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论文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颅脑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 观察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对颅脑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颅脑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组(A组,30例)和对照组(B组,30例)。2组均接受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0.8%~3.0%异氟醚的全身麻醉。术毕时,A组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血浆浓度为1 μg/L,B组靶控输注0.9%氯化钠溶液作对照。观察并记录苏醒期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患者躁动发生率,用药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A组在吸痰、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无明显升高,患者躁动发生率,需用镇痛和镇静药处理的患者明显减少(P<0.05或<0.01);2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可使颅脑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提高,降低颅脑手术后再出血的危险性。
【关键词】 雷米芬太尼;气管拔管;应激反应;颅脑 全身麻醉是临床上颅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全麻术后拔管时由于疼痛、吸痰及拔管的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患者烦躁、呛咳、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造成患者术后颅内再出血。预防气管拔管应激反应的研究及方法近年文献有所报道,如使用镇痛药和降压药等[1]。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阿片类镇痛药吗啡、哌替啶等虽然镇痛效果良好,但作用时间长,苏醒延迟,且可能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本研究拟观察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对颅脑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医.学全.在.线网站www.lindalemus.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拟在全麻下择期行颅脑手术患者60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44.5岁;体重42~68 kg,平均体重58.7 kg,ASA Ⅰ~Ⅱ级。术前均无心血管疾病,心电图、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随机分为2组,雷米芬太尼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2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手术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2组术前3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麻醉诱导均采用丙泊酚1.5~2 mg/kg、芬太尼3~4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注射行气管插管,术中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CO2浓度(PETCO2)为35~40 mm Hg(1 mm Hg=0.133 kPa)。吸入异氟醚浓度0.8%~3.0%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肉松弛。2组均于缝皮前停止吸入异氟醚。术毕时给予新斯的明0.02 mg/kg、阿托品0.01 mg/kg抗残余肌肉松弛作用后,患者以呼吸机辅助呼吸。 A组以TCI泵行雷米芬太尼TCI,Marsh模型,血浆靶浓度为1 μg/L直至气管拔管后5 min停药。B组处理同A组但以0.9%氯化钠溶液TCI作为对照,以排除其他可能干扰因素的作用。苏醒期患者躁动时视情况给予异丙酚或芬太尼,血压升高超过基础值30%时给予压宁定。 1.3 监测指标 观察TCI开始后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观察TCI开始前、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5 min、1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后患者清醒恢复过程中的躁动发生率(以患者出现挣扎、不合作为判断指标);同时记录2组恢复期用药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