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经前期综合征
一、概念
1.定义:是指妇女在行经前(黄体期)反复周期性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躯体、精神以及行为方面改变的综合征。
2.临床特点:烦躁易怒、精神紧张、神经过敏、头晕、头痛、失眠、乳房胀痛、浮肿、泄泻、身痛、发热、口舌糜烂、大便下血等。
3.中医病名:月经前后诸证。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理
⑴雌、孕激素比例失调
⑵β-内雌肽释放异常
⑶维生素B6缺乏
⑷精神社会因素
2.中医病因病机
肝郁气滞——素禀抑郁,或恚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壅阻→胁肋、乳房胀痛;肝郁日久化火上扰清窍→经行头晕头痛、烦躁失眠;肝木侮脾土,脾失健运→经行腹泻。
肝肾阴虚——素体阴虚,阴虚水不涵木,木火上炎→经行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经行发热,或口糜;热灼阴络→经行便血。
住院医师脾肾阳虚——素体阳虚,脾失温熙,运化不健→水湿停聚。泛于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下注→经行泄泻;清阳不升,则滑窍失养→经行头晕头痛,疲劳嗜睡。
气血虚弱——素体亏虚,经脉失养,经血运行不畅→经行一身疼痛,或酸楚麻木;血虚生风,→经行风疹块。
瘀血阻滞——经行、产后遇寒饮冷,血为寒凝,或跌仆外伤,瘀血阻滞脉中,经脉不通→经行之际身痛,小腹疼痛;足厥阴肝经络胞而过,上循巅脑,经脉不通,则巅脑失养→头痛头昏。
相关脏腑——肝、肾、脾
三、诊断要点
1.症状:
⑴躯体症状:表现为头痛、乳房胀痛、腹部胀满、肢体浮肿、体重增加、运动协调功能减退;
⑵精神症状:易怒、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疲乏以及饮食、睡眠、性欲改卫生资格考试网变;
⑶行为改变: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低、意外事故倾向,易有犯罪行为或自杀意图。
2.体征:每随月经周期见颜面及下肢凹陷性水肿,体重增加,或乳房胀痛,且有触痛性结节,或口腔粘膜溃疡,或见荨麻疹、痤疮。程度轻重不一,或可多症并存,月经干净后诸症渐消失。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辅助检查——雌、孕激素测定、催乳素测定、阴道细胞学检查、宫颈粘液检查、基础体温测定。
其他检查——体格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血浆蛋白检查等,排除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水肿。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周期性精神病、与水肿有关疾病,如心脏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营养缺乏性水肿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以预防为主。
1.西医治疗
⑴一般治疗:重视心理治疗、调节生活状态。
⑵药物治疗:抗焦虑剂、抗忧郁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维生素B6、纠正水钠潴留、镇静。
⑶补充矿物质及维生素
⑷激素治疗:孕激素作替代治疗。
⑸溴隐亭
2.中医治疗
证型 | 证候 | 治法 | 方药 |
肝郁气滞 | 经前乳房,乳头胀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头晕目眩,烦躁易怒,或少腹胀痛;舌质红或紫黯,脉弦 |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 柴胡疏肝散 |
经前、经期头晕头痛,烦躁失眠,口干不欲饮,烘热汗出,腰酸腿软,肢体麻木,口舌糜烂;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肾养肝,清热降火 | 知柏地黄丸 | |
经前、经期面目四肢浮肿,经行泄泻,腰腿酸软,身倦无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缓 | 健脾温肾 | 健固汤合四神丸 | |
心脾气虚 | 健脾升阳,益气固表 | ||
瘀血阻滞 | 经前、经期身痛,腰膝关节酸痛,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或有血块,巅顶胀痛;舌红苔白,脉沉紧或沉涩 | 温经通络,活血散瘀 | 趁痛散 |
难点提示:
1.本病治疗原则以预防为主。但因本病的特点为周期性发作,与月经关系密切,故治疗也应根据发病的时间,按经期、经前、经后分别施治。一般以中医治疗为主,症状严重时以西药控制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