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外科论文程序化健康教育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长的作用
【关键词】 程序化 健康教育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畸形疾病,常反复发作,严重威胁患儿身体健康[1]。程序化健康教育是将护理程序运用到健康教育之中,对提高了患儿的健康水平和依从性有一定作用[2,3]。为促进先心病患儿的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我们对100例先心病患儿家长随机进行程序化健康教育和一般健康教育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程序化健康教育更好的提高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水平和患儿生活质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心外科住院的先心病患儿100例,其中男69例,女31例,年龄4个月~8岁;家长年龄24~40岁。
1.2 方法 1.2.1 分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教育组59例。2组年龄、性别比、文化程度、病情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教育方法:2组教育者均为责任护师。对照组进行一般健康知识宣教,程序化教育组按整体护理程序对患儿家长实施程序化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①评估。责任护师对新入院的患儿认真进行护理体检,耐心询问家长有关患儿的发病情况,并做好记录。②诊断。通过医生得知的资料和我们收集患儿家长的发病资料,整理后,确立护理诊断。③制定教育计划。根据对患儿个体的评估和确立护理诊断并参考患儿家长的见解,制定适合患儿的健康教育计划。④实施。信任是健康教育的基础[4]。责任护师首先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与配合,然后根据每个患儿的病情给予实施教育。⑤评价。评价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通过教育—评价—反馈—再教育这4个阶段不断调整教育策略和内容,以便随时修订教育计划。健康教育的结局评价应着眼于提高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5]。出院前,责任护师再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符合本人的出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