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外科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中西医结合外科实验指导
    

中西医结合外科-实验指导

中西医结合外科:实验指导:前言外科学实习是外科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实习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一些外科基本原则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本实习指导根据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主编:李乃卿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内容按教学大纲编写,实习内容分五次完成,共计20学时。依照外科实习的要求,以实习形式讲解结合学生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结合老师示教。本实习指导主要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

前言

外科学实习是外科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实习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一些外科基本原则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本实习指导根据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主编:李乃卿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内容按教学大纲编写,实习内容分五次完成,共计20学时。

依照外科实习的要求,以实习形式讲解结合学生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结合老师示教。

本实习指导主要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使用。

本实习指导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原实习指导的基础上由赵淑明老师编写,由于水平所限,内容欠缺之处在所难免,望予以指正。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外科教室

      2007年6月

目录

   实习一 消毒与灭菌

   实习二 常用手术器械介绍 手术进行时的无菌原则

   实习三 外科基本技术操作

   实习四 动物手术示教

   实习五 心肺脑复苏

实习一  消毒与灭菌

【实习前准备】

1.预习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准备的有关章节。

2.穿好洗手衣、拖鞋、戴好帽子、口罩。

【目的要求】

1.掌握无菌术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手术人员术前准备、各项无菌技术及手术基本操作过程。

3.掌握病人手术区的消毒、铺单的方法。

4.了解常用消毒灭菌设备和使用方法;熟悉手术器械化学消毒的要点。

【实习方法】

1.每5~7人为一组,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按顺序轮换操作

2.先由带教老师做示范,边操作、边讲解

3.分组练习

【实习内容】

一、消毒与灭菌

1.高压蒸汽灭菌法

1)原理:用饱和水蒸气在高温、高压下杀死细菌,温度与压力成正比,压力越大则温度越高,一般常用蒸汽压力为104~137.3kPa,温度可达121~126℃,维持30min即能杀死物品上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微生物。是热力消毒中效果最可靠、经济、快速、安全的一种常用灭菌方法。

2)应用: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基本结构是一个有双层壁的高压锅,双层壁间可以相互通气,应用时先将各种消毒物品分类放于灭菌器中,然后关紧灭菌器门,打开进气阀和排气阀,缓缓进气,以排净灭菌器中原有的冷空气,然后关紧排气阀,使灭菌器中温度和压力逐渐升高。并随时通过灭菌器上的压力表、温度表、时间显示器以了解灭菌器中的压力、温度情况。当达到所需的压力和温度指数时便开始计时,消毒到预设时间后即停止加热。打开排气阀,当灭菌器中的气压降到“0”时,打开灭菌器门(盖),稍待数分钟即可取出已灭菌的物品。

3)注意事项:①本法适用于能耐高温的物品,如金属器械、搪瓷器具、布类用品及敷料等物品的灭菌。②本法不宜于锐利金属器械(如刀、剪)、精密内镜、摄录镜头、特殊材料制成的导管、有机玻璃制品、生物制品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的灭菌。③灭菌物品的包装不宜过大、过紧,体积限于40cm×30cm×30cm 以内,排列不宜过密,以免妨碍蒸汽渗透至包装的中心部位,影响灭菌效果。④预置专用的包内及包外灭菌指示纸带,在压力及温度达到灭菌标准条件并维持15min时,指示纸带即出现黑色条纹,表示已达到灭菌要求。

2.煮沸灭菌法:主要用于临时添加器械的灭菌或基层不具备高压灭菌条件医疗机构的器械灭菌。常用的有煮沸灭菌器或一般铝锅洗净去油脂后作煮沸灭菌用。在正常气压下将消毒物品在100℃沸水中煮20min,即可杀灭一般细菌;芽胞则需要30min以上,甚至1~2h方可灭活。如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使之成为2%碱性溶液,沸点可提高至105℃,可缩短灭菌时间至10min,又有防锈作用;高原地区可用压力蒸锅煮沸灭菌,温度能达124℃左右,10min即能灭菌。

注意事项:①本法适用于金属器械、玻璃、搪瓷器皿及橡胶类等物品的灭菌。不宜用于锐利器械、光学仪器及其他不耐热物品的灭菌。②物品必须完全浸泡在水中,锅盖应严密关闭,保持沸水温度。③灭菌时间应从水煮沸后算起,若中途添加其他物品,应重新计算时间。④玻璃类物品须用纱布包好,放入冷水中煮热,避免骤热而致破裂。如为注射器,应将内芯拔出,用纱布包好针筒、内芯,以免煮沸中膨胀不均或碰撞而损坏。⑤橡胶、丝线类物品应于水煮沸后放入,煮沸15min即可取出,避免过久煮沸而影响质量。

3.化学消毒法:锐利器械(如刀、剪等)、内镜光导管、塑料制品及其他不适于热力灭菌的物品宜用化学药液浸泡消毒;金属、玻璃、搪瓷器皿、橡胶制品、丝线等亦可用浸泡法达到消毒目的。

常用化学消毒剂有:①70%乙醇:能使菌体蛋白质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用于锐利器械如针、刀、剪等,浸泡1h即可。②甲醛:能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使其酶活性消失,致使微生物死亡。临床上常用10%甲醛水溶液,用于膀胱镜、胶丝质导管消毒,浸泡30 min即可。③2%中性戊二醛溶液:浸泡时间为30min。④1∶1 000氯己定溶液:浸泡时间为30min。

注意事项:①浸泡前应将消毒物品去脂擦干。②物品必须全部浸泡于溶液内,不可露出液面;空腔管瓶类物品的内外均应浸泡在药液中,细导管须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管腔内。③有轴节的器械应将轴节张开,充分接触药液。④使用前需用灭菌盐水将药液冲洗干净,以防止药液对组织的损害。

4.蒸气熏蒸法:为保证内镜、摄录镜头及其他精密仪器光学系统的安全与使用寿命,多采用蒸气熏蒸法来进行消毒灭菌。

1)甲醛蒸气熏蒸法:用有蒸格的容器,在蒸格下放一量杯,按比例加入高锰酸钾及40%甲醛溶液,熏蒸1h即能达到消毒目的;6~12h可灭菌。

2)氧化乙烯蒸气熏蒸法:氧化乙烯是一种有毒、易燃易爆的物品,也是一种较好的气体消毒剂。它能通过对微生物蛋白质的烷基化作用,干扰微生物酶的正常代谢,致使微生物死亡。在消毒器械时要将消毒的器械、测试卡和安瓿放于特制耐压的厚塑料袋或丁基橡胶袋中,封好袋口后在袋外打开安瓿,使氧化乙烯气化,并将氧化乙烯气体输入袋内。使用量为1L/m3,消毒时间为16~24h。

二、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病人手术区的术前准备

 (一)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

1.一般准备

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前应在更衣室更换手术室准备的清洁鞋、衣裤,戴好帽子和口罩,帽子要盖住全部头发,口罩要遮盖口、鼻;剪短指甲,脱去袜子,穿无袖内衣或将衣袖卷至上臂中、上1/3交界以上。手臂皮肤有破损或化脓性感染者不能参加手术。

2.手臂消毒法

参加手术的人员手臂皮肤消毒方法很多,常用洗手方法有肥皂刷手法、碘尔康刷手法、灭菌王刷手法、聚维酮碘手臂消毒法等。虽然目前沿用多年的肥皂刷手法逐渐被化学灭菌法所代替,但其基本原则仍应遵守。认真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

⑴肥皂刷手法  先用肥皂及清水将手臂按普通洗手方法清洗一遍,再用消毒过的毛刷蘸肥皂水(或肥皂)顺序交替刷洗两个手臂,从手指尖至肘上10cm处,特别应注意甲缘、甲沟、指蹼、手掌侧等部位的刷洗。一次洗刷3min后,肘部屈曲朝下,使清水从上而下冲净手臂上的肥皂水。如此反复刷洗3遍,共约10min。用无菌毛巾从手向肘部顺序拭干,然后双手、前臂至肘上6cm处浸泡于70%乙醇或0.1%苯扎溴铵溶液中5min,浸泡时用泡手桶内小毛巾反复轻轻擦拭手及前臂,最后屈肘将手举于胸前(双手勿低于肘、高于肩为度),晾干。洗手消毒后,若手臂不慎碰触未经消毒的物品时,应重新洗手。

⑵碘尔康刷手法  双手、前臂至肘上10cm处用肥皂水刷洗3min后清水冲净,用无菌毛巾擦干。然后用浸透0.5%碘尔康的纱布涂擦手和前臂一遍,稍干后穿手术衣、戴手套。

⑶灭菌王刷手法  灭菌王是不含碘的高效复合型消毒液。先用清水冲洗双手、前臂至肘上10cm后,用无菌刷蘸灭菌王溶液3~5ml刷手和前臂3min,流水冲洗,用无菌纱布擦干,再取吸足灭菌王的纱布球涂擦手和前臂。待稍干后穿手术衣及戴手套。

⑷聚维酮碘手臂消毒法  聚维酮碘(PVP-1、碘伏)是聚乙烯吡咯酮与碘的复合物。聚乙烯吡咯酮表面活性剂作为碘的载体和助溶剂,使碘易溶于水,逐渐释放出游离碘,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有效杀菌作用。先用含碘肥皂液擦洗手及前臂15~30s,清水冲洗后拭干,再用10%聚维酮碘溶液擦双手及手臂1~2min后穿手术衣及戴手套。

⑸紧急手术简易洗手法  当情况紧急,手术人员来不及进行常规洗手消毒时,可先用普通肥皂洗去手和前臂的污垢,继而用2.5%~3%碘酊涂擦双手及前臂,再用70%乙醇拭净脱碘。戴无菌手套、穿手术衣后,再戴第二副手套。

3.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的方法

手术人员手臂消毒后即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根据所用手套灭菌方法不同,戴手套与穿手术衣的顺序也不同。目前多数医院采用经高压蒸汽灭菌的干手套,偶有用消毒液浸泡的湿手套。如用干手套,应先穿手术衣后戴手套;如用湿手套,则应先戴手套后穿手术衣。

⑴穿无菌手术衣  取手术衣,双手抓住衣领两端内面,提起轻轻抖动,注意勿将衣服外面对着自己或触碰到其他物品或地面。将两手插入衣袖内,两臂前伸,让别人协助穿上。最后双臂交叉提起腰带向后递,由别人在身后将带系紧(附图1)。

⑵戴无菌手套  没有戴无菌手套的手只允许接触手套套口向外翻折的部分,不能碰到手套外面。

戴干手套法:先穿手术衣,而后取出手套夹内无菌滑石粉包,轻轻擦拭双手,使之光滑。用右手自手套夹内捏住手套套口向外翻折的部分,将手套取出。先将左手插入左手手套内,注意勿触及手套外面;再用已戴好手套的左手指插入右手手套翻折部内,帮助右手插入手套内。已戴手套的左手不可触碰右手皮肤。将手套翻折部翻回手术衣袖口。用无菌盐水冲净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附图1 穿无菌手术衣步骤

2)戴湿手套法:手套内要先盛放适量的无菌水,使手套撑开,便于戴上。戴好手套后,将手腕部向上稍举起,使水顺前臂沿肘流下,再穿手术衣。

手术人员做完一台手术后,如需继续做另一台手术,最好重新洗手;若时间较紧,也可按下列步骤更换手套和手术衣:①洗净手套上的血渍、污物,先脱手术衣,后脱手套,注意双手皮肤不得接触手套外部及其他物品,以免受污染。②用清水冲洗双手后,再用无菌毛巾拭干。③在70%乙醇或0.1%苯扎溴铵溶液中浸泡双手、前臂5min,待干。④再按前述方法重新穿手术衣及戴手套。⑤若刚完成的是感染手术或手套有破损或上一台手术时间过长,则须按常规重新洗手。

(二)患者手术区域的准备

1.手术前皮肤准备

目的是尽可能消灭或减少切口处及其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应重视一般的清洁卫生,如择期手术者于术前1日洗澡或床上擦澡,更换清洁的衣裤。手术区皮肤的毛发应剃除,用温肥皂水擦洗干净,注意清除脐、腋、会阴等处的污垢。皮肤上若有较多油脂或胶布粘贴的残迹,可先用汽油或乙醚拭去。剃毛时慎勿损伤皮肤。对小儿的乳毛及细汗毛,可不必一律剃除。不宜在手术室内剃毛。如为无菌手术,须用2.5%碘酊和70%乙醇涂擦皮肤,或用0.1%苯扎溴铵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毛巾等包裹。对外伤需行清创术者,则应在手术室内于麻醉下进行。

2.手术区皮肤消毒

手术区皮肤消毒法:①患者术前1d或进手术室前应按常规剃尽手术区毛发,以温水及肥皂洗净皮肤,要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和脐部的清洁。有条件者最好洗一次温水澡。②皮肤消毒剂:临床上常用的有2.5%碘酊和70%乙醇。先涂擦碘酊2遍,然后用乙醇涂擦2~3遍脱碘;或用聚维酮碘(碘伏)擦2遍。对外生殖器、肛管、黏膜、儿童皮肤,或对碘过敏者,则改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0.05%氯己定(洗必泰)乙醇溶液等。③消毒方法:由术者或助手在手、前臂消毒后尚未穿戴手术衣和手套前执行。消毒者站在手术台一侧,用海绵钳或其他消毒钳夹住纱布块或棉球,由手术区中央开始向四周消毒(如是腹部手术,则应先挤少许消毒液在脐窝内,待消毒完其他区域后再用纱布将脐窝中的消毒液擦尽)。消毒感染时应向一致方向消毒,不要来回涂擦,不要在涂擦四周后又返回涂擦中央或已消毒的区域;如为伤口或肛门等处手术,则应从手术区外周涂向伤口或会阴肛门处。④各种手术野消毒范围(附图2)。

3.铺手术巾:①颈部手术:消毒前摆好体位,抬起患者的头颈及肩背部,塞入特制的棉垫或折叠的中单,使患者处于伸颈仰面位置。消毒后将2条小手术巾揉成团,分别塞于颈侧后方。然后用4条无菌巾,每一条在一边双折少许(约1/4,以下各部位铺巾均同),按对侧胸侧、头侧、对侧、近侧的顺序铺在切口四周,再用巾钳加以固定,最后铺上有开口的手术大单,外露切口。②胸部手术:仰卧手术时与颈部手术铺巾(切口如超过锁骨中线,消毒后应将一张中单对折后铺在侧胸部下方);侧卧手术时先用2条对折中单分垫于胸背下方和胸前(肾区手术与此相仿,只是位置稍下移),之后再铺切口四周的小手术巾、中单或开口大单。③腹部手术:先取4条无菌巾,按先下后上、先对侧后近侧的顺序铺在切口四周(如需调整,无菌巾只可外拉,不能内移),再用巾钳加以固定。接着再上下铺上中单,最后上铺有开口的腹部手术大单,外露切口。④会阴部手术:患者取截石位,将双层中单垫于患者臀下。在会阴上方和两侧铺小手术巾各1条,遮盖住会阴上方的小腹部和大腿根部,再用巾钳固定(如男性患者,应先在阴囊下用纱布托起)。然后再盖上开口的大手术单或几条中单(其中2条中单斜行,上端交叉覆盖在下腹部,下端盖在大腿处)。⑤上、下肢手术:上、下肢手术的铺巾较上述部位手术的铺巾复杂。按部位分,凡手和足部的手术可先在手术台上铺无菌手术单,一般根据手术范围,腕或踝部以远的肢体要包裹双层中单,仅外露手术部分;如是手臂或腿部手术,则应先用无菌手术巾包裹手部或足部,继而在手术台上铺无菌手术单,最后用中单覆盖创口部位的近侧和远侧。

新型一次性手术巾(单)铺巾方法与上述相同,只是4块无菌巾固定多改用护皮粘贴膜。

附图2  手术区消毒的范围

实习二  常用手术器械介绍  手术进行时的无菌原则

   【实习前准备】

   1.预习实习内容

   2.穿好洗手衣、拖鞋、戴好帽子、口罩。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用手术器械及其用途,并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2.了解常用的缝合材料。

3.掌握手术中的无菌原则

【实习方法】

1.每5~7人为一组,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2.先由带教老师介绍常用的手术器械的名称、用途、用法,并示范操作

3.分组熟悉、练习

【实习内容】

1.外科手术常用基本器械及使用方法  外科手术按不同性质和要求而选用不同器械,其常用而最基本的器械为以下几种。

(1)手术刀:手术刀(解剖刀)是用来切割皮肤和组织器官的工具,由刀柄和刀片组成,用时临时安装。刀片和刀柄有圆、尖、弯及大小、长短之分,随手术需要及习惯选择应用。

使用手术刀有多种持刀方法,常用的有:①执弓式:适用于切口大、用力大的皮肤切口。②握持式(指压法):用于较长的切口。③执笔式:用于精细部位的解剖。④反挑式:为避免损伤深部组织而采用,如小脓肿切开或气管切开(附图3)。

附图3  正确持刀法

(2)手术剪:分为直剪和弯剪两类,按不同用途又分为尖头和圆头,分长、短各种型号。

1)直剪刀:主要用于剪线。

2)弯剪刀:主要用于剪软组织及解剖组织。长者又称为综合剪,可用于深部手术的解剖分离组织和剪线。

(3)手术镊:分解剖镊和组织镊两类,每种又有长短之分。

1)无齿镊(解剖镊):主要用于夹持较脆弱的组织,短者用于夹持血管、神经和解剖组织;长者用于夹持脏器或深部血管、神经。

2)有齿镊:夹持较稳固,用于夹持筋膜、皮肤、瘢痕或组织作解剖用。

  (4)血管钳:又称止血钳,可分为直、弯两大类,后者又有大小、长短不同的规格。

1)直血管钳:夹止浅组织出血及协助夹持缝针之用。

2)弯血管钳:夹止深组织出血或深层内脏血管出血,亦可用于深部协助夹持缝针之用。

3)蚊式血管钳:为细小精细的血管钳,有直、弯两种,用于脏器、颜面及整形手术止血及细微解剖用。

   (5)组织钳(鼠齿钳):其前端带齿,夹持组织时嵌合好,不易滑脱。用于钳夹皮肤、肿瘤被膜、阑尾系膜等软组织,也可用于牵引组织及钳夹纱布等。

   (6)巾钳:其前端尖而弯,可交叉咬合。主要用于固定各种手术巾及固定皮肤垫,有时用于牵引组织。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勿损伤皮肤。

   (7)持针器:又称持针钳。用于夹持缝针作缝合用。应夹持缝针近尾部1/3处。

   (8)海绵钳:海绵钳又称环钳、卵圆钳,有直、弯两种。常用来夹持敷料消毒皮肤,夹持纱布球以检查内脏和剥离粘连,腹腔手术时用于夹持脏器。

(9)其他手术用钳:如肠钳、气管异物钳、胃钳、阑尾钳、直角钳、肾蒂钳、无损伤血管钳等。其形状、大小各依用途而定。

(10)牵开器:俗称拉钩,主要用于手术中牵开组织,显露术野,便于术者手术。牵开器的类型很多,大小、用途各不相同。一般可分为人工牵开器和自动牵开器两大类。人工牵开器有皮肤拉钩、直角拉钩(如甲状腺拉钩)、S形拉钩和直板拉钩等;自动拉钩种类也很多,如胃肠自动牵开器等。

(11)探针:是由各种金属和合金制成的实心条状器械。其特点是质地较软,可用手弯曲。双头探针用于试探瘘管或组织内异物;有槽探针用于试探或引导切割组织。此外,胆道探子、尿道探子可用于试探和扩张治疗之用。

(12)特种手术器械:在外科手术中,除了使用上述常用手术器械外,一些手术中还需要使用一些特种手术器械,如高频电刀、各种缝合器和吻合器等。

1)高频电刀:高频电刀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类用于手术中切割、解剖和直接、间接止血的新型手术器械。它有多种类型,手术时根据部位和目的选用。

2)缝合器和吻合器:缝合器和吻合器有多种类型,主要用于各种消化道手术,如用于胃肠道手术的吻合器。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残端闭合器、切开缝合器和管状吻合器几大类。但无论何种缝合器和吻合器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其基本原理大致与日常所用订书机的原理相似。

(13)缝合针:分圆针及三角针,每种又有直形、弧形之分。

1)圆缝合针:做缝合组织、血管、脏器及神经之用,粗细视手术需要而定。

2)三角缝合针:用于缝合皮肤及韧带。直形针可直接用手持用,弧形针需用持针器夹持。

(14)缝线:用于缝合组织或结扎血管。分为不吸收和可吸收两类。规格是零数越多,缝线越细;号数越大,缝线越粗。

1)丝线:优点为价廉、对组织刺激小。缺点是不被组织吸收,在纤维内会存留细菌,故不宜用于感染伤口。最细是8/0号,最粗是10号,以3/0号、1/0号、1号、4号、7号最为常用。一般用细丝线结扎小血管,缝合皮肤、浅筋膜等;用中号丝线缝合肌腱或其他结缔组织;粗丝线结扎大血管。

2)羊肠线:优点是可被组织吸收,抗张力强度大。缺点是对组织刺激反应大,易引起感染。其粗细与抗张力强度成正比,最细为7/0号,粗至4号。以3/0号、1/0号、1号、2号最为常用。常用于缝合深部组织,如腹膜、筋膜、胃肠道、膀胱黏膜等。

3)金属线(不锈钢线或银丝线):优点是抗张力强度大,对组织刺激反应最小,灭菌简单。缺点为操作不方便。常用于肌腱缝合、腹壁减张缝合或骨折固定。

4)人造缝线:常用的是锦纶线、涤纶线。优点是光滑、组织反应小、拉力强,可制成很微细的线(1/0~11/0,直径0.04~0.06mm)。缺点是线结易于松脱,且在结扎过紧时易在线结处折断,不适于有张力的深部组织缝合。多用于微小血管缝合及整形手术。近年来采用聚乙酸尼龙(PVA)、聚羟基乙酸(PGA)等制成的化纤线,较肠线组织反应轻、吸收时间长,尚可能有抑菌作用。

2. 无菌操作规则包括:

⑴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后,手不能接触背部、腰部以下和肩部以上部位,这些区域属于有菌地带;同样,也不要接触手术台边缘以下的布单。

⑵不准在手术人员的背后转递手术器械及用品。坠落到无菌巾或手术台边以外的器械物品不准拾回再用。

⑶术中如发现手套破损或接触到非无菌区,应及时更换;衣袖如碰触有菌物品,应加套无菌袖套或更换手术衣。

⑷术中如无菌巾单等覆盖物已湿透或碰触有菌物品时,应加盖无菌巾单;如患者需更换体位另选切口做手术时,需重新消毒、铺巾。

⑸在手术过程中,同侧手术人员如需调换位置,一人应先退后一步,背对背地转身到达另一位置,以防触及对方背部不洁区。

⑹手术开始前要点清器械、敷料,手术结束时检查胸、腹等体腔,待核对器械、敷料数目无误后才能关闭切口,以免异物遗留腔内而产生严重后果。

⑺切口边缘应以无菌大纱布垫或手术巾遮盖,并用巾钳或缝线固定,仅显露手术切口。术前手术区粘贴无菌塑料薄膜可达到相同的目的。切开空腔脏器前要先用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以防止或减少污染。

⑻做皮肤切口及缝合皮肤之前需用70%乙醇再涂擦消毒皮肤1次。

⑼参观手术的人员不可太靠近手术人员或站得太高,也不可经常在室内走动,以减少污染的机会。

⑽手术进行时不应开窗通风或用电扇,室内空调器风口也不能吹向手术台,以免扬起尘埃,污染手术室内空气。

实习三  外科基本技术操作

 【实习前准备】

  1.预习实习内容

2.穿好洗手衣、拖鞋、戴好帽子、口罩

3.准备好手术器械、打结、缝合用具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的内容、用途和方法。

  2.熟悉外科切开、止血及剥离的基本操作。

  3.掌握外科缝合与打结技能

4.掌握各种缝合的基本方法及用途。

【实习方法】

1.每5~7人为一组,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2.先由带教老师讲解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3.讲解示范各种打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讲解各种缝合的方法、用处与注意事项

3.分组练习

【内容】

外科手术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尽管手术种类繁多,范围、大小、复杂程度有很大差别,但基本操作相同,切开、止血、结扎、缝合、分离、显露等是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是完成手术的基本条件,必须熟练地掌握。

1.切开

(1)原则:包括:①切开组织前对局部的解剖关系要做到心中有数,如组织解剖层次,各层的厚度,血管、神经的分布,以及重要器官体表解剖标志等。②选择切口应接近病变器官(部位),易于显露,损伤组织少,无重要血管、神经通过,易于愈合,不影响功能和美观的地方。如面部取沿皮纹切口,乳房部取轮辐状切口,指(趾)取侧面切口并不超过关节,上尿路部做腰腹斜切口,关节处做“S”状切口,关节曲面取横切口等。③切口大小要合适,切口要整齐。

(2)方法

1)选好切口后,用乙醇消毒一遍,按住固定皮肤,垂直皮肤一刀切开,要用力均匀、果断、流畅。组织应逐层切开,深浅适度,不可一刀切之过深,或与纤维走向垂直切开,以免误伤组织。

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为了避免损伤深筋膜下的血管及神经,常可将深筋膜与深层组织分开,然后剪开深筋膜。

3)肌膜可用刀切开,肌肉宜沿肌纤维走向以刀柄、手指、拉钩做钝性分离,必要时也可将肌纤维切断。

4)切开腹膜或胸膜时要避免损伤胸、腹腔内脏器,可钳夹提起腹(胸)膜,推开腹(胸)内容物,换点另行钳夹,确认无内容物夹于钳内,将腹(胸)膜做一小切口,再用手指、纱布、刀柄等作垫衬隔离深部脏器,然后剪开腹(胸)膜。

5)空腔脏器切开前要用盐水纱布垫隔离保护,以免污染周围器官。在切开的同时吸净脏器内流出的内容物。

6)骨膜应依据手术野需要的长度切开,然后用骨膜剥离器贴近骨质分离骨膜。

2.止血  止血要迅速、准确而完善,这是减少失血、保证术野清楚、顺利进行手术的重要环节。

(1)结扎止血:适用于一般小血管出血。若是血管较大,宜采用双重结扎或贯穿缝合结扎法。

(2)修补止血:大血管破裂时,如果结扎血管会造成组织、器官缺血及坏死,为保证血流通畅、恢复血供,可选用此法。

(3)压迫止血:适用于毛细血管渗血,热盐水纱布止血的效果优于一般盐水纱布止血。

(4)填塞止血:对不易控制的内脏大出血,如肝破裂、子宫腔内大出血,可用纱布填塞,待出血停止后再取出纱布。

(5)电刀电凝止血:目前应用较普遍,止血既迅速又彻底,适用于毛细血管渗血,小动脉、小静脉出血的止血。但大静脉壁渗血慎用此法。

(6)药物止血:常用有止血纱布、特效止血灵、止血凝质等。其特点是用后皆可被组织吸收,无异物刺激反应。此外,还有明胶海绵、淀粉海绵、骨蜡等。

3.打结  打结是手术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操作。熟练的打结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正确而牢靠的打结可以使止血、缝合安全可靠。

(1)结的种类(附图4)

附图4  结的种类

1)方结:又称平结,最常用。第一道结与第二道结的方向相反,故不易滑脱。用于小血管和各种缝合的结扎。

2)外科结:为打第一道结时绕2次使摩擦力增大,在打第二道结时不易滑脱或松动,适用于大血管或有张力缝合后的结扎,也可用于固定引流物。

3)三重结:是在方结的基础上加一道结,共三道结。第三道结与第二道结的方向也相反,较牢靠,故又称加强结。用于大血管或有张力缝合的结扎,也用于肠线、化纤线的结扎。打结时应避免出现假结、滑结。

(2)打结方法

1)单手打结法:这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打结法,简便迅速。左、右手均可打结。虽然各人打结的习惯常有不同,但基本动作是一致的(附图5)。

附图5  单手打结法

2)双手打结法:除用于一般结扎外,对深部或组织张力较大的缝合结扎较为方便、可靠(附图6)。双手打结法便于打外科结。

附图6 双手打结法

3)持钳打结法:用持针钳或血管钳打结。此法方便易行,主要用于一些术野较深较窄、单手打结法不易操作的结扎,或线头太短用手打结有困难,或为节省用线时。此法的缺点是缝合有张力时不易扎紧(附图7)。

附图7持钳打结法

(3)打结注意事项:包括:①两手用力均匀:在打结过程中两手的距离不宜太远,用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否则会导致2种可能:一是滑结;二是对结扎组织牵拉,由此酿成撕裂、撕脱等。②三点在一线:尤其在深部打结时更是如此。若三点不在一线,必然会导致对打结组织的牵拉,产生严重后果。③方向要正确:无论用何种方法打结,第一道结与第二道结方向绝对不能相同,否则就成假结,容易滑脱;且即使两道结的方向相反,如果两手用力不均匀,只拉紧一根线,亦可成为滑结,或者割线导致线折断,均应避免。④力求直视下操作:原则上打结应在直视下操作,既可使打结者能够在直视下根据结扎组织及部位来掌握结扎的松紧度,又可让术者或其他手术人员了解结扎的确切情况。即便是对某些深部位的结扎,也尽量显露于直视下操作。实在难以显露,只能依赖手感进行操作时需要良好的基本功。此时,最好用一手指按线结近处,一手在外,均匀用力,徐徐拉紧,确认牢靠方可松手。⑤如遇到组织张力过大,第一个结容易松滑,可用血管钳轻夹在第一个结扣之上。待第二个结打紧后,再松掉轻夹在第一个结扣上的血管钳。⑥用力要适度:结扎时,切忌打结未到位而松脱;或者用力过大将线扯断,或皮肤缝合打结过紧而影响皮缘对合。打结用力的大小全赖于实践中反复体会、不断摸索。⑦剪线是结扎的最后工序。手术者结扎完毕后,将双线尾提起略偏向术者左侧,助手将剪刀微张,顺线尾向下滑至线结上缘,略向上偏,将线剪断。这样所留的线头一般为1mm左右,且迅速、准确,节省时间。如系大血管的结扎,所留线头应略长,以防滑脱;肠线留3~4mm,不锈钢丝留5~6mm,并将线头扭转埋入组织中。

4.缝合

(1)缝合的原则:包括:①缝合的创缘距及针间距要均匀一致,既体现外科艺术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受力和分担张力一致,且缝合严密,不致发生泄漏。②缝合应按层次进行,同层组织准确对合。③深浅合适,不留死腔,以免血液和渗出液潴留,易致感染。④打结松紧适度。过紧影响血运,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太松会使创口裂开,影响伤口愈合。⑤一般皮肤缝合应避免内翻或严重外翻,皮肤松弛处如阴囊可做外翻褥式缝合。⑥拔针宜依缝针曲度顺势用力,以免折断缝针。⑦缝好皮肤后用齿镊将创缘皮肤对齐,并用纱布轻轻挤。 

压,排出创口内的空气和血液。⑧感染伤口仅作引流,不宜缝合。(附图8)

 

附图8  缝合的原则

(2)缝合方法:临床上常用的缝合法可分为单纯、内翻和外翻三大类。每类又有间断和连续缝合两种。

1)单纯缝合法(附图9):①间断缝合法:为最常用的方法。用于皮肤、肌膜、皮下组织等的缝合。其方法是缝针从要缝的伤口一侧进入组织,再从另一侧出针即可。②连续缝合法:多用于腹膜和胃部手术的缝合。方法是:在单纯缝合后打一结,然后用长线一头再连续缝合全部伤口,缝合过程中要逐针将缝线拉紧。优点是节省线和时间。③“8”字缝合法:此法常用于一些张力较大的组织缝合。它有2种方法:一是“8”字交叉在缝合伤口的表面;二是“8”字交叉在缝合伤口的深面,即内、外“8”字缝合。④锁边缝合法:又称毯边缝合法。它有较强的止血作用,常用于胃肠吻合时后壁全层缝合,或整张游离植皮的边缘固定缝合等。开始、结束的方法与单纯连续缝合法一样,不同的是每缝一针时后一针都要从前一针的线襻内穿出。需要注意的是,缝合时始终要逐针将缝线拉紧。

附图9 单纯缝合法

a.间断缝合法  b.连续缝合法  c.“8”字缝合法  d. 锁边(毯边)缝合法

2)内翻缝合法:主要用于胃肠及膀胱等手术的缝合。此缝合法的优点为可防止黏膜外翻,有利于防止尿液和胃肠液外漏。其方法是将要缝合的组织边缘内翻,使组织表面对合良好。但需注意,缝合时不要将组织翻入过多,以免致组织管腔狭窄。内翻缝合法分荷包内翻缝合、连续全层水平褥式、间断水平褥式、连续水平褥式和间断垂直褥式(附图10)。 

附图10 内翻缝合法

a.间断垂直褥式缝合  b.间断水平褥式缝合  c.连续水平褥式缝合  d.连续全层水平褥式缝合

e.荷包内翻缝合

3)外翻缝合法:此缝合法是将要缝合组织上的边缘向外翻出,使缝合伤口的内面平整

血管、输尿管吻合多用此法(附图11)

。   附图11 外翻缝合法

a.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法  b.间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  c.连续外翻缝合法

见习四  动物手术示教

  【实习前准备】

1.预习实习内容。

2.穿好洗手衣、拖鞋、戴好帽子、口罩。

3.领取实验动物,按要求脱好腹部的毛。

【目的要求】

1.通过动物手术模拟手术室环境。

2.实践无菌技术操作。

3.熟悉外科基本操作和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

4.掌握清创术的操作原则与操作方法。

5.了解动物阑尾切除术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6.了解肠吻合、减张缝合、褥式缝合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实习方法】

1.每5~7人为一组,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2.分组领取动物,练习清创术、阑尾切除术

【实习内容】

1.术前准备

(1)动物准备:每组准备中型动物(犬、羊、小猪等)1只,并备这些动物离体肠皮肉若干。

(2)人员组成与分工:每组8~10人,由老师带领进行手术。学生3~4人,明确术者、第一助手、第二助手、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和麻醉师的承担角色。其他同学协助。

(3)上台手术人员分批洗手:第一批是器械护士与第一助手,第二批是术者与第二助手。应有一名教师现场督导,防止学生急于手术而疏忽无菌术。洗手人员要按要求换上拖鞋,穿戴好帽子、口罩,穿洗手短衣。严格按照教材阐述的肥皂洗手法洗手、泡手,在巡回护士的协助下穿无菌手术衣、戴手套(必要时教师先做演示)。

(4)余下同学绑缚动物,麻醉以10%水合氯醛0.35ml/100g腹腔内注射,可满意地完成下述手术操作。剃毛,等待手术。器械护士在穿戴好无菌手术衣、手套后打开器械包。第一助手刷手、泡手后暂不穿衣戴手套,裸手在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配合下消毒术野皮肤,在预计切口周围铺上小方巾,再去泡手1min,穿戴手术衣及手套。与此同时,第二助手即与器械护士完成术野的中单与大孔单的铺敷,等待手术。

(5)待全部人员到齐,麻醉生效,开始手术。

2.清创术  通过实验认识清创的重要性,熟悉创口分类、清创时限、伤情分析。掌握一般伤口清创术的步骤及操作技术。了解肌腱、血管、神经损伤和骨折的清创方法。进一步训练无菌技术和外科基本技术操作。

    清创术是一种在细菌繁殖和形成感染前处理新鲜伤口的方法,包括清除伤口内的污物和异物,切除失去活力的组织,彻底止血,并作一期缝合。

(1)清创缝合术的时限:创口暴露时间越长,引起感染的机会越大,因此创口越早处理越好。清创缝合术应争取在伤后6~8h内进行。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和应用,清创缝合的时限可根据伤口污染情况适当延长至伤后12~24h,但一般>12h或污染严重者均应按感染伤口处理或仅清创而暂不予缝合,待3~4日后伤口无明显感染,再行延期缝合。头皮、面颊部伤口血运丰富,即使>24h,仍可考虑缝合。

(2)实验动物在绑缚、麻醉好后,由带教老师在动物背部、腿部等肌肉厚实处以手术刀或其他刀具切(砍)、刺成一创口,并撒些泥沙等异物制成锐器伤;或以棒击、鞭炮将实验动物制成钝器伤或爆炸伤,交由学生处理。

(3)临床上小的清创一般不用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只穿洗手短衣、戴无菌手套即可。清创程序和操作要点为:①先用无菌纱布充填伤口,以软毛刷蘸肥皂水刷洗伤口周围皮肤,洗去污垢,剃毛,再以等渗盐水洗净皮肤。②去除伤口内纱布,用等渗盐水反复冲洗伤腔,清除伤口内血块、异物和脱落的组织碎片,钳夹大的出血点,检查伤口后用纱布覆盖伤口。按一般手术程序施行麻醉、消毒皮肤和铺盖手术单等。③根据伤口的部位、范围及其污染程度,按需扩大切口,以充分显露伤口的深部。切除伤口皮缘1~2mm,修剪整齐,切忌切除过多皮肤,尤其在面部。切除失去生机的肌肉,如肌肉色泽晦暗、无张力、切开不出血、钳夹也不收缩,提示已无生机,可予切除,直到可见肌肉渗血和色泽鲜红为止。清创过程中随时用无菌盐水冲洗,使伤口组织清洁,无异物、血凝块或渗血。④更换手术单、器械和术者手套,重新消毒、铺巾(动物实验时可省略此步骤)。伤口内彻底止血,然后进行组织修复,依组织层次缝合创缘和皮肤,避免遗留死腔,必要时可放置橡皮片或软胶管等引流物。如伤口污染严重而清创后仍有感染可能,只缝合深层组织,以凡士林纱条填塞,延期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⑤术后常规注射伤风抗毒素(TAT)1500U。

(4)清创术中重要组织离断的处理

1)肌腱:如伤口污染不严重,清创及时和满意,可一期修复,也可同时行肌腱移植;如伤口污染严重,处理较晚,可将肌腱断端缝合固定在附近肌肉上,以防短缩,待伤口愈合后再二期修复。凡肌腱破损严重和失去生机,应予切除,日后修复。

2)神经:功能重要的神经力求予以修复。用锐利刀片切除破损和污染严重的神经鞘,修整神经断端,对齐后在无张力情况下以5/0丝线间断缝合神经鞘。

3)血管:凡肢体重要动、静脉的创伤,必须按具体情况及时予以修复,如做血管修补、缝合、吻合或移植,对不影响伤口远端血供的血管可结扎。

4)骨折:失去骨膜的游离小碎骨片可摘除,大块游离碎骨片清洗后放回原处,污染不重和清创彻底者可还纳,同时行内固定。

上述重要组织缝合后,宜无张力功能位固定。

(5)注意事项:①要严格按刷洗、清洁、消毒的程序进行操作,防止因为觉得是动物而“偷工减料”,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②准确判断组织生机和切除范围,要考虑形态和功能的恢复,尽可能保留重要血管、神经、肌腱,这些组织损伤时应分清是去是留,要保留者要正确地吻合修复,骨折者要会正确清洗、复位、固定。③止血要彻底、可靠。④缝合时应特别强调层次对合,勿留死腔。⑤学会引流物的制作与安放。

3.阑尾切除术  通过对犬的手术实验,了解犬阑尾切除术的基本方法、步骤。

(1)应用解剖:犬与人类的肠道解剖明显有差异。犬的结肠与小肠管径相仿,因其结肠缺少纵带和囊状隆起而不易辨别。阑尾位于体正中与右肋腹壁之间,十二指肠与胰腺右支的腹面平均长12.5~15cm,根部开口于结肠起始部,末部呈一尖形端。盲肠借腹膜固定附着于回肠襻,并常使盲肠呈弯曲状态。犬的结肠、阑尾外观及解剖位置均与人的结肠、盲肠和阑尾不同,寻找时应予注意。

(2)手术步骤

1)常规剃毛、消毒、铺巾。

2)剖开腹膜腔后拉钩牵开,充分显露手术野,将小肠、大网膜推向内侧,在右侧中上腹部找到阑尾后,用阑尾钳将其提出腹膜腔。

3)在盲肠根部提起其系膜,以合拢的血管钳钝性戳一孔,上2把止血钳阻断阑尾系膜的动、静脉束,分别以4号丝线结扎近、远端,使阑尾远端游离。

4)于距盲肠根部1.0cm处以血管钳压榨后,用7号丝线在压榨处结扎。注意用力要适度,不要将其勒断。

5)在距结扎线0.5cm处钳夹固定,盲肠周围用湿盐水纱布保护,于结扎线与血管钳之间切断阑尾,将切除的盲肠、刀、钳及保护纱布等物一并移出手术野,残端以石炭酸(或2%碘酊)棉签涂擦,再用盐水棉签擦拭。

6)以小圆针穿1号丝线在距阑尾结扎线1cm处环绕残端于盲肠壁上做一透过浆肌层的荷包缝合(暂不打结),然后以无齿镊将荷包缝合线外的肠壁提起,钳夹残端,边压边收紧荷包缝线,使残端包埋于荷包内并做结扎。犬的阑尾粗大,其残端不易包埋,若包埋不满意,可再做浆肌层“8”字缝合,以加固残端的埋入。

7)仔细检查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将肠管放回原位,清查无异物遗留,确认纱布、器械等物与术前相同,逐层关闭腹部切口。

(3)注意事项:①为了显露好手术野,便于寻找盲肠,应正确选择腹部切口及使用拉钩,以充分显露。②游离结扎盲肠系膜血管要妥当,避免大出血。③做好盲肠残端的包埋处理。

4.肠切除吻合术  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肠切除术的基本操作步骤和重建肠道通路的方法,同时进一步训练手术基本技术操作。在实验动物缺乏时,增加分组同学的实践机会。

(1)肠切除

1)剖腹、显露手术野:在距回肠末段15cm处取5~10cm肠管作为预计切除部分。

2)处理拟切肠管的所属肠系膜血管:以组织剪在无血管区剪开肠系膜,用弯血管钳钳夹并切断所属血管,以4号丝线做双重结扎(勿损伤保留血管)。

3)在预计切除的肠段两端各夹一把组织钳,钳子自对系膜缘向系膜缘倾斜45°,在距组织钳5mm以外各上一把肠钳。

    4)在2把组织钳外侧切断肠管,用1%苯扎溴铵清洁开放的肠腔。如肠断端有出血点,可以小弯钳钳夹,1号丝线结扎止血。

(2)肠吻合

1)端端吻合(空肠-空肠端端吻合):①助手将2把肠钳提起,使两断端靠拢,术者用小圆针、4号线系膜缘对系膜缘距钳子0.5cm处各做一针浆肌层间断缝合,打结后留作标志线。②继续以小圆针、1号线做后壁浆肌层间断缝合,针距0.3cm。③以小圆针、4号线做后壁全层连续或间断内翻缝合。④以小圆针、4号线做前壁全层连续或间断内翻缝合。⑤前壁全层缝合完毕后,以小圆针、1号线做前壁浆肌层间断缝合,针距0.3cm。

2)端侧吻合(结肠-空肠端侧吻合):①封闭结肠远端断端,以小圆针、4号线间断全层缝合远侧断端,后用小圆针、1号线间断缝合浆肌层,针距0.3cm。②使小肠断端与结肠残端侧壁靠拢,距吻合口边缘0.5cm处用小圆针、1号线做浆肌层间断缝合,打结后留两端缝线做牵引和标志。③在距吻合口边缘0.5cm处切开结肠侧壁,切口大小与小肠断端相同,以便吻合。④以小圆针、4号线间断缝合后壁和前壁。⑤再用小圆针、1号线间断内翻缝合浆肌层及肠系膜裂孔。

(3)注意事项:①全层间断缝合时黏膜应少缝,对拢后黏膜不至外翻过多。②浆肌层缝合时缝针不要穿过黏膜,但也不要缝合过浅,否则可致浆膜撕裂。③针距、边距要均匀。④缝合完毕后要检查吻合口是否通畅。⑤端侧吻合时残端封闭要严密。⑥要明确肠壁切口部位、大小的要求。⑦必要时行小肠-横结肠端侧吻合。

5.离体组织、肠段应用  在活体动物有限或场地受限时,采用离体的或经实验已死亡的动物组织(肢体、腔壁、肠段)进行切开、缝合,以及肠吻合术的训练,对于学生无菌技术、手术基本操作的训练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在活体动物实验中没有机会直接动手的学生的补遗训练。

在此类训练中同样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无菌技术原则、手术基本操作方法进行,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6.术后处理

(1)术毕弃除污物,擦净台面,清洁环境。

(2)洗净手术单巾、衣物并晾晒,干后叠好收存;一次性敷料、一次性手术衣及动物尸块等污物则弃除作无害化处理。

(3)清点器械,清洗擦干、上油,按要求打包存放。

(4)认真妥善地饲养、管理、观察实验动物,必要时适当用抗生素。

见习五 心肺脑复苏

【实习前准备】

 1.预习心肺脑复苏内容。

 2.穿好工作服、帽子、口罩

 3.分组练习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意义

 2.掌握初期复苏的方法与步骤

 3.熟悉后期复苏的常用方法及药物

 4.掌握脑复苏的方法与意义

【实习内容】

现代医学将有关抢救各种重危患者生命所采取的医疗措施都称为复苏。

心搏骤停(也称心脏停搏)是指心跳的有效收缩和排血功能突然衰竭,全身血液循环停止,血液供应中断,并伴有呼吸停顿,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表现为临床死亡状态。早年所谓的复苏主要是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即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但是,CPR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从心搏骤停到细胞坏死的时间以脑细胞最短,因此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是CPR的重要环节。

CPCR成功的关键是时间,在心搏骤停后4min内开始初期复苏、8min内开始后期复苏者的恢复出院率最高。

 一、CPRP的基本过程

CPRP是一个多环节的连续过程。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是把CPCR划分为3个阶段共9个步骤,每一阶段各有3个步骤,并且按英文字母A~I的顺序排列。实际上各步骤并非机械地按字母排序进行,常视病情需要交叉实施。

1.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阶段  亦称初期复苏,是呼吸、心搏骤停时的现场急救措施,一般都缺乏复苏设备和技术条件。主要任务是建立人工呼吸和循环,以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特别是心脏和脑)血液灌流和供氧。初期复苏的任务和步骤可归纳为A、B、C程序,即:A(airway)指保持呼吸道通畅;B(breathing)指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C(circulation)指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是初期复苏时的主要措施,这是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2.加强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阶段  又称后续复苏,是初期复苏的延续,其目的是通过更为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支持,争取心脏恢复搏动,自主呼吸恢复,保持循环和呼吸功能稳定,为脑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采取的步骤为D、E、F程序,即:D(drugs)指药物治疗;E(ECG)指心电监测及其他监测;F (fibrillation)指处理室颤。

3.延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阶段  也称复苏后处理。采取的步骤为G、H、I程序,即:G(gauge)指病情判断;H(humanmentation)指神志恢复;I(intensivecare)指重症监护治疗。这3个步骤是在CPR成功的基础上围绕脑功能恢复进行的。

二、心肺复苏

(一)初期复苏

疑有呼吸或心搏骤停,应立即确定患者的神志是否消失,同时开始现场复苏。

1.开放气道  心搏骤停后的患者约90%可发生呼吸道梗阻,常见原因是舌后坠和呼吸道内分泌物、误吸的呕吐物或其他异物阻塞气道,因此施行人工通气的前提条件是开放呼吸通道并维持其通畅。

(1)清除呼吸道异物或分泌物:通过各种物理、机械的方法取出气道内异物。方法有:①手指取异物:当异物位于口咽部时,可先将患者下颌提起,使舌根脱离后壁和异物,再用示指深入咽部达会厌背侧,屈指掏出异物。②背部拍击法:当人工通气气体不能进入肺部,怀疑异物位于气管内时可将患者侧转,用手掌用力快速拍击患者背部(肩胛骨之间的部位),反复多次以诱发呼吸,让气流带出气道内异物。③推压法:抢救者一只手置于患者上腹部,或从背部双手抱住患者上腹部,向膈肌方向快速、猛力持续推压,使肺部气道压力急剧上升,于呼气时排出异物。但此法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和肾破裂。④器械取物:有条件时可借助纤维咽喉镜或纤维支气管镜或吸引器清除异物。

(2)处理舌后坠:方法有:①仰头托下颌:术者在患者头侧,用双手示指置于患者下颌角处,将下颌前推,使头后仰,同时用拇指推开下唇,即可使舌后坠解除。但当疑有颈椎损伤时禁用此法。②仰头抬颌:术者在患者头一侧,一手四指置于患者颌下,将颌向上、向前托起,同时使头后仰,拇指轻拉下唇,使口微张;另一手置于前额帮助头后仰。

(3)维持呼吸道通畅:应尽可能使用口咽导气管、喉罩、气管内插管等特殊的器械保持气道通畅。

2.人工通气  一旦发现呼吸停止,首先进行徒手人工呼吸。人工通气法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是无需借助器械或仪器的徒手人工呼吸法,其中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最适合于现场复苏;另一类是利用器械或特殊呼吸装置的机械通气法,主要用于医院内和后期复苏。

(1)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是进行人工呼吸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与胸外按压共同组成CPR最初急救措施。正常人呼出气的氧浓度为16%~18%,CO2浓度为2%~4%。若以2倍潮气量的通气量向人口(鼻)吹入呼出气,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75~85mmHg,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0~40mmHg。口对口人工呼吸要求抢救者每次吹气量能使患者双肺获得足够的充气,大多数成人一次吹气量应不少于800ml,最多不超过1 200ml。

具体操作方法:①抢救者站在一侧,一手按压患者前额,一手托住颈部,将患者的下颌向上后方翘起,使其头后仰。②吸气后对准患者的口部(若为儿童则将口、鼻都包括在内),用力吹入呼出气。儿童只宜轻吹。③开始时宜连续吹入3~4次,然后以每5s1次的频率吹入。④为防止吹入气经鼻腔逸出,可用按前额的手捏住患者鼻孔或在吹气时用面颊紧贴患者鼻孔。⑤有效的吹气应使胸廓扩张。吹气后放开口、鼻,任胸廓回缩呼气,同时观察胸廓起伏,听呼吸音。⑥若吹气无效,多因颈部和头部的位置不当,可调整头位。如调整头位后仍不能通气,则考虑有气道内异物。⑦人工呼吸通常与胸外心脏按压配合进行。

(2)口对鼻吹气:对某些特殊患者如牙关紧闭、口腔严重外伤等,宜进行口对鼻吹气。术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另一手托起下颌,使患者头部后仰并使口闭合。术者深吸气后双唇包紧患者鼻部,从鼻孔吹进气体,直到胸部充分膨胀为止。将口移开,让患者凭其胸、肺的弹性被动自行完成呼气。

(3)简易人工呼吸器:便携式人工呼吸器是最简便的现场急救用具,由呼吸囊、单向活瓣和面罩三部分组成,操作十分简便。一手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另一手将呼吸囊握于掌中挤捏,将囊内气体吹入患者肺内;然后松开气囊使呼出气体经活瓣排入大气,同时呼吸囊的自动膨起能自动从另一活瓣吸入新鲜空气。呼吸囊上还附供氧侧管,可与氧源连接以提高吸入气的氧浓度。呼吸器接口还可与气管导管或喉罩等相接。

3.建立人工循环  人工循环建立的迟早与效果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主要方法是按压心脏。心脏按压是指间接或直接按压心脏以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的方法。心搏骤停时心脏丧失排血功能,使全身血液循环处于停止状态。可表现为3种类型:①心室停顿:心脏完全处于静止状态。②室颤:心室呈不规则蠕动而无排血功能。③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显示有心电活动(心室复合波),但无机械收缩和排血功能。有效的心脏按压能维持心脏的充盈和搏动,诱发心脏的自律搏动,并可能预防重要生命器官(如脑)因较长时间的缺血、缺氧而导致的不可逆性改变。心脏按压分为胸外心脏按压和开胸心脏按压两种方法。

(1)胸外心脏按压(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ECC):于胸骨上施加压力使心脏(或胸腔)的容积改变,从而推动血液循环的方法。正确的胸外按压可产生相当可靠的效果,动脉压可达80~100mmHg,可以防止脑细胞的不可逆性损害。

1)体位:患者仰卧在硬板上或将患者移至地面;去枕以使头部不要高于心脏平面,否则因重力因素会使脑血流减少;抬高双下肢15º。

2)按压部位:按压部位位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手掌与患者胸骨纵轴平行以免直接按压肋骨,另一手平行按在该手背上。

3)按压力度及频率:肘关节伸直,上身前倾,操作者借自身重力和双手臂、手掌垂直下压的力使胸骨下降3~5cm,然后立即放松,使胸骨自行回复原位,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按压频率一般成人为80~100次/min。对儿童可用单手按压,按压胸骨的幅度为2.5~4cm。婴儿因心脏位置高、胸廓小,只宜用两指指尖按压胸骨中部,按压幅度为1~2cm,频率为100~120次/min。

4)与人工呼吸配合:ECC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合为一体,被视为“标准CPR”。包括:①单人CPR:每按压15次后做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15∶2),频率为80~100次/min;每间隔2~3min观察颈动脉搏动和自主呼吸动作1次,以判断心跳、呼吸是否恢复。②双人CPR:一人做胸外按压,另一人做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并监测颈动脉搏动,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比为5∶1,即每5次ECC停顿1~1.5s后做人工呼吸1次。

5)胸外按压有效的指征:①能触摸到颈动脉及其他大动脉搏动。②可测到血压。③皮肤、口唇颜色转为红润。④自主呼吸恢复。⑤瞳孔逐渐缩小。⑥眼睑反射恢复。⑦下颌、四肢肌张力恢复。

6)胸外按压常见的并发症:①肋骨骨折、胸骨骨折以及因此损伤内脏致肝破裂、脾破裂气胸心包积血等。②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老年人和婴幼儿更易发生,应倍加小心。

此外还可采取心前区叩击法,即用拳头的小鱼际部在患者胸骨中点上方2~3cm处迅速有力的捶击,可连续叩击3~5次。这种叩击可使心脏产生一个小的电刺激,使因传导阻滞而停搏的心室恢复跳动。此法简便、易行、快捷,在现场可首先试用。

(2)开胸心脏按压(open chest compression,OCC):指开胸后直接用手挤压心脏,重建血液循环,其CPR效果明显优于ECC。但由于它对场所、技术的特殊要求以及难以避免的损伤和极易发生感染等不利因素,不适合现场复苏,因此应慎重选择。

适用于OCC的情况有:①胸廓严重畸形或伴心脏移位者。②胸外伤引起的肋骨骨折、胸部穿透伤、胸部挤压伤、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等。③ECC持续10min而CPR效果不佳。④术中发生心搏骤停,特别是已开胸者。

(二)后续复苏

后续复苏(advanced life support)是初期复苏的延续,是借助于器械和设备、先进的复苏技术和知识以争取最佳疗效的复苏阶段。首先应检查患者的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是否恢复,以便决定是否继续初期复苏。

1.进一步呼吸支持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实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真正能做到长时间呼吸支持及防止反流误吸。其作用还有:①建立开放的通气道。②预防误吸,并可做气管内吸引。③可给予高浓度氧。④可长时间地实施人工通气。⑤提供给药途径。⑥气管内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48~72h。气管切开是创伤性开放气道的方法,在上呼吸道阻塞无法解除或气管内插管已达72h以及气管内、支气管内分泌物不能排出时可考虑采用。

(2)机械通气和氧疗:长时间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操作者易疲劳,而且吹入气中氧浓度偏低,易致患者低氧血症。因此应尽早使用机械通气,以提高通气效率,改善缺氧和CO2蓄积,同时吸入高浓度氧。

1)简易呼吸器:既可用于无氧情况的现场救护,也可接上输氧管给高浓度氧。

2)呼吸机:可实现自动通气,根据病情调节气道压、通气量、通气时间、通气频率和通气方式等,适用于较长时间的人工呼吸。

3)吸氧:以纯氧进行通气,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张力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是CPR后续复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  心搏骤停后,机体不可避免地存在缺氧、酸中毒、电国家医学考试网解质紊乱,并由此导致心脏起搏困难或心室除颤困难,需借助药物治疗以激发心脏复跳,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血压,增加心脏和脑血流量;降低除颤阈值,抑制心室异位节律,防止室颤复发;纠正酸碱、电解质失衡;防治脑水肿及减轻脑细胞损害。

(1)给药途径:CPR过程中给药途径有3种:①静脉通路:CPR宜尽早建立通畅的静脉给药和输注通路,可选用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②气管内给药:适用于已做气管插管者,药物注入气管内,经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毛细血管吸收直接进入左心,不经体循环,迅速达到高浓度,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都可经气管内给药。③心内注射:心内注射药物并发症多且严重,如损伤左肺下叶、冠状动脉而致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故目前仅在静脉途径或气管内途径无法进行时,或正在胸内按压时才采用此法。

(2)常用药物

1)肾上腺素:是CPR时最常用、最有效的药物。通过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使心肌血流量、脑血流量增加,加快心率,增强自律性,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室颤由细颤转为粗颤,使电除颤易于生效。其用量为0.5~1mg,静脉给药,5min后可重复1次。也有人建议其首次剂量可增至2~5mg;气管内给药则为1~2mg。

2)多巴胺:既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也作用于多巴胺受体。较大剂量可使周围血管收缩,肺动脉楔嵌压升高,心率增快。多巴胺每次用量为20~40mg,且只能静脉给药。小剂量多巴胺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扩张肾及内脏血管。

3)阿托品:为抗副交感神经药,可降低心肌迷走神经张力,加快窦房结发出冲动的频率,促进房室传导。适用于窦性心动过缓伴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低血压、低组织灌注)或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停搏;心动过缓严重时,由于异位心电活动亢进,可能诱发室颤。若用阿托品将心率增快至60~80次/min,不仅可防止室颤的发生,而且还能增加心排血量。

心搏骤停时阿托品用量为1mg静脉注射,必要时5min后重复用药;心动过缓时首次剂量为0.5~1mg静脉注射,每隔5min1次,直至心率达60次/min以上。也可经气管内给药。伴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时阿托品宜慎用。

4)利多卡因:是治疗室性异位搏动如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室颤的首选药物。利多卡因显效快,作用维持时间短,毒性低,治疗的安全范围大。首次剂量为1mg/kg静脉注射,必要时以1~4mg/min的速度滴注。如室性异位节律依然存在,可在10min后再静脉注射0.5mg/kg;也可气管内给药,剂量增加2~3倍。

5)钙剂:在CPR时仅用于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如钙通道阻滞剂引起的心搏骤停)。静脉注射氯化钙2~4mg/kg(10%氯化钙2.5~5ml)或10%葡萄糖酸钙5~8ml能取得良好复苏效果。注意应缓慢静脉注射。在其他类型的心搏骤停时不宜用钙剂。

6)碳酸氢钠:循环和呼吸停止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碳酸氢钠是用于纠正急性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药物,但是超大剂量使用可能造成医源性碱血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低钾血症,因此碳酸氢钠的使用应谨慎。

在复苏早期主要依靠适量的过度通气充分排出CO2,使PaCO2降低和pH升高来纠正呼吸性酸中毒。若心搏骤停时间仅1~2min,则无需使用碳酸氢钠。只有当各种复苏措施如心脏按压、呼吸维持、除颤和药物治疗等实施以后,才考虑碱性药物的使用。

碳酸氢钠的应用最好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来指导用药。一般当碱剩余(SBE)达-10mmol/L以上时才用碳酸氢钠。其用量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碳酸氢钠(mmol)=SBE×体重(kg)/4

碳酸氢钠(mmol)=循环停止时间×体重(kg)×0.1

若CPR时未能测知血气分析,首剂为1mmol/kg,约相当于5%碳酸氢钠1.66ml/kg或碳酸氢钠84μg/kg,继以每10min给予0.5mmol/kg。

在应用碳酸氢钠时必须加强通气,保持PaCO2在30~35mmHg,以避免CO2蓄积,同时碳酸氢钠的用量应适当,宁可pH略低于正常,也不要矫枉过正。

7)肾上腺皮质激素:目前倾向于在脑复苏和吸入性肺炎时使用。

8)其他:去甲肾上腺素适用于严重低血压和全身血管阻力降低的患者,可静脉给予0.5~1mg。异丙肾上腺素适用于心肌松弛的心搏骤停者,用量为每次1mg静脉注射,或2~20μg/(kg·min),用于治疗房室传导阻滞。

3.监测  最基本的监测项目包括触摸大动脉,观察皮肤黏膜色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脉率、血压、心电图、心音、呼吸音、CVP、Swan-Ganz漂浮导管、留置导尿等。但这些参数有一定局限性,并不能完整、定量地反映CPR效果及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程度,有条件时应争取更全面地监测。

4.电除颤  室颤可分为细颤和粗颤。细颤的心电图显示为不规则的室颤波,波幅低,频率低。粗颤的心电图显示为较高电压的室颤波,波幅宽大且频率高。细颤时电击除颤鲜有成功者,必须设法将细颤转变为粗颤,一般情况下注射肾上腺素多能使细颤转为粗颤。电除颤可分为直流电除颤和交流电除颤两种。目www.lindalemus.com/rencai/前以直流电除颤应用最广泛,其特点为:①除颤时间极短、体内产热少、对心肌损伤小、可反复电击除颤。②直流电主要兴奋副交感神经,电击后很少出现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但可能出现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③直流电可行同步电复律,且除颤器便于携带,多能同时进行心电图监测。

(1)胸外直流电除颤:在心电图监测下突发的室颤应在30s~2min内行胸外电除颤。室颤宜先行CPR中的A、B、C步骤至少2min,使心肌氧合良好后再行电除颤。操作步骤为:①打开电源,成人为200~300J,小儿为2J/kg。②接通电极板,直径选择成人为10cm、儿童为8cm、婴儿为4cm。电极板的大小与电阻成反比,但太大会影响除颤效果。③放置电极板,阴极板置于右胸骨旁第2肋间,阳极板置于左乳头下胸壁,电极下应涂满导电糊。双电极要紧压胸壁(压力约每个电极1 078N)。④再次检查心电图、电极位置,令所有人员与患者分离,并使患者脱离金属物。⑤暂停胸外按压,在人工呼气末按放电钮,完成一次除颤。⑥观察心电图,若5s内未复跳,仍摸不到脉搏,则继续行CPR的A、B、C步骤。⑦充电,准备再除颤。适当加大电能至300~360J,同时辅助给予利多卡因、溴苄胺以帮助除颤。必要时连续除颤3次。若除颤成功,可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以防复发,并持续心电图监测。

(2)胸内直流电除颤:已开胸的患者可直接行胸内电除颤。步骤为:①剪开心包,暴露心脏。②做好除颤器充电准备。电能为成人25~80J,小儿为1~10J,均以最低电能开始,以免损伤心肌。③电极板置于心脏前、后,电极板应以浸透生理盐水的棉巾包裹。④按压放电钮。若电除颤失败,不应无限制地增加电能而应积极辅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再行纠正心肌缺血、低钾血症、低温、酸中毒等。

5.人工心脏起搏  是以人工电刺激去激发心肌收缩,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手段。对于历经CPR仍未能复搏者,人工起搏并无作用。在CPR时起搏器仅用于已知患者既往存在完全型房室传导阻滞或复苏后心跳已恢复但难以维持心率者。

(三)复苏后处理

心搏骤停使全身各组织器官立即缺血、缺氧,但心、脑、肺、肾和肝脏缺氧损伤的程度对于复苏的转归起到决定性意义。CPR过程中心跳的恢复或循环功能的初步稳定并非复苏的终结,因为缺血、缺氧所致的机体生理改变并未随心跳的恢复而立即好转。复苏后处理的重点和主要的内容是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减轻脑损害,争取脑功能的全面恢复。而在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时,首先应保持组织器官(包括呼吸和循环)功能的良好和稳定。

1.维护循环功能  心跳恢复后心血管功能的不稳定状态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此时应进一步监测,以了解有无休克、心律失常、血容量不足、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判断有无心包填塞(可由心内注射引起)、肺水肿、张力性气胸等。

(1)纠正低血压:通常造成血压不稳定或持续低血压状态的原因主要有: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②心肌收缩无力。③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④CPR时的并发症。因此纠正低血压的主要措施是保持充足的血容量、改善心肌收缩力和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

(2)处理高血压:CPR后也可突然出现高血压,通常是由于CPR时注入肾上腺素或其他儿茶酚胺类药物的持续作用所致,表现为一过性血压增高,可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降压。

(3)处理心律失常:心跳恢复后亦可发生心律失常,对于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可用利多卡因静脉输注;若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或房室传导阻滞,则可应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

(4)常规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进行尿液分析,以了解肾功能。

2.维持呼吸功能  心跳恢复后,如果呼吸中枢未受损,自主呼吸一般在0.5~2h内恢复。但是自主呼吸的恢复并不意味着呼吸支持的终止,绝大多数情况下呼吸支持须延续,并要进一步检查呼吸系统,判断有无胸骨或肋骨骨折,以及有无通气障碍等。

(1)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插管应保留足够长的时间,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和有足够的通气量。在持续人工呼吸过程中要充分给氧,随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参数,保证大脑皮质和心肌对氧的需求。如要长时间保留插管,则需行气管切开,以便进行较长期的呼吸治疗。为防止和减少反流、误吸,宜早做胃肠减压。

(2)呼吸恢复延迟的处理:心跳恢复后呼吸的复苏有赖于呼吸中枢的兴奋,以诱发自主呼吸。如经1~2h的各种支持治疗,呼吸仍未恢复,可谨慎地试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3~6mg、二甲弗林(回苏灵)8mg、哌甲酯(利他林)20mg等。呼吸长期不恢复,则应高度怀疑脑水肿已波及延髓呼吸中枢或脑细胞发生缺氧性器质性损害,应尽早使用脱水药物以减轻脑水肿,同时积极进行其他脑保护治疗。

(3)呼吸系统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肺炎、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ARDS的诱因有:①ECC时间较长,在动脉压增高时肺动脉压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持续增高致肺水肿。②心搏骤停后缺氧和酸中毒使肺血管阻力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促发DIC。③气管内异物、分泌物致肺不张。④反流、误吸致吸入性肺炎。⑤心搏骤停时内源性儿茶酚胺的释放和外源性儿茶酚胺的使用。⑥ECC过程中肋骨、胸骨骨折导致脂肪栓塞。⑦合并有颅脑损伤、严重胸部损伤、严重休克等。

(4)机械通气:在针对原因进行处理的同时主要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是CPR时维持呼吸功能的主要手段。通气方式可选择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间歇指令通气(IMV)等,应根据病情和治疗效果加以选择和变换。

3.保护肾功能  复苏后常规监测肾功能,包括每小时尿量、尿比重,并采血测定尿素氮、非蛋白氮。如尿量<30ml/h,24h尿量<400ml,尿比重固定在1.010,且非蛋白氮持续升高,提示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一步检查血和尿的渗透压、尿素氮、肌酐浓度、电解质及血红蛋白。一旦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立即用利尿药,如呋塞米(速尿)0.5mg/kg静脉注射,若观察30min后仍无尿,可重复注射。同时要维持有效循环功能、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小剂量多巴胺)、纠正酸中毒等,这是保护肾功能的重要措施。

4.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为心搏骤停造成的缺血、缺氧是全身性的,所以复苏后不仅要对一些主要生命器官的功能加以维护,而且对肝、胃肠道、血液等其他脏器组织的功能状态也应注意观察。通过对多器官、多系统的监护,避免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为进一步脑复苏创造条件。

5.脑复苏

心搏骤停后,随着循环的停止,脑血流中断,脑细胞缺血、缺氧,脑功能和代谢迅速受损甚至停止。由于脑细胞是人体对缺氧最敏感的细胞,因此CPR后心跳、呼吸恢复并不意味着脑功能也迅速恢复,而是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脑细胞内、外环境稳定,以改善和解除缺血所致的脑损害。

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⑴低温-脱水疗法  低温-脱水疗法对于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阻止脑细胞进一步受损。其实施要点为:①及早降温:CPR后心脏复跳稳定,即可开始用冰帽进行头部降温,6h内逐渐降至预定水平。②足够降温:在监测鼻咽部(脑温)、食管下部(心温)和直肠(全身温)温度的前提下,3~6h内使头部温度逐渐降至28℃,其他部位温度降至28~30℃,并维持12~24h,随后视病情维持体温在32℃上下。③降温到底:降温以恢复听觉为“底”,当患者能听从指令如睁眼、抬头、牵手,表明大脑皮质功能恢复时才能终止降温。复温过程中应严格做到逐步升温,切忌体温反跳。④及早进行脱水疗法:心脏复跳后循环稳定,即静脉注射20%甘露醇或山梨醇0.5~1g/kg,必要时4~8h后重复1次,每日不超过3次,以降低颅内压;也可间断静脉注射呋塞米0.5~1mg/kg。24h尿量应超过静脉输入量800~1 000ml,使脑脊液压力降低在正常水平以下。

⑵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可使PaO2、血氧含量和氧弥散力明显升高,同时也使脑血管收缩、脑脊液量和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减轻脑水肿。早期应用作用明显。

巴比妥类药物治疗  巴比妥类药物可抑制脑代谢,控制抽搐,防止颅内压增高,目前仅用于抗惊厥。硫喷妥钠首次剂量为30mg/kg,随后可用2~5mg/kg维持,但须注意其呼吸抑制作用。

⑷钙通道阻滞剂治疗  细胞内Ca2超载在再灌注损伤中占重要地位。尼莫地平、利多氟嗪均可改善脑缺血后的脑血流和神经功能,不宜单独使用,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⑸其他药物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自由基清除剂、催醒药、脑细胞营养药等可根据病情而选用。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