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 概述
1、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导致的免疫系统中任一 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2、IDD分类:
1)按病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AIDD)
2)按累及的成分:
体液免疫缺陷
细胞免疫缺陷 特异性免疫缺陷
吞噬细胞免疫缺陷
补体免疫缺陷 非特异性免疫缺陷
3、IDD的共同特点:
1)感染:易感染,反复、持续、严重的感染
2)临床表现及病理学多变,几乎遍及全身。
3)易伴发肿瘤:尤多见于T细胞缺陷。
4)易伴发自身免疫病。
5)有遗传倾向。
6)发病年龄偏小,多见于男性。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而导致的免疫功能不全。多发于婴幼儿。
体液免疫缺陷:50%
细胞免疫缺陷:18%
联合免疫缺陷:20%
吞噬细胞免疫缺陷 : 10%
补体免疫缺陷:2%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1、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mkedagammaglobulinemia,XLA)
最常见的原发性B细胞缺陷症。X连锁隐性遗传,女性携带,男性发病。出生后6~9个月出现症状,有的伴有自身免疫病。
发病机制为位于X染色体上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缺陷, Btk主要表达在B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在B细胞的分化成熟早期,Btk参与B细胞活化的信号传导。
2、选择性IgA缺陷:
最常见的一种选择性Ig缺陷, 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血清IgA、分泌型IgA皆低。IgG、IgM水平正常或略高。多数无症状,或表现为感染,但较轻。
3、X-性联高IgM综合征:
X连锁阴性遗传,为X染色体上CD40L基因突变,T细胞表达CD40L受阻,T、B细胞不能相互作用。B细胞不能增殖分化,Ig类别不能转化。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1、DiGeorge 综合征(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22号染色体某区域缺失,使患儿胸腺、甲状腺、主动脉弓、唇、耳等发育不全。T细胞数量减低,缺乏应答。
2、T细胞信号转导的缺陷:
CD3γ、ε链编码基因缺陷导致TCR-CD3复合物表达水平降低及功能障碍。 ZAP-70编码基因缺陷致TCR信号无法向下传递。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T、B细胞均有缺陷导致的体液免疫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联合缺陷。
共同临床特征:严重和持续的病毒感染及机会性感染;多见于婴幼儿。
(一)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
1、X性联遗传缺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占SCID的50%,为IL-2R Γ链( commonΓchain)基因突变。致患儿外周血T、NK细胞减少,B细胞数量虽不减少,但功能受阻。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1)腺苷脱氨酶(ADA)、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缺陷:
ADA、PNP基因缺陷 酶缺乏 dATP、dGTP积聚 抑制DNA合成 影响淋巴细胞生长、发育
2)MHC I 、II分子缺陷引起的SCID
MHC I:TAP基因突变 内原性抗原无法转运 未结合抗原肽的MHC I分子无法表达 CD8+T细胞无法活化、激活
MHC II:II类反式活化子(C IITA)基因缺陷 MHC II 分子表达障碍抗原提呈受阻 胸腺T细胞阳性选择受阻
影响CD4+T细胞分化
(二)其他SCID
1、伴湿疹血小板减少
2、毛细血管扩张性共www.lindalemus.com济失调综合征
四、补体系统缺陷
1、补体固有成分缺陷:
抗感染能力下降,易发生严重的、致死性的化脓菌感染。
2、补体调节分子缺陷:
1)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C1INH基因缺乏引起。致使C2a产生过多,血管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水肿。
2)
2)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糖基磷酸脂酰肌醇(GPI)基因缺陷,使衰变加速因子(DAF)、MAC抑制因子(MIRL)---补体溶细胞效应抑制因子,不能锚定在细胞膜上( GPI 介导)。 红细胞因缺乏DAF、 MIRL而发生补体介导的溶血。
五、吞噬细胞缺陷
包括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
1、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遗传因素导致髓样干细胞分化发育障碍。
2、吞噬细胞功能障碍:
1)白细胞黏附缺陷
整合素β 亚单位(CD18)基因突变,致共有β 亚单位的整合素缺陷,中性粒细胞不能到达感染部位,表现为反复的化脓性细菌感染。
2)慢性肉芽肿病
为编码还原型辅酶II(NADPH)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陷,致细胞呼吸受阻,细胞内杀菌功能减弱,细菌得以在吞噬细胞内存活、繁殖。 并随细胞游走播散。持续的感染刺激CD4+T形成肉芽肿。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AIDD):常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
一、诱发因素:
1、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的肿瘤。
2、营养不良:最常见因素。
3、医源性因素:免疫抑制剂、放射性损伤
4、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 如HIV
二、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1、流行病学:
世界 1981年 首例 中国 1985年首例
2003年 4000万2003年 84万
2、传播途径:
1)性接触
2)血液传播
3) 母婴传播
一次接触感染HIV的可能性
输血 > 90%
围产期 30%
性交 0.1%-1%
医务人员偶然刺伤 < 0.5%
3、HIV基因组
HIV基因组长10kb,编码结构蛋白的基因
gag 编码病毒核心蛋白(p24抗原)
pol 编码逆转录酶;整合酶
env编码外膜蛋白
其他基因编码影响HIV表达的蛋白: tat,rev,nef,vif,vrp,vpu
4、HIV的复制周期
吸附:HIV外膜gp120与CD4,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带CD4受体的细胞结合
穿入和脱壳: HIV进入宿主细胞,脱壳
逆转录:病毒RNA转为cDNA-前病毒
整合:病毒cDNA与宿主DNA整合
翻译,装配,芽生:形成病毒蛋白,装配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膜芽生出新病毒
5、HIV感染的病程经过
原发性感染 : 病毒血症,急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感染后6周,肌痛,头痛,皮疹,发热,乏力,自行缓解
淋巴结腺病:淋巴结肿大
艾滋病 :CD4低下,机会性感染,肿瘤,神经系统病变
6、发病机理www.lindalemus.com/zhuyuan/
1)HIV致病的中心环节是大量消耗CD4细胞导致免疫缺陷,HIV表面gp120与带有CD4受体的细胞有特殊亲和力。
2) CD4-T细胞是机体免疫网络中的关键细胞,CD4细胞感染后复制和功能均受到影响,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所产生的蛋白在细胞表面表达,为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攻击。
3) CD4+T淋巴细胞在HJV感染过程中功能失常和减少的机制
# HIV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HIV感染引起的细胞合胞体形成
# 病毒特异性免疫反应:HI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抗体依赖性细胞细胞毒性作用(ADCC),自然杀伤性细胞
# 自身免疫机制:由于gp120与CD4相互作用所致假性信号引起的无反应性(Anergy),超抗原在T细胞亚群引起的障碍,程序性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