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生理学 > 江西中医学院 > 正文:生理学网络讲稿:泌尿
    

生理学-网络讲稿:泌尿

生理学:网络讲稿 泌尿:肾脏的排泄功能Ø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Ø肾小球的滤过功能Ø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Ø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功能Ø尿液的浓缩和稀释Ø尿生成的调节Ø排尿活动概 述 排泄的概念: 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的途径:  呼吸器官   消化道  皮肤

肾脏的排泄功能

Ø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Ø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Ø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Ø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Ø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Ø  尿生成的调节

Ø  排尿活动

概  述 

排泄的概念:

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

  呼吸器官

  消化道

  皮肤

  肾脏

肾脏的主要功能

1.泌尿功能,肾排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

2.肾能调节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

3.肾能分泌某些激素,如Epo、肾素、前列腺素等

尿的成分

水     95-97%

 无机盐

固体物 3-5%  尿素

 尿酸

 肌酐

尿的理化特性

淡黄色

密度:1.015~1.025

PH:5~7

渗透压:360~1450mosm

尿量

正常:1000~2000ml/d

多尿:>2500ml/d

少尿:100~500ml/d

无尿:<100ml/d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l  肾脏的功能结构特点

l  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脏的功能结构招生简章特点

(一)肾单位

(二)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分部肾皮质的外层和中层肾皮质的近髓层

占肾单位总数% 85-90%10-15%

肾小球体积 较小 较大

入、出球小动脉口径 入球大于出球 差异较小

出球小动脉分支   形成的毛细血管几乎 形成肾小管周围

 全部缠绕在皮质部毛细血管网和

 肾小管周围U形直小血管

髓袢短,只达外髓层深入内髓,甚至达乳头

球旁器 有,肾素含量多几乎无

主要生理功能    尿液的生成         尿的浓缩与稀释 

(三)球旁器

球旁细胞   分泌肾素,受交感神经支配

致密斑 调节肾素分泌

系膜间质细胞

(四)肾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

二、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脏血液供应特点

1、血供丰医学考研网富:安静时1200ml/min,占心输出量的1/5 - 1/4。

2、血液分布不均匀  94%在皮质 

3、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二)肾脏血流量的调节

1、肾血流的自身调节

2、肾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

尿生成的过程

1、肾小球滤过--原尿的生成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  终尿的生成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l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l  有效滤过压

l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滤过的概念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可在有效滤过压躯动下,由毛细血管进入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一)肾小球滤过率(GFR)

1、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2、测定:血浆清除率(125ml/分)

(二)滤过分数(FF)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00%

(19%)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一)滤过膜的结构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基膜层 -机械屏障的主要部位

  肾小囊上皮细胞层

(二)滤过膜通透性

1、滤过膜上孔道形成的机械屏障

2、滤过膜上唾液蛋白形成的电学屏障(负电荷)

二、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渗压)

(入)2kPa 滤过

(出)0kPa 无滤过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滤过膜的通透性及面积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  囊内压

血浆胶渗压

肾血浆流量

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l  重吸收的方式和特点

l  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一、重吸收的方式和特点

概念

  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各种溶质被管壁的上皮细胞部分或全部地重吸收回血液,此过程即为重吸收。

(一)重吸收的方式和途径

1、被动转运

  扩散、渗透、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氢泵、钙泵

  (2)继发性主动转运:联合转运 同向转运

  逆向转运

3、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转运的途径:

  (1)跨上皮细胞途径

  (2)细胞旁路途径

 (二)重吸收的特点

1、选择性

全部重吸收

部分重吸收

完全不被重吸收

2、小管功能的差异性

近曲小管是重吸收最主要的部位

3、有限性

二、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² Na+的重吸收

² K+的重吸收

² 水的重吸收

² 葡萄糖的重吸收

(一)Na+的重吸收

1、大部分在近球小管,约65 - 70%

2、主动重吸收为主

3、髓袢降支细段不能重吸收

4、髓袢升支细段是被动重吸收

(二)K+的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近曲小管

(三)水的重吸收

近球小管--与体内缺水无关(65~7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与体内缺水有关(受ADH的调节)

(四)葡萄糖的重吸收

1、部位:主要是在近曲小管

2、方式: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3、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一般为9-10mmol/L(1.6-1.8g/L)。

第四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l  H+的分泌与H+-Na+交换

l  K+的分泌与K+-Na+交换

l  H+-Na+交换与K+-Na+交换的关系

一、H+的分泌与H+-Na+交换
部位:全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H+-Na+交换的意义

1、排酸保碱:(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一个H,就产生一个HCO3-重吸收回血液 )

2、尿液酸化

3、形成铵盐随尿排出

二、K+的分泌与K+-Na+交换

终尿中K+绝大多数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出, K+顺着Na+主动重吸收所形成的管内为负的(电位差)电梯度被动扩散入管腔,所谓K+-Na+交换。

三、H+-Na+交换与K+-Na+交换的关系

酸中毒: H+-Na+交换增加

 K+-Na+交换减少  高血K+

碱中毒:H+-Na+交换减少

    K+-Na+交换增加   低血K+

第六节  尿生成的调节

l  肾内自身调节

l  神经和体液性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渗透性利尿:当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溶质浓度增高,形成的渗透压增高,从而对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结果使尿量增多的现象。

(二)球管平衡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肾小管重吸收率始终是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二、神经和体液性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下降

促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动

增加对Na+ 、Cl -和水的重吸收

(二)体液性调节

1、血管升压素(ADH)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合成部位:下丘脑视上核

释放部位:神经垂体

生理作用:

①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抗利尿。

②升压

ADH的调节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垂体系统释放ADH增多水重吸收增加,尿减少

水利尿:日常大量饮清水后,可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②循环血量的改变

(输液-循环血量增多-左心房)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进入中枢 -下丘脑-垂体系统ADH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增多-循环血量减少

(失血-循环血量减少-左心房)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进入中枢-下丘脑-垂体系统ADH增多-水重吸收增加,尿减少-循环血量增加

③其它因素

动脉血压  血压升高-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ADH减少-尿增加-血压下降

疼痛刺激与情绪紧张:可使ADH增多

心钠素:使ADH分泌减少

2、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合成与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生理作用:保Na+、排K+、保水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主动重吸收Na+,同时促进K+的排出。

醛固酮的调节:

思考题:

分析以下实验情况下尿量的变化?为什么?

1)快速输生理盐水20ml

2)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1ml

3)静脉注射50%葡萄糖3ml

4)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

5)放血

  哪些药物会使尿液改变颜色?常见有以下几种:

1、  苯妥英钠(抗癫痫药):尿色变粉红。

2、  利福平(抗结核药)、水杨酸(治关节炎药)、酚酞(治便秘药):尿呈红色。

3、  痢特灵、黄连素、四环素番泻叶(治便秘药):尿色变成深黄或橙黄;长期服用复合维生素B、核黄素:尿液也变深黄色。

4、  消炎痛(治关节炎等):尿液会呈淡绿色。

5、  对氨基水杨酸(抗结核药)、呋喃坦啶(抗泌尿道感染药)、硫酸亚铁(抗贫血药)、灭滴灵:尿液呈棕、棕褐,甚至浅黑色。

6、  美蓝(抢救食物中毒药):尿液呈蓝色。

药物引起的尿色改变其实是有些本身带颜色的药物排入尿液,把尿染上颜色了;也可能是服药后,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有颜色,进入尿液所致。停药后颜色即转为正常,不影响健康,不必为此担心。

但是,若尿液呈黑色,应与以下几种情况区别:⑴酚中毒:进入人体的酚在氧的作用下生成的对苯二酚可染黑尿液。⑵黑尿热:是恶性疟疾最严重的并发症。此时血液中出现大量游离的氧合血红蛋白等,使尿液呈黑色。⑶黑色素瘤:黑痣发生恶变所致。此瘤如转移到肝脏,黑色素成分大量入血,从尿中排出,使尿色发黑。⑷还有一种先天性疾病,身体内缺乏一种叫做尿黑酸酶的物质,不能把体内的尿黑酸转化分解而随尿排出,于是尿液中充满尿黑酸,在空气中暴露一段时间后即变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