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小切口治疗脓胸和包裹性胸腔积液
【摘要】目的 总结研究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VAMT手术)治疗慢性脓胸和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经验和应用价值。 方法 1999年8月~2004年6月,我科应用VAMT行胸腔廓清术及纤维板剥脱术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和脓胸18例,术中清除积液、积血、脓液及坏死组织,剥除肺表面脏层纤维板,使被压缩的肺组织充分膨胀。 结果 所有患者全部治愈,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结论 VAMTS能达到清除病灶、闭合脓腔、恢复肺功能的目的,而且创伤轻、肺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
常规开胸行纤维板剥脱或廓清术是治疗脓胸和包裹性胸腔积液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但此手术方式一般创伤大,出血多,对肺功能指标要求较高而且有一定的损伤。笔者于1999年8月~2004年6月,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手术)行纤维板剥脱术及廓清术治疗脓胸和包裹性胸腔积液1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较常规开胸有较多优点,现报告如下医.学全.在.线网站www.lindalemus.com。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2~66岁。其中外伤性包裹性积液或机化性血胸10例,结核性脓胸3例,继发于肺部感染2例(1例合并支气管胸膜瘘),肺部肿瘤并发包裹性积液2例(行廓清术+肿块楔行切除),自发性气胸并发感染1例。术前多行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疗效不佳。病程2~8周,保守治疗无效后,行VAMT胸腔廓清术和纤维板剥脱术。 1.2 手术方法 全组均采用双腔气管内麻醉,健侧卧位。(1)术前根据胸片及胸部CT选择包裹腔的最低位做长约1.5cm切口作为第1切口,用于置入胸腔镜,在镜下结合胸片或CT选择小切口位置(第2切口)。术后第1切口用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常规第1切口取第7~8肋间,为防止损伤有黏连的肺组织,胸腔镜套管不宜插入太深,一般不超过胸壁1cm,进胸前可以用手指探查分离黏连,小切口位置一般在4~5肋间,腋前线与锁骨中线之间,长约5~7cm。(2)切口做好后,用小撑开器撑开肋骨,进入包裹腔后在双视下(镜下和直视下)吸尽积脓,积液,清除纤维分离脓苔,然后剥除肺表面的肌层纤维板。对病程长,纤维板黏连重不易剥离者,可行“井”字型切开,以肺组织充分膨胀为目的,壁层纤维板尽可能剥脱干净。纤维板剥脱后,如果肺表面渗血或漏气较大的部位,可用卵圆钳将肺组织拉至小切口处,在直视下缝扎。支气管胸膜瘘者,行瘘口环形缝合或在深部行水平褥式缝扎。关胸前用2%碳酸氢钠液冲洗胸腔,冲洗后给予患侧肺吸痰通气,气道加压20~30mmHg(2.67~4.00kPa)观察无出血及漏气,经第1切口及锁骨中线第2肋间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一根,关闭胸腔。术后根据胸腔引流量及胸片检查情况先拔除下胸腔闭式引流管,有肺功能较差或咳痰不利导致肺复张不满意者,可于下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后,上胸腔闭式引流管接持续性负压吸引,负压为8~12cmH2 O,可以促使肺复张。本组18例,术后平均7d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