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MSC生长曲线测定:取P3代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至4×107/L,接种于24孔培养板(每孔200μL,37℃,体积分数为5% CO2的饱和湿度环境)培养,每3 d换液1次。从第2天起每隔24 h计数3孔细胞数,取其平均值作为当天细胞数,以细胞数为纵坐标,天数(8d)为横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2.5 MSC增殖能力鉴定:分离5×106个骨髓单个核细胞为起始在体外培养扩增MSCs,至P3、P4、P5代分别计数获得的MSCs数,将CMS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1.2.6 MSC传代能力比较:分离5×106个骨髓单个核细胞为起始在体外培养扩增MSCs,进行传代,记传代次数,将CMS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算。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生长曲线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骨髓MSC的生长形态观察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接种后24~48 h少部分单个核细胞贴壁,贴壁细胞呈圆形,有小的胞质突起。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贴壁细胞开始分裂增殖,细胞呈现出成纤维细胞样梭形外观,胞质丰富,核大居中,核仁明显,1周后,细胞融合成单层,形态均一,梭形突起变长,呈长梭形。贴壁的MSC增殖迅速,培养到10~14 d时,呈现90%以上的细胞融合,排列有明显方向性,细胞呈平行状、旋涡状、网状或辐射状生长。胰酶消化传代及冻存复苏后的细胞于24 h后完全贴壁,形态与原代相似。瑞士姬姆萨染色后,于光镜下可见成纤维样细胞形态,胞浆呈淡蓝色,可含空泡,可见数个深蓝色的核仁,染色质疏松,细胞呈平行排列生长或漩涡状生长(见图1)。CMS患者与对照组骨髓来源的MSC形态上差别不明显,两组MSC贴壁时间、集落大小无明显差异,均在36~48 h时间内贴壁。
图1 慢性高原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40×)
2.2 骨髓MSC表面标志分析医.学全.在.线网站www.lindalemus.com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CMS组与对照组骨髓MSC均不表达典型的造血细胞抗原分子,如CD34、CD45、HLADR、CD4、CD8、CD80等,而CD29、CD105、CD13表达为阳性,其表达量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3 CMS和对照组MSCs第三代(P3)生长曲线分析
CMS组骨髓MSCs在第4~5 d生长活跃,7 d后生长达平台期,对照组培养6 d后生长达平台期,结果见表1,图2。
2.4 CMS和对照组MSCs体外扩增数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