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内毒素 内毒素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脓毒症过程中最重要的介质,其直接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TEC)造成肾小管损害可能是脓毒症引起ARF的机制之一。闫振成等[6]发现,在LPS微环境中TEC增殖受到抑制,随着LPS浓度的增高这种抑制作用愈加明显(P<0.01);LPS促进TEC凋亡加剧,呈剂量依赖性。最近研究还发现,LPS可介导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呈剂量依赖性,MCP1是重要的趋化介质,趋化单核细胞向炎症部位转移,并激活其溶酶体酶[7]。
2.3 炎性介质 脓毒症时在内毒素作用下,机体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发生复杂的免疫网络反应释放出大量的内源性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等),造成肾脏损害[8]。这些炎性介质通过导致微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内皮损伤引起肾灌注不良、肾内血流异常分布、肾小球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以及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肾组织细胞,引起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最终导致ARF[9]。
2.4 核转录因子(NFkB) LPS与LPS结合蛋白复合物激活了细胞膜CD14和Toll样受体4(TLR4),从而上调了NFkB。NFkB的激活是炎症级联反应的关键因素,其为多种细胞因子、化学增效素、黏附分子的启动因子。有研究表明:内毒素血症时肾组织细胞核NFkB增加,推测NFkB参与了内毒素性肾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
2.5 内皮素(ET) 内皮素1(ET1)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血管收缩活性物质。脓毒症时内毒素可直接或间接激活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EC),使ET1分泌增加[10]。脓毒症时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1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增加,AngⅡ能升高血清中ET1的水平。ET1浓度升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提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促进血管紧张素Ⅰ(AngⅠ)向AngⅡ转换。肾脏多种细胞均有产生ET的能力,同时肾脏内有广泛的内皮素受体(ETAR和ETBR)存在于肾动脉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和肾小管上皮细胞。ET1与ETAR结合后引起肾血管平滑肌收缩,肾脏血流量减少。ET1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微血栓形成,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12],促进系膜细胞收缩,减少肾小球滤过面积及起滤系数,促进系膜细胞增生,产生炎性因子和细胞外基质。ET1可引起液体自毛细血管中漏出而使血管容量减少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