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中药学 > 正文:中医药学概论电子教材:上篇:绪论
    

中医药学概论-电子教材:上篇:绪论

中医药学概论:电子教材 上篇:绪论: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 知识结构点: ★基本概念(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内容安排: 一、基本概念 中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
知识结构点:
★基本概念(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内容安排:
一、基本概念
中医学概念: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是以综合的方法为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一门具有东方色彩的医学科学。它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概念
即中医基础医学,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在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中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鲜明的社会科学属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他受到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其理论体系融入了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如:
●天文学 ●气象学 ●地理学 ●生物学 ●矿物学 ●植物学
●物侯学 ●农 学 ●数 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秦、汉 该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能证实中医学理论体系在该时期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该时期问世的四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
该书可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难经》
书名中的“难”,是质难的意思,即问答之意,全书共有81个问答,称为“八十一难”。该书用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其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是一本在当时可与《黄帝内经》媲美的古典医籍。
《伤寒杂病论》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该书在宋代林亿等整理出版时,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这两本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
《神农本草经》
据考证该书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书内收载中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后世中药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归纳四书内容得知,在这段时期,中医在人体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治法、方剂、中药等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让体系,为后世中医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魏、晋、隋、唐 该时期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充实和系统化。
宋、金、元 这一时期的医家们在前代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体会,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气氛中,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中医病因学方面,作出了很大成就,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即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金元时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大大地发展了中医基础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即:刘完素(河间) 、李 杲(东垣)、张从正(子和)、朱震亨(丹溪)、
“寒凉派”刘完素
刘氏在仔细研究《内经》病机学说和运气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百病多因于“火”的理论。他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故后世医家称刘氏为“主火派”,或称之为“寒凉派”。
“补土派”李杲
李杲继承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或情志所伤,皆损伤脾胃,从而导致百病丛生。故养生首先要着重保护脾胃,而治病亦应以补脾胃之气为先。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攻邪派”张从正
张从正认为,人之所以生病,多因邪气侵入人体所致,故治病应当首先以驱邪为要务。他深入钻研《伤寒论》,治病多用汗、吐、下三法,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后世称之为“攻邪派”。
“养阴派”朱震亨
朱震亨集河间、东垣与子和之学,善治杂病,创见颇多。他提出“郁症”,故治当解郁。他还认为“痰”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之说,因而治当化痰。他的学术思想中,最著名是他在《相火论》中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而且他治病时善用养阴方药。后世医家称之为“养阴派”。
明、清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在集古代中医基础理论大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许多创见,大大地提高了中医对正常人体和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温病学说,虽然主要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辨证论治的一门临床学科,但在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瘟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瘟疫”的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这在瘟疫和温病的病因、病邪入侵途径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温病病机传变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方法,使温病学说日趋发展,逐渐成为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都自成体系的一门学说。
近代和现代 这一时期的医家,一方面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在西方医学大量传入的前提下,从中西医论争,逐步发展到中西医汇通,然后走向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从略)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中医从这一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
具体说明: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互相影响。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中医认为自然界和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体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很大的影响。
总之,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其他医学体系比较,中医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手段中,最重视辨证论治,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华。
为加强同学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先将病、症、证的概念作一简要说明。
病 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其包括脏腑组织的损伤或生理功能的障碍。
症 即症状、体征。是疾病过程中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单个症状和能被客观发现的体征。是诊断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也是病、证本质的客观反映。
证 即证候。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能反映疾病发展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与病变本质。故可作为治疗的依据。
会计资格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 是指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侯的诊断思维过程。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www.lindalemus.com/pharm/ 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通过治疗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辨证与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其本质就是中医重视治病求本。故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特点之一。
3.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是指中医学以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恒动观念的内容:(1)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中。(2)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恒动不休。(3)恒动观念指导疾病的诊治。

阶段小结:
通过这段内容的介绍,大家对中医基础医学中的一些概念性知识,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大家掌握的是中医理论具有哪些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恒动观念),这些特点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效地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使中医学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大家必须重点掌握。

思考习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何主要特点?各特点有何主要内涵?
2.何谓“金元四大家”?各代表何流派?

Baidu
map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开云App闪退解决方案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