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荷载力值
五个实验组荷载力值的均值、标准差和全距见表1。五组间的总体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 mm和1 mm组在第1水平,2 mm组、3 mm组和对照组在第2水平,第1水平的荷载力值低于第2水平(P < 0.05)。两个水平内组间的荷载力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 = 0.074 > 0.05, P2 = 0.086 > 0.05)。
2.2 折裂模式
折裂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牙颈部折裂,折裂可延续到牙根颈1/3部分;中部折裂,折裂发生在牙根颈1/3到中2/3之间。第1组折裂模式均为第1类,伴有纤维桩脱位或折断,可行2次修复;第2组大部分为第1类折裂,大多可行2次修复;第3、4组为第2类折裂,不能行2次修复。前4组未见根尖1/3处的折裂,第5组多发生颈1/3斜折。
2.3 荷载-位移曲线
读取加载数据,在Excel文档中绘制由加载力和加载头位移两组参数组成的散点图,得出每一组每一个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并从每组各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图,作为每组试件的结果(图1)。
3 讨 论
3.1 实验方法的选择
本实验所采用的随时间线形递增、方向与牙体长轴呈45°的侧向加载,简化了下颌前磨牙临床所受的侧向咬合方式,并且临床上下颌前磨牙桩冠修复的失败也多缘于这种侧向受力方式,因而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合理可行的[6-8]。
3.2 实验模型的受力分析
本实验采用的石英纤维桩弹性模量(15 ~ 47 GPa)和牙本质弹性模量(12 ~ 18.6 GPa)相近,故纤维桩用于修复残根时对牙根牙本质内的应力分布模式影响较小,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峰值主要集中在牙根中上部,桩尖周围牙本质内应力集中相对较小[9]。第1、2组之间的荷载力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折裂模式主要表现为根颈1/3以内的折裂,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①纤维桩对牙本质内应力分布模式的影响较小,应力主要集中在牙颈部外表面;②这两组的荷载力值较小,应力通过桩传递到根中下部牙本质界面上的力也较小;③这两组牙颈部剩余牙体组织较少,缺乏箍效应,对外力的抵抗力较差。在第3、4组,荷载力值之间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其折裂模式近似,主要表现为折裂到达根中部的斜折和根中部的横折,但折裂没有到根下1/3和根尖区,分析也有三方面的原因:①两组的荷载力值较大,应力通过桩传递到根中下部牙本质界面上的力值较大,和第一、二组相比,在同等根管壁厚度的情况下,前者容易造成根中下部的折裂;②相对于第1、2组,根颈部的牙体剩余量相对增多,存在箍效应,抗折力增强;③根下1/3和根尖区的牙本质内应力集中相对较小,无根尖1/3的折裂。第五组的荷载力值和第3、4组间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并高于前两组,说明随着牙体剩余量的增加,修复体的抗折能力也在增加,并且当牙体剩余量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增加的趋势更为明显。故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一方面,该实验结果与一些学者所报道的和牙本质相近的低弹性模量桩,主要引起牙颈部折裂的情况一致[10-11] 。另一方面,利用桩核修复残根,桩本身不仅具有固位作用,而且改变了牙根牙本质内应力分布模式,起到了承担、传递和分散咬合力的作用。并且随着牙体剩余量的增加,整个修复体对侧向荷载的抵抗能力也在增加医.学全.在.线网站www.lindalemus.com。
3.3 折裂模式和荷载-位移曲线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