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服药后4、24周查血脂、肝肾功能、血浆bigET、hsCRP、UCG估测PAP、随访不良反应、并发症及治疗效果,随访期为24周。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在4周内服药依从性良好,但因ALT>3倍停药的A组有2例,B组有3例;用药至24周,A组失访2例,B组失访1例。可用于统计学处理的A组有46例,B组有46例。
2.2 不良反应比较 2组的不良反应均以ALT升高为主,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95,P<0.01)。见表1。表1 2组用药期间不良事件比较n=46,例(%) 注:与A组比较,^P<0.01
2.3 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2组治疗前血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的TC、LDLC均有明显下降,但B组下降的更多(P<0.05),治疗后B组的TC和LDLC低于A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血脂改变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2.4 bigET、hsCRP、PAP变化比较 2组治疗前bigET、hsCRP、P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2组的bigET、hsCRP和 PAP 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后B组比A组的bigET、hsCRP、PAP降低更多(P<0.05)。见表3。表3 2组治疗前后bigET、HsCRP、PAP水平比较
3 讨论
ET是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作用强烈而持久的血管收缩肽,由21个氨基酸组成,有3种异构体(ET1,ET2,ET3),其中ET1的缩血管作用最强,ET基因经转录、翻译产生前内皮素原,前内皮素原在双氨基酸肽内切酶作用下生成bigET,最后在内皮素转化酶作用下形成成熟的ET。主要分布于心、肝、肾、肺、气道等组织,以肺内含量最高。研究表明,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升高,其程度与肺动脉高压呈正相关,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内皮素在肺动脉高压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3个方面:(1)收缩肺血管;(2)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3)和其他细胞生长因子协同作用,内皮细胞感受缺氧和血流动力学变化,释放ET1和表皮生长因子并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β一起促进细胞增生,从而促进了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和肺血管的病变[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