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中国医史学 > 正文:中国医史学自评报告
    

中国医史学-自评报告

中国医史学:自评报告:附件2: 河北省精品课程建设评估自评报告 学 校 名 称 河北医科大学 课 程 名 称 中国医学史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 程 类 型 理论为主课程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10医学

附件2:

 

 

河北省精品课程建设评估

自评报告

 

学 校 名 称

河北医科大学

课 程 名 称

中国医学史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 程 类 型

理论为主课程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10医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1005中医学类

课 程 负 责 人

李渡华

申 报 日 期

2009年01月20日

课程建设网站网址

http://202.206.48.22/ec2006/C34/zcr-1.htm

网站用户和密码

河北省教育厅制

二○○七年四月


填 写 要 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3~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另附纸说明。

六、本表中“建设期内”是指5年的建设时间内。


一、课程建设目标、内容和进展情况

1建设目标

(1)课程建设机制化:

《中国医学史》课程建设以互动为核心,以有机结合为动力,从体系化、规范化向机制化方向发展。

(2)教学内容不断优化:

《中国医学史》教学内容以创新为中心,以世界医学为背景,突出重点、突出转折、突出比较,向不断优化方向发展。

(3)课程组织一体化:

《中国医学史》课程组织以问题为重点,从课堂教学改革、实习教学完善、创新活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建设期内,本课程力争达到教育教学与师资培养以及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规范化、体系化和机制化。形成课堂理论教学、医史馆实习与创新教育学生活动规范化;形成并完善“三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师生互动与实践师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素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实习和创新活动体系化;建立并优化人员机制,实现青年教师、研究生导师和中年教师培养机制化,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系统与时俱进向网络教学系统发展,增强动态性、可视性、多样性,并与《中医各家学说》多媒体教学系统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研究性、学术性、地方性;《医史馆》增设地方医学史志文献收藏室、重点建设金元医学研究室,并与本学科相关课程相协调逐步建立本学科独立的多媒体、网络教育教学基地。

2建设内容

(1)建设从体系化、规范化,向机制化发展的《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体系:

《中国医学史》课程建设以互动为核心,以课堂互动与实习互动、教师-学生互动与学生-学生互动的有机结合,以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全面培养与因材施教、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以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课程教学与师资培养、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为动力,建设教师与学生互动为重点,全面培养与因材施教有机结合为核心动力,从体系化、规范化,向机制化发展的《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体系。

(2)建设突出重点、转折、比较,不断优化的《中国医学史》教学内容体系:

《中国医学史》教学内容以学术创新、原始创新、特色创新为中心,以不同阶段的世界医学发展为背景,突出战国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近代五个阶段的不同重点、重大转折和特色比较,建设以创新中心、世界医学为背景,突出重点、突出转折、突出比较,不断优化的《中国医学史》教学内容体系。

(3)建设从结构化、系统化,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中国医学史》课程组织体系:

《中国医学史》课程组织以问题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突出认识问题能力提高、实习教学突出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创新活动突出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建设问题为重点,从课堂教学、实习教学、创新活动结构化、系统化,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中国医学史》课程组织体系。

3建设进展

本课程从1988年开始建设以来,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四个阶段:

①1988-1998年为奠基、探索时期:

Ⅰ奠基阶段:1988~1992年——本阶段主要是探索并完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重点、规律的探索),逐渐开展师生课堂互动,基本形式是以提问学生为主。科研方面课程主讲教师兼任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修志组负责人,主修《河北省卫生志中医篇》(中华书局出版);1989年投标、中标并作为学术负责人完成了国家卫生部世界银行贷款高等中医院校计算机教学管理项目并获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

Ⅱ探索阶段:1993~1998年——本阶段教师已经开始摸索教学方法改革,例如:在课堂上有计划的展示名医画像,筹建完成医史馆建设,使教学向直观化、生动化方向发展,同时注意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在全面教学探索中注意了因材施教www.lindalemus.com/zhicheng/。科研方面参编《河北医学2000年》(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河北医籍述要》(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1993年第二主研的“河北省医学科技数据库及其检索系统”获河北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94年国家卫生部世界银行贷款高等中医院校计算机教学管理项目又获国家教委高教司计算机辅助教学优秀奖。

②1999以来为发展、跨越时期:

Ⅰ发展阶段:1999~2005年——本阶段进入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理论上探讨结合的实现途径,建设并完善医史馆。教学研究方面2003年“医史馆建设及其教学、科研实践”获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受聘受聘担任《中外医学史》(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第一版统编规划教材)副主编主持宋金元医学史编写现已在我校结合专业应用。科研方面开始承担国家科技部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本草文献校勘标引课题,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特别是应用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标引系统整理《中国医学史》讲稿、教案获河北医科大学讲稿、教案奖。

2005年——河北医科大学参加全国本科教学评估,在我校获得教学评估优秀的过程中,更加使我们认识并明确了,实现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探索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并逐步尝试多媒体教学,在实习教学方面重在建设和完善“中医医史馆”,并逐步摸索大班示教教学、小班师生互动教学和在实习系统引导下的师生互动、同学互动小班规范实习教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

Ⅱ跨越阶段:2006~2008年——本阶段进入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始实行以师--生、生--生交流为形式的课堂理论教学互动和医史馆实践互动,向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教学研究方面2,006年“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及其教学、科研实践”获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科学研究方面,同年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申报、中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医药科学数据计算机网格应用”(863计划)(2006AA01A122)。

2007年——以我教研室主任李渡华教授的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中医药数据中心》中医药期刊数据库整理及其评价课题启动为契机,逐步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创新教育活动体系,组织学生接触并参与科研活动,真正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向发展。与辽宁中医药大学共同承担了;主讲教师、副教授投标、中标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建设”。

本课程进入建设省级精品课程,这一全新的发展阶段,全体教学人员在课程负责人李渡华教授的带领下,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在院校系领导的关怀下,努力完善“三结合”的教学体系,向着实现教学、实习和创新活动一体化、课程改革机制化、教学内容不断优化的目标积极前进。

2008年——《中国医学史》课程建设的20个年头,也是《医史馆》建馆十周年,馆庆准备结合《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和学生创新教育活动组织学生“河北十大名医演讲”和“中医医史馆志愿讲解员选拔比赛”及“学生创新能力阶梯培养评比”等活动。

近几年来,每学期学生创新教育活动都在15周以上,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总结、年年有评比,并建立巩固形成了有本科和研究生各年级为主体及硕士毕业青年教师为主导的创新教育活动辅导员队伍,并评比一、二、三等奖。教研室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思想观点,认识和感悟。

近些年来,特别是2005年全国高校本科评估、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大家共同酝酿逐步形成了《中国医学史》精品课程建设格言和《医史馆》馆训:

格言: 积极平和进取的心态,严谨活泼朴实的作风;

厚道友善真诚的做人,崇德尚美智慧的做事;

有品有味积极的建设,载道戴德不倦的育人。

医史馆馆训:厚道 崇德 育才

以此大家共勉,把《中国医学史》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和《医史馆》建成朝气蓬勃、共创辉煌的群体。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建设成效

①《医史馆》的建设与教学、科研实践,获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解决了实习教学基地及其直观化教学基本问题,初步探索了医史馆建设、实习教学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的结合;

②《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与医史馆实习引导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中标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并先后在《河北中医药学报》、《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发表了相关文章,获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初步解决了课程改革观念创新和课程改革体系化及实习教学小班化、规范化问题,基本解决了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研究应用及其与实习教学的结合问题。

③《中国医学史》优秀教案与讲稿研究整理,获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案与讲稿:解决了教案与讲稿整理手段、方法及其规范化问题,并探索了教学研究与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关系,尝试应用国家科技部中医古文献知识库研究成果应用于讲稿整理和研究。

④《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医基础课程探讨》,在《中国教育教学杂志》发表了相关文章,尝试解决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及其课程结构的认识和关系把握问题;

⑤《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建设研究》,中标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解决地方中医药文化与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创新、医史馆发展完善关系认识和深入研究、宣传教育问题;

⑥《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网络教学实践与研究,开设了《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选修课,解决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手段拓展和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深入问题;初步尝试了《中国医学史》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医史馆》多媒体引导系统在网络教学环境的转化,解决中国医学史网络教学手段拓展和中国医学史网络教学实践与深入研究问题;

⑦《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与科研、选修课相结合实践和研究,《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创新观念,以科研为基础和平台,丰富并拓展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加强课程建设。在本学科创建20年来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研究、中医一体化语言临床数据库研究、地方医学史志文献医家研究三个长期、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近些年来在以上三个方面取得了十多项省部级、厅局级科技成果和科研课题,特别是2002年以来连续七年承担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重大项目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和中医药一体化系统和中医临床数据库子课题,大大充实了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使教师能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将最新的知识和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并开设了本科的《中医药科学数据整理与应用》、《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等选修课和《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整理与应用》研究生课程,近期还申报中标了“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及其教育基地建设”课题。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科研课题,更加加深了对学科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开拓了思路,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校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⑧《医史馆》新馆建设总体设计研究等,在《河北中医网》发布了征集《医史馆》新馆建设意见和征求馆训的信息,已初步形成了《医史馆》新馆建设总体思路,基本完成了设计草案并已上报中医学院,按中医学院和校国资处尽快建设好河北医科大学西校区中医窗口的要求,拟于近期综合各级、各方面《医史馆》新馆建设意见、建议,形成《医史馆》设计方案上报学校。今年10月正直河北医科大学《医史馆》建馆10周年并进行了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各门课程综合改革及其与地方中医药文化、选修课、科研课题、创新活动关系研究,解决《中国医学史》精品课程建设深入发展与相关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全面协调问题。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们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之上,克服资金、场地、人员等困难,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团结协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的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中国医学史》课程建设资金匮乏,由于缺少建设资金,教研室的科研和办公设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更新。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信息化特点和数据库建设的要求,决定了对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和图书、期刊、多媒体等资料的高度需求和高度地依赖;《医史馆》中的展品品种数量也较少,无法全面反映课程内容;中青年教师缺少外出学习、进修和参加培训研讨的资金扶持,减少了与同课程、同学科、同专业交流学习的机会,影响了对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的了解和把握。

其次是实习场地较受局限,场地面积较小。

最后是实习教学手段较单一,缺少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条件,无法完全实现教学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丰富化。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课程建设具体情况

1.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

姓 名

李渡华

性 别

出生年月

1953年01月

最终学历

本科

职 称

教授

电 话

86265267

学  位

学士

职 务

教研室主任、医史馆主任

传 真

83804448

所在院系

中医学院中医系

 

zysjk101@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研究方向

中医各家学说与临床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国医学史》,基础课程,周学时6,五届,1500名;

2《中外医学史》,基础课程,周学时4,三届,900名;

3《中医各家学说》,专业主干课,周学时6,二届,635名。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中医医史馆》,实习教学,周学时2,2000人次;

2《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与研究》,选修课,周学时3,600人次;

3《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选修课,周学时3,300人次。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管理计算机系统,国家卫生部世界银行贷款资助项目,3年;

2中医医史馆的建设与教学、科研实践,河北医科大学,3年;

3中医医史馆发展完善和实习引导多媒体系统,河北医科大学,3年;

4《中国医学史》教案与讲稿规范整理,河北医科大学,3年;

5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与教学、科研实践,河北医科大学,3年。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

1《中国医学史多媒体教学、实习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

2《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与医史馆实习引导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

3《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医基础课程探讨》,《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5;

4《中医医史文献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河北中医药报》,2005;

5《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信息化》,《首届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7。

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管理计算机系统,国家卫生部世界银行贷款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资助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国家教委高教司第一届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优秀软件;

2《医史馆》的建设与教学、科研实践,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3《中国医学史》教案与讲稿,河北医科大学教案与讲稿优秀奖;

4《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与教学、科研实践,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2006年《中医药数据中心》先进个人、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度校级先进个人。

建设期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国家科技部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中医科技信息数据库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证类本草》《本草问答》《大观本草札记》校勘标引,(2002DEA30042)《内经药瀹》、《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解》、《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校勘标引(2003DEA2C015)2002-2004年,河北子课题负责人;

2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重大项目中医药临床标准术语和中医药一体化系统及中医临床数据库研究,(2004DKA20250),2005-2006, 河北子课题负责人;

3通络降压滴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河北省科技厅资助课题(05276101D-79),2005-2007, 课题负责人;

4国家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 中医防治心血关系系统疾病数据库研究,(2005DKA32400),2007年,河北子课题负责人;

5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国中医药科学数据网格服务应用,(2006AA01A122),2006-2009,河北子课题负责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医学衷中参西录》版本述略,《中华医史杂志》,第一名,2008年;

2《沉疴痼疾,取之以时》,《中医杂志》,第一名,2007年;

3《土乘水及其临床意义》,《中医杂志》,第一名,2007年;

4《模糊数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河北中医药报》,第一名,2004年。

5《浅谈东垣脾胃学说对养生保健的意义》,《陕西中医》,第一名,2003年。

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 潜阳通络方对高血压病大鼠降压作用机制的研究,河北省科技成果(证书编号:2007-0103),第二名、课题负责人,2007年;

2 “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与教学、科研实践”,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名、课题负责人,2006年;

3《中国医学史》优秀教案与讲稿奖,第一名、学科带头人,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4 《中医学说与临床》,全国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优秀奖,第二名、主编,2004年;

5 “中医医史馆建设与教学、科研实践”,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名、总体设计负责人,2003年。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⑴

姓 名

周计春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7年03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86265267

学  位

硕士

职 务

传 真

83804448

所在院系

中医学院中医系

E-mail

jichunzhou@tom。com

通信地址(邮编)

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研究方向

中医各家学说与临床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国医学史》,基础课程,周学时4,三届,900名;

2《中外医学史》,基础课程,周学时4,三届,900名;

3《中医各家学说》,综合课程,周学时4,二届,360名;

4《医古文》,基础课程,周学时4,五届,1000名。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中医医史馆,实习教学,周学时2,1000人次;

2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与研究,选修课,周学时3,100人次;

3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选修课,周学时3,100人次。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

1《外台秘要•序》“则”字注释质疑,国医论坛,第一名,2006;

2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医古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委,2006;

3中医技能与理疗,解放军出版社,主审,2007;

4中医古籍必备丛书《医林改错》,人民军医出版社,点校,2007。

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与教学、科研实践”,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

2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

建设期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国家科技部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中医科技信息数据库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内经药瀹》校勘标引(2003DEA2C015),2年,主研之一;

2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建设,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3年,课题负责人。

3中医医史馆发展完善和实习引导多媒体系统,河北医科大学,参研3年。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加味封髓丹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第一名,2007;

2刘亚娴教授从相火论治寻常痤疮的经验,河北中医,第一名,2007;

3由肾气丸补阳还五汤谈气、阳关系,国医论坛,第一名,2006;

4东垣脾胃学说对养生保健的意义,河北中医药学报,第三名,2005;

5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银屑病患者SOD和LPO水平的影响,河北医学,第二名,2006;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⑵

姓 名

杨旭杰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9年06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讲师

电 话

86265267

学  位

硕士

职 务

传 真

83804448

所在院系

中医学院中医系

E-mail

zysjk102@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研究方向

中医各家学说与临床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国医学史》,基础课程,周学时4,2届,400名。

2《中外医学史》,基础课程,周学时4,2届,300名。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中医医史馆,实习教学,周学时2,1800人次;

2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与研究,选修课,周学时3,360人次。

3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选修课,周学时2,120人次。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

1《中外医学史》创新教学初探,河北中医药学报,第一名,2008.

建设期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国家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 中医防治心血关系系统疾病数据库研究,(2005DKA32400),2007年,参研;

2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建设,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2007-2009,参研。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 当归芍药散调节血脂异常大鼠脂质代谢组方作用的协同性研究,陕西中医,第三名,2007;

2当归芍药散对血脂异常大鼠抗氧化能力及动脉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表达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第六名,2007;

3《伤寒论》附子运用探微,《河北中医药学报》,第二名,2005年。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⑶

姓 名

支政

性 别

出生年月

1981年10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助教

电 话

86265267

学  位

硕士

职 务

传 真

83804448

所在院系

中医学院中医系

E-mail

hbzyxyzz@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研究方向

中医各家学说与临床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国医学史》,基础课程,周学时2,一届,200名;

2《中医各家学说》,专业主干课程,周学时3,一届,200名;

3《医古文》,基础课程,周学时2,一届,200名。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中医医史馆,实习教学,周学时2,300人次;

2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选修课,周学时3,120人次。

建设期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国家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 中医防治心血关系系统疾病数据库研究,(2005DKA32400),1年,参研;

2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建设,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3年,参研。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中医方药治疗痛风的实验研究进展,河北中医药学报,第三作者,2008;

2 中医舌诊在肺癌诊治中的应用研究概况,临床荟萃,第三作者,2008。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3.教学梯队

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李渡华

1953年01月

教授

医史文献

课程负责人,课程改革和创新活动负责人

周计春

1967年03月

副教授

中医文献

理论课、实习课,课程改革和创新活动指导

杨旭杰

1979年06月

讲师

中药学

理论课、实习课,课程

改革和创新活动

支政

1981年10月

助教

中医诊断学

理论课、实习课,课程

改革和创新活动

张暖

1968年07月

副教授

医史文献

兼实习课,课程改革和创新活动指导

赵润生

1973年09月

讲师

中文

兼实习课,课程改革和创新活动指导

教学

梯队

结构

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高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还要注明双师结构

《中国医学史》课程负责人为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教师为副教授、硕士和具有硕士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实习课负责人为医史馆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带实习课教师为副教授、硕士和讲师及具有硕士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全体教师均参加课程改革、带实习、指导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活动。

1学历及年龄结构:

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6名,占85.7%。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高级职称教师占43%。高级职称教师3名,平均年龄45岁;其中教授1名,年龄55岁;副教授2名,平均年龄40岁。现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占14%;50岁以上1人,占14%,35-45岁教师3名,占43%,35岁以下教师3人,占43%。

2学缘结构:

本课程教学团队7名教师中,河北医科大学毕业2名,占29%;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各1名,占71%,学缘结构合理。

3师资配置情况:

本课程教学团队主要从事理论教学的5人,其中3人兼任实习指导教师,且均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的2人,均参加课程改革、医史馆建设完善和指导本科生创新活动。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30。高级职称教师不但进行课堂教学,而且设计指导、亲自参加实习教学并主持医史馆建设完善和本科生创新活动,授课率≥95%。

教学队伍的教学能力较强,教学特色鲜明。师资配置合理,教学梯队结构已经形成;学科带头人经验丰富、中年教师年富力强、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具有充足的后备力量,并为向结构优化、机制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建设期内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医史馆》的建设与教学、科研实践:

《中华医史杂志》报道河北建立第一所全面反映中医药学起源、形成、发展的专业医史馆、获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解决实习教学基地及其直观化教学基本问题,初步探索了医史馆建设、实习教学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的结合;

2《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与医史馆实习引导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为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中标资助课题,先后在《河北中医药学报》、《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发表了相关文章,获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解决课程改革观念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及其实习教学模式改革问题;解决实习教学基地发展及其形象化完善问题,研究实践实习教学的小班化及其互动创新;解决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研究应用和实习规范化和系统化问题;

3《中国医学史》优秀教案与讲稿研究整理:

获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案与讲稿:解决教案与讲稿整理手段、方法及其规范化问题,并探索了教学研究与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关系,尝试应用国家科技部中医古文献知识库研究成果应用于讲稿整理和研究;

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医基础课程探讨:

在《中国教育教学杂志》发表了相关文章:解决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及其课程结构的认识和关系把握问题;

5《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为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中标资助课题,解决地方中医药文化与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创新、医史馆发展完善关系认识和深入研究、宣传教育问题;

6《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网络教学实践与研究:

《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教学实践与研究,解决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手段拓展和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深入问题;网络教学实践与研究,解决中国医学史网络教学手段拓展和中国医学史网络教学实践与深入研究问题;

7《医史馆》新馆建设总体设计研究等:

重点进行了《医史馆》新馆建设总体设计研究和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各门课程综合改革及其与地方中医药文化、选修课、科研课题、创新活动关系研究,解决《中国医学史》精品课程建设深入发展与相关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全面协调问题。

师资

培养

建设期内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1学缘结构合理:

本教学团队全体教师首先来自于不同院校,仅有两名来自于本校,但也是来自于不同学院和不同专业;其次大部分来自于不同专业,有来自于中医临床专业的老教师,有来自于中医文献专业、中文专业的中年教师,也有来自于中药专业、中医医史文献和中医诊断学专业的青年教师。

2青年教师培养措施与成效:

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和本校结合学院及本院中药系的三名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形成一个有机群体,各由研究生导师及其高职称教师重点培养、并各有各年级本科生的指导辅导任务和明确的教学、科研目标,互帮互带,不但均有严格的培养计划而且有严密的的创新活动计划,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科研和创新活动效果。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均主动学习、积极参加种培训学习,每年按计划轮流参加国家科技部基础性重大项目培训(研讨)班,改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参加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英语学习班,并积极指导学生中医汉译英兴趣小组、中医临床数据库整理与应用兴趣小组、中医药一体化语言整理与应用兴趣小组和组织河北名医演讲比赛、医史馆志愿讲解员选拔等创新活动,与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医史馆实习教学、中医数字化研究室创新活动相结合,加强互动、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素养增强能力,并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向网络教学转化尝试或主讲《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选修课、或开设《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选修课,为网络教学、双语教学做准备。

三名青年教师不但参研了国家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中医防治心血关系系统疾病数据库研究和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建设研究,还参编了《张锡纯医学全书》、《张锡纯方剂学》等学术著作以及相关论文的撰写,乃至相关课题的准备、申报。

3硕士研究生导师提高和中年教师培养措施与成效:

建立硕士研究生导师和中年教师培养提高机制,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传帮带中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重点课题,并亲自规划、计划培养方案;具备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条件的中年教师均能开出具有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特色和达到先进水平的专业课或选修课、均有帮带指导青年教师计划,并指定专业课经典参考书共同作为自学提高教材。老教师把评为校级优秀的讲稿、教案及其多媒体课件毫不保留的传给青年教师,在中年教师的具体指导帮带下应用完善再提高;专业课考试在中年教师指导下由青年教师命题阅卷装订、上网分析总结,由中年教师修改审查、把关,教研室主任或教研组长、高年资教师审核评价。学术上提倡和鼓励不同研究方向,以创造更高水平综合研究的学术氛围。创造条件支持鼓励副教授以上教师申报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带领中青年教师牵头申请投标教学研究课题,协作开展学术研究课题,共同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

本课程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受聘担任《中外医学史》(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第一版统编规划教材)副主编,不但作为河北子课题负责人主研国家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中医防治心血关系系统疾病数据库研究和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证类本草》《本草问答》《大观本草札记》《内经药瀹》、《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解》、《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等校勘标引等课题及谋划投标参研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建设研究,还主编了《二十世纪中医之精华“十•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孔伯华》、《张锡纯医学全书》、《张锡纯方剂学》等学术著作、主撰了《中华医史杂志》发表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版本述略”本学科学术论文和《中医杂志》发表的《沉疴痼疾,取之以时》、《土乘水及其临床意义》等本专业学术论文,还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创新委员会理事、河北协作组负责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申报、中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医药科学数据计算机网格应用”(2006AA01A122)(863计划)。

4研究生培养机制:

导师指导研究生阅读专业文献,明确论文选题、科研内容、实践环节,创造课题研究所需的必备条件,导师经常检查、督促研究生科研工作进展情况。

并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由教研室主任的统一组织,与高年资副教授、硕士毕业的青年教师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从研究生复试考核录取到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进入教研室撰写综述课题开题、再到深入研究课题撰写硕士论文答辩试讲,都发挥研究生指导小组的作用。并与教研室承担的科技部课题研究,相关科研课题申报、研究相结合,还与教研室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活动相结合。不但承担《中国医学史》实践教学、相关选修课实习教学和本课程创新活动,还参研了国家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中医防治心血关系系统疾病数据库研究和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参编了《张锡纯医学全书》、《张锡纯方剂学》等学术著作以及相关论文的撰写,乃至相关课题的准备、投标,参撰了《中华医史杂志》发表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版本述略”本学科专业学术论文,参加了精品课程申报和建设。

5师培规划和计划:

既有中长期的师培规划,也有中短期师培计划直至按年、学期、阶段的培养安排。如以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为主的长期宋金元医学史教学特色研究、中医信息数字化河北历代名医各家学说临床应用地方特色研究、医史馆建设完善特色研究等,中年教师高年资副教授为主的河北历代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中医肿瘤、皮肤病医史及其临床研究、河北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建设研究等;还如青年教师为主的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中医期刊数据整理分析评价研究、中医实用信息学教材编写开设选修课及其与中医科学数据工程项目与创新活动结合研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化及其与网络教学一体化研究,乃至战国秦汉晋隋唐唐理论教学实习教学特色、明清近代理论教学实习教学特色研究等等,均有2-3年的中短期计划和按年、学期、阶段的计划安排。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团队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数的比例。

4.目前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为主课程填此表)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目标

1课程定位

《中国医学史》为中医专业、针推专业及留学生乃至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是本科各专业中唯一的一门系统、全面学习掌握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的基础先导课程。

(1)正所谓“文是基础,史是楼”:

《中国医学史》是中医药这个万丈高楼的历史构架,《医古文》是中医药这个万丈高楼的基石。也就是说,“史”是中医学学习的基础结构重点,对中医学科专业的横向认识和整体把握,是我们学习“史”的目的和要求,只有掌握了“史”,才能形成完整的横向学科框架和知识结构,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认识中医学发展的规律,把握和利用规律来推动中医学更好的发展。

(2)“文、史、理”学科结构体系:

《中国医学史》作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对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不但影响着中医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中国医学史》教学的好坏对培养中医人才及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巩固乃至其一生的成就、贡献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医临床专业,《中国医学史》与我室承担的《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形成了完整的文、史、理课程结构体系。

(3)“三位一体”课程组织体系:

《中国医学史》课程组织我校已初步形成课堂教学、医史馆教学、创新活动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历来我校、院系室对《中国医学史》这门课程建设都很重视,尤其是1998年与《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相配套,在河北医科大学创立了我省第一个“医史馆”,使《中国医学史》教学形成了完整的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2002年与我室(馆)承担的国家科技部科研课题相结合,在河北医科大学首先开始本科生参加科研的创新教育活动;2003年“《医史馆》建设及其教学、科研实践”,获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医史馆》发展完善及其实习引导系统研究”,中标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2005年《中国医学史》课程创新活动进入规范发展阶段,2006年“《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及其教学、科研实践” 获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及其教育基地建设”,中标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同年,《医史馆》正式纳入中医学院实验中心系列,作为特色组成部分申报成功列入河北省中医教育实验示范中心和河北省中医专业教学创新团队系列。

2课程目标

《中国医学史》课程目标,是培养出不仅仅具有坚实的医史基础、优化的知识结构,而且具有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中国医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乃至从事中医专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同时建设以《中国医学史》为主干,以《医古文》为基础,以《中医各家学说》为升华提高,以相关选修课为辅翼的,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和时代特色的中医医史文献精品课程体系,形成完整的文、史、理课程结构体系。

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中国医学史》课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全部课程共分一个绪论,其后分8章展开全部中国医学史教学内容。

绪  论  分三节进行,分别为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医学的历史成就及中医学的学术特点,2学时。

第一章 医学的起源。重点说明医学起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同时分析了中医学的地域和人文特征,主要自学兼有讲授和辅导答疑。

第二章 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论述早期医药经验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医学术方向及其原因,主要自学兼有讲授和辅导答疑。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论述四大经典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阐明理法方药学术体系的特点和辨证论治原则及其价值,4学时。

第四章 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陈述中医各科成就,分析中医药学全面发展的历史文化原因,4学时。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介绍中医学各方面的新成就,重点论述学派争鸣和各家学说及其意义,6学时。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论述中医学达到成熟完善的形势,分析创新的医药成就及其原因和价值,6学时。

第七章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论述中医学的一般状态,介绍西医学的传入与发展,重点介绍、分析和评价中西医汇通派与中医科学化思潮,2学时兼有讲授和辅导答疑。

第八章 中医学的新生。介绍在新中国的政策条件下,中医学的新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主要自学兼有讲授和辅导答疑。

《中外医学史》中的《中国医学史》部分,内容简要,重点突出,绪论突出什么是、为什么学,如何学中国医学史。其后九章按人类早期的医药文明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基,中医学的形成变迁全面发展,中医学的繁荣昌盛争鸣创新,中医学的系统总结成熟鼎盛,中西医学的冲突汇通继续发展及当代中医药学的振兴、结合特点、现代化趋势,展现在世界医学背景下的中医学发展脉络和创新发展。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的重点

《中国医学史》课程重点,主要是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课程组织知识传授、素质、能力培养的一体化,特别是课程建设的机制化。

2课程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难点:

主要是认识和把握中医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解决办法:

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每章按内容多少分配相应学时,每章、每节均以医家、著作、朝代三个基本点为中心,以地位、特点、影响为拓展进行课堂教学。每次课均提出足以让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目的是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使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突显出来,真正达到史鉴明智,鉴往知来的效果。

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方面,以 “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之间互动)为中心,以“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为动力,以“三化”(规范化、体系化和机制化)为措施和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原则,以正确的思想观点说明历史现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充分的历史事实证明历史规律,揭示历史原因,说明中医学特点。充分利用我教研室的科研工作平台,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好创新教育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课程不填)

1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发挥医史馆的教学作用,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努力实现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

“医史馆”教学实习包括课中实习(绪论、战国秦汉、晋隋唐分六个部分实习讨论)和课末实习(宋金元、明代、近代分12个部分实习讨论),30名同学为一个实习班,每次两个学时。每次按辅导示教、实习讨论、综合讲解三个阶段实习讨论互动,每班又分5~8个小组实习讨论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实习讨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互动性。课后每名同学撰写《实验报告》和实习心得,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增强同学们的学习体会。

2实践教学的效果:

在实习教学方面,已从大班示教教学向小班教与学互动,并开始进入实习系统引导下的教师与同学互动、同学与同学互动的小班规范实习教学阶段,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与学效果。实习活动时,教师首先培训各实习小组组长,然后由各小组长组织各组同学实习,最后各小组出一名代表向其他同学总结。充分发挥广大同学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4.目前课程教学内容(实践为主课程填此表)

①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目标

②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实训或其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④考核内容与方法

⑤创新与特点


5.教学条件

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实训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条件;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1)教材使用:

①中医专业、针推专业、针康专业和留学生班选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医学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ISBN7-80156-421-9/R•421。

②中西医结合专业选用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外医学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ISBN7-80156-675-0/R•675。

(2)教材建设: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外医学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受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担任该教材副主编,主持该教材金元医学史部分编审协调,主要负责宋金元医学史基础学科发展和方药成就部分编写。

有符合要求的国家推荐使用的教材、讲义和参考书,并积极参加教材及教辅的编写工作。副主编全国规划教材和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自学考试指南相关辅导用书4部。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除丰富的《医史馆》史料供学生使用外,还将完整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每次课后拷贝到教室计算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医史馆》实践教学前也将《医史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教室计算机促进学生实习准备。

3配套实验实训教材的教学效果

已编写制定并实行《中国医学史实习指导》和《实习大纲》,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医史馆》多媒体课件已投入使用,六部分实习教学23个展柜Microsoft PowerPoint实习引导规范及其实际应用已试行。在本科各专业教学过程中使用,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4实践教学条件

本课程实践教学重点是介绍中国医药学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成就,并阐明中医学术特点,分析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医学的主要历史成就和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提高对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认识,有利巩固专业思想和培养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风范。

“医史馆”包括医药起源、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医药学全面发展、医药学各科发展与医家创新、医药学理论与实践走向成熟、近百年医药学进展七大部分展示。从远古至近代陈列了历代展品400余件,其中复制、仿制、创制文物近百件,名医等塑像、模型10余座,图片200余幅,图表10余张,历代重要医籍100余部(函),共设25个展柜,柜中平铺40余个小展台。全馆整体构建布局在展示有史以来重要中国医学史实、文物、历代著名医家、名著的基础上,突出了河北著名医家-“医祖”战国任丘扁(秦越人)、金元四大家第一家金代“河间学派”创始人、近代易县“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金代真定“补土派”创始人东垣老人李杲、元代赵州创新“阴证论”的易水学派著名医家海藏老人王好古、元代藁城易水学派著名医家曾任太医的罗天益,还突出了清代玉田著名革新医家王清任、近代盐山中西医汇通实践大家张锡纯等。

教研室有一名负责实习教学的副教授张暖老师,与主要负责医史馆建设的讲师赵润生老师共同管理。已有完整、系统、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中医医史馆》实习指导,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

5网络教学环境:

学校网络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基本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拟近期将我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与历届学生拍摄完成的《医史馆》讲解视频教学录像上网。条件成熟后将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实施网上辅导、答疑等师生在线交流。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能够提供完善的、先进的共享平台。

现已尝试利用Bulletin Board System,开展以网络为平台的师生交流互动和信息交流。电子公告栏(BBS)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登录,并在BBS站点上获得各种信息服务:发布信息、进行讨论、交流等。BBS站点的日常维护由教研室教师负责。因条件所限,暂时使用免费空间,网址为yswx.5d6d。com。


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举例说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理念、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及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举措

1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主要是以“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之间交流互动)为中心,以“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为动力,以“三化”(规范化、体系化和机制化)为措施和目标,达到使学生能够基本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目的

教学方法的目的以师生互动为主,促进课堂互动与实习互动、教师-学生互动与学生-学生互动相结合,促进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全面培养与因材施教、能力提高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课程教学与师资培养、创新活动相结合。灵活运用多形式、多类型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在教学环节和方法改革中有明显特色,效果显著。如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0308)“中医医史馆发展完善和实习引导多媒体系统”已经完成,“医史馆”六部分实习教学23个展柜Microsoft PowerPoint实习引导规范,在本科各专业教学过程中使用,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2)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互动教学(让学生相互讲解)、汉英翻译等方法等,深受学生欢迎。有的班级还组织了相关兴趣小组,在教学环节改革方面,将科研活动融入教学和相关选修课、研究生课程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科研领域,并与本科教学的8个学期、一年实习相适应,设计了四个方面、八种能力(中医药文献校勘、中医临床数据库整理与应用、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研究、中医药古文献标引应用)、五个级别、10个层次的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

同时,通过组织“医史馆志愿讲解员”选拔和“河北历代名医”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验证教学效果,从而开拓了新的考核思路和方法。

(3)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

教学过程中全体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融医德教育、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组织和学生一起开展课外活动、选修课等,如组织指导学生中医汉译英兴趣小组、中医临床数据库整理与应用兴趣小组、中医药一体化语言整理与应用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开设《中医药科学数据整理与应用》、《河北历代名医学术思想》选修课和《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校勘与标引》,学生能力提高和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中国医学史》全部12次课,1200分钟的Microsoft PowerPoint课堂教学初步应用和“医史馆”六部分实习教学18个展柜Microsoft PowerPoint实习引导规范及其实际应用,在本科各专业教学过程中使用,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4)教学方法的教改举措

教学方法的教改举措主要是通过师生课堂互动与实践互动教学为主,以达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通过开展选修课,组织同学加入到创新教育活动中来,向课程学习和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教学过程中全体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融医德教育、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组织和学生一起开展课外活动、选修课等,如组织指导学生中医汉译英兴趣小组、中医临床数据库整理与应用兴趣小组、中医药一体化语言整理与应用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开设《中医药科学数据整理与应用》、《河北历代名医学术思想》选修课和《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校勘与标引》,学生能力提高和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创新活动设计了四个方面、八种能力(中医药文献校勘、中医临床数据库整理与应用、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研究、中医药古文献标引应用)、五个级别、10个层次的学生能力培养计划。创新活动中的各类活动如“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整理与应用”、“中医临床数据库整理与应用”、“中医药一体化语言整理与应用”能很好的满足培养优秀学生和研究生的要求,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

3上课学生规模

(1)理论课:

中医专业、针推专业、针康专业100-200人;中西医结合专业100人左右。

(2)实践课:

各专业均为30人左右。

4教学手段

《中国医学史》全部12次课,1200分钟的Microsoft PowerPoint课堂教学初步应用和《医史馆》六部分实习教学23个展柜Microsoft PowerPoint实习引导规范及其实际应用,在本科各专业教学过程中使用,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2003年中标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馆发展完善和实习引导多媒体系统”研究资助课题,并与辽宁中医药大学合作完成“中国医学史多媒体教学、实习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同时应用了“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重大项目——中医古文献整理标引计算机系统”对《中国医学史》六版教材进行了规范系统标引。应用该系统以知识体、知识元理论为基础,对教材文本进行结构化、层次性标引整理,使《中国医学史》教材的结构化、层次性标引整理上了一个台阶。在电子化讲稿的形成和完善方面,进行了教材与讲稿相结合、教学与辅导相结合,特别是中医古文献整理研究与教案讲稿整理相结合的尝试,2005年获河北医科大学教案讲稿优秀奖。

5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举措

考核内容以每章、每节的医家、著作、朝代为重点,以地位、特点、影响为拓展。考核方法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以把握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为主,平时考查结合学习心得体会感想和医史最早的归纳总结,全面考核学生忌偏怪冷僻,以避免学生学习重点和方向的偏离。

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效果显著。

 


7.教学效果

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

1校外评价:

(1)山西中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教授,王晓鹤:

李渡华系河北医科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教授,曾在全国统编教材《中外医学史》(中西医结合专业)任副主编,该校医史文献教研室近年来在《中国医学史》课程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医学史教学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对于宋金元时期突出地方特色教学方面尤为突出,在全国同行中有一定影响。

在教学方面,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除创新性的与学生互教互学,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外,还注重加强《医史馆》的实践教学,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形成了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活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该课程发展作出了贡献。

(2)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教授,李成文: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长期以来,加强学科建设,积极进行《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深入探讨《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创立了三阶段实习教学模式,多次获得校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加强教材建设,积极参加编写规划教材《中外医学史》等。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科研活动、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中青年教师提高、研究生培养、本科学生因材施教三位一体师培教学科研新模式,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中国医学史》课程负责人、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李渡华教授备课一丝不苟、仔细认真,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手段开展《中国医学史》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讲课生动活泼、突出重点,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医史脉络,授课经验丰富,并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效果很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3)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副教授,李林: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中国医学史》课程经几十年的努力工作和建设,在教育理念、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师资培养等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医药院校先进水平。长期以来,该课程注重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改革以互动为核心,结合为动力向体系化、规范化、机制化方向发展;教学组织方面注重课堂师生互动与实习学生互动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能力提高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积极进行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多次获得教育教学奖励。

学科带头人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李渡华教授被全国中医高等教育研究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聘为全国规划教材《中外医学史》(第一版)副主编,主持宋金元时期教材内容的编写,在教学方面更能突出宋金元时期的地方医学特色,在全国同行中有一定影响。李教授备课一丝不苟、仔细认真,讲课生动活泼、知识准确,联系广泛、突出重点,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医史脉络,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授课经验丰富,组织力强,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效果肯定,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在师资培养方面,发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课程、多年级特点,积极探索中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机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该课程、本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

2校内评价:

(1)在后续课程评价中,多数学生能掌握大纲基本要求,掌握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学术特点、著述特点、临证特点,具有正确认识医史问题、运用医史思维的能力。

(2)在历届毕业班学生反映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并掌握了中国医学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反映我教研室教师均能做到教书育人。

(3)课程讲授效率高,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稳妥的完成全部教学任务,达到教学要求。全体教师注重教态、教法及教学内容的研讨与交流,讲课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有深度,有广度,授课时及时将本学科发展前沿及新知识新技能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优秀学生有独立思考和钻研的余地。


8.网络资源建设情况

已经使用“精品课程制作软件”初步制作课程网页( 课程建设网址 http://202.206.48.22/ec2006/C34/zcr-1.htm ),内容有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授课录象、网络课件、多媒体课件、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验指导、考核办法、参考文献等项目,正在充实、完善、改进具体内容。

计划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资源,实现网络在线师生交流,形式主要以答疑和辅导为主,开通网络留言板,便于交流互动,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和教学信息。

现已开通“医史文献教研室”网络交流平台(http://yswx.5d6d。com),探索利用Internet资源进行互动式教学与师生交流。

 


9.特色与创新

1《中国医学史》课程特色

一是巩固完善《中国医学史》三位一体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并与本室《中医各家学说》、《医古文》课程建设相衔接,突出我室课程建设特色;

二是加强扩大《中医科学数据库整理加工》相关选修课建设,与科技部“十一•五”科学数据网络共享建设相衔接,加强中医数字化研究室建设突出我院中医文献研究所建设特色www.lindalemus.com/pharm/

三是加强扩大中医历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与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衔接,并与河北医科大学“十一•五”重点学科发展和中西医并举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加强内涵建设相适应;

四是以“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之间交流互动)为中心,以“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为动力,以“三化”(规范化、体系化和机制化)为措施和目标,达到使学生能够基本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五是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语言形象通俗,能够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听好每一堂课。在讲授本门课程的同时,能够有机的将中医学的各门课程纳入介绍的范围,使学生对整个中医有初步全面地了解,并有助于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学中医,思考中医问题。能够联系临床实践,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中医这门学科的特色。

2《中国医学史》课程创新

(1)规范化

《医史馆》实习规范化——示教教师培训实习组长,同学与同学互动,最后总结讨论;

课堂教学规范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科学、规范,实施因材施教,探索试行双语教学,向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相结合方向发展;

创新教育活动规范化——以现有科技部科研课题为平台,以开展选修课和组织兴趣小组为形式,使参加人员规范化,活动内容规范化,活动形式规范化。

(2)体系化

已初步形成创新教育活动体系,理论与实践实习体系和教学体系(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相结合,课程学习和创新活动相结合,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相结合)。

(3)机制化

探索并初步建立师资培养机制,研究生导师培养机制和研究生培养机制。

 


四、今后课程整改和建设方案

1.整改和建设目标、内容、拟采取的政策措施

5-1整改和建设目标、内容、拟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计划

1整改和建设目标

我们整改和建设的目标是: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强化课堂教学、实习教学、创新活动的一体化,向课程改革机制化、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

2整改和建设内容

在建设期内,本课程力争达到教育教学与师资培养以及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规范化、体系化和机制化。形成课堂理论教学、医史馆实习与创新教育学生活动规范化;形成并完善“三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师生互动与实践师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素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实习和创新活动体系化;建立并优化人员机制,实现青年教师、研究生导师和中年教师培养机制化,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系统与时俱进增强动态性、可视性、多样性,进一步加强研究性、学术性、地方性。

3拟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计划

实现以上目标,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之外,尚需上级领导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以期加大教学投入:

(1)继续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更新教学设备,提高科研教学水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河北省中医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中,争取中医学院实验中心支持1-2年改善《医史馆》实习条件、完善实习内容;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尤其加强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和规范。在河北省中医创新团队建设中,在7年国家科技部科研子课题研究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近1-2年争取部署863计划协作项目。目前的中青年硕士2-3年每人一项科研课题,3-5年争取50%以上攻读或取得博士学位;

(3)加大力度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争取网络中心配合支持后,2-3年完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向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3-5年总结提高。

(4)建设好《医史馆》新馆,改善《医史馆》条件,扩充实习内容。现已完成总体设计草案,近期上报校国资处取得支持后1-2年完成《医史馆》新馆建设和原馆搬迁,2-3年完善总结提高。

(5)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发挥们科研课题基础好、方向稳定、层次高(连续七年承担国家科技部基础性重大科研项目: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中医临床数据库、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研究)及协作攻关可持续(已有多名中药系、针灸系和结合学院中晋高、副高晋正高、研究生参研课题)的优势,与时俱进,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科研改革,发扬成绩,纠正不足,争取成为精品课程中的精品。


2.具体实施计划

实现以上目标,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之外,尚需上级领导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以期加大教学投入:

(1)继续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更新教学设备,提高科研教学水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河北省中医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中,争取中医学院实验中心支持1-2年改善《医史馆》实习条件、完善实习内容;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尤其加强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和规范。在河北省中医创新团队建设中,在7年国家科技部科研子课题研究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近1-2年争取部署863计划协作项目。目前的中青年硕士2-3年每人一项科研课题,3-5年争取50%以上攻读或取得博士学位;

(3)加大力度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争取网络中心配合支持后,2-3年完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向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3-5年总结提高。

(4)建设好《医史馆》新馆,改善《医史馆》条件,扩充实习内容。现已完成总体设计草案,近期上报校国资处取得支持后1-2年完成《医史馆》新馆建设和原馆搬迁,2-3年完善总结提高。

(5)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发挥们科研课题基础好、方向稳定、层次高(连续七年承担国家科技部基础性重大科研项目: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库、中医临床数据库、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研究)及协作攻关可持续(已有多名中药系、针灸系和结合学院中晋高、副高晋正高、研究生参研课题)的优势,与时俱进,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科研改革,发扬成绩,纠正不足,争取成为精品课程中的精品。

 


3.网络资源建设实施计划

2008年-2009年  完成多媒体、电子教材建设,初步尝试探索网络交流;

2010年-2011年   制作并完善网络课件,开通网络留言板,实现网上答疑、布

置作业达到师生网络即时互动水平,初步实现网络教学辅导;

2012年-2013年   建立网上虚拟数字博物馆,开放网络资源,实现网络同步辅

导,完善网络教学各项功能,审核目标实现情况。


五、课程建设自评打分表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分值

(Mi)

自评等级

自评

得分

得分依据

教学

队伍

20分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8分

A

8

1获得校级成果两项,荣誉表彰两项。1)《中医医史馆》的建设与教学、科研实践,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中国医学史》教案与讲稿优秀奖;3)《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与教学、科研实践,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2006年《中医药数据中心》先进个人、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度校级先进个人;5)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管理计算机系统,国家卫生部世界银行贷款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资助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国家教委高教司第一届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优秀软件。2.教学效果历年创优、教改成果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有省“十。五”规划教育项目结题:1)创立《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医史馆教学、创新活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2)医德教育与中医诊法教学及实践研究,(0120039)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3.有副主编规划教材,并获奖励3000元:1)聘书: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4分

B

3.2

1《中国医学史》课程负责人为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讲教师为教授、硕士生导师和副教授、硕士;2.学历及年龄结构: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6名,占85.7%。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高级职称教师占43%。高级职称教师3名,平均年龄45岁;其中教授1名,年龄55岁;副教授2名,平均年龄40岁。现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占14%;50岁以上1人,占14%,35-45岁教师3名,占43%,35岁以下教师3人,占43%。3.职称结构:一支结构合理、注重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中国医学史》现有任课教师7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占 43%;讲师2名,占29 %。高级职称中担任主讲教师的教师2名,建立了主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制度;4.学缘结构:本课程教学团队7名教师中,河北医科大学毕业2名,占29%;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各1名,占71%,学缘结构合理。《中国医学史》课程建设组教师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为3人,其平均年龄为44. 7岁;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95%。教学能力较强,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高级职称教师不但进行课堂教学,而且设计指导、亲自参加实习教学。

1-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8分

A

8

1.全体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共同获得教学成果奖,成果:《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与教学科研实践,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有共同研究立项项目-河北中医药文化教育研究资助课题: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建设(06yb-29),课题负责人,河北医科大学,3年。

教学

内容

23分

2-1课程内容[1]

11分

A

11

《中国医学史》为中医专业、针推专业及留学生乃至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是本科各专业中唯一的一门系统、全面学习掌握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的基础先导课程。课程设计注重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实践教学为特色和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以教学成果为支撑形成课堂-医史馆-学生创新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2-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8分

A

8

1.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安排合理;2.确定课程的重点难点及采取的解决办法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要求。

2-3实践教学[2]

4分

A

4

1.重视本科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临床及其进一步深造的一致性;2.探索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一体化,以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数据库项目为导向开设选修课,形成了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教学

方法

手段

24分

3-1教学设计

8分

A

8

教学理念主要是以“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之间交流互动)为中心,以“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为动力,以“三化”(规范化、体系化和机制化)为措施和目标,达到使学生能够基本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1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2.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以培养动手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选修课教学方案;3.课堂学习、实习教学、选修课兼顾职业准备和终身学习要求。

3-2教学方法

8分

A

8

在教学中应用新技术,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情景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改革,因材施教,促进课堂互动与实习互动、教师-学生互动与学生-学生互动相结合,促进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全面培养与因材施教、能力提高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课程教学与师资培养、创新活动相结合。灵活运用多形式、多类型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在教学环节和方法改革中有明显特色,效果显著。如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0308)“中医医史馆发展完善和实习引导多媒体系统”已经完成,“医史馆”六部分实习教学23个展柜Microsoft PowerPoint实习引导规范,在本科各专业教学过程中使用,学生反映效果较好。

3-3教学手段

8分

A

8

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有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选修课,尤其重视选修实习课;以国家中医药科学信息共享分中心为支撑,重点探索中医临床数据科学化整理和认识。

教学

条件

15分

4-1教材及相关资料

5分

A

5

1.选修课重视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相配套;2.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信息包括网络资源信息。

4-2实践教学条件

5分

A

5

1.探索建设具有中医药文化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宣传教育基地建设;2.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4-3网络教学环境

5分

A

5

已建设并开通了课程网站和网络交流平台。1.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并及时充实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教案、课件、习题、时间知道、参考文献目录、课程试卷、教学录像等;2.引导学有余力的同学上网搜集河北古代名医资料信息,并组织比赛和重点研究。

教学

效果

18分

5-1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

6分

A

6

1.重视校内外专家教学评价,并获得好评;2.教研室及时沟通评价信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5-2学生评教

6分

A

6

1.重视学生评教指标的分析;2.教研室及时分析学生评价结果,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注意突出特色。

5-3课堂录像资料评价

6分

A

6

1.教研室组织授课录像,共同探讨体现教师教学观念、授课方法和手段的新路径;2.适时对实践教学录像,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观摩共同提高。

特色

及政

策支

80分

75

《中国医学史》课程特色:一是巩固完善《中国医学史》三位一体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并与本室《中医各家学说》、《医古文》课程建设相衔接,突出我室课程建设特色;二是加强扩大《中医科学数据库整理加工》相关选修课建设,与科技部“十一•五”科学数据网络共享建设相衔接,加强中医数字化研究室建设突出我院中医文献研究所建设特色;三是加强扩大中医历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与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衔接,并与河北医科大学“十一•五”重点学科发展和中西医并举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加强内涵建设相适应;四是以“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之间交流互动)为中心,以“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为动力,以“三化”(规范化、体系化和机制化)为措施和目标,达到使学生能够基本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五是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语言形象通俗,能够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听好每一堂课。在讲授本门课程的同时,能够有机的将中医学的各门课程纳入介绍的范围,使学生对整个中医有初步全面地了解,并有助于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学中医,思考中医问题。能够联系临床实践,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中医这门学科的特色。

20分

20

1.政策措施及时实施得力,建成河北省第一个“医史馆”:《中国医学史》课程建设进入结构性发展新阶段

1984年河北中医学院恢复建院之初就订购名医塑像、购置文物模型,特别是《中国医学史》主讲教师兼任河北省卫生志中医修志组负责人,为建设“医史馆”做了充分准备准备;河北医科大学建校之初,1996-1997年连续两年列入河北医科大学工作计划,一次性批拨建设经费8万元,于1998年建设完成河北省第一所全面反映中医药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的“医史馆”:

(1)该建设完成了“医史馆”医药起源、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医药学全面发展、医药学各科发展与医家创新、医药学理论与实践走向成熟、近百年医药学进展七大部分建设工作。

(2)从远古至近代陈列了历代展品400余件,其中复制、仿制、创制文物近百件,名医等塑像、模型10余座,图片200余幅,图表10余张,历代重要医籍100余部(函),共设25个展柜,柜中平铺40余个小展台。

(3)全馆整体构建布局在展示有史以来重要中国医学史实、文物、历代著名医家、名著的基础上,突出了河北著名医家-“医祖”战国任丘扁鹊(秦越人)、金元四大家第一家金代“河间学派”创始人、近代易县“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金代真定“补土派”创始人东垣老人李杲、元代赵州创新“阴证论”的易水学派著名医家海藏老人王好古、元代藁城易水学派著名医家曾任太医的罗天益,还突出了清代玉田著名革新医家王清任、近代盐山中西医汇通实践大家张锡纯等。

《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组充分发挥“医史馆”形象化、直观化教学基地作用,从大班示教见习教学逐步探索小班实习教学。使《中国医学史》课程建设进入课堂理论教学与“医史馆”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两位一体”结构性发展新阶段。

2.鼓励激励奖励适时有力,教学三位一体创新、教材受聘副主编:《中国医学史》课程建设进入跨越性发展新时期

在课堂理论教学与“医史馆”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两位一体”结构性发展基础上,《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组又探索“医史馆”“三阶段”实习教学新模式。又乘2002年承担国家科技部“中医古文献知识库”科研子课题东风,组织学生兴趣小组参加“本草古文献”校勘整理,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习教学、创新活动“三位一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组织新模式。

(1)2003年“医史馆建设及其教学、科研实践”获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负责人受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担任全国规划教材《中外医学史》(第一版)副主编;

(2)2004年“医史馆发展完善及其实习引导系统研究”中标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又负责协调成都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三个编委四个院校编写宋金元医学发展部分,全书于2004年全部完成脱稿,2005年正式出版应用于全国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国医学史》教学,河北医科大学西校区教学科研办公室给予奖励;

(3)2005年《中国医学史》课程负责人又临战受命担任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在全面负责教研室抓好5门课程评估的前提下,又乘2005年河北医科大学教学评估东风,研究解决医史馆实习规范化、体系化、机制化发展完善,探索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创新活动一体化发展新途径;

(4)2006年“中国医学史课程改革及其教学、科研实践”获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中国医学史》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校教务处批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购置了计算机,加强加快了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研究应用和提高,“医史馆”也正式列入实验中心系列;

(5)2007“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及其教育基地建设“中标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资助课题。校国资处明确指示把“医史馆”新馆作为西校区窗口单位建设,校教务处也批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购置了图片、图像、写真打印设备,为新馆建设作好了必要准备。

3.配合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的形成。

自评总分

综合评估得分

99.2分

特色及政策支持得分

95分

总得分

98.36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