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刺法灸法学 > 正文: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第八章
    

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第八章

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 第八章:第八章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鍉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在针刺方法中,除毫针刺法外,在临床上常用的还有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鍉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等。这些刺法所采用的针具不同,刺法各异,主治有别,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各种有效的方法。分述如下。第一节 三棱针刺法三棱针刺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中

第八章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

鍉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

 

在针刺方法中,除毫针刺法外,在临床上常用的还有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鍉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等。这些刺法所采用的针具不同,刺法各异,主治有别,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各种有效的方法。分述如下。

 

第一节  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刺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中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刺络法或刺血法,又称放血疗法。三棱针刺法有点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三种,多用于瘀血证、热证、实证和急症及疼痛等。

三棱针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锋针发展而来。锋针,在古代主要是用于泻血排脓以治疗难治性病症的工具。《灵枢•九针论》说:“锋针……主热出血”。《灵枢•九针十二原》又说:“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古人对刺血法非常重视。《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宛陈则除之”。《灵枢•官针》更有“络刺”、“赞刺”、“文刺”等刺血法。

现代,刺络放血疗法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临床医家在“宁失其穴,毋失其络”的理论指导下,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机制研究逐步深入,使三棱针刺法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临床应用。

一、针具

三棱针用不锈钢制成,全长6.5cm,针柄呈圆柱体,针身呈三棱锥体,三棱为刃,针尖锋利,常用规格有大号和小号两种(图8-1)。

三棱针新针具使用前应在细磨石上磨至锐利,称为“开口”。三棱针用久会变钝,也应磨至锐利,以减轻进针时病人的痛苦。

针具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可采用高温灭菌,或将针具用70%~75%乙醇浸泡30min消毒。

二、操作方法

(一)持针姿势

一般以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段,中指指腹紧靠针体   图8-1  三棱针

的侧面,露出针尖2~3mm(图8-2)。

(二)操作方法

三棱针的操作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三种。

1、点刺法

此法是用三棱针点刺腧穴或血络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点刺穴位:即点刺腧穴出血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  图8-2 持针姿势

针刺前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点刺处推按,使血液积

聚于点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针直刺2~3mm,快进快出,点刺后采用反复交替挤压和舒张针孔的方法,使出血数滴,或挤出液体少许,右手捏干棉球将血液或液体及时擦去。为了刺出一定量的血液,或液体,点刺穴位的深度不宜太浅。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面部、耳部的穴位,如井穴、十宣、印堂、攒竹、耳尖、扁体、四缝等穴位。

(2)点刺血络:有浅刺和深刺两种。

浅刺:即点刺随病显现的浅表小静脉出血的方法。常规消毒后,右手持针垂直点刺,快进快出,动作要求稳、准、快。一次可出血5~10ml。此法多用于有小静脉随病显现的部位,如下肢后面、额部、颞部、耳背、足背等部位。

深刺:即点刺随病显现的较深、较大静脉放出一定量血液的方法。先用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使相应的静脉进一步显现,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瘀曲的静脉向心斜刺,迅速出针(图8-3),针刺深度以针尖“中营”为度,让血液自然流出,松开橡皮管,待出血停止后,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并以75%乙醇棉球清理创口周围的血液。本法出血量较大,一次治疗可出血几十甚至上百毫升,多用于肘窝、腘窝部的静脉。 图8-3  点刺血络(深刺)

2、散刺法

此法是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局部消毒后,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可连续垂直点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行向中心点刺(图8-4),促使瘀热、水肿、脓液得以排除。

3、挑刺法

此法是以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局部消毒后,左手捏起施术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先横刺进入皮肤,挑破皮肤0.2~0.3cm,再将针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挑尽为止,并可挤出一定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然后以胶布固定无菌敷料保护创口。对于一些畏 图8-4  散刺法

惧疼痛者,可先用2%利多卡因局麻后再挑刺。挑刺的部位可以

选用经穴、也可选用奇穴、更多选用阿是穴,在选用随病而起的阳性反应点时,应注意与机体固有的痣、毛囊炎色素斑等相鉴别。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三棱针刺法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泻热开窍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等所表现的以疼痛、发热、肿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并常用于急症的治疗。采用三棱针刺法放出一定量的血液对疑难杂症有特殊的疗效。

(二)临床应用

三棱针刺法在临床有较广泛的应用,举例如下。

1、偏头痛  选穴以太阳为主穴。若前额痛加攒竹或印堂。若后头痛加委中或大椎。若侧头痛加耳尖或率谷。若巅顶痛加百会。点刺双侧太阳,每穴出血2~5ml,若出血量小,可加用拔罐。在点刺双侧攒竹或印堂时,每穴挤出血液8~10滴。在点刺委中时,若委中附近出现瘀曲的小络脉,可按照宁失其穴,勿失其络的原则,直接点刺血络,并可加用拔罐,以利出血从而提高疗效,不必拘泥于点刺穴位,每处可出血5~10ml,在点刺大椎时,点刺后应立即用大号玻璃罐拔吸,以利出血2~5ml。在点刺耳尖或率谷时,每穴应挤出血液10~20滴。同样,在点刺百会时,也以挤出血液10~20滴为宜。

2、腰肌劳损  选取委中。操作时点刺委中穴位或及其附近血络,并加拔火罐,使每侧出血10~20ml。

3、陈旧性软组织损伤  选取局部阿是穴。操作时采用散刺法连续10~20针,并加火罐拔吸,出血10~20ml。

4、咽喉肿痛  选取双侧少商。采用点刺穴位法使每穴出血10~20滴。

5、目赤肿痛  选取太阳、耳尖。点刺双侧太阳,每穴出血2~5ml,在点刺耳尖时,每穴应挤出血液10~20滴。

6、中暑  选用曲泽、委中、太阳。对于曲泽、委中,操作时采用点刺静脉法,每穴放血10ml,也可加用拔罐法以助泻热。在点刺双侧太阳时,使每穴出血2~5ml。

7、毒蛇咬伤  选取伤口及其周围。操作时尽快采用散刺法连续20针以上,并加用闪罐法将局部毒液和血液一同拔出。

8、痤疮  选取阿是穴。在颈、胸上部督脉旁开0.5~3寸的区间,寻找阳性反应点,采用挑刺法,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组织,以挑尽为止,且每穴挤出2~5ml血液。每次挑治2~3穴。

(三)注意事项

1、对于放血量较大患者,术前作好解释工作。

2、由于创面较大,必须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3、操作手法要稳、准、快,一针见血。

4、若穴位和血络不吻合,施术时宁失其穴,勿失其络。

5、点刺穴位不宜太浅,深刺血络要深浅适宜,针尖以中营为度。

6、为了提高疗效,应保证出血量,出针后可立即加用拔罐。

7、点刺、散刺法可1次/日或隔日,挑刺、泻血法宜1次/5~7日。

8、避开动脉血管,若误伤动脉出现血肿,以无菌干棉球按压局部止血。

9、大病体弱、明显贫血、孕妇和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慎用。

10、重度下肢静脉曲张者禁用。

 

第二节  皮肤针刺法

 

皮肤针刺法是用皮肤针叩刺皮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操作方法是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皮肤针刺法是古代“毛刺”、“扬刺”、“半刺”等刺法的发展。皮部是全身皮肤按经脉分部。皮肤针刺法就是采用皮肤针叩刺皮部,通过孙脉、络脉和经脉以调整脏腑功能,通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同时,也可治疗皮部病证。

一、针具

皮肤针外形似小锤。针柄有软柄和硬柄两种类型,软柄一般用牛角制成,富有弹性;硬柄一般用有机玻璃或硬塑制作。头部附有莲蓬状针盘,针盘上均匀地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短针的数目,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5支短针)、七星针(7支短针)、罗汉针(18支短针)。因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又称之为小儿针。针尖不宜太锐或太钝,应呈松针形。全束针尖应平齐,避免出现歪斜、钩曲、锈蚀和缺损等现象。检查针具时,可用干棉球轻触针尖,若针尖有钩曲或缺损,则棉絮易被带动(图8-5、8-6)。

图8-5  软柄皮肤针

 


图8-6  硬柄皮肤针

 

针具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可卸下所嵌的金属短针,以高温灭菌或用70%~75%乙醇浸泡30min消毒。因为高温或乙醇均可损坏针具的非金属部分。

二、操作方法

(一)持针姿势

软柄和硬柄皮肤针的持针姿势不同(图8-7),分述如下。

1、软柄皮肤针  将针柄末端置于掌心,拇指居上,食指在下,余指呈握拳状固定针柄末端。

2、硬柄皮肤针  用拇指和中指挟持针柄两侧,食指置于针柄中段的上面,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大小鱼际之间。

(二)叩刺方法

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即将针尖垂直扣击在皮肤上,并立刻弹起。如此反复进行。

叩刺时要运用灵活的腕力直刺、弹刺、速刺。不可斜刺、压刺、慢刺、拖刺,避免使用臂力。

 

  图8-7 软柄、硬柄皮肤针的持针姿势

(三)刺激强度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和叩刺部位的不同,可分别采用弱刺激、中等刺激和强刺激。

1、弱刺激  用较轻的腕力叩刺,冲力小,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患者无疼痛感觉。适用于年老体弱、小儿、初诊患者,以及头面五官肌肉浅薄处。

2、强刺激  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冲力大,针尖接触皮肤时间稍长,局部皮肤可见出血,患者有明显疼痛感觉。适用于年壮体强,以及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处。

3、中等刺激  叩刺的腕力介于强、弱刺激之间,冲力中等,局部皮肤潮红,但无出血,患者稍觉疼痛。适用于多数患者,除头面五官等肌肉浅薄处,其他部位均可选用。

(四)叩刺部位

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选择叩刺部位。

1、循经叩刺  指沿着与疾病有关的经脉循行路线叩刺。主要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膀胱经,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的三阴、三阳经。可治疗相应脏腑经络病变。

2、穴位叩刺  指选取与疾病相关的穴位叩刺。主要用于背俞穴、夹脊穴、某些特定穴、和阳性反应点。

3、局部叩刺  指在病变局部叩刺。如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关节疾病、局部扭伤、顽癣等疾病可叩刺病变局部。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皮肤针刺法主要用于如下病症。

头痛、失眠痴呆、脑瘫、弱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颈椎病肩周炎、胸胁痛、腰腿痛、胃脘痛腹痛、痹证、荨麻疹、斑秃、肌肤麻木、阳萎痛经等。

(二)临床应用

皮肤针刺法在临床的运用较为广泛,举例如下。

1、共同性斜视 以眼区、头部和脊柱两侧穴为主,取正光(攒竹与鱼腰之间中点,眶上缘下方)、正光2(丝竹空与鱼腰之间中点,眶上缘下方)、风池、大椎、百会、内关、肝俞、脾俞、肾俞及胸椎8~12两侧,用轻、中度刺激手法进行叩刺,重点叩刺正光、正光2、风池、大椎、内关以增加视力、纠正斜视。远视、近视取穴相同,如有视力疲劳和头痛者酌加太阳、攒竹、四白和头颞区穴位。

2、斑秃 以脱发区为重点刺激部位,先从脱发区边缘向中心呈环形螺旋状叩刺,然后在不脱发皮区向脱发区中心作向心性环形叩刺,要求均匀密刺,手法适中,反复进行10~20次,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同时,用轻、中度手法,叩刺后项、腰骶两侧及内关、太渊等处,每次约1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10~20次为1疗程。

3、高血压病  在症状明显、血压较高时,选取后项、腰骶、乳突部、气管两侧、臀部及阳性物(以胸椎5~9两侧为多见)及内关、风池、三阴交、足三里等处;在血压稳定、症状缓解时,选取脊柱两侧(重点为腰骶部)、阳性物及气管两侧、乳突部、小腿内侧等处,用轻中度刺激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

4、中风偏瘫  用皮肤针采用中等刺激量叩刺痉挛劣势侧,以局部肌肉产生收缩为度。此法可对抗优势痉挛从而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三)注意事项

1、施术前应检查针具,对于针尖有钩曲、缺损、参差不齐,针柄有松动的针具,须及时修理或更换,方可使用。

2、操作时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并立即弹起。避免斜刺、拖刺、压刺。

3、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必须消毒。叩刺后皮肤如有出血,须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4、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疤痕等不宜使用本法。

5、皮肤针刺法多配合拔火罐,应在治疗前做好准备。

 

 

 

 

第三节  皮内针刺法

 

皮内针刺法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取法于《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的刺法,适用于需要持续留针的慢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

一、针具

皮内针是用不锈钢制成的小针,有图钉型和麦粒型两种。

(一)图钉型

针身长2~25mm,针身粗30~32号(直径0.32~0.28mm),针柄呈圆形,其直径4mm,针身与针柄垂直。临床以针身长度为2mm和针身粗细为32号(直径0.28mm)者最常用。图钉型也称揿钉型(图8-8)。

(二)麦粒型 

针身长5mm,针身粗32号(直径0.28 mm),针柄呈圆形,其直径3mm,针身与针柄在同一平面。麦粒型也称颗粒型(图8-9)。

 图8-8 图钉型皮内针图8-9  麦粒型皮内针

 

针刺前针具灭菌,或以75%乙醇浸泡30min消毒。

二、操作方法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图钉型和麦粒型皮内针的针刺方法有所差异。

(一)图钉型皮内针法

以镊子或持针钳夹住针柄,将针尖对准选定的穴位垂直刺入,然后以10×10mm胶布将针柄固定于皮肤。此外,也可将针柄放在预先剪好的如前大小的胶布上粘住,用镊子捏起胶布的一角,针尖对准穴位直刺并按压固定。此法常用于耳穴和面部穴位。

(二)麦粒型皮内针法

左手拇、食指将穴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用镊子夹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将针体平刺入穴位的真皮。针刺方向,一般与穴位所在的经脉呈十字交叉。针刺入后,在针柄和相应的皮肤之间,粘贴一块小胶布,然后再用一块较大的胶布覆盖在针柄上。这样就可以保护针身固定于真皮内,防止因运动等影响而致针具移动或脱落。此法适用于多数穴位。

皮肤针埋藏的时间,一般1~2天,多者6~7天,暑热天不宜超过2天,平时注意检查,以防感染。埋针期间,可每天按压数次,以增加刺激量。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皮内针刺法适用于一些慢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高血压病偏头痛、神经衰弱、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支气管哮喘胸痹、胃脘痛、胆绞痛、关节痛、软组织损伤、月经不调、痛经、小儿遗尿等病证。此外,还常用于戒毒、减肥等。

(二)临床应用

1、高血压病

(1)取耳穴心、肾、皮质下,采用图钉型皮内针法。

(2)取三阴交、足三里、曲池,采用麦粒型皮内针法。

2、偏头痛

(1)取耳穴神门、颞,采用图钉型皮内针法。

(2)取太阳,若前额痛加印堂;若后头痛加大椎;若侧头痛加耳尖;若巅顶痛加行间,采用麦粒型皮内针法。

3、胆绞痛

(1)取阳陵泉、悬钟,采用麦粒型皮内针法。

(2)取耳穴胰胆、神门,采用图钉型皮内针法。

4、糖尿病

(1)取耳穴内分泌、皮质下、胰胆、三焦、神门,每次选3~4穴,采用图钉型皮内针法。

(2)取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采用麦粒型皮内针法。

5、痛经

(1)取耳穴内生殖器、内分泌、肾,采用图钉型皮内针法。

(2)取中极、地机、次髎。中极、地机采用麦粒型皮内针法;次髎采用图钉型皮内针法。

6、肥胖症

(1)取丰隆、阴陵泉、公孙。丰隆、阴陵泉采用麦粒型皮内针法;公孙采用图钉型皮内针法。

(2)取耳穴胃、口、内分泌,采用图钉型皮内针法。

(三)注意事项

1、埋针宜选用较宜固定和不妨碍肢体运动的穴位。

2、埋针后,若患者感觉局部刺痛,应将针取出重埋或改用其他穴位。

3、埋针期间,针处不要着水,以免感染。

4、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不宜过长。

5、若发现埋针局部感染,应将针取出,并对症处理。

6、溃疡、炎症、不明原因的肿块,禁忌埋针。

 

 

第四节  鍉针刺法

 

鍉针刺法是以鍉针按压经脉和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鍉针为古代九针之一,临床用于按压经脉、穴位,不刺入皮肤。因操作时以推按穴位为主,故又称为推针。本法既可治疗,又可诊断。操作简单,奏效迅速,有疏导经络气血的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三曰鍉针,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关于鍉针的结构和作用《灵枢•九针论》又进一步明确:“……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且《灵枢•官针》说:“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输”。可见用鍉针按压经脉、穴位有疏导经络气血、补虚泻实的作用。

鍉针为按压经脉、穴位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工具,选穴主要是特定穴和耳穴。磁鍉针、电鍉针、电热鍉针等为其运用的发展。

一、针具  图8-10 鍉针

 

鍉针针体长三寸半,按古代周尺计算,约合8cm,针身呈圆柱体,针头圆钝光滑呈半球体,针头直径以2~3mm为宜(图8-10)。制针材料多选用檀木、或竹、或金属,如不锈钢、黄铜、银等。以磁性材料制成者称磁鍉针。

二、操作方法

拇、食指捏持针柄,中指指腹置于针体的中段,针体与所按压的经脉或穴位皮肤垂直,每次按压持续1~10min,可结合捻转或震颤法。按压后轻轻揉按凹陷。有弱刺激和强刺激两种。

(一)弱刺激

按压用力较小,形成的凹陷浅,局部有酸胀感,按压部位周围发生红晕,治疗时间较短,按压时结合捻转法。

(二)强刺激

按压用力较大,形成的凹陷深,局部有胀痛感,并可向一定的方向传导,治疗时间较长。按压时结合震颤法。

每日治疗1~2次,重症可3~4次,10次为一疗程。由于该法的操作较简单,可教患者自己使用。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高血压病、胃脘痛、肩周炎、网球肘、肋间神经痛、腹痛、头痛、牙痛、呕吐、消化不良、急惊风、痛经、失眠等。也可用于经络辨证时探察病变的经络、穴位,灵八法和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常选用本法。

(二)临床应用

1、高血压病  取人迎穴,两侧不限。每次以磁鍉针垂直按压5min。

2、胃脘痛  取中脘、内关、梁丘、足三里。若肝气犯胃配太冲、肝俞。若食积阻滞配天枢、内庭。若瘀血凝滞配膈俞、太冲。若脾胃虚寒配胃俞、脾俞、关元。若胃腑积热配大椎、内庭。以鍉针分别垂直按压所选腧穴,每次治疗时间为www.lindalemus.com/zhuyuan/10~20min。

3、漏肩风  取肩髃、天宗、条口。以鍉针分别垂直按压如上患侧腧穴,每穴5min,然后按压健侧肩髃5min,并令病人同时活动患侧肩关节。

4、偏头痛  取太阳、风池。若前额痛加印堂、头维。若后头痛加大椎、玉枕。若侧头痛加率谷、中渚。若巅顶痛加百会、太冲。以鍉针分别垂直按压所选腧穴,每次治疗时间为10~20min。

5、痛经  取三阴交、中极、次髎。若肝郁气滞加太冲、肝俞。若寒湿凝滞加命门、地机。以鍉针分别垂直按压所选腧穴,每次治疗时间为10~20min。

6、失眠  取安眠、百会。若心脾两虚加三阴交、足三里。若肾阴亏损加肾俞、太溪。若肝郁气滞加肝俞、太冲。若胃中不和加中脘、胃俞。若心虚胆怯加心俞、胆俞。嘱患者在睡眠前以磁鍉针或鍉针分别垂直按压所选腧穴,每次治疗时间为10~20www.lindalemus.com/kuaiji/min。

(三)注意事项

1、选用针头呈半球体的鍉针,其针头不宜过尖,否则宜产生疼痛。

2、不可刺激过强,以防晕针。

3、垂直按压,不宜斜刺。

4、勿损伤皮肤。

 

 

第五节  火针刺法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烧红,迅速刺入一定部位,并快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灵枢·官针》曰:“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火针的适应证和不宜用火针治疗的病候。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有“外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记载。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总结了明以前用火针治疗疾病的经验,他不仅详细论述了火针刺法的针具选材、制作、加热方法、刺法、注意事项及其适应证、禁忌证,而且阐述了火针刺法的功效机理等内容。其中“烧针至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反损于人,不能去病”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祛腐生新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痈疽、瘰疬、痣等疾病。

一、针具

可用作火针刺法的针具多选用能耐高温的钨合金材料制作,针柄以耐热的非金属材料制成。针体较粗,针头较钝。常用的有单头火针、三头火针。单头火针又有粗细不同,可分为细火针(针头直径约0.5mm)和粗火针(针头直径约1.2mm)(图8-11)。作为针具,以高温下针体硬度高、针柄不宜导热为优。

二、操作方法

(一)选穴与消毒 图8-11  火针

1、选穴  与毫针刺法基本相同,但选穴宜少,多以局部穴位为主。

2、消毒  针刺前穴位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可先用碘酒消毒,再以乙醇脱碘。

(二)烧针与针刺

1、烧针  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明确指出:“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火针前必须将针烧红,可先烧针身,后烧针尖。火针烧灼的程度有三种,根据治疗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若针刺较深,需烧至白亮,否则不宜刺入,也不宜拔出,而且剧痛。若针刺较浅,可烧至通红。若针刺表浅,烧至微红便可。

2、针刺  可用左手拿点燃的乙醇灯,右手持针,尽量靠近施治部位,烧针后对准穴位垂直点刺,快进速退,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以减少疼痛并防止出血。

(三)针刺的深度

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神经分布而定。《针灸大成·火针》说:“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部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至于痣疣的针刺深度以其基底的深度为宜。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火针刺法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顽固失眠、慢性结肠炎、阳痿、痛经、痈疽、疮、瘰疬、网球肘、腱鞘囊肿、腋臭、象皮腿、疳积和某些皮肤病,如疣、痣、癣、溃疡等。

(二)临床应用

1、痹证

(1)膝部  取膝眼、鹤顶。以细火针点刺,每穴点刺5分深。

(2)肩部  取阿是穴、肩髃、肩髎。以细火针点刺,每穴点刺5分深。

2、瘰疬  以粗火针点刺核上3针(核上部、中央部和下部),深至核中心部分。

3、慢性结肠炎  取水分、中脘、天枢、阴陵泉、命门。以细火针点刺,每穴点刺5分深。

4、网球肘  以粗火针浅刺肘部阿是穴2~3针。

5、腋臭  取腋部阿是穴(大汗腺口)。患者仰卧,患侧上肢外展90°,充分暴露腋窝,首先仔细寻找大汗腺(大汗腺多有棕纹毛孔,或孔口色暗,其口有黄色汗液)。将大号火针烧通红后,直刺大汗腺毛孔中,深达其根基部,深约1.5~2寸,再于大汗腺的上下左右1寸处选2~4个点,用烧红的火针斜刺向大汗腺的根基部。刺后用干棉球按压片刻,针后保持局部皮肤干燥,3日后可再针1次。

6、色素痣  取阿是穴(痣区)。烧三头火针至白亮,迅速刺入痣中心,所刺深度由痣的大小而定,与皮肤相平的痣,进针不宜深过皮下,高出皮肤的痣,进针可稍深,由痣的中心逐渐向边缘点刺,但不要刺着正常皮肤。

(三)注意事项

1、除治疗痣、疣外,面部禁用火针。

2、有大血管、神经干的部位禁用火针。

3、血友病和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火针。

4、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应避免洗浴;局部发痒,不宜搔抓,以防感染。

5、对初次接受火针治疗的患者,应作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以防晕针。

 

第六节  芒针刺法

 

芒针刺法是用芒针针刺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芒针由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用不锈钢丝制成,因其针身细长如麦芒,故名。常用芒针的长度为5~8寸。

芒针刺法有别于其他刺法,操作手法较为复杂,施术者必须练好基本功,掌握穴位局部解剖,操作时双手协同,准确地把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芒针刺法一般适用于普通毫针难以取得显著疗效,必须用长针深刺的疾病。

一、针具

芒针针体采用不锈钢制成,光滑坚韧,富于弹性,不易生锈。芒针的结构与毫针一样,分为五个部分,即针尖、针体、针根、针柄和针尾。

目前临床使用的芒针有5寸、6寸、7寸、8寸、10寸、15寸等数种,以长度5~8寸、粗细26~28号的针具最为常用。

针具使用前必须灭菌,或用75%乙醇浸泡30min后方可使用。

二、操作方法

芒针的操作方法应强调双手协同,灵巧配合。针刺的基本步骤如下(图8-12)。

  图8-12 芒针的操作方法

(一)进针

进针采用夹持进针法。应避免或减少疼痛,施术时,一方面要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消除恐惧心理,另一方面技术必须熟练,以减少患者疼痛。

针刺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刺手持针柄的下段,押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并将针尖对准穴位。当针尖贴近穴位皮肤时,双手配合,压捻结合,迅速刺透表皮,并缓慢将针刺至所需深度。

(二)手法

芒针的行针多采用捻转法,捻转的角度不宜过大,一般在180°~360°,行针不可单向捻转,否则针体容易缠绕肌纤维和皮肤,产生疼痛。行针也可采用提法和按法。

在运用芒针刺法时,还可采用多向刺法,即芒针针刺到一定深度后,变换针刺的角度和方向。在运用多向刺时,可根据穴位局部解剖的不同,用押手的动作改变针刺的角度和方向,以增加刺激强度,提高治疗效果。

(三)出针

施术完毕,即可退针。出针的动作应轻柔、缓慢。方法是提捻结合,将针尖缓慢地提至皮下,再轻轻抽出,边退针,边揉按针刺的相应部位,以防出血,并减轻疼痛。如出针后血从针孔溢出,应迅速以干棉球按压针孔,直至出血停止。

进针、出针是芒针刺法的主要过程之一,进针采用夹持进针法,要求压捻结合,做到灵巧、无痛或微痛。而出针应当提捻交替,以轻柔、缓慢为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注意双手的协同,灵活地运用指力和腕力,针体始终处于捻转的状态,以减轻疼痛、保证灵巧的针法。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芒针刺法的适应范围与毫针刺法一样,范围较广。又因为芒针体长,其法刺深,所以特别适用于毫针刺法难以取效,必须用长针深刺才能见效的疾病。临床常用于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消化道溃疡、胃下垂、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病、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脊髓损伤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二)临床应用

1、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取志室、命门、秩边、环跳、承山、足三里。志室透命门2.5~3寸,以感应从局部放射到下肢为佳。直刺秩边5~7寸,获取向下肢足跟放射的感应。直刺环跳3~4寸,以感应向下肢足趾放射为佳。承山透足三里5~6寸,获取向足趾放射的针感。

2、偏瘫痉挛  上肢屈肌痉挛:天泉透尺泽,臂中透外关,合谷透后溪。下肢伸肌痉挛:伏透梁丘,承山透下巨虚。足内翻:三阴交透太溪。

3、癫痫  大椎透至阳,百会透后顶。

4、胃下垂  取中脘、关元、足三里、下巨虚。中脘、关元均垂直进针3~5寸。足三里透下巨虚5~6寸。

5、支气管哮喘  取天突、肺俞、膈俞。针刺天突时,患者取仰卧位,针尖垂直向下刺入3~4分后,针刺方向转入下方,内侧面下行,深刺3~5寸,以胸前胀感,或局部紧压感为宜。肺俞透膈俞3~4寸。

6、前列腺炎  取关元、会阴、秩边。直刺关元3~5寸,获取放射至会阴部及尿道的酸胀感。合谷刺会阴3~5寸,以酸胀感放射至尿道为佳。直刺秩边5~7寸,以针感放射至尿道部为佳。

(三)注意事项

1、对初次接受芒针治疗的病人,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

2、对惧针患者,应注意针刺顺序,可先针其不易看到的穴位,后针易见的穴位。

3、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双手协同。

4、针刺时动作必须缓慢,切忌快速提插,以免造成损伤血管、神经或内脏等。

5、由于芒针针体长,刺入深,进针后嘱患者不可移动体位,以免滞针、弯针或断针。

6、过饥、过饱、过劳、醉酒、年老体弱、孕妇儿童,以及某些难以配合治疗的患者忌针。

7、医者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可马虎轻率,以免针刺事故的发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