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估
自评报告
学 校 名 称 | |
课 程 名 称 |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
课程层次(本/专) | 本科 |
课 程 类 型 | 理论为主课程 |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 医学 |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 中医学类 |
课 程 负 责 人 | 成 秀 梅 |
申 报 日 期 | 2008年06月16日 |
课程建设网站网址 | http://202.206.48.22/ec2006/C51/zcr-1.htm |
填 写 要 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3~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另附纸说明。
六、 本表中“建设期内”是指5年的建设时间内。
一、课程建设目标、内容和进展情况
建设目标 以科学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与诊治外科疾病的能力为目的,改革推进“两面一点”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考试内容和形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教学设备、教材建设、网上课程教学系统、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加强课程建设,医、教、研并重,使本课程成为具有优秀的教学队伍、充实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高质量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建设内容及进展情况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稳定以及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提升课程组成员的素质与水平,要使教师具有紧迫感,要研究并使用更新的教学方法,赶上新形势,更上一层楼。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了适应中西医结合“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我们根据教研室队伍结构,让教师分别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中学西”或“西学中”师资培训班的学习,除学习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学习。还有1名教师作为学术继承人参加了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此同时,努力提高学历层次,由教研室成立之初学历层次较低,发展到现在3名博士,5名硕士,大大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 教材建设: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研室一向重视教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任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编委,负责门脉高压、腹外疝等内容的编写工作,此教材系国内第一套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本科规划教材,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参编了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外科学》、《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临床研究》等教材的编写,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丰富与课程相关的网上资源(例如全程录像等),组织完善并存放到网上以供师生实现资源共享,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例如,增加学校间的师生交流;增加国内外相关网站的链接;对于已经开始更新讲授课件和网上自学课件,不仅仅改进内容,而且课件的性能也要提高,等等。努力在2-3 年内,使网站的功能和内容上一个新台阶。 实践教学:本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从试验、见www.lindalemus.com/hushi/习到临床实习,使学生首先进行一般技能的训练、摹拟,熟练掌握基本技术和操作要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安排课间见习与病案教学,每周组织教学查房与病例讨论,将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 |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成效
我们自教研室成立以来,一贯重视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开展符合中西医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整体思路,确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传统中医外科特色,结合现代科学进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诊治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外科课程内涵。从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并取得显著成绩。 1.课程模式改革:自2002年开始,我校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实行“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了适应这一重大改革,我们积极而认真地探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模式,努力寻求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术结合点,并最终确立了“两面一点”(“两面”即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一点”即中西医结合位点)的新课程模式,用于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材建设:任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编委,负责门脉高压、腹外疝等内容的编写工作,此教材系国内第一套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本科规划教材,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参编了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外科学》、《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临床研究》等教材的编写,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3.师资培养:为了适应中西医结合“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我们根据教研室队伍结构,让教师分别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中学西”或“西学中”师资培训班的学习,除学习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学习。还有1名教师作为学术继承人参加了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此同时,努力提高学历层次,由教研室成立之初学历层次较低,发展到现在3名博士,5名硕士,大大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 4.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围绕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内容优化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研究”,并按照《中西医结合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技能考核标准》、教学大纲等建立评估体系。临床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面一点”的授课方式,即分别讲授中医基本理论和西医基本理论,在治疗上讲授中西医结合点。例如在讲授乳腺疾病中乳腺炎(乳痈)时,首先讲授中医的病因病机:①哺乳不当,乳汁郁积;②情志不畅,肝气郁结;③饮食不节,湿热内生;④感受外邪,邪热阻络;⑤胎气上冲,气滞热结。诸因导致气滞热壅热盛肉腐,阻塞乳络而成乳痈。诊断要点:①好发人群:好发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初产妇尤为多见。②病史:常有乳汁排泄不畅或乳头破碎。③症状和体征:初期:乳头皲裂、刺痛、乳房胀痛、肿块压痛、微红、微热、伴恶寒发热、胸闷头痛、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成脓:肿块增大、疼痛剧烈、红肿热痛、10日化脓,伴高热、口渴口苦、便秘溲赤、关节酸痛、头痛、淋巴结肿大。溃后:脓出黄稠、肿消痛减,或脓水不断形成乳漏、袋脓、传囊乳痈。④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B型超声,穿刺抽脓。辨证论治将本病分为肝郁胃热、热毒炽盛、正虚毒恋三个证型进行论治,并根据不同阶段应用中医的外用药。然后讲解西医的病因病理为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治疗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最后阐释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优势和结合点。急性炎症期:中医内服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的中药,外敷消肿散结的中药合西医抗生素。脓肿形成期:中医切开排脓,内服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中药,西医抗生素。溃后期:中医内服托里消毒散,外九一丹、八二丹以提脓祛腐,使腐去新生,创口早日愈合,西医积极清创换药。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5.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方法改革:通过实验实训教学、课间见习、毕业实习,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能力的训练;在临床专业课程中率先开设实验课,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基本技术,训练基本技能,开拓研究思路。并编写《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实验指导》, 实验教学更加规范进行。从临床出发,利用多媒体、临床模拟实验室、示教室等授课,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在考核方法上,参照《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实施临床实习考核规范,出科考核增加临床操作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性以提高临床动手能力。在考核制度改革方面,实施临床病例考核及书面试题考核。通过见习与实习,加强对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能力的训练。 6.树立精品意识,提炼课程内涵: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着学校的教学水平。而“精品课程”,则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的优秀课程,具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并不断创新;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教师必须明确所授课程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所授知识要达到的效果,将传授知识和学生所需知识有机结合。 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成功申报了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内容优化研究与应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网络课程应用与研究”、“中西医结合专业三、五、七年制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西医临床课程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索”,积极探索教育规律。 附:教学研究课题、论文和成果
教学研究课题 1.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网络课程应用与研究(06020617).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2009 2. 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内容优化研究与应用(06020616).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2009 3. 中西医临床课程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08020338).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2010 4. 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06020337).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2006-2008 5. 多站考试在临床麻醉学毕业实习中的应用研究(06020431).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2006-2009 6. 关节骨科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06020472).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2008 7. 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08020334).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2008-2010 8.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08020335).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 重点课题 2008-2010 9.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2006).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10.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 (2007).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11. 中西医结合及中医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研究 (2007).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12. 中西医结合专业三、五、七年制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2007).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13. 实习医师的临床素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2001).河北省教育厅教学课题 14. 医学生临床素质培养(012018).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15. 外科疾病中西医结合位点探索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2006-2007 16. 应用PBL模式进行心电图教学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2006-2007 17. 外科学总论的整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2006-2007 18. 外科实习医师的素质教育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河北医科大学教学课题,2000年
教学研究论文 1. 成秀梅等.对<<中医外科>>教学的几点认识.中医杂志,2006,4 2. 成秀梅,赵淑明等.对<<中医外科>>教学的几点认识.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 3. 方朝义,杜惠兰,丁旭.凝练课程精品 提高质量意识 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良性发展 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教育 教育暨规划教材编审研讨会论文汇编 4. 丁旭,杜惠兰,李俊民等.加强中西医结合专科生中西医结合专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尝试.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 5. 方朝义,杜惠兰,丁旭.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实践探索 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教育 教育暨规划教材编审研讨会论文汇编 6. 冯贞梅,张青,丁旭.中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7,22(1) 7. 周爱民,杜惠兰,丁旭.加强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的必要性及模式初探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26(6) 8. 成秀梅,李彦竹.浅谈中西医结合.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17(8)1247-1248 9. 张风华,张建平,赵淑明,成秀梅等.“多媒体”在诊断中应用的利弊及对策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546-547. 10. 赵淑明,成秀梅,姚晓光.中医药院校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23(1)45-46 11. 李索林.加强青年医师素质培养 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医学与哲学,2006,27 (10):72-72. 12. 李索林.以人为本 发展小儿腔镜外科.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7(3):1-2. 13. 王金榜.中医伤科学教学方法研究.河北中医,2004,1:76—78
教学研究成果:
1. 《实习医师的临床素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获2003年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 《医学生临床素质培养》获2006年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3. 《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06年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 《中医伤科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获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 5. 《医德教育与中医诊法教学及时间研究》获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度教学成果 学术水平提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撰写著作18部、获奖多项,教学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教师培养:培养博士1名,硕士3名,参加进修和培训5次。 教材建设成绩卓著:参与了6部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 注重教学改革:积极申报各级教改课题。获教学课题11项,其中省、部级教学课题8项,校级课题3项。获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教学论文10篇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开展“三式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提问式教学;以病例为先导的参与式教学;以复习、巩固、解惑为目的的对话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应用挂图、图片、像片、模型,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改善网络建设环境。 问题与不足 1.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有待加强:建设一门精品课程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应具有扎实而宽厚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精湛的教学艺术。本课程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较单一,需要加强教育学、人文科学的学习与培训,引进相关学科人才,实现学科的渗透与交叉,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 2.教育研究与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教育理念与教学技术的进步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基石。专业教师未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培训,在教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方面比较薄弱,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术,加强教育研究,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争取高水平的教学成果。 |
三、课程建设具体情况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成秀梅 | 性 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64年01月 |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 称 | 教授 | 电 话 | 13582131713 | ||||||||||||||||||||||||||||||||||||||||||||||||||||||||||||||||||||||||||||||||||||||||||||||||||||||||||||||||||||||||||||||||||||||||
学 位 | 博士 | 职 务 | 传 真 | 0311-83809066 | |||||||||||||||||||||||||||||||||||||||||||||||||||||||||||||||||||||||||||||||||||||||||||||||||||||||||||||||||||||||||||||||||||||||||
所在院系 |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 | xiumeicheng@126。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河北医科大学西校区(050091) | ||||||||||||||||||||||||||||||||||||||||||||||||||||||||||||||||||||||||||||||||||||||||||||||||||||||||||||||||||||||||||||||||||||||||||||
研究方向 | 皮肤病;乳腺疾病;周围血管病 | ||||||||||||||||||||||||||||||||||||||||||||||||||||||||||||||||||||||||||||||||||||||||||||||||||||||||||||||||||||||||||||||||||||||||||||
个人 简介 | 1982-1987年,河北医学院中医专业大学本科,获学士学位;1987-199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3-2006年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1998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现为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评审专家,河北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全国第二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在教学上承担了从专科生、专升本学生、本科生到硕士生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教书育人,效果良好,深受师生的好评。教学名次在全校352名教师中排名第9位, 2008年获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二等奖,授课《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案和讲稿2005年被评为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案和讲稿。2004年度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河北医科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度获河北医科大学校级先进个人,参加编写了教育部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卫生部研究生“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临床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主持参加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3项、河北医科大学教学研究课题3项。在《中医杂志》、《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等高杂志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篇。 科研方面,在糖尿病肾病的形成机制及中药治疗作用机理研究、中医寒证本质探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5年共发表科研论文20篇,其中CSCD论文11篇;获河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奖1项,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4项。近5年主持河北省科技厅项目2项、河北省卫生厅科技项目3项、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基金项目1项,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等课题的研究。 | ||||||||||||||||||||||||||||||||||||||||||||||||||||||||||||||||||||||||||||||||||||||||||||||||||||||||||||||||||||||||||||||||||||||||||||
1-2 教学 情况 | 一、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
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四、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五、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
| ||||||||||||||||||||||||||||||||||||||||||||||||||||||||||||||||||||||||||||||||||||||||||||||||||||||||||||||||||||||||||||||||||||||||||||
1-3 学术 研究 |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参编教材 1 《中医外科学》 规划教材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6 编委 2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规划教材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编委 3 中西医结合 习题集 北京: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7 编委 4 中西医结合助理 习题集 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7 编委 5 《金匮要略选读》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主编 6 《中医外科临床与研究》“十一五”规划教材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编委
四、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
| ||||||||||||||||||||||||||||||||||||||||||||||||||||||||||||||||||||||||||||||||||||||||||||||||||||||||||||||||||||||||||||||||||||||||||||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赵淑明 | 性 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65年10月 |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 称 | 副教授 | 电 话 | 13673239051 | ||||||||||||||||||||||||||||||||||||||||||||||||||||||||||||||||||||||||||||||||||||||||||||||||
学 位 | 硕士 | 职 务 | 教研室副主任 | 传 真 | 0311-83809066 | ||||||||||||||||||||||||||||||||||||||||||||||||||||||||||||||||||||||||||||||||||||||||||||||||
所在院系 |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 | Zhaoshuming1@163。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外科学教研室(050091) | ||||||||||||||||||||||||||||||||||||||||||||||||||||||||||||||||||||||||||||||||||||||||||||||||||||
研究方向 | 乳腺疾病 | ||||||||||||||||||||||||||||||||||||||||||||||||||||||||||||||||||||||||||||||||||||||||||||||||||||
2⑴-2 教学 情况 |
一、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
2⑴-3 学术 研究 |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四、论著
1.外科护理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编者 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2006.6 2.外科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编者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2006.11 3.外科护理学习题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编者 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2007.6 4.中西医结合 习题集 编者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7.5 5.中西医结合助理 习题集 编者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7.5 | ||||||||||||||||||||||||||||||||||||||||||||||||||||||||||||||||||||||||||||||||||||||||||||||||||||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⑶-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王凤安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1年01月 |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 称 | 教授 | 电 话 | 13333015950 | ||
学 位 | 学士 | 职 务 | 教研室副主任 | 传 真 | 0311-83809066 | ||
所在院系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 Wfa2983@163。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 050000 | ||||||
研究方向 | |||||||
2⑶-2 教学 情况 |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 1.外科学,6学时/周,5届,学生总数960人 2.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3学时/周,2届,学生总数45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外科学见习,4学时/周,5届,学生总数360人 2.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见习,8学时/周,2届,学生总数300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1.外科实习意识素质教育及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 河北省省教育厅 2.现代信息技术在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临床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河北省省教育厅 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 1. 2003年被评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十佳授课教师”、“十佳优秀见习教师” 2. 2004年被评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十佳授课教师”、“十佳优秀见习教师” 3. 2005年被评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十佳授课教师”、“十佳优秀见习教师” 4.2005年被评为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研室主任 5. 2006年被评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十佳授课教师”、“十佳优秀见习教师” 6.2007年被评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十佳授课教师”、“十佳优秀见习教师”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进展期胃癌转移淋巴结钙粘蛋白-链蛋白复合体再表达机理的研究 河北省自然基金 第一主研人 6万 2. 进展期胃癌转移淋巴结钙粘蛋白-链蛋白复合体再表达机理的研究 河北省卫生厅 第一主研人 1万 3. 进展期胃癌转移淋巴结E-cadherin、beta-catenin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第一主研人 1万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胃癌中MMP-9和RAB5A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肿瘤防治研究,2008,35(2):130-131 第一作者 2. 进展期胃癌NF-κB蛋白的表达与α-及β-catenin在转移淋巴结癌细胞中再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29(1):28-32 第一作者 3. TRAIL、NF-κB和Caspase-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肿瘤防治研究,2007,34(4):256-258 第二作者 4. TRAIL及其受体DR4、DcR1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肿瘤防治研究,2006,33(1):23-25 第二作者 5. 大肠癌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其影响因子表达的研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2):253 第一作者 6.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7):636-637 第二作者 7. 上皮钙粘蛋白在大肠癌转移淋巴结癌细胞中的再表达及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1):1351-1352 第一作者 8. 大肠癌中p21、p27及c-Met的表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9):1030 第三作者 9. Fas/FasL、p27、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老年大肠癌中的表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9):1137 第一作者 10. 胃癌患者血清P抗体的临床意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6):633-635 第二作者 11. 不同部位胃组织Fas/FasL表达的研究 肿瘤防治杂志,2004,11(8):817-819 第一作者 12. 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4,25(5):273-275 第一作者 13. 胃癌中Fas/FasL、p27的免疫组化研究 肿瘤研究与临床,2003,15(5):303-305 第一作者 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 1. 胃癌微转移、微浸润机理、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的系列研究 河北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四主研人 2008年 | ||||||
2⑶-3 学术 研究 | |||||||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⑵-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李索林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4年3月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 称 | 教授 | 电 话 | 13333015839 | |
学 位 | 硕士 | 职 务 | 外科学教研室主任 | 传 真 | 0311-83809066 | |
所在院系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 lisuolin@263。net | |||
通信地址(邮编) |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215号(050000) | |||||
研究方向 | 腔镜外科 | |||||
2⑵-2 教学 情况 |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 1.外科学,8学时/周,5届,学生总数1850人 2.中西医结合外科学,3学时/周,3届,学生总数68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外科学见习,8学时/周,5届,学生总数560人 2.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见习,8学时/周,3届,学生总数300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外科实习医师的素质教育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河北医科大学教学课题,2000年 2.实习医师的临床素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河北省教育厅教学课题,2001年 3.医学生临床素质培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012018),2002年 4.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06020337),2006年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及论著 1.医学生临床素质培养[M]. 第一版,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ISBN 7-5034-1634-3. 2.加强青年医师素质培养 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水平[J].医学与哲学,2006,27(10):72-72. 3.以人为本 发展小儿腔镜外科[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7(3):1-2. 4.重视素质教育 搞好门诊实习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20(1) 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 1. 《实习医师的临床素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获2003年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 《医学生临床素质培养》获2006年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3. 2002年获河北医科大学先进教师称号 4. 2003年获河北医科大学“优秀党外知识分子”称号 5. 2006年获河北省第六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6. 2006年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严重结构异常的筛查、诊断和治疗规范化方案的研究 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计划项目 (2006BAI05A00) 第二主研人 600万元 2. 腹腔镜手术系列 国家“十一五”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项目150号 第一主研人 10万元 3. 先天性胆管囊肿肠神经发育异常及发病机制研究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C2008001106) 第一主研人 5万元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腹腔镜辅助下肠重复畸形手术治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3,24(3) 第二作者 2. 小儿颈静脉扩张症手术治疗随访及评价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3,24(4)第二作者 3. 术中造影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3) 第一作者 4. 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4,25(4) 第一作者 5. 腹腔镜在小儿胃内巨大结石取出中的应用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4,25(4) 第二作者 6. 腹腔镜下胃固定术治疗小儿胃扭转并游走脾一例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4,25(4)第二作者 7. 腹腔镜技术在新生儿和小婴儿外科中的应用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4(5) 第一作者, 8. 腹腔镜十二指肠隔膜切除术一例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19(12) 第二作者 9. 小儿腹腔镜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诊治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5,26(4) 第一作者 10. 胆总管囊肿切除不同胆道重建术的远期疗效评价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5,26(6) 第一作者 11.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治疗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9)第二作者 12. 腹腔镜在胆总管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中的应用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2(23)第一作者 13. 脾蒂结扎法小儿腹腔镜脾切除术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5,2(11) 第一作者, 14. 腹腔镜胃空肠缝合吻合术治疗小儿幽门梗阻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6,27(12) 第一作者 15. 小儿免钉合器腹腔镜胃空肠缝合吻合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6,6(12)第一作者 16. 内结扎法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1) 第一作者 17. 腹腔镜辅助高位肛门闭锁手术的初步经验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22(1)第二作者 18. 腹腔镜次全结肠切除术(Deloyers手术)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7,6(1)第一作者 19. 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7,12(2) 第一作者 20. 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应用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22(3) 第二作者 21. 腹腔镜Ladd手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7(5) 第一作者 22. 腹腔镜次全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7,28(7) 第一作者 专著 1. 医学生临床素质培养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主编 2005年4月 ISBN 7-5034-1634-3 2. 小儿腹腔镜手术图解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主编 2005年4月 ISBN 7-81060-438-4R 3. 小儿腹腔镜手术系列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主编 2008年4月 ISRC CN-A38-08-0029-O/V.R 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 1. 腹腔镜下脾蒂结扎法脾切除术,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主研人,2004年 2.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主研人,2005年 3.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胰管合流异常及肝脏血液动力学变化研究,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主研人,2002年 4. 腹腔镜下胆总管扩张症切除、胆道重建术,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主研人,2002年 | |||||
2⑵-3 学术 研究 |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⑷
2⑵-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李永清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3年01月 |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 称 | 教授 | 电 话 | 0311-86265078 | ||
学 位 | 学士 | 职 务 | 科主任 | 传 真 | 0311-83809066 | ||
所在院系 |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 | | Liyongqing@163。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050000) | ||||||
研究方向 | 泌尿系结石;周围血管病 | ||||||
2⑵-2 教学 情况 |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西医结合外科学,14学时/周,3届,学生总数850人 2.中西医结合外科总论,6学时/周,3届,学生总数680人 3.中医外科学,8学时/周,5届,学生总数22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结合外科总论见习示教,2学时/周,3届,学生总数680人 2.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见习示教,2学时/周,3届,学生总数850人 3.西医外科学见习示教,2学时/周,3届,学生总数920人 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 1.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2005年被评为石家庄市中医学会第一届脉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2006年被聘为《河北中医》杂志编委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脉痹冲剂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血流变观察,河北省中医药学会,2003年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四妙勇安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足25 例 四川中医, 2006,7 第3作者 2.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38例疗效观察. 河北中医, 2006,6 第3作者 3.中药外洗加微波治疗臁疮79 例. 辽宁中医,2003.4 第3作者 | ||||||
2⑵-3 学术 研究 | 专著 1.全国中医自考应试指南丛书《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编 2001 2.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编委 2005 3.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委 2006 4.《中医方剂通释》 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编委 1998 5.全国中医自考应试指南丛书《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 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 1 脉痹冲剂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血流变观察,河北省中医药学会, 2004年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主研人 | ||||||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 师) | 姓 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科专业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成秀梅 | 女 | 1964.01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 | 理论教学,实验实训 | |
赵淑明 | 女 | 1965.10 | 副教授 | 中西医结合 | 理论教学,实验实训 | |
王凤安 | 男 | 1951.01 | 教授 | 外科学 |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 |
李索林 | 男 | 1964.03 | 教授 | 外科学 |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 |
李永清 | 男 | 1953.01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 |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 |
高石军 | 男 | 1964.08 | 教授 | 外科学 |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 |
王金榜 | 男 | 1963.08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 |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 |
田玉芝 | 女 | 1952.12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 |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 |
于亚东 | 男 | 1968.06 | 副教授 | 外科学 |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 |
张 山 | 男 | 1964.04 | 副教授 | 外科学 |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 |
丁 旭 | 男 | 1974.12 | 讲师 | 中医外科学 | 理论教学,实验实训 | |
冯瑞雪 | 女 | 1969.04 | 讲师 | 中医外科学 | 实验教学 | |
姚晓光 | 男 | 1978.12 | 助教 | 中西医结合 | 理论教学,实验实训 | |
宫志强 | 男 | 1981.02 | 助教 | 中西医结合 | 实验教学 | |
张培楠 | 男 | 1983.03 | 助教 | 临床医学 | 实验教学 | |
3-2 教学 团队 整体 结构 | 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高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还要注明双师结构 职称结构:本教研室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助教3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67%。 年龄结构: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50岁。科室整体年龄分布:>50岁3人,40-50岁7人,30-40岁3人,<30岁2人。 学历结构: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名,占20%,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名,占53%。 学缘结构:1名在日本岗山大学医学部获得博士学位,1名在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名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每位教师均曾在其他单位学习或进修。 师资配置情况:理论课师生比例1:11;临床见习课师生比例1:5; 本专业配有3名实验教师,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2。 | |||||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我们自教研室成立以来,一贯重视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开展符合中西医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整体思路,确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传统中医外科特色,结合现代科学进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诊治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外科课程内涵。从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并取得显著成绩。 1.课程模式改革:自2002年开始,我校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实行“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了适应这一重大改革,我们积极而认真地探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模式,努力寻求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术结合点,并最终确立了“两面一点”(“两面”即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一点”即中西医结合位点)的新课程模式,用于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材建设:任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编委,负责门脉高压、腹外疝等内容的编写工作,此教材系国内第一套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本科规划教材,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参编了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外科学》、《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临床研究》等教材的编写,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3.师资培养:为了适应中西医结合“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我们根据教研室队伍结构,让教师分别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中学西”或“西学中”师资培训班的学习,除学习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学习。还有1名教师作为学术继承人参加了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此同时,努力提高学历层次,由教研室成立之初学历层次较低,发展到现在3名博士,5名硕士,大大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 4.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围绕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内容优化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研究”,并按照《中西医结合 技能考核标准》、教学大纲等建立评估体系。临床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面一点”的授课方式,即分别讲授中医基本理论和西医基本理论,在治疗上讲授中西医结合点。例如在讲授乳腺疾病中乳腺炎(乳痈)时,首先讲授中医的病因病机:①哺乳不当,乳汁郁积;②情志不畅,肝气郁结;③饮食不节,湿热内生;④感受外邪,邪热阻络;⑤胎气上冲,气滞热结。诸因导致气滞热壅热盛肉腐,阻塞乳络而成乳痈。诊断要点:①好发人群:好发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初产妇尤为多见。②病史:常有乳汁排泄不畅或乳头破碎。③症状和体征:初期:乳头皲裂、刺痛、乳房胀痛、肿块压痛、微红、微热、伴恶寒发热、胸闷头痛、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成脓:肿块增大、疼痛剧烈、红肿热痛、10日化脓,伴高热、口渴口苦、便秘溲赤、关节酸痛、头痛、淋巴结肿大。溃后:脓出黄稠、肿消痛减,或脓水不断形成乳漏、袋脓、传囊乳痈。④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B型超声,穿刺抽脓。辨证论治将本病分为肝郁胃热、热毒炽盛、正虚毒恋三个证型进行论治,并根据不同阶段应用中医的外用药。然后讲解西医的病因病理为乳汁淤积www.lindalemus.com/sanji/和细菌入侵。治疗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最后阐释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优势和结合点。急性炎症期:中医内服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的中药,外敷消肿散结的中药合西医抗生素。脓肿形成期:中医切开排脓,内服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中药,西医抗生素。溃后期:中医内服托里消毒散,外九一丹、八二丹以提脓祛腐,使腐去新生,创口早日愈合,西医积极清创换药。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5.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方法改革:通过实验实训教学、课间见习、毕业实习,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能力的训练;在临床专业课程中率先开设实验课,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基本技术,训练基本技能,开拓研究思路。并编写《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实验指导》, 实验教学更加规范进行。从临床出发,利用多媒体、临床模拟实验室、示教室等授课,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在考核方法上,参照《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实施临床实习考核规范,出科考核增加临床操作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性以提高临床动手能力。在考核制度改革方面,实施临床病例考核及书面试题考核。通过见习与实习,加强对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能力的训练。 6.树立精品意识,提炼课程内涵: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着学校的教学水平。而“精品课程”,则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的优秀课程,具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并不断创新;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教师必须明确所授课程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所授知识要达到的效果,将传授知识和学生所需知识有机结合。 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成功申报了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内容优化研究与应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网络课程应用与研究”、“中西医结合专业三、五、七年制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西医临床课程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索”,积极探索教育规律。 附:教学研究课题、论文和成果
教学研究课题 1.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网络课程应用与研究(06020617).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2009 2. 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内容优化研究与应用(06020616).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2009 3. 中西医临床课程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08020338).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2010 4. 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06020337).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2006-2008 5. 多站考试在临床麻醉学毕业实习中的应用研究(06020431).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2006-2009 6. 关节骨科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06020472).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2008 7. 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08020334).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2008-2010 8.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08020335).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 重点课题 2008-2010 9.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2006).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10.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 (2007).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11. 中西医结合及中医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研究 (2007).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12. 中西医结合专业三、五、七年制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2007).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13. 实习医师的临床素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2001).河北省教育厅教学课题 14. 医学生临床素质培养(012018).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15. 外科疾病中西医结合位点探索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2006-2007 16. 应用PBL模式进行心电图教学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2006-2007 17. 外科学总论的整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2006-2007 18. 外科实习医师的素质教育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河北医科大学教学课题,2000年
教学研究论文 1. 成秀梅等.对<<中医外科>>教学的几点认识.中医杂志,2006,4 2. 成秀梅,赵淑明等.对<<中医外科>>教学的几点认识.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 3. 方朝义,杜惠兰,丁旭.凝练课程精品 提高质量意识 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良性发展 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教育 教育暨规划教材编审研讨会论文汇编 4. 丁旭,杜惠兰,李俊民等.加强中西医结合专科生中西医结合专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尝试.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 5. 方朝义,杜惠兰,丁旭.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实践探索 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教育 教育暨规划教材编审研讨会论文汇编 6. 冯贞梅,张青,丁旭.中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7,22(1) 7. 周爱民,杜惠兰,丁旭.加强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的必要性及模式初探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26(6) 8. 成秀梅,李彦竹.浅谈中西医结合.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17(8)1247-1248 9. 张风华,张建平,赵淑明,成秀梅等.“多媒体”在诊断中应用的利弊及对策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546-547. 10. 赵淑明,成秀梅,姚晓光.中医药院校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23(1)45-46 11. 李索林.加强青年医师素质培养 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医学与哲学,2006,27 (10):72-72. 12. 李索林.以人为本 发展小儿腔镜外科.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7(3):1-2. 13. 王金榜.中医伤科学教学方法研究.河北中医,2004,1:76—78
教学研究成果:
1. 《实习医师的临床素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获2003年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 《医学生临床素质培养》获2006年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3. 《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06年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 《中医伤科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获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 5. 《医德教育与中医诊法教学及时间研究》获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度教学成果 | |||||
3-4 师资 培养 | 建设期内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积淀,目前已形成知识结构较为完善,人员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依托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这一国家级重点学科,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们采取的措施和主要成效有: 1.坚持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要求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指导,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并根据青年教师自身特点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计划。 2.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英语学习班,为开展现代化教学、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3.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参加国家级继教项目“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班”,采用“中学西”和“西学中”的方式,充实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顺利适应中西医结合教育“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 4.提高学历层次,改善人员队伍结构:近5年来,有3人获博士学位,4人获硕士学位,并引进硕士1人。还有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5.积极从事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更好的把握本学科前沿动态和疾病变化特征。全体教师每年度均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带教或医疗工作。 6.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科研基金课题和教改基金课题。获教学课题18项,其中省、部级教学课题14项,校级课题4项。获教学成果奖4项河北省教学成果奖2项,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在《中医杂志》、《医学与哲学》等学术期刊发表教学论文13篇。科研基金资助共3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计划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20项、厅局级课题13项。获科研成果奖18项。发表科研论文131篇,其中SCI论文4篇;著作39部。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质量一贯受到学生的好评,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2名教师获二等奖,1名教师获优秀奖,2名教师获河北省高校和河北医科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授课《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案和讲稿被评为2005年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案和讲稿。2名教师在学院组织的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获二等奖,1名教师获三等奖。5人获教学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努力学习有5名老师取得硕士学位,3名取得博士学位。为学校培养了一批骨干,使整体素质大大提高。 。 | |||||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 (或学位)的人数的比例。 |
4.目前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为主课程填此表) |
①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目标 |
河北医科大学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老校,中西医结合教育是在经历了百年的沧桑后,绽放的新枝。我校中西医结合基础是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是省重点学科,同时,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拥有从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的完善教育体系。目前,我校的学校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在2004年“中国大学评价”综合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二。多年来,有着稳定而良好的生源基础。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中医学、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临床各科工作的医师以及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与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认识和研究外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本科、本硕连读、硕士及博士教育的专业主干课程。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试验教学及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西医的基本理论;掌握外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
②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简要地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发展概况;系统论述中医对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方法的认识;及麻醉、无菌术、输血、体液失衡、休克、重症监护、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感染等基本技术和基础疾病。 各论分别论述中、西医对损伤、肿瘤、食管疾病、腹外疝、急腹症、胃十二指肠疾病、肝脏疾病、消化道出血、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肛管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措施。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内容有一定的顺序,必须先讲授总论然后讲授各论,一般总论安排在本科学习的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各论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总学时数为160学时。学时分配为理论:130学时;实验:16学时;见习:14学时。
理论课时分配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8 第三章 无菌术 2 第四章 麻醉 5 第五章 体液与营养代谢 5 第六章 输血 2 第七章 休克 5 第八章 围手术期处理 2 第九章 重症救治与监测 3 第十章 疼痛与治疗 自学 第十一章 内镜、腔镜及显微、移植技术 自学 第十二章 感染 5 第十三章 损伤 14 第十四章肿瘤 11 第十五章急腹症 12 第十六章甲状腺疾病 4 第十七章乳房疾病 5 第十八章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4 第十九章 门静脉高压症 2 第二十章肠道炎症疾病的外科治疗 自学 第二十一章腹外疝 4 第二十二章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自学 第二十三章泌尿、男生殖系疾病 7 第二十四章肛门直肠疾病 7 第二十五章周围血管病 4 第二十六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16 总结答疑 2 合 计 130学时 实验学时分配 内 容 学 时 无菌操作、穿手术衣、戴手套; 病人手术区的准备 4学时 手术器械的认识;手术基本操作(打结) 4学时 手术基本操作(缝合); 4学时 心肺复苏;实验课考试 4学时 合 计 16学时 见习学时分配 内 容 学 时 见习一 肝脏疾病 2学时 见习二 颅脑损伤 2学时 见习三 颈部疾病 2学时 见习四 乳房疾病 2学时 见习五 腹外疝 2学时 见习六 腹部损伤 2学时 见习七 周围血管病 2学时 合 计 14学时 |
③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
课程重点:掌握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见疾病的诊断及处理。 课程难点: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认识外科疾病思维方法,及应用中西医知识治疗外科疾病的能力。 解决办法: 1.开展”两面一点”教学模式,注重突出中西医结合外科特色。课堂教学中除讲解中、西医理论外,寻找中西医学在外科疾病的结合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讲授,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的优势,重点讲解继承传统中医外科特色及中西医结合宝贵经验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中西医结合思路。 2.注重课程配套教材编写。为了实施课程建设,除了参编出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材以外,还制定了《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大纲》,编写《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实验指导》,使学生能够知道要学什么以及怎么学。 3.突出临床技能训练。临床技能是医学生立足之本,学贯中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和方法。 |
④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课程不填) |
1.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实践教学理念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引导创新思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特点,力求教学活动小型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效果直观化;重视将知识传授与临床思维、语言交流、文字表达、综合分析、信息选择、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融为一体。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实施以病案分析、多媒体教学、手术录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力求趋向前沿,反映现代医学的综合交叉,坚持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渗透融合;以活跃课堂、拓宽专业口径与临床实践。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为主导,学为中心,设计为先,组织缜密,形式多样,整体统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应用要富有时代创意。教学内容遵循教改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以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中西医外科学的发展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对部分内容和学时等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总的界定原则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知识传授及能力训练为基点。
2.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实践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我教研室一直把实践教学放到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无论是基础技能操作训练,还是临床见习、实习,选派的带教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作风严谨,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在带教的实践教学中,严格把握好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精心细致的组织,严格执行一对一的带教措施。随着社会需求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展变化,我教研室依据师生的教学反馈,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和计划。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应用很强的学科。外科学基础要求学生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熟练掌握外科基本操作技术,并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到临床;外科临床要求学生掌握临床思维方法,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急救应急处理能力。为适应未来的临床工作,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设计如下实践课内容: 1.1训练性实验 中西医外科学总论的教学同时,在实验室进行外科学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课:包括:无菌术——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和病人手术区的术前准备;常用手术器械的应用;外科手术基本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开放实验室。 1.2综合性实验 根据课程的要求设计了心肺脑复苏等综合性实验。以提高综合分析处理疾病的能力。 1.3探索性实验 并根据课程的要求计划设计并开设动物手术示教等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创新思维。 为使同学们早接触临床,掌握临床思维方式、方法,在外科学各论课堂教学的同时,安排了课后病例分析讨论、临床见习及社会实践等活动。(附照片) 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到社区义诊、鼓励优秀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每年暑期带领学生进行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每年组织部分学生(10-15人左右)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中西医外科学研究生科研试验,进行实验教学等,参加硕、博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的开题、实施和答辩过程。 3.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实训等外科训练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见习和实习培养了学生临床实际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维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既服务了群众,又对学生进行了临床医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育,同时从实际行动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学生更好地走向临床奠定了基础。在科研过程及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但培养了研究生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科研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大学生们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初步的科学思维方法能力,进行创新思维和科技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科研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们科研相关素质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5.教学条件
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实训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条件;网络教学环境 |
1.教材使用与建设 主编与参编教材: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研室一向重视教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田玉芝教授参加编写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成秀梅教授参加了统编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外科临床与研究》,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精编教材《中医外科学》的编写工作,李永清教授参加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的编写;赵淑明副教授参加了统编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外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精编教材《外科学》的编写工作。《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学在各位教师的努力下,其内容得到不断地丰富、完善。2004年在中西医结合专业进行实验教学,并编写了《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实验指导》。 近五年使用的教材: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系列教材,贺菊乔、何清湖 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李乃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外科学》 主编:陆德铭 上海科技出版社 《中医外科学》 主编:谭新华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外科学》 主编:喻文球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外科学》 主编:李乃卿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外科学》 主编:梁力建 人民卫生出版社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学校图书馆有外科专业图书数百册,外科教研室有本专业录像、DVD光盘,可提供学生作用。外科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方便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3.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自编《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实验教学指导》,内容包括:无菌术、手术器械的认识、外科基本技术操作、心肺复苏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实验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环境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多数外科疾患需要手术治疗。由此外科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培训成为外科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前初步掌握外科的基本技能及无菌技术,以尽快适应临床的需要,严格按临床手术程序要求学生,以相应实验项目,从换鞋、更衣、洗手等最基本技术到切开、止血、缝合等操作技能逐一让学生学习训练,期间通过影像资料、教师示教等教学方法,效果较好,学生均能达到每次实验课的要求。为配合本课程的开展,教研室专门配有模拟人、基本外科操作器械等多种设备,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学校外科实验室进行开放性教学,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实验室制定了操作规范,外科实验室的教学条件满足教学的要求。 外科见习依托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和河北以岭医院,医院外科科室,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外科疾病,病源充足, 病种较多,能充分满足临床见习及实习的需要。 |
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举例说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理念、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及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举措 |
1. “三结合”理念贯穿教学 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中西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注重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自主学习方式,掌握中西医结合外科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临床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加强综合性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1.1中西医结合,突出重点 在具体授课时应用”两面一点”教学模式,内容遵照中、西医结合专业特点,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诊治手段,对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整体认识,针对不同疾病特点,突出重点,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中医药治疗效果优于西医治疗效果的,则着重的突出中医理论和中医辨证治疗,优化课程内容,如: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与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关系密切,逍遥散疏肝解郁治疗效果较好。而对现代诊疗效果优于中医疗效者,则着重突出西医理论与治疗方法,如:溃疡病急性穿孔的诊治,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则重点讲述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方法。做到中西并举,突出重点。 1.2临床与基础相结合 外科疾病的治疗不同于其他的是“手术”,手术治疗的前提是对相关部位及周围的解剖生理做到心中有数,故每个疾病的讲授前,首先应对相关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温习,如:讲述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时,对胃、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血液循环情况、神经支配、淋巴归属及生理功能等基础知识,可采用教师引导复习、或通过提问形式帮助学生回忆复习。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主要的临床课,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临床,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运用病例分析讨论、病例切入的方式、实训、见习、观看外科手术录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同学早期接触临床、熟悉临床,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诊治思路和动手能力。并且及时把外科前沿知识和新的手术方法介绍给同学,如:胆囊炎、胆囊结石可选择腹腔镜下切除胆囊,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2. “三式教学法”灵活应用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内容较多而分散,涉及面广,各部分之间连贯性差,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满堂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乏味,不易使学生产生兴趣,难以发挥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而运用提问式、参与式、对话式的“三式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由单纯传授知识的主讲变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主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存储器,变成主动学习的主体,使“教学”的概念由传授学生知识,扩展延伸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能力。 2.1 以问题为中心的提问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开平铺直叙的方式,艺术性地采用一些提问的方式,由老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提问,可以在前次课预告,让学生有所准备,也可以当场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思维能力。 2.2 以病例为先导的参与式教学 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一些临床病案进行分析讨论,使老师与学生双向沟通,互相促进。病例讨论可以是以教师为主,也可以是学生为主有准备的病案讨论,也可以学生为主无准备的病案讨论,这样反复对学生进行临床医疗的模拟和实践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活跃思维、强化所学知识都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2.3 以复习、巩固、解惑为目的的对话式教学 对话可以是学生问老师,也可以是老师问学生,不拘方式,这样可以营造较轻松的氛围和较广的发挥空间,见仁见智,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反馈信息,以补漏、拾遗,解决疑点、难点。同时还可启发学生的思路,使知识从局部得到延伸。 3.教学手段多管齐下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其内容范围包括生于体表的、能够用肉眼直接诊察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疾病,故有直观、形象等特点,单纯靠传统的教案形式来表达,学生仍然很难理解,教学效果较差。需要将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引入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学中来,要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双管齐下。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具有生动、鲜明、直观、形象等特点,外科学的内容较易结合多媒体手段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媒体、学习内容和学生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做到视听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如努力寻找外科疾病中、西医的结合位点,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讲解,提高学生听课效果。 在考核制度改革方面,实施理论课与实践课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将实验课考试成绩记入总成绩。加强见习和毕业实习的管理,进行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指标的改革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生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试验训练、见习、毕业实习,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能力的训练。 本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支柱,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关键,全体任课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辛勤耕耘,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还把师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因此,教师均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4.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复合型的要求。一个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全球互联网络为主要载体,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以雪崩之势向前发展。在此形势下,知识信息对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自我获取与更新信息和知识的技能。 我们在实践中以科技信息为先导,以医学技术为保障,向学生传授现代医学信息知识并在教学中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成为当前教学的迫切任务。在教学中尽最大能力的为学生创造网络信息环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获取信息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在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课的学习当中适当穿插讲解一些关于远程医学,医学信息学等应用于本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 同时我们全面开展了多媒体教学,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购进了大量的课件供学生网上学习。在配合多媒体的教学中,图文并茂,将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客观真实呈现在学生面前,变抽象理论为具体的感性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克服了以往教学手段单一、内容简单枯燥、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弱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研究。主持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内容优化研究与应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网络课程应用与研究”、“外科疾病中西医结合位点探索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外科学总论的整体化教学改革研究”等探讨,并且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德育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设计,开展了“中西医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变化研究”、“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的研究。 通过上面的努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 。徐躻等同学获得河北省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
7.教学效果
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 |
一、对课程的评价 1.校外专家评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陈红风教授评价《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运用中医指导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运用传统中医特色,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来诊治疾病。拓宽了中医外科的诊疗思路,扩大了传统中医的诊治范围,反映了我国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值得进一步探索应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杨素清教授评价我校开设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在学术思想上,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原则,保障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临床实践上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诊治思路和动手能力,取得较好成效,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是一门优秀的课程,具有推广价值。 2.校内专家评价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杜惠兰教授评价《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有自编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习题库等配套资源,大胆创新中西医结合,大大拓宽了中医外科的诊疗思路与范围,内容既继承中医的精华,同时又结合现代医学,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及创新性,建议进一步总结及推广应用。河北医科大学常风云教授评价《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运用传统中医特色,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来诊治疾病。既继承中医外科优势,运用消托补三大治则治疗感染性疾病,又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烧伤等疾病的宝贵经验,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具有较强指导意义。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姬成武教授评价《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运用经典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来诊治疾病,拓宽了中医外科的诊疗思路,扩大了传统中医的诊治范围,内容反映了我国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也反映了当代世界在该领域前沿的发展状况的相关理论,具有较强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应用。 3、学生评价 学院组织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讲授质量进行评价,认为该门课程讲授方法和内容符合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并开展“三式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二、对主讲老师的评价 1、督导专家的评价 本学院聘请督导专家随机对所有主讲老师进行督导和评价。其中崔志勇教授评价成秀梅老师担任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符,突出重点,难点的讲解透彻详细,并恰到好处的应用了一些病例和图片,讲课效果好。蔡允盛教授评价李永清老师担任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课前准备充分认真,教学内容简明扼要,重点内容突出讲解,易懂、明确,板书整齐清晰,条理性强。听课印象较深质量较好;秦满教授评价赵淑明老师担任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熟悉,多媒体的运用比较好,教学姿势不拘束,配合手势,显得比较活泼。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的评价 在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中,对教研室的整体教学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对各位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给予高度的评价 。学生通过网上对任课教师打分评价,成秀梅教授在全校400多名教师中名列第9,赵淑明老师、李永清老师、王凤安老师、李索林老师、张山老师、姚晓光老师也被被学生评为临床课授课效果好的教师。另外,2名教师获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二等奖,1名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得优秀奖。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估结果 教 师 课程名称 学生人数 评价分数 赵淑明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体液代谢 65人 89.85 李永清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乳腺疾病 42人 86.08 李永清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泌尿疾病 42人 95.95 姚晓光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外科感染 65人 90.08 王金榜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周围血管病 42人 92.82 成秀梅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皮肤病 80人 87.02 成秀梅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甲状腺疾病 80人 95.47 赵淑明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急腹症 65人 90.51 王凤安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直肠肛管疾病 80人 92.53 李索林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胆道疾病 65人 94.47 张 山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麻醉学 42人 96.45 学生评教指标 1、教学态度:1.治学严谨,仪表端庄,严格遵守教学纪律;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教学内容与方法:1.突出重点,讲清难点;2.能结合实例讲解;3.介绍学科发展新动态,并适当评价。4.各种教学媒体能恰当利用。 3、教学效果: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情况。 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成秀梅教授在全校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排在第9名;教研组全体老师均排在全校的前200名以内。
三、对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围手术期处理”、“大肠癌”、“急性阑尾炎”、“银屑病”均为《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病例。每位老师为自己的课程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精心的准备,课堂教学录像的教学内容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在讲授过程中能创新性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理念,结合实例进行教学,举例恰当、生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气氛良好。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到教书并育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好。
四.对教材的评价 1.校外专家评价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总结了历版教材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按教学大纲和新世纪教材的总体要求进行编写。《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本书简明扼要、实用性强。在各个疾病都作简明扼要介绍病因病机、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后,重点论述中医、西医的诊治方法,突出中医辨证论治,体现出中医理论和经验特色,将作者的临床经验、体会融为一体,开拓了中西医结合思路,对今后中西医结合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教材还丰富和发展了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病因病机学说,补充了各种临床常见疾病的辨证要点和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对治法作较大的改革,根据临床实际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外科急症治疗三大类。教材删除了一些临床比较少见的病种,增加了中医治疗有特色和有前景的新病种,注重构思新体例来发展自身的优势,充实了鉴别诊断、应急处理和现代诊断新技术,以提高学生临床诊疗能力。选方用药注重实用性,精选疗效确切的方剂和现代中医的经验方,以反映方剂的发展应用。编校、装帧质量亦佳。 2.校内专家评价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杜惠兰教授评价《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本套教材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的中医教育改革的需求。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常风云教授评价本套教材内容突出“新、深、精”特点,应用最新的诊断标准,治疗指南,反映了我国40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也反映了当代在该领域前沿的学科发展状况,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许庆友教授评价该系列教材具有鲜明特色,体现在既重视“三基”内容,又突出高、新、深的水平;既保持中、西医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又突出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结合优势。 附: 校外专家评议材料:
陈红风教授评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 杨素清教授评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 龙华医院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医院外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佃温教授评议 (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校内专家评议材料:
杜惠兰教授评定 姬承武教授评定
督导组专家评议材料:
学生听课评议:
|
8.网络资源建设情况
中西医结合外科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很多内容并不是单纯地通过书本或课堂教学就能够全面地掌握,因而我们设立了“网络资源” 这一子栏目,希望通过一些更为具体详尽的教学材料,帮助大家直观地学习及掌握中西医结合外科基本理论。 有提供校园网络,与Internet直接相通,本科室、各课室也能独立上网,网管中心、电教中心还专门配备学生上网的大型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另一学习途径。同时本课程为临床专业课,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本课程老师上课时配合播放医学专业的录像、DVD光盘,使课堂气氛更为生动活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能独立上网直接到我课程上录像库里观看临床各种手术的手术过程。 教研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并计划在2009-2011年,逐步完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全程授课录像,并上传到相应的网站。为全国中、西医院校间的合作,资源共享提供平台,为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9年: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绪论、无菌与手术、麻醉、输血与输血反应、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的失衡、外科营养、休克、重症监测治疗与心肺脑复苏和围手术期处理授课录像上网。 2010年:中西医结合外科证治概论、外科感染、皮肤病、性传播疾病、颈部疾病、乳房疾病和胸部疾病授课录像上网。 2011年:急腹症及腹部外科疾病、泌尿男科生殖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病、大肠肛门疾病、外科其他疾病及常见体表良性肿瘤授课录像上网。 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2009年全面开通精品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包括:首页、申报表格、师资力量、教学条件、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教学录像、效果评价、获奖情况、习题及答案、实验指导、网络资源、参考书籍、在线问答、手术录像等。两年后即2011年实现全部课程授课录像上网,并且实行不间断网络维护,每3~6个月进行一次“网络资源”栏目的更新,增加专题网站的项目,丰富栏目的内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反映学科前沿。积极与兄弟院校合作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为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2013年建设成一个成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品课程网站。 |
9.特色与创
1.主动适应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内容 自2002年开始,我校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实行“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教学培养模式。为了适应这一重大改革,我们积极而认真地探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教学模式。围绕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内容优化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研究”,并按照《中西医结合 技能考核标准》、教学大纲等建立评估体系。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努力寻求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术结合点,并最终确立了“两面一点”(“两面”即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一点”即中西医结合位点)的新模式。教师在教学时,分别讲授中医基本理论和西医基本理论,在治疗上讲授中西医结合点。 例如在讲授乳腺疾病中乳腺炎(乳痈)时,首先讲授中医的病因病机:①哺乳不当,乳汁郁积;②情志不畅,肝气郁结;③饮食不节,湿热内生;④感受外邪,邪热阻络;⑤胎气上冲,气滞热结。诸因导致气滞热壅热盛肉腐,阻塞乳络而成乳痈。诊断要点:①好发人群:好发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初产妇尤为多见。②病史:常有乳汁排泄不畅或乳头破碎。③症状和体征:初期:乳头皲裂、刺痛、乳房胀痛、肿块压痛、微红、微热、伴恶寒发热、胸闷头痛、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成脓:肿块增大、疼痛剧烈、红肿热痛、10日化脓,伴高热、口渴口苦、便秘溲赤、关节酸痛、头痛、淋巴结肿大。溃后:脓出黄稠、肿消痛减,或脓水不断形成乳漏、袋脓、传囊乳痈。④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B型超声,穿刺抽脓。辨证论治将本病分为肝郁胃热、热毒炽盛、正虚毒恋三个证型进行论治,并根据不同阶段应用中医的外用药。然后讲解西医的病因病理为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治疗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最后阐释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优势和结合点。急性炎症期:中医内服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的中药,外敷消肿散结的中药合西医抗生素。脓肿形成期:中医切开排脓,内服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中药,西医抗生素。溃后期:中医内服托里消毒散,外九一丹、八二丹以提脓祛腐,使腐去新生,创口早日愈合,西医积极清创换药。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根据专业教育特点,多方位砺师资 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系统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根据中西医结合学科活力强、优势大,以及专业教育重实践的教学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师资培养工作。 (1)学历教育:近5年来,有3人获博士学位,4人获硕士学位,并引进硕士1人。 (2)名师高徒:有两名教师分别被遴选为国家级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其中1人已通过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考核,顺利出师。 (3)长短期培训:委派教师参加为期2年的国家级继教项目“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班”,采用“中学西”和“西学中”的方式,充实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顺利适应中西医结合教育“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 3.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打造课程精品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中西医结合基础”系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系省级重点学科。学校拥有温进坤、李恩、赵玉庸、杜惠兰、李佃贵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雄厚的学科积淀,成为我们打造精品课程的基石。注重长期积累,不断创新,注入先进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 开展多项省级教改课题。积极探讨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规律。 |
四、今后课程整改和建设方案
1.整改和建设目标、内容、拟采取的政策措施
1.整改和建设目标: 以科学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与诊治外科疾病的能力为目的,改革推进“两面一点”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考试内容和形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教学设备、教材建设、网上课程教学系统、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加强课程建设,医、教、研并重,使本课程成为具有优秀的教学队伍、充实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高质量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2.内容 (1)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科学的教学规划,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新途径、新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2)在科学研究方面,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急腹症等方法。以科研促教学。 (3)在教学条件方面,改善教学条件,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更新和补充教学新设备,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本课程的应用和网络化教学提供保障。 3.政策措施 学校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精神,制定了《河北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以创建国家精品课程为目标,并以此推动全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校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完整的教学管理文档,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原始素材和改革经验成果的积累,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为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学校成立专门的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负责作好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制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并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校级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办法,负责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组织工作。学校作为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技术支撑实体,负责教师课堂录像制作、网页制作、材料上传、网络维护等技术工作,并建立学校专门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确保网络的畅通。 在经费方面,为了加强课程建设工作,改善教学条件,学校规定,凡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每年投入专项建设经费,到2006年底,学校共投入精品课程专项建设经费达170余万元,在2004-2005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学校加大了教学投入的力度,统一协调教学基本建设工作,尤其对精品课程建设采取倾斜政策,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学校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学科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
2.具体实施计划
2008年按学校要求初步完成课程网络教学的建设。 2009-2010年进一步改进中西医外科教学课件的形式并充实内容。 2011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互动教学的形式,增进师生交流。 2012年进一步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不断补充各项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
|
3.网络资源建设实施计划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全面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并计划在2009-2011年,逐步完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全程授课录像,并上传到相应的网站。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9年: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绪论、外科感染、无菌与手术、麻醉、输血与输血反应、外科营养、休克、重症监测治疗与心肺脑复苏和围手术期处理授课录像上网。 2010年:急腹症及腹部外科疾病、外科证治概论、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的失衡、、皮肤病、性传播疾病、颈部疾病、授课录像上网。 2011年:乳房疾病和胸部疾病、泌尿男科生殖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病、直肠肛门疾病、外科其他疾病及常见体表良性肿瘤授课录像上网。 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2009年全面开通精品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包括:首页、申报表格、师资力量、教学条件、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教学录像、效果评价、获奖情况、习题及答案、实验指导、网络资源、参考书籍、在线问答、手术录像等。两年后即2011年实现全部课程授课录像上网,并且实行不间断网络维护,每3~6个月进行一次“网络资源”栏目的更新,增加专题网站的项目,丰富栏目的内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反映学科前沿。积极与兄弟院校合作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为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2013年建设成一个成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品课程网站。 |
五、课程建设自评打分表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分值 (Mi) | 自评等级 | 自评 得分 | 得分依据 | |||||
教学 队伍 20分 |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 8分 | A | 8分 |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师德好,获校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和奖励19项。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教学特色鲜明,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在国家和省级期刊杂志发表教学论文13篇;主持教改项目18项,其中省、部级教学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5项,其中并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获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学术造诣高,近年取得科研成果18项,其中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发表科研论文131篇;其中SCI论文4篇, 主编和参编著作39部。 | |||||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 4分 | A | 4分 | 本教研室共有授课教师15名,其中教辅及实验人员3名,教学团队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合理;形成了高、中、低结合的梯队结构。教学科研能力较强。教辅人员充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名,占20%,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名,占53%。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达100%;高级职称比例为67%。 | ||||||
1-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 8分 | A | 8分 | 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改活动;承担教学研究课题18项,其中省、部级教学课题14项,校级课题4项;获教学成果奖4项,河北省教学成果奖2项,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3篇,并在《中医杂志》发表高质量的教改论文。 | ||||||
教学 内容 23分 | 2-1课程内容[1] | 11分 | A | 11分 | 课程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科发展要求;内容设计合理、新颖,信息量大;能及时把教改科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经典与现代关系处理得当。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 实验课教学注重对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理念的培养;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性试验和涉及性实验水平有所提高。 | |||||
2-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 8分 | A | 8分 | 教学内容能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外结合,组织和学生一起开展义诊等;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有完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大纲、讲稿、教案首页、题库等教学文件。 | ||||||
2-3实践教学[2] | 4分 | A | 4分 | 设计出实验教学、义诊、病例讨论等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的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以上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 | ||||||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24分 | 3-1教学设计 | 8分 | A | 8分 | 以“三结合”即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作为我们的教学理念。根据本课程内容和专业特色设计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 |||||
3-2教学方法 | 8分 | A | 8分 | 开展“三式教学法”。应用新技术,开展临床案例导入式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临床思维训练教学等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 ||||||
3-3教学手段 | 8分 | A | 8分 | 在教学中尽最大能力的为学生创造网络信息环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获取信息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同时我们全面开展了多媒体教学,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 | ||||||
教学 条件 15分 | 4-1教材及相关资料 | 5分 | A | 5分 | 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学总结,教学辅助资料齐全,且能严格执行。有符合要求的国家推荐使用教材、讲义和参考书,并积极参加教材及辅助教材的编写工作。 | |||||
4-2实践教学条件 | 5分 | A | 5分 | 拥有充足的实验教学条件,设计出了开展开放式教学的各种实验,效果明显。 | ||||||
4-3网络教学环境 | 5分 | B | 4分 | 学校网络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 ||||||
教学 效果 18分 | 5-1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 | 6分 | A | 6分 | 在本科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所在教研室多次受到表扬。教材能反映本学科的学术进展与技术进步,时代性强。校内督导组对该课程评价优秀。 | |||||
5-2学生评教 | 6分 | A | 6分 | 学院组织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讲授质量进行评价,其中有100%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讲授方法、内容、效果的总体印象”达到优良水平;有93.20%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多媒体教学效果好;有83.49%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效果好;有94.17%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应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佳;有83.49%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应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 | ||||||
5-3课堂录像资料评价 | 6分 | A | 6分 | 课堂教学录像的教学内容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在讲授过程中能创新性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理念,结合实例进行教学,举例恰当、生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气氛良好。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到教书并育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好。 | ||||||
特色 及政 策支 持 | 80分 | 80分 | 1.主动适应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内容:确立了“两面一点”的新模式。2.根据专业教育特点,多方位砺师资:采用多种形式(学历教育、名师高徒、长短期培训等),开展师资培养工作。3.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打造课程精品:依托中西医结合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的雄厚积淀,不断创新,注入先进教育理念,开展多项省级教改课题,积极探讨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规律。 | |||||||
20分 | 20分 | 我校支持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得力。 | ||||||||
自评总分 | 综合评估得分 | 99分 | 特色及政策支持得分 | 100分 | 总得分 | 99.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