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人体寄生虫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医学寄生虫学电子教材(人体寄生虫 第六版):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医学寄生虫学-电子教材(人体寄生虫 第六版)第十章 鞭毛虫: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医学寄生虫学:电子教材(人体寄生虫 第六版)第十章 鞭毛虫 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蓝氏贾第虫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Stile, 1915,亦称G. intestinalis 或G.duodenalis,简称贾第虫),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寄生性肠道原虫,主要寄生于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小肠,引起以腹泻和消化不良为主要症状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病(giardiasis,简称贾第虫病)。寄居于十二指肠内的滋养体偶可侵犯胆道系统造成炎性病变。1681年,荷

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蓝氏贾第虫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Stile, 1915,亦称G. intestinalisG.duodenalis,简称贾第虫),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寄生性肠道原虫,主要寄生于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小肠,引起以腹泻和消化不良为主要症状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病(giardiasis,简称贾第虫病)。寄居于十二指肠内的滋养体偶可侵犯胆道系统造成炎性病变。1681年,荷兰学者van Leeuwenhoek(1632-1723)首先在他自己腹泻的粪便内发现本虫。贾第虫感染在旅游者中流行引起的腹泻,也称“旅游者腹泻”。目前,贾第虫病已被列为全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十种主要寄生虫病之一。

【形态】

1.滋养体  呈纵切为半的倒置梨形,长约为9~21mm,宽5~15mm,厚2~4mm 。两侧对称,前端宽钝,后端尖细,腹面扁平,背部隆起。一对细胞核位于虫体前端1/2的吸盘部位。过去认为2个细胞核内各有一个核仁。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核内并无核仁结构。有前、后侧、腹侧和尾鞭毛4对,均由位于两核间靠前端的基体(basal body)发出。1对前鞭毛由此向前伸出体外,其余3对发出后在两核间沿轴柱分别向体两侧、腹侧和尾部伸出体外。鲜活虫体借助鞭毛摆动作活泼的翻滚运动。1对平行的轴柱沿中线由前向后连接尾鞭毛,将虫体分为均等的两半。1对呈爪锤状的中体 (median body )与轴柱1/2 处相交(图 10 -4 )。

2.包囊  呈椭圆形,长约8~14mm,宽7~10mm。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

明显的间隙。在碘染的标本内,未成熟包囊内含2个细胞核,成熟的含细胞核4个。胞质内可见中体和鞭毛的早期结构。

【生活史】  本虫生活史简单,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滋养体为营养繁殖阶段,包囊为传播阶段。人或动物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饮水或食物而被感染。包囊在十二指肠脱囊形成2个滋养体,后者主要寄生于十二指肠或小肠上段。虫体借助吸盘吸附于小肠绒毛表面,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在外界环境不利时,滋养体分泌囊壁形成包囊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包囊在水中和凉爽环境中可存活数天至1月之久。

【致病】

1.致病机制 贾第虫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

关。

(1)虫株致病力:人体吞入包囊后能否感染和发病与虫株致病力密切相关。Nash等(1987)报告,不同虫株具有截然不同的致病力。如,GS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接受包囊的10名志愿者均被感染,且其中5名出现了临床症状;相反,ISR株的致病力较弱,接受该虫株的5名志愿者无一受染。此外,用GS虫株的两个表达不同表面抗原的克隆株感染志愿者,接受表达72kDa表面抗原克隆株的4名志愿者均被感染,而接受表达200kDa表面抗原克隆株的13名志愿者,仅1名受染。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虫株以及同一虫株表达不同表面抗原的克隆株有不同的致病力。

(2)先天或后天血内丙种球蛋白缺乏:先天或后天血内丙种球蛋白缺乏者不仅对贾第虫易感,而且感染后可出现慢性腹泻和吸收不良等严重临床症状。有学者认为,IgA缺乏是导致贾第虫病的重要因素。胃肠道分泌的IgA与宿主体内寄生原虫的清除有关。人群中有10%的人缺乏IgA,这些人群对贾第虫易感。研究表明,贾第虫滋养体能够分泌降解IgA的蛋白酶,虫体以此酶降解宿主的IgA,因而得以在小肠内寄生、繁殖。

(3) 二糖酶缺乏:是导致宿主腹泻的原因之一。在贾第虫患者和模型动物体内,二糖酶均有不同程度缺乏。动物实验显示,在二糖酶水平降低时,滋养体可直接损伤小鼠的肠粘膜细胞,造成小肠微绒毛变短,甚至扁平。提示此酶水平降低是小肠粘膜病变加重的直接原因,是造成腹泻的重要因素。

(4)其他:虫群对小肠粘膜表面的覆盖(图 10 - 5 ),吸盘对粘膜的机械性损伤,原虫分泌物和代谢产物对肠粘膜微绒毛的化学性刺激,以及虫体与宿主竞争基础营养等因素均可影响肠粘膜的吸收功能,导致维生素B12、乳糖、脂肪和蛋白质吸收障碍。

(5)病理学改变:小肠粘膜呈现典型的卡他性炎症病理组织学改变。表现为粘膜固有层急性炎性细胞(多形核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相数目增加,绒毛变短变粗,长度与腺腔比例明显变小,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粘膜下派伊尔(Peyer patches)小结明显增生等。这些病理改变是可逆的,治疗后即可恢复。

2.临床表现   感染包囊后多为无症状带虫者。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腹泻,后者常伴有吸收不良综合征。潜伏期平均为1~2周,最长者可达45天。

急性期症状有恶心、厌食、上腹及全身不适,或伴低烧或寒战。突发性恶臭水泻,胃肠胀气,呃逆和上中腹部痉挛性疼痛。粪内偶见粘液,极少带血。幼儿病程可持续数月,出现吸收不良、脂肪泻、衰弱和体重减轻等。

部分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急性期病人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期。亚急性期表现

为间歇性排恶臭味软便(或呈粥样)、伴腹胀、痉挛性腹痛,或有恶心、厌食、嗳气、头痛便秘和体重减轻等。慢性期病人比较多见,周期性排稀便,甚臭,病程可达数年而不愈。严重感染且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患儿病程很长,常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和发育障碍。贾第虫偶可侵入胆道系统,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

【免疫】  宿主非特异性免疫,如乳汁内的游离脂肪酸、肠蠕动及肠粘膜本身对贾第虫感染均具有一定程度的防御作用。

贾第虫的抗原有表面抗原和分泌性抗原两种成分。前者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4~225 kDa;后者为虫体的排泄—分泌物。虫体表面抗原属富含半胱酸蛋白(cysteine-rich proteins,CRP),为变异体表面蛋白(variant surface protein,VSP)。表面抗原发生变异可能是虫体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一种方式。表面抗原能抵抗宿主蛋白水解酶水解作用的虫株,可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

宿主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效应对贾第虫感染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血内特异性IgG和IgM抗体通过补体(C1和C9)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可www.med126.com杀伤滋养体;肠道内特异性分泌型IgA 对虫体有清除作用;受染母乳内特异性IgG和IgA对婴儿有保护作用。宿主体内的细胞免疫反应可能是通过T细胞-抗体依赖性免疫反应介导的。

【诊断】

1.病原学诊断

(1) (1) 粪便检查:急性期取新鲜标本做生理盐水涂片镜检查滋养体。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用直接涂片碘液染色、硫酸www.med126.com浮聚或醛-醚浓集等方法查包囊。由于包囊排出具有间断性,隔日查一次,连查三次的方法,可提高检出率。

(2)小肠液检查:用十二指肠引流或肠内试验法(entero-test)采集标本。后者的具体做法是:禁食后,嘱患者吞下一个装有尼龙线的胶囊。3-4小时后,缓缓拉出尼龙线,取线上的粘附物镜检滋养体。

(3)小肠活体组织检查:借助内窥镜在小肠Treitz韧带附近摘取粘膜组织。标本可先做压片,或用姬氏染液染色后镜检滋养体。本法临床比较少用。

2.免疫学诊断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分子生物学方法

    用生物素标记的贾第虫滋养体全基因组DNA或用放射性物质标记的DNA片段制成的DNA探针,对本虫感染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CR方法也在实验研究之中。这些方法尚未广泛用于临床。

【流行】  贾第虫病呈全球性分布,据WHO估计全世界感染率为1%~20% 。本虫不仅流行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发达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均有流行。本虫在我国呈全国性分布。乡村人群中的感染率高于城市。1988-1991年间,蒋则孝等 (1997)对全国30个省(区、市)中726个县1,477,742人的调查结果表明, 贾第虫感染总感染率为2.52%, 一般为2%~10%左右。近年来,贾第虫合并HIV感染,及其在同性恋者中流行的报导不断增多。一些家畜和野生动物也常为本虫宿主,故本病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1. 传染源   从粪便排出包囊的人和动物均为贾第虫病的传染源。动物储存宿主有家畜(如牛、羊、猪、等)、宠物(如,、狗)和野生动物(河狸,beaver)。感染者的一次排便中可含4亿个包囊,一昼夜可排放9亿个包囊,而人及动物对之高度敏感。人若吞食10个具有活力的包囊即可感染。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在4oC可存活2个月,在37oC也能活4天。除3%碳酸和2%碘酒对之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外,其它一些常用的消毒剂在标准浓度下并无杀灭作用。

2.传播途径   水源传播是感染本虫的重要途径。氯气不能杀死自来水中的包囊。水源污染主要来自人或动物的粪便。人—人传播途径多见于小学、托儿所和家庭成员之间。粪—口传播方式在贫穷、人口过度拥挤、用水不足以及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更为普遍。蒋则孝等(1997)等报道,新疆、广东、河北、四川等地都有家庭聚集性感染。同性恋者肛交常导致包囊的粪—口传播。

4.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的人群对本虫均有易感性,儿童、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功能缺陷者尤其易感。Angarano 等(1997)报告,在720例伴有腹泻症状的艾滋病患者中,25例合并贾第虫感染,其中有22人死亡。

【防治原则】  消除传染源以积极治疗病人和无症状带囊者为主。加强人和动物宿主粪便管理,防止水源污染。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托儿所和幼儿园儿童共用的玩具应定期消毒。艾滋病人和其它免疫功能缺陷者,均应接受防止贾第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常用治疗药物有甲硝唑(灭滴灵)、呋喃唑酮(痢特灵)、替硝唑(tinidazole)。巴龙霉素(pramomycin) 多用于治疗有临床症状的贾第虫患者,尤其是感染本虫的孕妇。

(卢思奇)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