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瘤为一组间叶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表达c?鄄kit 蛋白(CD117),富于细胞的梭形、上皮样、偶或多形性的间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肌层,大多为恶性,可通过血行和种植转移至肝、腹膜和肺等部位,而淋巴结转移少见[4]。因多数呈膨胀性生长,为境界较清楚的孤立性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内可出现坏死、囊变、出血等,CT表现密度不均匀。因其为富血供肿瘤, 因此动态增强大多有显著强化。本组2例均为小肠间质瘤术后肝脏转移瘤,CT表现为肝脏境界较清楚的低密度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富血供,增强动脉期周边壁、实性成分迅速强化;门脉期继续强化,较动脉期略有加强,但与血管瘤不同,未呈现强化范围明显加大及程度的明显进一步加深;延迟期周边强化减弱,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与炎性病灶表现不同,后者延迟期周边强化多较明显。本组较大的1例表现与肝血管肉瘤相似但强化程度稍弱。另1例较小肿瘤直径仅约2 cm,中央亦见坏死,支持恶性。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生于肝脏的少见,起源于肝脏间叶组织,病理上由平滑肌细胞、厚壁血管及脂肪细胞组成[5],多数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常由体检发现。因其组成成分的多样化且各种成分比例不同,其CT表现多种多样,根据脂肪、血管和平滑肌比例的不同又分为血管脂肪瘤和髓样脂肪瘤(有造血功能)。病理上可分为 4型:混合型最常见,各种成分均存在;脂肪瘤型以脂肪细胞为主;肌瘤型以平滑肌细胞为主;血管瘤型又可分以厚壁血管为主型和以扩张血窦为主型[6]。本组1例肿块内有特征性的脂肪密度,CT值为-40~-7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软组织成分迅速强化,以血管平滑肌成分为主,脂肪不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肿块内实质仍持续强化。肿块内有时可见血管影,严福华等[5]研究认为中心血管的显示高度提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特别是脂肪成分中见到血管影更具有诊断意义。本组1例即在脂肪成分中可见血管强化影(见图4a-4c),表现较典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病灶内脂肪成分含量5%~90%不等,脂肪含量少时需与肝细胞癌、腺瘤、血管瘤及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鉴别;脂肪含量较多时需与脂肪瘤及脂肪肉瘤鉴别。
【参考文献】
1] 叶维法,杨秉辉,万德森,等. 肝胆肿瘤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3.
[2] 陈志红,钱海鑫,田力平,等. 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术前评估中重要性的探讨[J].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1):39-41.
[3] 王健,李强,崔云龙,等. 肝血管肉瘤:16例回顾[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6,12(8):532-535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4] 高伟民,胡连源.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6):574-576.
[5] 严福华,曾蒙苏,周康荣,等.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J].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1):27-29.
[6] 许晓杰,戴晓鹏.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190-287.