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1.免疫细胞包括
A. 淋巴细胞
B. 单核-巨噬细胞
C. 抗原提呈细胞
D. 粒细胞
E. 红细胞
2.下列哪些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A. 巨噬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NK细胞
E. 树突状细胞
3.下列哪些细胞属于固有免疫应答细胞
A. 单核-巨噬细胞
B. NK细胞
C. B细胞
D. T细胞
E. 多形核中性粒细胞
4.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
A. T细胞
B. B细胞
C. NK细胞
D. 单核-巨噬细胞
E. 肥大细胞
5.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B. 免疫系统的功能
C. 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和过程
D. 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免疫学措施
E. 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6.胸腺基质细胞包括
A. 胸腺细胞
B. 胸腺上皮细胞
C. 巨噬细胞
D. 胸腺树突状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7.B细胞来源于
A. 胸腺
B. 骨髓
C. 脾
D. 淋巴结
E. 腔上囊(法氏囊)
8.T细胞主要位于外周免疫器官中的
A. 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
B. 淋巴结浅皮质区淋巴滤泡
C. 淋巴结浅皮质区生发中心
D. 淋巴结副皮质区
E. 脾索
9.骨髓的功能是
A.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C.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D.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E. 细胞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10.黏膜免疫系统包括
A. 扁桃体
B. 派氏集合淋巴结
C. 阑尾
D. M细胞
E. 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IEL)
11. 下列关于抗原免疫原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抗原对机体免疫系统来说必须是异物
B. 异物均是抗原
C. 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D. 只有化学结构与宿主自身成分不同的物质才具有免疫原性
E. 自身成分不具有免疫原性。
12.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点分别是
A. T细胞表位只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B. B细胞识别的表位往往是天然的
C. T细胞表位有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两种类型
D. B细胞表位有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两种类型
E. T细胞表位需MHC分子的提呈
13. 下列关于超抗原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属于外源性超抗原
B. 超抗原的一端与TCR Vb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APC表面MHCⅡ类分子结合。
C. T细胞识别超抗原不受MHC的限制。
D. 超抗原能诱导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其机制与丝裂原相同。
E.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是一种T细胞超抗原
14. TD-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 需Th细胞辅助
B. 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C. 能引起再次应答
D. 能诱导记忆细胞形成
E. 不能诱导记忆细胞形成
15. 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 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B. 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C. 能诱导记忆细胞形成
D. 只产生IgM
E. 需Th细胞辅助
16. 使自身成分变为自身抗原的因素可能有
A. 大面积烧伤
B. 外伤
C. 电离辐射
D. 药物
E. 感染
17. 隐蔽抗原包括
A. 神经髓鞘蛋白
B. 眼葡萄膜色素蛋白
C. 甲状腺球蛋白
D. 精子
E. 卵子
18. 与抗原免疫原性有关的因素包括
A. 抗原的分子大小
B. 抗原的化学组成
C. 抗原的分子构象
D. 抗原的异物性
E. 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19.具有CH4功能区的Ig是
A. IgA
B. IgD
C. IgE
D. IgM
E. IgG
20.一个B细胞克隆增殖.分化产生的Ig
A. 重链抗原性可以不同
B. 重链抗原性完全不同
C. 亲和力相同
D. 同种型相同
E. 抗原结合特异性相同
21.ADCC的特点有
A.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都可在IgG抗体介导下对靶细胞起溶解或杀伤作用
B. 需补体参与
C. 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D. 对靶细胞的溶解或杀伤是非特异性的
E. 靶细胞与IgG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的
22.为单体Ig的是:
B. IgD
C. IgE
D. IgM
E. IgG
23.关于IgG的Fab段叙述正确的是:
A. 由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
B. 由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
C. 为单价
D. 与抗原结合后,不能形成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E. 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组成
24.关于抗体,正确的是
A. 抗体可看作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B. 抗体可看作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
C. 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与Ig的类.亚类.型和亚型无关
D. 抗体都是Ig
E. 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25.下列哪项与ADCC有关?
A. 特异性抗体与靶细胞结合
B. M.NK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FcR与抗体Fc段的结合
C. 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D. 需要补体参加
E. 需要IgG参加
26.IgG经胃蛋白酶水解后可得到
A. 1个 F(ab")2段
B. 2个Fab段
C. 2个 F(ab")2段
D. pFc"
E. 1个Fc段
27.IgM的特性包括
A. 是分子量最大的Ig
B. 无铰链区
C. 主要在血液中发挥抗感染作用
D. 是最早合成的Ig
E. 能穿过胎盘
28.Ig的同种型包括
A. 类
B. 亚类
C. 型
D. 亚型
E. 独特型
29.关于Ig的功能区,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Ig的功能区是H链与L链折叠形成的球形结构
B. L链有2个功能区,H链有4个或5个功能区
C. Ig的多肽链属于β-折叠结构
D. 各功能区氨基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E. 各功能区有不同的功能
30.Ig的生物学功能包括
A. 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B. IgG1.IgG2.IgG3.IgM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C. IgG.IgE能与细胞上FcR结合
D. IgE介导I型超敏反应
E.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Ig可直接溶解靶细胞
31.关于Ig的可变区,下列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位于L链靠近N端的1/2及H链靠近N端的1/5或1/4
B. 由高变区和骨架区组成
C. 不同Ig的高变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抗体特异性也不同
D. 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存在的主要部位
E. 高变区的肽链通过折叠形成的空间构型与表位互补
32.分泌型IgA主要存在于
A. 唾液
B. 初乳
C. 泪液
D. 支气管分泌液
E. 脑脊液
33.关于单克隆抗体,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结构高度均一
B. 特异性强,极少或不发生交叉反应
C. 一种单克隆抗体,只能识别一种抗原表位
D. 一种单克隆抗体,其独特型可以不同
E. 单克隆抗体是由骨髓瘤细胞产生的
34. .关于IgM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B. 初次免疫接种后最先产生的抗体
C. 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重要成分
D. 大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都属于IgM
E. 能激活补体
35.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发生裂解的成分是
A. C2
B. C3
C. C4
D. C5
E.B因子
36.具有酶活性的补体成分有
A. C1
B. C2
C. C
D. C
E. C5a
37.对补体活化有抑制作用的补体调节蛋白有
A. B因子
B. D因子
C. P因子
D. I因子
E. C4结合蛋白
38.能阻止膜攻击复合体形成的补体调节蛋白有
A. MIRL
B. 膜辅助蛋白
C. 同源限制因子
D. 衰变加速因子
E. I因子
39.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早期,可参与补体激活的有
A. 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
B. MBL
C. CRP
D. 酵母多糖
E. TNF-α
40.不能延长C3bBb半衰期的是
A. B因子
B. D因子
C. H因子
D. I因子
E. P因子
41.补体级联反应中的非酶促步骤是
A. C3转化酶裂解C3
B. C5转化酶裂解C5
C. MAC的形成
D. C3bBbP的形成
E. C5b67的形成
42.关于补体系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补体成分大多数以非活性的酶前体形式存在于血清中
B. 补体系统激活的三条途径均是酶的级联反应
C. 补体系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D. 补体系统的激活具有放大效应
E. 激活的补体具有生理作用和病理作用
43.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包括
A. 成纤维细胞
B. 浆细胞
C. 肝细胞
D. NK细胞
E. 巨噬细胞
44.能裂解C3的复合物包括
A. C5b~9
B. MAC
C. C3bBb3b
D. C3bBbP
E. C4b2b
45.既参与旁路途径调节,又参与经典途径调节的是
A. DAF
B. CR1
C. C4结合蛋白
D. H因子
E. I因子
46.补体系统的组成包括
A. 参与经典途径的C1~C9
B. 参与旁路途径的B.D.P因子
C. 参与MBL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C反应蛋白
D. 补体调节蛋白I因子.H因子.C4bp等
E. CR1.CR2.CR3等补体受体
47.关于补体生物学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B.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C. 参与适应性免疫
D. 参与免疫记忆
E. 参与炎症反应
48.补体系统激活过程的调节包括
A. 自行衰变的调节
B. C4bp抑制C4b与 C2结合
C. C8bp抑制MAC形成
D. 正反馈途径的扩大效应
E. I因子.H因子在旁路途径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49.能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包括
A. 细菌脂多糖
B. 酵母多糖
C. 葡聚糖
D. 凝聚的IgA
E. IgM
50.关于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C3a可介导炎症反应
B. C3b与B细胞表面的CR1结合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C. 杀伤细胞结合C3b后可增强对靶细胞的ADCC作用
D. C3d可促进B细胞活化
E. iC3b具有调理作用
5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包括
A. 溶细胞效应
B. 调理作用
C. 引起炎症反应
D. 参与适应性免疫
E. ADCC
52.抑制MAC形成的补体调节因子包括
A. C4bp
B. CD59
C. HRF
D. C8bp
E. H因子
53.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的补体调节因子包括
A. I因子
B. B因子
C. C4bp
D. MCP
E. DAF
54.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血清中的一组蛋白
B. 补体含量随抗原刺激而升高
C. 补体对热敏感
D. 补体分子由多种细胞产生
E.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有共同的末端效应
55.补体系统的调节因子包括
A. I因子
B. D因子
C. B因子
D. H因子
E. DAF
56.下列哪些分子具有保护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免遭补体介导的损伤作用?
A. B因子
B. MCP
C. CR1
D. C8bp
E. CD59
57.能裂解C5的复合物包括
A. C4b2b
B. C4b2b3b
C. C3bBb3b
D. C3bBb
E. MAC
58.关于膜攻击复合物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是三条补体激活途径共同的末端效应
B. MCP可辅助MAC形成
C. MAC的作用机制是使细胞膜穿孔
D. HRF.CD59能抑制MAC形成
E.MAC由C5~9组成
59.能促进吞噬作用的补体受体包括
A. CR1
B. CR2
C. CR3
D. CR4
E. C3aR
60.能与C4b结合的补体调节因子是
A. C4bP
B. CR1
C. DAF
D. H因子
E. P因子
61.关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C1q分子有6个结合部位,必须与Ig桥联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成分
B.C1r具有酯酶活性,能活化C1s
C. C4是C1的底物,C4b很不稳定
D. C4b2b可水解C5产生C5a和C5b
E.C5b678可损伤细胞膜,但结合C9后才加速细胞膜的损伤
62.关于旁路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激活物质不是抗原抗体复合物
B. 越过C1.C4.C2,直接激活C3
C. B因子.D因子.P因子参与作用
D. 可通过C3b的正反馈途径产生更多的C3b
E. C3转化酶是C3bnBb
63.属于细胞因子的是:
A. ILs
B. IFNs
C. TNFs
D. CSFs
E. TGF
64.关于细胞因子,正确的是
A. 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
B. 必须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 对靶细胞无抗原特异性
D. 一种细胞因子只能对一种靶细胞发挥作用
E. 细胞因子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
65. 下列哪些细胞因子受体具有IL-2R g链的结构?
A. IL-4R
B. IL-7R
C. IL-9R
D. IL-11R
E. IL-13R
66.下列哪些细胞因子具有下调免疫功能的作用?
A. IL-10
B. TGF-b
C. IL-4
D. IL-13
E. IL-1ra
67.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是
A. 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
B. 以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C. 与CKR结合后才发挥作用
D. 具有高效性
E. 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68. 下列有关IFN-a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能激活CTL
B. 是一种重要的巨噬细胞激活因子
C. 能刺激有核细胞表达MHC I类分子
D. 能增强NK的杀伤活性
E. 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69. 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制剂对下述哪些疾病有治疗或预防价值?
A. 感染性疾病
B. 肿瘤
C. 血小板减少症
D. 超敏反应
E. 自身免疫性疾病
70.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具有
A. 多效性
B. 重叠性
C. 拮抗性
D. 协同性
E. 特异性
71. 细胞因子分泌的特点是
A. 多细胞来源,一种CK可由不同类型细胞产生
B. 一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
C. 以自分泌方式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
D. 以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细胞
E. 以内分泌方式作用于远处靶细胞
72. sCKR的生物学功能是
A. 作为CK的转运蛋白,增加局部CK的浓度
B. 作为膜受体的清除形式之一,使细胞对CK的反应性下降
C. sCKR可与mCKR竞争性结合CK,下调CK的效应
D. 高浓度sCKR可抑制相应CK的活性
E. 低浓度sCKR可增强相应CK的活性
73.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包括
A. IL-2R.IL-3R
B. IL-4R.IL-5R
C. IL-7R.IL-8R
D. IL-9R.IL-10R
E. IL-1R. M-CSFR
74.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包括
A. 抗细菌作用
B. 抗病毒作用
C. 中和作用
D. 调理作用
E. 刺激造血
75.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制剂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
A. 慢性肉芽肿病
B. 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
C. 转移性肾细胞癌
D. 多发性硬化症
E. 类风湿性关节炎
76. 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细胞因子包括
A. TNF-a
B. IL-1
C. IL-8
D. IL-6
E. IFN
77. 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结构包括
A. 胞膜外区
B. 跨膜区
C. 稳定区
D. 胞浆区
E. 可变区
78.在临床上已经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
A. 重组G-CSF
B. TNF嵌合抗体
C. 人TNF的单克隆抗体
D. TNF-受体-Ig融合蛋白
E. 重组IL-1受体拮抗蛋白
79. 可刺激产生血小板的细胞因子包括
A. EPO
B. IL-3
C. IL-7
D. IL-11
80.CTLA-4
A. 又称CD152
B. 可与CD80和CD86结合
C. 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
D. 与CD28分子有一定的同源性
E. 可表达于静止的T细胞表面
81.可作为病毒受体的膜分子是
A. CD3
B. CD4
C. CD8
D. CR2
E. LFA-2
82.粘附分子的作用主要有
A. 介导ADCC作用
B. 参与炎症反应
C.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D. 参与细胞间的相互识别
E. 参与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
83.组成B细胞信号复合物的分子是
A. CD19
B. CD20
C. CD21
D. CD40
E. CD81
84.CD28
A. 是T细胞激活的辅助刺激分子
B. 可协助激活T细胞
C. 可与APC表面的B7分子结合
D. 存在于所有的CD4+T细胞
E. 可与CTLA-4结合下调T细胞活化
85.CD40L
A. 主要表达于B细胞
B. 配体是CD40
C. 以三聚体形式存在
D. 属于TNFSF
E. 是B细胞活化不可缺少的信号因子
86.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是
A. 补体受体
B. T细胞受体
C. B细胞受体
D. NK细胞受体
E. Ig Fc受体
87.黏附分子的配体有
A. 膜分子
B. 细胞外基质
C. 细胞膜
D. 补体C3片段
E. 可溶性因子
88.细胞表面标志包括
A. 膜抗原
B. 细胞外基质
C. 膜受体
D. 可溶性因子
E. MHC分子
89.P-选择素主要分布于
A. 白细胞
B. 血小板
C. 巨核细胞
D. 红细胞
E. 活化内皮细胞
90.选择素家族包括
A. CD62L
B. CD62P
C. CD62F
D. CD62M
E. CD62E
91.白细胞黏附缺陷症是因缺乏
A. LFA-1
B. LFA-2
C. Mac-1
D. VLA-2
E. VLA-1
92.由人MHC基因编码的分子有
A. β2m
B. C4
C. C2
D. HLAI类抗原
E. HLAⅡ类抗原
93.在免疫应答的负调节中发挥作用的是
A. HLA-A
B. HLA-B
C. HLA-C
D. HLA-E
E. HLA-G
94.关于MHC正确的是
A. 人的MHC通常称为HLA
B. 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移植排斥
C. MHC的多样性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组成
D. MHC的多态性指MHC由一组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各自的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E. 经典的MHCI类和Ⅱ类基因的产物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95.编码HLAI类分子的基因位点是
B. HLA-B
C. HLA-DP
D. HLA-DQ
E. Bf
96.下列哪些细胞相互作用时受MHC限制
A. LAK细胞与靶细胞
B. CTL与靶细胞
C. Th与B细胞
D. 巨噬细胞与Th
E. 巨噬细胞与靶细胞
97.关于HLA正确的是
A. 特定HLA等位基因产物可以成为个体性的遗传标志
B. HLAI类分子的结构不同于HLAII类分子,它含有β2m
C. HLAⅡ类分子的α链和β链是由不同的基因所编码的
D. HLA纯合子细胞是非常罕见的,一般在近亲婚配的家庭中检出
E. 红细胞表达HLAI类分子
98.属于炎症相关基因的是
A. TAP
B. MIC家族
C. TNF家族
D. HLA-DM
E. HLA-E
99.MHCI类和Ⅱ类分子共有的特征是
A. 均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B. 均共显性表达于细胞上
C. 均为跨膜蛋白
D. 均参与对T细胞的抗原提呈
E. 均参与T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
100.HLA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是
A. 单元型遗传
B. 复等位基因
C. 共显性
D. 连锁不平衡
E. 隐性遗传
101.MHC是
A.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英文字头缩写
B. 特定染色体上一个DNA区段
C. 包含多个基因座位
D. 专司移植物的排斥
E. 专司外来抗原的提呈
102.人的MHC
A. 称为HLA基因或HLA基因复合体
B. 称为H-2
C. 在第6号染色体短臂
D. 在第17号染色体
E. 在第15号染色体
103.小鼠的MHC
A. 称为HLA基因或HLA基因复合体
B. 称为H-2
C. 在第6号染色体短臂
D. 在第17号染色体
E. 在第15号染色体
104.人MHC经典I类基因座位是
A. HLA-A
B. HLA-B
C. HLA-C
D. HLA-E
E. HLA-F
105.经典的HLAⅡ类基因
A. 在复合体中位于近着丝点一端
B. 结构最为复杂
C. 由DP.DQ和DR三个亚区组成
D. 每一亚区又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基因座位
E. 包括DM基因和DO基因
106.经典的MHCⅠ类和Ⅱ类基因
A. 产物有Ag提呈功能
B. 显示极为丰富的多态性
C. 直接参与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
D. 调控免疫应答
E. 主要功能是决定移植物排斥
107.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包括
A. 经典Ⅲ类基因
B. 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
C. 非经典Ⅰ类基因
D. 炎症相关基因
E. 疾病易感或抵抗基因
108.对经典的HLA I 类分子描述正确的是
A. 由α链和β2-m构成异二聚体
B. I类基因仅编码α链
C. β2-m编码基因在15号染色体
D. 表达在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E. 抗原结合槽两端开放
109.对经典HLAⅡ类分子描述正确的是
A. 是有α链和β链的异二聚体
B. DR-DR对应于小鼠的E-E
C. DQ-DQ对应于小鼠的A-A
D. DP-DP在小鼠无对应物
E. 抗原结合槽两端封闭
110.对HLA I 类和Ⅱ类等位基因产物表述正确的是
A. 具有共显性
B. I类分子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C. Ⅱ类分子仅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细胞
D. 同源染色体对应座位上两个等位基因不同时表达
E. 只有在外来抗原存在时才表达
111.对MHC的LMP基因描述正确的是
A. 包括LMP2和LMP7两个座位
B. 编码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相关成分
C. 产物在APC中参与对内源性抗原的酶解
D. 产物在APC中参与对外源性抗原的酶解
E. 产物为内质网膜上一个二聚体分子
112.参与形成母胎耐受的是
A. HLA-A
B. HLA-B
C. HLA-E
D. HLA-G
E. HLA-C
113.属于人MHC非经典I类基因的是
A. HLA-E
B. HLA-F
C. HLA-G
D. HLA-A
E. HLA-B
114. 具有ADCC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A. 树突状细胞
B. 巨噬细胞
C. 中性粒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 NK细胞
115. B1细胞主要特性和抗体应答特点是
A.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B. 接受抗原刺激之后,48小时之内即可产生以IgM为主的抗体
C. 增殖分化过程中,可发生Ig类别转换
D. 具有免疫记忆,可产生再次应答
E. 主要存在于外周免疫器官淋巴滤泡内
116.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包括
A. 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
B. 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引起发热和急性期反应
C. 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D. 活化后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非特异杀伤肿瘤细胞。
E. 活化后可通过表达FasL诱导靶细胞凋亡
117. T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包括
A. 非特异杀伤细菌
B. 非特异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
C.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D. 非特异杀伤某些肿瘤细胞
E. 对靶细胞杀伤受MHC I类分子限制
118. 能够分泌MCP-1和MIP-1参与炎症反应的免疫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NKT细胞
E. 肥大细胞
119. 能够通过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破坏的免疫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NK细胞
C. CD8+CTL细胞
D. NKT细胞
E. E.T细胞
120. NK细胞表面的与CD3γγ同源二聚体非共价结合后,可获得转导活化信号功能的杀伤活化性受体是
A. NKp46
B. NKG2D
C. NKp44
D. NKp30
E. NKG2C
121. NK细胞表面与DAP-12同源二聚体非共价结合后,可获得转导活化信号功能的杀伤活化性受体是
A. KIR2DS
B. CD94/NKG2A
C. CD94/NKG2C
D. NKG2D
E. NKp46
122.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包括
A. 朗格汉斯细胞
B. 间质DC
C. 并指DC
D. 滤泡DC
E. 高表达MHC分子,低表达IgGFc受体的DC
123. 能够引起发热和急性期反应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12
D. IL-6
E. TNF-
124.T细胞的辅助受体
B. CD3
C. CD4
E. CD28
125非特异刺激T细胞增殖的物质是
A. 植物血凝素
B. 脂多糖
C. 刀豆蛋白A
D. 美洲商陆
E. 葡萄球菌A蛋白
126.属于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的是
A. CD28
B. CD152
C. CD8
D. CD40
E. ICOS
127.CD4分子表达的细胞是
A. T细胞
B. B细胞
C. 巨噬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血小板
128.T细胞表面介导细胞间黏附的表面分子包括
A. CD2
B. ICAM-1
C. LEA-1
D. ISCO
E. CD152
129.在免疫应答的负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表面标志是
A. CD4+
B. CD4-
C. CD8+
D. CD8-
E. CD25+
130.TCRαβ-CD3复合物识别抗原
A. 受MHC-I类分子限制
B. 受MHC-II类分子限制
C. 不受MHC限制
D. 受体缺乏多样性
E. 主要识别非肽类分子
131.Th1和Th2细胞都能分解的细胞因子是
A. GM-CSF
B. IL-4
C. CD25+
D. IL-5
E. IFN-γ
132.CD8+CTL细胞的直接杀伤靶细胞的机制是
A. 分泌穿孔素
B. 颗粒酶
C. 淋巴毒素
D. 诱导靶细胞凋亡
E. ADCC
133.NKT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包括
A. 释放穿孔素
B. 通过FasL/Fas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C. 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D. 具有MHC限制性
E. 调理作用
134.B细胞辅助受体包括
A. CD19
B. CD21
C. CD25
D. CD225
E. CD86
135.MZ 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是
A. 位于边缘区
B. 存在淋巴滤泡
C. 抗颗粒性抗原的第一道防线
D. 参与晚期的依赖T细胞抗体应答
E.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136.Igα和Igβ异源二聚体的主要功能是
A. 识别和结合抗原
B. 转导抗原与BCR结合后产生的信号
C. 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D. 细胞活化的辅助受体
E. 参与Ig从胞内向胞膜的转运
137.B1细胞主要存在于
A. 腹膜腔
B. 肠道固有层
C. 淋巴滤泡
D. 胸膜腔
E. 扁桃体
138.可抑制成熟B细胞增殖和(或)分化的细胞因子
A. IL-8
B. IL-10
C. IL-12
D. IL-14
E. TGF-β
139.MZ B细胞分泌的Ig的同种型
A. IgM
B. IgG2
C. IgG1
D. IgG3
E. IgA
140.B细胞的功能
A. 产生抗体
B. 提呈抗原
C. 参与细胞免疫
D. 参与免疫调节
E. 发挥细胞毒作用
141.与CD28结合的CD分子是
A. CD40
B. CD80
C. CD86
D. CD21
E. CD152
142.与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产生有关的膜表面分子是
A. CD40
B. CD40L
C. CD28
D. CD80
E. CD86
143.成熟B细胞表达的mIg主要为
A. mIgA
B. mIgM
C. mIgD
D. mIgG
E. mIgE
144.人成熟NK细胞的表面标志
A. TCR+
B. mIg-
C. CD56+
D. CD16+
E. CD3+
145.在噬碱性粒细胞分化成熟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IL-4
B. IL-5
C. GM-CSF
D. TGF-β
E. IL-3
146.在阳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胸腺细胞是
A. 不能与MHC/肽有效结合的DP细胞
B. 与MHC/肽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
C. 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SP细胞
D. 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的SP
E. 胸腺淋巴样干细胞
147.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的必要条件是
A. 骨髓
B. 脾
C. 胸腺造血微环境
D. 淋巴结
E. 卵黄囊
148.多能造血干细胞具有的两种重要潜能是
A. 分泌细胞因子
B. 自我更新
C. 分化
D. 自身MHC限制
E. 自身耐受
149.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为
A. CD34
B. CD35
C. CD44
D. CD117
E. Lin-
150.T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获得的特性包括
A. TCR的表达
B. 自身MHC限制
C. 自我更新
D. 自身耐受
E. BCR的表达
151.具有免疫潜能的细胞是
A. 单核细胞
B. 成熟B细胞
C. NK细胞
D. 成熟T细胞
E. 巨噬细胞
152.在分化为CFU-GM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GM-CSF
B. SCF
C. IL-3
D. IL-4
E. IL-2
153.NK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可表达的抑制性受体是
A. KIR
B. KAR
C. CD94
D. NKG2
E. CD56
154. 体内执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是
A. γδ+T细胞
B. αβ+T细胞
C. B1细胞
D. B2细胞
E. NK T细胞
155. 对某些病毒感染和肿瘤靶细胞具有非特异细胞毒作用的淋巴细胞是
A. NK细胞
B.NKT细胞
C. T细胞
D. CD8+CTL细胞
E.活化巨噬细胞
156. α-防御素的生物学作用包括
B. 激活补体产生溶菌效应
C. 诱导病原体产生自溶酶,干扰DNA和蛋白合成
D. 具有致炎和趋化作用
E. 诱导NK细胞活化
F. 非特异杀伤肿瘤细胞
157. 肝细胞合成分泌的急性期蛋白包括
A. 脂多糖结合蛋白
B. C4结合蛋白
C. C-反应蛋白
D.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E. 乳铁蛋白
158.能诱导细胞凋亡的物质是
A. 穿孔素
B. TNF
C. FasL
D. α-防御素
E. 颗粒酶
159.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A. 抗原刺激96小时后启动
B. 抗原识别受体具有高度多样性,对抗原识别具有高度特异性
C. 经克隆扩增和分化后,发挥免疫效应
D. 具有免疫记忆功能,可发生再次应答
E. 发挥免疫效应无需固有免疫细胞参与
160. 模式识别受体
A. 较少多样性
B. 是胚系基因重排后编码的产物
C. 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某些共有的配体分子
D. 只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膜表面,无游离形式存在
E. 可识别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如磷脂酰丝氨酸等
161. 表达于病原菌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包括
A. G-菌的脂多糖
B. G+菌的肽聚糖
C. 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
D. 细菌非甲基化DNA CpG序列
E. 真菌的酵母多糖
162. 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包括
A.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B. α-防御素
C. C-反应蛋白
D. 热休克蛋白
E. 脂多糖结合蛋白
163.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包括
A. Toll样受体
B. 清道夫受体
C. 甘露糖受体
D. C3b受体
E. IgGFc受体
164.属于专职性APC的是
A. 单核/巨噬细胞
B. 树突状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内皮细胞
E. 上皮细胞
165.非专职性APC是
A. B淋巴细胞
B. 内皮细胞
C. 纤维母细胞
D. 各种上皮及间皮细胞
E. 郎格汉斯细胞
166.有Birbeck颗粒的是
A. 单核细胞
B. IDC (并指树突状细胞)
C. LC (朗格汉斯细胞)
D. B淋巴细胞
E. 巨噬细胞
167.DC
A. 即树突状细胞
B.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
C. 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D. 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
E. 不参与诱导免疫耐受
168.人DC的主要特征性标志是
A. CD1a
B. CD11c
C. CD83
D. 33D1
E. NLDC145
169.小鼠DC比较特异性的标志
A. 33D1
B. NLDC145
C. CD83
D. CD1a
E. CD11c
170.不是小鼠DC比较特异性标志的是
A. CD11c
B. 33D1
C. NLDC145
D. CD83
E. CD1a
171.与髓系DC有共同祖细胞的是
A. 单核细胞
B. 粒细胞
C. T细胞
D. NK细胞
E. B细胞
172.与淋巴系DC有共同前体细胞的是
A. 单核细胞
B. 粒细胞
C. T细胞
D. NK细胞
E. 巨噬细胞
173.淋巴样组织中的DC主要包括
A. 并指状DC (IDC)
B. 边缘区DC
C. 滤泡样DC(FDC)
D. 间质性DC
E. 郎格汉斯细胞
174.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包括
A. 间质性DC
B. 朗格汉斯细胞
C. 并指状DC (IDC)
D. 边缘区DC
E. 滤泡样DC(FDC)
175.IDC
A. 即并指状DC
B. 位于淋巴组织T细胞区
C. 由LC移行至淋巴结而来
D. 高表达MHCⅠ类和Ⅱ类分子
E. 有FcR及补体受体
176.FDC
A. 即滤泡样DC
B. 不表达MHCⅡ类分子
C. 高表达FcR和C3bR
D. 向B细胞提呈Ag
E. 属间质性DC
177.有吞噬作用的APC是
A. 单核/巨噬细胞
B. FDC
C. IDC
D. LC
E. B细胞
178.髓系DC前体
A. 与单核.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
B. 与T.NK细胞有共同前体细胞
C. 能分化发育成巨噬细胞
D. 能分化为淋巴细胞
E. 与B细胞有共同前体细胞
179.淋巴系DC前体
A. 与单核.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
B. 与T.NK细胞有共同前体细胞
C. 能分化发育成巨噬细胞
D. 能分化为淋巴细胞
E. 只能分化为淋巴系DC
180.树突状细胞
A. 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
B. 亦存在于脑内,数量较少
C. 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以下
D. 仅占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的0.2-0.5%
E. 都有Birbeck颗粒
181.并指状DC(IDC)
A. 位于淋巴组织T细胞区
B. 由LC移行至淋巴结而来
C. 高表达MHCⅠ类和Ⅱ分子
D. 缺乏FcR和补体受体
E. 有Birbeck颗粒
182.滤泡样DC
A. 位于淋巴组织T细胞区
B. 不表达MHCⅡ类分子
C. 高表达FcR和C3bR
D. 没有Birbeck颗粒
E. 有吞噬作用
183.滤泡样树突状细胞
A. 不表达MHCⅡ类分子
B. 高表达FcR
C. 没有吞噬作用
D. 高表达C3bR
E. 可将抗原-抗体和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滞留或浓缩于其表面
184.未发生迁移的朗格汉斯细胞(LC)
A. 是不成熟DC
B. 位于表皮和胃肠道上皮部位
C. 有较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
D. 免疫激活能力较弱
E. 有很强的刺激初始T细胞的能力
185.朗格汉斯细胞(LC)高表达
A. FcR
B. 补体受体
C. MHCⅠ类分子
D. MHCⅡ类分子
E. 特异性抗原受体
186.髓系DC
A. 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
B. 与单核.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
C. 与T.NK细胞有共同前体细胞
D. 前体细胞能分化发育为巨噬细胞
E. 前体细胞能分化发育为淋巴细胞
187.淋巴系DC
A. 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
B. 与T.NK细胞有共同前体细胞
C. 前体细胞能分化为淋巴细胞
D. 常用胸腺内的DC进行研究
E. 前体细胞能分化发育为巨噬细胞
188.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体内DC
A. 处于非成熟(immature)状态
B. 有极强的Ag摄取和加工处理能力
C. 表达低水平的辅助刺激分子
D. 体外激发MLR能力较弱
E. 表达高水平的黏附分子
189.可刺激DC分化成熟的是
A. Ag
B. LPS
C. IL-1
D. TNF
E. Birbeck颗粒
190.成熟DC可显著提高
A. MHC分子的表达
B. 辅助刺激分子的表达
C. 粘附分子的表达
D. Ag摄取加工能力
E. 体外激发MLR能力
191.髓系DC前体
A. 目前可从胎肝.脐血.骨髓.成人外周血分离出
B. 能产生各种髓系DC
C. 体内作用可能是维持非淋巴组织内DC的数量达一定水平
D. 在急性炎症时可被迅速动员移行至非淋巴组织
E. 能分化发育为淋巴细胞
192.髓系DC前体的获取目前可从
A. 胎肝
B. 脐血
C. 骨髓
D. 成人外周血
E. 胸腺
193.未成熟DC
A. 主要存在于多种实体器官及非淋巴组织的上皮
B. 能通过表达的膜受体(如FcRⅡ.甘露糖受体)摄取Ag
C. 摄取Ag后由外周逐渐向次级淋巴器官迁移
D. 在迁移中逐渐发育成熟
E. 有很强的刺激初始T细胞的能力
194.迁移期DC
A. 主要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外周血.肝血液及淋巴组织
B. 经淋巴和血液循环,从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
C. 从外周血进入脾脏
D. 从肝窦进入腹腔淋巴结
E. 与其成熟过程无关
195.成熟期DC
A. 主要存在于淋巴结.脾脏及派氏集合淋巴结
B. 受趋化性细胞因子作用归巢至T细胞区
C. 本身也分泌一些趋化因子从而保持与T细胞的接触
D. 能有效给T细胞提呈Ag
E. 活化T细胞后自身出现调亡
196.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的特点是有
A. 选择性
B. 严格抗原特异性
C. 高效性
D. 饱和性
E. 巨吞饮作用
197.Proteasome又可称为
A.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peptide,LMP
B. large multifuctional protease,LMP
C. MⅡC
D. transporter of antigenic peptide , TAP
E. endosome
198.人为划分的T细胞免疫应答的阶段包括
A. 特异T细胞生成阶段
B. T细胞特异识别抗原阶段
C. 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D. 效应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
E. T细胞活化诱导细胞凋亡阶段
199.记忆性T细胞
A. 对特异Ag有记忆能力
B. 寿命较长
C. 为CD45RA-CD45RO+
D. 是CD45RA+CD45RO-
E. 再遇相同Ag可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200.与初始T细胞相比,记忆性T细胞再活化时
A. 更易被激活,相对较低浓度的抗原即可
B. 对协同刺激信号(如CD28/B7)的依赖性较低
C. 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
D. 对细胞因子作用的敏感性更强
E. 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201.CTL杀伤靶细胞可通过
A.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B. Fas/FasL途径
C. AICD途径
D. 被动细胞死亡途径
E. PI3-Kinase途径
202.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性结合
A. 是指T细胞表面粘附分子与APC表面相应配基结合
B. 这种结合是短暂而可逆的
C. 这种结合仅为TCR识别结合相应抗原肽提供机会
D. 无可识别抗原肽的T细胞随即与APC分离
E. 发生在初始T细胞进入淋巴结皮质浅区
203.T细胞与APC的特异性结合
A. 是在非特异结合中遇到了相应抗原肽
B. 指TCR与相应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
C. 可稳定和延长T细胞与APC结合的时间
D. 使增殖的子代细胞仍与APC粘附直至分化为效应T细胞
E. 其亲和力与CD4或CD8分子无关
204.能介导与APC非特异结合的T细胞表面分子是
A. TCR
B.LFA-1
C. CD2
D. LFA-3
E.ICAM-1
205.能介导与T细胞非特异结合的APC表面分子是
A. CD3
B. ICAM-1
C. LFA-3
D. CD2
E.LFA-1
206.T细胞TCR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co-receptor)分子是
A. CD2
B.CD3
C. CD4
D. CD8
E.CD28
207.免疫突触中心区的分子有
A.TCR
B.抗原肽-MHC分子
C.CD4
D.CD28/B7
E. ZAP-70
208.免疫突触的功能有
A.增强TCR与抗原肽-MHC复合物亲和力
B. 促进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
C.参与T细胞激活和细胞效应有效发挥
D.促进信号通路的激活
E. 促进细胞内亚显微结构极化
209.关于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描述正确的是
A. 由TCR特异识别结合在MHC分子槽中的抗原肽而触发
B. 导致CD3和辅助受体分子胞浆段尾部聚集并激活与之相连的PTK
C. 启动激酶活化级联反应,激活转录因子,促进相关基因表达
D. 仅第一活化信号不能有效激活T细胞
E. 仅第一活化信号即能有效激活T细胞
210.CD28/B7
A. 是重要的共刺激分子
B. 可促进IL-2基因转录
C. 可稳定IL-2mRNA
D. 可明显促进IL-2合成
E. 可导致T细胞无能
211.关于协同刺激分子表述正确的是
A. 能与T细胞表面相应配基结合
B. 激活的专职APC高表达
C. 静止的APC不表达或仅低表达
D. 正常组织不表达或仅低表达
E. 均为正性激活T细胞
212.对CTLA4表述正确的是
A. 与CD28有高度同源性
B. T细胞激活后呈上调性表达
C. 其配体也是B7
D. 与B7结合亲和力大于CD28
E. 为T细胞激活提供更强共刺激信号
213.使双信号激活T细胞充分活化所需的细胞因子是
A.IL-2
B. IL-12
C.IL-1
D.IL-6
E. FK506
214.MAP激酶活化途径涉及的分子有
A. ZAP-70和Ras
B. 接头蛋白LAT和SLP-76
C. Grb-2和Sos
D. GEF和Raf(又称MAPKK)
E. c-fos和c-Jun
215.IL-2在抗原活化T细胞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
A. IL-2是T细胞自分泌生长因子
B.其基因转录是T细胞活化所必须
C. IL-2R在静止T细胞表达量少且亲和力低
D. 活化后的T细胞表达高亲和力IL-2R并分泌IL-2
E.IL-2能阻断钙调磷酸酶的作用
216.关于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 IL-12可促进Th0向Th1细胞极化
B. IL-4可促进Th0向Th2细胞极化
C. Th1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D. Th2细胞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E. CD4+T细胞不包括调节性T细胞
217.Th1细胞增强Mφ作用可通过
A. 诱生IFN-γ等巨噬细胞活化因子活化Mφ
B. 以CD40L与Mφ表面CD40结合向Mφ提供激活信号
C. 分泌IL-3和GM-CSF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新的Mφ
D. 与Mφ提呈的抗原结合可诱导激活Mφ
E. 产生TNF .LT和MCP-1等促进Mφ黏附穿越血管募集到感染灶
218.T细胞活化后诱导的自身调亡途径有
A. AICD途径
B. 被动细胞死亡途径
C. PLC-γ活化途径
D. MAPK活化途径
E.PI3-Kinase途径
219.关于BCR在B细胞激活中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 BCR与特异Ag结合产生第一活化信号
B. 有了第一活化信号后B细胞才能内化Ag
C. 内化Ag被靶向MHC I类分子的Ag加工提呈途径
D. 内化Ag被靶向MHCⅡ类分子的Ag加工提呈途径
E.Igα/Igβ把第一活化信号转导入胞内
220.参与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复合物组成的是
A. C19
B. CD21
C. CD81(TAPA-1)
D. CD225(Leu-13)
E. Ig
221.Ig同种型转换
A. 在Ag诱导下发生
B. 接受T细胞分泌的CKs调节
C. IgV区未变,只C区改变
D. IgV区和C区均改变
E. IgV区和C区均不改变
222.对小鼠Ig同种型转换描述正确的是
A. IL-4诱导转换成IgG1和IgE
B. TGF诱导转换成IgG2b和IgA
C. IFN-γ诱导转换成IgG2a和IgG3
D. Th1和Th2细胞均参与Ig的同种型转换
E. h1细胞参与Ig的同种型转换
223.记忆B细胞
A. 不产生Ig
B. 表达CD27
C. 表达CD44
D. 只有TD-Ag能诱生
E. 只有TI-Ag能诱生
224.BAFF
A. 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
B. 由Mφ.单核细胞和DC产生
C. 可被IFN-γ和IL-10上调表达
D. 促进B细胞分化成熟和B细胞免疫应答
E. 编码基因敲除小鼠的B细胞能成熟
225.一般认为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作用是
A. 经C3d介导与BCR复合物交联使CD19与BCR“拉近”
B. 由CD19传导的信号加强了BCR复合物传导的信号
C. 使B细胞对Ag刺激敏感性增高100~1000倍
D. 明显降低Ag激活B细胞的阈值
E. 与BCR交联进入脂筏,延长经由BCR的刺激信号的作用时间
226.B细胞内化Ag描述正确的是:
A. 有了第一活化信号后B细胞才能内化Ag
B. 第一活化信号由Ag与mIg结合产生
C. 内化Ag被靶向MHC I类分子的抗原加工提呈途径
D. 内化Ag被靶向MHCⅡ类分子的抗原加工提呈途径
E. 没有第一活化信号B细胞也能内化Ag
227.对B细胞第一活化信号转导叙述正确的是
A. BCR对Ag的特异识别结合产生第一活化信号
B. Igα/Igβ把第一活化信号转导入胞内
C. 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对第一活化信号转导有辅助作用
D. 脂筏是BCR信号转导的重要部位
E. ITAM磷酸化后第一个被募集的是Syk
228.Th细胞辅助B细胞的方式有
A. 籍协同刺激分子致Th细胞与B细胞直接接触
B. 籍活化的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C. 籍抗原受体修正使Th细胞辅助B细胞
D. 籍体细胞高频突变致Th细胞辅助B细胞
E. 籍亲和力成熟介导Th细胞辅助B细胞
229.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辅助第一活化信号转导的模式是
A. 旁邻辅助模式
B. 协同刺激模式
C. 应答调节器模式
D. 脂筏内化模式
E. 同种型转换模式
230.由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作用于B细胞的细胞因子有
A. IL-2
B. IFN-γ
C. IL-4
D. IL-5
E. IL-6
231.可被CD19募集的信号分子有
A. Lyn
B. Fyn.Vav
C. Grb2.PI 3-激酶
D. PLC-γ和cAB1
E. CD21
232.T细胞辅助B细胞是在
A. 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
B. 淋巴组织的生发中心
C. 脂筏
D. 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
E. 冠状带
233.T 细胞辅助B细胞可通过
A. 与B细胞直接接触
B. 分泌的细胞因子
C. 特异性辅助
D. 旁邻辅助
E. BAFF
234.能产生BAFF的细胞是
A. T 细胞
B. B细胞
C. 单核细胞
D. DC
E. 巨噬细胞
235.关于TI抗原叙述正确的是
A. 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B. 如某些细菌多糖和脂多糖
C. 能在无胸腺鼠诱导强的Ab应答
D. 能刺激初始B细胞
E. 可引起T细胞应答
236.对TI-1抗原描述正确的是
A. 常被称为B细胞丝裂原
B. 高浓度时多克隆活化B细胞
C. 低浓度时活化特异B细胞
D. 单独可诱导记忆B细胞
E. 单独可诱导抗体亲和力成熟
237.对TI-2抗原叙述正确的是
A. 为细菌胞壁与荚膜多糖
B. 有高度重复结构
C. 只能激活不成熟B细胞
D. 表位密度太高或太低均不易有效诱导Ab产生
E. 不能激活B-1细胞
238.TI-1抗原单独不足以诱导
A. 抗体产生
B. 抗体亲和力成熟
C. Ig类别转换
D. 记忆B细胞形成
E. B细胞活化
239.对抗原受体修正叙述正确的是
A. 发生于体细胞高频突变后
B. 在生发中心中发生
C. 籍V(D)J基因二次重排
D. 修正与自身Ag应答的重链和轻链蛋白质的基因
E. 介导同种型转换
240.体细胞性高频突变
A. 发生于分裂中的生发中心母细胞
B. 在每次细胞分裂中,IgV区基因每约1000bp内就有一对发生突变
C. 细胞每次分裂所产生的每个子代细胞的抗原受体会有一个突变的氨基酸
D. 构成产生B细胞BCR多样性及体液免疫应答多样性
E. 参与抗体亲和力成熟
241.生发中心母细胞
A. 是在生发中心中分裂增殖的B细胞
B. 有着B细胞的典型形态
C. 形成冠状带
D. 分裂增殖产生体积小的生发中心细胞
E. 来源于在周围淋巴器官激活的B细胞
242.关于免疫调节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随免疫系统发育完善而孕育的各种有效调节手段
B. 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作出的生理性反馈
C. 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将免疫应答控制在有效而适度的范围
D. 是在免疫应答的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细胞水平以及整体和群体水平的调节
E. 对之阐明可为免疫相关特别是免疫调节失效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有效干预手段
243.关于Src-PTK表述正确的是
A. 是胞膜相连的一类PTK
B. 是游离于胞浆中的一类PTK
C. 能使YXXL/V中的Y磷酸化
D. 能使pYXXL/V中的pY脱磷酸化
E. 能使I/VXpYXXL中的pY脱磷酸化
244.对PTK和PTP表述无误的是
A. PTK是蛋白酪氨酸激酶
B. PTK能使蛋白质分子上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C. PTK常活跃在信号转导的启始阶段和上游阶段
D. PTP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E. PTP能使蛋白质分子上的pY脱磷酸化
245.PTK
A. 即蛋白酪氨酸激酶
B. 参与免疫细胞的活化
C. 能使蛋白质上酪氨酸残基脱磷酸化
D. 活跃在信号转导的启始阶段和上游阶段
E. 能被ITIM招募
246.蛋白酪氨酸激酶
A. 参与免疫细胞活化
B. 活跃在信号转导的启始阶段和上游阶段
C. 能使蛋白质上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
D. 能使蛋白质上酪氨酸残基发生脱磷酸化
E. 能被ITAM招募
247.PTP
A. 即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B. 能使蛋白质上酪氨酸发生磷酸化
C. 可负调免疫细胞的激活
D. 作用与PTK相反
E. 能被ITAM招募
248.对游离于胞浆中的PTK行使功能表述无误的是
A. 必须被招募到胞膜内侧并聚积在受体跨膜分子附近
B. 带SH2结构域的PTK可被酪氨酸已磷酸化的ITAM招募
C. 可启动激活性受体的激活性信号的转导
D. 可启动抑制性受体的抑制性信号的转导
E. 其招募依赖于已磷酸化的ITAM脱磷酸化
249.对游离于胞浆中的PTP行使功能表述无误的是
A. 必须被招募到胞膜内侧并聚积在受体跨膜分子附近
B. 带SH2结构域的PTP可被酪氨酸已磷酸化的ITAM招募
C. 带SH2结构域的PTP可被酪氨酸已磷酸化的ITIM招募
D. 其招募活化可启动激活信号的转导通路
E. 其招募活化可截断激活信号的转导通路
250.在信号转导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描述正确的是
A. PTK可发挥活化信号转导的作用
B. PTP可发挥抑制信号转导的作用
C. pYXXL/V可招募带SH2结构域的PTK
D. pYXXL/V可招募带SH2结构域的PTP
E. I/VXpYXXL可招募带SH2结构域的PTK
251.对ITAM描述正确的是
A. 位于免疫细胞激活性受体胞内段
B. 位于免疫细胞激活性受体胞外段
C. 基本结构为YxxL/v
D. 基本结构为I/VxYxxL
E. 位于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胞外段
252.正确描述ITIM的是
A. 位于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胞内段
B. 位于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胞外段
C. 基本结构为YxxL/v
D. 基本结构为I/VxYxxL
E. 位于免疫细胞激活性受体胞外段
253.正确描述PD-1的是
A. 是B细胞抑制性受体之一
B. 是T细胞抑制性受体之一
C. 是B细胞激活性受体之一
D. 是T细胞激活性受体之一
E. 其配体是B7家族一个新成员B7-H1
254.关于抗独特型抗体(Ab2)下调特异抗体(Ab1)产生表述正确的是
A. 大量Ab1能诱发出Ab2
B. Ab2可识别结合Ab1特异B细胞BCR
C. Ab2Fc可与B细胞表面FcRⅡ-B结合
D. BCR与FcRⅡ-B同时被Ab2交联引发抑制信号
E. 只有Ab2β可负反馈下调Ab1的产生
255.关于适应性调节T细胞表述正确的是
A. 一般在外周由Ag诱导产生
B. 可从自然调节T细胞分化而来
C. 也可来自其它初始T细胞
D. 其激活一般不再依赖CD28-B7的共刺激
E. 发挥功能时无需特定细胞因子参与
256.对自然调节T细胞表述正确的是
A. 为CD4+CD25+foxp3+T细胞
B. 需双信号激活
C. 具有阻遏自身免疫性CD4+CD25-T细胞增殖的活性
D. 还可诱导移植耐受
E. 行使抑制功能时不依赖细胞间(T-T和T-APC)接触
257.ITAM
A. 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
B. 其基本结构为YXXL/V
C. 其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后可被PTK上的SH2结构域所结合
D. 其可通过招募PTK而参与启动激活信号的转导
E. 存在于激活性受体分子胞内段
258.ITIM
A. 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B. 其基本结构为I/VXYXXL
C. 其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后可被PTP上的SH2结构域所结合
D. 其可通过招募和活化PTP而负调激活信号的转导
E. 存在于抑制性受体分子胞内段
259.抑制性受体要发挥负向调节作用
A. 需要和激活性受体同时被交联
B. 其ITIM中的Y必须要先发生磷酸化
C. 其ITIM中的Y有赖于Src-PTK激活提供磷酸根
D. 需Y已磷酸化的ITIM招募PTP
E. 需ITIM脱磷酸化
260.ITIM中供SH2识别的YXXL
A. 与ITAM中的YXXL相同
B. Y侧隔一个X可是I
C. Y侧隔一个X可是V
D. Y侧隔一个X可是任意氨基酸
E. Y侧隔一个X必须是疏水性氨基酸
261.对FcγRⅡ-B引发抑制信号表述正确的是
A. 内段有ITIM
B. 其必须与BCR同时被交联
C. 抗BCR抗体可经其引发抑制信号
D. Ag-Ab复合物可经其引发抑制信号
E. CTLA-4可经其引发抑制信号
262.可见于T细胞的抑制性受体是
A. FcγRⅡ-B
B. KIR
C. CTLA-4
D. PD-1
E. gp49B1
263.不属于B细胞抑制性受体的是
A. CTLA-4
B. PD-1
C. FcRⅡB
D. CD94/NKG2A
E. KIR
264.具有CD94/NKG2A抑制性受体的细胞是
A. CD4+Th1细胞
B. B细胞
C. NK细胞
D. V9V2CTL
E. 肥大细胞
265.具有FcRⅡ-B抑制性受体的是
A. T细胞
B. B细胞
C. NK细胞
D. 肥大细胞
E. T细胞
266. KIR可见于
A. 某些CD8+CTL
B. B细胞
C. NK细胞
D. 肥大细胞
E. T细胞
267.自然调节T细胞是
A. 胸腺中天然存在
B. 组成性高表达CD25
C. 具有阻遏CD4+CD25-T细胞增殖的活性
D. 行使抑制功能时需细胞因子参与
E. 行使抑制功能时不依赖细胞间(T-T和T-APC)的接触
268.属于自然调节T细胞的是
A. CD4+CD25+T细胞
B. NKT细胞
C. T细胞
D. CD4+Tr1细胞
E. CD4+Th3细胞
269.Caspase
A. 简称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
B. 其中的C指半胱氨酸
C. 其中的asp指天冬氨酸
D. 专一性地在天冬氨酸及其邻近的氨基酸残基之间使底物分解
E. 在Fas相关的凋亡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270.AICD
A. 是“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英文字头缩写
B. 主要清除受到抗原活化并发生克隆扩增的T细胞
C. 主要清除受到抗原活化并发生克隆扩增的B细胞
D. 通常是指Fas启动的细胞凋亡
E. 通常是指受体饥饿诱导的凋亡
271.从T细胞释放出来的FasL分子
A. 可杀伤该T细胞自己
B. 可杀伤其他T细胞
C. 可杀伤被活化的B细胞
D. 所杀伤的细胞都是活化后表达Fas的细胞
E. 所介导的负反馈效应无明显的克隆依赖性
272.对适应性调节T细胞及其分泌的关键性细胞因子表述正确的是
A. CD4+Th1为IFN-
B. CD4+Th2为IL-4
C. CD4+Th3为IL-10
D. CD4+Tr1为TGF-
E. CD4+CD25+T细胞为IL-2
273.多数情况下能增强免疫应答的是
A. 皮质类固醇
B. 雄激素
C. 雌激素
D. 生长激素
E. 甲状腺素
274.多数情况下能下调免疫反应的是
A. 胰岛素
B. 雄激素
C. 雌激素
D. 皮质类固醇
E. 甲状腺素
275.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行使抑制功能时
A. 依赖细胞间(T-T和T-APC)的接触
B. 不依赖细胞间(T-T和T-APC)的接触
C. 一般需要细胞因子的参与
D. 一般不需要细胞因子的参与
E. 需要Ab介导
276.适应性调节T细胞包括
A. Th1
B. Th2
C. Th3
D. Tr1
E. CD8+T
277.T细胞耐受
A. 仅能由TD-Ag诱导
B. 较B细胞容易诱导
C. 所需Ag量低
D. 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E. 仅能由TI-Ag诱导
278.B细胞耐受
A. 仅能由TI-Ag诱导
B. 较T细胞难
C. 需要较大剂量的Ag
D. 持续时间短(数周)
E. 需要活化T细胞辅助
279.后天接触Ag致免疫耐受表述正确的是
A. Ag剂量不适宜
B. Ag单体较其聚体容易
C. 口服Ag可致耐受分离
D. Ag可有耐受原表位
E. 无相应的抗原受体
280.B细胞中枢耐受形成描述正确的是
A. 骨髓中B细胞发育至表达mIgM-Igα/Igβ的BCR复合物
B. 不成熟B细胞在骨髓及末梢中与自身Ag高亲和力结合致克隆消除
C. 致克隆消除的自身抗原可以是体内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的自身抗原
D. 出生后,对自身Ag应答的不成熟B细胞施加的克隆消除仍在进行
E. 是缺乏第二活化信号所致
281.诱导胸腺及骨髓中克隆消除的自身Ag是
A. 体内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的自身Ag
B. 仅在胸腺和骨髓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Ag
C. 受自身免疫调节基因调控在胸腺髓质区上皮细胞表达的某些组织特异性Ag
D. 仅在外周器官表达的组织特异性Ag
E. 与免疫系统隔离的自身Ag
282.虽为组织特异,但亦可致中枢免疫耐受的自身Ag是
A. 一些内分泌相关蛋白
B. 受自身免疫调节基因调控
C. 如胰岛素及甲状腺球蛋白
D. 可表达于胸腺髓质区上皮细胞
E. 与免疫系统隔离的自身Ag
283.在胸腺内对自身Ag呈低亲和力的T细胞
A. 经阴性选择获得对外来抗原应答能力
B. 经阴性选择被清除
C. 成熟后定位于外周淋巴组织器官中
D. 成熟后仍保持对自身Ag的低亲和力结合
E. 永远不能对自身Ag应答
284.形成外周耐受的可能机制有
A. 克隆消除及免疫忽视
B. 克隆无能及不活化
C. 免疫调节(抑制)细胞的作用
D. 免疫隔离部位
E. 缺乏第二活化信号
285.无能T细胞高表达可能与其不活化有关的分子是
A. 酪氨酸磷酸酶
B. caspase3
C. 信号分子降解分子
D. 促使基因沉默的分子
E. 共刺激分子
286.外周耐受中克隆无能及不活化的可能原因是
A. 有第1信号而无第2信号
B. 无第1信号而有第2信号
C. 第1和第2信号皆无
D. 组织细胞虽表达自身Ag,但不表达B7及CD40等协同刺激因子
E. iDC虽能提呈自身Ag但不充分表达B7及MHCⅡ类分子
287.鸡卵溶菌酶(HEL)耐受原表位
A. 在N端
B. 在C端
C. 活化Th
D. 活化Ts
E. 活化NK
288.B细胞外周耐受持续时间短是因无能B细胞
A. 寿命较短
B. 易由FasL+Th诱导表达Fas
C. 易经FasL-Fas途径凋亡
D. 易被补体溶解
E. 易被NK杀伤
289.Tr是
A. 上世纪90年代发现
B. 人体内的CD4+CD25+T细胞
C. 是小鼠体内的CD4+CD25+T细胞
D. 经细胞-细胞直接接触,抑制CD4+ T细胞的免疫应答
E. 经细胞-细胞直接接触,抑制CD8+ T细胞的免疫应
290.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分泌IL-10
A. 可抑制Th1细胞功能
B. 可抑制iDC分化为成熟DC
C. 促进iDC诱导免疫耐受
D. 促进中枢耐受
E. 可抑制CD8+ T细胞功能
291.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分泌TGF-β可以抑制
A. Th1细胞功能
B. CTL功能
C. iDC分化为成熟DC
D. 外周免疫耐受
E. 中枢免疫耐受
292.影响外周耐受的BAFF
A. 即TNF家族的B细胞活化因子
B. 生理浓度维持初始B细胞存活
C. 分泌过多可致自身应答B细胞超生理限度增殖
D. 其血清水平与SLE等人类自身免疫病严重程度相关
E. 可致B细胞凋亡
293.维持T.B细胞外周免疫耐受的负信号分子有
A. Lyn
B. 高表达于无能B细胞上的CD5
C. PTEN(一种磷酸酶)
D. CTLA-4
E. PD-1
294.免疫隔离部位有
A. 脑
B. 眼的前房
C. 胎盘
D. 胸腺
E. 骨髓
295.耐受原表位
A. 是指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所具有的表位
B. 是指能诱导Ts细胞活化的抗原表位
C. 是指能诱导Th细胞活化的抗原表位
D. 如HEL的C端氨基酸构成的表位
E. 如HEL的N端氨基酸构成的表位
296.与免疫隔离部位形成有关的是
A. 生理性屏障
B. 抑制性细胞因子
C. 不成熟T细胞
D. 免疫忽视
E. 不成熟B细胞
297.口服免疫原诱导免疫耐受有可能建立
A. 局部胃肠道免疫耐受
B. 全身免疫耐受
C. 免疫分离
D. 免疫隔离
E. 局部肠道粘膜特异免疫
298.建立全身免疫耐受可经
A. 口服免疫原
B. 静脉注射单体的抗原
C. 注射IFN-γ
D. 转染BAFF基因
E. 缺乏Lyn基因
299.小鼠同种异型器官移植前植以同种异型骨髓及胚胎胸腺
A. 可诱发GVH反应
B. 可预防GVH反应
C. 可加速移植物排斥
D. 可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E. 可致耐受分离
300.下列能通过下调IgE产生治疗I型超敏反应的是
A. IL-4
B. 可溶性IL-4受体
C. IL-12
D. IFN-γ
E. 葡萄糖酸钙
301.Ⅲ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导致清除免疫复合物能力降低和沉积的因素有
A. 免疫复合物的量过大
B. 吞噬细胞缺陷
C. 血管通透性增加
D. 血管内高压
E. 血管内形成涡流
302.抗毒素脱敏疗法的机制是
A. 小剂量变应原只引起微量的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B. 少量介质迅速被灭活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C. 短期内小剂量.多次注射逐渐消耗肥大细胞上的IgE
D. IgE耗尽,机体处于暂时脱敏状态
E. 此时接受大量变应原,不引起超敏反应
303.在I型超敏反应防治中,最常使用的肾上腺素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A. 稳定肥大细胞胞膜
B. 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C. 提高胞内cAMP浓度
D. 减少腺体分泌
E. 抑制磷酸二酯酶
304.有IgE抗体参与www.lindalemus.com/sanji/的免疫过程是
A. 血清病
B. Arthus反应
C. 过敏性鼻炎
D. 食物变态反应
E. 支气管哮喘
305.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结果可以是
A. 肉芽肿形成
B. 皮肤局部红肿.硬结
C. 移植排斥反应
D. 剥脱性皮炎
E. 结核病人肺空洞形成
306.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是
A. 血小板
B. IgG和IgM类抗体
C. 补体
D. NK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307.与补体有关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 重症肌无力
C.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D. 甲状腺功能亢进
E.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08.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发病有关的因素是
A.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B. 沉积的IC激活补体
C. 吞噬细胞释放过敏毒素
D. 中等大小循环IC的形成
E. 可通过攻膜复合体加重组织损伤
309.具有IgG Fc受体的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B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肥大细胞
310.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预合成介质是
A. 组胺
B. 激肽原酶
C. 缓激肽
D. PGD2
E. LTD4
311.能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B. 青霉素
C. 屋尘
D. 牛奶
E. 豕草花粉
312.以下哪些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介导的?
A. 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B. 机体对某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力
C. 肾移植排斥反应
D. 念珠菌病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313.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
B. 支气管哮喘
C. 接触性皮炎
D. 初次注射血清病
E. 青霉素过敏症
314.以下哪些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病
A. 甲状腺功能亢进
B. 链球菌感染的肾小球性肾炎
C. 赫氏反应
D. 变应性鼻炎
E. 传染性变态反应
315.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细胞与分子是
A. 补体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IgG
E. IgM
316.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新合成介质是
A. 脂氧合酶
B . PGD2
B. PAF
C. LTs
D. 缓激肽
317.下列哪些条件下易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A. 可溶性抗原
B. 颗粒性抗原
C. IgG类抗体
D. 抗原略多于抗体
E. 中等亲和力的抗体
318.Ⅰ型超敏反应中,引起平滑肌收缩的活性介质是
A. PGD2
B. LTD
C. PAF
D. 组胺
E. 缓激肽
319.多形核白细胞所释放的可以加重Ⅲ型超敏反应炎症的因子是
A. 中性蛋白水解酶
B. 激肽形成酶
C. 阳离子
D. 胶原酶
E.5-羟色胺
320.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有
A. 患者体内可检出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
B. 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造成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
C. 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相关
D. 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E. 可彻底治愈
321.参与自身免疫病组织损伤的免疫学分子或细胞包括
A. 抗体
B. 补体
C. 免疫复合物
D. T淋巴细胞
E. NK细胞
322.下列哪些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A. 桥本甲状腺炎
B. Graves’病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E. 类风湿关节炎
323.下列引起自身免疫病免疫损伤的是
A. 自身抗体引起细胞破坏
B. 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
C. 细胞外成分的自身抗体
D. 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E. 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
324.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有
A. Ⅰ型超敏反应
B. Ⅱ型超敏反应
C. Ⅲ型超敏反应
D. Ⅳ型超敏反应
E. 以上都是
325.自身免疫病治疗方法包括
A. 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
B. 应用免疫抑制剂
C. 应用细胞因子抗体
D. 应用细胞因子受体阻断剂
E. 口服自身抗原诱导免疫耐受
326.HLAⅡ类分子DR3与哪些自身免疫病相关?
A. 类风湿关节炎
B. 重症肌无力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E. 突眼性甲状腺肿
327.HLAⅡ类分子DR4与哪些自身免疫病相关?
A. 类风湿关节炎
B. 寻常天疱疮
C. 强制性脊柱炎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E. 多发性硬化
328.下列哪些情况下可引起自身免疫病?
A. 隐蔽抗原的释放
B. 经改变的自身抗原
C. 交叉抗原的存在
D. 超抗原
E. 决定基扩展
329.下列哪些情况可引起自身抗原的产生?
A. 眼外伤
B. 输精管结扎术
C. 病毒感染
D. 放射性辐射
E. 脑外伤
330.表位扩展与下列哪些疾病相关?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类风湿关节炎
C. 多发性硬化症
D.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E. Graves’病
331.下列打破免疫忽视导致自身免疫病发生的因素有
A. 链球菌感染
B. 多克隆激活剂
C. 协调刺激因子
D. 细胞因子
E. 细菌超抗原
332.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的非MHC基因有
A. 补体成分C1q基因缺陷
B. DNA酶基因缺陷
C. SAP基因缺陷
D. Fas/FasL基因缺陷
E. CTLA-4基因缺陷
333.下列哪些属于隐蔽抗原?
A. 精子蛋白
B. 眼晶状体蛋白
C. 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D. 甲状腺微粒体
E. 类风湿因子
334.病毒感染通过哪些途径引起自身免疫病?
A. 分子模拟
B. 打破免疫忽视
C. 增强MHC分子表达
D. 引起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E. 改变自身抗原
335.下列哪些属于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A. 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B. 抗细胞因子的天然抗体
C. 抗肌动蛋白的天然抗体
D. 免疫细胞间MHC分子限制性
E.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
336. Bruton病的免疫学特点是
A. 淋巴结缺乏生发中心和淋巴滤泡
B. 淋巴组织中无浆细胞
C. 外周血B 细胞数降低或缺乏
D. T细胞数量和功能基本正常
E .血清中IgG含量〈2g/L
337.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因素有
A. 营养不良
B. 免疫抑制治疗
C. 感染
D. 脾切除
E. 肿瘤
338. Wiskott-Aldrich综合征的特点是
A. 为性连锁隐性遗传缺陷病
B. 表现为湿疹
C. 血小板可减少
D. 化脓性细菌为主的感染
E. T.B淋巴细胞均受影响
339. 下列哪些酶的缺陷可导致免疫缺陷病?
A. 腺苷脱氨酶
B. NADPH氧化酶系统
C. 链激酶-链道酶
D.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
E. 脱氧核糖核酸酶
340.C3缺陷患者的特点是
A. 易发生反复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B. 外周血白细胞数多有增高
C. 血清总补体活性明显降低
D. 血清杀菌和调理作用增强
E. 输以全血及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341. 根据所累及的免疫系统成分不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为
A. 体液免疫缺陷病
B. 细胞免疫缺陷病
C. 吞噬细胞缺陷病和补体缺陷病
D.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E. 联合免疫缺陷病
342. SCID包括
A. 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B. DiGeorge综合症
C. 腺苷脱氨酶缺陷病
D. 裸淋巴细胞综合征
E.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343. II型裸淋巴细胞缺陷综合征的特点是
A. MHC-II类分子表达缺陷
B. MHC-I类分子表达正常
C. 表现为Ⅳ型超敏反应缺陷
D. 表现为对TD抗原的抗体应答缺陷
E. 属于SCID
344.关于免疫缺陷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
A. 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高
B. 恶性肿瘤发病率增高
C. PIDD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D. 多数PIDD有遗传倾向
E. 有伴发自身免疫病的倾向
345.巨噬细胞可通过分泌哪些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生长?
A. IL-12
B. IL-10
C. EGF
D. TGF-β
E. IL-4
346.巨噬细胞可通过哪些途径杀瘤细胞?
A. 溶酶体酶
B. ADCC
C. 分泌TNF
D. 激活T淋巴细胞
E. 补体调理作用
347.参与ADCC杀肿瘤细胞的有
A. CTL细胞
B. 树突细胞
C. 巨噬细胞
D. NK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348.CD4+T细胞杀瘤细胞的途径正确的有
A. 辅助CTL细胞杀瘤
B. 激活Mφ.NK细胞杀瘤
C. 辅助B细胞产生抗瘤抗体
D. 分泌IL-2.TNF等细胞因子杀瘤
E. 亦可直接杀瘤细胞
349.参与抗肿瘤作用的细胞有
A. CTL
B. NK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E. 巨噬细胞
350.CTL杀伤肿瘤的机制有
A. 分泌IFN-γ.TNF杀瘤
B. 分泌穿孔素
C. 释放颗粒酶
D. 分泌NO
E. 诱导瘤细胞凋亡
351.肿瘤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性物质有
A. IL-4
B. IL-12
C. IL-10
D. EGF
E. TGF-β
352.关于肿瘤的逃逸机制下列哪些正确?
A. 肿瘤细胞表面MHC-Ⅰ或Ⅱ类分子缺失
C. 瘤细胞抗原调变
D. 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E. 瘤细胞缺乏B7协同刺激分子
353.实验诱发肿瘤的特点是
A. 化学致癌剂诱发的肿瘤抗原特异性高
B. 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性较强
C. 化学致癌剂诱发的肿瘤抗原性较弱
D. 同一种病毒诱发的肿瘤可具有种属及组织特异性
E. 化学.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有明显个体差异
354.关于TS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胎性抗原主要为TSA
B. MAGE-1蛋白是TSA
C. 自发性肿瘤主要为TSA
D. TSA主要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
E.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多为TSA
355.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可有哪几种类型?
A. 超急性排斥
B. 急性排斥
C. 慢性排斥
D. 迟发性排斥
E. 以上均不是
356.免疫细胞如何在移植物排斥中发挥作用?
A. APC摄取.处理并提呈抗原
B. TC直接杀伤靶细胞
C. NK细胞参与杀伤靶细胞
D. TDTH介导Ⅳ型超敏反应引起靶器官损伤
E. Th辅助B及TC细胞活化
357.关于间接识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原提呈细胞是供者APC
B. 主要引起慢而弱的排斥反应
C. 被激活细胞为CD4+T细胞
D. 对环孢菌素A不敏感
E.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通过间接识别方式提呈给受者T细胞
358.过客白细胞主要是
A. 树突状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巨噬细胞
D. NK细胞
359.提高移植存活率的方法包括
A. ABO血型鉴定
B. HLA配型
C. 检测血清总补体含量
D. 移植前使用免疫抑制剂
E. mH的鉴定
360.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可产生相互作用的细胞是
A. Th2与B淋巴细胞
B. TC与移植物细胞
C. TDTH与单核细胞
D. NK细胞与移植物细胞
E. B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
361.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有
A. 血型抗原
B. MHC-I类抗原
C. 异嗜性抗原
D. MHC-Ⅲ类抗原
E. MHC-Ⅱ类抗原
362.关于GVHR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是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B. 病理特点为皮肤.肝.肠道上皮细胞坏死
C. 常见于骨髓移植
D. 受者体内预存抗体引起
E. 同种异型抗原参与移植排斥应答
363.关于直接识别正确的是
A. 不同于经典抗原识别
B. CD8+T细胞识别同基因型MHC-I类分子
C. MLR试验证实受者体内有1%~10%T细胞能识别同种异型抗原,故反应强烈
D. 对环孢菌素A敏感
E. 主要引起急性排斥反应
364.抗体在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是
A.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参与移植排斥
B. 抗体通过ADCC作用参与移植排斥
C. 增强抗体可导致急性移植排斥反应
D. 封闭抗体可保护移植不被排斥
E. 参与ADCC作用的抗体可是IgG
365. 检测细胞免疫皮肤实验常用的抗原
A. 麻风菌素
B. 结核菌素
C. 脂多糖
D. 链激酶-链道酶
E. 青霉素
366. 实验中常使用第二抗体
A. 免疫荧光法
B. ELISA
C. 免疫电泳
D. 免疫印迹法
E. 抗球蛋白试验
367. 可定量测定抗体的方法是
A. 玻片凝集试验
B. ELISA
C. 免疫电泳
D. 免疫印迹法
E. 免疫比浊
368.ELISPOT可用于检测
A. Th1
B. Th2
C. APC
D. CTL
E. B细胞
369.凋亡细胞的检查可选用
A. TUNEL法
B. 琼脂糖电泳法
C. MTT法
D. 溶血空斑试验
E. FACS
370.细胞因子的检测可选用
A. 免疫印迹法
B. ELISA
C. 生物活性测定法
D. PCR
E. ELISPOT
371.抗体形成细胞测定可选用
A. ELISA
B. MTT法
C. 溶血空斑试验
D. 过氧化物酶测定法
E. ELISPOT法
372.吞噬细胞趋化功能测定可选用
A. Boyden小室法
B. 琼脂糖凝胶法
C. MTT法
D. 溶血空斑试验
E. 过氧化物酶测定法
373.吞噬功能测定可选用
A. NBT试验
B. 琼脂糖凝胶法
C. MTT法
D. 荧光标记物试验
E. 过氧化物酶测定法
374.抗原肽MHC分子四聚体可用于检测
A. Th1
B. Th2
C. CD4+T细胞
D. CD8+T细胞
E. B细胞
375.新型佐剂包括
A. 胞壁酰二肽
B. 脂质体
C. 脂多糖
D. CpG
E. ISCOMs
376.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使用
A. 人参多糖
B. 硫唑嘌呤
C. 环孢菌素A
D. 左旋咪唑
E. FK-506
377.器官移植时可用
A. FK-506
B. 环磷酰胺
C. 环孢菌素A
D. 左旋咪唑
E. 硫唑嘌呤
378.属被动免疫治疗
A. 合成肽
B. 单抗制剂
C. 免疫球蛋白
D. 重组抗原
E. 细胞因子
379.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可用
A. IL-11
C. IL-2
D. IFN-α
X型题答案
1. ABCDE 2. BC 3.ABE 4.AB 5. ABCDE 6.BCDE 7.BE 8.AD 9.ABD 10.ABCDE 11.AC 12.BDE 13. ABC 14.ABCD 15. BD 16. ABCDE 17. ABD 18. ABCDE 19.CD 20.CDE 21.ACDE 22.BCE 23.BCDE 24.ACDE 25.ABCE 26.AD 27.ABCD 28.ABCD 29.ABCDE 30.ABCD 31.E 32.ABCD 33.ABC 34.ABCE 35.ABCD 36.CD 37.DE 38.AC 39.ABCDE 40.ABCD 41.CDE 42.ABCDE 43.CE 44.DE 45.ABE 46.ABCDE 47.ABCDE 48.ACDE 49.ABCD 50.ABCDE 51.ABCD 52.BCD 53.ACDE 54.ACDE 55.AE 56.BCDE 57.BC 58.ACDE 59.ACD 60.ABC 61.BD 62.ABCD 63.ABCDE 64.ABCE 65.ABC 66.ABCDE 67.ABCDE 68.ABCDE 69.ABCDE 70. ABCD 71.ACDE 72.ACDE 73.AB 74.ADE 75.ABCE 76.ABD 77.ABD 78.BCDE 79.DE 80.ABCD 81.BD 82.BCDE 83.ACE 84.ABCDE 85.BCDE 86.B C 87.ABDE 88.ACE89.BCE 90.ABE 91.AC 92.BCDE 93.DE 94.ACE 95。AB 96.BCD 97.ABCD
98.BC 99.BCDE 100.ABCD 101.ABC 102.AC 103.BD 104.ABC 105.ABCD 106.ABCD
107.ABCD 108.ABCD 109.ABCD 110.ABC 111.ABC 112. CD 113.ABC 114.BCE 115.AB 116.ABC 117.BCD 118.BD 119.BCDE 120.AD 121.AC 122.AB 123.ADE 124.CD 125.ACD 126.ABE 127.ACD 128.ABC 129.AE 130.AB 131.AC 132.ABCD 133.ABC 134.ABD 135.AC 136.BE 137.ABD 138.ADE 139.AD 140.ABD 141.BC 142.AB 143.BC 144.BCD 145.ABDE 146.AB147.AC 148.BC 149.ADE 150.ABD 151.BD 152.ABC 153.ACD 154.ACE 155.ABC 156.BC 157.ACD 158.BCE 159.ABCD 160.ACE 161.ABCE 162.ACE163.ABC 164.ABC165.BCD 166.CD 167.ABCD 168.ABC 169.AB 170.ADE 171.AB 172. CD 173.ABC 174.AB 175.ABCD 176.ABCD 177.AD 178.AC 179.BD 180. ACD 181.ABCD182.BCD 183.ABCDE 184.ABCD 185.ABCD 186.ABD 187.ABCD 188.ABCD 189.ABCD 190.ABCE 191.ABCD192.ABCD 193.ABCD 194.ABCD 195.ABCDE 196.ACD 197.AB 198.BCD 199.ABCE 200.ABCDE 201.AB 202.ABCD 203.ABCD 204.BC 205.BC 206.CD 207.ABCD 208.ABCDE 209.ABCD 210.ABCD 211.ABCD 212.ABCD 213.ABCD 214.ABCDE 215.ABCD 216.ABCD 217.ABCDE 218.AB 219.ABDE 220.ABCD 221.ABC 222.ABCD 223.ABCD 224.ABCD 225.ABCDE 226.ABD 227.ABCDE 228.AB 229.BC 230.ABCDE 231.ABCD 232.AB 233.ABCD 234.CDE 235.ABCD 236.ABC 237.ABD 238.BCD 239.ABCD 240.ABCDE 241.ABDE 242.ABCDE 243.AC 243.AC 244.ABCDE 245.ABD 246.ABCE 247.ACD 248.ABC 249.ACE 250.ABC 251.AC 252.AD 253.BE 254.ABCD 255.ABCD 256.ABCD 257.ABCDE 258.ABCDE 259.ABCD 260.ABCE 261.ABCD 262. BCD 263. ABDE 264. CD 265. BD 266. AC 267. ABC 268. ABC 269.ABCDE 270.ABCD
271.ABCD 272.AB 273.CDE 274.BD 275.AD 276.ABCDE 277.ABCD 278.BCD 279.ABCD 280.ABCD 281.ABC 282.ABCD 283.ACD 284.ABCDE 285.ABCD 286.ADE 287.AD 288.ABC 289.ABCDE 290.ABCE 291.ABC 292.ABCD 293.ABCDE 294.ABC 295.BE 296.ABD 297.BCE 298.AB 299.BD 300.BCD 301.ABCDE 302.ABCD 303.BCD 304.CDE 305.ABCDE 306.ABCE 307.ABCE 308.ABDE 309.CE 310.ABC 311.ABCDE 312.ABCD 313.BE 314.BC 315.ABDE 316.BCD 317.ACDE 318.BDE 319.ABCD 320.ABCD 321.ABCDE 322.ABD 323.ABCDE 324.BCD 325.ABCDE 326.BCDE 327.AB 328.ABCDE 329.ABCDE 330.ABCD 331.BCDE 332.ABCDE 333.ABCD 334.ABCDE 335.ABCDE 336.ABCDE 337.ABCDE 338.ABCDE 339.ABD 340.ACE 341.ABCE 342.ACD343.ABCDE 344.ABCDE 345 CD 346 ABCDE 347 CDE 348 ABCDE 349 ABCDE 350 ABCE 351 CE 352.ABCDE 353 ACE 354 BCDE 55.ABCD 356.ABCDE 357.BCDE 358.AC 359.ABDE 360.ABD 361.ABE 362.BCE 363.ACDE 364.ABDE 365.ABD 366.ABDE 367.BE 368.ABDE 369.ABE 370.BCDE 371.CE 372.ABE 373.AD 374.CD 375.ABDE 376.AD 377.ABCE 378.BCE 379.BE
单选题:
1.免疫是指
A. 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 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 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 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 英国
D. 美国
E. 印度
3.免疫对机体是
A. 有害的
B. 有利的
C. 有害无利
D. 有利无害
E. 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C. 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病
5.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C. 移植排斥反应
D. 反复感染
E. 免疫缺陷病
6.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 免疫监视
B. 免疫自稳
C. 免疫耐受
D. 免疫防御
E. 免疫调节
7.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 免疫缺陷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 免疫调节
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 破伤风抗毒素
B. 破伤风类素素
C. 肉毒类毒素
D. 白喉类素素
E. 白喉抗毒素
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
A. Pasteur
B. Behring
C. Jenner
D. Border
E. Burner
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
A. Jenner
B. Koch
C. Porter
D. Burnet
E. Pasteur
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 白喉抗毒素
B. 狂犬疫苗
C. 人痘苗
D. 牛痘苗
E. 卡介苗
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
A. Koch和Pasteur
B. Miller和Good
C. Milstein和Köhler
D. Tislius和Kabat
E. Porter和Edelman
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 Burnet
B. Border
C. Porter
D. Jenner
E. Pasteur
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 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 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C.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 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 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15.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
A. 扁桃体
B. 淋巴结
C. 胸腺
D. 脾脏
E. 肠淋巴组织
16.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胸腺和淋巴结
B. 骨髓和粘膜免疫系统
C. 淋巴结和脾脏
D. 胸腺和骨髓
E. 脾脏和胸腺
17.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骨髓
B. 法氏囊
C. 脾脏
D. 胸腺
E. 淋巴结
18.B细胞主要定居在淋巴结的
A. 皮质区
B. 深皮质区
C. 浅皮质区
D. 副皮质区
E. 髓窦
19.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腔上囊
B. 脾脏
C. 骨髓
D. 淋巴结
E. 胸腺
20.关于上皮间淋巴细胞(IEL),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是存在于小肠黏膜上皮内的一类独特的细胞群
B. 约40%的IEL为胸腺依赖性,主要为+T细胞
C. 约60%的IEL为胸腺非依赖性,主要为gd+T细胞
D. 具有对肠道病原体的防御功能
E. 具有过滤功能
21.属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是
A. 骨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 胸腺.淋巴结.脾
C. 胸腺.淋巴结.黏膜组织
D. 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E. 骨髓.胸腺
22.黏膜伴随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主要分泌
A. IgG类抗体
B. IgM类抗体
C. IgE类抗体
D. IgA类抗体
E. IgD类抗体
23.既可来源于髓系祖细胞,又可来源于淋巴系祖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A. 单核-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NK细胞
D. T细胞
E. 树突状细胞
24.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是
A. 佐剂
B. 载体
C. 表位
D. 超抗原
E. 补体
25.TD抗原
A. 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
B. 只诱生IgM类抗体
C. 诱生抗体需Th细胞辅助
D. 不产生免疫记忆
E. 诱生抗体不需抗原提呈细胞
26.T细胞表位是抗原分子的
A. 一级结构
B. 二级结构
C. 三级结构
D. 四级结构
E. 构象结构
27.诱生Ab的TD抗原分子中
A. 只有T表位,无B表位
B. 只有B表位,无T表位
C. 既有T表位,又有B表位
D. 既无T表位,也无B表位
E. 有依赖胸腺才能存在的表位
28.一般免疫原性依途径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
B. 口服>皮内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C. 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D. 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皮内注射
E.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静脉注射
29.关于影响免疫原性的宿主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A. 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可有不同程度的应答
B. 年龄大的较年龄小的免疫应答强
C. 雌性比雄性动物抗体生成高
D. 怀孕动物的应答能力受到显著抑制
E. 感染能干扰对抗原的应答
30.下列那项不是超抗原的性质
A. 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某些亚型的T细胞克隆
B. 可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C. 不同于丝裂原的作用
D. 有MHC限制性
E. 不需APC提呈
31.下列物质中,对人类免疫原性最差的是
A. 人血浆丙种球蛋白
B. 动物来源的抗毒素
C. 类毒素
D. 同种异基因移植物
E. hIL-2
32.不属于佐剂的是
A. 脂质体
B. 细胞因子
C. 卡介苗
D. 抗Rh免疫球蛋白
E. 弗氏不完全佐剂
33.对人而言,属于同种异型抗原的物质是
A. 甲胎蛋白
B. HLA
C. 细菌外毒素
D. 甲状腺球蛋白
E. 超抗原
34.免疫原性最弱的是
A. 大分子多糖
B. 脂蛋白
C. 类脂
D. 核蛋白
E. 糖蛋白
35.接种牛痘疫苗后产生对天花的抵抗性,这反映了
A. 抗原的特异性
B. 抗原的交叉反应
C. 先天免疫
D. 被动免疫
E. 免疫耐受
36.抗原表面与抗体结合的位置称为
A. 免疫原
B. Fab
C. 表位
D. 超抗原
E. 抗原受体
37.免疫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主要是
A. 降低抗原的毒性
B. 增强半抗原的免疫原性
C. 增强溶血能力
D. 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E. 增强机体的中和能力
38.用Ⅲ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免疫小鼠
A. 无免疫应答发生
B. 有IgG类抗体的产生
C. 有IgM类抗体的产生
D. 没有特异性抗体合成的证据
E. 能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
39.一般对人不具免疫原性的是
A. 病原体
B. 自身脑组织
C. 自身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
D. 自身HLA
E. 异种免疫血清
40.隐蔽性抗原决定基
A. 位于分子表面
B. 是功能性决定基
C. 是免疫优势基团
D. 可成为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病
E. 应计入抗原的结合价
41.关于抗原表位正确的是
A. 不一定都存在于抗原表面
B. CD4+T细胞识别的表位有8-12个氨基酸
C. BCR只识别构象表位
D. TCR也能识别构象表位
E. T细胞表位主要是天然多肽
42.明胶免疫原性很弱的原因在于
A. 分子量小于10kD
B. 由直链氨基酸组成,缺乏苯环氨基酸,稳定性差
C. 分子构象不易接近
D. 是非蛋白质抗原
E. 不是异种物质
43.不具有独特型抗原的是
A. TCR的CDR
B. BCR的CDR
C. Ig的CDR
D. Ig的Fc
E. Ig的HVR
44.关于抗原最佳叙述应是
A. 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
B. 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C. 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D. 能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
E. 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45.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是
A. 同种异型抗原
B. 异种抗原
C. 自身抗原
D. 独特型抗原
E. 超抗原
46. 只具有与抗体结合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是
A. 自身抗原
B. 完全抗原
C. 半抗原
D. 胸腺依赖性抗原
E.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47. 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
A. 特异性反应
B. 交叉反应
C. 非特异性反应
D. 过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48.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是
A. 胸腺依赖性抗原
B.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C. 异种抗原
D. 自身抗原
E. 半抗原
49. 从抗原化学性质来讲,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A. 脂多糖
B. 多糖类
C. 蛋白质
D. DNA
E. 脂肪
50. 异嗜性抗原的本质是
A. 完全抗原
B. 共同抗原
C. 改变的自身抗原
D. 同种异型抗原
E. 半抗原
51.与载体蛋白偶联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 半抗原
B. 完全抗原
C. 酵母多糖
D. 超抗原
E. 脂多糖
52. 能激活B细胞的超抗原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
B. 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
C. 热休克蛋白
D. B细胞丝裂原
E. 荚膜多糖
53. 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 异嗜性抗原
B. 抗体
C. 补体
D. 半抗原
E. 细菌多糖
54 .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 异种抗原
B. 同种异型抗原
C. 自身抗原
D. 独特型抗原
E. 共同抗原
55.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 抗原决定基
B. 抗原的大小
C. 抗原的电荷性质
D. 载体的性质
E. 抗原的物理性状
56.下列哪种物质不是TD-Ag?
A. 血清蛋白
B. 细菌外毒素
C. 类毒素
D. 细菌脂多糖
E. IgM
57.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
A. 半抗原
B. 抗体
C. 抗原
D. 既是抗体又是抗原
E. 超抗原
58.超抗原
A. 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
B. 须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
C. 与自身免疫病无关
D. 有严格的MHC限制性
E. 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
59.免疫球蛋白分型的依据是
A. V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B. V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C. C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D. 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E. CL及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60.免疫球蛋白分类的依据是
A. V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B. V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C. C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D. 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E. CL及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61.免疫球蛋白分亚型的依据是
A. Vλ区个别氨基酸的差异
B. Vκ区个别氨基酸的差异
C. Cλ区个别氨基酸的差异
D. Cκ区个别氨基酸的差异
E. Cλ和Cκ区个别氨基酸的差异
62.参与粘膜表面局部免疫的Ig主要是
A. IgA
B. 分泌型IgA
C. 血清型IgA
D. 分泌型IgA和血清型IgA
E. 以上均不是
63.具有调理作用的最主要的Ig是
A. IgA
B. IgG
C. IgM
D. IgE
E. IgD
64.关于分泌型IgA分泌片(SP)特性的错误描述是
A. 以非共价键方式连接两个Ig单体
B. 由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
C. 功能是保护IgA和介导IgA的转运
D. 分泌片是一种含糖的肽链
E. 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65.Ig分子中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变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是
A. FR
B. CDR1
C. CDR2
D. CDR3
E. C区
66.关于Ig,错误的是
A.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是抗体
B. 免疫球蛋白可分为膜型和分泌型
C. 同一类Ig根据其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和H链二硫键的数目,分为不同的亚类
D. VH和VL各有3个HVR和4个FR
E. 不同类Ig重链CH长度不同
67.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A. IgA
B. IgG
C. IgM
D. IgE
E. IgD
68.关于IgM,错误的是
A. 活化补体的能力比IgG强
B. 是分子量最大的Ig
C. 在血清中水平升高,提示近期感染
D. 中和病毒和外毒素的作用比IgG强
E. 在机体的早期免疫防御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69.IgG分子中能与补体结合的部位存在于
A. CL
B. VL
C. CH2
D. CH3
E. CH4
70. mIgD是
A. 所有B细胞的标志
B. 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
C. 成熟B细胞的标志
D. 活化B细胞的标志
E. 记忆B细胞的标志
71.胃蛋白酶可将一个IgG分子裂解为
A. 两个Fab片段和一个Fc片段
B. 两个F(ab')2片段
C. 两个Fab片段和两个Fc片段
D. 一个F(ab')2片段和pFc'片段
E. 一个Fab片段和一个Fc片段
72.下列Ig中无铰链区的是
A. IgG3
B. IgA
C. IgM
D. IgD
E. IgG2
73.IgE的Fc段与细胞表面的FcεRⅠ结合,可以
A. 发挥调理作用
B. 发挥ADCC
C. 中和外毒素
D. 介导I型超敏反应
E. 激活补体
74.将人IgG给家兔注射,无相应抗体产生的是
A. κ链
B. λ链
C. γ链
D. Fcγ
E. J链
75.关于抗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抗体是指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B.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粘膜表面及分泌液中
C. 抗体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D.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E. 抗体都是体内产生的
76.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A. CH区
B. VH区
C. CL区
D. VL区
E. VH与VL区
77.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抗体
A. 抗毒素血清
B. 胎盘球蛋白
C. 淋巴细胞抗血清
D. 植物血凝素
E. 白喉抗毒素
78.能与肥大细胞表面FcR结合,并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Ig是
A. IgA
B. IgD
C. IgE
D. IgM
E. IgG
79.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 IgA
B. IgD
C. IgM
D. IgG
E. IgE
80.脐血中哪类Ig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A. 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81.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 IgG
B. IgM
C. IgE
D. IgD
E. IgA
82.天然ABO血型抗体属于
A. 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83.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抗体是
A. IgA类抗体
B. IgM类抗体
C. IgG类抗体
D. IgD类抗体
E.&nbswww.lindalemus.com/rencai/p; IgE类抗体
84.在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是
A. IgG
B. IgM
C. IgE
D. IgD
E. IgA
85.合成SIgA分泌片的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血管内皮细胞
C. 浆细胞
D. 黏膜上皮细胞
E. 肥大细胞
86.关于IgE的正确描述是
A. 介导I型超敏反应
B. 能通过胎盘
C. 由粘膜上皮细胞产生
D. 有补体结合点
E. 具有调理作用
87.下列分泌液中不含IgA的是
A. 唾液
B. 初乳
C. 汗液
D. 肠道分泌液
E. 支气管黏液
88.人体内开始合成IgM的时间是
A. 胎儿早期
B. 胎儿晚期
C. 出生后一个月
D. 出生后三个月
E. 出生后六个月
89.下列哪种细胞具有IgE FcR
A. 平滑肌细胞
B. 嗜碱粒细胞
C. 中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 血管内皮细胞
90.各种Ig单体分子共有的特性是
A. 与靶细胞结合后能介导ADCC作用
B. 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 轻链与重链以非共价键结合
D. 与抗原结合后能激活补体
E. 与颗粒性抗原结合后能介导调理吞噬作用
91.IgG分子能与细胞表面FcR结合的区域是
A. VL
B. VH
C. CH1
D. CH2
E. CH3
92.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发挥ADCC效应的Ig主要是
A. 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93.具有J链的Ig是
A. IgG1
B. IgG4
C. SIgA
D. IgE
E. IgD
94.SIgA 的J链的合成细胞是
A. 黏膜下浆细胞
B. 淋巴结中的浆细胞
C. B细胞
D. 巨噬细胞
E. 黏膜上皮细胞
95.关于IgG的错误叙述是
A. 可分为四个亚类
B. 可通过胎盘
C. 抗原结合价为二价
D. CH2有补体C1q结合点
E. 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可获得一个F(ab")2片段
96.关于IgE,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在五类Ig中含量最低
B. 有CH4区
C. 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
D. 有亲细胞性
E. 在种系发育过程中最早发生
97.关于补体系统正确的是:
A. 补体系统所有成分均为可溶性蛋白
B. 生理情况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多以活性酶酶形式存在
C. 首次感染时,经典激活途径首先起作用
D. 补体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E. 单个IgG即可激活补体
98.以下不属于补体调节蛋白的是
A. 备解素
B. 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
C.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D. 促衰变因子
E. 膜辅助因子蛋白
99.补体系统中补体的固有成分
A. 仅指C1~C9
B. 不包括MBL和丝氨酸蛋白酶
C. 不包括B因子和D因子
D. 也包括补体调节蛋白和受体
E. 以上都不对
100.以下不是膜结合形式的补体调节蛋白是
B. DAF
C. CR1
D. CR2
E. MCP
101.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Ig是
A. IgE.IgA
B. IgG.Ig A
C. IgM.IgD
D. IgD.IgE
E. IgG.IgM
102.不参与对经典途径调节的是
B. MCP
C. DAF
D. P因子
E. I因子
103.参与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最主要的补体受体是
A. CR1
B. CR2
C. CR3
D. CR4
E. CR5
104.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镁离子参与
A. 维持C1分子的完整性
B. C3转化酶的形成
C. 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
D. 调理作用
E. 激活C1s
105.与MASP具有相同生物学活性的是活化的
A. C1q
B. C1r
C. C1s
D. C2
E. C4
106.关于旁路途径,错误的是
A. B.D.P因子参与作用
B. 可被细菌内毒素及凝聚的IgG4.IgA所激活
C. C3转化酶与经典途径中的相同
D. 可通过反馈性放大机制,形成更多C3转化酶
E. 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107.补体系统是
A. 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
B. 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
C. 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刺激而血清含量升高
D. 由30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E. 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很不稳定
108.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B. 所需离子相同
C. 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
D. 激活物质相同
E. 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
109.灭活C3b的补体调节因子是
A. I因子
B. C4bP
C. C8bP
D. S蛋白
E. DAF
110.构成膜攻击复合物(MAC)的补体成分是
A. C5b~9
B. C6b~9
C. C5b~7
D. C5b~8
E. C6b~8
111.关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其主要激活物
B. C1q分子有六个结合部位,必须与Ig结合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成分
C. C4是C1的底物,C4b很不稳定
D. 激活顺序为C123456789
E. 分为识别和活化两个阶段
112.下列哪种成分是C5转化酶?
A. C3bBbP
C. C3bBb
D. C3bBb3b
E. C5b~9
113.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
A. C1
C. C3
D. C5
E. C9
114.补体系统3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 C1q
B. C4和C2
C. C3
D. B因子
E. D因子
115.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不包括
A. C3
B. I因子
C. D因子
D. B因子
E. P因子
116.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 C4a
C. C3a
D. C3b
E. C5b
117.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参与凝集反应
B. 对热稳定
C. 在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 有免疫调节作用,无炎症介质作用
E. 补体只在特异性免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118.与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
A. C3
B. C1q
C. C1r
E. 以上都不是
119.下列哪种补体成分在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A. C1
B. C2
C. C3
E. C5
120.经典途径中各补体成分激活的顺序是
A. C143256789
B. C124536789
D. C124356789
121.通过自行衰变从而阻断补体级联反应的补体片段是
A. C2a
B. C3a
D. C4b
E. C5a
122.关于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
B. 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C. 经典途径从C1激活开始
D. 旁路途径从C3激活开始
E. MBL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C4b2b
123.下列哪种补体成分与C3转化酶形成无关?
A. C3
B. C2
C. C4
D. C5
E. B因子
124.能协助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 C3a
B. C3b
C. C5a
D. iC3b
E. C3d
125.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与下列那种作用无关?
A. 过敏毒素产生
B. 膜攻击复合物形成
C. C3裂解为C3a和C3b
D. C4裂解为C4a和C4b
E. C5裂解为C5a和C5b
126.能够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免疫球蛋白是
A. IgG1
B. IgG2
C. IgG3
D. IgM
E. 凝聚的IgA
127.补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被称为补体的
A. 炎症介质作用
B. 调理作用
C. 免疫粘附作用
D. 溶菌和细胞毒作用
E. 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128.能抑制C1r和C1s酶活性的物质是
A. C8bp
B. DAF
C. C1INH
D. S蛋白
E. C4bp
129.在补体经典激活过程中,不被裂解的组分是
A. C1
B. C2
C. C3
D. C4
E. C6
130.关于补体活化的MBL途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激活起始于MBL与病原体结合后
B. MBL具有酶活性
C. 其C3转化酶是C4b2b
D.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
E. C反应蛋白可激活C1q
131.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 C3
B. C4
C. C5
D. D因子
E. B因子
132.下列哪种调节因子参与补体的正向调节?
A. S蛋白
B. D因子
C. P因子
D. DAF
E. C8结合蛋白
133.过敏毒素作用最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 C3b
B. C2a
C. C3a
D. C4a
E. C5a
134.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
A. IgG
B. IgE
C. IgA
D. IgM
E. IgD
135.可协助I因子裂解C3b作用的是
A. C4bp
B. DAF
C. H因子
D. P因子
E. HRF
136.在抗感染过程中,补体发挥作用依次出现的途径是
A. 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B. 旁路途径→经典途径→MBL途径
C. 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
D. 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
E. MBL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
137. CR3的配体是
A. C4b
B. C4c
C. iC3b
D. C3a
E. C2a
138. 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作用的是
A. 抗原
B. CD分子
C. 补体
D. 细胞因子
E. 黏附分子
139. 能促进C3转化酶灭活的是
A. C1INH
B. CR1
C. CR2
D. CR3
E. P因子
140.补体系统的可溶性调节因子是
A. B因子
B. D因子
C. I因子
D. DAF
E. MCP
141.下列分子中哪种以特异方式发挥作用
A. IL-1
B. IFN
C. CSF
D. IL-5
E. Ab
142.关于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错误的是
A. 绝大多数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
B. 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C. 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的细胞产生
D. 一种细胞因子可对多种靶细胞作用产生不同的生物学特点,不同细胞因子也可对同一细胞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生物学效应
E. 细胞因子的作用没有多样性和重叠性
143.淋巴毒素主要由何种细胞产生
A. 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
B. 活化的T细胞
C. NK细胞
D. 肥大细胞
E. 活化的B细胞
144.属于T细胞自分泌生长因子的是
A. IL-1.IL-2
B. IL-2.IL-4
C. IL-3.IL-2
D. IL-4.IL-3
E. IL-5.IL-4
145.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
B. TNF
C. IFN
D. GF
E. CSF
146.TNF-α主要是哪种细胞产生
A. B细胞
B. 红细胞
C. 树突状细胞
D. 巨噬细胞
E. 静止T细胞
147.干扰素的特点是
A. 属于多糖类物质
B. 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
C. 可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
D. 由感染机体的病毒合成
E. 具有抗病毒作用
148.包外区含有WSXWS基序的细胞因子受体属于
A. IgSF
B. 造血因子受体家族
C. 干扰素受体家族
D. 神经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E. 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
149.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患者,会出现哪种受体介导的细胞因子信号传递障碍
A. IL-1R
B. IL-2R
C. IL-3R
D. IL-5R
E. IL-6R
150.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一般是小分子量蛋白质
B. 与CKR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 主要以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D. 生物学效应具有拮抗性
E. 生物学效应具有重叠性
151.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152.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B. 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C. 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
D. 可诱导抗原激活的T细胞发生凋亡
E.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153.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细胞因子是
A. IFN-a
B. IFN-
C. G-CSF
D. TNF
E. IL-2
154.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
A. IL-1Ra
B. IL-2R
C. IL-4R
D. IL-6R
E. IL-8R
155.关于TGF-b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抑制巨噬细胞的激活
B. 抑制CTLs的成熟
C. 分泌TGF-b的T细胞表现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
D. 诱导激活的T细胞发生凋亡
E. 具有刺激细胞生长的作用
156.TNF-a主要是由哪种细胞产生?
A. 单核/巨噬细胞
B. 静止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红细胞
157.细胞因子不包括
A. 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白细胞介素
D. 生长因子
E. 干扰素
158.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LA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淋巴细胞
159.下列哪项属于分泌型免疫分子?
A. 细胞因子
B. MHC分子
C. BCR
D. TCR
E. CD分子
160.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FN
E. EPO
16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E. 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162.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FN-γ
B. TGF-b
C. IL-4
D. CSF
E. TNF
163.刺激B细胞产生IgA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B. IL-4
C. IL-2
D. TGF-b
E. IFN
164.能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
A. 单核因子
B. IFN
C. TNF
D. CSF
E. IL
165.主要由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
A. I型干扰素
B. II型干扰素
C. 肿瘤坏死因子
D. 白细胞介素
E. 趋化性细胞因子
166.关于细胞因子受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浆区组成
B.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的多数成员属多亚单位受体
C. 多种I型细胞因子受体有共用的相同的信号传递亚单位
D. IFN的受体属于I型细胞因子受体
E. 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可作为相应细胞因子的运载体
167.能抑制IFN-γ刺激Th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12
C. IL-4
D. TGF-b
E. IL-5
168. 能与IL-2竞争结合IL-2R g 链的细胞因子是
A. IL-4
B. IL-6
C. IL-8
D. IL-10
E. IL-12
169. 刺激多种造血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B. SCF
C. IL
D. TGF
E. IFN
170.能作为CD4配体的是:
A. MHCⅠ类分子
B. MHCⅡ类分子
C. CD28
D. B7
E. CD32
171.可与TCR组成复合物,在TCR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CD分子是:
A. CD2
B. CD3
C. CD4
D. CD8
E. CD79α/CD79β
172.CD8的配体是
A. MHCⅠ类分子
B. MHCⅡ类分子
C. LFA-2
D. BCR
E. CTLA-4
173.粘附分子不包括下列哪项
A. 整合素家族
B. IgSF
C. 选择素家族
D. 钙粘蛋白家族
E. 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74.CD8分子存在于
A. 所有T细胞表面
B. Th
C. Tc
D. NK细胞
E. B-2B细胞
175.CD58又称
A. LFA-2
B. LFA-3
C. LFA-1
D. ICAM-1
E. ICAM-3
176.关于CD28说法错误的是
A. 是T细胞激活的辅助刺激分子
B. 也可与CTLA-4结合形成抑制信号
C. 可协助激活T细胞
D. 可与APC表面的B7分子结合
E. 存在于所有的CD4+T细胞
177.FcγRⅠ又称
A. CD2
B. CD32
C. CD64
D. CD16
E. CD23
178.CD40
A. 是诱导T细胞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分子
B. 属于IgSF
C. 是B细胞生发中心形成的必需分子
D. 可与APC表面的CD40L结合
E. 主要表达于T细胞
179.能介导免疫抑制作用的IgFc受体是
A. CD16
B. CD23
C. CD32
D. CD64
E. CD89
180.表达于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的CD分子是
A. CD3
B. CD4
C. CD8
D. CD19
E. CD40
181.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LFA-3/CD1
B. LFA-1/ICAM-1
C. CD80/CTLA-4
D. CD8/MHCⅠ类分子
E. CD4/MHCⅡ类分子
182.B细胞不表达
A. CD2
B. CR2
C. CD40
D. MHCⅠ类抗原
E. MHCⅡ类抗原
183.识别抗原肽,提呈抗原的表面功能分子是
A. T细胞受体
B. B细胞受体
C. 协同刺激分子
D. MHC分子
E. 细胞因子受体
184.LFA-1的配体是
A. LFA-2
B. VLA-1
C. FN
D. LFA-3
E. ICAM-1,2,3
185.L-选择素主要分布于
A. 白细胞
B. 血小板
C. 活化内皮细胞
D. 红细胞
E. 巨噬细胞
186.淋巴细胞归巢受体的配体是
A.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B. 黏膜地址素
C. 血管地址素
D. D.L-选择素
E. E.P-选择素
187.整合素家族分组的依据是
A. α亚单位
B. β亚单位
C. β1亚单位
D. β2亚单位
E. β3亚单位
188.E-选择素最初表达于
A. 白细胞
B. 血小板
C. 单核细胞
D. 血管内皮细胞
E. 巨噬细胞
189.HIV的主要受体是
A. CD3
B. CD4
C. CD8
D. CD28
E. CD40
190.参与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黏附的黏附分子是
A. L-选择素
B. B.E-选择素
C. 整和素
D. 白细胞黏附受体
E. E.P-选择素
191.人类MHC定位于几号染色体上
A. 1号
B. 6号
C. 9号
D. 17号
E. 22号
192.静止T细胞膜表达
A. MHCI类分子
B. MHCII类分子
C. MHCI.II类分子
D. MHCI.III类分子
E. MHCI.II.III类分子
193.HLAII类抗原在下列哪种细胞表面最丰富
A. Ts
B. Tc
C. Th
D. NK细胞
E. Mφ
194.以下不属于免疫功能相关基因的是
A. 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
B. 热休克蛋白基因
C. TAP相关蛋白基因
D.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基因
E. 低分子量多肽基因
195.关于HLA抗原分子的分布,错误的是
A. RBC上有HLAⅠ类抗原
B. 血小板上有HLAⅠ类抗原
C. Mφ上有HLAⅠ类和Ⅱ类抗原
D. T细胞上有HLAⅠ类抗原
E. B细胞上有HLAⅠ类和Ⅱ类抗原
196.MHC限制性表现在
A. ADCC作用
B. Mφ的吞噬作用
C. TC细胞识别靶细胞抗原的过程
D. B细胞识别TI抗原的过程
E.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197.关于H-2,说法错误的是:
A. 小鼠的MHC称为H-2
B. 为最先发现的MHC
C. 由I.II.III类基因组成
D. 定位于小鼠的第17号染色体
E. I-A分子和I-E分子中的“I”代表其编码基因为I类基因
198.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下列哪种HLA分子密切相关
A. HLA-A5
B. HLA-B27
C. HLA-B7
D. HLA-B8
E. HLA-DR3
199.HLAⅠ类分子
A. 可与T细胞上的CD8分子结合
B. 可提呈外来抗原给B细胞
C. 可与B细胞上的Ig分子结合
D. 可与T细胞上的CD4分子结合
E. 可提呈外来抗原给T细胞
200.可与抗原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A. MHCI类分子轻链
B. MHCI类分子α3功能区
C. MHCⅡ类分子α1α2功能区
D. MHCⅡ类分子α1β1功能区
E. MHCⅡ类分子α2β2功能区
201.HLAI类抗原
A. 存在于成熟红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表面
B. 轻链由人第2号染色体上相应基因编码
C. 重链由人第6号染色体上HLAI类基因编码
D. 对Th的识别有限制作用
E. 能与Th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
202.HLAⅡ类抗原
A. 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B. 含有β2m
C. 由人第17号染色体上HLA基因编码
D. 与致敏CTL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有关
E. 参与Th细胞的激活
20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抗原肽与MHC的结合具有一定的专一性
B. 抗原肽与MHC的结合具有包容性
C. 能够与同一类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具有的锚定残基相同或相似
D. HLAⅠⅡ类分子接纳的抗原肽长度一致
E. MHC分子通过其远膜端的抗原结合槽与抗原肽结合
204.人类HLA基因与下列哪项无关
A. 常染色体
B. 共显性
C. 多态性
D. X连锁
E.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205.关于MHCⅠ类分子的作用,错误的是
A. 与外源性抗原提呈有关
B. CTL识别抗原靶细胞的标志
C.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中的靶抗原
D. 可与辅助受体CD8结合
E. 参与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恶变细胞
206.HLAⅡ类分子
A. 由α链和β链构成
B. 由α链和β2m组成
C. 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D. 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膜表面
E. 重链胞外区有3个结构域
207.现知MHC的主要功能是
A. 专司组织相容
B. 专司移植排斥
C. 专司疾病易感
D. 专司疾病抵抗
E. 提呈抗原
208.对HLA基因复合体描述错误的是
A. 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
B. 专门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
C. Ⅰ类基因包括A.B.C三个座位
D. Ⅱ类基因由DP.DQ.DR三个亚区组成
E. 每个Ⅱ类基因亚区又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功能基因座位
209.不属于MHC经典Ⅰ类和Ⅱ类基因的是
A. HLA-A
B. HLA-B
C. HLA-C
D. HLA-DR
E. HLA-E
210.MHC分子中不构成Ag结合槽的结构域是
A. Ⅰ类分子的α1
B. Ⅰ类分子的α2
C. Ⅰ类分子的α3
D. Ⅱ类分子的α1
E. Ⅱ类分子的β1
211.MHC分子中不形成Ag结合槽的结构域是
A. Ⅱ类分子的α1
B. Ⅱ类分子的β1
C. Ⅱ类分子的α2和β2
D. Ⅰ类分子的α1
E. Ⅰ类分子的α2
212.对MHC中LMP基因描述错误的是
A. 即低分子量多肽基因
B. 包括LMP2和LMP7两个座位
C. 编码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相关成分
D. 在APC中参与对内源性Ag的酶解
E. 在APC中参与对外源性Ag的酶解
213.对MHC的TAP分子描述错误的是:
A. 即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
B. 为内质网上一个异二聚体分子
C. 双链分别由TAP1和TAP2两个座位基因编码
D. 使内源性抗原肽从胞质进入内质网腔与MHCⅠ类分子结合
E. 使外源性抗原肽从胞质进入内质网腔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214.对HLA-DM基因描述错误的是:
A. 包括DMA和DMB座位
B. 产物参与APC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
C. 产物帮助溶酶体中Ag片段进入MHCⅡ类分子Ag结合槽
D. 属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E. 属MHC非经典I类基因
215.对HLA-DO基因描述错误的是:
A. 属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B. 属MHC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
C. 属MHC非经典I类基因
D. 包括DOA和DOB两个座位分别编码DO分子α链和β链
E. 产物DO分子是DM功能负向调节蛋白
216.人类MHC炎症相关基因不包括
A.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家族
B. 转录调节基因或类转录因子基因家族
C. MHCⅠ类相关基因(MIC)家族
D. 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
E. C型凝集素受体基因家族
217.对HLA-E分子错误描述的是
A. 属HLAⅠa基因产物
B. 由重链(α链)和β2-m组成
C. 可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在羊膜和滋养层细胞高表达
D. 其抗原结合槽高度疏水,所结合9肽结构十分保守
E. 结合的抗原肽属于HLAⅠa和一些HLA-G分子的信号肽
218.属于b型Ⅰ类的HLA基因是
A. A.B.C
B. DP.DQ.DR
C. C.E.G.F
D. D.K.D.L
E. Eb.Ea. Ab.Aa
219.属于a型Ⅰ类的HLA基因是
A. AB.C
B. DP.DQ.DR
C. E.G.F
D. K.D.L
E. Eb.Ea.Ab.Aa
220.以KIR和LIR为受体在母胎耐受中发挥功能的分子是
A. HLA-A
B. HLA-B
C. HLA-C
D. HLA-G
E. HLA-E
221.参与母胎免疫耐受形成的是
A. HLA-A和HLA-B
B. HLA-B和HLA-C
C. HLA-A和HLA-C
D. HLA-E和HLA-G
E. HLA-DP和HLA-DQ
222.对HLA-DR亚区功能性基因座位描述正确的是
A. 有一个DRA和4个DRB基因座位
B. DRA和DRB分别编码DRα和DRβ
C. 不同DRB座位参与构成不同单元型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223.为MHC非经典Ⅰ类基因的是
A. HLA-A
B. HLA-B
C. HLA-C
D. HLA-E
E. HLA-DR
224.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可存活
A. 数小时
B. 十几小时
C. 数天
D. 数周
E. 数月
225. 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Fc受体
B. C3b受体
C. 细胞因子受体
D. 甘露糖受体
E. 抗原识别受体
226. 既具有吞噬杀菌作用,又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巨噬细胞
C. 树突状细胞
D. B细胞
E. 血管内皮细胞
227. 反应性氧中间物系统中所不具备的杀菌物质是
A. 超氧阴离子(O2-)
B. 单态氧(1O2)
C. 一氧化氮(NO)
D. 游离羟基(OH-)
E. 过氧化氢(H2O2)
228. 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与杀菌作用有关的物质是
A. 一氧化氮(NO)
B. 过氧化氢(H2O2)
C. 髓过氧化物酶(MPO)
D. 溶菌酶
E. 单态氧(1O2)
229.与氧依赖性杀菌系统有关的物质是
A. 髓过氧化物酶
B. 溶菌酶
C. 弹性蛋白酶
D. 乳铁蛋白
E. 阳离子蛋白如白细胞素
230. 活化巨噬细胞不能产生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8
D. IL-12
E. IL-6
231. 活化巨噬细胞产生的对吞噬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6
C. IL-8
D. IL-12
E. TNF-α
232. 下列细胞因子组合中,均可引起发热的是
A. TNF-α和IL-8
B. IL-1 和IL-12
C. IL-6和MCP-1
D. IL-2和GM-CSF
E. TNF-α和IL-6
233. NK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
A. CD5+.CD11+.mIgM+
B. CD1a+.CD11c+.CD83+
C. CD3-.CD56+.CD16+
D. CD5-.CD11+ .mIgM+/D+
E. CD3-.CD34+.CD117+
234. NK细胞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
A. 非特异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B. 非特异杀伤肿瘤靶细胞
C. 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D. 通过释放穿孔素杀伤肿瘤靶细胞
E. 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235.下列淋巴细胞中,不属固有免疫细胞的是
A. T细胞
B. T细胞
C. NK T细胞
D. NK细胞
E. B1细胞
236. 白细胞中数量最多,存活期最短的细胞是
A. 单核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淋巴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237. 巨噬细胞表面可识别病原菌表面岩藻糖残基的模式识别受体是
A. 清道夫受体
B. TLR4
C. 甘露糖受体
D. C3b受体
E. TLR2
238. TLR4 直接识别结合的配体是
A. 热休克蛋白
B. G+菌的肽聚糖
C. 酵母多糖
D. 细菌脂多糖
E. 细菌脂蛋白
239. 巨噬细胞分泌的对多种固有免疫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IL-1β
B. IL-18
C. IL-6
D. IL-12
E. IL-10
240.能够发挥ADCC效应的淋巴细胞是
A. T细胞
B. CD8+CTL细胞
C. NK细胞
D. NK T细胞
E. B1细胞
241. NK细胞表面能够识别结合MICA/B分子的杀伤活化受体是
A. NKG2D
B. NKG2A
C. NKG2C
D. NKp46
E. NKp44
242. NK细胞表面能与DAP-12同源二聚体非共价结合组成活化性受体的分子是
A. CD94/NKG2A
B. NKG2D
C. NKp46
D. KIR3DL
E. CD94/NKG2C
243. 外周血白细胞中含量最低的细胞是
A. 单核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 T淋巴细胞
244.单核细胞进入表皮棘皮层后发育而成的免疫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
B. 肥大细胞
C. 巨噬细胞
D. 朗格汉斯细胞
E. 自然杀伤细胞
245. 可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免疫细胞是
A. 肥大细胞
B. B1细胞
C. 巨噬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上皮细胞
246.对寄生虫具有吞噬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 淋巴细胞
247. NKT细胞表面TCR识别的配体分子是
A. HLA-I类分子
B. CD1分子提呈的脂类/糖脂类抗原
C. MICA/B分子
D. 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
E. 细菌脂多糖
248. 不能通过表达FasL使靶细胞发生凋亡的免疫细胞是
A. CD8+CTL 细胞
B. NK细胞
C. T细胞
D. NKT细胞
E. 活化巨噬细胞
249.关于巨噬细胞的特性,下列那项是错误的:
A. 巨噬细胞表面有FcγR
B. 巨噬细胞表面有CRⅠ
C. 巨噬细胞表面有CK受体
D. 巨噬细胞表面有特异性抗原受体
E. 又叫粘附细胞
250.下列那种摄取抗原的方式是Mφ所不具有的:
A. 非特异性吞噬颗粒性抗原
B. 非特异性吞饮可溶性抗原
C. 通过表面CD14分子识别结合细菌脂多糖
D. 借助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摄取抗原
E. 借助表面IgGFc受体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
251.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中性粒细胞是存在于血循环中的小吞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大的白细胞
C. 中性粒细胞表面没有FcR和C3b受体
D. 中性粒细胞表面无特异性抗原受体
E. 中性粒细胞是最早被招募到感染部位的吞噬细胞
252.Mφ不能产生以下哪种分子:
A. TNF-α
B. IL-1
C. IL-6
D. IL-8
E. IL-2
253.下列作用与Mφ功能无关的是:
A. 杀伤肿瘤细胞
B. 处理.呈递抗原
C. 吞噬杀伤和消除感染病原体
D. B-1B细胞识别抗原
E. 产生TNF
254.有抗原特异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
A. 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纤维母细胞
D. 网状细胞
E. 浆细胞
255.具有MPO杀菌系统的是
A.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C. 中性粒细胞和单个核细胞
D.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E. 单个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256.关于NK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淋巴结,不存在于脾中
B. 胞质中含有小型嗜天青颗粒
C. 不需抗原预先作用,就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自身细胞无细胞毒作用
D. 不分泌细胞因子
E. 目前被认定是CD3+.CD56+.CD16+淋巴样细胞
257.关于NK细胞杀伤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 NK细胞表面的KAR与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结合,使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B. NK细胞表面的KIR与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结合,使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C. NK细胞表面的KAR与细胞表面的糖类配基结合,使NK细胞产生抑制信号
D. NK细胞表面的KIR与细胞表面的糖类配基结合,使NK细胞产生抑制信号
E. NK细胞表面的KIR.KAR两种受体均对NK杀伤起调节作用,其中KIR介导的杀伤抑制信号起主导作用
258.B-1B细胞的特点是:
A. B-1B细胞属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B. B-1B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较早,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C. B-1B细胞的抗原识别谱狭窄
D. B-1B细胞不发生Ig类别转换,也不发生免疫记忆
E. 以上都是
259.下列哪项不是NK细胞的表面标志:
A. CD2
B. CD3
C. CD16
D. CD56
E. LFA-1
260.关于γδT细胞说法错误的是
A. 主要分布在皮肤和粘膜组织,在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B. 表面标志与αβT细胞大致相同,主要包括:CD2.CD3.CD11a.CD16.CD25和CD45等分化抗原。
C. 同一部位的γδT细胞群体只表达一种相同的TCRγδ,具有有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D. 就功能而言既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又属于特异性免疫细胞。
E. γδT对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受MHC的限制。
261.B-1B细胞识别的抗原为:
A. 某些细菌表面共有的TI-2型多糖抗原
B. G-菌表面共有的TI-1型多糖抗原
C. 某些自身抗原
D. 变性Ig
E. 以上都是
262.Th1细胞不分泌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4
C. IFN-γ
D. TNF-β
E. GM-CSF
263.所有T细胞特征性标志是
A. BCR
B. CD2
C. CD4
D. CD8
E. TCR
264.胞浆区含有ITAM基序的CD分子是
A. CD3
B. CD28
C. CD4
D. CD8
E. CD152
265.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产生是
A. CD8与MHC-I类分子作用
B. CD4与MHC-II类分子作用
C. CD40与CD40L之间作用
D. CD28与B7分子之间的作用
E. CD152与B7分子之间的作用
266.HIV壳膜蛋白gp120受体是
A. CD2
B. CD3
C. CD4
D. CD8
E. CD25
267.CD4分子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
A. α1功能区
B. β1功能区
C. α2功能区
D. β2功能区
E. α3功能区
268.与MHC-I类分子结合增强T细胞和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的CD分子是
A. CD3
B. CD4
C. CD8
D. CD28
E. CD40
269.胞浆区含有ITIM,与B7结合后终止T细胞活化的CD分子是
A. CD3
B. CD28
C. CD4
D. CD8
E. CD152
270.Th2细胞不分泌的细胞因子是
A. IL-10
B. IL-4
C. IFN-γ
D. TNF-α
E. IL-5
271.初始T细胞表达的CD分子是
A. CD45RA
B. CD44
C. CD45RO
D. CD40
E. CD28
272.通过分泌TGF-β对免疫应答发挥负调节的T细胞是
A. Th1
B. Th2
C. Th3
D. CTL
E. Tr
273.识别外源性抗原肽,受自身MHCII类分子限制的CD分子是
A. CD3
B. CD4
C. CD28
D. CD8
E. CD152
274.可促进Th1细胞进一步分化,同时抑制Th2 细胞增生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4
C. IFN-γ
D. TNF-β
E. IL-13
275.关于TCRγδT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不受MHC限制
B. 受体缺乏多样性
C. 多为CD4-CD8-细胞
D. 识别非肽类分子
E. 主要分布在外周血
276.CD8分子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
A. α1功能区
B. β1功能区
C. α2功能区
D. β2功能区
E. α3功能区
277.细胞免疫应答引起的炎症反应主要由
A. 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引起
B. 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引起
C. Th3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引起
D. Tr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引起
E. CTL分泌的穿孔素引起
278.可促进CTL1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4
C. IL-6
D. IL-10
E. IL-12
279.可促进CTL2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4
C. TGF-β
D. IFN-γ
E. IL-12
280.通过分泌IL-10抑制巨噬细胞的功能的细胞是
A. Th1
B. Th2
C. Th3
D. Tc
E. Tr1
281.识别内源性抗原肽,受自身MHCI类分子限制的CD分子是
A. CD3
B. CD4
C. CD28
D. CD8
E. CD152
282.绵羊红细胞受体是
A. CD3
B. CD2
C. CD4
D. CD28
E. CD8
283.识别人T细胞可以根据
A. 形态
B. Fc受体的存在
C. 与绵羊红细胞形成自然花环
D. 胞浆颗粒的存在
E. 有Ig表面标记
284.TCRα/β异质性二聚体
A. 能识别CD1提呈的脂类抗原
B. 能与CD2分子作用
C. 能与CD3分子非共价相连
D. 可转导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E. 只存在于少数T细胞表面
285.关于T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 来源于外周血髓样干细胞
B. 在胸腺内发育成熟
C. 执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D. 与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无关
E. 表达B7分子
286.T细胞上CD2的配体为:
A. CD58
B. CD28
C. CD4
D. CD8
E. TCR
287.关于CD4和CD8分子描述错误的是
A. CD4和CD8分子是T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
B. CD4和CD8分子属于T细胞辅助受体
C. CD4分子与MHC-Ⅱ类分子近膜末端非多态区结合
D. CD8分子与MHC-Ⅰ类分子近膜末端非多态区结合
E. CD4和CD8分子参与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成熟及分化
288.与B7结合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的是:
A. CD2
B. CD28
C. CD40
D. CD8
E. CD58
289.与CD28有高度同源性的分子是:
A. CTLA-4
B. CD2
C. CD3
D. CD58
E. CD40
290.B7包括
A. CD80和CD40
B. CD86和CD40
C. CD80和CD86
D. CD28和CD80
E. CD58和CD86
291.CD4或CD8的作用是:
A. 提供T活化的第一信号
B. 提供T活化的第二信号
C. 与抗原肽非特异性结合
D. 与MHC的非多态区结合加强T与APC的相互作用
E. 以上均不对
292.提供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T细胞表面分子是:
A. CD4
B. CD2
C. CD40
D. CD40L
E. CD28
29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T细胞表面的CTLA-4与B7结合时给予已活化T细胞抑制信号
B. LFA-1的天然配体是CD80和CD86
C. CD40L分子主要表达于APC表面
D. 所有T细胞均表达CTLA-4
E. CTLA-4与B7的亲和力低于CD28与B7的亲和力
294.可直接使静止状态的人T细胞活化增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的分子是:
A. CD2
B. CD4
C. CD3
D. CD40L
E. PHA
295.对TCR描述正确的是:
A. 只出现在CD4+细胞表面
B. 由三种肽链分子组成即α.β.γ
C. 可与相应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
D. 与未经处理的抗原结合更牢固
E. 由γ.δ.ε.ζ.η肽链组成
296.最常用的T细胞有丝分裂原是
A. ConA
B. 植物血凝素
C. PHA
D. 刀豆蛋白A
E. 以上都是
297.关于细胞免疫错误的是:
A. 需要抗原刺激
B. 由T细胞介导
C. 不需要非T细胞参加
D. 释放淋巴因子,引起迟发性超敏反应
E. 特异杀死靶细胞
298.能使Th0向Th1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2,IL-10,IL-12
B. IL-2,IL-4,IL-10
C. IL-4,IL10
D. IL-2,IL-12,IFN-γ
E. IL-2,IL-4,IL-12
299.能使Th0向Th2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2,IL-10,IL-12
B. IL-2,IL-4,IL-10
C. IL-4,IL-10
D. IL-2,IL-12,IFN-γ
E. IL-2,IL-4,IL-12
3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D4+辅助性T细胞可促进细胞免疫和增强体液免疫
B. CD8+Tc细胞可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及表达FasL引起细胞裂解和调亡
C. TDTH通过接触抗原后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起炎症。
D. 抑制性T细胞不是独立的亚群,它只是功能含义上的命名。
E. 以上均正确
301.关于T细胞亚群,描述正确的是
A. 按CD分子不同,T细胞可分为CD4+和CD8+两大亚群
B. 按TCR类型不同,T细胞可分为TCRⅡ和TCRⅠ两大亚群
C. 按功能不同,T细胞可分为Ts.Th和Tc三大亚群
D. 按对抗原的应答不同,T细胞可分为初始T细胞.抗原活化过的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E. 以上都对
30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人成熟T细胞因表型不同,可分为CD3+CD4+CD8-和CD3+CD4-CD8+
B. CD4+和CD8+T细胞都是TCRγδT细胞
C. CD4+T细胞受自身MHCⅠ类分子限制
D. CD8+T细胞受自身MHCⅡ类分子限制
E. CD8+T细胞识别8~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抗原肽
303.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胸腺 B.骨髓 C.法氏囊
D.淋巴结 E.脾
304.与mIg共同组成BCR复合物的是
A.CD19和CD21 B.CD28和CD152 C.CD79a和CD79b
D. CD80和CD86 E.CD40和CD40L
305.鉴别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
A. CD4B.CD8 C.CD5
D. CD28 E.CD40
306.B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是
A. CD5B.CD19 C.CD22
D .CD21 E.CD35
307.恒定地表达于成熟B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是
A .CD40 B.CD40LC.CD152
D.CD28 E.CD5
308.B-1细胞接受碳水化合物刺激后,产生的抗体主要是
A. 高亲和力IgG类抗体 B.高亲和力IgM类抗体
C.低亲和力IgG类抗体 D.低亲和力IgM类抗体
E. 低亲和力IgA类抗体
309.FO B细胞分泌的Ig的同种型是
A .IgM B.IgG C.IgG1
D .IgG3 E.IgA
310.B-1细胞识别的抗原主要是
A .颗粒性抗原 B.蛋白质抗原 C.脂类抗原
D.碳水化合物类抗原 E.胸腺依赖性抗原
311.B细胞作为APC可藉其表面的BCR结合
A. 可溶性抗原 B.病毒抗原 C.颗粒性抗原
D .各种抗原E.细菌抗原
312.可刺激成熟B细胞增殖和(或)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2 B.IL-8 C.TGF-β
D.G-CSFE.IL-4
313.不成熟B细胞表达的mIg主要为
A .mIgA B.mIgM C.mIgD
D. mIgG E.mIgE
314.具有多反应性的细胞是
A .B-1细胞 B.B-2细胞 C.MZ B细胞
D .FO B细胞 E.B细胞
315.浆细胞
A. 有吞噬功能.
B. 由T细胞分化而来
C. 是产生抗体的细胞
D. 与肥大细胞有共同特征
E. 与嗜碱粒细胞有共同特征
316.人类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有
A. .膜免疫球蛋白
B. 绵羊红细胞受体
C. C2受体
C. FcγRI
D. 以上都是
317.B细胞没有
A. CD5
B. sIgM
C. MHC-Ⅰ抗原
D. CD20
E. CD3
318.出生后人的前B细胞存在于
A. 骨髓
B. 淋巴结皮质区
C. 脾白髓生发中心
D. 肝
E. 肠淋巴组织
319.关于CD79a和CD79b,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也可写作Igα和Igβ
B. 组成异源性二聚体与mIg相连
C. 作为BCR主要的信号转导分子
D. 不参与mIg链的表达与转运
E. 与替代性BCR复合物结合
320.为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成分的是
A. BCR
B. Igα/Igβ
C. CD40
D. CD80/CD86
E. CD19/CD21/CD81/Leu-13
321.不是B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的是
A. CD40
B. CD80
C. CD86
D. B7
E. CD40L
322.关于B淋巴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 B淋巴细胞的命名是由于发现B淋巴细胞在哺乳动物的法氏囊中分化成熟
B. 淋巴滤泡中的生发中心由静息B细胞组成
C. 每个B细胞之所以能产生特异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因为其分化早期在骨髓中已完成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基因重排
D. 分化各阶段的B细胞表面均有抗原受体,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E. 静息B细胞也能提呈抗原,也能产生细胞因子
323.哺乳动物的造血最早发生在
A. 胎肝
B. 卵黄囊
C. 骨髓
D. 胸腺
E. 法氏囊
324.在分化为嗜中性粒细胞谱系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G-CSF/GM-CSF
B. M-CSF/GM-CSF
C. IL-3/IL-4
D. EPO
E. TPO
325.骨髓和胸腺基质细胞分泌的对T.B细胞分化成熟起关节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L-5
E. IL-7
326.在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分化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EPO
B. TPO
C. SCF
D. GM-SCF
E. IL-5
327.干细胞生长因子的受体是
A. CD44
B. CD34
C. CD56
D. CD117
E. CD16
328.在红系分化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TPO
B. GM-CSF
C. IL-3
D. IL-4
E. EPO
329.在阴性选择中,被删除的细胞是
A. 不能与MHC/肽有效结合的DP细胞
B. 与MHC/肽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
C. 与MHC/自身肽有效结合的SP细胞
D. 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的SP
E. 与MHC/自身肽有低亲和力的SP细胞
330.T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通过阳性选择获得
A. 自身MHC限制性
B. 自身耐受
C. TCR的表达
D. TCRα链基因重排
E. TCRβ链基因重排
331.出生后人类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
A. 肝脏
B. 淋巴结
C. 胸腺
D. 骨髓
E. 脾
332.未成熟的B细胞可表达
A. mIgM
B. mIgD
C. mIgD和mIgM
D. mIgA
E. sIgA
333.表达pre-B受体的细胞是
A. 祖B细胞
B. 大前B细胞
C. 小前B细胞
D. 未成熟B细胞
E. 成熟B细胞
334.参与嗜酸性粒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4
C. IL-5
D. IL-7
E. IL-8
335.NK细胞表面KIR和CD94/NKG2抑制性受体可识别
A. 自身MHC-I类分子
B. 自身MHC-II类分子
C. KAR
D. 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
E. 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
336.在TCR中,基因和结构与BCR轻链相似的是
A. α链和γ链
B. α链和β链
C. β链
D. γ链和δ链
E. δ链和β链
337.关于TCR抗原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描述错误的是
A.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B.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C. α链有N-核苷酸的插入
D. β链有N-核苷酸的插入
E.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338.与抗体亲和力成熟有关的是
A. V基因的重排
B. TCR的多样性
C. N-核苷酸的插入
D. 体细胞高频突变
E. 淋巴细胞克隆选择
339.Ig的类别转换是发生在
A. 从IgG转换IgM.IgA等
B. 从IgM转换IgG.IgA等
C. 从IgD转换IgM.IgA等
D. 从IgE转换IgG.IgA等
E. 从IgA转换IgM.IgG等
340.编码TCRγ链可变区的基因是
A. V基因片段
B. V-D-J基因片段
C. V-J基因片段
D. V-D基因片段
E. D基因片段
341.编码BCR重链的基因位于
A. 第14号染色体
B. 第6号染色体
C. 第22号染色体
D. 第2号染色体
E. 第7号染色体
342.体细胞的高频突变发生在
A. 成熟B细胞已完成V基因重排
B. T细胞胚系基因片段重排
C. 成熟T细胞已完成V基因重排
D. B细胞胚系基因片段重排
E. 成熟B/T细胞已完成V基因重排
343.属中枢淋巴器官的是
A. 扁桃体
B. 淋巴结
C. 胸腺
D. 肠淋巴组织
E. 脾脏
344.B细胞分化的最早标志是
A. 重链可变区基因D-J重排
B. 胞浆IgM表达
C. 膜IgD表达
D. 膜IgM表达
E. 轻链可变区重排
345.未成熟B细胞
A. 只产生μ链
B. 是T.B细胞的前体
C. 表面同时表达IgM和IgD
D. 在其发展的某一阶段与抗原接触后可导致无反应性
E. 必须经过胸腺才能成熟
346.B细胞第一个合成的完整产物是
A. IgM
B. IgD
C. μ链
D. κ链
E. J链
347.B淋巴细胞发育各阶段其表面均不表达的是
A. CR2
B. IgM
C. IgD
D. TCR
E. FcγR
348.红系干细胞分化中最重要的生长因子是
A. EPO(红细胞生成素)
B. TPO(血小板生成素)
C. GM-CSF(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D. .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E. CFU-Baso(嗜碱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349.下列哪种细胞因子在NK细胞发育和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A. IL-2
B. IL-6
C. IL-7
D. IL-15
E. IL-4
350.下列哪项不是小鼠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A. Thy-1low
B. WGA+
C. Lin+
D. Kit+
E. Sca-1+
351.下列哪项是人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A. Thy-1low 和WGA+
B. Lin+ 和Kit+
C. CD34和CD117
D. CD34和CD17
E. 上述都不是
352.组成TCR的肽链是:
A. α,β,ε,ζ
B. α,β,γ,ζ
C. α,β,δ,ζ
D. α,β,γ,δ
E. 以上都是
353.在基因水平,BCR和抗体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
A. 组合可造成多样性
B. 连接可造成多样性
C. 体细胞高频突变可造成多样性
D. N区插入造成多样性
E. 以上都是
354.在BCR基因重排和组合中的‘12-23’规则是:
A. 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中C基因选择的规则
B. Ig V区基因重排时V(D)J基因片段之间组合连接的规则
C. 指免疫球蛋白高变区氨基酸的数量
D. 指C基因和J基因剪切位点的位置
E. 以上无正确答案
355.参与Ig重链可变区的基因重排组合连接的是
A. V基因
B. V-D基因
C. V-J基因
D. V-D-J基因
E. V-J-D基因
356.在基因水平抗体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A. 体细胞高频突变
B. 众多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
C. 轻重链的组合
D.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E. 以上都是
357.BCR基因表达的特点是:
A. 等位排斥
B. 同种型排斥
C. 类别转换
D. BCR(膜型Ig)和分泌型Ig
E. 以上均是
358. 婴幼儿易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由于
A. 物理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所致
B. 化学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所致
C. 微生物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
D. 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
E. 血-胎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
359. 组成化学屏障的杀.抑菌物质不包括
A. 防御素
B. 脂肪酸
C. 乳酸
D. 溶菌酶
E. 抗菌肽
360. 下列促炎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中,不具趋化作用的是
A. IL-8
B. IL-1
C. MCP-1
D. MIP-1
E. C5a
361.不具吞噬功能,可通过ADCC效应杀伤肿瘤细胞的固有免疫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T细胞
C. NK细胞
D. NK T细胞
E. T细胞
362. T细胞主要分布于
A. 淋巴结深皮质区
B. 脾脏白髓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内
C. 粘膜和上皮组织中
D. 外周血中
E. 淋巴液中
363.T细胞可直接识别的抗原是
A. 表达于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
B. 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热休克蛋白
C. 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D. G-菌表面共有的TI-1型多糖抗原
E. 某些变性的自身抗原
364.T细胞所不能识别的抗原是
A. 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热休克蛋白
B. 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CD1分子提呈的脂类抗原
C. 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某些病毒蛋白
D. 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E. 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磷酸化抗原
365.T细胞所不具备的生物学作用是
A. 非特异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B. 非特异杀伤某些肿瘤细胞
C. 分泌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
D.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E. 非特异性杀伤损伤衰老的自身细胞
366.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淋巴细胞是
A. NK细胞
B. B1细胞
C. B2细胞
D. T细胞
E. T细胞
367. B1细胞主要分布于
A. 血液
B. 淋巴液
C. 胸腺
D. 淋巴结浅皮质区淋巴滤泡
E. 腹腔和肠壁固有层
368. B1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
A. CD5+.mIgM+
B. CD5-.mIgM+
C. CD5-.mIgM/mIgD+
D. CD3-.CD56+.CD16+
E. CD3-.CD34+.CD117+
369. B1细胞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相应抗体可在
A. 24小时之内产生
B. 48小时之内产生
C. 72小时之内产生
D. 96小时之内产生
E. 一周之内产生
370. B1细胞所不具备的抗体应答特点是
A. 直接识别结合相应多糖抗原而被激活
B. 接受抗原刺激后,相应抗体可在48小时之内产生
C. 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
D. 增殖分化过程中,可发生Ig类别转换
E. 不产生免疫记忆
371. 下列细胞因子中,不属促炎细胞因子的是
A. IL-1
B. IL-6
C. IL-8
D. IL-12
E. MCP-1
372. 下列细胞因子中,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4
C. GM-CSF
D. MCP-1
E. IFN
373. 下列物质中,属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的是
A. α-防御素
B. C-反应蛋白
C. 乳铁蛋白
D. 甘露糖受体
E. Toll样受体
374. 可直接作用于G+菌细胞壁.使之溶解破坏的物质是
A. C-反应蛋白
B. 穿孔素
C. 溶菌酶
D.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E. TNF-α
375.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发生于
A. 感染0~4小时内
B. 感染后4~24小时内
C. 感染后4~48小时内
D. 感染后4~96小时内
E. 感染96小时内
376. 以游离形式存在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是
A. G+菌的肽聚糖
B. G-菌的脂多糖
C. 真菌的酵母多糖
D. 细菌非甲基化DNA CpG序列
E. 分枝杆菌的脂蛋白
377.固有免疫细胞所不具备的应答特点是
A. 直接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高度保守的配体分子
B. 识别结合相应配体后,立即产生免疫应答
C. 经克隆扩增和分化后,迅速产生免疫效应
D. 没有免疫记忆功能,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E. 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
378.接受寄生虫刺激后,产生以IL-4为主的细胞因子的免疫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NK细胞
C. T细胞
D. 肥大细胞
E. 树突状细胞
379.巨噬细胞在组织中存活的时间约为
A. 96小时之内
B. B.48小时
C. 数月
D. 数小时
E. 数周
380.分布于粘膜和上皮组织中,表面标志为CD3+的淋巴细胞是
A. NK细胞
B. T细胞
C. 中性粒细胞
D. 巨噬细胞
E. T细胞
381.B1细胞通过表面mIgM可直接识别
A. 感染细胞表面的热休克蛋白
B. 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
C. C-反应蛋白
D. 细菌多糖类抗原
E. 细菌表面的岩藻糖
382.能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和使NK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4
C. IL-5
D. IL-8
E. IL-12
383.关于非特异性免疫,描述错误的是:
A. 非特异性免疫又叫固有免疫
B. 非特异性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
C. 非特异性免疫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
D. 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起作用
E.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启动不需要抗原提呈细胞
384.关于特异性免疫描述正确的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
B. 是个体只有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才能产生
C. 个体只有在接受Ig分子后才可产生
D. 特异性免疫又叫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
E. 抗原提呈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385.关于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的作用时相描述错误的是:
A. 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0~4小时内
B. 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发生在感染后4~96小时内
C. 感染96小时后为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D. 不包括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E. 包括体表屏障.吞噬.补体激活.炎症反应.NK细胞和(γδ)T细胞等的作用
386.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发生于
A. 感染后0~4小时以内
B. 感染后4~24小时以内
C. 感染后24~48小时以内
D. 感染后48~96小时以内
E. 感染后96小时以后
387.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包括:
A. 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
B. 皮肤和粘膜的分泌物
C. 皮肤和某些腔道粘膜表面的正常菌群
D. 扁平上皮细胞(M细胞)
E. 以上均是
388.不属于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的是
A. 发生于感染后的4~96小时
B. 吞噬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
C. 血管内补体.抗体和急性期蛋白等进入感染部位
D. 激活NK细胞和γδT细胞
E. APC提呈抗原
389.属于专职性APC的是
A. 单核/巨噬细胞
B. 树突状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390.非专职性APC不包括
A. B淋巴细胞
B. 内皮细胞
C. 上皮细胞
D. 间皮细胞
E. 纤维母细胞
391.Birbeck颗粒可见于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朗格汉斯细胞
D. 并指树突状细胞
E. 纤维母细胞
392.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的APC是
A. 单核/巨噬细胞
B. B细胞
C. DC
D. TH细胞
E. NK细胞
393.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的APC是
A. Mφ
B. B细胞
C. 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394.DC别于其它APC的最大特点是
A. 能提呈抗原
B. 成熟时有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
C. 能刺激已活化的T细胞
D. 能刺激记忆性T细胞
E. 能刺激初始型T细胞
395.已知功能最强的APC是
A. Mφ
B. B细胞
C. DC
D. 纤维母细胞
E. 内皮细胞
396.人DC比较特异性的标志不是
A. CD31
B. NLDC145
C. CD83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397.根据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将DC大致分为
A. 淋巴样组织中的DC
B.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C. 体液中的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398.不表达FcR和C3R的是
A. 单核/巨噬细胞
B. FDC
C. IDC
D. LC
E. B淋巴细胞
399.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是
A. 单核/巨噬细胞
B. FDC
C. IDC
D. LC
E. B淋巴细胞
400.下列APC中有吞噬作用的是
A. M
B. LC
C. IDC
D. A和B两项
E. A和B和C三项
401.无Birbeck颗粒的是
A. M
B. IDC
C. LC
D. A和B两项
E. A和B和C三项
402.人DC的主要特征性标志为
A. CD1a
B. CD11c
C. CD83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03.小鼠DC比较特异性标志为
A. 33D1
B. NLDC145
C. CD1a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04.根据来源可将DC分为以下两类
A. 髓系来源的DC和淋巴系来源的DC
B. 淋巴样组织中的DC和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C. 淋巴样组织中的DC和体液中的DC
D. 骨髓来源的DC和胸腺来源的DC
E. 多能造血干细胞来源的DC和前体细胞来源的DC
405.目前判断DC只能通过
A. 形态学
B. 组合性细胞表面标志
C. 在MLR中能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
D. 上列A和B两个方面综合判断
E. 上列A.B和C三个方面综合判断
406.淋巴样组织中的DC主要包括
A. 并指状DC(IDC)
B. 边缘区DC
C. 滤泡样DC(F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07.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包括
A. 间质性DC
B. 朗格汉斯细胞(LC)
C. 并指状DC(I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08.非淋巴样组织中DC不包括
A. 并指状DC
B. 滤泡样DC(FDC)
C. 边缘区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09.淋巴样组织中的DC不包括
A. 间质性DC
B. 朗格汉斯细胞(LC)
C. 并指状DC(I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10.不属于淋巴样组织中的DC的是
A. 间质性DC
B. 朗格汉斯细胞(LC)
C. 边缘区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11.不是淋巴样组织中的DC的是
A. 间质性DC
B. 朗格汉斯细胞(LC)
C. 滤泡样DC(F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12.体液中的DC包括
A. 隐蔽细胞(veiled cell)
B. 血液DC
C. 间质性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13.体液中的DC不包括
A. 并指状DC
B. 边缘区DC
C. 滤泡样DC(F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14.不属于体液中的DC的是
A. 间质性DC
B. 朗格汉斯细胞(LC)
C. 隐蔽细胞(veiled cell)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15.不是体液中的DC的是
A. 间质性DC
B. 朗格汉斯细胞(LC)
C. 血液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16.不在体液中的DC之列的是
A. 并指状DC (IDC)
B. 边缘区DC
C. 间质性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17.DC成熟后
A. 其MHC分子.辅助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表达显著提高
B. 体外激发MLR能力很强
C. 摄取.加工Ag能力大大增强
D. A和B两项
E. A和B和C三项
418.髓系DC成熟描述错误的是
A. 在摄取Ag或受到某些(主要是炎性信号)刺激后可以分化成熟
B. 在成熟过程中同时发生迁移
C. 由外周组织获取刺激信号后通过淋巴管和/或血循环进入次级淋巴器官
D. 成熟DC在次级淋巴器官激发T细胞应答
E. 成熟DC的抗原摄取.加工能力大大增强
419.未成熟DC摄取Ag的途径有
A. 巨吞饮
B.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C. 吞噬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20.介导DC 胞吞(endocytosis)的受体是
A. FcrRⅡ
B. 甘露糖受体
C. mIg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21.介导APC胞吞(endocytosis)的受体是
A. FcRⅡ
B. 甘露糖受体
C. mIg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22.B细胞摄取Ag的方式有
A. mIg特异性结合Ag
B. 非特异性吞饮Ag
C. 非特异性吞噬Ag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23.受体介导内吞后,与Ag一起被降解的受体是
A. FcRⅡ
B. mIg
C. 甘露糖受体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24.能在内吞体的pH环境中释出其配体,并进入再循环过程的受体是
A. 甘露糖受体
B. FcRⅡ
C. mIg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25.在内源性抗原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A. proteasome
B. endocytosis
C. pinocytosis
D. internalization
E. exocytosis
426.Proteasome 又可称为
A.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peptide
B. large multifunctional protease
C. endosome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27.Ii的主要功能是
A. 促进MHCⅡ类分子二聚体形成
B. 促进MHCⅡ类分子在细胞内转运尤其是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C. 阻止MHCⅡ类分子在内质网内与某些内源性多肽结合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28.可特异性摄取抗原的APC是
A. Mφ
B. DC
C. B细胞
D. 内皮细胞
E. 胸腺上皮细胞
429.活化的Mφ不表达
A. MHCⅡ类分子
B. 协同刺激分子
C. 补体受体
D. mIgM
E. MHC-Ⅰ类分子
430.关于内源性抗原加工递呈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A. 主要由MHCⅡ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
B. 与抗原肽结合在内体进行
C. 抗原在蛋白酶体中降解
D. 抗原肽由LMP转运入内质网腔
E. 抗原肽由TAP转运入蛋白酶体
431.关于外源性抗原加工递呈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A. MHCⅡ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在内质网进行
B. 抗原主要由内质网运输并降解
C. CLIP片段与MHCⅡ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结合
D. CLIP与MHCⅡ类分子的解离由内体中的HLA-OM分子执行
E. Ii链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后,引导其进入内质网
432.内源性抗原肽从胞浆转运到内质网是通过
A. TAP
B. CAP
C. LMP
D. MHC
E. Ii链
433.关于TAP,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一种异二聚体
B. 是一种依赖ATP对多肽进行主动转运的转运器
C. 对长度为8-13个氨基酸的多肽亲和力最高
D. 编码基因位于MHC-Ⅰ类基因群内
E. 微量存在即可完成对多肽的转运
434.Mφ不具备的摄取抗原方式是
A. 非特异性吞噬颗粒性抗原
B. 非特异性吞饮可溶性抗原
C. 通过表面CD14分子识别结合细菌脂多糖
D. 借助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摄取抗原
E. 借助表面IgGFc受体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
435.不属于Mφ系统的是
A. 单核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库普弗细胞
D. 小胶质细胞
E. 破骨细胞
436.活化Mφ不产生
A. TNF-α
B. 补体C3
C. 凝血因子Ⅶ
D. NO
E. 穿孔素
437.关于Mφ表达受体的特性,错误的是
A. 表达补体受体介导免疫粘附
B. 表达M-CSF受体介导Mφ本身分化发育
C. 可介导Mφ内信号转导
D. 表达IL-1受体介导自身活化
E. 表达FcR介导的调理作用
438.不是成熟DC表达的分子为
A. MHC-Ⅰ.Ⅱ类分子
B. HSP
C. 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D. CD40L
E. 细胞间粘附分子
439.在摄取抗原物质后可再循环利用的DC表达的受体是
A. FcγRⅡ
B. 甘露糖受体
C. CR1
D. 特异性抗原受体
E. IL-2受体
440.关于DC的作用,错误的是
A. 表达趋化因子趋化T细胞
B. 表达抗原肽-MHC复合物激活T细胞
C. 分泌IL-12促使初始T细胞产生Th2型应答
D. 诱导Ig类别转换直接调节B细胞增殖分化
E. 对T细胞发育过程中进行阴性选择起重要作用
441.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可人为分成的几个阶段是
A. 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
B. 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C. 效应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42.APC向T细胞提呈外源性Ag描述正确的是
A. 外源性Ag可在局部或局部引流至淋巴组织接触APC
B. 外源性Ag首先被APC摄取.加工和处理
C. 外源性Ag通常被APC以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8+T细胞识别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43.关于内源性抗原提呈描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内合成的抗原为内源性抗原
B. 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抗原属内源性抗原
C. 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属内源性抗原
D. 内源性抗原主要被宿主的APC类细胞加工处理及提呈
E. 内源性抗原通常被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
444.关于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结合描述错误的是
A. T细胞利用表面粘附分子与APC表面相应配基结合
B. 这种结合是可逆而短暂的
C. 这种结合仅为TCR特异识别结合抗原肽提供机会
D. 未能识别相应抗原肽的T细胞随即与APC分离
E. 与APC分离的T细胞不再进入淋巴细胞循环
445.关于T细胞与APC的特异性结合描述错误的是
A. 是指TCR与APC上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结合
B. 一旦发生即可稳定和延长T细胞与APC间的结合时间
C. 由CD3分子向胞内传递特异性识别信号
D. CD4和CD8分子不参与影响这种结合
E. 可导致LFA-1分子构象改变增强其与ICAM的亲和力
446.能介导与APC非特异结合的T细胞表面粘附分子是
A. LFA-1
B. CD2
C. ICAM-1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47.介导T细胞与APC非特异结合的APC表面分子是
A. ICAM-1
B. LFA-3
C. CD2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48.T细胞表面TCR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co-receptor)分子是
A. CD4
B. CD8
C. CD3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49.位于免疫突触中心区的分子有
A. TCR
B. 抗原肽-MHC复合物分子
C. T细胞膜辅助分子(如CD4和CD28)和相应配体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50.免疫突触的功能是
A. 增强TCR与MHC-抗原肽复合物的亲和力
B. 促进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的相互作用
C. 参与T细胞激活和细胞效应有效发挥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51.对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描述正确的是
A. 由TCR特异性识别结合在APC表面MHC分子槽中的抗原肽而触发
B. 致CD3和辅助受体分子胞浆段尾部聚集并激活与之相连的PTK
C. 启动激酶活化的级联反应,激活转录因子,促进相关基因表达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52.向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重要共刺激分子是
A. CD28/ B7
B. CD28/ CTLA-4
C. CD4/MHCⅡ类分子
D. CD8/MHCⅠ类分子
E. 以上均是
453.关于T细胞CD28与APC B7结合描述正确的是
A. 是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的重要提供途径
B. 能促进IL-2基因转录和稳定IL-2mRNA
C. 亲和力不及CTLA4与B7的结合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54.可负调T细胞活化的配对分子是
A. B7/CD28
B. CTLA4/B7
C. LFA-1/ICAM-1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55.关于共刺激分子描述正确的是
A. 激活的专职APC高表达共刺激分子
B. 静止的APC不表达或仅低表达共刺激分子
C. 正常组织不表达或仅低表达共刺激分子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56.对CTLA4表述有错的是
A. 与CD28分子有高度同源性
B. 激活的T细胞表达CTLA4
C. 其配基也是B7
D. 与B7结合亲和力大于CD28分子的20倍
E. 能更有效提供T细胞激活信号
457.能启动抑制性信号的配对作用分子是
A. CD28/B7
B. CTLA4/B7
C. CD2/LFA-3
D. LFA-1/ICAM-1
E. LFA-1/ICAM-2
458.能使双信号激活的T细胞充分活化的是
A. IL-2
B. IL-12
C. IL-1
D. IL-6
E. 以上均是
459.参与T细胞活化早期的PTK主要有
A. P56lck
B. P59 fyn
C. ZAP-70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60.与CD4或CD8分子胞内段尾部相连的PTK是
A. P56lck
B. P59 fyn
C. ZAP-70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61.与CD3ζ链相连的PTK是
A. P56lck
B. P59 fyn
C. ZAP-70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62.存在于胞浆中的PTK是
A. P56lck
B. P59 fyn
C. ZAP-70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63.TCR活化信号胞内转导的主要途径是
A. PLC-γ活化途径
B. MAP激酶活化途径
C. 免疫突触途径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64.naive T cell是
A. 已初次接触过Ag的成熟T细胞
B. 未接触过Ag的成熟T细胞
C. 已初次接触过Ag的不成熟T细胞
D. 未接触过Ag的未成熟T细胞
E. 尚未离开胸腺的T细胞
465.关于PLC-γ活化途径描述有误的是
A. ZAP-70结合到CD3分子链上酪氨酸己磷酸化的ITAM
B. CD4携带的P56lck再促使ZAP-70磷酸化而活化
C. 活化的ZAP-70使接头蛋白磷酸化
D. 已磷酸化的LAT和SLP-76再结合并活化含SH2结构域的PLC-γ
E. 活化的PLC-γ裂解细胞膜上的IP3
466.关于IP3表述错误的是
A. 是PLC-γ裂解PIP2产生的重要信息分子
B. 可经Ras活化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级联反应
C. 可开放胞膜钙通道和胞内钙库使胞浆Ca2+浓度升高
D. 经活化胞浆内钙调磷酸酶使NFAT去磷酸根
E. 最终使活化信号经NFAT去磷酸根而由胞浆转位至核内
467.关于DAG描述正确的是
A. 是PLC-γ裂解PIP2产生的重要信息分子
B. 可结合和活化蛋白激酶C(PKC)
C. 最终经活化NF-κB转位至核内将活化信号传至胞核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68.关于MAP激酶活化表述有误的是
A. 是TCR活化信号胞内转导的主要途径之一
B. ZAP-70活化后经Ras活化MAP激酶级联反应
C. 激活的Ras结合丝氨酸/苏氨酸激酶Raf
D. 由Raf顺序激活MAP激酶
E. 通过使NFAT去磷酸根而由胞浆转位至核内
469.T细胞活化的基因有
A. 细胞因子基因和细胞因子受体基因
B. 分化抗原基因和MHC分子基因
C. 细胞原癌基因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70.Th1细胞激活Mφ可通过
A. 诱生IFN-γ等Mφ活化因子
B. CD40L与Mφ表面的CD40结合向Mφ提供激活信号
C. 与Mφ提呈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可诱导Mφ激活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71.关于记忆性CD8+T细胞的维持描述正确的是
A. IFN-α及IL-15有重要作用
B. 有赖于与MHCⅠ类分子相互接触
C. 无需抗原持续刺激和B细胞参与及CD4+T细胞辅助
D. 可能需要T细胞共刺激信号(B7/CD28)持续存在
E. 以上均对
472.关于TCR,正确的是
A. 只存在于CD4+T细胞表面
B. 由三条肽链α.β.γ组成
C. 可识别MHC-抗原肽复合物
D. 与未处理过的抗原反应强于处理过的抗原
E. 决定TCR识别抗原特异性的是CDR1区
473.T细胞进行抗原识别的部位是
A. 感染局部
B. 中枢淋巴器官
C. 外周淋巴器官
D. 血液循环中
E. 任何部位均可
474.不能多克隆激活T细胞的是
A. ConA
B. PHA
C. 葡萄球菌肠毒素
D. TD-Ag
E. 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
475.关于特异性细胞免疫,叙述错误的是
A. TCR识别抗原肽具有MHC限制性
B.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由CD40转导入细胞内
C.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主要来自CD28与B7的结合
D. 由TD抗原刺激产生
E. 不能由TI抗原刺激产生
476.与活化Th细胞第一信号产生及转导无关的分子是
A. TCR
B. 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
C. CD2
D. CD3
E. CD4
477.为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的是
A. CD28
B. VLA-4
C. LFA-1
D. ICAM-1
E. CTLA-4
478.关于协同刺激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A.最强有力的协同刺激分子只高水平地表达在专职APC上
B.在感染局部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表达量增高
C.在静止APC不表达或很少表达协同刺激分子
D.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对APC的活化无直接或间接作用
E. 抗原识别时没有协同刺激信号,则使特异性T细胞无能或凋亡
479.用来表示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的是
A. ITIM
B. ITAM
C. PTK
D. PTP
E. ICAM
480.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转导过程中,ITAM磷酸化的作用是
A. 促使TCR识别抗原肽
B. 诱导CD3传递活化信号
C. 招募带有SH2功能区的PTK
D. 直接活化PLC-γ
E. 介导CD28与B7结合
481.参与T细胞活化早期的PTK是
A. ZAP-70
B. PKC
C. MAP激酶
D. LAT
E. 钙调磷酸酶
482.CD28与B7结合,经CD28转导的活化信号不能起的作用是
A. 增强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
B. 增加抗凋亡基因的表达
C. 增强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
D. 增强APC对抗原的提呈
E. 增强IL-2的mRNA的稳定性
483.关于转录因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活化后结合到有关基因的调控区,促使转录开始
B. NFAT活化后转位到IL-2基因上
C. FK-506阻止NFAT转位
D. NF-κB活化后从细胞核转移至胞浆
E. NF-κB由PKC活化
484.不需协同刺激分子作用的过程是
A. 初始T细胞的活化
B. B细胞的活化
C. 效应T细胞杀靶
D. 记忆T细胞活化
E. 记忆B细胞活化
485.MHC限制性表现在
A. Mφ的吞噬作用
B. ADCC作用
C. Tc细胞识别靶细胞抗原的过程
D. B细胞识别TI抗原的过程
E. 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过程
486.作用于活化T细胞,使其继续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主要是
A. IL-1
B. IL-2
C. IL-4
D. TNF-α
E. IL-10
487.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Ⅱ类限制的是
A. 巨噬细胞与NK细胞
B. CTL细胞与靶细胞
C. 肿瘤细胞与NK细胞
D. 巨噬细胞与Th细胞
E. 巨噬细胞与靶细胞
488.T细胞不须活化即可表达的分子是
A. IL-2受体
B. CD28
C. CD40L
D. FasL
E. CTLA-4
489.CD40L与CD40结合,产生的作用是
A. 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B. 促使CTL对靶细胞的杀伤
C. 促使T细胞Ig类别转换
D. 促进记忆T细胞的产生
E. 使APC的B7表达增加
490.关于效应Th1细胞活化Mφ的效应,叙述错误的是
A. 提呈抗原给T细胞的Mφ会最直接.最快速地被活化
B. 被T细胞活化的Mφ不能再向新的T细胞提呈抗原
C. Mφ可分泌IL-10抑制IFN-γ的产生。
D. Mφ可分泌IL-12促使T细胞分化
E. 活化Th1可表达FasL杀死表达Fas的Mφ
491.Th1细胞为召集Mφ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包括
A. TNF-β
B. IL-3
C. GM-CSF
D. TNF-α
E. TGF-β
492.活化T细胞通过表达FasL杀伤的细胞,不包括
A. 表达Fas的靶细胞
B. 表达Fas的相邻T细胞
C. 表达Fas的自身T细胞
D. 表达Fas的Mφ
E. 不表达Fas的靶细胞
493.穿孔素蛋白
A. 由CD4+Th细胞产生
B. 与细胞内的核酸酶起作用
C. 引起Tc细胞的凋亡
D. 使靶细胞膜形成离子透过通道
E. 可直接破坏靶细胞的DNA
494.关于CTL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B. 可连续性杀伤靶细胞
C. 杀靶作用机制为ADCC作用
D. 靶细胞将MHC-Ⅰ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呈递给CTL
E. 可通过释放效应分子活化靶细胞内的核酸酶
495.关于细胞免疫的效应,错误的是
A. 有Th1型CD4+T效应细胞的作用
B. 不需非T细胞参与
C. 有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作用
D. 在宿主抗胞内病原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E. 不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
496.不成熟B细胞mIg表达模式是
A. IgM
B. IgM.IgD
C. IgG
D. IgA
E. IgE
497.B细胞内化抗原描述错误的是
A. 只有产生了第一信号,B细胞才能内化抗原
B. 第一信号是抗原与mIg结合触发
C. 内化的抗原被靶向MHCⅠ类分子的抗原加工提呈途径
D. 内化的抗原被靶向MHCⅡ类分子的抗原加工提呈途径
E. 从脂筏转导BCR信号后,结合抗原的BCR被内化
498.对Igα/Igβ描述正确的是
A. 与mIg组成BCR复合物
B. 胞浆区有ITAM
C. 可传导B细胞第一活化信号入胞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499.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中没有
A.CD19
B.CD20
C.CD21
D.CD81(TAPA-1)
E.CD225(leu-13)
500.CD19/CD21/CD81/CD225复合物可能的功能模式有
A. 协同刺激模式
B. 应答调节器模式
C. 旁邻辅助模式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01.介导Th细胞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是
A. CD154-CD40
B. CD28-B7
C. CD4-MHCII类分子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02.对脂筏描述错误的是
A. 脂筏中浓聚酪氨酸激酶Lyn
B. 静息B细胞脂筏中有大量BCR复合物
C. BCR复合物一旦交联即进入脂筏被Lyn磷酸化
D. BCR复合物进入脂筏是暂时的
E. 脂筏是BCR信号转导的重要部位
503.对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描述正确的是
A. 由CD19与CD21.CD81及CD225以非共价键组成
B. CD21可与结合于抗原的C3d结合,但不传导信号
C. 信号由CD19传向胞内可加强BCR复合物传导的信号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04.CD19募集的含有SH2功能域的信号分子包括
A. Lyn.Fyn
B. Vav.Grb2
C. PI3-激酶.PLC-γ和cAB1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05.T细胞辅助抗原特异B细胞是在
A. 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
B. 淋巴组织的生发中心
C. B细胞的脂筏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06.对B细胞体液免疫应答,T细胞的辅助可以是
A. 特异性辅助
B. 旁邻辅助
C. BAFF辅助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07.产生BAFF的细胞是
A. M
B. 单核细胞
C. DC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08.关于TI抗原描述错误的是
A. 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B. 如某些细菌多糖及脂多糖
C. 能在无胸腺鼠诱导强的Ab应答
D. 能刺激初始B细胞
E. 在正常个体可诱导Ab产生和T细胞应答
509.对TI-1抗原描述错误的是
A. 常被称为B细胞丝裂原
B. 高浓度时多克隆活化B细胞
C. 低浓度时特异活化相应B细胞
D. 诱导B细胞应答比TD抗原早
E. 可诱导记忆性B细胞
510.对TI-2抗原描述错误的是
A. 为细菌胞壁与荚膜多糖
B. 有高度重复结构
C. 只能激活不成熟B细胞
D. 表位密度太低不足以激活B细胞
E. 表位密度太高可使B细胞无应答
511.能使敲除TCR基因和CD28基因小鼠产生Ab应答的是
A. TI-1抗原
B. TI-2抗原
C. TD抗原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12.不能致婴幼儿产生有效Ab应答的是
A. TI-1抗原
B. TI-2抗原
C. TD抗原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13.高浓度时能多克隆激活B细胞的是
A. TI-1抗原
B. TI-2抗原
C. TD抗原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14.TI-1抗原单独不足以诱导
A. 抗体亲和力成熟
B. Ig类别转换
C. 记忆B细胞形成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15.对TI-2抗原发生应答的主要细胞是
A. 祖B细胞
B. 前B细胞
C. 不成熟B细胞
D. B-1细胞
E. T细胞
516.对TI-2抗原描述正确的是
A. 可在无胸腺鼠诱生Ab
B. 不能在敲除TCR和链小鼠诱生Ab
C. 只能刺激不成熟B细胞应答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17.需要有重复序列的抗原是
A. TI-1抗原
B. TI-2抗原
C. TD抗原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18.对体液免疫Ab产生分期名称有误的是
A. 潜伏期
B. 对数期
C. 平台期
D. 下降期
E. 记忆期
519.对体液免疫二次应答Ab产生描述有误的是
A. 再次接受较少量相同Ag刺激即可诱发
B. 潜伏期大约为初次应答时的一半
C. 达平台期快,平台高且时间长
D. 主要为IgG,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E. 下降期短或无
520.对串珠样小体(iccosome)描述正确的是
A. 是IC簇聚在FDC树突上成串珠状
B. 是IC通过C3d与CD21结合附着在FDC树突上形成
C. 是IC结合于FDC树突上的Fc受体形成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21.属于TI-1Ag的是
A. 百日咳菌胞壁脂多糖
B. 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C. 沙门氏菌多聚鞭毛素
D. 葡聚糖半Ag偶联的聚蔗糖
E. 结核杆菌纯蛋白衍生物
522.属于TI-2抗原的是
A. 百日咳菌胞壁脂多糖
B. 肺炎球菌夹膜多糖
C. 白喉毒素
D. 病毒血凝素
E. 结核杆菌纯蛋白衍生物
523.对FDC捕获的IC描述正确的是
A. 免疫原性明显增强甚至超过自由Ag
B. 其中的Ag可被提呈给B细胞的BCR
C. B细胞可内吞iccosome,加工后将Ag提呈给T细胞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24.对BAFF描述正确的是
A. 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
B. 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
C. 能促进B细胞分化成熟和B细胞性免疫应答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25.经 BCR复合物交联而能被募集到脂筏的是
A. Syk.Btk
B. Vav.SHIP.PLC-γ
C. PI3-激酶和接头蛋白BLNK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26.对BCR交联介导的信号转导描述正确的是
A. BCR识别Ag后产生的信号由Igα/Igβ转导
B. ITAM磷酸化后第一个被募集的是Syk
C. 有B细胞特异转录因子BSAP与相关的基因结合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27.生发中心细胞与众多FDC接触主要是在
A. 冠状带
B. 暗区
C. 明区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28.能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的T细胞表面分子是
A. CD40
B. CD40L
C. B7
D. CD28
E. mIgM
529.关于TI-1抗原,叙述正确的是
A. 单独可诱导Ig类别转换.抗体亲和力成熟.记忆B细胞形成
B. 高浓度时可多克隆激活B细胞
C. 仅有高度重复序列
D. 不能激活未成熟B细胞
E. 典型代表是荚膜多糖
530.关于抗体再次应答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以IgM为主
B. 潜伏期较长
C. 抗体含量较低
D. 抗体亲和力较高
E. 维持时间较短
531.关于记忆细胞,叙述错误的是
A. 不仅限于B细胞
B. 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活化增殖和分化
C. 再次活化不需第二信号
D. 可生存数月至数年
E. 记忆B细胞表达高水平的CD44
532.与体液免疫应答效应无关的成分是
A. 补体
B. Mφ
C. IgG
D. Tc
E. NK
533.关于T.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 T.B细胞之间可相互诱导活化
B. 具有MHC限制性
C. 与粘附分子有关
D. T细胞表面的CD40分子结合B细胞表面的CD40L产生活化信号
E. 活化的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534.关于B细胞的分化,叙述正确的是
A. 活化B细胞均进入生发中心后分化
B. 活化B细胞均直接分化为浆细胞
C. 部分浆细胞转化为记忆B细胞
D. 生发中心存活下来的B细胞,或分化为浆细胞,或成为记忆B细胞
E. 未进入生发中心的活化B细胞均分化为浆细胞,进入生发中心的活化B细胞均成为记忆B细胞
535.关于B细胞活化,叙述正确的是
A. TI-Ag直接活化B细胞产生IgG类抗体
B. 蛋白质抗原不需Th细胞辅助即可诱导抗体产生
C. T.B细胞相互作用无MHC限制性
D. B细胞增殖时一些分化成浆细胞,另一些成为记忆细胞
E. B细胞活化后表达mIgD
536.T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是在
A. 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
B. 淋巴组织的B细胞区
C. 生发中心
D. 血液循环
E. 感染局部
537.可诱导Ig类别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
A. IL-4
B. TGF-β
C. IFN-γ
D. IL-5
E. IL-2
538.关于MALT,叙述错误的是
A. 存在于扁桃体.阑尾等处
B. 产生粘膜免疫IgA的B细胞主要来自MALT
C. 抗原通过淋巴管进入MALT
D. 这里的B细胞主要为记忆B细胞
E. 由M细胞输送颗粒抗原给Mφ和DC
539.Th细胞不能诱导
A. 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B. 记忆性B细胞库的扩增
C. TI-Ag特异B细胞活化
D. B细胞产生抗体的类别转换
E. 抗体亲和力成熟
540.成熟B细胞的表面抗原受体为
A. 仅有mIgM
B. 仅有mIgD
C. 没有mIgM
D. 既有mIgM又有mIgD
E. 没有mIgD
541.真正意义上的免疫调节描述正确的是
A. 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作出的生理性反馈
B. 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控制免疫应答在有效而适度范围的调节
C. 对之阐明可为人工干预免疫应答提供依据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42.对Src-PTK表述正确的是
A. 为胞膜相连的一类PTK
B. 能使YXXL/V中的酪氨酸磷酸化
C. 能使I/VXYXXL中已磷酸化的酪氨酸脱磷酸化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43.对PTK和PTP表述正确的是
A. PTK能使蛋白质分子上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B. PTP能使蛋白质分子中已磷酸化酪氨酸残基脱磷酸化
C. PTK常活跃在信号转导的启始阶段和上游阶段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44.对游离于胞浆中的PTK行使功能表述正确的是
A. 必须被招募到胞膜内侧并聚积在受体跨膜分子附近
B. 带SH2结构域的PTK可被酪氨酸残基已磷酸化的ITAM招募
C. 可启动激活信号的转导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45.对PTK描述错误的是
A. 即蛋白酪氨酸激酶
B. 能使蛋白质上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
C. 活跃在信号转导的启始阶段和上游阶段
D. 作用与PTP相反
E. 游离于胞浆中的PTK可被酪氨酸已磷酸化的ITIM招募
546.对PTK表述错误的是
A. 即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B. 能使蛋白质上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
C. 只有在激活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
D. 可正调免疫细胞的激活
E. 可正调激活信号的转导
547.关于ITAM描述错误的是
A. 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
B. 位于免疫细胞激活性受体的胞内段
C. 基本结构为I/VxYxxL
D. 其活化有赖于Src-PTK激活后提供磷酸根
E. 活化后可招募游离于胞浆中带SH2结构域的Syk-PTK或衔接蛋白
548.关于ITIM描述错误的是
A. 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B. 位于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胞内段
C. 基本结构为I/VxYxxL
D. 其活化有赖于Src-PTK激活后提供磷酸根
E. 活化后招募游离于胞浆中带SH2结构域的PTK
549.对ITIM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B. 其基本结构为YxxL/v
C. 位于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胞内段
D. 其活化有赖于Src-PTK激活后提供磷酸根
E. 活化后可招募游离于胞浆中的带SH2结构域的PTP
550.错误描述ITIM的是
A. 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B. 位于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胞内段
C. 基本结构为I/VxYxxL
D. 其活化有赖于Src-PTK激活后提供磷酸根
E. 活化后可招募游离于胞浆中带SH2结构域的PTK
551.对ITAM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
B. 位于免疫细胞激活性受体胞内段
C. 基本结构为YxxL/V
D. 其活化有赖于Src-PTK激活后提供磷酸根
E. 活化后可招募游离于胞浆中带SH2结构域的PTP
552.错误描述ITAM的是
A. 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B. 位于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胞内段
C. 基本结构为YxxL/V
D. 上述A和B二项
E. 上述A.B和C三项
553.对ITAM错误描述的是
A. 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B. 位于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胞内段
C. 活化后可招募游离于胞浆中带SH2结构域的PTP
D. 上述A和B两项
E. 上述A.B和C三项
554.对PD-1描述正确的是
A. 是T细胞抑制性受体之一
B. 其配体是B7家族一个新成员B7-H1
C. 其胞内段也带有ITIM
D. 上述A和B两项
E. 上述A.B和C三项
555.不在任何T细胞出现的抑制性受体是
A. CTLA-4
B. PD-1
C. FcrRⅡ-B
D. KIR
E. CD94/NKG2A
556.B细胞抑制性受体是
A. CTLA-4
B. PD-1
C. FcRⅡ-B
D. KIR
E. CD94/NKG2A
557.B细胞和肥大细胞都有的抑制性受体是
A. CTLA-4
B. PD-1
C. FcRⅡ-B
D. KIR
E. CD94/NKG2A
558.NK和T细胞都有的抑制性受体是
A. CTLA-4
B. PD-1
C. FcRⅡ-B
D. KIR
E. CD94/NKG2A
559.NK和某些CD8+CTL都有的抑制性受体是
A. CTLA-4
B. PD-1
C. FcRⅡ-B
D. KIR
E. CD94/NKG2A
560.对自然调节T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胸腺中天然存在
B. 组成性高表达IL-2Rα
C. 为CD4+CD25+
D. 需双信号激活
E. 行使抑制功能只需细胞因子参与
561.对适应性调节T细胞表述有误的是
A. 一般在外周由Ag诱导产生
B. 可从自然调节性T细胞分化而来
C. 也可来自其它初始T细胞
D. 其激活一般不需CD28-B7提供共刺激
E. 发挥功能时无需特定细胞因子参与
562.抑制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FADD
563.激活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564.自然调节T细胞包括
A. CD4+CD25+T
B. NKT
C. T
D. 上述A和B两项
E. 上述A.B和C三项
565.适应性调节T细胞不包括
A. Th 1
B. Th 2
C. Th 3
D. Tr1
E. γδT
566.对CD4+Th1适应性调节T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与CD4+ Th 2互为适应性调节T细胞
B. 分泌的关键性的细胞因子是IFN-
C. 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参与移植物排斥
D. 具有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活性
E. 其激活必需CD28-B7提供的共刺激
567.对CD4+Th2适应性调节T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分泌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是IL-4
B. 主要涉及B细胞增殖.抗体产生和超敏反应
C. 与CD4+ Th 1互为适应性调节T细胞
D. 瘤型麻风患者体内特异性CD4+ Th 2往往大量增殖
E. IFN-γ可使之激活
568.对Tr1和Th 3描述错误的是
A. CD4+Tr1主要分泌IL-10
B. CD4+Th3主要分泌TGF-β
C. Th 3通常在口服耐受和粘膜免疫中发挥作用
D. Tr1可调控炎症性自身免疫反应和诱发移植耐受
E. 它们都属于自然调节T细胞
569.对CD4+CD45RBlow描述错误的是
A. 属于适应性调节T细胞
B. 也依赖于IL-10发挥作用
C. 可能与Tr1属于同一类调节T细胞
D. 其诱导部位在胸腺
E. 是从实验性肠炎中检出的一种调节细胞
570.对独特型网络调节描述错误的是
A. Ag选择有相应BCR的B细胞发生克隆扩增大量分泌Ab1
B. 大量Ab1诱发抗独特型抗体(Ab2)
C. Ab2(包括Ab2α和Ab2β)负反馈抑制Ab1的分泌
D. 大量Ab2诱发抗抗独特型抗体(Ab3),如此反复,构成网络
E. 是在抗体分子水平,不适用于TCR及T细胞克隆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节
571.正确描述AICD的是
A. 是指Fas受体分子启动的细胞凋亡
B. 是Fas与FasL结合引发的
C. FasL通常只见于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
D. 上述A和B两项
E. 上述A.B和C三项
572.仅可表达于某些CD8+CTL的抑制性受体是
A. FcRⅡ-B
B. CD94/NKG2A
C. PD-1
D. CTLA-4
E. KIR
573.对LR表述正确的是
A. V9V2CTL和NK细胞所具有
B. 在人体中称CD94/NKG2A
C. 主要识别由I类分子HLA-E及其提呈的肽段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74.对KIR表述正确的是
A. 属Ig超家族,胞内段有ITIM
B. 细胞和某些CD8+CTL具有
C. 识别特定的HLAI类分子和HLA-G分子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75.不属于适应性调节T细胞的是
A.CD4+CD25+T细胞
B. CD4+Th1细胞
C.CD4+ Th 2细胞
D.CD4+ Th 3细胞
E. CD4+Tr1细胞
576.CD4+Th 1适应性调节T细胞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4
C. IL-10
D. TGF-β
E. IFN-γ
577.CD4+Th 2适应性调节T细胞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4
C. IL-10
D. TGF-β
E. IFN-γ
578.CD4+Th 3适应性调节T细胞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4
C. IL-10
D. IFN-γ
E. TGF-β
579.CD4+Tr1适应性调节T细胞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4
C. IL-10
D. IFN-γ
E. TGF-β
580.能下调免疫应答的内分泌因子是
A. 雄激素
B. 雌激素
C. 生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E. 胰岛素
581.下列内分泌因子中可下调免疫应答的是
A. 皮质类固醇
B. 雌激素
C. 生长激素
D. 甲状腺素
E. 胰岛素
582.体内的抗原内影像是指
A. Ab1α
B. Ab1β
C. Ab2α
D. Ab2β
E. Ab3
583.能下调免疫反应的激素是
A. 甲状腺激素
B. 雌激素
C. 胰岛素
D. 皮质类固醇激素
E. 生长激素
584.关于AICD,叙述错误的是
A. 是Fas介导的凋亡
B. 是活化细胞的Fas介导的自身凋亡过程
C. 主要抑制受到抗原活化并发生克隆扩增的T.B淋巴细胞
D. 正反馈调节免疫应答
E. 通常只出现于活化的CTL和NK细胞
585.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错误的是
A. 抗原是免疫应答的前提
B. 应用抗Rh抗体可预防新生儿溶血
C. 注射大量抗体可清除抗原从而对免疫应答进行负调节
D. 用血浆置换法去除抗体可抑制抗体的产生
E. 应用结构相似的肽段去除或消弱特定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586.关于独特型网络理论,错误的是
A. 用抗独特型抗体代替抗原刺激产生抗体,用于抗感染免疫
B. 在体内诱导Ab2的产生,减弱或去除Ab1,用于防治自身免疫病
C. 这一网络在抗原进入之后才形成
D. 利用抗独特型抗体的抑制作用治疗超敏反应疾病
E. 也适用于TCR及T细胞克隆间的相互作用
587.Tc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原因是
A. 辅助浆细胞产生抗体
B. 杀伤有抗原识别受体的T细胞和B细胞
C. 促进B细胞增殖
D. 促进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E. 辅助APC呈递抗原
588.关于抗独特型抗体的特性,错误的是
A. 特异性针对Ig的HVR
B. 不能在自身体内产生
C. 可识别自身体内其他抗体或细胞上的相应独特型决定基
D. 可调节免疫应答
E. 包括Ab2α和Ab2β
589.关于B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cγRⅡ-B的作用机制,叙述错误的是
A. 是一类由FcR介导的抑制
B. 此受体的配体可以是抗BCRμ链的IgG
C. 此受体的配体可以是Ag-IgM复合物
D. 需要B细胞表面的BCR同时被交联才可产生抑制信号
E. 由该受体中胞内段带有ITIM的γ链传递抑制信号
590.关于免疫细胞信号传导水平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A. PTK和PTP作用相反,分别发挥正.负调节作用
B. 游离PTK起作用需先被活化的Src-PTK激活
C. 游离PTP起作用需先被活化的Src-PTP激活
D. ITIM招募带SH2结构域的PTP
E. PTP激活后,通过阻断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发挥负调节作用
591.应用抗CTLA-4抗体进行免疫干预,可产生的作用为
A. 抑制特异性T细胞活性
B. 增强特异性T细胞活性
C. 抑制特异性CTL的杀靶
D. 增强NK活性
E. 抑制NK活性
592.治疗麻风病患者时,应用IFN-γ是为了
A. 抑制Th0的分化
B. 促进Th1发挥作用
C. 促进抗体产生
D. 抑制Mφ对正常细胞的破坏
E. 促进Th2的增殖
593.免疫耐受的诱导
A. 可在胚胎期
B. 可在新生期
C. 可在新生期后甚至成年期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594.关于免疫耐受描述错误的是
A. 具有免疫特异性,只对特定抗原不应答
B. 一般情况下不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整体功能
C. 不同于免疫缺陷
D. 不同于药物引起的对免疫系统的普遍抑制
E. 只能在中枢免疫器官内发生
595.对抗原致免疫耐受描述错误的是
A. 抗原剂量太高或太低都可导致免疫耐受
B. 单体抗原较其聚体容易导致免疫耐受
C. 特殊的抗原表位及抗原表位的变异均可导致免疫耐受
D. 不易被MΦ处理提呈的抗原易致免疫耐受
E. 静脉注射单体抗原不易致免疫耐受
596.关于胚胎期接触Ag所致的免疫耐受描述有误的是
A. 是1945年Burnet首先报道
B. 是不成熟的T及B淋巴细胞接触Ag
C. 只形成对所接触Ag的免疫耐受
D. 原则上这种免疫耐受长期持续
E. 是相应T及B细胞克隆被消除
597.T细胞后天接触抗原诱导免疫耐受描述有误的是
A. 仅能由TD-Ag诱导
B. 较B细胞容易诱导
C. 所需Ag量低
D. 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E. 只能在胸腺内形成
598.后天接触抗原致免疫耐受描述错误的是
A. Ag量不适宜
B. Ag表位特殊或变异
C. 缺乏第二信号
D. 缺乏生长因子及分化因子
E. 终生不被打破
599.耐受原表位(tolerogenic epitopes)是指
A. 能诱导免疫耐受的Ag所具有的表位
B. 能诱导Ts细胞活化的Ag表位
C. 能诱导Th细胞活化的Ag表位
D. 能诱导M活化的表位
E. 能诱导B细胞活化的表位
600.中枢耐受是指
A. 在中枢神经系统遇到Ag所形成的耐受
B. 在胚胎期T与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Ag所形成的耐受
C. 在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Ag所形成的耐受
D. 上列A与B二项
E. 上列B与C二项
601.外周耐受是指
A. 不成熟的T及B细胞在外周遇到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B. 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Ag不产生正免疫应答
C. 成熟的T及B细胞遇外源性Ag不产生正免疫应答
D. 上列A与B二项
E. 上列B与C二项
602.对胸腺微环境内T细胞中枢耐受形成描述错误的是
A. 需发育至表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TCR-CD3)阶段
B. TCR需与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 和力结合
C. 通过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
D. 可消除所有自身抗原应答的T细胞克隆
E. 可显著减少生后的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603.对耐受分离描述错误的是
A. 口服Ag可致
B. 局部可产生分泌型IgA
C. 形成胃肠道局部粘膜免疫
D. 致全身免疫耐受
E. 其机制与诱导Tr/Ts细胞功能无关
604.B细胞中枢耐受形成描述错误的是
A. 不成熟B细胞遇自身Ag
B. 可在骨髓及末梢中发生
C. 需与自身Ag高亲和力结合
D. 经克隆消除所致
E. 仅在胚胎发育期发生
605.外周耐受中自身抗原应答的T细胞克隆清除表述正确的是
A. 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具有高亲和力
B. 经APC提呈致此类T细胞克隆清除
C. 这种组织特异自身抗原浓度高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06.与免疫隔离部位形成有关的是
A. 生理性屏障
B. 抑制性细胞因子
C. 免疫忽视
D. 上列A与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07.口服免疫原最不可能建立的是
A. 局部胃肠粘膜免疫耐受
B. 全身免疫耐受
C. 免疫分离
D. 外周T细胞免疫耐受
E. 外周B细胞免疫耐受
608.小鼠同种异型器官移植前植以同种异型骨髓及胚胎胸腺可致
A. 预防移植物抗宿主(GVH)反应
B. 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C. 诱发SLE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09.对抗独特型T细胞抑制EAE描述正确的是
A. 小鼠EAE是特异性Th1细胞的应答所致
B. 特异Th1细胞的独特型TCR可诱导抗独特型T细胞产生
C. 抗独特型T细胞拮抗效应Th1功能
D. 上列A.B和C三项
E. 上列B与C两项
610.可致机体对肿瘤免疫耐受的因素有
A. 肿瘤特异抗原(TSA)及相关抗原(TAA)密度低
B. 肿瘤细胞MHC分子表达下调或丢失
C. 患者APC的B7.CD40下调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11.打破机体对肿瘤免疫耐受可用的方法是
A. 制备TSA/TAA基因克隆重组蛋白作肿瘤多肽疫苗
B. 对瘤细胞转染MHC基因及B7或CD40基因
C. 可用抗TGF-β抗体治疗
D. 上列A和B二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12.皮下多次注射小剂量变应原可达脱敏目的是因
A. 可诱导IFN-γ及TGF-β产生
B. 抑制IgE型抗体的产生
C. 促进IgG的产生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13.B细胞免疫耐受描述正确的是
A. 较T细胞难
B. 所需Ag量大
C. 持续时间短(数周)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14.BSA单体致小鼠免疫耐受是因
A. BSA是TI-Ag
B. BSA是TD-Ag
C. BSA单体不易被MΦ吞噬处理提呈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B和C两项
615.后天接触Ag致免疫耐受表述有误的是
A. Ag剂量不适宜
B. Ag单体较其聚体容易
C. 口服Ag可致免疫分离
D. 耐受原表位有作用
E. 终生不被打破
616.形成B细胞中枢耐受描述正确的是
A. 不成熟B细胞在骨髓及末梢中与自身Ag 高亲和力结合致克隆消除
B. 输至外周的自身Ag应答B细胞处于克隆无能或克隆不活化状态
C. 出生后对自身Ag应答的不成熟B细胞施加的克隆消除仍在进行
D. 上列A和B两项
E. 上列A和C两项
617.诱导胸腺及骨髓中克隆消除的自身Ag是
A. 体内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的自身Ag
B. 自身免疫调节基因调控在胸腺髓质区上皮细胞表达的组织特异性Ag
C. 仅在胸腺和骨髓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Ag
D. 上列A和B二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18.可致中枢免疫耐受的组织特异性自身Ag描述正确的是
A. 是部分内分泌相关蛋白
B. 如胰岛素及甲状腺球蛋白
C. 受自身免疫调节基因调控
D. 上列A和B二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19.组织特异自身Ag致T细胞克隆免疫忽视是因
A. T细胞克隆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亲和力低
B. 这类自身抗原浓度很低
C. 经APC提呈不足以活化相应的初始T细胞
D. 上述A和C二项
E. 上述A.B和C三项
620.外周耐受机制不包括
A. 克隆清除
B. 免疫忽视
C. 克隆无能及不活化
D. 免疫隔离部位
E. 免疫缺陷
621.与无能T细胞不活化有关的分子不包括
A. 酪氨酸磷酸酶
B. caspase3
C. BAFF
D. 信号分子降解分子
E. 促使基因沉默的分子
622.外周耐受中自身应答细胞克隆无能及不活化可因
A. 有第1信号,无第2信号
B. 无第1信号,有第2信号
C. 无第1信号,无第2信号
D. 有TCR-CD3,但iDC不提呈Ag
E. iDC提呈Ag,但无相应TCR-CD3
623.中枢耐受的形成
A. 在胚胎期及出生后
B. 在T与B细胞发育过程中
C. 与抗原特异应答细胞克隆的消除有关
D. 上列A.B和C三项
E. 上列B.C二项
624.调节性T细胞(Tr)描述正确的是
A. 是人体内的CD4+CD25+T细胞
B. 是小鼠体内的CD4+CD25+T细胞
C. 经细胞-细胞直接接触抑制CD4+ 及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
D. 上列A.B和C三项
E. 上列A和C二项
625.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分泌IL-10可介导的作用是
A. 抑制iDC分化为成熟DC
B. 促进iDC诱导免疫耐受
C. 促进中枢耐受
D. 上列A和B二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26.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分泌TGF-β可介导的作用是
A. 抑制iDC分化为成熟DC
B. 抑制Th1及CTL功能
C. 促进iDC诱导免疫耐受
D. 上列A和B二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27.关于BAFF描述错误的是
A. 即TNF家族的B细胞活化因子
B. 生理性浓度使外周淋巴器官中初始B细胞得以存活
C. 分泌过多可致自身反应性B细胞增殖超越生理限度
D. 血清水平与SLE等人类自身免疫病严重程度相关
E. 可促进中枢免疫耐受
628.B细胞外周耐受持续时间较短是因
A. 无能B细胞寿命较短
B. 易由FasL+Th细胞诱导其表达Fas
C. BAFF分泌不足
D. 上列A和B二项
E. 上列A.B和C三项
629.抗原注入途径易于引起免疫耐受的顺序为
A. 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
B. 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腹腔注射
C. 腹腔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
D.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
E. 皮下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630.抑制性T细胞
A. 产生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并受MHC限制
B. 产生作用没有抗原特异性,不受MHC限制
C. 产生作用只具有抗原特异性,不受MHC限制
D. 产生作用没有抗原特异性,但受MHC限制
E. 通过产生TNF-β抑制Th及CTL功能
631.对自身组织不应答而对抗原性异物应答称为
A. 耐受分离
B. 免疫偏离
C. 不完全耐受
D. 自身耐受
E. 免疫忽视
632.最易形成免疫耐受的阶段为
A. 胚胎期
B. 新生儿期
C. 成年期
D. 老年期
E. 幼年期
633.关于高带耐受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 T.B细胞均可耐受
B. 产生速度慢
C. 抗原剂量太高致
D. 只有TI抗原才能引起
E. 诱导Ts细胞活化引起
634.不属于T细胞耐受特征的是
A. 所需Ag剂量低
B. 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C. 易于诱导
D. 高剂量也可诱导
E. 持续时间较短(数周)
635.关于免疫耐受在临床治疗上的意义,错误的是
A. 诱导对变应原的耐受,抑制超敏反应的发生
B. 诱导对移植器官的耐受
C. 诱导肿瘤患者的免疫耐受
D. 设法去除导致耐受破坏的因素以治疗自身免疫病
E. 打破对感染病原体的免疫耐受,从而消灭病原体
636.关于诱导免疫耐受性,正确的是
A. 所需抗原量要适宜,过高或过低均不易诱导
B. 免疫细胞功能愈完善,则愈容易被诱导
C. 只有在胚胎期才能诱导形成免疫耐受性
D. 免疫细胞功能愈不成熟,则愈容易被诱导
E. 抗原加入佐剂易诱导免疫耐受
637.不属于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是
A. 甲状腺球蛋白
B. 精子
C. MBP (髓鞘碱性蛋白,见第二十章)
D. HLA
E. 晶状体蛋白
638.关于免疫隔离致胎儿不被母体排斥的机制,正确的是
A. 胎盘屏障有绝对的隔离作用
B. 胎儿与母体MHC完全相同
C. 胎儿抗原诱导母体的完全耐受
D. 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均可产生TGF-β.IL-4.IL-10等抑制排斥
E. 胎儿抗原免疫原性低,不足以诱导母体的免疫应答
639.大剂量抗原可致免疫耐受是由于
A. 抗体形成慢,而代谢过快所致
B. 抗原过剩,中和了抗体
C. 产生无功能抗体
D. 诱导Ts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
E. 大剂量抗原对免疫细胞有杀伤作用
640.可形成低带耐受的细胞是
A. B细胞
B. T细胞
C. T.B均可
D. 单核细胞
E. Mφ
641.关于抗原的性质对免疫耐受的影响,正确的是
A. 单体分子较聚体分子易引起免疫耐受
B. 分子量越大越易引起耐受
C. 易被Mφ细胞摄取者易成为耐受原
D. 抗原表位密度高其致耐受性强
E. 颗粒性抗原较可溶性抗原易引起免疫耐受
642.中枢耐受的机制为
A. 胸腺与骨髓的阳性选择
B. 胸腺与骨髓的阴性选择
C. 克隆无能
D. 免疫忽视
E. 免疫隔离
643.胚胎期在中枢免疫器官不能诱导克隆消除的自身抗原为
A. 共同自身抗原
B. 外周组织特异性抗原
C. 同种异型抗原
D. 免疫隔离部位的所有抗原
E. 表达Ts表位的抗原
644.在诱导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
A. IL-1
B. IL-2
C. IL-3
D. IL-4
E. IL-6
645.不来源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生物活性物质是
A. 组织胺
B. 缓激肽
C. 血小板活化因子
D. 主要碱性蛋白
E. 白三烯
646.可经结合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介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是
A. 抗IgE的IgGFab
B. 抗IgE的IgGF(ab`)2
C. 抗IgE的IgGFc
D. 抗IgG的IgE
E. 上述都不是
647.防止对某种食物再次过敏的最好方法是
A. 脱敏
B. 吃这种食物后立即服用抗组织胺
C. 避免吃这种食物
D. 检测敏感度水平,如果低,则可吃这种食物
E. 只吃很好烹调后的这种食物
648.高亲和性结合肥大细胞膜受体的IgE分子部位是
A. Fab段
B. CH2段
C. H链可变区
D. H链高变区
E. Fc段
649.成功的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中,IgE的变化是
A. 血清中IgE浓度增加
B. 血清中IgE浓度降低
C. 血清中IgE浓度不受影响
D. 由IgG替代细胞膜上的IgE
E. IgE和注射的变应原结合形成循环的免疫复合物
650.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叙述错误的是
A. 通常不表达高亲和性FcεRⅠ
B. 被激活后,可表达高亲和性FcεRⅠ
C. 可释放与肥大细胞完全相同的介质
D.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临界阈降低
E. 嗜酸性粒细胞可被IL-3.IL-5激活
651.Ⅰ型超敏反应中的变应素是
A. IgA
B. IgD
C. IgE
D. IgM
E. IgG
652.新生儿溶血症最常见于
A. 母亲为Rh-,胎儿为Rh-的情况
B. 母亲为Rh-,胎儿为Rh+的情况
C. 母亲为Rh+,胎儿为Rh-的情况
D. 母亲为O型,胎儿不是O型的情况
E. 母亲为O型,胎儿也是O型的情况
653.Ⅱ型超敏反应中
A. 只与IgG类抗体有关
B. 导致细胞与组织破坏的机制与补体活化有关
C. 细胞毒T细胞参与反应
D. 组织胺释放在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
E. NK细胞是细胞溶解的唯一效应细胞
654.在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中,机体产生的封闭抗体是
A. IgM
B. IgA
C. IgE
D. IgG
E. 以上任一种
655.下列疾病中,由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的是
A. 血清过敏性休克
B. 接触性皮炎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新生儿溶血症
E. 以上都是
656.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可用于
A. 青霉素过敏
B. 食物过敏
C. 血清病
D. 皮试阳性又必须使用者
E. 以上都是
657.补体无关的是
A. 肾小球肾炎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甲状腺机能亢进
D. 过敏性休克
E. 以上均与补体无关
658.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 Fc受体的细胞是
A. 结缔组织肥大细胞
B. 粘膜肥大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
E. 以上全对
659.关于Ⅰ型超敏反应的效应阶段,正确的是
A. 根据效应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
B. 早期相反应通常在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天
C. 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白三烯等引起
D. 晚期相反应主要由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组胺等引起
E. 晚期相反应主要由组胺引起
660.关于脱敏治疗,叙述正确的是
A. 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大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
B.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的脱敏是长期的
C. 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
D.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可产生封闭因子
E. 以上都对
661.Ⅱ型超敏反应中的靶细胞是
A. 正常组织细胞
B.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C. 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D. 血细胞
E. 以上都对
662.关于Ⅱ型超敏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具有补体结合位点
B. 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可通过激活补体替代途径使靶细胞溶解破坏
C. IgA抗体与效应细胞结合可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
D. 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只可抑制靶细胞的功能
E. 以上全对
663.关于Ⅲ型超敏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中等大小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引起
B. 有补体.血小板等参与
C. 引起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嗜碱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D. 小分子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内壁
E. 以上都对
664.注射青霉素引起的休克属于
A. 全身性速发型超敏反应
B. 细胞毒性过敏
C.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D. 迟发型超敏反应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665.疟疾相关的肾小球肾炎属于
A. 全身性速发型超敏反应
B. 细胞毒性过敏
C.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D. 迟发型超敏反应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666.病人使用磺胺后,脸部出现的慢性药物性皮炎属于
A. 全身性速发型超敏反应
B. 细胞毒性过敏
C.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D. 迟发型超敏反应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667.关于药物过敏性休克叙述正确的是
A. 普鲁卡因引发的最常见
B. 多由青霉素的降解产物引起
C. 青霉素本身无抗原表位,也无免疫原性
D. 链霉素不会引发药物过敏性休克
E. 青霉素应用时临时配制是因为青霉素在强碱性溶液中易分解
668.Arthus反应不包括
A. 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B. 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
C. IgE抗体交联
D. 补体活化
E. 血小板活化
669.Ⅰ型超敏反应临床特点为
A. 无遗传倾向
B. 反应发生迅速,消退缓慢
C. 特应性素质个体易发病
D. 无抗体参与
E. 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就会发生超敏反应
670.Ⅰ型超敏反应中涉及到的细胞有
A. 肥大细胞和CD4+Th2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和CD4+Th2细胞
C. 肥大细胞和B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和B细胞
E. 以上全对
671.关于Ⅳ型超敏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A. 发生较慢,当机体首次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通常经24~72h方会出现Ⅳ型超敏反应
B. 此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有关
C. 此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毒性介质无关
D. 此型超敏反应是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介质
E. 此型超敏反应由CD4+Th2细胞及CD8+CTL细胞参与作用
672. 关于Ⅲ型超敏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A. 是以T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壁炎症反应
B. 是以肥大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壁炎症反应
C. 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壁炎症反应
D. 是以嗜碱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壁炎症反应
E. 是以NK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壁炎症反应
673. 关于Ⅳ型超敏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A. 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
B. 由效应B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
C. 由效应中性粒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
D. 由效应NK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
E. 由效应肥大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
674.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有
A. 与IgE的Fab段结合的受体
B. 与IgE的F(ab’)2段结合的受体
C. 与IgE的Fc段结合的受体
D. 与IgE的pFc`段结合的受体
E. 以上都对
675.可与IgE高亲和力结合的
A. FcεR1
B. FcεR2
C. CR1
D. CR2
E. FcαR
676.不是变应原的是
A. 动物皮屑
B. 花粉颗粒
C. 青霉素
D. 尘螨
E. ABO血型抗原
677.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的?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肥大细胞
D. B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678.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前列腺素
679.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RI?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680.介导I型超敏反应即刻反应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血小板活化因子
681.重组可溶性IL-4受体能够治疗I型超敏反应的可能机制是
A. 降低Th1型细胞的活性
B. 升高Th2型细胞的活性
C. 减少IgG4的产生
D. 减少组胺酶的产生
E. 降低IgE抗体的产生
682.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是
A. I型超敏反应
B. Ⅱ型超敏反应
C. Ⅲ型超敏反应
D. Ⅳ型超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683.花生四烯酸可通过环氧合酶途径合成下列哪种物质?
A. PAF
B. CTS
C. PGD2
D. DAG
E. IP3
684.能使胎儿Rh+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
A. 免疫抗体IgM
B. 天然抗体IgM
C. 单价免疫IgG
D. 双价免疫IgG
E. 亲细胞性 IgE
685.下列哪项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A.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B. 肥大细胞脱颗粒
C. IC沉积激活补体
D. 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E. 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
686.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被动转移?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687.花生四烯酸可通过脂氧合酶途径合成下列哪种物质?
A. PAF
B. PGD2
C. LTs
D. DAG
E. IP3
688.羟基化磷脂在磷脂酶A2和乙酰转移酶作用生成下列哪种物质?
A. DAG
B. IP3
C. PAF
D. PIP2
E. PC
689.关于Ⅳ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 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E.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690.下列哪一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691.下列哪一项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A. 过敏性休克
B. 特应性皮炎
C. 新生儿溶血症
D.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E.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92.Ⅳ型超敏反应可经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淋巴细胞
C. 血清Ig
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693.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A.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694.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接触性皮炎
D. 自身免疫性疾病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695.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696.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输血反应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697.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支气管哮喘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698.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 Ⅲ型超敏反应
699.下列哪一种疾病的变应原是半抗原?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农民肺
C. 青霉素治疗后发生溶血性贫血
D. 风湿性关节炎
E. 对移植肾的排斥反应
700.预防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 溶血症的方法是
A. 用抗Rh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 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体产生抗Rh抗体
E. 分娩72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免疫血清
701.不能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因素是
A. 细胞表面IgE与多价Ag结合
B. C3a.C 5a
C. 植物凝集素与细胞上IgE分子结合
D. IgE与单价Ag结合
E. 抗FcεR1抗体
702.脱敏治疗可用于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症
703.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的释放
B. 攻膜复合体的形成
C. 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D. 细胞因子的作用
E. 多形核白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
704.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Mφ直接吞噬靶细胞
B.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C.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
705.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Ⅱ.Ⅳ型超敏反应
D. 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706.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
A. 存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B. 大量 IgE产生
C. 补体水平升高
D.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
E. 巨噬细胞功能亢进
70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
A. 接触性皮炎
B. 干酪性肺炎
C. 移植排斥反应
D. 血清病
E.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708.引起Arthus反应的主要原因是
A. TDTH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
B. 单个核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
C. 肥大细胞脱颗粒
D. IgE抗体大量产生
E. IC引起的补体活化
709.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
A. Mφ
B. 血小板
C. 淋巴细胞
D. 嗜中性粒细胞
E. NK细胞
710.哪一种因素与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发病无关?
A.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B. 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
C. 激活补体活化产生大量C3a.C5a
D. 大量IC形成
E. 大量淋巴细胞局部浸润
711.不属于I型超敏反应预合成介质的是
A. 组胺
B. 蛋白水解酶
C. 激肽原酶
D.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E. PAF
712.下列哪一种物质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炎症无关?
A. 中性蛋白水解酶
B. 激肽形成酶
C. IL-4
D. 胶原酶
E.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713.一般不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 豕草花粉
B. 油漆
C. 化妆品
D. 青霉素
E. 结核菌素
714.下列哪一种物质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
A. 组胺
B. 备解素
C. 激肽
D. 白三稀
E. 前列腺素
715.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是
A. 补体
B. 吞噬细胞
C. 肥大细胞
D. IgG
E. IgM
716.下列不属于免疫复合物病的是
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 血清病
D. 血管炎
E. Arthus反应
717.下列不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是
A. 重症肌无力
B. 桥本甲状腺炎
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718.感染性致病因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分子模拟
B. 感染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相关隐蔽抗原的释放
C. 免疫逃逸致感染因子大量扩增
D. 出现超抗原,导致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E. 决定基扩展
719.关于自身免疫病叙述正确的是
A. 与病人是否为过敏体质有关
B. 免疫抑制治疗一般无效
C. 自身免疫病病情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无关
D. 男性发病率高
E. 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720.典型类风湿因子(RF)是
A. IgG型抗IgG抗体
B. IgA型抗IgM抗体
C. IgG型抗IgM抗体
D. IgM型抗自身变性的IgG抗体
E. 上述任一种
721.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属于
A. Ⅰ型过敏反应
B. Ⅱ型过敏反应
C. Ⅲ型过敏反应
D. Ⅳ型过敏反应
E. 上述任一种
722.对人而言属于隐蔽自身抗原的物质是
A. HLA
B. AFP
C. Rh抗原
D. 甲状腺球蛋白
E. 以上都是
723.眼外伤所致的交感性眼炎的发病机制是
A. 分子模拟
B. 隐蔽抗原释放
C. 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
D. 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E. 决定基扩展
72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常生理情况下也存在自身免疫
B. 自身免疫只是机体对改变的自身成分的免疫应答现象
C. 只要是自身免疫,都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D. 分子模拟指的是自身抗原改变后可模拟病原微生物而引起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E. 只在病理情况下,才产生自身免疫
725.关于决定基扩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优势决定基引发的免疫应答足以清除病原体
B. 隐蔽决定基引发的免疫应答足以清除病原体
C. 机体自身应答性淋巴细胞克隆相继识别自身抗原的优势决定基
D. 决定基扩展可致自身免疫性疾病迁延不愈
E. 自身免疫性疾病迁延不愈是因为优势决定基引发的免疫应答过强,失去了控制
726.有可能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是
A. 多克隆激活B细胞
B. 多克隆激活T细胞
C. 旁路激活T细胞辅助自身应答性B细胞
D. 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
E. 以上都对
72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Th1.Th2细胞的作用是
A. Th1细胞分泌干扰素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
B. Th2细胞刺激IgE等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刺激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C. Th1细胞分泌IL-13,Th2细胞分泌IL-4
D. Th1细胞功能亢进可促进MS的进展
E. Th2细胞功能亢进可促进IDDM的进展
728.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遗传因素的作用可表现在
A. 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都和个体的MHC基因型有关
B. 不同型的MHC分子结合提呈抗原的能力相同
C. 携带DR3的个体易患系统性红斑狼疮
D. 携带B27的个体易患重症肌无力
E. DR4与强直性脊柱炎有关
729.可致自身抗原改变而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因素有
A.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改变生物因素
B. 物理因素
C. 化学因素
D. 药物因素
E. 以上都对
730.介导Ⅱ型超敏反应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类别为
A. IgG.IgM
B. IgM.IgA
C. IgG.IgE
D. IgM.IgE
E. IgM.IgG.IgE
731.抗血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
A. 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B. Rh溶血
C.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E. 以上都对
732.抗细胞表面受体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
A.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SLE
D.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E. 以上都对
733.关于自身免疫叙述正确的是
A. 必是针对自身抗原
B. 必是针对自身改变的抗原
C. 必是针对自身隐蔽抗原
D. 必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E. 以上都对
734.与自身免疫病致病不相关的因素是
A. 隐蔽抗原的释放
B. 分子模拟
C. 特应性素质个体
D. 自身抗原的改变
E. 多克隆刺激剂
735.Graves’ 病患者血清中的抗TSHR抗体的类型主要是
A. IgG
B. IgA
C. IgE
D. IgM
E. IgD
736.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B. 分子模拟
C. 表位扩展
D. 免疫忽视的打破
E. 自身抗原的改变
737.下列对自身抗体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健康人血清中可存在
B. 自身免疫病患者才有
C. 为器官特异性
D. 均为IgM型
E. 通过Ⅰ型超敏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738.与Ⅰ型糖尿病相关的是
A. HLA-DR3/DR4
B. HLA-DR5
C. HLA-B7
D. HLA-B27
E. HLA-DQ
739.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肾小球肾炎是由于
A.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有交叉抗原
B. 促进隐蔽抗原的释放
C. 免疫功能缺陷
D. 自身抗原的改变
E. 免疫调节功能异常
740. 超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机制是
A. 隐蔽抗原的释放
B. 自身抗原的改变
C. 交叉抗原的存在
D. 免疫忽视的打破
E. 分子模拟
741.下列哪一项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类风湿关节炎
C. 重症肌无力
D. 胆囊炎
E. 支气管哮喘
742.血清中检出高效价抗核抗体多见于
A. 多发性骨髓瘤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 甲状腺肿大
E. 重症肌无力
743.重症肌无力的自身抗原是
A. 平滑肌
B. 乙酰胆碱受体
C. 胰岛素受体
D. 细胞核
E. 血小板
744.有关自身免疫正确的是
A. 机体对自身抗原不应答
B. 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
C. 导致组织损伤并引起临床症状
D. 是对机体有害的免疫应答
E. 健康个体不出现
745.环孢霉素A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机制是
A. 抑制IL-2基因的信号转导
B. 抑制CD28的表达
C. 阻断抗原和抗体的结合
D. 抑制抗原呈递
E. 降低自身抗原含量
746.剌激机体产生类风湿因子的抗原是
A. 变性IgA
B. 变性IgM
C. 变性IgG
D. 变性IgE
E. 变性IgD
747.引起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的抗原主要是
A. 链球菌M蛋白
B. SPA
C. 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D. PPD
E. LPS
748.下列属自身免疫病的是
A. 艾滋病
B. 白血病
C. 多发性骨髓瘤
D. 乙型脑炎
E.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749.携带DR5的个体易患哪一种自身免疫病?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重症肌无力
C. 多发性硬化症
D. 桥本甲状腺炎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750.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哪一项免疫功能损害所致?
A. 抗原呈递
B. 免疫防御
C. 免疫监视
D. 免疫自稳
E. 免疫调节
751.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是
A.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B.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C. 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Ⅲ型超敏反应
752.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是Ⅰ型超敏反应
A. Ⅰ型超敏反应
B. Ⅱ型超敏反应
C. Ⅲ超敏反应
D. Ⅳ型超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753.由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
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C. 重症肌无力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E.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754. 由IV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
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C. 重症肌无力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E.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755.下列不属于隐蔽抗原的是
A. 精子
B. 组织相容性抗原
C. 脑组织
D. 睾丸
E. 眼晶状体
756.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自身免疫病?
A. SLE
B. 溃疡性结肠炎
C. 重症肌无力
D. 荨麻疹
E. 甲状腺机能亢进
757.克萨奇病毒感染引发糖尿病的主要机制是
A. 隐蔽抗原的释放
B. 表位扩展
C. 免疫忽视
D. 分子模拟
E. 自身抗原改变
758.关于选择性IgA缺陷,叙述正确的是
A. 它是性染色体遗传
B. 大多数患者可无临床症状
C. 患者血清IgA<50mg/L,但分泌型IgA水平正常或略高
D. 多数伴有自身免疫病
E. 易发急性肺部感染
759.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一般用于暂时治疗
A. AIDS
B. 慢性肉芽肿病
C. Bruton病
D.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E. DiGeorge综合症
760.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有关的因素是
A. 营养不良
B. 感染
C. 应用环孢菌素A
D. 恶性肿瘤
E. 以上都是
761.与T细胞无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是
A.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症
B. 腺苷脱氨酶(ADA)缺陷
C. 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NP)缺陷
D. 慢性肉芽肿病(CGD)
E. 以上均不是
762.不属于原发性B细胞缺陷的是
A.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B. 选择性IgA缺陷或IgA和IgG缺陷
C. 性联高IgM综合症
D.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E.以上都是
763.仅与体液免疫异常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是
A.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ruton病)
B. DiGeorge综合症
C. Wiskott-Aldrich综合症
D.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E.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764.小鼠新生期切除胸腺的后果是
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正常
B.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缺陷
C.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正常
D.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缺陷
E. 以上均不对
765.主要引起化脓性细菌感染的免疫缺陷的成分是
A. 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
B. 吞噬细胞缺陷.T细胞免疫缺陷.补体缺陷
C. 体液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
D. T细胞缺陷.补体缺陷.吞噬细胞缺陷
E. 以上均对
766.C1INH缺陷可导致
A.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B.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C. 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
D. 免疫复合物病
E. 奈瑟菌属感染
767.不是吞噬细胞缺陷病的是
A. 白细胞粘附缺陷
B. 慢性肉芽肿病
C. Chediak-Higashi综合征
D. SLE
E. 以上都是
768.第Ⅲ.Ⅳ咽囊神经脊发育障碍而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
A. Chediak-Higashi综合征
B. XSCID
C. XCA
D. DiGeorge综合症
E. HIM
769.关于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最常见的先天性浆细胞免疫缺陷病
B. 临床上以反复性化脓性细菌感染为特征
C. 所有患者均伴有自身免疫病
D. 血清中各类Ig水平均明显降低或缺失,但对抗原刺激仍能产生抗体应答
E. 血循环中B细胞数目减少;骨髓中无浆细胞,前B细胞数目亦减少
770.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
A. 联合免疫缺陷
B. 吞噬细胞缺陷
C. B淋巴细胞缺陷
D. T淋巴细胞缺陷
E. 补体缺陷
771.可导致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是
A. T细胞发育缺陷
B. 细胞发育缺陷
C. 吞噬细胞缺陷
D. 补体系统缺陷
E. 以上均对
772.9个月幼儿接种牛痘以预防天花。注射部位的皮肤.肌肉和皮下组织出现进行性坏死变化,这种结果可能由于
A. B细胞缺陷
B. 对佐剂发生反应
C. 补体缺陷
D. T细胞缺陷
E. 以上均对
773.免疫缺陷病的特征是
A. 易受微生物反复感染,但无机会感染及重症感染
B. 决不伴有自身免疫病
C. 恶性肿瘤发病率下降
D. 均可测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
E. 某些免疫缺陷病与遗传密切相关
774.关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叙述正确的是
A. 较为罕见
B. 多为遗传性
C. 多发生于婴幼儿
D. 约一半为体液免疫缺陷
E. 以上都正确
775.AIDS病人CD4+T细胞减少的机制是
A. HIV感染导致CD4+T细胞病变死亡
B. gp120或gp120抗原-抗体复合物与CD4分子结合直接诱导CD4+细胞凋亡
C. 识别病毒肽的CD8+CTL杀死CD4+ T细胞
D. gp120特异的CD4+CTL杀伤被感染或未被感染的CD4+T细胞
E. 以上都对
776. 免疫缺陷病是指
A. 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受损所致免疫功能降低或缺失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B. 应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免疫无应答状态
C. 由于过度而持久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类疾病
D. 机体对某些抗原所产生的非正常生理性免疫应答
E. 机体经某种抗原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777.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最常见的是
A. 体液免疫缺陷
B. 细胞免于缺陷
C. 联合免疫缺陷
D. 吞噬细胞缺陷
E. 补体缺陷
778.最常见的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是
A. 选择性IgA缺陷
B. X性联高IgM血症
C. Bruton病
D. DiGeorge综合征
E. 裸淋巴细胞综合征
779.下列哪种疾病属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A. DiGeorge综合症
B. XSCID
C. 慢性肉芽肿病
D. 艾滋病
E.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780.以下哪类疾病是由于MHC -II类分子表达缺陷引起的?
A.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B.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C. WisKott-Aldrich综合症
D. 裸淋巴细胞综合征
E.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781.Bruton病的发病机制是
A. γC链基因缺陷
B. PNP基因缺陷
C. ADA基因缺陷
D. WASP基因缺陷
E. BtK基因缺陷
782.性联高IgM综合征是由下列哪一种因素导致B细胞不能发生增殖和类别转换?
A. B细胞活化缺乏信号1
B. B细胞活化缺乏信号2
C. B细胞活化缺乏细胞因子
D. B细胞活化缺乏辅助受体
E. B细胞活化缺乏APC
783.慢性肉芽肿(CGD)属于哪类免疫缺陷病?
A. T淋巴细胞缺陷病
B. B淋巴细胞缺陷病
C. 联合免疫缺陷病
D. 补体缺陷病
E. 吞噬细胞缺陷病
784.AIDS属于哪种免疫缺陷病?
A.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B. 体液免疫缺陷病
C. 联合免疫缺陷病
D.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E. 以上都不是
785.免疫缺陷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A. 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B.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高
C. 超敏反应的发病率增高
D.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增高
E. 营养不良
786.Digeorge综合征属于
A.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B. B 细胞缺陷病
C. T细胞缺陷病
D. 补体缺陷病
E. 吞噬细胞缺陷病
787.最常见的选择性Ig缺陷是
A. 选择性IgM缺陷
B. 选择性IgA缺陷
C. 选择性IgG缺陷
D. 选择性IgD缺陷
E. 选择性IgE缺陷
788. 有关AIDS主要传播途径正确的是
A. 性接触.注射途径.消化道传播
B. 性接触.呼吸道传播.注射途径
C. 性接触.垂直传播.消化道传播
D. 性接触.呼吸道传播.垂直传播
E. 性接触.注射途径.垂直传播
789.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由哪类补体缺陷引起?
A. C3缺陷
B. C4缺陷
C. C1INH缺陷
D. C1q缺陷
E. C9缺陷
790.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缺乏,一般应考虑哪种疾病?
A. 轻链病
B. 重链病
C. 免疫缺陷病
D. 免疫增殖病
E. 自身免疫病
791. HIV攻击的主要靶细胞为
A. CD4+T细胞
B. CD8+T细胞
C. 巨噬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B细胞
792. AIDS的特征性免疫异常是
A. 补体活性降低
B. 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缺乏
C. 血清IgG.IgA升高
D. CD4+T细胞缺乏,CD4+/CD8+T细胞比值下降
E. 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793.与HIV复制和播散有关的主要免疫细胞为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巨噬细胞
D. NK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794.ADA和PNP缺陷可导致
A. 粒细胞发育障碍
B. 慢性肉芽肿
C. Bruton综合征
D.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E. 联合免疫缺陷病
795.下列哪种免疫缺陷病应用基因治疗已经获得成功?
A. ADA缺陷病
B. PNP缺陷病
C. WAS
D. DiGeorge综合征
E. Bruton综合征
796. 白细胞粘附缺陷属于
A. T淋巴细胞缺陷病
B. B淋巴细胞缺陷病
C. 补体缺陷病
D. 吞噬细胞缺陷病
E. 联合免疫缺陷病
797. 腺苷脱氨酶缺陷属于
A. T细胞缺陷
B. B细胞缺陷
C. 联合免疫缺陷
D. 吞噬细胞缺陷
E. 补体缺陷
798.与体液免疫应答异常有关的免疫缺陷病是
A.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B. B夜间血红蛋白尿
C. 肉芽肿病
D. 慢性粘膜念球菌病
E.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799.C3缺陷的最常见临床结果是
A. 肿瘤的发病率增加
B. 对病毒的易感性增高
C. 对真菌的易感性增高
D. 对化脓性细菌易感
E. 以上都不是
800.最早发现的人类肿瘤特异性抗原是
A. MAGE-蛋白
B. T抗原
C. CEA
D. E1A抗原
E. EBV蛋白
801.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体液免疫
B. 细胞免疫
C. 巨噬细胞杀伤肿瘤
D. NK细胞杀伤肿瘤
E. 细胞因子杀瘤作用
802.介导补体溶解肿瘤的主要抗体是
A. IgA
B. IgM
C. IgE
D. IgG
E. IgD
803.介导ADCC杀伤肿瘤细胞的抗体主要是
A. IgA
B. IgM
C. IgE
D. IgG
E. IgD
804.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NF-γ
B. TNF-α
C. TGF-β
D. IL-2
E. CSF
805.在维持对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免疫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 NK细胞
B. CD4+T细胞
C. 巨噬细胞
D. CD8+T细胞
E. LAK
806.抗体抗肿瘤的机制不包括
A. CDC
B. ADCC
C. 调理作用
D. 增强抗体
E. 封闭肿瘤细胞上的转铁蛋白受体
807.NK杀伤瘤细胞的机制不包括
A. ADCC
B. 释放穿孔素
C. 诱导瘤细胞凋亡
D. CDC
E. 释放IL-1.IL-2.IFN-γ
808. 以下关于肿瘤免疫诊断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检测血清AFP抗原,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
B. 检测抗EBV抗体有助于鼻咽癌诊断
C. 用放射免疫显像诊断肿瘤所在部位
D. 检测CEA有助于诊断直结肠癌
E. 检测CA199有助于B淋巴细胞瘤诊断
809. 下列关于肿瘤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机制
B. 抗体在抗肿瘤中并不发挥主要作用
C. NK细胞是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
D. 静止和活化的巨噬细胞均能杀瘤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抗肿瘤作用
810. 有关化学致癌剂诱导实验动物发生肿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原具有个体特异性
B. 同一宿主不同部位肿瘤具有相同抗原性
C. 人类肿瘤中较少见
D. 抗原性弱
E. 免疫学诊断困难
811.以下对NK细胞杀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无特异性
B. 无需预先活化, 即可直接杀瘤
C. 可依赖抗体通过ADCC方式杀瘤
D. 依赖补体,通过CDC方式杀瘤
E. 无MHC限制性
812.与宫颈癌发病有关的病原是
A. EBV
B. HTLV-1
C. HPV
D. HCV
E. HIV
813.HTLV-1与下列哪种疾病有关?
A. B细胞淋巴瘤
B. 鼻咽癌
C. 原发性肝癌
D. 成人T细胞白血病
E. 胰腺癌
814.关于肿瘤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瘤细胞表面的转铁蛋白被封闭
B. 增强抗体
C. 瘤细胞的“漏逸”
D. 宿主抗原提呈细胞功能低下
E. 某些细胞因子对机体免疫应答的抑制
815.肿瘤抗原可以出现免疫交叉反应的是
A. 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
B. RNA病毒引起的肿瘤
C. 所有的肿瘤
D. 紫外线照射引起的肿瘤
E. 同一个体由相同化学致癌物引起的两个不同部位的肿瘤
816.属于肿瘤主动免疫治疗的是
A. 体内应用α干扰素
B. 体内应用IL-2
C. 重新注入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D. 重新注入激活的杀伤性单核细胞
E. 注射经致死量照射的自身肿瘤细胞
817.关于肿瘤抗原产生的分子机制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癌变过程中合成的新的脂类
B. 由于糖基化等原因导致正常的细胞蛋白的降解产物增多
C. 由于突变等使正常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
D. 多种膜蛋白分子的正常聚集
E. 隐蔽抗原因外伤而暴露
818.肿瘤生长中形成的增强因子的作用是
A. 结合T细胞并引起肿瘤细胞溶解
B. 封闭肿瘤特异性B细胞的作用
C. 阻止肿瘤细胞在体外的生长
D. 封闭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E. 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而杀伤肿瘤细胞
819.参与对肿瘤排斥作用的是
A. 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B. ADCC
C. 补体系统活化溶解肿瘤细胞
D. 吞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破坏
E. 以上全对
820.关于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错误的是
A. 一般认为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主力,体液免疫通常仅在某些情况下起协同作用。
B. 对于免疫原性强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是主要的。
C. 对于免疫原性弱的肿瘤,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D. 不同类型的肿瘤诱导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没有差异。
E. 由于肿瘤不是单一病因的疾病,机体对肿瘤免疫应答的产生及其强度不单单取决于肿瘤免疫原性,还受到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821.关于机体抗肿瘤体液免疫机制,错误的是
A. 细胞毒性抗体(IgM和某些IgG亚类如IgG1.IgG3)与肿瘤细胞结合,在补体参与下,能溶解肿瘤细胞。
B. IgG抗体能使多种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发挥ADCC效应,使肿瘤细胞溶解。
C. 抗体的调理作用。
D. 抗体封闭肿瘤细胞上的某些受体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
E. 抗体使肿瘤细胞的粘附特性改变或丧失,从而有助于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822.关于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错误的是
A. 要诱导.激活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作用需MHC-Ⅰ分子提呈肿瘤抗原。
B. 要诱导.激活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作用需MHC-Ⅱ分子提呈肿瘤抗原。
C. 要诱导.激活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作用不需双重信号刺激。
D. 肿瘤细胞可作为APC提呈肿瘤抗原。
E. 活化的CD8+CTL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823.抗肿瘤细胞免疫中最主要的杀伤细胞是
A. CD8+CTL
B. CD4+Th
C. 巨噬细胞
D. NK细胞
E. B细胞
824.关于抗肿瘤免疫中NK细胞作用机制描述正确的是
A. 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可不依赖抗体或补体。
B. 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不需预先激活。
C. 其杀伤作用无肿瘤特异性。
D. 其杀伤作用无MHC限制性。
E. 以上都对。
825. 在对肿瘤患者进行诊断时,常检测的肿瘤抗原是
A. AFP
B. CEA
C. CA199
D. CD分子
E. 以上全对
826.关于肿瘤特异性抗原描述正确的是
A. 肿瘤特异性抗原是肿瘤细胞特有的
B. 肿瘤特异性抗原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
C. 肿瘤特异性抗原是通过动物肿瘤移植排斥试验证实的
D. 肿瘤特异性抗原肯定是新抗原
E. 以上都对
827.关于肿瘤相关抗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肿瘤相关抗原是肿瘤细胞特有的
B. 肿瘤相关抗原是正常组织上没有的
C. 肿瘤相关抗原与正常情况相比,只表现出量的变化
D. 肿瘤排斥抗原是肿瘤相关抗原的典型代表
E. 肿瘤相关抗原有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828.关于不同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化学因素诱发的肿瘤,其抗原性强而特异性弱
B. 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其抗原无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C. 紫外线诱发的肿瘤,在不同的宿主体内,甚至在同一宿主不同部位发生的肿瘤,均具有相同的抗原性
D. 病毒诱发的肿瘤,可表达病毒肿瘤相关抗原
E. 自发性肿瘤的抗原即为胚胎抗原
829.不能杀伤肿瘤细胞的是
A. CD8+CTL
B. LAK细胞
C. 巨噬细胞
D. NK细胞
E. B细胞
830.能直接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是
A. N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CD8+CTL
D. APC
E. DC
831.在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可给机体输入
A. 瘤苗
B. 抗体
C. 免疫效应细胞
D. 卡介苗
E. 香菇多糖
832.在肿瘤被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可给机体输入
A. 瘤苗
B. 短小棒状杆菌
C. 免疫效应细胞
D. 卡介苗
E. 香菇多糖
833.关于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 巨噬细胞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B. 巨噬细胞不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C. 巨噬细胞能通过分泌TNF.NO等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D. 巨噬细胞能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E. 巨噬细胞能提呈肿瘤抗原,以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
834.关于骨髓移植,叙述错误的是
A. 骨髓移植实质上是多能造血干细胞移植
B. 骨髓移植受体不易发生对移植物的排斥
C. 骨髓移植易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
D. 严重的GVHR可致命
E. 骨髓移植可伴有免疫缺陷
835.遗传结构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个体之间的移植,称为
A. 自体移植
B. 异种移植
C. 同种异型移植
D. 同种同基因移植
E. 原位移植
836.下述正确的是
A.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本质是一种免疫应答
B.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是由NK细胞介导的
C.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是针对经典抗原的
D. 自体移植和异种移植都会发生排斥
E. 所有的双胞胎之间进行移植均不会产生排斥反应
837.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主要针对的抗原是
A. 同种抗原
B. 同种异型抗原
C. 异种抗原
D. 共同抗原
E. 异嗜性抗原
838.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特征是
A. 只具有抗原特异性
B. 不能产生免疫记忆
C. 不能识别异己成分
D. 本质是一种免疫应答
E. 靶抗原是发生畸变的正常成分
839.用近交系小鼠作移植,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同一近交系小鼠的两个个体之间进行移植会发生排斥
B. 不同近交系小鼠的两个个体之间进行移植不会发生排斥
C. 杂交1代对来自其亲代的移植物不排斥
D. 亲代对来自其杂交1代的移植物不排斥
E. 以上都对
840.关于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A. 其针对的靶抗原是共显性表达于移植物细胞表面的MHC分子
B. 受体只能通过直接途径识别靶抗原
C. 其反应之所以非常强烈是因为多达10-5~10-4的T细胞可识别靶抗原
D. 供者与受者的MHC分子的差别必须在三个氨基酸以上,移植排斥反应才会发生
E. 识别一般抗原的T细胞不能识别移植排斥抗原
841.临床上为寻求合适供者进行MLR时,正确的做法是
A. 将两个不同近交系动物个体的单个核白细胞混合培养进行双向MLR
B. 将应答性细胞进行γ射线照射或丝裂酶素C预处理
C. 将刺激性细胞进行γ射线照射或丝裂酶素C预处理
D. 预处理后的细胞仍保留增殖能力
E. 以上全对
842.在同种MLR中
A. CD8+T细胞识别同种异型MHCⅠ类分子
B. CD4+T细胞识别同种异型MHCⅠ类分子
C. CD8+T细胞识别同种异型MHCⅡ类分子
D. CD8+T细胞和CD4+T细胞识别相同类型的MHC分子
E. 以上均对
843.关于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的效应机制,错误的是
A. CD4+T细胞活化和巨噬细胞动员,从而通过Ⅲ型超敏反应引发排斥
B. 同种异型应答的CD8+T细胞直接杀伤移植物的内皮细胞
C. 抗同种异型抗原的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而损害移植物血管
D. 同种异型应答的CD8+T细胞直接杀伤移植物的实质细胞
E. 移植前已存在的抗血型类抗原的抗体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
844.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是
A. 预先存在于受者体内的抗血型类抗原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
B. 急性排斥反应中细胞坏死的延续
C. 针对同种异型抗原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D. CD8+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E. 由受者B细胞介导
845.移植排斥反应根据反应发生的快慢和病理变化特点,可分为
A. 超急性排斥.慢性排斥.迁延性排斥
B. 急性排斥.中性排斥.慢性排斥
C. 急性排斥.慢性排斥.迁延性排斥
D. 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迁延性排斥
E. 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
846.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的防治措施包括
A. 供者与受者在HLA-B和HLA-C相配的位点数越多,移植物存活率越高
B. 供者与受者的HLA-DR是否匹配十分重要
C. 给供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
D. 给供者输入大剂量的可溶性CTLA-4以诱导特异性T细胞凋亡乃至耐受
E. 最为理想的是诱导对移植抗原的非特异性耐受
847.关于异种实体器官移植,描述错误的是
A. 异种实体器官移植是解决供者器官不足的重要战略之一
B. 人体内存在的针对远缘动物的天然抗体所引发的超急性排斥是异种移植中的最大障碍之一
C. 人体内存在的针对远缘动物的天然抗体多为IgM型,引发的超急性排斥机制与ABO血型抗原不相合所引起的机制不同
D. 补体系统在超急性排斥中起重要作用
E. 凝血系统在超急性排斥中起重要作用
848.同种异型排斥反应的本质是
A. 受者对移植物的一种特异性免疫耐受状态
B. 移植物在受者体内自然衰老死亡的表现
C. 病毒等外来致病微生物对移植物的破坏.损伤
D. 受者针对移植物上的同种异型抗原的免疫应答
E. Ⅱ型超敏反应
849.参与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细胞主要是
A. T细胞
B. B细胞
C. NK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E. 巨噬细胞
850.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病理变化是
A. 血管内凝血
B. 急性血管炎
C. 急性间质炎
D. 间质纤维化
E. 移植物内血管硬化
851.引起移植排斥反应最重要的抗原是
A. Rh血型抗原
B. mH抗原
C. 异嗜性抗原
D. HLA抗原
E. 超抗原
852.在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中,下列哪种排斥最严重?
A. 急性排斥
B. 超急排斥
C. 亚急性排斥
D. 慢性排斥
E. 以上均不是
853.骨髓移植时,预防GVHR特定的方法是
A. ABO血型配型
B. HLA配型
C. 选择性地去除移植物中针对宿主抗原的T细胞
D. ABO血型配型和HLA配型
E. 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
854.用鼠源性抗CD3单克隆抗体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最主要的并发症是
A. GVHR
B. HVGR
C. I型超敏反应
D. 自身免疫病
E. 肿瘤
855.超急排斥主要由下列哪一因素引起?
A. ABO血型抗体
B. TDTH细胞和Tc
C. 移植物供血不足
D. 中性粒细胞浸润
E. 增强抗体
856.肾移植时,HLA配型最为重要的是
A. HLA-DP.HLA-C
B. HLA-DR.HLA-B
C. HLA-DQ.HLA-C
D. HLA-B
E. HLA-C
857.器官移植失败的原因,除了排斥反应外其次是
A. 手术操作的失败
B. 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
C. 药物的毒副作用
D. 营养不良
E. 手术引起应激性溃疡
858.无血缘关系的同种器官移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主要原因是
A. 移植物供血不足
B. 移植物被细菌污染
C. MHC的不相匹配
D. 受者免疫功能紊乱
E. 受者体内有自身反应性T细胞
859. GVHR主要见于
A. 肾脏移植
B. 心脏移植
C. 骨髓移植
D. 肺脏移植
E. 脾脏移植
860.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
A. H-2
B. HLA
C. RLA
D. ChLA
E. DLA
861.通过激活补体参与移植排斥的抗体主要是
A. IgA
B. IgG
C. IgM
D. IgE
E. IgD
862.根据移植物来源,哪种肾移植存活率最高?
A. 同卵双胞胎供体肾
B. 亲属供体肾
C. 异种供体肾
D. 父母亲的肾
E. 同种供体肾
863.骨髓移植后,引起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是骨髓中的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基质细胞
D. 造血干细胞
E. 巨核干细胞
864.临床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是
A. 自体移植
B. 同种同基因移植
C. 同种异基因移植
D. 异种移植
E. 以上均不是
865.同种异体移植常发生下列哪种反应?
A. 超急性排斥
B. 急性排斥
C. 慢性排斥
E. 迟发性排斥
866.移植排斥主要有下列哪种细胞介导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NK细胞
D. 巨噬细胞
E. DC
867.使用环孢菌素A最常见的副作用是
A.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发病率增高
B. 自身免疫病发病率增高
C. 肾功能损伤
D. 过敏反应
E. 肝脏毒性
868.超急性排斥反应可出现下列哪种病理特征?
A. 血管内血栓
B. 血管硬化
C. 急性血管炎
D. 急性间质炎
E. 间质纤维化
869.异种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是
A. 超急性排斥反应
B. 感染动物的微生物
C. I型超敏反应
D. 急性排斥反应
E. 迟发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
870.排斥反应中受损伤的靶器官主要是
A. 移植物的实质细胞
B. 移植物的内皮细胞
C. 宿主的免疫系统
D. 移植物内微血管
E. 宿主的供血微血管
871.与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有关的是
A. 抗原抗体结构的互补性
B. 抗体的效价
C. 抗原分子的抗原决定基数量
D. 抗原抗体的分子比例
E. 抗原决定基的种类
872.不影响抗原抗体结合的是
A. 抗原抗体结构的互补性
B. 反应的温度
C. 反应的酸碱度
D. 反应的离子强度
E. 抗原抗体的分子比例
873.定量测抗体的方法
A. 血型鉴定试验
B. 肥达试验
C. 细菌鉴定试验
D. 库姆斯试验
E. 抗球蛋白试验
874.用于分析两种抗原的相关性的方法
A. 双向免疫扩散
B. 免疫电泳
C. 单向免疫扩散
D. ELISA
E. 免疫比浊
875.Coombs试验可用来检测
A. 完全抗原
B. 半抗原
C. Rh抗体
D. ABO血型抗体
E. 抗原抗体复合物
876.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甲胎蛋白(AFP)的固相包被物是
A. 纯化的AFP
B. 酶标记AFP
C. 酶标记AFP抗体
D. AFP抗体
E. AFP抗抗体
877.需使用第二抗体的是
A. 肥达试验
B. Coombs试验
C. 直接免疫荧光
D. 免疫比浊
E. 间接凝集试验
878.可用于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诊断
A. 双向免疫扩散
B. 免疫电泳
C. 间接凝集试验
D. Coombs试验
E. 肥达试验
879.定性测抗原的方法
A. 血型鉴定试验
B. 肥达试验
C. 双向免疫扩散
D. 库姆斯试验
E. 单向免疫扩散
880.免疫PCR的标记物是
A. 辣根过氧化物酶
B. 放射性核素
C. 鲁米诺
D. 荧光素
E. DNA
881.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常用方法
A. 洗淘法
B. E花结试验
C. 尼龙毛法
D. 流式细胞术
E. 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
882.T细胞增殖试验可选用
A. 3H-TdR 掺人法
B. 溶血空斑试验
C. 51Cr释放法
D. 聚合酶链反应
E. 免疫印迹法
883.T细胞增殖试验不选用
A. SPA
B. ConA
C. 3H-TdR
D. PHA
E. MTT
884.抗原肽MHC分子四聚体结合的是
A. B细胞
B. T细胞
C. 抗原提呈细胞
D. NK细胞
E. T细胞的TCR
885.溶血空斑试验用于检测
A. B细胞
B. T细胞
C. 抗原提呈细胞
D. NK细胞
E. 吞噬细胞
886.关于抗原抗体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A.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的恒定区之间的结构互补性
B.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特异性
C. 抗原抗体结合力的大小,常用亲和系数来表示
D. 天然抗原分子一般是单价的
E. 只有抗原抗体的分子大小比例合适,才可能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
887.用于检测体液免疫正常与否的方法有
A. B细胞增殖试验
B. 抗体形成细胞测定
C. 溶血空斑试验
D. ELISPOT法检查特异抗体形成细胞
E. 以上都对
888.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取决于
A. 抗原分子量
B. 抗体电荷
C. 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
D. 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可变区构型
E. 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
889.在以可溶性抗原包被红细胞进行间接凝集反应所检测的抗体是
A. 直接抗ABO系统抗原的抗体
B. 直接抗Rh复合抗原的抗体
C. 不完全红细胞凝集素
D. 针对包被在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的抗体
E. 天然血型抗原
890.不能用来评估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A. 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的群.亚群
B. 测定CD4/CD8细胞比例
C. 计数CD3+细胞
D. 计数CD2+细胞
E.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的反应
891.经典的ABO血型鉴定实验属于
A. 直接凝集试验
B. 间接凝集试验
C. 单向免疫扩散
D. 免疫荧光法
E. ELISA
892.用于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Coomb’s试验,是测定
A. 母亲体内的抗Rh抗体
B. 母亲体内的Rh抗原
C. 新生儿体内的Rh抗原
D. 新生儿体内的抗Rh抗体
E. 父亲体内的Rh抗原
893.用于检测效应细胞分泌的单一细胞因子的方法是
A. ELISPOT测定法
B. ELISA
C. 生物活性测定法
D. PCR
E. 皮肤试验
894.能对细胞进行快速准确鉴定和分类的方法是
A. 磁珠分离法
B. 免疫荧光法
C. 流式细胞术
D. MTT法
E. ELISA
895.能分析亚二倍体数目指示细胞凋亡程度的方法是
A. 琼脂糖电泳
B. TUNEL法
C. FACS法
D. PCR
E. 51Cr释放法
896.在双向免疫扩散中最有可能与马抗人IgG抗体发生沉淀反应的是
A. 人IgG的Fab
B. 人IgG的F(ab’)2
C. 人IgG的pFc’
D. 人IgG的Fc
E. 人IgG的Fv
897.对灭活疫苗叙述有误的是
A. 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灭活制成
B. 需多次接种
C. 注射的局部和全身反应较重
D. 保存比活疫苗方便
E. 能诱导细胞免疫形成和特异性抗体产生
898.对减毒活疫苗叙述有误的是
A. 用减毒或无毒活病原体制成
B. 一般只需接种一次
C. 比死疫苗更安全
D. 保存要求比死疫苗高
E. 能诱导细胞免疫形成和特异性抗体产生
899.不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 白喉类毒素
B. 破伤风抗毒素
C. 卡介苗
D. 百日咳疫苗
E. 脊髓灰质炎疫苗
900.不属人工被动免疫的是
A. 破伤风抗毒素
B. 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
C. 胎盘免疫球蛋白
D. 白喉类毒素
E. 血浆免疫球蛋白
901.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称为
A. 合成肽疫苗
B. 结合疫苗
C. 亚单位疫苗
D. 重组抗原疫苗
E. 灭活疫苗
902.提取病原体中有效免疫原制成的抗原称为
A. 灭活疫苗
B. 合成肽疫苗
C. 给合疫苗
D. 亚单位疫苗
E. 重组抗原疫苗
903.由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形成的重组体称为
A. 合成肽疫苗
B. 重组载体疫苗
C. 重组抗原疫苗
D. DNA疫苗
E. 结合疫苗
904.免疫抑制疗法不宜用于
A. 超敏反应病
B. 自身免疫病
C. 感染
D. 炎症
E. 移植排斥反应
905.免疫增强疗法不宜用于
A. 感染
B. 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C. 肿瘤
D. 炎症
E. 艾滋病
906.特异性免疫治疗不包括
A. 免疫毒素疗法
B. 细胞因子治疗
C. 抗毒素血清治疗
D. 抗体导向化学疗法
E. 细胞因子拮抗治疗
F. 907.用IFN-α治疗效果显著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类风湿关节炎
C. 毛细胞白血病
D. 多发性硬化症
E. 血小板减少
908.抗CD20靶向治疗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移植排斥反应
C. 急性髓样白血病
D. B细胞淋巴瘤
E. 类风湿关节炎
909.为紧急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应注射
A. 破伤风类毒素
B. 破伤风抗毒素
C. 破伤风毒素
D. 死破伤风杆菌
E. 活破伤风杆菌
910.关于特异性免疫治疗,描述正确的是
A. 给机体输入抗原,机体可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B. 用抗原进行免疫治疗见效较快,且维持时间长
C. 直接向机体输入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可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D. 直接向机体输入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所获得的免疫力维持时间长
E. 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性治疗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911.关于非特异性免疫治疗错误的是
A. 作用范围较广
B. 作用没有特异性
C. 可用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D. 可用免疫抑制剂
E. 可全面替代疫苗接种
912.治疗性抗体包括
A. 抗毒素血清.单克隆抗体
B. 胎盘球蛋白.抗细胞因子的单抗
C. 抗体导向药物治疗.嵌合抗体
D. 人源化抗体.抗菌免疫血清
E. 以上全对
913.关于干扰素说法正确的是
A. IFN-β对多发性硬化症(MS)无效
B. IFN-α主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和肿瘤
C. IFN-α对血液系统肿瘤的疗效不如对实体肿瘤好
D. IFN-α的免疫调节作用强于IFN-γ,但其治疗肿瘤的效果弱于IFN-γ
E. IFN-α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好于IFN-γ
914.自体免疫效应细胞过继免疫疗法中的LAK细胞
A. 主要来源于NK细胞
B. 杀伤作用比体外经IL-2培养后的TIL细胞强
C. 杀伤作用比CIK细胞强
D. 杀伤作用有抗原特异性
E. 杀伤作用有MHC限制性
单选题答案
1.D 2.B 3.E 4.A 5.B 6.D 7.A 8.E 9.B 10.E 11.D 12.C 13.A 14.E 15.C 16.D 17.D 18.C19.C 20.E 21.D 22.D 23.E 24.B 25.C26.A 27.C 28.C 29.B 30.D 31.E 32.D33.B 34.C 35.B 36.C 37.D 38.C 39.D 40.D 41.A 42.B 43.D 44.E 45.A 46.C 47. B48.A 49.C 50.B 51.A 52.A 53.D 54.B55.A 56.D 57.D 58.A 59.C 60.D61.C 62.A 63.B 64.E 65.D 66.C 67.B 68.D 69.C 70.C 71.D 72.C 73.D 74.E 75.E 76.E 77.D 78.C 79.C 80.B81.A 82.B 83.A 84.B 85.D 86.A 87.C 88.B 89.B 90.B 91.E 92.C 93.C 94.A 95.E 96.E97.D 98.C 99.E 100.A 101.E 102.D103.A 104.B 105.A 106.C 107.D 108.E 109.A 110.A 111.D 112.D 113.A 114.C 115.B 116.D117.C 118.B 119.C 120.C 121.D 122.B123.D 124.B 125.D 126.E 127.B 128.C 129.E 130.B 131.B 132.C 133.E 134.D 135.C136.C 137.C 138.C 139.B 140.C 141.E142.E 143.B 144.B 145.E 146.D 147.E 148.B 149.B 150.C 151.C 152.E 153.A 154.A155.D 156.A 157.B 158.C 159.A 160.E 161.D 162.E 163.D 164.E 165.A 166.D 167.A168.A 169.B 170.B 171.B 172.A173.E 174.C 175.B 176.B 177.C 178.C179.C 180.A 181.A 182.A 183.D 184.E 185.A 186.C 187.B 188.D 189.B 190.E 191.B 192.A 193.E 194.B 195.B 196.C 197.E 198.B 199.A 200.D 201.C 202.E203.D 204.D 205.A 206.A 207.E 208.B 209.E 210.C 211.C 212.E 213.E 214.E 215.C216.E217.A 218.C219.A 220.D 221.D222.E 223.D 224.A 225.E 226.B 227.C 228.C 229.A 230.B 231.C 232.E 233.C 234.E235.B 236.D 237.C 238.A 239.E 240.C 241.A 242.E 243.D 244.D 245.D 246.C 247.B248.E 249.D 250.D 251.C 252.E 253.D 254.B 255.B 256.C 257.E 258.E 259.B 260.E 261.E 262.B 263.E 264.A 265.D 266.C267.D 268.C 269.E 270.C 271.A 272.C 273.B 274.C 275.E 276.E 277.A 278.E 279.B 280.E 281.D 282.B 283.C 284.C 285.B 286.A 287.A 288.B 289.A 290.C 291.D292.D 293.A 294.E 295.C 296.E 297.C 298.D 299.C 300.E 301.E 302.E 303.B 304.C 305.C 306.D 307.A308.D 309.C 310.D 311.A 312.E 313.B 314.A 315.C 316.A 317.E318.A 319.D 320.E 321.A 322.C 323.B 324.A 325.E 326.B 327.D 328.E 329.C 330.A 331.D332.A 333.B 334.C 335.A 336.A 337.E 338.D 339.B 340.C 341.A 342.B 343.C 344.A 345.D 346.C 347.D 348.A 349.D350.C 351.C 352.D 353.E 354.B 355.D356.E 357.E 358.D 359.A 360.B 361.C 362.C 363.B 364.D 365.E 366.B 367.E 368.A369.B 370.D 371.D 372.E 373.B 374.C 375.C 376.D 377.C 378.D 379.E 380.B 381.D382.E 383.D 384.D 385.D 386.E 387.E 388.E 389.E 390.A 391.C 392.C 393.D394.E 395.C 396.D 397.E 398.C 399.B 400.D 401.D402.E 403.D 404.A 405.E 406.E407.D 408.E 409.D 410.D 411.D 412.D 413.E 414.D 415.D 416.E 417.D 418.E 419.E420.D 421.E 422.D 423.D 424.A 425.A 426.D 427.E 428.C 429.D 430.C 431.C 432.A 433.D 434.D 435.B 436.E437.D 438.D 439.B 440.C 441.E 442.D 443.E 444.E 445.D 446.D 447.D 448.D 449.E450.E 451.E 452.A 453.E 454.B 455.E 456.E 457.B 458.E 459.E 460.A 461.B 462.C463.D 464.B 472.C 473.C 474.D 475.B 476.C 477.D 478.D 479.B 480.C 481.A 482.D483.D 484.C 485.C 486.B 487.D 488.B 489.E 490.B 491.E 492.E 493.D 494.C 495.B496.A 497.C 498.E 499.B 500.D 501.A 502.B 503.E 504.E 505.D 506.D 507.E 508.E509.E 510.C 511.A 512.B 513.A 514.E 515.D 516.D 517.B 518.E 519.E 520.E 521.A522.B 523.E 524.E 525.E 526.E 527.C 528.B 529.B 530.D 531.C 532.D 533.D 534.D535.D 536.A 537.A 538.C 540.D 541.E 542.D 543.E 544.E 545.E 546.A 547.C 548.E549.B 550.E 551.E 552.D 553.E 554.E 555.C 556.C 557.C 558.E 559.D 560.E 561.E562.B 563.A 564.E 565.E 566.E 567.E 568.E 569.D 570.E 571.E 572.E 573.E 574.E575.A 576.E 577.B 578.E 579.C 580.A 581.A 582.D 583.D 584.D 585.D 586.C 587.B588.B 589.C 590.C 591.B 592.B 593.E 594.E 595.E 596.A 597.E 598.E 599.B 600.E601.E 602.D 603.E 604.E 605.E 606.E 607.A 608.D 609.D 610.E 611.E 612.E 613.E614.E 615.E 616.E 617.E 618.E 619.E 620.E 621.C 622.A 623.D 624.D 625.D 626.E627.E 628.D 629.D 630.A 631.D 632.A 633.D 634.E 635.C 636.D 637.D 638.D 639.D640.B 641.A 642.B 643.B 644.D 645.D 646.B 647.C 648.E 649.B 650.C 651.C 652.B 653.B 654.D 655.C 656.D 657.C 658.E659.A 660.D 661.E 662.A 663.B 664.A665.C 666.D 667.B 668.C 669.C 670.E 671.D 672.C 673.A 674.C 675.A 676.E 677.C678.B 679.D 680.A 681.E 682.D 683.C 684.D 685.B 686.B 687.C 688.C 689.E 690.D691.D 692.B 693.E 694.E 695.A 696.C697.D 698.B 699.C 700.E 701.D 702.E 703.E 704.C 705.D 706.D 707.D 708.E 709.D 710.E 711.E 712.C713.A 714.B 715.C 716.A 717.E 718.E 719.E 720.D 721.B 722.D 723.B 724.A 725.D 726.E 727.D728.C 729.E 730.A 731.E 732.A 733.A 734.C 735.A 736.B 737.A 738.A 739.A 740.D 741.C 742.B743.B 744.B 745.A 746.C 747.A 748.E 749.D 750.D 751.B 752.D 753.A 754.E 755.B 756.D 757.D758.B 759.C 760.E 761.D 762.D 763.A 764.D 765.C 766.A 767.D 768.D 769.B 770.C 771.E 772.D 773.E 774.E 775.E 776.A 777.A 778.C 779.B 780.D 781.E 782.B 783.E 784.D 785.A 786.C 787.A 788.E 789.C 790.C 791.A 792.D 793.C 794.E 795.A 796.D 797.C 798.A 799.D 800 A 801B 802 B 803 D 804 B 805 B 806 D 807 D 808 E 809 D 810 B 811 D 812 C 813 D 814 A 815.B 816.E 817.C 818.D 819.E 820.D 821.D 822.C 823.A 824.E 825.E 826.E 827.C 828.D 829.E 830.C 831.A 832.C 833.B 834.B 835.D 836.A 837.B 838.D 839.C 840.A 841.C 842.A 843.A 844.A 845.E 846.E 847.C 848.D 840.A 850.B 851.D 852.B 853.C 854.C 855.A 856.B 857.B 858.C 859.C 860.B 861.C 862.A 863.A 864.C 865.B 866.A 867.C 868.A 869.A 870.D 871.A 872.E 873.B 874.A 875.C 876.D 877.B 878.B 879.A 880.E 881.E 882.A 883.A 884.E 885.A 886.B 887.E 888.D 889.D 890.E 891.A 892.D 893.A 894.C 895.C 896.D 897.E 898.C 899.B 900.D 901.A 902.D 903.D 904.C 905.D 906.B 907.C 908.D 909.B 910.C 911.E 912.E 913.B 91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