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免疫学概论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Immunity)的基本概念
过去:指机体对病原生物有抵抗能力,即免除传染病或瘟疫。
目前:指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性异物进行识别与清除,从而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二、免疫系统及基本功能
免疫系统: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组织:淋巴组织
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针对病原微生物
2、免疫监视功能:针对机体内环境中的突变细胞及肿瘤细胞
3、免疫耐受功能:区别自己与非己
4、免疫调节:参与机体的整体功能的调节
自己与非己:
免疫系统将其在胚胎发育时期接触过的抗原物质视为自己,在胚胎发育时期未接触过的抗原物质视为非己。
抗原(Antigen,Ag):
是一类能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物质,包括:蛋白质、多肽寡糖、脂酸、核苷酸等。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并发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许多免疫细胞共同完成的,它们的关系为相互协同、相互制约。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个体出生时即有,遇到病原体后,机体首先、迅速出现的免疫应答。因其对病原体发生作用无严格选择性,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是固有免疫细胞执行的功能,这类细胞表面的受体可以识别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的一种共有分子,并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迅速激活,很快发生效应,吞噬杀灭病原体。多发生于病原侵入的早期,不产生记忆,无细胞的克隆性扩增。
固有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是在非特异免疫基础上建立的,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刺激后主动产生的、针对此抗原的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specific immune response)。适应性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的功能。
1)这类细胞表面有不同的识别抗原的受体,呈克隆性分布。
2)通过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被激活,该细胞克隆数目增加并活化,分化为效应细胞或产生效应分子,执行功能,即适应性免疫应答。
3)这类应答具有记忆性,再次接触抗原时呈现与第一次接触抗原不同的应答
4)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它们的作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T细胞 效应T细胞 细胞免疫应答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体液免疫应答
四、不适宜免疫应答所致的免疫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
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缺陷病
移植排斥反应
五、免疫学应用及其研究范畴:
应用:(举例) 1、疾病预防(疫苗)
2、疾病治疗(肿瘤治疗、病毒感染治疗)
3、免疫诊断(利用抗原-抗体结合原理)
免疫学研究范畴:
是研究宿主免疫系统的结构和www.lindalemus.com功能(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及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施防御、治病目的的科学。
第二节 免疫学的发展史
一、 经验免疫学时期
接种“人痘”预防天花:中国, 17世纪70年代
接种“牛痘”预防天花:英国,Jenner,18世纪
二. 科学免疫学时期
1.病原菌的发现,推动了抗感染免疫的发展,疫苗被广泛使用与推广。
2.抗体的发现、应用:
1980年,白喉杆菌外毒素--抗毒素(Ab);
1890年,用抗毒素治疗--类毒素及预防接种--“抗原”概念出现。
20世纪初,研究抗原结构及特异性--ABO血型发现
20世纪30年代,电泳结果表明Ab是球蛋白
1959年,Ab四肽结构的确定。
3.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1957年,免疫细胞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细胞克隆,每一克隆表达同一特异性的受体,受抗原刺激时,受体特异识别并结合抗原,致细胞进行克隆扩增,产生大量后代细胞,继而合成大量相同的特异性抗体。
克隆选择学说的意义:
(1)解释了多种重要的免疫生物学现象:特异性应答的特点,克隆清除与自身耐受,抗体的亲和力成熟,独特型网络等。
(2)促使单克隆抗体的问世。
克隆选择学说示意图
4 .细胞免疫学的发展: 1960-1982年
1957年,发现B淋巴细胞
1961年,发现T淋巴细胞
1962、1964年,证明T、B淋巴细胞的不同效应
1967年,证明了T、B细胞的协同效应极其机制
1975年,单克隆抗体技术建立,得以鉴定细胞表面不同的蛋白分子,推动了对T淋巴细胞的分群。
1976年,T细胞生长因子(IL-2)的发现,使T细胞体外培养成功---相继更多的细胞因子发现,揭示了T-B细胞间、T细胞各亚群间的相互作用。
三. 现代免疫学时期:
1、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的重排的发现:
1978年,Tonegawa从基因水平揭示了抗体及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984年,Davis及Mak证明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的编码与Ig基因相似,也是经基因重排。
2、信号转导途径的发现:研究T细胞双信号活化机制时发现,这一过程是:
激酶间的级联活化---转录因子活化---移位核内---结合在基因的调控区---基因活化---编码产物(细胞因子)---细胞增殖、分化---效应细胞
3、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的发现:研究细胞毒T细胞(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机制时发现。这一过程是:CTL的FasL受体结合靶细胞Fas配基―――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活化――DNA断裂――细胞死亡――吞噬细胞清除(不致炎症)又称凋亡(Apoptosis)
4、造血及免疫细胞的发育:
证明多能干造血细胞(HSC)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及免疫细胞,这项研究的推广,导致神经干细胞及分化各种组织干细胞的发现。
总之,免疫学的研究揭示了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现代免疫学的内容
1、基础免疫学
(1)免疫系统: 涉及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应基因的结构、表达特点。
(2)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应用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突出免疫应答及免疫性产生的细胞及分子基础、相应的作用机制。
2、临床免疫学
(1) 免疫病理:
反映免疫功能失调及病理情况下的应答特点及进行免疫干预的原理。
(2) 临床疾病免疫学:
研究各系统疾病所涉及的免疫学问题及疾病发生的免疫学机制。
3、免疫学技术
是现代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检验学相互渗透的重要而活跃的领域。
应用于免疫学的实验技术
1、实验动物技术
动物免疫、建立动物模型(近交系、同交系小鼠,裸鼠、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研究免疫细胞和分子在体内的功能。
2、生化分析技术:对抗原、抗体、补体等免疫分子结构及功能的分析。
3、细胞培养技术:淋巴细胞培养、杂交瘤技术。
4、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重组、限制性内切酶应用、PCR、噬菌体展示文库、转基因及基因敲除等。
免疫学技术应用及前景
1、诊断及检验学:对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的检测,评估机体免疫状态。
2、疫苗的研制及应用: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细胞疫苗、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应用范围从传染病---肿瘤、自身免疫病。
3、免疫制剂的应用及产业化:
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使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粘附分子等得以进入临床应用,并具有产业化前景。
4、免疫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CTL、DC等,主要用于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