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妇产科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自评报告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自评报告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自评报告:附件2: 河北省精品课程建设评估自评报告 学 校 名 称 河北医科大学 课 程 名 称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 程 类 型 理论为主课程 所属一级学科名

附件2:

 

 

  

河北省精品课程建设评估

自评报告

 

学 校 名 称

河北医科大学

课 程 名 称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 程 类 型

理论为主课程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10医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1005中医学类

课 程 负 责 人

杜惠兰

申 报 日 期

2009年03月30日

课程建设网站网址

http://202.206.48.22/ec2006/c25/index.htm

网站用户和密码

河北省教育厅制

二○○七年四月


填 写 要 求

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3~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另附纸说明。

六、  本表中“建设期内”是指5年的建设时间内。


一、课程建设目标、内容和进展情况

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将依托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强大的学科优势及《妇产科学》和《中医妇科学》厚重的积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从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内容和形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教材建设、网上课程教学系统、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使本课程成为课堂、临床、网络、实物一体化的课程,成为集教学名师、精品教材、教学改革成果于一体的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内容

1.教学队伍建设  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按一定比例配备实验教师;

2.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既要将历代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的特色经验传授给学生,又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3.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手段,逐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教材建设  建设或使用精品系列教材,包括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完善自己编写的配套教材;

5.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组织并鼓励学生尽早参与到妇科的临床工作中。如随教师出诊,选派教师指导协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进一步增加示教课和实验课课时,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并指导本科生参与本课程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训练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课程建设进展情况:

已进行了师资培训,使师资结构得以改善,正在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使教师梯队更趋合理;继续进行并完成已有的教改课题;在前期整理文献的基础上,加紧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已与学生社团结成长期的指导、合作关系,包括随教师出诊及选派教师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给3届学生开设了《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验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本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围绕培养学生动态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思路及方法,提高学生临床动手操作能力、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等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创建性工作,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为主干、选修课为羽翼的课程特色体系。所采用的中西医结合“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和“两面一点”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他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1.加强教材建设

除使用符合要求的国家推荐教材、讲义和参考书外,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材及辅助教材的编写工作,全体教师均参加了教材建设。包括新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第一版)副主编1人、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主编和编委各1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第一版)《中医妇科学》编委1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规划教材(第一版)《妇产科护理学》编委1人、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副主编1名、“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副主编1名、研究生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编委1人、《中医妇科护理学》副主编1名、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撰写妇产科部分)编委1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妇产科护理学》主编1名、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配套教材《妇产科护理学要点提示与习题》主审1名、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西医临床医学》副主编1名。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主编1人、副主编2人。主编《中医妇科学》教学辅助用书2部、副主编1部、编委1人,《2007版中西医结合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题荟萃解析》及《2007版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题荟萃解析》主编和编委(撰写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部分)各1人。《2008版中西医结合 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题荟萃解析》及《2008版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题荟萃解析》主编和编委(撰写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部分)各1人。共12部教材、1部视听教材和4部教学辅助用书,累计参编教材29人次。此外,本课程负责人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2.强化中青年教师培养

中青年教师有合理的培养计划,鼓励和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如参加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英语学习班,为现代化教学、双语教学做准备等。并根据本课程专业教育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师资培训班、附属医院进行《妇产科学》教学观摩、跟指导教师随堂听课、开展中西医结合专题学术讲座、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等多种形式改善其知识结构,并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全部中青年教师均能胜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一个临床”的授课任务,并且教学效果良好。其中1名教师参加河北医科大学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得三等奖,1名青年教师已经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和《中医妇科学》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1名青年教师已经获得博士学位,1名教师已经博士后出站,2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3.重视教学及教学改革

本课程十分重视教学工作,主讲教师在坚持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同时,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达到100%。还承担着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工作。本课程积极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近五年从事教改课题7项,其中省教育厅4项,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由于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一门新型临床课,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以病为纲,中西医病证对照,以证为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次在本课程开设了临床技能实验(示教)课,提高了学生临床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中增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态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思路及方法。率先在本课程尝试英汉双语教学,为中医、中西医结合走向世界培养人才。还增开了《妊娠期中西药物应用》、《计划生育基础与临床》、  《中医英语基础》等选修课,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我们还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主编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并自制8盘妇科常见病教学录像带。有较为系统的公开出版的妇产科临床教学VCD光盘96盘,自制的教学挂图106张、教具8件,普及多媒体教学。已应用于本科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采取以病案导入、互动教学、问题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模具、挂图、视听教材、录像、多媒体等工具和手段,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将《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内容提供了帮助。

4. 注重实践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除开设《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验(示教)课,让学生掌握临床技能外,还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增加实践机会。与学生中西医结合学社结成互动小组,长期坚持课外教学指导,组织开展课外学术讲座、科研活动、义诊咨询、社会实践和临床带教等。在教学环节改革方面,将妇科学常用特殊检查融入教学中,并利用每年“三八”妇女节带学生走出课堂,在义诊过程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感性认识。

5.重视教学质量监控

我们十分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通过教务处、中西医结合学院和教研室组成的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及时反映专家们对教师教学的意见;②教研室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教师之间相互听课;③让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评价、监控,加强了“学与教”之间信息反馈,以保证本课程的教学效果;④坚持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共同研讨教学中的难点、重点;⑤经常在学生班中进行各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评价;⑥坚持教考分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试题库,每次均有成绩分析;⑦课堂安排有合理比例的启发式病例讨论及课后习题,所有教师均能给学生批改习题及病案分析。

6. 加强科研工作

五年来获省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目等省厅级以上课题19项,共30人次;发表文章56篇,共69人次,年人均2.8篇;著作14部,其中主编5人次,副主编8人次;全体教师均参加科研工作。

在学术活动和交流方面,除在校内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及集体业务活动外,还参加国内学术会议31人次,其中14次大会宣读论文。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主办省级学术会议3次。教研室年开展学术活动8次以上。以上学术活动的开展,使本课程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有待加强和提高:建设一门精品课程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应具有扎实而宽厚的中、西医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精湛的教学艺术。本课程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已基本具备,需要加强教育学、人文学的学习与培训,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

   2.教育研究与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教育理念与教学技术的进步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基石。有些教师在教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方面比较薄弱,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术,加强教育研究,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争取高水平的教学成果。

三、课程建设具体情况

1.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

姓 名

杜惠兰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0年02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311-86265087

学  位

博士

职 务

院长、教研室主任

传 真

0311-83809066

所在院系

中西医结合学院

E-mail

duhuilan@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石家庄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研究

建设期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专业主干课,6学时/周,6届,学生总数702人

2. 中医妇科学,专业主干课,6学时/周,10届,学生总数820人

3. 中医妇科护理学,专业主干课,4学时/周,5届,学生总数207人

4. 妇产科学,专业主干课,6学时/周,6届,学生总数840人

5. 妇产科护理学,专业主干课,4学时/周,4届,学生总数142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验课(内容: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136人。

2.课程设计:根据目前我国十分重视优生优育,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临床上医疗纠纷日益增多,以及《妇产科学》、《中药学》及《中医妇科学》对妊娠期用药没有详细记载的现状,为保障孕期安全用药、提高人口素质,开设了《妊娠期中西药物应用》的选修课。听课学生已达300多人。通过课后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对此课程给予高度评价,认可度高。

3.指导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27名;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8名。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索.河北省教育厅. 2006.01-2009.12

2.中西医结合专业三、五、七年制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河北省教育厅. 2007.01-2009.12

3.以典型病案引导中医妇科教学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校级课题.2005.01-2009.12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

1. 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19-620

2. 针推专业《中医妇科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51-652

3. 中医妇科学教学体会.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20(3):48-49

4. 加强中西医结合专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尝试.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34-635

5. 中西医结合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国中医药报. 2005.04.29

6. 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26(6):499-501

7. 加强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的必要性及模式初探.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556-557

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杜惠兰教授为河北医科大学学术带头人、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中西医结合组成员。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协会理事、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等。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1998年河北省“双十双百双千人才工程”第二层人选。

1. 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第四届教学名师;

2. 2005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研室主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案和讲稿被评为2005年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案和讲稿。

3.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中西医结合贡献奖;

4.“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

5.“授课法与多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获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度教学成果三等奖。

建设期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 补肾法和疏肝法对生殖功能影响特征的比较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项目.批准号:2008-2010 项目负责人

2.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证候的标准化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技术标准示范研究. 2007-2010 分中心项目负责人

3.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青春期)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疗(妇科)常见病研究.2008-2011.第三主研人,分中心第一负责人

4. HO在无排卵大鼠卵巢的表达.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2004-2007. 项目负责人

5. 无排卵的发生与卵巢血管舒缩的关系及补肾调经方对其影响. 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 2006-2008. 项目负责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 补肾调经系列方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生殖激素及子宫内膜ER、PR的影响.中医杂志,2007,48(11):986~988  第一作者 (CSCD核心库)

2. 补肾调经方对雄激素诱导无排卵大鼠血清生殖激素及子宫、卵巢性激素受体水平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4):24~26第一作者(CSCD核心库)

3. 补肾调经系列方周期给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74例临床研究.中医杂志,2004,45(7):517~519第一作者(CSCD核心库)

4. 月经病实寒证与5-HT、β-EP的关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80~81第一作者(CSCD核心库)

5. 补肾调经方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子宫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中成药,2007,29(2):284~285第一作者(CSCD核心库)

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 补肾调经法治疗无排卵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项目负责人

2. 补肾固冲调经法周期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止血及调经作用研究. 2004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负责人

3. 月经病实寒证与血清致痛和镇痛物质、生殖激素的关系及加减温经汤对其影响. 2006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负责人

4. 无排卵的发生机制及补肾调经法对其影响. 2008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负责人

5. 中药内服外治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199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三主研人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⑴

姓 名

边文会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6年05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主任医师

电 话

0311-86265227

学  位

硕士

职 务

河北省中医院妇产科主任

传 真

0311-83809066

所在院系

河北省中医院妇产科

E-mail

bwh1966@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89号(050011)

研究方向

生殖内分泌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专业主干课,4学时/周,2届,学生总数210人

2.妇产科学,专业主干课,6学时/周,5届,学生总数126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承担示教课5届学生960人

临床见习带教5届学生220人

临床实习带教5届学生108人

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2006年被评为河北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先进个人

2.2005年在“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中获表彰。

3.2007年被评为河北医科大学优秀党员。

建设期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针刺麻醉用于人流镇痛的临床研究. 河北省科技厅. 2005年. 第一主研人

2.祛瘀汤对早孕药物流产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 河北省卫生厅. 2003年. 第一主研人

3.四联疗法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研究.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2006年.第二主研人

4.“溯源追本汤”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 2006年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四主研人

5.祛斑灵洗液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临床研究.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2006年.第三主研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神经安定镇痛结合穴位电刺激用于人流镇痛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703-704 第一作者

2. 祛瘀汤对药物流产患者绒毛及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 新中医,2006,25(6):381-383 第一作者

3.穴位电刺激用于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研究. 河北中医.2007,8:731-732. 第一作者

4.穴位电刺激在人工流产镇痛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7,3:32-33. 第一作者

5..输卵管妊娠保留输卵管手术方式探讨.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增刊:151 第一作者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⑵

姓 名

马惠荣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0年10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311-86265227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妇科教研室副主任

传 真

0311-83809066

所在院系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E-mail

mahuirong@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研究方向

双语教学研究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含双语教学4学时),专业主干课,6学时/周,2届,学生总数202人

2.中医妇科护理学,专业主干课,4学时/周,1届,学生总数27人

3.中医妇科学(含双语教学30学时),专业主干课,6学时/周,6届,学生总数565人

4.妇产科学,专业主干课,6学时/周,4届,学生总数340人

5.妇产科护理学,专业主干课,5学时/周,2届,学生总数3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验课(内容:妇科检查、四部触诊、分娩机转):45人。

2.课程设计:为弥补本课程仅涉及女性生殖的缺憾,强调两性双方在生殖中的作用,特开设了《计划生育基础与临床》;根据目前双语教学基础的不弱现状,开设了《中医英语基础》的选修课。通过课后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对此课程的开设,持欢迎和肯定态度,给予较高的评价。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

1.中医妇科学教学体会.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20(3):48-49

2.针推专业《中医妇科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51-652

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河北医科大学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得三等奖;

2.2004年获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3.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期间获教学课件与讲课比赛二等奖。

建设期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 补肾法和疏肝法对生殖功能影响特征的比较研究 2008-2011 国家自然基金 第二主研人

2. 补肾调经中药对雄激素致无排卵大鼠卵巢caspase-3和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2004年 0.5万元 省卫生厅 第一主研人

3. HO在无排卵模型大鼠卵巢的表达 2004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2万元 第二主研人

4. 无排卵的发生与血管舒-缩因子的关系 2005年省科技厅 2万元 第三主研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补肾调经方对雄激素诱导无排卵大鼠氧化损伤、抗氧化能力及卵巢雌激素水平的影响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20(5):34-36第一作者;

2.无排卵模型大鼠卵巢MDA及T-AOC的实验研究.卫生研究,2005;34(6):693~694第一作者

3.补肾调经方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卵巢组织抗氧化的实验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252-253第一作者;

4.1016例功血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2):37-39第一作者

5. 307例崩漏患者证型分布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江苏中医药,2009,41(3):29-31 第一作者

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妇产科学》2004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编者

2.补肾调经方对ASR卵巢氧化损伤、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05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主研人

3.血余二黄合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研究 2004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二主研人

4.补肾调经法治疗无排卵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7第二主研人

5. 无排卵的发生机制及补肾调经法对其影响. 2008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三主研人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⑶

姓 名

田李军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7年04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主任医师

电 话

0311-87895720

学  位

硕士

职 务

市中医院妇科主任

传 真

0311-83809066

所在院系

石家庄市中医院妇科

E-mail

tianlijun2005@yahoo。com

通信地址(邮编)

石家庄市中山西路233号 (050051)

研究方向

不孕证、绝经前后诸症、卵巢早衰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专业主干课,6学时/周,2届,学生总数260人

2.中医妇科学,专业主干课,4学时/周,5届,学生总数530人

3.妇产科学,专业主干课,3学时/周,5届,学生总数44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承担示教课5届学生650人

临床见习带教5届学生210人

临床实习带教5届学生96人

建设期内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妇复宁颗粒防治卵衰早衰患者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编号:03276105),第一主研人

2.妇瘤清1号对更年期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编号:05184),第一主研人

3.逐瘀化痰法对痰湿瘀阻型子宫肌瘤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体质量比的影响;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编号:2007071),第二主研人

4.月经病寒凝血瘀证与血管收缩因子的关系及加减温经汤对其的影响;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编号:2007070),第三主研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柔肝健脾饮抑制人乳头癌裸鼠移植瘤增殖的机理研究,第四作者,《陕西中医》2007,28(1):113-115.

2.补肾柔肝法防治卵衰早衰患者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第一作者,《河北中医》,2006,28(12):888-890.

3.妇复宁颗粒防治卵衰早衰患者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第一作者,《四川中医》,2006,24(9):60-62

4.妇瘤清1号对更年期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第一作者,《四川中医》,2005,23(6):69-70

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中药治疗肿瘤的机理研究和临床疗效(第六完成人);河北省科技成果(登记号:20061531)

2.穴位注视尿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第六完成人);河北省科技成果(登记号:200601504)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3.教学梯队

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杜惠兰

1960年02月

教授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临床带教

边文会

1966年05月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www.lindalemus.com/wsj/

临床带教,理论教学,实验实训

马惠荣

1970年10月

副教授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临床带教

田李军

1967年04月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临床带教,理论教学,实验实训

段彦苍

1974年11月

讲师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理论教学,实验实训

苏健

1974年06月

副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临床带教,理论教学,实验实训

教学

梯队

结构

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高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还要注明双师结构:

1.职称结构:本课程主讲教师9名,其中教授2名,主任医师2名,副教授1名,副主任医师2名,讲师1名,助教1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77.78%。

2.年龄结构: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38.18岁。科室整体年龄分布:>50岁1人,40-50岁2人,30-40岁5人,<30岁3人。

3.学历结构: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名,占22.2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名,占66.67%。

4.学缘结构:9名教师中1名教师具有天津中医学院硕士学位,1名教师具有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1名教师具有成都中医学院博士学位;1名教师具有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名6教师具有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60%以上的教师均在其他院校或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半年以上,1名教师曾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

5.师资配置:理论课师生比例1:20;实验课师生比例1:10。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建设期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教学改革

自《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建立以来,我们十分重视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开展符合中西医结合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整体思路,确立以四十多年来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为基础,继承传统中医妇科学的特色,结合现代科学进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诊治妇产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内涵。对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材建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并取得显著成效。

1.1.教材建设

本课程负责人杜惠兰教授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第一版)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编委(撰写妇产科部分)。并主编了《中西医结合 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题荟萃解析》、《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题荟萃解析》(将 考试内容融入教学)等,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此外,五年来,本课程教师还编写了“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研究生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及《妇产科护理》(中西医结合)等共12部教材,主编了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通过参加教材编写,一方面加强了与全国同行的交流,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确定了本课程在全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领域的地位。

1.2师资培养

根据本课程专业教育特点和现有师资队伍情况,采用多种形式改善师资结构。

①全体教师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参加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师资培训班,包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两个阶段;

②组织中、西医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包括到临床课教学搞得好的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听课,使中、西医教师的知识结构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改善;

③鼓励中医出身的教师逐步承担相应的西医课程,西医出身教师逐渐讲授部分中医课程,为中西医结合临床课教学实施做过渡准备;

④组织副高以上教师举办中西医结合专题学术讲座,交流所授课程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及各自的研究成果,达到学术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⑤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认真执行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普通话、英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各种培训;

⑥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通过以上措施,使本课程教师都能胜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教学工作。

1.3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中医与西医是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并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根据我国目前妇产科领域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大量成果和相对成熟的治疗方案而形成的一门新型临床课,该课程新的理论和诊疗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创建性工作。为使学生能充分掌握中、西医妇产科学的知识及二者的结合点,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

①在疾病的归类和编排顺序方面,吸取了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经、带、胎、产、杂分类法,融合了西医按系统归类的分类方法。具体疾病描述时,以病为纲,中西医病证对照,以证为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学到系统的妇产科学知识,又能掌握中医妇科学的精华。

②注重培养学生动态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思路及方法,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疾病治疗时,首先介绍治疗思路,根据不同的疾病,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西医两种治法择优而从,取长补短,或主辅互补,或先后应用,或单用一法,或联合应用,使二者有机地结合,以寻求对患者病情最佳的治疗处理方案。此外,我们还将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临床工作。

③注重培养学生临床动手操作能力。率先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中开设临床技能实验(示教)课。内容包括:妇科检查及其特殊检查、分娩机制,属基本型实验;功血病例诊治过程:包括妇科检查、特殊检查(包括方法、病理图片)等,并通过设定检查结果让学生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措施,属综合设计型实验;月经病寒证的研究、补肾调经方治疗无排卵性疾病的研究,为研究创新型实验。除完成实验教学外,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知名专家应诊,与本课程教师一起开展义诊咨询活动等,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训练辨证思维,培养临床技能。

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讲解疾病时将科研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介绍该学生,并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的教学内容,还邀请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入到我们的科研课题研究中,指导本科生毕业课题设计,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⑤增开选修课,丰富教学内容。为保障孕期安全用药,在国内同领域首次开设了《妊娠期中西药物应用》课程,不仅介绍了妊娠期禁用、忌用和不宜用的中药、西药,还指出了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此外,还开设了《计划生育基础与临床》、《中医英语基础》等选修课,丰富了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设计,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为主干、以选修课为羽翼的课程特色体系,完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

1.4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对成熟的现状,自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以来,我校实行“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教学模式。为适应这一模式,我们认真研究课程模式,努力寻求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学术结合点,确立了“两面一点”(两面即中医和西两个方面;一点即中西医结合位点)的新模式,用于教学实践。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根据临床课的特点,采用6种方式与传统授课法相结合,即病案导入式、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病案分析式、启发式、学生上讲台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并在该课程首次尝试双语教学。课后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并实施辅导答疑。教学手段方面,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将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具、教学挂图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

1.5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方法改革

编写《实验大纲》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验(示教)指导》,开设了实验(示教)课,使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通过实验教学、课间见习、随师临诊、毕业实习多种环节加强对学生临床技能的考核。考核方法包括临床技能模拟;病案分析;设定临床检查结果让学生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措施等。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能力。

1.6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研究

本课程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改课题,探索中西医结合教育规律。如青年教师成功申报了“《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授课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及“以典型病案引导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教学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等课题,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总结出了“两面一点”的教学模式及病案导入式、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病案分析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本课程教师还承担了3项省级教育教学课题。“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妇科学”获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改革三等奖。

承担的教育教学课题: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授课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典型病案引导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教学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中西医结合专业三、五、七年制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医学教育模式──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我国医学教学模式与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

教学改革论文:

⑴中医妇科学教学体会.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20(3):48-49

⑵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19-620

⑶针推专业《中医妇科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51-652

⑷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499-501

⑸加强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的必要性及模式初探.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556-557

⑹加强中西医结合专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尝试.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34-635

⑺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4月29日

2.教学改革成果

“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

“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妇科学”获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3.解决的问题

⑴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及目标。

⑵选用了优秀教材:现用教材课程负责人副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第一版)。

⑶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1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生2名,3名取得硕士学位,其中1名教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3年。

⑷优化课程内容和资源,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为主干、以选修课为羽翼的课程特色体系;

⑸首次在全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教学过程中开设了临床技能实验(示教)课及英汉双语教学。并讲授“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与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具备了申请 所必需的中西医妇产科专业知识与技能。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本课程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建立了一整套青年教师培养方案。

1.制定培养计划

给每位青年教师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选派教学经验丰富,高年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形成了一对一的导师培养模式。实施青年教师听课、试讲制度。资深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并组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2.组织参加中西医结合临床师资培训班

为了适应中西医结合“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我校在全国率先举办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师资培训班,包括“西学中班”和“中学西班”,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两个阶段。本课程全体教师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参加了历时两年的培训,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

3.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

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硕士学位,通过在职培养。其中取得博士学位1名,博士后出站1名。目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2名。

4.倡导外出进修学习

本课程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大学、科研、医疗单位举办的多种学习班、进修班,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设计方法、计算机、英语、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循证医学等。还根据临床课需要,派青年教师到有关医院进修,学习和掌握临床技能。通过进修学习进一步丰富了专业知识,改善了知识结构,提升了科研水平。

5.鼓励参加学术交流

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五年来共参加各种学术会议31人次,其中14次大会宣读论文。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主办省级学术会议3次。教研室年开展学术活动8次以上。通过学术交流,使本课程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也扩大了本课程教师的学术影响。目前本课程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1名、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各1名、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协会理事1名、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各1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和秘书各1名等。

6.鼓励申报课题,培养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在学科带头人及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之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等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工作,使自身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本课程全体中青年教师都有自己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7.培养团队精神

重视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本课程始终将团队理念与团队精神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团结协作。基于本课程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2005年药品数据本课程所在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本课程所在教研室被评为先进科室。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医妇科学》(省级)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过程中,都突显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青年教师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团队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数的比例。


4.目前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为主课程填此表)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目标

    河北医科大学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老校,我校中西医结合基础是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同时,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拥有从本科、本硕连读、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的完善教育体系。目前,我校的学校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在2004年“中国大学评价”综合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二。多年来,该专业有着稳定而良好的生源基础。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中医学、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临床各科工作的医师以及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与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认识和研究妇产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本科、本硕连读、硕士及博士教育的专业主干课程。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临床见习等,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西医的基本理论,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具备妇产科学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及设计诊治疾病最佳治疗方案的能力。

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内容包括产科学和妇科学两部分。产科学专门研究妇女与妊娠有关的生理和病理,分为妊娠、分娩和产褥三个时期,包括妊娠生理、正常分娩和正常产褥,以及与三个时期有关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处理。妇科学主要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与生殖系统有关的生理和病理,包括卵巢的功能及性周期的变化和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月经疾病,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生殖器官畸形、损伤,以及不孕症、计划生育等。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知识模块吸取了中医妇科学经、带、胎、产、杂的传统分类法,并融合了现代医学按系统、器官归类的分类方法。顺序为先总论,后各论;先生理,后病理。即先讲授基础理论,然后讲授各章节疾病,用理论以指导临床。在总论中,先介绍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妊娠生理、正常分娩、正常产褥,再讲病因与发病机理、诊断概要、治法概要。在各论中,按妊娠病、产时病、产后病、生殖系统炎症、月经病、肿瘤、不孕症、计划生育的顺序讲授。每个疾病又包括中西医病名对照,中西医病因病理(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思路及中西医治疗、预防和预后等方面。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时数为108-128学时。理论学时分配如下:

内容   学时

总论   2学时

生殖系统解剖、生理 8学时

妊娠生理、孕期监护与保健 8学时

正常分娩(分娩机转示教课)     4学时

正常产褥  2学时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诊断概要、治法概要   2学时

妊娠病 16学时

妊娠合并疾病 4学时

产时病、胎儿窘迫胎膜早破、产时并发症  8学时

产后病、产后并发症 6学时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2学时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6学时

月经病 (痛经双语教学) 20学时(含2学时双语教学)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10学时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双语教学)  4学时(含2学时双语教学)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 4学时

不孕症、盆腔瘀血综合征、妇女保健、计划生育 6学时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掌握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课程难点:培养学生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与思维方法诊治妇产科疾病的能力。

解决办法

1.注重突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特色。按照中、西医理论为指导,继承传统中医妇科特色及中西医结合宝贵经验;创新性地将现代医学的理论精华与先进诊疗技术融入中医辨证理论体系,创立现代中医的理念;并以中西医结合诊治为切入点,系统讲授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殖系统生理、妊娠生理、月经病、妊娠病、妊娠合并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中西医结合思路。

2.课堂教学多结合临床病例、教学录像、临床示教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及研究性教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课程不填)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课堂教学贯穿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通过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自主学习方式掌握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临床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加强综合性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强化了基础知识学习,提高了临床动手能力学生毕业临床实践考试成绩逐年上。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其中“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改革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获得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4.目前课程教学内容(实践为主课程填此表)

①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目标

 

②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实训或其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④考核内容与方法

 

⑤创新与特点

 


5.教学条件

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实训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条件;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均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本课程一向重视教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师主编、副主编、参编了《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2部),副主编《中医妇科学》(2部),副主译《中医妇科学》(1部),副主编、参编《妇产科护理学》(2部),此外还有《临床医学》、《妇产科护理要点提示与习题》等共计12部教材。

由本课程任课教师主编、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制作的视听教材《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1部和人民日报社发现者“在家康复计划”(常见病博士专家康复指导)(杜惠兰教授主讲)教学录像带8盘。此外,有较为系统的公开出版的妇产科临床教学光盘96盘,自制教学挂图106张、教具8件,自己制作并使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CAI课件,已普及多媒体教学。通过参加教材和教学辅助用书的编写,使本课程老师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与全国同行专家有了更多的学习、切磋机会,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水平。

近五年使用的教材: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尤昭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系列教材,杜惠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文本材料建设包括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如副主编、主编的《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编写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如主编的《妊娠期中西医药物用药禁忌》、《中西医结合 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题荟萃解析》、《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题荟萃解析》、参编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现代中医临证经验辑粹》等,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外的学习与探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

超文本材料建设包括研制多媒体课件;制作并购买教学光盘,录制课堂教学录相等,进一步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借助精品课程平台,已将本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料上网,如电子讲稿、多媒体课,课堂教学录像等,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配套实验实训教材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师自编的《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验指导内容翔实,操作步骤明确,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学生临床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实验课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条件:

①石家庄市中医院妇科是中医院建院以来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以擅长治疗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证享誉省内外。年门诊量1.5万-2.5万人次,约占医院总门诊量的10%,居全院门诊量前三位,外地患者占10%-15%。以治疗月经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流产、不孕症、生殖道炎症、妇科肿瘤、老年妇科疾病等见长。开设了不孕不育特色门诊,拥有33张病床。学科发挥中医在妇科调经、助孕、安胎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积极引进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和处理危急重症的能力,拥有宫腔镜工作站、电子阴道镜、微波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专用设备,开展具有鲜明的中医与专业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与临床研究,为石家庄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广大妇女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医学院学生、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与研究基地。

②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实验中心隶属于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拥有实验教学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模型。如妇科检查床、产科床、妇科检查实习模型、人工流产负压吸引器、卵子受精过程模拟模型、足月胎儿分娩过程模型、分娩机转示教模型、接生示教模型、难产示教模型、避孕指导模型以及各种检查器械和手术包等。

网络教学环境:

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系卫生部批准的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省级中心馆,拥有比较丰富、系统、完整的馆藏医学情报源。学校现有的电子资源包括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美国Medline 光盘数据库、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 Springer 外文在线电子期刊、Proquest Health Medical Complete 在线全文期刊数据库、以及LWW 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购买了方正数字图书馆以及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特色数据库等电子资源。近年来,学校共投资300余万元用于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配备了12台交换机、3台服务器及2个磁盘阵列柜和200台联网计算机。拥有120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可供广大师生充分利用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网上信息资源。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达每周98小时。学校还开设了“精品课程”和“网络教学”网站,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

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本课程组教师制作了《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网络课程,有关本课程的教学资料(申报书、自评报告、教学大纲、实验指导、授课教案、教学参考书目、主讲教师授课录像等)均共享于互联网上,供学生下载和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也为全国中、西医学院校间的合作,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内容如下: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案首页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讲稿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习题集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验指导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授课录相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课件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试题与答案


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举例说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理念、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及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举措

1.教学理念

针对课程特点和当今医学发展情况,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即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例如,我们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各论教学采用典型病例导入法。其方法是以精选的病例为模板提出系列问题,模拟临床诊治的全过程,应用临床思维模式引导学生逐渐进入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病例的导入、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如同面对病人一样,与学生谈其诊断、治疗,追其病因、机理,探讨其可能的答案,使学生们从被动地听和看,转变为主动地学和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此外我们还利用教学模型,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提前进入临床,熟悉临床常用操作,为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奠定基础,也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病例中的主诉、症状等鉴别学习,如常见症状腹痛呕吐等,使学生明确《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无论在内科、外科、儿科、急诊等都可能会遇到妇产科疾病,需要同妇产科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学习理念。因此,本课程的理论课、基本技能操作和专业思想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2.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教学理念,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施教,取得了显著效果。理论课采用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课授课采用多媒体授课与板书相结合的手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讨论法等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自学采用CAI课件法与教学光盘观摩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实践教学利用教学模型,加强基本操作训练,熟悉临床常用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提前进入临床,尽快适应临床。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模式,锻炼了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学生具备了申请 所必需的妇产科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减轻了学生毕业后参加 资格考试的压力。

这种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在讲授本科生、专接本、专升本共12个班级《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教学中实施,授课学生总数约1400人。

3.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我们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需要借助多媒体精心安排课程设计来实现。包括:教师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将各章节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以确定每节课的学习主要内容,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病例或问题之中,以师生互动为形式开展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梳理问题并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使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来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此外,对于大纲要求以外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学校图书馆电子期刊进行检索,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与协作,结合有关信息,了解学科进展,在此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敢于提出各种假设并尽量加以验证,从而主动对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处理。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节省了时间,授课信息量增多,学生也掌握了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方法。这些也体现了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4.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举措

考试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将实验课考试成绩记入总成绩。笔试试题有多种题型,病例侧重临床思维分析。

 

7.教学效果

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

1. 校外专家评价

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妇科学术带头人、原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马宝璋教授评价:该课程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把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将案例教学贯穿于理论授课中,实现了教学、科研、临床一体化。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博士生导师金季玲教授评价:该课程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将最新理论融入教学中,教学手段先进,经典理论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制作了一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具备一批以博导、硕导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学队伍,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均有较高的水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博士生导师张庆文教授评价:该课程有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组成了较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在“一个临床”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在国内相同课程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本课程整体水平居国内同类学科领先水平。

2.校内教学督组评价

本学院聘请督导专家随机对所有主讲老师进行督导和评价。其中崔志永、蔡允盛老师评价杜惠兰老师担任的《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讲授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重点难点,对病因病机的分析采用图示法比较简洁鲜明,典型病例图片能很好说明临床分型;评价贾苗先老师担任的《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语言简炼,多媒体运用合理,教学效果良好;评价马惠荣老师担任的《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熟悉,多媒体的运用得当,教学方法各个环节都掌握得比较好,整体教学效果较好。

3.学生评价

在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中,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问卷、座谈等方式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调查问卷和座谈,学生反应热烈,发言踊跃,对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对各位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给予高度的评价,特别是通过案例教学和学术讲座;使学生明确了专业方向,坚定了学习的信念。近三年学生评价结果:本课程全体教师均排在全校的前200名以内。

4.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课堂教学录像的教学内容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在讲授过程中能创新性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理念,结合实例进行教学,举例恰当、生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气氛良好。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到教书并育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好。课程录像如“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不孕症”、“异位妊娠”、“妊娠剧吐”、“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双语教学)”、“妇科检查(示教)”、录像“痛经(双语教学)”、“子宫肌瘤”等均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病例。

 

8.网络资源建设情况

    丰富与课程相关的网上资源(例如全程录像等)供师生实现资源共享。为此,要增加学校间的师生交流;增加国内外相关网站的链接;更新讲授课件和网上自学课件,不但要改进内容,课件的性能也要有所提高。努力在2~3年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师生互动、在线测试、资料库等系统,提高网络化教学效果。为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2009年:全部课程授课录像的五分之二上网;

2010年:全部课程授课录像的五分之四上网;

2011年:全部授课录像上网;

2012年:建立《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资料库;

2013年:建立在线测试系统。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案首页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讲稿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习题集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验指导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授课录相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课件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试题与答案

 

9.特色与创新

1.全体教师参加了教材建设,编写《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等12部教材和1部视听教材。采用中西医结合师培班等形式改善师资结构。

2.首次在本课程开设实验课和《妊娠期中西药物应用》等选修课,将临床研究和诊治疾病的思路与方法、 考试内容等融入教学。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本课程为主干、选修课为羽翼的课程特色体系。

3. 注重教学改革,实行“一个临床”、“两面一点”的教学模式;率先尝试双语教学。

 

四、今后课程整改和建设方案

1.整改和建设目标、内容、拟采取的政策措施

  1.建设目标

本课程将依托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强大的学科优势及《妇产科学》和《中医妇科学》厚重的积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从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内容和形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教材建设、网上课程教学系统、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使本课程成为课堂、临床、网络、实物一体化的课程,成为集教学名师、精品教材、教学改革成果于一体的精品课程。

2.建设内容

(1)重视教材建设,修订、再版《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材,编写《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案例》教材。

(2)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更新和补充教学新设备,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本课程的应用和网络化教学提供保障。

(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研究新成果提高教学质量。

(4)考试方式改革:重点是把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转变为综合考评方式。综合考评是采用多样化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小组学习评价、临床技能考核等,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技能、合作和交流能力等。

3.拟采取的政策措施

学校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自2002年9月始,学校相继下发了《河北医科大学关于课程建设的规定》、《河北医科大学关于课程建设经费使用原则和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了《河北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使课程建设与评估工作走上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特别是2008年学校出台了《河北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切实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加大精品课程的经费投入。

3.1成立组织机构

2002年,学校下发了《关于课程建设的规定》,成立了课程建设与评估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与领导。2006年,学校设立了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课程建设与评估专门委员会,负责对课程建设的重大决策进行讨论,审核各单位课程建设规划,受理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申请、评估、验收及审核经费的使用情况。2008年学校成立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学校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的重要指标。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质量工程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指导监督。

3.2工作程序

学校每年5-6月下发课程建设与评估工作通知,各教研室提出申请,二级学院进行初评,初评合格后报学校课程建设与评估专门委员会评审。确定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凡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重点建设的课程,必须遵守学校有关规定,定期接受检查和验收。

3.3经费支持

为了加强课程建设工作,改善教学条件,学校规定,凡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每年投入专项建设经费,到2008年底,学校共投入精品课程专项建设经费达200余万元,在2004-2005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学校加大了教学投入的力度,统一协调教学基本建设工作,尤其对精品课程建设采取倾斜政策,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学校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学校出台的《河北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费和奖励制度,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经费保证和政策支持。


2.具体实施计划

1.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求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加强专业知识、外语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培养1~2名中青年博士,并能够胜任双语教学。

2.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开展校内外合作,争取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3-4项。

3.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尤其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争取发表2~3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如作业题改革后可采取指导学生查阅某些疾病的病因、治疗等新进展,并写成综述,优秀者争取能够发表。

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的途径。完善学生自主学习体系,加强管理和指导,增加课程资源。在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方面力争有较大的突破。

5.改善教学条件,如增加电脑数量等。

6.逐步完善本课程的网络远程教学,让更多的求学者能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整改和进一步建设使学生素质、业务知识、创新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3.网络资源建设实施计划

    丰富与课程相关的网上资源(例如全程录像等)供师生实现资源共享。为此,要增加学校间的师生交流;增加国内外相关网站的链接;更新讲授课件和网上自学课件,不但要改进内容,课件的性能也要有所提高。努力在2~3年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师生互动、在线测试、资料库等系统,提高网络化教学效果。为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2009年:全部课程授课录像的五分之二上网;

2010年:全部课程授课录像的五分之四上网;

2011年:全部授课录像上网;

2012年:建立《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资料库;

2013年:建立在线测试系统。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9年: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妊娠生理、正常分娩、病因与发病机理、妊娠诊断、妊娠剧吐、异位妊娠、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后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授课录像。

    2010年:孕期监护及保健、正常产褥、治法概要、流产、早产、妊娠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母儿血型不合、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力异常、胎儿窘迫、胎膜早破授课录像。

2011产褥感染、中褥中暑、产褥期抑郁症、产后缺乳产后乳汁自出、常见产后并发病、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与发育异常、不孕症、盆腔瘀血症、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授课录像。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案首页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讲稿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习题集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验指导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授课录相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课件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试题与答案

五、课程建设自评打分表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评审标准

分值

(Mi)

评价等级(Ki)

A

B

C

D

E

1.0

0.8

0.6

0.4

0.2

教学

队伍

20分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教师风范、

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

师德好,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高职:与行业企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项目,成效明显,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

8分

A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中青年教师培养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敬业爱生、团结协作精神好。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本科: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鼓励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参与教学团队。

高职: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4分

A

1-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教研、教改活动与教学成果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发表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本科:有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或教改项目。

高职:有省厅(市)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及成果。

8分

A

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24分

2-1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1]

课程定位和设计

课程定位准确,设计理念先进,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

高职: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导、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12分

A

课程内容选取

本科:理论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能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

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含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鼓励开展相关实习、社会调查及其他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文件系统完整,能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实施有计划、有措施,成效显著。

高职: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或模拟项目)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12分

A

教学

方法

手段

20分

3-1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

高职: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完成完整工作任务能力的培养。

8分

A

3-2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效果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自主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12分

A

3-3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

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高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企业、虚拟社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教学

条件

20分

4-1教材及相关资料

教材及相关资料建设

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优秀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实验教材配套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高职: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有齐全的实训实习项目和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

6分

A

4-2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

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教学要求;能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理工类课程能开出高水平的选作实验)。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能满足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体验行业企业文化的需要。

6分

A

4-3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建有教学资源丰富、功能比较齐全、运行良好的课程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效果好,并能有效共享。

8分

A

教学

效果

16分

5-1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

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与声誉

校外专家评价、行业企业专家评价(高职)、校内督导组评价的证明材料真实可信,评价结果优良;有良好声誉。

4分

A

5-2学生评教和高职社会评价

学生评价和高职社会认可度

学生评价原始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良。

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6分

A

5-3录像资料评价

课堂实录和高职说课录像

讲课有感染力,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

教学录像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职:课程负责人对课程整体设计进行介绍,以说课形式录像,时间不超过40分钟,并附相应文字说明。

6分

A

特色

及政

策支

专家依据2009年度河北省精品课程申报表中所报特色与创新点以及课程网络相应教学资源情况打分。

课程特色是在教学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长期积淀形成的,可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对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50分

A

所在学校支持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得力,落实情况好。

50分

A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