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生理学 > 江西中医学院 > 正文:生理学网络讲稿:循环
    

生理学-网络讲稿:循环

生理学:网络讲稿 循环:血液循环概念:血液循环即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心脏---动力器官 血管---运输、分配及物质交换作用功能及意义:机体组织细胞通过正常的血液循环得以及时获取养料和O2,清除废物和CO2,从而不断维持机体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血液循环机能一旦发生障碍,组织细胞特别是一些重要器官,如脑、心等新陈代谢将受到影响,甚至危急生命。Ø心肌

血液循环

概念:血液循环即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心脏---动力器官 

血管---运输、分配及物质交换作用

功能及意义:机体组织细胞通过正常的血液循环得以及时获取养料和O2,清除废物和CO2,从而不断维持机体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血液循环机能一旦发生障碍,组织细胞特别是一些重要器官,如脑、心等新陈代谢将受到影响,甚至危急生命。

Ø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Ø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Ø  心脏的泵血功能

Ø  心音和心电图

Ø  血管生理

Ø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Ø  心、肺和脑的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l  心脏的周期性活动与心率

l  心脏泵血

l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l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l  心力贮备

一、心脏的周期活动与心率

(一)心脏周期性活动的过程

①心肌兴奋的产生及兴奋向整个心脏扩布的过程;

②由兴奋触发的心肌收缩和随后的舒张,此过程与瓣膜启闭相配合,造成心房和心室压力与容积的变化,从而推动血液的出心或入心;

③伴随瓣膜的启闭产生心音。

(二)心率

概念: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正常频率:60~100次/分

影响因素:

1.年龄:新生儿快  140次/分

2.性别:女>男

3.生理状态:劳动,体育锻炼的人较慢

4.同一个人:睡眠时慢,情绪激动、活动时快

(三)心动周期

概念: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以HR75次/分算,每个心动周期历时0.8s。

特点:

1.心房和心室各自按一定时程进行舒www.lindalemus.com/Article/张和收缩

2.心房和心室两者的活动以依一定的次序先后进行(时间关系)

3.左右心房、心室活动几乎是同步的

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40次/分钟   1.5秒

75次/分钟   0.8秒

150次/分钟  0.4秒

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与心率关系密切,心率越快,心动周期越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缩短更为显著。因此,当心率加快时,心脏休息及充盈时间缩短,使心脏泵血功能减弱。

二、心脏泵血

心脏解剖: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室瓣,动脉瓣

体循环:血→左心室→主动脉→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血→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各期变化的内容和规律是:

心室舒缩→心室内压变化→形成室与房或室与动脉之间的压力差→推动房室瓣或动脉瓣的启闭→血液出心室(射血)或入心室(充盈血)。

心脏的泵血过程及分期

1、等容收缩期:心室收缩开始,室内压增加,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未开

2、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增高,高于动脉压,半月瓣开放,血液快速进入动脉

3、减慢射血期:心室肌收缩力和室内压开始降低,射血减慢

4、等容舒张期:减慢射血期末,心室内压低于动脉内压,半月瓣关闭,但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

5、快速充盈期:当心室内压下降到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的血液迅速流入心室

6、减慢充盈期:随着心室内血液充盈,心室和心房的压力差减少,血液速度减慢

7、房缩期:心室舒张末期,心房开始收缩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一)心脏输出的血量

1、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安静状态下60~80ml )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55%~65%)

3、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每搏量×心率

4、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作为心脏功能的常用评价指标

(二)心脏作功量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一)每搏输出量

1、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staring rule)

2、心肌收缩能力:(受神经体液等因素影响)

3、后负荷(动脉血压):变化不大

(二)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

   当心率>180次/分,心舒张期短,心室充盈不足,心输出量反而减少。

五、心力储备

概念: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心输出量增加的原因:

1、心率增加

2、交感神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加

3、运动时,肌肉收缩,静脉回心血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l  心肌细胞的分类

l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l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类型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1、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   量多,收缩性,如心房肌、心室肌

2、特殊分化心的肌细胞(自律细胞)   量少,自律性,如特殊传导系统

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区、结希区)、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心肌传导细胞(蒲氏纤维)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

1、工作细胞的RP

  产生与神经纤维、骨骼肌的EP产生一致

   K外流的平衡电位

2、工作细胞的AP

去极化过程(0期):Na+内流

Na+通道激活、失活迅速,开放时间短--快通道

复极化过程(4个时期)

 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

 2期(平台期):Ca2+缓慢内流, K+外流

   是工作细胞AP的主要特征

  Ca2+通道激活、失活缓慢,开放持续时间长--慢通道

 3期(快速复极未期): K+外流

 4期(静息期): Na+- K+泵工作,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

窦房结细胞

4期自动去极化:无外来刺激作用就产即开始缓慢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又引起动作电位

0期:Ca2+内流

3期:K+外流

4期:K+外流↓,Na+内流

三、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类型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l  自律性

l  兴奋性

l  传导性

l  收缩性

一、自动节律性(自律性)

概念: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仍能够自动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心脏内的自律组织:除结区外的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自律性最高  100次/分

&nwww.lindalemus.com/wszg/bsp; 房室交界40~60次/分

  浦氏纤维<30次/分

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的活动

窦房结与潜在起搏点的关系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通过以下二种方式

1.夺获(抢先占领)

2.超驱动抑制

影响因素

1.4期自动极化速度

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3.阈电位水平

二、兴奋性

概念:心肌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

①绝对不应期:0期到复极化3期,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兴奋性为零

②局部反应期:受到刺激,只能产生局部除极,但不能形成可扩布的AP

2.相对不应期:对阈刺激不反应,对阈上刺激可产生AP,兴奋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阈下刺激就可引起AP,兴奋性超过正常

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收缩期+舒张早期)→无完全强直收缩,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充盈、泵血

影响因素

1.RP水平

2.阈电位水平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1.期前收缩(早搏):在有效不应期内,额外刺激不能引起反应,在下一次收缩之前,上一次有效不应期之后,额外刺激可以引起的一次额外收缩。

   早搏亦有不应期

2.代偿间歇:早搏之后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三、传导性

概念:AP沿心肌细胞膜向外扩布的特性

传导途径:

传导原理:局部电流学说

房室延搁现象及意义

   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停留时间较长,这一现象即为房室延搁。其意义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有利于心脏泵血

影响因素

1.不同细胞:心肌细胞兴奋传导的速度与细胞直径的粗细有关

2.同一细胞:0期除极速度与幅度

RP水平

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四、收缩性

特点

1.同步收缩

2.不产生强直收缩

3.对细胞外Ca2+有很大依赖性

第四节 心音和心电图

l  心音和心音图

l  体表心电图

一、心音

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开闭,血液的加速和减速对心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形成的涡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即为心音。

一个心动周期中,一般可听到第一、第二两个心音,部分人可听到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

S1产生原因

1.心室内压增高,房室瓣关闭及腱索张力增加发生的振动

2.心室射血时,血流冲击主动脉壁与肺动脉壁引起的振动

3.心室肌收缩引起的振动

S2产生原因

1.主动脉和肺动脉瓣的关闭

2.血流冲击动脉壁根部以及心室内振动

S3 (快速充盈音)

  血液由心房快速流入心室形成的涡流而产生的振动,青少年多见。

S4 (心房音)

   心房收缩时血液冲击心室壁而产生的

比较S1与S2

  

  S1S2

音质 低钝 高亢

音量    大  小

持续时间长  短

标志  心室收缩开始心室舒张开始

部位(最清楚)   心尖部 心底部

听诊部位:

二尖瓣听诊区-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稍内侧

三尖瓣听诊区-胸骨右缘第四肋间或胸骨剑突下

肺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

听诊次序:

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强弱、杂音

二、体表心电图

概念:兴奋在心脏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电变化综合的体表记录。

心电图的记录

记录电极放在体表,电极安放有一定规律

正常心电图图形及其意义

第五节 血管生理

l  各类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

l  血管系统中的血液动力学

l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l  微循环

l  组织液与淋巴液

l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

一、各类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壁厚、弹性好

分配血管-动脉:管壁主要由平滑肌组成,收缩性较强

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径小、血流快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管壁最薄、通透性好、数量多

容量血管-静脉:管壁较薄、管径大、易扩张

二、血管系统中的血液动力学

1、血流量(Q)

2、血流阻力(R)

3、血压:

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概念:

1、动脉血压:一般是指主动脉血压,是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2、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血压升高达最高值

3、舒张压:心室舒张,血压下低,降到最低值

4、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

5、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搏压

正常值

收缩压:90≤sBP<140mmHg

 (12.00~18.70KPa)

舒张压:60≤dBP<90mmHg

 (8.00~12.00KPa)

脉压差:30~40mmHg

 (4.00~5.33KPa)

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

2、基本因素:心室射血、外周阻力

3、缓冲因素:大动脉管壁弹性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每搏输出量

  sBP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量的多少

2、心率

3、外周阻力

  dBP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管壁弹性

  老年人管壁弹性差--sBP、dBP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二)动脉脉搏

概念: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大动脉压力和容积发生变化,引起动脉管壁周期性的起伏搏动。

意义:

 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切脉、脉象)

 西医--脉搏反映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

四、微循环

概念: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组成:7个部分(完整微循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微循环的三条通路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管壁薄,途径长,血流速慢,通透性好,有利于物质交换场所

2、直捷通路:

   简捷,很少进行物质交换,主要是使部分血液快速通过微循环返回静脉,维持正常回心血量。骨骼肌多见,

3、动-静脉短路:

   管壁较厚,途径最短,血流快,常关闭,基本无进行物质交换作用,具有体温调节作用,人的皮肤特别是手掌、足底、耳廓等处多见。

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微动脉--总闸门

微静脉--后闸门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分闸门

1、交感肾上腺素缩血管神经支配,也受全身、 局部体液因素调节

2、全身体液因素调节

3、CO2、腺苷、组织胺等局部体液因素

五、组织液与淋巴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静水压)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4、淋巴回流

(三)淋巴液

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约90%于毛细血管静脉端被重吸收,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每天生成的淋巴液2~4L

淋巴循环的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六、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

静脉血压特点:

1、压力低,没有搏动

2、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大静脉/右心房的压力

  (4~12cmH20) 反映回心血量,心脏功能

3、下肢静脉压高于上肢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心肌收缩力

3、重力和体位的影响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呼吸运动

第六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l  神经调节

l  体液调节

l  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

² 心脏的神经支配

² 血管的神经支配

² 心血管中枢

²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

起源:脊髓第1~5胸段

分布:右支--窦房结、右心房、右心室

  左支--左心房、房室交界、心室内传导束、左心室

作用:使心率增加,心跳加强,兴奋作用

原理: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NA)→作用于心肌β1受体→Ca2+内流↑

2、心迷走神经

起源:延髓的背核或疑核

作用:使心率减慢,心跳减弱,抑制作用

原理: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心肌细胞膜M受体→K+通道↑→超极化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神经

起源于胸段、腰段脊髓,支配全身小动脉

作用:小动脉收缩

原理:其末梢释放NE,作用于小动脉平滑肌α受体→小动脉收缩

2.舒血管神经(局部作用)

骨骼肌血管交感舒血管神经

唾液腺、外生殖器血管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

(三)心血管中枢

基本中枢:延髓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迷走中枢

(四)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减压反射或降压反射)

动脉血压升高→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

心交感中枢(-)

→延髓↑ →  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迷走中枢(+)

 心率↓

→ → 血压↓

心肌收缩力↓

反之亦然

2、化学感受器反射

(主动脉体、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正常情况下,对呼吸调节作用不明显,在低氧、窒息、失血、动脉血压过低、酸中毒等情况下才发生作用

二、全身性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E/A)和去甲肾上腺素(NE/NA)

来源:肾上腺髓质

性质:儿茶酚胺类

E:作用于心脏β1受体→心率↑,心跳加强→强心剂

  作用于血管:骨骼肌β2→扩张血管,  全身皮肤粘膜、内脏α→血管收缩

NE:α受体作用很强→大多数血管收缩,血压↑→升压药

2、血管紧张素

肾缺血→肾素分泌→

作用:收缩血管:全身血管容量血管

促醛固酮释放:保Na+、水→循环血量↑ 

u讨论题:

试分析以下情况下心输出量的变化,为什么?

1)心力衰竭,心跳达200次/分

2)输液500ml

3)跑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