治疗扁平疣取血海穴,意在健运脾胃,燥湿止痒。
( ) 11.针刺治疗斑秃用泻法,并可在局部用梅花针叩刺。
( ) 12.治疗神经性皮炎用血海穴,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 ) 13.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除用主方外,可配公孙、三阴交。
( ) 14.治疗腱鞘囊肿局部围刺,勿刺破囊壁。
四、填空题
1.风疹出现呼吸困难时,可配____穴;胃肠不舒时可配____、___穴。
2.风疹的特征是皮肤上出现____或_____的_____,时隐时现。
3.治疗风疹取膈俞是因为该穴为_____穴,有_____之功。
4.疔疮走黄可见神昏等症状,治疗时以主方配____、____、____等穴。
5.疔疮的治疗取委中穴刺血,是因为该穴为_____,用以_____。
6.肠痈临床上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力口剧的____、____、____为特征。
7.肠痈为_____病,治疗宜取_____为主穴,配_____穴以通调肠腑之气机,穴以疏导阳明经气。
8.痄腮是以_____下为中心的_____,触痛明显,伴高热、纳差、倦怠。发病前_____周内有此病接触史。
9.治疗乳腺疾病的经验穴是_____、_____。
10.痔疮兼见便秘者可配___、___穴;气虚下陷者可灸___、___穴。
11.扭伤的诊断要点是有受伤史,局部_____,有不同程度的_____。
12.斑秃伴失眠者除用主方外,可配_____、_____穴。
13.用梅花针叩刺斑秃局部,可_____、_____。
五、简答题
1.简述治疗疔疮取身柱、灵台、合谷穴的机理。
2.简述痄腮的治法及处方。
3.简述蛇丹的基本处方及方义。
4.简述神经性皮炎的治法、处方及操作。
六、论述题
1.试述风疹的治法,处方、方义及操作。
2.乳癖是怎样形成的?试述其治法,处方及操作。
3.肠痈的治法,处方、方义及操作。
4.试述肘劳的治法、处方、方义及操作。
5.试述丹毒的治法、处方、方义及操作。
6.落枕是怎样形成的?试述其治法、处方及方义。
七、病案分析
1.王某,男,35岁。吃烧鱼后出现全身皮肤瘙痒,继而出现成片风团,色呈淡红,并见脘腹胀痛,大便溏泄,舌红,苔厚腻,脉滑。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2.李某,女,22岁。鼻翼左侧生一粟粒样硬结,色黄,局部热痛,按之坚硬如钉,舌红,脉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3.刘某,男,6岁。右腮部灼热疼痛,坚硬拒按2天,伴高热,烦躁,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4.王某,女,25岁。产后第3周,左乳房乳汁排出不畅,并见局部肿胀触痛,皮色微红,体温38.2℃,舌质红,脉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5.刘某,女,30岁。昨日中午会餐后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今日傍晚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并见发热,便秘,腹胀,急诊人院。
检查:右下腹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6.齐某,女,40岁。右胁肋部皮肤烧灼刺痛,继而出现簇集性粟粒大丘疹,三五成群,排列如带状,灼痛难忍,口苦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证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第四节 皮外骨伤科病证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E 2.B 3.B 4.C 5.D 6.E 7.D 8.C 9.C 10.C
11.D 12.C 13.B 14.E 15.D 16.B 17.D 18.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BE 3.ACDE 4.CE 5.ABE 6.ABCD 7.ACD 8.ACD 9.AD 10.BDE 11.BE 12.ABDE 13.AD
三、判断改错题
1.√
2.× 起→止;止→起
3.√
4.× 不宜→可
5.√
6.× 泻→补泻兼施
7.× 承山→二白
8.√
9.× 近→远;远→近
10.× 健运脾胃,燥湿止痒→滋阴养血,调和气血
11.×泻→补泻兼施
12.√
13.× 公孙→血海
14.× 勿→应
四、填空题
1.天突;天枢;大肠俞
2.淡红色;苍白色;瘙痒性疹块
3.血之会;活血祛风
4.水沟;中冲;内关
5.血郄;清泻血热
6.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
7.大肠腑;阑尾穴;天枢;上巨虚
8.耳垂;腮部漫肿;1~4
9.天宗;肩井
10.支沟;天枢;百会;神阙
11.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12.神门;内关
13.疏导局部经气;促进头发新生
五、简答题
1.督脉总督诸阳,灵台为治疔的经验用穴,配合身柱有疏泄阳热火毒之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在三阳经中阳气最盛,故刺泻之亦可清阳热祛火毒,对面部疔疮更为适宜。
2.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翳风、颊车、 外关、合谷、关冲;配穴:高热者,加大椎、商阳;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3.主穴:局部围针、相应夹脊穴;配穴:肝经郁火者,加行间、大敦、阳陵泉;脾经湿热者,加血海、隐白、内庭。方义:局部围针可引火毒外出;本病是疱疹病毒侵害神经根所致,取相应的夹脊穴,直针毒邪所留之处,可泄火解毒,通络止痛,正符合《内经》所言“凡治病必先治其病所从生者也”。肝经郁火甚者加肝井穴大敦、荥(子)穴行间、胆经合穴阳陵泉以清泄肝胆经火毒;脾经湿热甚者加脾经擅清血热之血海,配合脾经井穴隐白、胃经荥穴内庭以清泄脾胃湿热。
4.治法:疏风止痒,清热润燥。以病变局部腧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合谷、曲池、血海、膈俞;配穴:血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肝郁化火者,加肝俞、太冲;还可根据发病部位所在的经络在邻近取1~3个腧穴,如发于后项部足太阳膀胱经者,可上加天柱,下加风门。操作:阿是穴围刺,并可艾灸,余穴均用毫针刺,风热或郁火者用泻法,血虚风燥者用补泻兼施。
六、论述题
1.治法:疏风和营。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配穴:风邪侵袭者,加外关、风池;肠胃积热者,加足三里、天枢;湿邪较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者,加天突;恶心呕吐者,加内关。操作:针用泻法,风寒束表或湿邪较重者可灸,血虚风燥者只针不灸,补泻兼施。膈俞不得针刺过深,以免伤及肺脏。方义:曲池、合谷同属阳明,擅于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泄阳明,故凡瘾疹不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肠胃蕴热者用之皆宜。本病邪在营血,膈俞为血之会,委中又名血郄,与血海同用,可调理营血,而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
2.本病多与情志内伤,忧思恼怒有关。足阳明胃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足太阴脾经行乳外,若情志内伤,忧思恼怒则肝脾郁结,气血逆乱,气不行津,津液凝聚成痰;复因肝木克土,致脾不能运湿,胃不能降浊,则痰浊内生;气滞痰浊阻于乳络则为肿块疼痛。八脉隶于肝肾,冲脉隶于阳明,若肝郁化火,耗损肝肾之阴,则冲任失调,宋《圣济总录》云:“冲任二经,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所以本病多与月经周期相关。治法 理气化痰散结,调理冲任。以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主穴:乳根、人迎、膻中、期门、足三里;配穴:气滞痰凝者,加内关、太冲;冲任失调者,加血海、三阴交。操作:诸穴均针用泻法,乳根、膻中均可向乳房肿块方向斜刺或平刺,针人迎时应避开颈动脉,不宜针刺过深。方义:乳房主要由肝胃两经所司,乳根、人迎、足三里可疏通胃经气机,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此外,胃经结于人迎,另据气街理论,胸气有街,其输前在于人迎,且人迎穴近乳房,故人迎穴对本病尤为要穴。膻中为气之会穴,且肝经络于膻中,期门为肝之募穴,两穴均位近乳房,故用之既可疏肝理气,与乳根同用,又可直接通乳络消痰块。诸穴同用,使气调则津行,津行则痰化,痰化则块消。
3.主穴:阑尾、天枢、上巨虚、阿是穴;配穴:发热者,加曲池;呕吐者,加内关;便秘者,加腹结。操作:诸穴均针用泻法。动留针30~60分钟,每日针2次。方义:本病病在大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以通调肠腑,清泄肠腑积热。阑尾穴是治疗肠痈的经验效穴。针刺阿是穴可直达病所,畅通患部气血,消痈止痛。
4.治法:舒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少阳、太阳经穴为主。主穴:阿是穴;配穴:手阳明经筋证(网球肘)者,加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手太阳经筋证(高尔夫球肘)者,加阳谷、小海;手少阳经筋证(学生肘或矿工肘)者,加外关、天井。操作:毫针泻法。在局部压痛点采用多向透刺,或作多针齐刺,得气后留针,局部可加温和灸或加低频电针。方义:阿是穴疏通局部筋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
5.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瘀。以督脉与手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大椎、曲池、合谷、委中、阿是;配穴:发于头面者,加百会、头维、太阳;发于下肢者,加血海、阴陵泉、内庭;热毒较甚者,加十宣或十二井点刺出血。操作:诸穴均针用泻法,大椎、委中、十宣、十二井、太阳、百会、头维诸穴均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皮损局部的阿是穴用三棱针散刺出血。方义:阳气过多则为热,热甚则为火,火盛则为毒,故清火毒必当泻阳气。督脉为阳脉之海,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在三阳经中阳气最盛,故本病当取督脉与阳明经穴为主。大椎为督脉与诸阳经交会穴,曲池、合谷为手阳明经穴,三穴同用可泻阳气而清火毒,委中为血郄,凡血分热毒壅盛之急症,用之最宜。本病病在血分,诸经穴及皮损局部点刺或散刺出血可直接清泄血分热毒,使热毒出泄则丹毒自消。
6.睡眠姿势不正,或枕头高低不适,或因负重颈部过度扭转,使颈部脉络受损;或风寒侵袭颈背部,寒性收引,使筋络拘急;颈部筋脉失和,气血运行不畅,不通而痛。颈项侧部主要由手三阳和足少阳经所主,因此,手三阳和足少阳筋络受损,气血阻滞,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法调气活血,舒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主穴:落枕穴、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配穴: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点刺出血;肩痛者,加肩髃、外关;背痛者,加天宗。操作:毫针泻法。先刺远端穴落枕、后溪、悬钟,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再针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
方义 落枕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手太阳、足少阳循行于颈项侧部,后溪、悬钟分属两经腧穴,与局部阿是穴合用,远近相配,可疏调颈项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
七、病案分析
1.中医诊断:瘾疹
中医分型:疏风和营。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方义:曲池、合谷同属阳明,擅于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泄阳明,故凡瘾疹不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肠胃蕴热者用之皆宜。本病邪在营血,膈俞为血之会,委中又名血郄,与血海同用,可调理营血,而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泻法。
2.中医诊断:疔疮
中医分型:热毒蕴结
治法:泻火解毒。以督脉经穴为主。
处方:身柱、灵台、合谷、委中
方义:督脉总督诸阳,灵台为治疔的经验用穴,配合身柱有疏泄阳热火毒之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在三阳经中阳气最盛,故刺泻之亦可清阳热祛火毒,对面部疔疮更为适宜。疔疮为火毒蕴结血分之急证,委中又名血郄,刺之出血可清泄血分热毒。
操作方法:诸穴均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3.中医诊断:痄腮
中医分型:热毒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方义:从患病部位看,本病以少阳经为主,牵及阳明,故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足阳明经穴颊车,均属局部取穴,以宣散患部气血的蕴结。远取手少阳络穴外关、井穴关冲、手阳明原穴合谷,以清泄少阳阳明两经之郁热温毒,且外关通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与擅治头面之疾的合谷同用,更有疏风解表清热消肿之功。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4.中医诊断:乳痈
中医分型:郁乳期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处方:足三里、梁丘、期门、内关、肩井、太冲、厉兑、大敦
方义:乳痈为病,多为胃热、肝郁,故取胃之下合穴足三里、胃经郄穴梁丘以清泄阳明胃热,取肝之募穴期门以疏通厥阴肝郁。本病病位在胸,取内关可宽胸理气,与期门远近相配,更能疏泄厥阴壅滞。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用穴,系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脉交会穴,所交会之经脉均行胸、乳,故用之可通调诸经之气,使少阳通则郁火散,阳明清则肿痛消,从而收“乳痈刺肩井而极效”之功。
操作方法:诸穴均针用泻法,期门、肩井不得针刺过深,以免伤及肝、肺等脏器。
5.中医诊断:肠痈
中医分型:气滞热壅
治法:清热导滞,行气活血
处方:阑尾、天枢、上巨虚、阿是穴
方义:本病病在大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以通调肠腑,清泄肠腑积热。阑尾穴是治疗肠痈的经验效穴。针刺阿是穴可直达病所,畅通患部气血,消痈止痛。
操作方法:诸穴均针用泻法。动留针30~60分钟,每日针2次。
6.中医诊断:蛇串疮
中医分型:肝胆火盛
治法:泄火解毒,清热利湿。以局部取穴为主。
处方:局部围针、相应夹脊穴、行间、大敦、阳陵泉
方义:局部围针可引火毒外出;本病是疱疹病毒侵害神经根所致,取相应的夹脊穴,直针毒邪所留之处,可泄火解毒,通络止痛,正符合《内经》所言“凡治病必先治其病所从生者也”。肝经郁火甚者加肝井穴大敦、荥(子)穴行间、胆经合穴阳陵泉以清泄肝胆经火毒;脾经湿热甚者加脾经擅清血热之血海,配合脾经井穴隐白、胃经荥穴内庭以清泄脾胃湿热。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泻法。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治疗目赤肿痛肝胆火盛者除用主穴外可配:
A.少商 B.内庭 C.风池 D.行间E.少泽
( ) 2.睛明、太阳、合谷、太冲、少商穴组成处方主治:
A.风热感冒 B.外感头痛 C.风热目疾
D.咽喉肿痛 E.耳鸣耳聋
( ) 3.太阳穴治疗麦粒肿最宜采用:
A.艾灸 B.皮内针 C.毫针 D.三棱针 E.电针
( ) 4.治疗近视宜用皮肤针叩刺:
A.胸1~4 B.胸5~8 C.胸9~12
D.腰1~5 E.颈椎两旁至大椎处
( ) 5.治疗鼻渊的处方中,属本经远近配穴的是:
A.合谷、迎香 B.合谷、印堂 C.迎香、印堂
D.列缺、印堂 E.列缺、迎香
( ) 6.治疗急性咽喉肿痛效果最佳的井穴是:
A.至阴 B.隐白 C.少冲 D.少商 E.少泽
( ) 7.阴虚型咽喉肿痛除用太溪、鱼际穴外,尚可应用:
A.合谷 B.尺泽 C.少商 D.照海E.商阳
( ) 8.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治疗咽喉肿痛宜用:
A.合谷 B.尺泽 C.少商 D.关冲E.内庭
( ) 9.治疗口疮的主穴除合谷、地仓穴外尚可应用:
A.内庭 B.劳宫 C.尺泽 D.太溪E.太冲
( ) 10.治疗口疮,地仓与合谷穴相配的作用是:
A.泄热通窍 B.调理气机 C.清解肺热
D.宜肺化痰 E.清泄胃热
二、多项选择题
( ) 1.肩胛间挑治适用于:
A.麦粒肿 B.鼻渊 C.耳鸣耳聋 D.近视 E.目赤肿痛
( ) 2.治疗耳鸣耳聋宜取:
A.手阳明经穴 B.手少阳经穴 C.手太阳经穴
D.足阳明经穴 E.足少阳经穴
( ) 3.治疗耳鸣耳聋处方中属本经远近配穴的有:
A.中渚、侠溪 B.中渚、听会 C.听会、侠溪
D.中渚、翳风 E.翳风、侠溪
( ) 4.治疗鼻渊证属湿热者宜选:
A.阳白、太阳 B.印堂、阴陵泉 C.列缺、合谷
D.迎香、上迎香 E.少商、曲池
( ) 5.治疗胃火牙痛宜取:
A.行间、太溪 B.照海、太冲 C.外关、风池
D.合谷、内庭E.颊车、下关
三、判断改错题
( ) 1.治疗目赤肿痛宜在太阳穴处施灸。
( ) 2.治疗耳聋、耳鸣以取手足少阴经穴为主。
( ) 3.咽喉肿痛的发生主要与肺、胃、肾的失常有关。
四、填空题
1.目赤肿痛又称“天行亦眼”,多发于____季节,具有传染性和____。
2.耳聋、耳鸣的辨证中,耳内有_____鸣之声属实证;有_____鸣之声属虚证。
五、简答题
1.鼻渊的主证、治法、处方是什么?
2.试述牙痛的治法、处方,并析方义。
六、论述题
1.目赤肿痛如何治疗?
2.耳聋、耳鸣虚型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如何治疗?
3.试述牙痛的辨证分型。
4.试述咽喉肿痛实热证的治疗。
七、病案分析
1.齐某,男,29岁。右侧牙痛2天,疼痛剧烈,呈持续性,伴面红目赤,头痛,口于,口渴,口臭,小便黄赤,大便干燥。
检查:右侧上颌第二磨牙处齿龈红肿,敲打牙齿时疼痛加剧,并连及腮颊,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2.赵某,男,19岁。主因咽喉疼痛伴发热2日就诊。症见咽喉疼痛,不得吞咽,发热,骨节酸痛,鼻塞流涕,时有咳嗽,口干咽燥。
检查:体温39.1℃,咽部红肿,扁桃体Ⅱ度肿大,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E 5.A 6.D 7.D 8.B 9.B 10.E
二、多项选择题
1.AE 2.BE 3.CD 4.BCD 5.DE
三、判断改错题
1.× 施灸→三棱针点刺
2.× 阴→阳
四、填空题
1.春夏;流行性
2.-3.00;-6.00;-6.00
3.雷;蝉
五、简答题
1.主症:鼻流浊涕,色黄腥秽,鼻塞不闻香臭。治法: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配穴:肺经风热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湿热阻窍者,加曲池、阴陵泉。
2.治法: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合谷、颊车、下关;配穴: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操作:主穴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2分钟;虚证时,太溪用补法,行间用泻法。方义 合谷为远道取穴,可疏通阳明经络,并兼有祛风作用,可通络止痛,为治疗牙痛之要穴。颊车、下关为近部选穴,疏通足阳明气血。外关、风池疏解表邪,有祛风热作用。太溪补肾阴,行间泻肝火,故能治阴虚牙痛。内庭、二间清泻阳明之火邪。
六、论述题
1.治法:清泻风热,消肿定痛。以手阳明、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主穴:合谷、太冲、风池、睛明、太阳;配穴:风热者,加少商、上星;肝胆火盛者,加行间、侠溪。操作:毫针泻法。少商、太阳、上星点刺出血。方义:目为肝之窍,阳明、太阳、少阳经脉均循行目系。合谷调阳明经气以泄风热。太冲、风池分属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导肝胆之火下行。睛明为足太阳、阳明交会穴,可宣泄患部之郁热。太阳以泄热消肿。
2.临床表现:主症 久病耳聋,耳中如蝉鸣,时作时止,劳累则加剧,按之鸣声减弱。兼见头晕,腰膝酸软,乏力,遗精,带下,脉虚细者,为肾气亏虚;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为肝肾亏虚。治法 益肾养窍;以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为主。主穴:太溪、照海、听宫;配穴: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肝肾亏虚者,加肾俞、肝俞。操作:毫针补法。肾气虚可用小艾炷灸患处。方义:肾开窍于耳,肾气和肾精的充足是耳之听聪的基础,耳鸣、耳聋之虚证责之于肾。太溪、照海可补益肾精、肾气。听宫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耳部经络气血。
3.主症:牙齿疼痛。牙痛甚烈,兼有口臭、口渴、便秘、脉洪等症,为阳明火邪;痛甚而龈肿,兼形寒身热,脉浮数等症者,为风火牙痛;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口不臭,脉细或齿浮动者,属肾虚牙痛。
4.治法: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以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少商、合谷、尺泽、陷谷、关冲;配穴:外感风热者,加风池、大椎;肺胃实热者,加内庭、鱼际。操作:毫针泻法。方义:少商系手太阴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泄肺热,为治疗喉证的主穴。尺泽为手太阴经的合穴,泻肺经实热,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合谷、陷谷分属手足阳明经,二穴能疏泄阳明之郁热。配以三焦经井穴关冲,点刺出血,加强清泄肺胃之热,达到消肿清咽的作用。
七、病案分析
1.中医诊断:牙痛
中医分型:胃火上炎
治法:清热泻火,通经止痛
处方:合谷、颊车、下关、内庭、二间
方义:合谷为远道取穴,可疏通阳明经络,并兼有祛风作用,可通络止痛,为治疗牙痛之要穴。颊车、下关为近部选穴,疏通足阳明气血。外关、风池疏解表邪,有祛风热作用。太溪补肾阴,行间泻肝火,故能治阴虚牙痛。内庭、二间清泻阳明之火邪。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泻法。
2.中医诊断:咽喉肿痛
中医分型: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清热,清肺利咽
处方:少商、合谷、尺泽、陷谷、关冲、风池、大椎
方义:少商系手太阴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泄肺热,为治疗喉证的主穴。尺泽为手太阴经的合穴,泻肺经实热,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合谷、陷谷分属手足阳明经,二穴能疏泄阳明之郁热。配以三焦经井穴关冲,点刺出血,加强清泄肺胃之热,达到消肿清咽的作用。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泻法;少商、大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第六节 急症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 1.治疗晕厥宜选:
A.水沟、百会、印堂、大陵
B.水沟、气海、膻中、巨阙
C.水沟、内关、心俞、巨阙
D.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E.水沟、心俞、神门、厥阴俞
( ) 2.治疗晕厥实证,除主方外宜配:
A.气海、百会 B.关元、百会 C.合谷、太冲
D.合谷、风池 E.大椎、太冲
( ) 3.虚脱肢冷脉微者宜灸:
A.水沟、内关、神门
B.百会、神阙、巨阙
C.水沟、合谷、太冲
D.百会、神阙、关元
E.水沟、中冲、足三里
( ) 4.高热属气分热盛者,除主方外宜配:
A.中冲、内关 B.内庭、厉兑 C.少商、尺泽
D.鱼际、外关 E.关冲、太冲
( ) 5.治疗抽搐,熄风止痉宜首选:
A.合谷、太冲 B.百会、水沟 C.百会、印堂
D.水沟、太冲 E.印堂、太冲
( ) 6.肾俞、三焦俞、关元、阳陵泉、三阴交穴组成处方宜治:
A.心绞痛 B.急性胆囊炎 C.肾绞痛
D.胆道蛔虫症 E.急性胃炎
( ) 7.“钻顶”样疼痛可见于:
A.心绞痛 B.急性胆囊炎 C.胆石症
D.胆道蛔虫症 E.肾绞痛
( ) 8.足三里、公孙、膈俞、内关穴组成处方宜治:
( ) 9.关于灸法治疗血证的记载,最早见于:
A.《内经》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备急千金要方》
E.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
( ) 10.治疗便血的处方中不包括:
A.长强 B.腰阳关 C.次髎 D.大肠俞 E.承山
( ) 11.治疗胆道蛔虫症的经验穴是:
A.地仓透颊车
B.攒竹透鱼腰
C.外关透内关
D.迎香透四白
E.太溪透昆仑
二、多项选择题
( ) 1.晕厥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短冷汗者宜灸:
A.百会 B.太冲 C.气海 D.关元E.腰阳关
( ) 2.治疗晕厥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大椎总督一身之阳
B.水沟苏厥开窍醒神
C.中冲调理经气逆乱
D.足三里补气血和中
E.涌泉引气下行开窍
( ) 3.治疗虚脱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素髎升阳救逆
B.水沟苏厥救逆
C.内关宁心安神
D.曲池清热解表
E.合谷调气和血
( ) 4.高热属肺热者,治疗除主穴外宜配:
A.外关 B.尺泽 C.厉兑 D.内庭 E.少商
( ) 5.治疗抽搐伴高热神昏者宜选:
A.大椎、曲池、太冲
B.内关、丰隆、劳宫
C.水沟、十宣、涌泉
D.百会、印堂、合谷
E.血海、气海、足三里
( ) 6.治疗肾绞痛的处方中包括:
A.三焦俞 B.肾俞 C.三阴交 D.关元E.阳陵泉
( ) 7.出血的主要病因病机有:
A.外感风热 B.过食辛辣 C.郁怒伤肝
三、判断改错题
( ) 1.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8℃的急性症状。
( ) 2.虚脱的治疗方法是回阳固脱,苏厥救逆。
( ) 3.针刺中冲穴能调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虚脱之要穴。
四、填空题
1.治疗虚脱的处方,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穴组成。
2.四关穴是指_____、_____。
3.耳针治疗高热,可选_____、_____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五、简答题
1.简述刮痧法治疗高热。
2.简述抽搐的治法、处方及配穴。
六、论述题
1.试述高热的治法、处方、方义及操作。
2.试述心绞痛的治法、处方、方义及操作。
3.试述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治法、处方、方义。
4.试述咯血的治法、处方、方义及操作。
七、病案分析
1.张某,男,25岁。发热两天就诊。症见发热,伴头痛,骨节酸痛,恶风汗出,鼻塞流黄涕,咳嗽,咽喉肿痛。
检查:体温39.2℃,扁桃体Ⅱ度肿大,舌红,苔黄,脉浮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2.刘某,男,15岁。突然鼻出血不止而就诊。近日来偶患感冒,恶风发热,咽喉疼痛,来诊当日中午突觉鼻腔发热而出鼻血不止,用棉球压迫则血从口出。诊见:鼻血鲜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要求:中医诊断、中医分型、治法、处方、方义、操作方法。
第六节 急证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B 5.A 6.C 7.D 8.B 9.E 10.B 11.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BCDE 3.ABC 4.BE 5.ACD 6.ABCDE 7.ABCDE
三、判断改错题
1.× 38→39
2.√
3.× 虚脱→晕厥
四、填空题
1.水沟;素髎;内关
2.合谷;太冲
3.耳尖;耳背静脉
五、简答题
1.刮痧法:选脊柱两侧和背俞穴,用特制刮痧板或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脊柱两侧和背俞穴,刮至皮肤红紫色为度。
2.主穴:水沟 内关 合谷 太冲;配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神昏者,加十宣、涌泉;痰盛者,加阴陵泉、丰隆;血虚者,加血海、足三里。操作:毫针泻法。方义: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助水沟醒脑开窍。合谷、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为熄风止痉之首选穴。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先宜熄风止痉,然后对因治疗。
六、论述题
1.治法: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主穴: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配穴:风热者,加鱼际、外关;肺热者,加少商、尺泽;气分热盛者,加内庭、厉兑;热入营血者,加中冲、内关、血海;抽搐者,加太冲;神昏者,加水沟、内关。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穴出血。方义 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十二井、十宣穴皆在四末,为阴阳经交接之处,三穴点刺,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合谷、曲池清泻肺热。诸穴共奏清泻火热之功。
2.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阴郄、膻中;配穴: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阳气欲脱者,加水沟、百会。操作:毫针泻法。方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阴郄为心经郄穴,可缓急止痛。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之会穴,可疏调气机,治心胸疾患。
3.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俞募穴为主。主穴:胆囊穴、 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配穴: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黄疸者,加至阳;发热者,加曲池、大椎。操作:毫针泻法。方义: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肝利胆而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以利肝胆之腑。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
4.治法:滋阴降火,清热凉血。以手太阴肺经穴为主。主穴:列缺、尺泽、肺俞、鱼际、孔最;配穴:肺热者,加大椎、少商点刺出血;肝火者,加行间、太溪。操作:毫针泻法。方义:列缺清泻手太阴、阳明之瘀血。尺泽配鱼际清泻肺经之热邪,凉血止血。肺俞清热降火。孔最为郄穴,是治疗咯血的有效穴。
七、病案分析
1.中医诊断:高热
中医分型:风热犯肺
治法:疏散风热,清肃肺气
处方: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鱼际、外关
方义:大椎为督脉经穴,又是诸阳之会,故可散阳邪以解热;大肠与肺相表里,曲池、合谷以疏风解表,清肺退热;少商为肺经井穴,鱼际为肺经荥穴,二穴可泻肺热,利咽喉;外关为手少阳经络穴,通阳维脉,可疏散表邪以解热。
操作方法:毫针刺,用泻法;少商、大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2.中医诊断:衄血
中医分型:风热犯肺
治法:清热止血。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孔最、合谷、迎香、上星、少商;
方义:孔最为肺经之郄穴,为治疗血证之要穴。合谷清泻阳明之热,止血之效最捷。上星属督脉,取之清泻督脉,清泻诸阳经之热。迎香为局部取穴,疏通鼻部气机。
操作:毫针泻法。少商可点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