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内容与要求 一、流行病学绪论 【目的要求】 1.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2. 掌握流行病学定义和流行病学原理。 3.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 4. 了解流行病学对促进预防医学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以及流行病学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 流行病学发展简史:学科的三个发展时期;在学科发展期的三个阶段;流行病学发展中的几个重大事件及人物。 2. 流行病学定义:时代特点、三个层次、三个阶段、三个范畴、三种方法、三大要素。 3. 流行病学原理和应用:7种原理、5种实际应用。 4.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详细讲解流行病学方法图。 5. 流行病学特征:6个特征。 6. 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展望。 二、疾病分布 【目的要求】 1. 掌握疾病的三间分布及其相关指标,借此认识疾病的人群现象。 2. 掌握疾病流行强度和分布形式。 【教学内容】 1. 疾病频率的测量及其指标:课堂讲授基本的测量概念,具体内容在实验课中讲授。 2. 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暴发、流行;散发原因;暴发、爆发的区别与联系。 3. 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及其分布原因;两种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时间分布特征(短期波动与暴发的区别与联系) 4. 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三、研究的真实性与因果推断 【目的要求】 1. 熟悉个体水平、群体水平、样本水平变异。 2. 熟悉真实性。 3. 掌握偏倚(特别是混杂偏倚)。 4. 掌握病因定义及其内涵。掌握病因模型及其分类。 5. 了解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6. 掌握Mill准则。 7. 了解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 8. 掌握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及其含义。 【教学内容】 1. 研究结果的变异性:基本概念、个体水平、群体水平、样本水平。 2. 研究的真实性:基本概念、内部、外部真实性。 3. 研究的偏倚:基本概念、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4. “原因、病因的定义;三种病因模型”。 5.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 6. 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7.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5种标准。 四、描述性研究 【目的要求】 1. 掌握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的基本概念;掌握现况研究的目的;掌握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 2. 熟悉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掌握抽样方法; 3. 熟悉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 4. 掌握现况调查的偏倚、质量控制、“资料分析”;熟悉现况调查的优缺点。 5. 熟悉生态学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1. 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的基本概念;现况研究的目的;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 2. 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对象、样本含量、抽样方法。 3. 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调查表的编制、调查项目的规定、调查员。 4. 现况调查中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 5. 现况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6. 生态学研究:基本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优点和局限性。 五、队列研究 【目的要求】 1. 掌握队列研究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类型、资料整理分析的步骤。 2. 熟悉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 了解队列研究的质量控制。 4. 掌握队列研究的相关指标。 5. 熟悉队列研究的便宜及其防止。 6. 掌握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 1. 队列研究的相关概念:暴露、队列、出生队列。 2. 队列研究的原理和目的。 3. 队列研究的类型:前瞻性、历史性、双向性。 4.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变量、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对象;各种研究对象的优缺点;“对照的类型”(内对照、特设对照、人群对照、多重对照) 5. 队列研究样本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6. 资料收集与随访;基线资料的概念;随访对象与方法、随访内容、观察重点、观察终止时间、随访间隔、随访者。 7. 队列研究的质量控制:调查员、培训、手册、监督(“监督的内容”)。 8. 队列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a) 基本表格 b) 人时计算:手工计算、电脑计算、如何简便快捷和准确。认识计算的方法有三种(“精确法”、近似法、寿命表法) c) 常用指标的计算:累积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 d) 率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e) 暴露效应估计: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人群归因危险度及其百分比、计量反应关系分析 9. 便宜及其防止:选择、失访、信息、混杂。 10. 常见便宜的估计与处理。 11.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六、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要求】 1.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类型、熟悉衍生类型。 2.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法与分析步骤。 3. 了解样本含量的估计。 4.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中的便宜及其控制方法。 5.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教学内容】 1.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注意使用图示。 2. 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不匹配、匹配(频数、个体);合理匹配、过度匹配。 3. 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交叉研究、单纯病例研究、病例-时间-对照研究 4. 病例对照研究在罕见病例中的研究事例。 5.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提出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结论。指明成组资料、配对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步骤一致、公式不同。概述分级资料的分析方法。 6. 病例选择、对照选择。 7. 样本含量估计的影响因素、意义、方法。 8. 获取研究变量的信息:变量的选择、规定、测量。 9. 相关计算:“比值比”含义及其计算公式、OR的可信区间、功效。 10.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移及其控制:选择偏移(入院、现患与新发、检出征候、时间效应)、信息偏移(回忆、调查)、混杂偏移。 11. 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七、实验流行病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试验流行病学的定义,了解其发展简史。 2. 熟悉试验与观察的区别。 3. 掌握试验研究的基本原则。 4. 掌握试验研究的分类。 5. 掌握设立对照的方式,了解盲法的应用。 6. 掌握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计算。 7. 熟悉试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8. 了解类试验。 【教学内容】 1. 流行病学试验的定义、观察与实验的区别、流行病学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 2. 流行病学试验的分类:按场所(现场试验、临床试验)、按设计的基本特征(真试验、类试验) 3. 现场试验的定义、原理。 4. 现场试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步骤:目的、研究对象的选择、现场的确定、样本含量的影响因素、计算;随机化分组(种类);影响现场随机对照试验效应的因素、设立对照的方式。 5. 单盲、双盲、三盲 6.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偏移的防止(排除、退出)、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生存率、保护率、效果指数、抗体阳性率、几何滴度) 7.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8. 临床随www.lindalemus.com/zhicheng/机对照试验的定义、原理、基本特征(前瞻性、干预、正确的试验设计、依从性) 9.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主要用途和应该注意的问题(高低依从性的依据、衡量依从的方法)。向均数回归的概念。 10. 类试验的基本知识。 八、理论流行病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理论流行病学的定义、理论流行病学的发展概要。 2. 掌握理论流行病学的用途(特征模型、预测模型、效果评价模型)。 3. 掌握数学模型建立的步骤。 4. 了解Reed-Frost模型的建立过程 5. 熟悉模型的抽象研究。 【教学内容】 1. 理论流行病学的定义;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2. 流行病学数据模型的用途:特征模型(疾病分布规律、流行过程)、疫情预测模型、效果评价模型(空间模型、多等级模型)。 3.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建立的步骤:结合图示详细阐述 4. Reed-Frost模型的建立过程:适用条件、状态及状态转移流程、数学表达及其参数、参数估计与拟合事例。 5. 模型的抽象研究: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效接触率和隔离的变动对流行过程的影响、预防接种对流行过程的影响、综合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6. 应用近况及前景。 九、筛检 【目的要求】 1. 掌握筛检定义、分类、目的。 2. 掌握筛检试验的定义。 3. 掌握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区别。 4. 掌握筛检实施的原则。 5. 熟悉筛检的伦理学问题。 6. 掌握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7. 熟悉截断值的确定方法。 8. 掌握筛检效果的评价 9. 了解筛检中的偏移 【教学内容】 1. 筛检的定义(图示)、筛检试验的定义 2. 筛检的分类:整群、选择;单项、多项。 3. 筛检的目的:三个。 4. 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区别:对象、目的、要求、费用、处理。 5. 筛检实施的原则:10个方面;筛检的基本条件(三个)。 6. 筛检的伦理学问题。 7. 筛检试验的评价:确定金标准、选择受试对象、估算样本、整理评价结果。 8. 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真实性(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阳性率、正确指数、似然比、一致率);可靠性(三个影响因素);预测值(阳性、阴性预测值) 9. 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10. 筛检效果的评价:收益、生物学效果(病死率、死亡率、生存率)、卫生经济学效果(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成本效用)。 11. 筛检中的偏移:领先时间、自我选择。 十、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目的要求】 1. 熟悉制定预防策略的必要性和依据;掌握卫生工作方针。 2. 掌握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措施的宏观思想。 3. 了解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4. 熟悉全球卫生策略;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5. 掌握疾病的三级预防 6. 掌握疾病监测的概念、种类、相关概念。 【教学内容】 1. 制定预防策略的必要性(三方面)和依据(形势分析、应对分析、循证保健)。 2.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3. 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宏观思想:医学模式、影响健康的因素、社会大卫生观念、宏观流行病思想(图示)。 4.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5. 全球卫生策略;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含义。 6. 新公共卫生运动:基本概念、五个领域。 7. 疾病的三级预防:基本概念;一级预防(健康促进、健康保护)、二级预防(三早)、三级预防(对症、康复) 8. 疾病监测:基本概念、种类、相关概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常规报告、哨电报告、实际病例、监测病例、直接指标、间接指标、静态人群、动态人群)。 9. 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反馈。 10. 疾病监测系统:人群、医院、实验室、法定报告传染病。 11. 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十一、传染病流行病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传染病的概念。 2. 了解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迁、了解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3.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传播方式和特征分类。 4. 掌握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过程和感染谱、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5. 熟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6. 熟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7. 掌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 全面掌握计划免疫的相关内容及其评价。 【教学内容】 1. 基本概念: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病学 2. 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迁(全球、中国); 3.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再燃传染病、新发传染病)。 4.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的分类基础:传播方式、宿主。 5. 传染病的分类(按传播方式和特征); 6. 病原体的树村宿主或载体包括四类;人、动物、土壤和水。 7.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a) 病原体:病原体特征(传染力、致病力、毒力);变异性:耐药、抗原、毒力。 b) 宿主:免疫力、免疫反应 c)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基本概念;疾病自然式、隐性感染。 8.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a) 传染源:概念;病人、病原携带、受感染的动物。 b) 传播途径;概念;空气、水或食物、接触、节肢动物、土壤、医源性、围产期、多途径。 c) 人群易感性:概念;升高与降低的因素。 d) 疫源地:概念;形成条件;消灭条件。 9.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10.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预防为主(健康教育、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监测;全球化控制 11.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a) 传染病报告:报告种类(甲类、乙类、丙类);报告人及时限; b)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病人、病原携带者、杰出者、动物传染源。 c)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各种措施;消毒的概念、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 d) 针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 e) 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12. 计划免疫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13. 疫苗的基本要求、种类。 14. 计划免疫方案 15. 疫苗的评价程序、评价指标及其计算。 十二、血清流行病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血清流行病学的概念、目的和研究方法 2. 熟悉血清标本的收集、运送与保存。 3. 掌握血清流行病学常用监测指标及其计算。 4. 熟悉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血清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简史。 2. 血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横断面、重复横断面、病例对照、队列、纵向、流行病学实验、疾病暴发的血清学调查。 3. 研究内容:目的、对象、时间、样本、血清标本收集、运送与保存、血清学试验方法的选择及其质控(可靠性、一致性、真实性)、血清学试验结果的判断。 4. 血清流行病学常用的统计学方法。 5. 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分布规律、探讨病因及流行因素、病原体变异规律、疾病的群体诊断、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疾病监测与预测。 十三、分子流行病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分子流行病学定义,了解发展历程及其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2. 掌握生物标志的种类;熟悉生物标志的选定。 3. 熟悉暴露的测量;掌握外暴露、内暴露的概念。 4. 熟悉效应测量、易感测量、疫病防治效果评价。 5. 掌握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测量指标、了解标本采集 6. 了解现场调查研究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测技术。 7. 熟悉研究设计、掌握资料分析。 8. 了解实验中的质量控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常见偏移。 9. 了解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分子流行病学定义及其内涵、发展历程以及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2. 生物标志的种类(暴露、效应、易感)及其特性。 3. 内、外暴露的概念及其暴露水平。 4. 传染病的免疫效应、病例效应;慢性非传染病的效应测量;易感性测量。 5. 分子流行病学测量指标的选择、标本采集。 6. 现场调查研究的方法、实验室监测技术。 7. 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传染病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状态研究。 十四、遗传流行病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遗传流行病学的概念、疾病病因中遗传与环境的相对意义以及遗传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 2. 掌握家族聚集性分析、双生子分析、养子和半同胞分析 3. 了解遗传流行病学分析的具体方法,了解遗传病的筛检、监测。 4. 掌握遗传咨询的概念以及遗传再发风险估计。 【教学内容】 1. 遗传流行病学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 2. 疾病病因中遗传与环境的相对意义;根据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相对作用,人类疾病的分类(4类)。 3. 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4.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来源于收集及其分析方法(家族性分析、双生子分析、养子与半同胞分析、系谱分析、单基因遗传病分析、多因子遗传病的分析、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分析、其他分析方法)。 5. 遗传病的筛检核监测;遗传咨询与再发风险估计。 十五、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生物学特点。 2. 掌握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的种类。 3. 熟悉恶性肿瘤的三间分布;了解我国主要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 4. 熟悉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掌握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及其三级预防。 【教学内容】 1.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的定义及恶性肿瘤相关特点(病理学、生物学) 2.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经典流行病学研究、生物标准和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3. 恶性肿瘤的时间分布(造成世界各地大部分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地区分布特点、人群分布特点。 4. 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环境理化因素、病毒等生物因素、集体因素。 5. 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预防为主、加强监测。 6. 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措施。 十六、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概况 2. 掌握高血压定义及其分类;熟悉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及其危险因素。 3. 掌握脑卒中定义,了解其三间分布;掌握脑卒中危险因素。 4. 掌握冠心病定义,了解其三间分布;掌握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5.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及三级预防措施,了解综合社区预防。 【教学内容】 1. 心血管疾病的定义,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概况。 2. 高血压定义; 3.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文化程度)。 4.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超重、膳食、饮酒、遗传;不确定因素。 5. 脑卒中定义;脑卒中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年龄、性别、种族、职业) 6.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饮酒 7. 冠心病定义;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年龄、性别、种族、职业)。 8.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遗传、A型性格及其他社会因素。 9.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全人群防治、高危人群防治 10. 血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11. 心血管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概念、技术路线与内容。 十七、感染性腹泻 【目的要求】 1. 掌握感染性腹泻的概念;熟悉该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种类和主要病原体特征。 2. 掌握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 3. 掌握感染性腹泻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4. 掌握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的防治要点、熟悉其诊断标准。 5. 熟悉感染性腹泻防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教学内容】 1. 感染性腹泻的概念、病原体种类及主要病原体特征。 2. 该染性腹泻的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3. 感染性腹泻的传播途径:水、食物、接触、媒介生物。 4. 感染性腹泻的人群易感性特点。 5. 感染性腹泻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流行形式。 6. 感染性腹泻流行的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病原体特点与感染性腹泻流行的关系。 7. 我国采取的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个人卫生、改善饮食)、对传染源的措施(建立防治门诊、开展一行监测、健全疾病监测和报告制度)、保护易感人群、其他。 8. 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原则:提倡口服补液、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和酸碱平衡、继续金石、合理使用抗生素。 9. 霍乱流行概况和诊断标准以及防治要点(对病人、对环境、对疫点)。 10.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的流行概况、诊断标准以及防治要点。 11. 感染性腹泻防治中的主要问题:发病率高、诊断困难、耐药性、病原体变异、新病原体的发生。 12. 感染性腹泻防治的对策与措施: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和饮食卫生状况;研制高效多价疫苗、建立快速诊断方法、加强病原体耐药性研究和控制、建立和完善疾病监测体系。 十八、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1.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疾病概念及分类。 2. 了解甲型肝炎的病原体特点;掌握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熟悉甲肝的流行特征;掌握甲肝预防措施。 3.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形态以及基因结构;掌握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掌握乙肝病毒的抵抗力。 4. 掌握乙肝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乙肝人群。 5. 了解乙肝的地区分布;掌握年龄、性别分布;掌握职业及特殊人群分布以及家庭聚集性。掌握乙肝的预防措施。 6. 掌握饼干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预防措施。 7. 了解丁肝、戊肝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1. 病毒性肝炎的定义、分类(根据病原学、根据传播途径); 2. 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3. 甲型肝炎的概念; 4. 甲肝病原体的形态及分子生物学特性、抵抗力、动物模型和体外培养。 5. 甲肝的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亚临床感染者)、传播途径(食物、水、接触、其他)、人群易感性。 6. 甲肝流行的地区分布、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分布、性别分布。 7. 甲肝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被动免疫、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8. 乙型肝炎的概念、病原学形态及基因结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 9. 乙肝的传染源(病人、携带者)、传播途径(以圆形、母婴、接触)、人群易感性。 10. 乙肝的地区分布、性别和年龄分布、职业及特殊人群、家庭聚集性。 11. 乙肝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自动免疫、八动免疫、联合免疫)。 12. 丙型肝炎的概念、病原体、传染源(病人、携带者)、传播途径(医源性、性接触、母婴)、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