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眼科门诊治疗满3年资料完整的患者120例,年龄9~16岁;双眼近视球镜范围-1.00D~-6.00D,柱镜范围-0.50D~-2.00D;矫正视力均能达到1.0;既往无配戴角膜接触镜史,家族中无高度近视遗传史;均能按要求随访。分为2组(Ⅰ组和Ⅱ组),Ⅰ组为配戴渐进多焦镜组,Ⅱ组为配戴角膜塑形镜组;2组年龄、性别比、屈光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年龄、屈光度、眼轴状况比较(略)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裂隙灯眼底镜检查除外其他眼部疾患。散瞳验光测屈光度,非接触眼压,A超测定眼轴长度。Ⅱ组严格按照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程序,加测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等检查,进行试戴评估,最后根据中心定位,移动度,荧光环及边弧是否理想,确定最后定片参数。配镜后保证每晚戴镜8~10 h。Ⅰ组采用的渐进多焦镜片近用附加度数为+1.50D。期间定期复查,观察3年。3年后Ⅱ组停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再测量屈光度与眼轴变化,并与Ⅰ组结果进行对比。所有项目均由专职医生负责检查完成。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Ⅰ组 配戴渐进多焦镜3年后近视屈光度较戴镜前明显增加,增幅为(0.8±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增加(0.46±0.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Ⅱ组 配戴角膜塑形镜3年后近视屈光度较戴镜前增加,增幅为(0.5±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增加(0.29±0.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疗效比较 Ⅱ组屈光度增加与眼轴长度平均增长均低于Ⅰ组(P<0.05),见表2。表2 2组屈光度、眼轴变化比较(略)注:与Ⅰ组比较,*P<0.05;与戴镜前比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