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4, 6〕认为 , SCI适合于宏观评价 ,如对某一科研单位、某一地区的综合科研实力的评价 ,科研领域里的战略性研究的制定等。同行评议则适合于微观评价 ,也即对每位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实力的评价。
在我国运用 SCI进行评价时有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比如 ,我们只注重一个科学家 1年内有几篇 SCI文章 ,而不问 SCI文章的引证率如何 ,更不考虑该文是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赏还是批评 ,这就然导致发文的数据压力 ,导致基础研究的肤浅化 ,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国内有很多的高校、研究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甚至将在 SCI源刊上发表文章与职称评定、学术奖励、申请博导资格等挂钩〔7〕;硕、博士毕业生必须以该校的名义有论文在 SCI源刊上发表 ,否则暂不授予学位 〔5, 8〕;学生在选择导师时 ,也将是否容易出论文作为主要因素〔5〕;还有的甚至伪造 SCI检索证明〔1〕,使 SCI评价进入一种误区。事实上 ,我们没有必要将 SCI奉若神明 ,过分强调 SCI收录是一种片面化的行为。由于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国际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全面性 ,都会使 SCI价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虽然论文被 SCI收录通常意味着该文学术水平较高 ,但论文未被SCI收录并不意味着该论文的水平就低。可能是由于某些原因 ,如 :SCI数据库未收录刊载该论文的期刊、该刊的语种非英文、刊物未严格按国际惯例编辑、论文未用英文撰写、文章本身的写作不规范、作者不了解 SCI源刊的范围等等 〔9〕。这并不违背加菲尔德的文献集中定律 ,即 ,"其余少数被引用文献分散在大量期刊上"。我们应该认识到 SCI作为美国的一种出版物 ,它首先是为美国的经济社会服务的 ,它反映的是美国的科学研究方向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不同 ,因此 ,不能以它作为全球的评价标准。事实上 ,欧洲一些国家评价科研绩效时也仅只是把 SCI收录作为一个参考指标 ,而不是唯一标准。由于它对非罗马字及非英语国家的文献收录相对较少 ,所以完全依此来评价就会带来一些偏差。过分强调SCI收录会引起科研中的短期行为 ,不利于科研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实 , SCI的评价体系本身并无过错 ,只是我国在具体的运用和操作方法上牵强附会 ,才造成上述结果。我们鼓励科研人员勇跃地向 SCI源刊投稿 ,也可奖励出文章的人员 ,但不要把 SCI收录作为唯一标准 ,对我国社会有贡献、得到国际同行的评价和认同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