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中药学 > 正文:中医药学概论实践指导  :验证理论性实验
    

中医药学概论-实践指导 :验证理论性实验

中医药学概论:实践指导 验证理论性实验:第一部分 验证理论性实验第一部分 验证理论性实验实验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目的】 熟悉蟾蜍(或) 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初步掌握几项基本实验操作。【实验原理】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类似,而其组织在离体状态下,易于控制和掌握,所以蛙类的神经-肌肉标本常用以研究兴奋性、兴奋过程、刺激的一些规律和特性。【实验对象】蟾蜍(或蛙)。【实验用品】 蛙类解剖
第一部分 验证理论性实验

第一部分  验证理论性实验

 

实验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实验目的】

熟悉蟾蜍(或) 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初步掌握几项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原理】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类似,而其组织在离体状态下,易于控制和掌握,所以蛙类的神经-肌肉标本常用以研究兴奋性、兴奋过程、刺激的一些规律和特性。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用品】

蛙类解剖器械一套,铜弓,培养皿,烧杯,任氏液,棉花,线等。

图1-1  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一)

A:破坏脑、脊髓的方法   B、C:剪除躯干前段及内脏  D:剥掉后肢皮肤

【实验步骤】

1.破坏脑和脊髓  取蛙或蟾蜍一只,用蛙针从枕骨大孔垂直插入,向前伸入颅腔,捣毁脑髓;向后插入椎管,捣毁脊髓。如果蛙处于瘫痪状态,表示脑和脊髓完全破坏。然后沿两侧腹部将蛙横断为上下两半。并将前半段弃去,保留后半段备用(图1-1)。

2.剥离皮肤  先剪去尾椎末端及泄殖腔附近的皮肤, 然后从脊柱的断端撕下皮肤,将

其全部剥去,直至趾端。除去内脏,将标本放在滴有任氏液的蛙板上。将手及使用过的解剖

器械洗净(图1-1)。

3.分离标本为两部分  沿脊柱正中线将标本匀称地剪成左右两半,一半浸入盛有任氏液的烧杯中备用,另一半作进一步剥制。

4.分离坐骨神经  在大腿背侧的半膜肌与股二头肌之间用玻璃分针分离出坐骨神经。注意:分离时要仔细用剪刀剪断坐骨神经的分支,向上分离至基部,向下分离到腘窝。保留与坐骨神经相连的一小块脊柱,将分离出来的坐骨神经搭于腓肠肌上;去除膝关节周围以上的全部大腿肌肉,刮净股骨上附着的肌肉,保留的部分就是坐骨神经及股骨。

  5.分离腓肠肌  在跟腱上扎一线,提起结线,剪断结线后的跟腱,腓肠肌即可分离出来。此时在膝关节下方将其他所有组织全部剪去,至此,带有股骨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完成(图1-2)。

6.标本的检验  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放置在蛙玻璃板上,用锌铜弓刺激坐骨神经,若腓肠肌迅速发生收缩反应,说明标本机能良好,制备成功。应及时移放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供实验之用。

图1-2  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二)

   1.股三头肌 2.股二头肌 3.半膜肌   4.股骨   5.腓肠肌   6. 坐骨神经

【注意事项】

1.剥制标本时,切忌用金属器械牵拉或触碰神经干。

2. 分离肌肉时应按层次剪切。分离神经时,必须将周围的结缔组织剥离干净。

3.制备标本过程中,应随时用任氏液浸湿神经和肌肉,防止干燥。

4. 切勿让蟾蜍的皮肤分泌物和血液等沾污神经和肌肉,也不能用水冲洗,否则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功能。

【思考题】

1.剥去皮肤的后肢,能用自来水冲洗吗?为什么?

2.金属器械碰压、触及或损伤神经及腓肠肌,可能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3.如何保持标本的机能正常?

  (刘海云)

 

实验2  反射弧的分析

实验目的

1.利用脊髓蛙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2.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实验原理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有规律的适应意义的反应称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受到破坏、破损,反射活动将消失。

实验对象

 蛙或蟾蜍。

实验用品

蛙类手术器械,铁支架,双凹夹,金属杆,肌夹,保护刺激电极,刺激器,棉球,纱布,丝线,培养皿,烧杯,0.5﹪硫酸溶液,小滤纸(约1cm×1cm)。

实验步骤

制备脊蛙  

方法1  取蛙一只,用粗剪刀横向伸向蛙口腔两侧口裂,剪去上方头颅,保留下颌部分,以棉球压迫创口止血,然后用肌夹夹住下颌,也可用丝线穿过蛙的下颌,悬挂在固定于铁支架的金属杆上,待蛙四肢松软后,再进行实验。

方法2  也可用探针由枕骨大孔刺入蛙颅腔捣毁脑组织,保留脊髓,以一小棉球塞入创口止血,然后用肌夹夹住下颌,也可用丝线穿过蛙的下颌,悬挂在固定于铁支架的金属杆上,待蛙四肢松软后,再进行实验。

观察项目

1.提起穿在右侧坐骨神经下的细线,剪断坐骨神经,用连续阈上刺激,刺激右后肢趾,观察有无反应。

2.分别以连续刺激,刺激右侧坐骨神经的中枢端和外周端,观察该后肢的反应。

3.以探针捣毁蛙的脊髓后再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有何反应。

注意事项

1.制备脊蛙时,颅脑离断的部位要适当,太高因保留部分脑组织而可能出现自主活动,太低又可能影响反射的产生。

2.用硫酸溶液或浸有硫酸的纸片处理蛙的皮肤后,应迅速用自来水清洗,以清除皮肤上残存的硫酸,并用纱布擦干,以保护皮肤并防止冲淡硫酸溶液。

3.浸入硫酸溶液的部位应限于一个趾尖,每次浸泡范围也应一致,切勿浸入太多。

思考题

    1.上述实验结果,哪些反应属于反射活动,哪些不属于反射活动,为什么?

2.为什么电刺激坐骨神经的中枢端,同侧和对侧后肢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刘海云)

实验3 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实验目的】

1.了解骨骼肌收缩的总和现象。

2. 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

【实验原理】

收缩是肌肉兴奋的外在表现。肌肉收缩有两种形式,即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给活的肌肉一个短暂的有效刺激,肌肉会发生一次等长或等张收缩,此称为单收缩。单收缩的全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其具体时间和收缩幅度可因不同动物和肌肉以及肌肉当时的机能状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蛙腓肠肌的单收缩共历时约0.12s,其中潜伏期约0.01s,收缩期约0.05s,舒张期约0.06s。若给肌肉相继两个有效刺激,且使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小于该肌肉单收缩的总时程,则引起肌肉的收缩可以总和起来,出现一连续的收缩,称之为复合收缩。当给肌肉一串有效刺激时,可因刺激频率不同,肌肉呈现不同的收缩形式。如果刺激频率很低,即相继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大于单收缩的总时程,肌肉出现一连串的在收缩波形上彼此分开的单收缩。若逐渐增大刺激频率,使后一个刺激总是落在前一个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的舒张期,肌肉则呈现锯齿状的收缩波形,称之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再增大刺激频率使后一个刺激总是落在前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期,肌肉将处于完全的持续的收缩状态,看不出舒张的痕迹,称之为完全强直收缩。强直收缩的幅度大于单收缩的幅度,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当保持刺激的强度和作用时间不变时,肌肉的收缩幅度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用品】

任氏液,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计算机,蛙类手术器械,肌槽,张力换能器,铁支架,双凹夹,肌动器,锌铜弓等。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方法同基础性实验1。

2.连接实验仪器装置

(1)固定标本  将肌动器固定于铁支架上,张力换能器固定在肌动器的正上方,将坐骨神经置于肌动器的刺激电极上,股骨断端固定于肌动器的小孔内,再将腓肠肌跟腱上的结扎线与张力换能器的应变片相连;调整张力换能器与肌动器的距离,保持连线的垂直和适宜的紧张度。

(2)仪器连接  张力换能器与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输入通道相连;系统的刺激输出与肌动器上的刺激电极相连。

3.定制实验,记录肌肉收缩曲线

(1)打开计算机,启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点击菜单“实验模块”,按计算机提示逐步进入“骨骼肌收缩活动”的实验项目。设置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适当的实验参数。

(2)记录肌肉收缩曲线,观察肌肉收缩的强度与兴奋性。

【观察项目】

1.找出最大刺激强度  先给标本单个弱刺激,然后逐步增大刺激强度,直到刚能描记出收缩曲线时,此时的强度为阈强度。低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继续增大刺激强度,可记录到收缩曲线逐步升高的曲线图,直到最后收缩曲线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即为最大收缩,达到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强度。

2.单收缩  用阈上刺激作用于坐骨神经,刺激频率较低时,描记出连接的单收缩曲线。

3.不完全强直收缩  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描记出锯齿状的不完全强直收缩。

4.完全强直收缩  继续逐次增加刺激频率,描记出平滑的完全强直收缩曲线。

【注意事项】

1.剥皮后需将手及用过的器械洗净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2.用玻璃分针去除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避免用力牵拉神经或用金属器械夹捏神经,以防神经受损。

3.标本制成后须放在任氏液中浸泡数分钟,使标本兴奋性稳定。

4.每次连续刺激一般不超过3s~4s,每次刺激以后必须让肌肉有一定的休息时间(0.5min~1min),以防标本疲劳。

5.  用最大刺激强度刺激时,不能刺激过强而损伤神经。

【思考题】

1.分析讨论肌肉发生收缩总和的条件与机制。

2.分析讨论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条件与机制。

  (刘海云)

实验4  红细胞比容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测定红细胞比容的方法。

【实验原理】

将定量的抗凝血灌注于特制的毛细玻璃管中,定时、定速离心后,有形成分和血浆分离,上层呈淡黄色的液体是血浆,中间很薄一层为灰白色,即白细胞和血小板(或栓细胞),下层为暗红色的红细胞,彼此压紧而不改变细胞的正常形态。根据红细胞柱及全血高度,可计算出红细胞在全血中的容积比值,即为红细胞比容(压积)。

【实验对象】

人。

【实验用品】

草酸盐抗凝剂(0.8g草酸钾·H2O1.2g草酸銨·H2O 甲醛1ml 蒸馏水至100ml)或10 g·L-1肝素,橡皮泥或半融化状态石蜡,75﹪酒精,毛细玻璃管(内径1.8mm,长75mm)或温氏分血管,酒精灯,水平式高速毛细管离心机(或普通离心机),天平,注射器,长针头,干棉球,刻度尺(精确到mm)。

【实验步骤】

1.微量毛细管比容法

(1)以抗凝剂湿润毛细管内壁后吹出,让壁内自然风干或于60℃~80℃干燥箱内干燥后待用。

(2)取血 常规消毒,穿刺指(或尾)尖,让血自动流出,用棉球擦去第一滴血,待第二滴血流出后,将毛细管的一端水平接触血滴,利用虹吸现象使血液进入毛细管的2/3(约50mm)处。

  (3)离心  用酒精灯熔封或橡皮泥、石蜡封堵其未吸血端,然后封端向外放入专用的水平式毛细管离心机

2.温氏分血管比容法

(1)取大试管和温氏分血管各一支,用抗凝剂处理后烘干备用。

(2)取血  可采取静脉取血或心脏取血,将血液沿大试管壁缓慢放入管内,用涂有凡仕林的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缓慢颠倒试管2~3次,让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制成抗凝血。

(3)用带有长注针头的注射器,取抗凝血2ml将其插入分血管的底部,缓慢放入,边放边抽出注射针头,使血液精确到10cm刻度处。

(4)离心。

观察项目】

1.微量毛细管比容法  以12000r·min-1的速度离心5min,届时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红细胞柱和全血柱高度(单位mm)。计算其比值,即得出红细胞比容。

2.温氏分血管比容法  将分血管以3000r·min-1离心30min,取出分血管,读取红细胞柱的高度,再以同样的转速离心5 min,再读取红细胞柱的高度,如果记录相同,该读数的1/10即为红细胞比容。

【注意事项】

1.选择抗凝剂必须考虑到不能使红细胞变形、溶解。草酸钾使红细胞皱缩,而草酸銨使红细胞膨胀,二者配合使用可互相缓解。鱼类多用肝素抗凝。

2.血液与抗凝剂混合、注血时应避免动作剧烈引起红细胞破裂。

3.用抗凝剂湿润的毛细玻璃管(或温氏分血管)内壁后要充分干燥。血液进入毛细管内的刻度读数要精确,血柱中不得有气体。

【思考题】

1.测定红细胞比容有哪些实际意义?

2.吸血入毛细管时如何防止有气泡?

  (刘海云)

实验5  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的方法。

【实验原理】

血液加抗凝剂后,吸入一血沉降管内,静置一小时后,观察红细胞下沉的mm 数,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它是以血浆层的高度来决定,血浆层越高,表示沉降率越快。红细胞沉降率的正常标准,随测定方法而异。如成年人血液的正常沉降率,韦氏法:男 0mm~15mm/h、女 0mm~20mm/h;潘氏法:男 5mm~10mm/h、女 6mm~12mm/h。红细胞的沉降明显分成三个时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簇,迅速下沉及最后聚集。缗钱状是红细胞叠连成串,红细胞的形态未引起不正常。红细胞的大小和数目影响聚集期。贫血症患者的沉降率增加;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沉降率减少;月经及怀孕期的沉降率比正常高。

【实验对象】

 家

【实验用品】

5ml注射器一个,8号针头,酒精棉球,血沉降管,血沉降管架,小表面皿,5﹪柠檬酸钠,定时钟。

【实验步骤】

1.血沉管的刻度由上至下为 0mm~100mm,内径1mm,容积约0.15ml。刻度“0”处有“K”标志,50mm处有“P”标志。用前先以5﹪柠檬酸钠冲洗一次。

2.吸5﹪柠檬酸钠至刻度“P”处,吹入小表面皿中。

3.从家兔静脉采血,擦去第一滴血,将血沉管两次取血至刻度“K”处,迅速吹入有抗凝剂的小表面皿中,充分混合。

4.以血沉管吸取表面皿中混匀的抗凝血液至“K”处,擦净管尖血液,直立并固定于血沉管架上。

5.一小时后观察结果,记录血沉管中血浆层的高度。

【观察项目】

1.从定时钟记时开始,观察沉降管内血浆层的高度。至沉降管静置1小时为止,立即观察此刻沉降管内血浆层的高度,记下数值,此值即为ESR值,读取ESR值时,若红细胞上端成斜坡或成尖峰形时,应选取斜坡部分的中间水平为确定值。

2.填写ESR测定报告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ESR值。

【注意事项】

1.本实验应该在室温条件(20℃~25℃)下进行,以排除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2.若进行人体测试,必须坚持严格的注射器和针头消毒制度的程序。

3.采用颠倒试管法混匀血液与抗凝剂一般为3~4次,并避免剧烈震荡,以免破坏红细胞,影响实验结果。

4.向沉降管注血时,沉降管内不能有气体混入。

【思考题】

1.引起红细胞沉降的原理是什么?

2.论述各种影响ESR的因素?

 (刘海云)

实验6  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

【实验目的】

1.学习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方法。

2.加深对细胞外液渗透张力在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重要性方面的理解。

3.观察不同因素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悬浮于等渗NaCl溶液中,其形态不变。若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则发生膨胀破裂,此现象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但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抵抗力,其大小可用NaCl溶液浓度的高低来表示。将血液滴入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现象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血液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力(正常为0.42﹪~0.46﹪NaCl溶液)。出现完全溶血现象时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正常为0.28﹪~0.32﹪NaCl溶液)。前者代表红细胞的最大脆性(最小抵抗力),后者代表红细胞最小脆性(最大抵抗力)。生理学上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不能跨过细胞膜的微粒所形成的力,但等渗溶液并不一定是等张溶液(如1.9﹪的尿素溶液)。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用品】

试管架,小试管10支,载玻片,盖玻片,注射器,8号注射针头,棉签,1﹪NaCl溶液,蒸馏水。

【实验步骤】

1.配制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  取口径相同的干洁小试管10支,分别编号排列在三个试管架上,按下表所示的配置方法和药物剂量,分别向各试管内加入1﹪NaCl溶液和蒸馏水,便配制好不同浓度的NaCl低渗盐溶液,每管总量均为2ml。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表2-1)。

表1-1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NaCl (ml)

0.90

0.65

0.6

0.55

0.5

0.45

0.40

0.35

0.30

0.25

蒸馏水(ml)

0.1

0.35

0.4

0.45

0.5

0.55

0.6

0.65

0.70

0.75

NaCl溶液浓度(﹪)

0.9

0.65

0.6

0.55

0.5

0.45

0.40

0.35

0.30

0.25

2.采血并滴入试管  首先采用干燥的2ml注射器,从家兔的耳缘静脉采血。然后,向每一个试管滴入1滴血液,并用各试管的低渗NaCl溶液与血液充分混合,在室温下放置1小时。

【观察项目】

1.观察不同浓度低渗NaCl 混合液的颜色和透明度,以确定发生溶血时的NaCl溶液的浓度。

2.试管内液体有明确的颜色分层现象,即上层为近于无色或极淡红色,而下层为浑浊红色,表明红细胞没有溶解。

3.若试管内液体的上层出现透明红色,而下层为混浊红色,表明部分红细胞破坏和溶解,为不完全溶血。注意观察开始出现不完全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即可确定为红细胞的最小渗透抵抗力,也即红细胞的最大渗透脆性。

4.若试管内液体完全变为透明色,表明红细胞完全破坏和溶解,即完全溶血。引起完全溶血的最低NaCl溶液浓度,即可确定红细胞的最大渗透抵抗力,也即红细胞的最小渗透脆性。

5.记录红细胞的参透脆性范围,即开始出现不完全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和完全溶血的最低NaCl溶液浓度。

【注意事项】

1.每支试管内血液滴入量应准确无误(只加一滴)。

2.确保每支试管NaCl溶液的浓度、容量准确。

3.小试管必须清洁、干燥。

4.观察结果时应以白色为背景。

【思考题】

1.为什么红细胞在等渗的尿素溶液中迅速发生溶血?

2.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有何临床意义?

3.同一个体的不同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不一样,为什么?

  (刘海云  朱大诚)

实验7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目的】

以血液凝固时间作为指标,熟悉血液凝的固影响因素,加深对生理止血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用品】

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肝素(8U/ml),2﹪草酸钾溶液,生理盐水,液状石蜡,肺组织液(取大鼠肺剪碎,洗净血液,浸泡于3~4倍量的生理盐水中,过滤收集的滤液即成肺组织液,存冰箱中备用),免手术台,常规手术器械,动脉夹,动脉插管(或细塑料导管),注射器,试管8支,小烧杯2个,试管架,竹签1束(或细试管刷),秒表。

【实验步骤】

1.麻醉和固定  耳缘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ml/kg的量,将兔麻醉,仰卧固定于兔手台上。

2.颈部手术  正中切开颈部,分离左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用线结扎阻断血流,近心端夹上动脉夹。在靠近左总动脉远心端斜向近心端剪一小切口,插入动脉插管(或细塑料导管),结扎导管以备取血。

【观察项目】

1.取兔动脉血10ml,注入两个小烧杯内,一杯静置,另一杯用带有橡皮刷的玻棒或竹签(也可用小号试管刷)轻轻搅拌,数分钟后,玻棒或竹签上结成红色血团。用水冲洗,观察纤维蛋白形状。然后比较两www.med126.com杯的凝血情况。

2.打开动脉夹,准备好的每支试管中滴入兔血2ml,即刻开始计时,每隔15 s 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所经历的时间。6、7、8号试管加入血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两次,使血液与药物混合。观察血液是否发生凝固及发生凝固的时间,把结果纪录于表2-2中。

表1-2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8

实验条件

对照管

棉花少许

石蜡油

置于冰水烧杯中

置于37℃温水烧杯中

肝素8U

草酸钾1ml

肺组织液0.1ml

凝血时间

3.如果加肝素和草酸钾的试管不出现血凝,可再向两管内分别加入0.025 mol•L-1的CaCl2溶液2~3滴,观察血液是否发生凝固?

【注意事项】

1.采血的过程尽量要快,以减少计时的误差。对比实验的采血时间要紧接着进行。

2.判断凝血的标准要力求一致。一般以倾斜试管达45度时,试管内血液不见流动为准。

3.每支试管口径大小及采血量要相对一致,不可相差太大。

【思考题】

1.肝素和草酸钾皆能抗凝,其机理一样吗?为什么?

  2.如何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试阐明机理。

3.分析上述各因素影响凝固时间的机制。

4.正常人体内血液为什么不发生凝固?

5.如何认识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刘海云  朱大诚)

实验8  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测定出血、凝血时间的方法。

【实验原理】

出血时间是指从出血时起至血液在创口停止流出时止所需的时间,用以检查凝血过程是否正常。凝血时间是指从血液流出体外时起至凝固时止所需的时间,用以检查血凝过程的快慢。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用品】

消毒采血针,秒表,小滤纸条,酒精棉球,碘酒,毛细玻璃管(长约10cm,内径0.8mm~1.2mm)。

【实验步骤】

   1.出血时的测定用酒精棉球将耳垂皮肤消毒,再用无菌干棉球擦干。用采血针刺入皮肤约2mm~3mm 深,让血流自然流出,勿用手挤压。

   2.凝血时的测定  毛细管法穿刺耳垂,让血自然流出。

【观察项目】

1.出血时的测定  从穿刺后开始每隔半分钟用滤纸吸去血滴一次(不要触及皮肤),直到血流停止,计数血滴可知出血时间。通常第一滴血血迹直径应在 1cm~2cm。此法正常值为1min~3min。

2.凝血时的测定  擦去第一滴血。 用毛细玻璃管吸取第二滴血,直至充满管腔为止,立即记录时间。每隔半分钟折断毛细玻璃管一小段,约5mm~10mm,直至两段玻管之间有血丝连接时,表示血液已经凝固,此段时间即为凝血时间。正常值为2min~7min。

【注意事项】

1.测定时,最好将毛细管两端用胶泥封闭,置于37℃水中,以保持温度恒定。

2.针刺前务必对穿刺局部作好消毒,不可草率。

【思考题】

1.血液从伤口流出,为什么会凝固?

2.测定止血与凝血时间有何实际意义?

 (刘海云)

实验9  ABO血型鉴定

【实验目的】

1.学习辨别血型的方法。

2.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 ABO 血型鉴定的原理。

【实验原理】

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外表面存在的特异性抗原(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来确定的,这种抗原或凝集原是由遗传决定的。抗体或凝集素存在于血清中,它与红细胞的不同抗原起反应,产生凝集,最后溶解。故临床上在输血前必须注意鉴定血型,以确保安全输血。通常输血反应中大多数注意 ABO 血型系统。

【实验对象】

正常人。

【实验用品】

显微镜,载玻片,刺血针,消毒牙签,A 型和 B 型标准血清,生理盐水,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

1.取一块清洁玻片,用蜡笔划上记号,左上角写 A 字,右上角写 B 字。

2.用小滴管吸 A 型标准血清(抗 B)一滴加入左侧,用另一小滴管吸 B 型标准血清(抗 A)一滴加入右侧。

3.穿刺手指取血,玻片的每侧各放入一小滴血,用牙签搅拌,使每侧抗血清和血液混和。每边用一支牙签,切勿混用。

 图1-3  玻片法鉴定ABO血型

【观察项目】

载玻片静置室温下10min~15min 后,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假如只是A 侧发生凝集,则血型为 B 型;若只是B 侧凝集,则为 A 型;若两边均凝集,则为AB 型;若两边均未发生凝集,则为 O 型。这种凝集反应的强度因人而异,所以有时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确定是否出现凝集,血型判断(图1-3)。

【注意事项】

1.消毒棉球,采血针应进行高压灭菌消毒。

2.对受试者的采血处消毒要严格认真,采血动作要轻巧。

3.采血针刺后的第1、2滴血,要用消毒棉球檫去,弃之不用,要采用随后流出之血液。

【思考题】

1.根据自己的血型,说明你能接受和输血给何种血型的人,为什么?

2.如何区别血液的凝集与凝固,其机理是否一样?

3.输血前为什么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刘海云 朱大诚)

 

 

实验10  人体心音听诊

 

【实验目的】

学习心音听诊的方法,识别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

【实验原理】

心音是由心脏瓣膜关闭和心肌收缩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用听诊器在胸壁前听诊,在每一心动周期内可以听到两个心音。第一心音:音调较低(音频为25~40次/s)而历时较长(0.12s),声音较响,是由房室瓣关闭和心室肌收缩振动所产生的。由于房室瓣的关闭与心室收缩开始几乎同时发生,因此第一心音是心室收缩的标志,其响度和性质变化,常可反映心室肌收缩强、弱和房室瓣膜的机能状态。第二心音:音调较高(音频为50次/s)而历时较短(0.08s),较清脆,主要是由半月瓣关闭产生振动造成的。由于半月瓣关闭与心室舒张开始几乎同时发生。因此第二心音是心室舒张的标志,其响度常可反映动脉压的高低。

【实验对象】

人。

【实验用品】

听诊器或心音放大器。

【实验步骤】

1.受试者安静端坐,胸部裸露。

2.检查者带好听诊器,注意听诊器的耳件应与外耳道开口方向一致(向前)。

以右手的食指、拇指和中指轻持听诊器胸端紧贴于受试者胸部皮肤上,听诊顺序依次由左房室瓣听诊区(左侧第5肋间与锁骨中线交点稍内侧)→主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肺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右房室瓣听诊区(胸骨右缘第4肋间或胸骨剑突下)(图1-4)。

【观察项目】

仔细听取心音,注意区分两心音。如难以区分两个心音,可同时用手指触诊心尖搏动或颈动脉脉搏,此时出现的心音即为第一心音。然后再从心音音调高低、历时长短认真鉴别两心音的不同,直至准确辨别为止。

 

   图1-4 心脏瓣膜听诊部位示意图

 

【注意事项】

1.实验室内必须保持安静,以利听诊。

2.听诊器耳件应与外耳道方向一致。橡皮管不得交叉、扭结,管切勿与它物摩擦,以免发生摩擦音影响听诊。

3.如呼吸音影响听诊,可令受试者暂停呼吸片刻。

【思考题】

1.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有何临床意义?

2.试比较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有何不同?

 (崔艳茹)

实验11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正确的人体动脉血压测量方法。

2.了解动脉血压间接测量法的原理。

【实验原理】

1.动脉血压基本原理

血压(blood pressure)是指血管内血液对单位血管面积的侧压力或侧压强。生理学所说的正常血压是指主动脉血压。血压形成首先需要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适当充盈,在此基础上,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值,称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所降至的最低值,称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正常情况下,收缩压小于或等于140mmHg,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下收缩压通常为100mmHg~120mmHg,舒张压为60mmHg~80mmHg。

2.间接测量血压的原理

动脉血压(简称血压)是指动脉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强。测量血压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间接法最常用的是听诊法(auscultatory method),利用充气袖带自肢体外加压以压闭深部动脉,然后逐渐放气减压,并根据袖带下缘动脉中血管音(Korotkoff sounds柯氏音)的产生和变化来判断血管外压力与血管内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平衡情况,从而间接测定血压。

【实验对象】

人。

【实验用品】

血压计和听诊器。

【实验步骤】

1. 熟悉血压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受试者取坐位,手臂裸露,平放伸置桌上,手心向上,静坐5分钟以上(图1-5)。

3.袖带下缘距肘窝上方2cm~3cm,松紧适宜。

4.检查者戴好听诊器,方法同综合性实验15,将听诊器的胸件置于肘窝内侧肱动脉搏动处。

5.给袖带加压,待肱动脉搏动消失,再将汞柱升高20mmHg~30mmHg。

【观察项目】

1.开始缓慢放气,以2mmHg~4mmHg/秒的速度减压,仔细听诊,当听到第一个搏动声音时血压计上的数值为收缩压。

2.继续放气减压,声音则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先由低而高,而后又由高变低,最后声音完全消失。在声音突然变低的那一刻,血压计上所指的刻度值即为舒张压(图1-6)。

【注意事项】

1. 室内必须安静。

2. 绕袖带部位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以避免重力影响。

3. 袖带松紧适度,以刚好能插入两个手指为宜,过紧时可能人为加压,过松则橡皮袋充气后,其实际加压幅度显著减少,由于橡皮袋的伸展而有压力损失,测定值因而可显著偏高。

4. 充气压迫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引起全身血管反射性收缩而使血压升高。

5. 听诊器胸件不能过强地压住肱动脉,以免因此而发生的动脉音导致判断错误。

6. 一般应测2次~3次,以两次比较接近的数值为准,取其平均数,或收缩压取上值,舒张压取下值。

7. 左右肱动脉有5mmHg~10mmHg压力差,测血压应固定一侧,不要随意改变。

8. 在减压过程中有时可能出现血管音暂时消失,随后又重新出现,称无音间隙。可在袖带充气前,举起上臂,促进静脉回流后再进行充气、放气操作,此时无音间隙就不再出现。

&www.lindalemus.com/yaoshi/nbsp;
 


图1-5 血压测量姿势示意图    图1-6血压计测量人体动脉血压方法示意图

 

【思考题】

1. 柯氏音的变化规律?

2. 引起动脉血压测量误差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 特殊情况下如休克时的血压测量?

 

   (崔艳茹)

 

实验12  人体心电图的描记

 

【实验目的】

1.学习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和心电图波形的测量方法。

2.了解人体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实验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曲线图形。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浦肯野氏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心脏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心电图在临床应用很广,它对心率失常、心肌梗死、房室肥大及心肌损伤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实验对象】

人。

【实验用品】

心电图机,诊断床,导电糊,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

1.受试者安静平卧,全身肌肉松弛。

2.接好心电图机的电源线、地线和导联线。接通电源,预热5min。

3.安放电极把准备安放电极的部位先用酒精棉球脱脂,再涂上导电糊,以减小皮肤电阻。电极应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位,一般两臂应在腕关节上方(屈侧)约3cm处,两腿应在小腿下段内踝上方约3cm处。然后用绑带将电极扎上,务使电极与皮肤接触严紧,以防干扰与基线飘移。

4.连接导联线按所用心电图机之规定,正确连接导联线。V1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V2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V4在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V3在V2和V4之间,V5在左腋前线第5肋间(图1-7)。四肢连接方法为:上肢分别为左黄和右红;下肢分别为左绿和右黑。

图1-7 胸导联电极按放示意图  图1-8正常心电图的波形

5.调节基线旋动基线调节钮,使基线位于适当位置。

6.输入标准电压打开输入开关,使热笔预热10min后,重复按动1mV定标电压按钮,再调节灵敏度(或增益)旋钮,标准方波上升边为10mm。开动记录开关,记下标准电压曲线。记录I、II、III、aVR、aVL、aVF(图1-9、10)、V1、V2、V3、V4、V5导联的心电图。取下心电图纸,进行分析。典型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如图1-8所示。

【观察项目】

1.波幅和时间的测量

(1)波幅  当1mV的标准电压使基线上移10mm时,纵坐标每一小格(1mm)代表0.1mV。测量波幅时,凡向上的波形,其波幅自基线的上缘测量至波峰的顶点,凡向下的波形,其波幅自基线的下缘测量至波峰的底点。

(2)时间  心电图纸的走速由心电图机固定的马达所控制,一般分为25mm/s和50mm/s两档,常用的是25mm/s。这时心电图纸上横坐标的每小格(1mm)代表0.04s。

2.波形的辨认和分析

(1)心电图各波形的分析  在心电图记录纸辨认出各导联的p波、QRS综合波和T波,并根据各波的起点确定P-R间期和Q-T间期。

(2)心率的测定  首先测量相邻两个心动周期P波(或相邻两个R波)的间隔时间T。T代表心动周期的长短,可取6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来计算心率。

  心率=60/T(次/min)

(3)心电图各波段的分析测量  选择一段I导联基线平稳的心电图,测量p波、QRS综合波和T波的时程、电压、以及P-R间期和Q-T间期的时程。

  图1-9 标准导联示意图

图1-10 加压肢体导联示意图

【注意事项】

记录时如果出现干扰,应检查地线是否接好,导联电极是否松动,被检查者肌肉是否放松。

【思考题】

1.说明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如果P-R间期延长而超过正常值,说明什么问题?

2.为何不同导联所记录的心电图在波形上有很大的区别?

3.P-R间期与Q-T间期的正常值与心率有什么关系?

  (崔艳茹)

 

实验13  肠系膜微循环的观察

 

【实验目的】

观察蟾蜍肠系膜微循环中各类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

【实验原理】

微循环区域是血液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在组织较薄的部位(如蟾蜍肠系膜),易于透光,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微循环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血流情况。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用品】

蛙类手术器械,显微镜,玻璃板或载玻片,塑料杯或玻璃杯(直径7 mm~8mm、高3 mm~4mm边缘光滑)或蛙循环板(带孔的薄木板,孔直径2.5cm~3.0cm),2ml注射器,滴管,大头针,任氏液。

【实验步骤】

1.破坏脑和脊髓  方法见基础性实验13。

2.将已破坏脑和脊髓的蟾蜍背位置于蛙循环板上,使腹部靠近循环板孔,再将载玻片的一端靠腹部并盖在循环板上,用手术镊提起靠近循环板的腹部皮肤,右手用手术剪在蟾蜍右侧腹壁剪一长约1.5cm的纵向开口,轻轻拉出小肠袢,用两个大头针轻轻固定需要观察的小肠段两端并暴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肠系膜的血液循环(图1-11,图1-12)。

    

图1-11暴露小肠袢  图1-12显微镜下可观察肠系膜的血液循环

 

【观察项目】

在低倍显微镜下,分辨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观察其中血流速度、特征以及血细胞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表1-3)。

表1-3 低倍镜下动脉、静脉、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的区别

类别

动脉

小动脉

毛细血管

小静脉

静脉

血管壁

厚,有肌层

薄,有平滑肌

极薄,透明或看不到

薄,膜状

有肌层

血管口径

极小,只见有一个红细胞通过

血流方向

由主干向分支

由主干向分支

由小动脉向小静脉

由分支向主干

由分支向主干

血液颜色

鲜红

鲜红

红黄透亮

暗红

暗红

血流速度

快,有轴流,有搏动

快,有搏动

慢,在真毛细血管内,可见一个一个红细胞变形通过,时走时停

较慢,血流均匀

快,血流均匀

【注意事项】

1.提夹腹壁肌时只能夹肌层,不能牵连内脏器官。

2.手术操作要仔细,避免出血造成的视野模糊。

3.试验中,应滴加适量的任氏液,以免标本干燥。

【思考题】

1.为什么不同血管中血液流动状态不同?

2.动脉血流为什么有轴流和壁流?

  (崔艳茹)

 

实验14  胸膜腔内压的观察

【实验目的】

1.学习测定胸膜腔内压力的方法。

2.观察呼吸运动过程中胸膜腔内负压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

正常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低于外界的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胸内负压形成的主要条件有胸膜腔的密闭性和肺的回缩力。在呼吸过程中,由于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引起肺扩张和回缩,肺的回缩力随肺的扩张而增大,随肺的回缩而减小,这样,表现为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呼气时则相反。而当人工气胸时,胸膜腔的密闭性受到破坏,胸膜腔内的负压消失,肺的扩张也受到影响。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用品】

生物医学实验处理系统,压力换能器,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气管插管,20ml注射器,50cm长的橡胶管1根,20﹪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纱布和线,胸腔内插管,水检压器。

【实验步骤】

1.动物手术

(1)麻醉与固定  用20﹪氨基甲酸乙酯进行麻醉,剂量为1g/kg体重。经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待兔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颈部手术  作颈正中切口,气管插管。

(3)胸部手术  将兔右侧胸部(相当于右腋前线第4、5肋间区域)的皮毛剪去,然后将胸内插管针头于右腋前线上的第4、5肋间处、沿第5肋骨上缘穿过胸壁,插入胸膜腔,当看到水检压器水柱随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时,说明插管针头已进入胸膜腔,应停止进针,并固定针头的位置(图1-13)。

接压力换能器

 

检压计

 

图1-13 胸膜腔内压的直接测量

2.实验装置与连接

(1)胸腔内插管的导管通过一“Y”管分别与水检压计和一压力换能器相连,压力换能器的输入连线连至生物医学实验系统的CH1,注意水检压计的零点应与胸壁插入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2)启动计算机,进入生物医学实验处理系统主界面,从实验模块中找出呼吸运动项目,调节适当的灵敏度和扫描速度。

(3)实验中注意一方面观察计算机显示的曲线变化,另一方面观察从水检压计上读取的数据并做好记录。

【观察项目】

1.观察实验条件下平静吸气和平静呼气时,胸内负压的数值。

2.用力或加强呼吸时胸内负压的变化:将50cm 长的橡胶管套上气管插管的侧管上,以增大呼吸的无效腔,使动物出现用力呼吸,观察此时吸气和呼气时,胸内负压的数值。

3.憋气时胸内压的变化:分别在呼气末、吸气末及手堵住气管插管的侧管开口,使兔不能吸入或呼出气体而造成憋气,观察此时胸内负压的变化。

【注意事项】

1.胸膜腔穿刺时,不宜用力过猛,以免造成肺组织损伤出血。

2.进行憋气实验时,应注意憋气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动物死亡。

【思考题】

1.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为什么始终低于大气压?

2.憋气时,胸膜腔内压有何变化?是否可以高于大气压?为什么?

   (崔艳茹  朱大诚)

实验15  人体体温测量

 

【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体温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 有深部温度及表层温度之分, 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由于深部温度不易测试, 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直肠等处温度来代表机体体温。

【实验对象】

人。

【实验用品】

水银体温计,75﹪酒精,红外热像仪。

【实验步骤】

1.接触式测温法(水银体温计)

(1)测体温时,要先把体温计上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后再用。

(2)测腋下温度时,要先擦去腋窝的汗,再把体温计有水银的一头放入腋部中央夹紧,10min后取出。

(3)测直肠的温度时,用肛门体温计。测温时,要将其慢慢地插入肛门3cm~4cm。测量时间3min~5min。使用后要用肥皂水洗净。但腹泻便秘的病人不要应用此法。

(4)在口中测体温比腋下更准确。首先要把体温计洗净,水银部分用冷水蘸蘸再放入口中。要把体温计斜放在舌系带旁,测体温时轻轻地闭住嘴,不要说话。

2.非接触式测温法(红外热像仪)

测量时需保证检测距离3m~5m, 被检者正面对准镜头1s即可。

【观察项目】

1.记录腋下体温值。

2.记录口腔体温值。

3.记录直肠体温值。

注意事项

1.看体温计数字时,应横持体温计缓慢转动,取水平线位置观察水银拄所示温度刻度。

2.若是午后发烧的话,夜里一定要再测一次,第二天早晨起床也一定要再测一次。

3.测量的体温要记录下来,提供给医生,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4.体温计用完之后,最好用75﹪的酒精消毒。传染病病人用过的体温计,更应消毒。

【思考题】

1.三种体温测量各有何优缺点?

2.哪种测量方法能更准确反映体温?

 (崔艳茹)

实验16 视敏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的方法。

【实验原理】

视敏度又称视力,是指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能力,以能分辨空间二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对人来说,是用来检查视网膜中央凹精细视觉的分辨能力。临床规定,当能分辨二点间的最小视角为一分角时(指这二点与相距5m远的眼所形成的视角),视力为1.0,这二点间的距离约为1.5mm,相当于视力表第10行字的每一笔划所间隔的距离。因此,在距视力表5m处能分辨第10行字,为正常视力,若采用对数视力表(5分记录)记录该视力(1分角)应记为5.0,其计算公式为:受试者视力=5-logα’(视角)(图1-14)。由于中央凹处的视锥细胞较密集,直径较小,所以,视力可大于此数值。

视角1

 

图1-14  视力表原理图

 

【实验对象】

    人。

【实验用品】

    远视力表及近视力表[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也称对数视力表)或国际标准视力表(也称小数视力表)],遮眼板,指点字用小木棍一根(一端稍细,并带红色或黑色),竹签。

【实验步骤】

1.远视力检查

(1)将视力表挂在光线充足而均匀的地方,让受试者在距离5m远处测试。视力表上第10行字应与受试者眼同高。

(2)受试者用遮眼板遮住一眼,另一眼看视力表,按实验者的指点从上而下进行识别,直到能辨认最小的字行为止,以确定该眼视力。同法确定另一眼视力。

(3)若受试者对最上一行字也不能辨认,则须令受试者向前移动,直至能辨认最上一行字为止,并按上述公式推算视力。

2.近视力检查

这项检查应使用国际标准近视力表进行。

检查方法:

被检者坐在桌前,手持近视力表,在光线充足又无直射阳光处被检,视力表与眼保持30cm距离。检查顺序为先右眼后左眼,检查一眼时,另一眼用遮眼板遮住、检查者用竹签指点,在E字形近视力表上能认清1.0以上者为近视力正常,只能认清0.9或以下者为不正常。如不能辨认,也可将视力表放远或移近,直至被检者能认清表上1.0以上的视标为止,但应注明距离,如在20cm处才能认清1.0的视标,则记录为1.0/20cm。其他具体要求与远视力检查相同。

【观察项目】

1.近视力。

2.远视力。

注意事项

1.利用自然光检查时,应在光线充足的室内,视力表上的第10行字与受试者眼睛应在同一高度。

2.受试者与视力表的距离应准确。

3.用遮眼板时,勿压眼球,以防影响测试。

【思考题】

1.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测定视力有何生理及临床意义?

 

(崔艳茹)

实验17  视野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

【实验原理】

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借助此种视野检查可以了解整个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并有助于判断视觉传导通路及视觉中枢的机能。正常人的视野范围在鼻侧和额侧的较窄,在颞侧和下侧的较宽。在相同的亮度下,白光的亮度最大,红光次之,绿光最小。不同颜色视野的大小,不仅与面部结构有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不同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情况。

【实验对象】

    人。

【实验用品】

视野计,各色(白、红、黄或蓝、绿)视标,视野图纸,笔。

【实验步骤】

1.观察视野计的结构和熟悉使用方法。视野计的样式颇多,最常用的是弧形视野计(图1-15)。它是一个安在支架上的半圆弧形金属板,可绕水平轴旋转360°。圆弧上有刻度,表示由该点射向视网膜周边的光线与视轴之间的夹角,视野界限即以此角度表示。在圆弧内面中央装一个固定的小圆镜,其对面的支架上附有可上下移动的托颌架。

2.将视野计对着充足的光线放好(对于某些具有光源视标的视野计,则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将视野计放在暗室内),令受试者把下颌放在托架上,使受试眼眼眶下缘靠在眼眶托上。先将弧架摆在水平位置,调整托颌架的高度,使眼恰与弧架的中心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遮住另一眼,令受试眼注视弧架的中心点。检测者从周边向中央慢慢移动弧架上插有白色纸片的视标架,随时询问受试者是否看到视标。当受试者回答看到时,就将视标回移一些,然后再向前移,复试一次。待得出一致结果后,就将受试者刚能看得到视标时,视标所在的点划在视野图纸的相应经纬度上。如果视野计的后方附有随着视标移动的针尖,针尖能准确地放视野图纸的盘向前推,就能在视野图纸的相应经纬度上扎出一个记号。

3.将弧架转动45°,重复上述操作步骤。如此继续,8个方向,在视野图纸上得出8个点。将此8个点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出白色视野的范围(图1-16)。

4.按照相同的操作方法,测定红、黄或蓝、绿色视野。对有光源视标的用具要在暗室测视野者,当用有色光标时,需注意光亮视野(此时尚不能认清颜色)和色觉视野是否一致。

5.依同样的方法,测定另一眼的视野。

【观察项目】

    1.根据上述检测方法,在视野图纸上标记每种颜色的8个点。

    2.连接每种颜色的8个点,则得到该种颜色的视野图(双眼红、黄或蓝、绿色各色视觉的视野)。

图1-15  视野计  图1-16 正常视野图(左眼)

注意事项

1.视野计要对着光线放好,受试者背光而坐。

2.在实验过程中受试者略休息,避免因眼睛疲劳而影响实验结果。

3.测试过程中受试者被测的一侧眼睛一定要固定注视弧架上的中心点,眼球不得转动,而是用余光观察视标。测颜色视野一定要看清是什么颜色的视标方为有效。

【思考题】

1.一患者左眼颞侧视野、右眼鼻侧视野发生缺损,请判断其病变的可能部位。

2.夜症患者的视野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3.视交叉病变时,患者视野将出现何种改变?为什么?

(崔艳茹  朱大诚)

实验18 声音的传导途径

 

【实验目的】

1.掌握声音的传导途径,比较气传导和骨传导的异同点。

2.掌握气传导和骨传导的检测方法,学会鉴别听力障碍的方法。

实验原理

外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称为气传导(气导),是引起正常听觉的主要途径。另一条是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从而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种传导方式称为骨传导(骨导)。正常人气导的效率远大于骨导。临床上,若气导时间大(长)于骨导时间,称为任内试验阳性;反之,若气导时间缩短而小于骨导时间,则称为任内试验阴性。用来比较两耳骨传导的试验叫魏伯试验。当耳的传导功能异常时,气导和骨导的正常关系受到破坏。依据以上两种试验结果可鉴别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实验对象】

    人。

【实验用品】

    音叉(频率为256Hz或512Hz),橡皮锤,棉球。

【实验步骤】

1.比较同侧耳的气导和骨导的试验(任内试验)。

(1)安静环境中,受试者取坐位。检查者用橡皮锤敲响音叉使其振动后,立即置于受试者一侧颞骨乳突部,受试者可听到音叉的响声并随时间延长而响度逐渐减弱至消失。当受试者刚刚听不到响声时,迅速将音叉移至其外耳道口,则受试者又可重新听到响声。反之,先置音叉于外耳道口处,当听不到声音时再将音叉移至乳突部,受试者仍听不到声音。这说明正常人气导时间比骨导时间长,即任内试验阳性(+)。

(2)用棉球塞住同侧外耳道口(模拟气导障碍),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则气导等于或小于骨传导时间,临床上称为任内试验阴性(-)。

2.比较两耳骨传导的试验(魏伯试验)。

(1)将振动的音叉柄置于受试者前额正中发际处,比较两耳所听到的声音强度。

(2)用棉球塞住一侧耳孔,重复上述实验,询问受试者听到的声音强度偏向哪侧。

【观察项目】

根据实验步骤中任内试验和魏伯试验两种方法,临床上可大致确定正常耳以及判断耳聋的性质(表1-4)。

注意事项

1.室内保持安静,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2.音叉严禁在硬物上敲击,以防损坏。

3.要使音叉振动方向正对外耳道口,不能触及耳廓及头发。

【思考题】

1.气导与骨导有何区别?

2.传音性耳聋和感音性耳聋的发生与表现有何不同?

3.用任内试验和魏伯试验怎样鉴别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表1-4   声音传导测试结果判断

检查方法

结   果    

临床判断

任内试验

阳性(气导>骨导)

阴性(气导<骨导)

正常耳

传导性耳聋

魏伯试验

两耳相同(两侧骨导相同)

偏向患侧(患侧气导干扰减弱)

偏向健侧(患侧感音功能障碍)

正常耳

传导性耳聋

神经性耳聋

 

 (崔艳茹)

Baidu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